浅析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声音艺术

合集下载

论语言文学艺术向视听艺术的转化——以电影《活着》为例  

论语言文学艺术向视听艺术的转化——以电影《活着》为例  

电影文学Film Literature论语言文学艺术向视听艺术的转化——以电影《活着》为例郭 静随着视听时代的到来,在视听为核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泛滥的今天,影视业可谓空前兴盛。

在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总是离不开文学那源源不断的养分滋养。

就经典小说而言,其改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文学改编电影的过程中,编剧、导演可谓其“作者”,而文学作品对于导演而言只是一系列堆积的素材,仍需再次加工,方可满足影视的视听艺术表达。

在影视界总有这样一个声音:“改编比不上原著文学作品。

”很多人认为经过改编和艺术转化了的作品,难以全面展现原著文学作品深刻的内涵。

事实上,就改编而言,必须明确:“改编并非原著作品的复制”。

一、 从语言文学艺术向影像的转化就图像性内容而言,其实无需文字这一间接媒介,其可以直接诉诸于观者的视觉系统,满足其视觉需求。

文学间接所展现的形象,为读者所带来的快感几乎全部有赖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所实现,其间接性反而展现了最为广泛和深刻的表达力,其所能够表达的几乎也不受到任何物质的限制。

电影则是一系列机器运作下的产物,其会受到各类条件的约束,并将文学所带给大家的自由想象,转化为鲜明而生动的场景,而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富挑战性的过程。

所谓的影像,是通过摄影造型与构成元素直观地作用于观者视觉系统的银幕形象,就多数观众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影片中那鲜明而生动的视觉部分,而最具吸引力的效果往往都是先满足于人的眼睛,然后才是满足其耳朵的电影。

很多大导演证明了这点,就像导演路易·达更所提到的那样:“电影所具有的情绪感染力、震撼力首先在于其所赋予人们的视觉力量。

”[1]阿贝尔·冈斯也发表过相同的看法:“如果画面未充分加以利用,致使电影丧失了应有的视觉感染效果,应将其力量还给它,归根结底,所有思想,哪怕是最为抽象的思想,均在形象下生成。

”[2]由此可见,影视就其本性而言,其剧情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影像造型实现的,影像就是叙述故事的基本单位。

活着电影分析小点(五篇材料)

活着电影分析小点(五篇材料)

活着电影分析小点(五篇材料)第一篇:活着电影分析小点视听语言分析视觉:1,在电影《活着》之中,中国的民间艺术皮影戏被引入,承担了视觉符号这一角色。

皮影戏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绕有韵味的民间艺术形式——光影下,纷繁灵巧的皮影人物频繁动作,配以高亢苍凉的秦腔和铿锵紧凑的鼓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把“皮影戏”运用在电影《活着》中,极大地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视觉美感。

2,光色搭配上,色调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整个影片都呈现稳定的色彩基调。

张艺谋特别注重的色彩美学的表现,当然在《活着》里也不例外。

同时在光线变幻上极具戏剧的表现力,游刃有余又不动声色的穿插了时空的转换。

比如说福贵回家的那一段,他在光线变换中就那样走过了漫漫长途,走到了想念的妻子和儿女身边。

3,景别选择上,战争场面使用的大全景镜头,展示了场景史诗般的气魄,表达了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而使用最多的应是人物脸部的特写,刻画强调人物细腻心理,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4,造型构图上,很多地方都做的很好,比如巩俐回娘家时渐渐远去的车和那个孤零零的月亮构成的哀伤而凄美的景象。

这点不用多说,看看他刚出道时为陈凯歌的《黄土地》担任摄影师时的一些惊为天作的黄土地的构图(比如“祈雨”,“腰鼓舞”片段中的很多场景的绝美构图),就知道追求造型之美对张大导演的一大喜好,也是他的一大法宝。

5,在美工、道具上,影片跨度时间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涉及的场景和时代背景纷繁复杂,但是在影片中都处理的很好,无论是40年代的赌场,大跃进时期的炼钢处,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贴满大字报的医院,都做到了妥贴与自然,无造作虚假的痕迹。

