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_评介(精)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

12
Hierarchy of difficulty
Some SLA researchers (Stockwell, Bowen and Martin1965; Prator1967) have proposed that linguistic differences can be arranged in a ‗hierarchy of difficulty‘. Prator, for example, suggests that (1) to (6) above are ordered from zero to greatest difficulty. This claim is not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but on the conviction that the degree of linguistic difference corresponds to the degree of learning difficulty.
7
2. Strong and Weak Form
The strong form held that we could use CA to predict all errors by identify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1 and L2. differences=difficulties=errors
象形 (Pictograph):
23 23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2. 指事(Ideograph): Characters belong to this category do not refer to physical objects themselves but rather to the concepts symbolized by the pictures of their corresponding physical objects.
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郭雯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07期摘要:从我国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开展来看,正式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深入,二语习得理论已经成为了语言领域重要的研究理论之一,对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专业性,在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中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但是从目前国内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现状来看,二语习得理论研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整体研究成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鉴于二语习得理论对语言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只有立足现存问题并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才能保证二语习得理论研究得到深入开展。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研究;问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7-0237-02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bout the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in China, formal study in this filed began in the late 196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theories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and it has produced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But from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it also has many problems,and the overall research results have a larger space for improvement. In view of the important role and influenc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on language teaching, it is only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coping strategies that theresearch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can be carried out in depth.Key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etical research;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一、概述二语习得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理论,对外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心理语言学理论探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该理论关注学习者的个体 差异、学习策略、记忆和注意等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XX
PART 03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与特点
REPORTING
习得过程阶段划分
01
02பைடு நூலகம்
03
初级阶段
学习者开始接触第二语言 ,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规 则,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 交流。
掌握第二语言有助于拓宽个人视野, 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教育改革需求
许多国家将第二语言教育纳入基础教 育体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有助 于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研究目的和问题
01
探究第二语言习得 的内在机制
揭示学习者如何掌握和运用第二 语言的规律,为教学实践提供理 论支持。
02
分析学习者个体差 异
REPORTING
认知发展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
认知能力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能力等,直接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
学习策略
学习者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学习策略,如元认知策略、认知 策略等,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重 要作用。
母语迁移
学习者的母语认知结构和经验对 第二语言习得产生迁移作用,包 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
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学习者不仅学习语言本身,还学习与之 相关的文化和社会规范,并逐渐融入目标语社群。
其他相关理论
神经生物学理论
该理论关注大脑在语言学习中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表明,大脑的某些区域与语言学 习密切相关,如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这些区域的发展和功能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1、1945: Charels Fries《作为外语的 英语教学与学习》(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1957:Robert Lado《跨文化语言 学》(Linguidtics Across Culture)
产生原因: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 和目的语系统进行比对,忽视了对学习者 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 理论,提出了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恰当的起点。Corder 的文章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起点及应用语 言学研究的一部分。
产生的背景
Corder:《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距
选择(selection): 结合偏误找出困难语项。 比较(comparison):对选定语项进行分析对
比,寻找共同处与不同处。 预测(prediction):在对比基础上预测可能
出现的错误。 2、难度等级:根据相同与不同点难度上的差异
进行了分级。认为差异越大难度越大,其实也不 尽然。
四、对比分析的局限
偏误类型总结:
1960:Brooks 1973、1974:Dulay&Burt 1、母语干扰形成的偏误:对比分析 2、第一语言发展型偏误 3、类型混淆的偏误(既非一类又非二类) 4、特殊类型的偏误 所以母语干扰并非造成学习者学习习得困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

读书笔记
了解了很多二语习得的概念,专业名词,知识,以及二语习得的发展前景。
目录分析
01
第一章认知 派与社会派 论战20年
02
第二章显性 学习与隐性 学习
03
第三章语言 输入、输出 和互动
04
第四章石化 现象
06
第六章自动 性
05
第五章语言 迁移
第七章年龄问 题
第八章社会文 化理论
精彩摘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是《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分析
自动性
问题
阐述
学习
梳理
社会
二语
问题
外语 语言
论战
重点
现象
年
问题
文化
年龄
社会派
内容摘要
本书探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对该领域中的要点、热点和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评述, 并介绍或者展望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全书语言简洁明快,阐述深入浅出、易读易懂,是外语教师、学习者和研 究者难得的参考资料。
英语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研究

英语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是指在学习完第一语言之后,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和个人的语言背景、文化背景、认知能力等因素相关。
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吸引了大量的学习者。
针对英语二语习得的研究也十分活跃,涵盖了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
语音层面,二语习得者通常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发音错误比较常见。
比如中国学习者容易将汉语的“r”音和英语的“l”音混淆,这是因为汉语中不存在“l”音。
研究表明,练习发音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二语习得者在语音方面的表现越好。
语法层面,二语习得者可能会遇到词序、语态、时态等方面的困难。
比如英语中动词的时态有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学习者需要掌握这些时态的用法。
二语习得者可能会出现把动词的时态混淆、误用的情况。
研究表明,课堂教学和语法习得的反馈是帮助二语习得者快速掌握语法的有效方法。
词汇层面,二语习得者可能会遇到词汇认知的困难。
比如在汉语中“愉快”和“高兴”有相似的意思,但在英语中“happy”和“glad”有些许不同的用法。
研究表明,通过阅读、听力、写作等多种方式学习词汇,能够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词汇掌握能力。
语用层面,二语习得者可能会遇到语用规则的困难。
比如说一个人进入房间时,如果没有打招呼,可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二语习得者可能会不了解这些表达方式,从而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研究表明,通过多模态的语言输入和反馈,能够帮助二语习得者更好地掌握语用规则。
总体来说,二语习得是一个漫长而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反思。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英语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中国外语教育(季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Quarterly2011年 5月May 2011第 4卷第 2期 Vol. 4 No. 2文秋芳编著的《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堪者友好” (reader-friendly 为撰写原则,且力求“简洁明快” 、“深入浅出” ,但想吃透这本书,不在二语习得界摸爬滚打几年还真是很难做到。
因此,该书最适合的目标读者不是该学科的入门群体,而是二语习得界的研究