听觉:1,最大的特色是民俗音乐的运用。

无论是咿咿呀呀的二胡,哀伤绵延的笛音,还是磅礴高亢的秦腔唱腔,都达到了渲染气氛和反映环境,刻画人物心理,照应影片主题的作用。

使整部影片既具有独特的风情和韵味,又具有其特定的情感基调和艺术触感2,在配乐(背景音乐)方面,赵季平那具备典型西北风味的配乐,苍凉浑厚哀婉凄切的音律,使影片饱含感情,顺应情节的发展,也调动观众的情绪。

从音乐方面分析影片

从音乐方面分析影片

从音乐方面分析影片《活着》在电影美学基础的选修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由张艺谋道远拍摄的,葛优、巩俐主演的影片《活着》。

影片非常精彩,震撼人心。

特别是葛优把福贵这一没落的地主的一生演的惟妙惟肖。

电影《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看这部小说,原小说更加沉痛,电影里则消减了很多。

小说《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亲人一一的悲惨死去。

而电影《活着》终于给影片主人公福贵留下他可爱的小外孙、孝顺的女婿以及他的妻子。

正如影片最后,福贵夫妻二人及女婿和小外孙一起去祭奠死去的儿女,这其中编透漏着活着总是有希望的。

下面从音乐方面分析一下影片《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最低层劳动者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所以影片在音乐的选择运用上并没有采用过多复杂的表现方式。

除了属于那个特殊时代的红歌和宣传广播以外,影片中运用最多的就是配合福贵皮影戏演奏的戏曲音乐以及曲调苍凉哀婉的二胡调子。

这两种音乐很符合福贵这个人物的特点,而且带给观众的听觉感受也非常相同。

福贵一出场时,就是在茶馆赌场赌博,赌博之余,他还配合着二胡调子嚎了一嗓子。

这个时候,二胡音乐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福贵颓废糜烂的封建少爷生活;福贵被共产党俘虏,最后踏上回家的路上,这时背景二胡音乐所传递出来的则是福贵历经艰险终于得以回家与老婆孩子见面的迫切欣喜之情;而在凤霞出嫁,富贵和家珍望着女儿和女婿的背影时,背景里的二胡却又向观众传递出父母和儿女分离时一方面欣喜另一方面却又舍不得的矛盾心情。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来,影片所选音乐的表现手法虽然单调,但是二胡却都能很好地与故事发展的场景和人物的心态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也就能使影片中的音乐自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主线,从而将故事主旨表达出来。

另外,富有时代气息的红歌和广播宣传也复合的很好。

影片是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原著小说中有讽刺文革的情节表现,可是如果不加思索的就把小说情节搬上银屏的话,就很难表现出小说中所渲染的气氛。

因为电影属于和小说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对情节心理的表现手法也大相径庭。

浅析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声音艺术

浅析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声音艺术

《活着》声音分析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是一部中国活生生的现、当代野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

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影视声音的构成元素分为有声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影视声音是影视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叙事,也可以间接地对叙事起到渲染的作用,它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有声语言有声语言在影视声音元素中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

通过语言的音色、音量、音高节奏、发声位置等结合后反映出来,从而构成语言情绪。

影片中,福贵和二龙在语言的语调和语气上按照剧情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反差,影片刚开始,在赌场听皮影戏这场戏中,刚开始龙儿频频给福贵斟茶,低声哈气地和富贵说话,而这时候的福贵则显得目中无人。

福贵:我说龙二,你这个皮影班主怎么弄的?光惦记着赢我钱了?这戏唱着比驴叫都难听。

龙二:累了,这板眼就乱了,都唱了一夜了。

要不,福贵少爷你给露两声?让他们开开眼。

这段语言的表达,福贵的语气比龙二显得有气势,语调要比龙二高,语速也相对比龙二要快,体现出福贵和龙二的地位,突出了福贵目中无人的形象。

当嗜好赌博的福贵很快把他家的财产输给了狡诈的皮影剧团的领班龙二时。

龙二:账面上没错的话,我先告辞了。

富贵少爷,您府上那院房连半间都没给您剩下。

您千万别怪我狠心,我实在太喜欢那院房了。

失陪失陪,过两天府上见。

福贵:(不服气想把院房赢回来)你不能赢了我就走吧?咱还没完呢,接着来接着来。

龙二:福贵少爷,对不住了,您现在连本钱都没了,拿什么跟我玩呀。

有什么话您可以跟谢老板说,对不住了。

福贵:不行,不行,不行……龙二:富贵少爷,您这是干什么?福贵:还没完,再来再来……你是存心憋着害我,你……这段对白福贵的情感高涨,语调高,带有乞求的语气。

而龙二这时的语气带有讽刺的意味。

以哭的方式笑———评电影《活着》

以哭的方式笑———评电影《活着》

以哭的方式笑———评电影《活着》以哭的方式笑———评电影《活着》文赵飞雁那是一个深夜.万籁俱寂.窗外偶尔传来树叶翻动的声音.让我有一种世界上似乎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的错觉。

我抱着一本暗红色的《活着》.静静的.聆听福贵讲述他跌宕曲折的命运。

他平实的语调.让我简简单单的就相信福贵命运中一切的不寻常.却都顺理成章的发生了。

他娓娓讲述着一个时代个人的命运.讲述的语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愤怒.像是一种对命运的妥协。

当我翻完书的最后一页.愤怒被悲哀丝丝的耗尽。

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自然界的一切一如最初的更迭。

也许.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福贵的存在太过于渺小.而对于福贵来说.他苦难生活中承受的痛苦.却是一种平常。

《活着》的影片是在语文课上和同学们一起看的。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基本上还原了余华文学作品的本身.虽然电影对小说的情节做了些许改编.但是却不影响整个故事的框架。

这部片子的成功.一部分来自于小说原著中成功的情节.但是演员和导演的心血仍然占着重要的比重。

葛优.九曲十八转的眼神.额头上隐隐若现的青脉。

一个流里流气的少爷.一个认命本分的农民.他的存在.就是福贵的存在。

巩俐的出现.惊艳了时光.我记得那时整个教室里出现了低低的惊叹声。

没错我是喜欢巩俐的.尤其是在前几个星期看了《归来》之后更甚.而片子里的家珍.就是一个活脱活现的家珍.巩俐骨子里的家珍。

张艺谋的片子.则是一种“中国好电影”的代名词.而这部《活着》.的确又是一部绝好的片子!福贵——社会缩影无论是故事.还是小说.所有的叙述都是第三人称。

总让观看者觉得福贵是一个苦难生活中的幸存者。

他讲述的一切.就是他的生活.是他生活的感触.生活的背景.生活的社会。

这种讲述.还原了福贵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电影里.福贵丝绸白衫.黝黑精瘦的面庞.无论是他用细长的手臂摇头晃脑的摇着“色子”的得意.还是趴在一个胖女人身上被背回家的熊样.一个旧社会游手好闲少爷的形象被跃然而出.这同时也颠覆了我对封建少爷“肥头大耳”的形象认识。

以《活着》为个例,浅析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

以《活着》为个例,浅析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

以《活着》为个例,浅析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作者:周知瑶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5期电影和文学之所以可以进行转换改编,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叙事性,都是通过时间的延续来实现叙事功能。

电影《活着》改编自当代著名青年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小说通过一个极具鲜明宿命色彩的悲剧故事,表现了人民承受苦难的生命韧性,以及命运和岁月那不动声色的力量。

张艺谋说:“赞扬生命和人的生存精神,这是《活着》的本质。

活着——对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来说可能是一个简单的主题,但这个主题又非常大,正是小说中这种东西感动了我。

”《活着》从小说到电影改编后,叙事结构及故事情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下面将结合小说本身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来进一步说明。

(一)叙事视角和结构的重置小说《活着》中作者选定一个独特的视角,以“我”,一个收集民间歌谣的年轻人来引出福贵的故事,电影直接截取小说中福贵讲故事的内容,而省去作者的视角,并把故事发生地从南方移到了北方。

小说以大的时代背景为主线,通过这种线型结构形式,把故事放在几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将人物融入到历史背景中刻画。

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增加皮影为另一条线索。

在影片中,皮影在烘托和渲染背景,奠定感情基调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影片的开头,福贵在赌场赌钱时,曾唱过一段皮影“奴和潘郎肖宿久,象牙床上任你游。

”这段曲揭示他还是养尊处优的少爷,在赌钱的过程中,皮影作为背景音乐,紧张又激烈,为以后他输掉一切做铺垫。

接着,他为了生活不得不找龙二求助,龙二把皮影借给了他。

他唱道:“文仲心中好惨伤,可恨老贼姜飞雄”,也是他此刻的处境和心理写照。

大跃进运动开始了,他又开始为炼钢工人唱戏,“赤精子使起阴镜,宝镜照的月难换,吩咐一声莫怠慢。

”有一种斗志昂扬的精神在里面,但是在同样唱戏的地方,他经历了儿子的死亡。

文化大革命,皮影戏不得不烧,同时期,唯一的女儿也因生育而死。

皮影箱子最后成为了孙子放小鸡的地方。

电影的主题也在这一层又一层的转折变化中得以体现。

影视人声的魅力——以电影《活着》为例

影视人声的魅力——以电影《活着》为例

影视人声的魅力——以电影《活着》为例
吕阳春
【期刊名称】《科学与财富》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 有人说,一个演员的表演的优秀与否在与他诠释角色声音是否到位.我不能以偏概全的说这句话说得是否对,但我始终认为,演员对角色声音的诠释绝对是这个演员用心体会表演的一个方面.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吕阳春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敲响电影灵性,挥洒影视个性——钢琴音乐艺术在影视中的魅力和作用 [J], 张艺
2.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兼论中国影视人类学电影 [J], 刘达成
3.从电影《活着》看文学角色到影视角色的审美转换 [J], 李采薇
4.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的探讨——以文学作品《活着》及其电影为例 [J], 林思颖
5.论中国传统戏曲在电影中的魅力与价值——以《霸王别姬》和《活着》为例 [J], 陈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艺谋声音设计理念

张艺谋声音设计理念

张艺谋声音设计理念张艺谋是中国著名导演和制片人,以其独特的影视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声音设计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对于张艺谋而言,声音是他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他的声音设计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情感传达。

张艺谋深信声音的力量,可以直接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

他注重通过声音设计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例如在电影《活着》中,通过细腻的声音设计,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和绝望。

张艺谋经常使用各种音效和音乐来加强电影的情感表达,使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去。

第二,环境再现。

张艺谋擅长通过声音设计来再现不同的环境和氛围。

他注重细节,善于利用声音来营造真实感。

在电影《英雄》中,他运用不同音效来描绘战斗和动作场景,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通过精心挑选和处理音效,他能够将观众带入到电影的场景中,增强观影体验。

第三,意象延伸。

张艺谋善于运用声音来延伸场景中的意象。

他的声音设计常常以反差和对比为手法,通过声音与画面的呼应来加深对观众的印象。

例如在电影《红高粱》中,他使用了重复的音频片段来表达角色的内心矛盾和困扰。

通过独特的声音设计,他能够让观众深入思考和感受电影的深层含义。

第四,音乐的运用。

张艺谋擅长运用音乐来增强电影的戏剧效果。

他注重选取适合场景和情感的音乐,通过音乐与影像的结合来创造出独特的氛围和节奏。

在电影《卧虎藏龙》中,他选用了悠扬的古筝音乐,与华丽的武打场景相呼应,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享受。

通过精心设计的音乐,他使观众更加投入到电影的情节和氛围中去。

总的来说,张艺谋的声音设计理念注重情感传达、环境再现、意象延伸和音乐运用。

他通过精心设计的声音,让观众深入到他创造的电影世界中去,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他的声音设计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声音分析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是一部中国活生生的现、当代野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

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影视声音的构成元素分为有声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影视声音是影视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叙事,也可以间接地对叙事起到渲染的作用,它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在影视声音元素中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

通过语言的音色、音量、音高节奏、发声位置等结合后反映出来,从而构成语言情绪。

影片中,福贵和二龙在语言的语调和语气上按照剧情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反差,影片刚开始,在赌场听皮影戏这场戏中,刚开始龙儿频频给福贵斟茶,低声哈气地和富贵说话,而这时候的福贵则显得目中无人。

福贵:我说龙二,你这个皮影班主怎么弄的?光惦记着赢我钱了?这戏唱着比驴叫都难听。

龙二:累了,这板眼就乱了,都唱了一夜了。

要不,福贵少爷你给露两声?让他们开开眼。

这段语言的表达,福贵的语气比龙二显得有气势,语调要比龙二高,语速也相对比龙二要快,体现出福贵和龙二的地位,突出
了福贵目中无人的形象。

当嗜好赌博的福贵很快把他家的财产输给了狡诈的皮影剧团的领班龙二时。

龙二:账面上没错的话,我先告辞了。

富贵少爷,您府上那院房连半间都没给您剩下。

您千万别怪我狠心,我实在太喜欢那院房了。

失陪失陪,过两天
府上见。

福贵:(不服气想把院房赢回来)你不能赢了我就走吧?咱还没完呢,接着来接着来。

龙二:福贵少爷,对不住了,您现在连本钱都没了,拿什么跟我玩呀。

有什么话您可以跟谢老板说,对不住了。

福贵:不行,不行,不行……
龙二:富贵少爷,您这是干什么?
福贵:还没完,再来再来……你是存心憋着害我,你……
这段对白福贵的情感高涨,语调高,带有乞求的语气。

而龙二这时的语气带有讽刺的意味。

表现出福贵和龙二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

同样,在福贵和家珍两个人的关系中,福贵对家珍的态度前后也有明显反差,在福家还没有衰败之前,富贵对家珍说话的语气总是那种爱理不理的感觉,语调高,语气生硬。

但在家珍听说福贵改邪归正回家后,福贵的语气明显软了下来,变得柔和了,语调也变低了。

表现出福贵和家珍两个人关系的慢慢升温,为下面的剧情做好了铺垫。

福贵回到家中,与父亲发生争执,有过这个一段对白.
徐老爷:畜生,又是一夜,狗改不了吃屎,你这小王八蛋。

你就这么胡折腾,徐家这点家底,非得让你折腾光了。

你还能干点什么?你说,除了那
事你还能干什么?就不学点好,这王八蛋
福贵:没有老王八蛋哪来的小王八蛋?我跟谁学好去?我就纳闷,这三院房怎么就剩这一院了?当年有名的徐大混蛋,不是我。

(徐老太太见状忙
拿毛巾给老爷擦脸)
徐老爷:他说我什么来着?
徐老太太:喝粥,喝粥。

福贵:娘,你擦完了,扶我爹进去吧!
凤霞:爹,爷爷又来骂你了!
福贵:你爷爷在唱歌呢
这段对白,两人距离较远,语调都比较高,语气生硬。

体现出两个人之间关系不和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增加了矛盾冲突,在这样的争执下,一句稚嫩的童声打破了这种僵硬的局面,增添了几分诙谐的色彩。

这部影片也巧妙的运用了画外空间,在家珍和福贵第一次团聚的那个晚上,画面首先是个门的固定镜头,画外音是家珍和福贵的对白,停留了几秒后,运用了一个长镜头,从徐老太太一直摇到家珍和福贵。

这个片段,巧妙的利用画外空间表现了家珍和福贵夫妻之间的恩爱,给观众留下了更多遐想的余地,画中有声,声中有画,声画互补,生生传情,真正体现了“视听艺术”的魅力。

群声指的是群杂或背景人声,它主要用来表现故事情节的环境气氛。

在影片刚开头,当福贵唱戏时,喝彩声明显要比之前高涨许多,有明显的情绪差别。

(二)音乐
音乐的特点具有抽象性、主观性,它不像语言那样能够直接表达意义,它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感染力。

音乐语言包括旋律、音色、音区、节奏、节拍、力度、和声、调式、调性、曲式等等。

这部影片的配乐非常好,吸收了西北秦腔戏曲素材,唱出了人生的种种无奈,.电影揭示了个人与时代对立,个人处于时代历史的重压
之下,任其摆布,无从反抗.刻画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表现上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现状,解放战争、大跃进、破四旧、“文化大革命”……每一次打击都与时代有暗合的关系,展现人在社会面前的渺小。

本影片出现次数最多的曲子是“似水流年”,是赵季平老先生的杰作,他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身后的东方文化传统,包含着窑洞、高原、秦腔、剪纸、信天游等各种西部元素,他的音乐能够很好的运用和发挥民族乐器民族音调的特点,是音乐和影片相结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

本影片刚开头,曲调悲凉,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体现了赵季平老先生音乐的乡土情结和黄土高原的风格。

这段音乐是由板胡和二胡独奏交织而成,音乐风格古朴。

在《霸王别姬》中,首段音乐就是京剧锣鼓,后面更由京胡、琵琶引出悠婉悲壮的大乐队的交响。

当男主人公福贵即将输掉自己全部财产时,赌场内皮影戏的伴奏音量突然大了起来(近乎噪音),达到了烘托紧张气氛的效果。

当福贵带着皮影帮子第一次演出时,刚开始还是有源音乐,音乐是福贵唱的秦腔,后来画面是福贵和皮影帮子在路上,但是背景音乐还是福贵唱的秦腔,此时为无源音乐;而后的唱戏、家珍喂徐老太太吃饭,这几个画面来回切,此时音乐为主题音乐,渲染了情绪,是影片主题得到了升华;最后画面落在了唱戏上,无源音乐转为有源音乐,也就是音乐与画面结合了起来。

这样一段戏,先利用秦腔这个有源音乐,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然后转为无源音乐,在渲染福贵新生活来
之不易的同时,同时又很好的塑造了家珍贤妻良母的形象,所谓一举两得,最后又转到有源音乐,音乐一紧一松,恰到好处。

在为国民党演皮影戏的那场戏中,撕心裂肺的人声和胡琴高亢的旋律回荡在千沟万壑的黄土地上,塑造了一种荒凉、无奈的意境。

贯穿本部影片的音乐叫“似水流年”,曲调哀怨,在影片中出现了十几次,每一次出现在影片中诠释的意思都不同。

其中有几次对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

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

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

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这时主题音乐响起,让人心里面由衷的觉得活着真好,只要家人团聚,能在一起就好。

有一次是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

家珍让春生进屋说话,这时主题音乐响起,体现了中国农民质朴的心灵和善良的心,精神层面高于物质层面。

还有一次就是在影片的结尾,福贵在对自己的外孙馒头说:“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那我就可以骑牛了”“到那个时候馒头就可以开上火车,飞机了”“到那时候,咱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了。

”这时音乐响起,体现出人生命途多舛,人们只要活着,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好好的活着才是人生最伟大的价值体现。

(三)音响
音响就是除语言、音乐之外,影视节目中其他声音的统称。

包括电影中的动作音响、自然音响、特殊音响、背景音响等。

在影
片中能够渲染情绪,烘托环境气氛,同时可以推动情节,创造节奏,产生寓意等。

在徐府算账抵押院子这场戏中,在空旷的房子里,算珠碰撞的声音远超过实际碰撞的声音,剪辑人员将此声音夸大,加大了混响,体现出福贵心里的忐忑不安,和龙二心里的得意洋洋,两种心理的巨大反差,通过算盘巧妙地体现了出来。

在福贵第一次为谋生演出这段戏中,有个戏帮子在路上走的镜头,夹杂着鸟扑打翅膀飞走的声音,表明了福贵的内心不平静,但是又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无奈与惋惜,以前那种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春生给福贵一家送存折的这场戏中,福贵在开门之前的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动作声都凸显了出来,穿衣声,开门声,脚步声动作;在影片的结尾,春生背的一个大全景,有火车驶过的声音,火车疾驰而过的声音为主声源,人声为辅助声源,一个主声源和一个或多个辅助声源结合一起形成复合声源,这样的结合胜过语言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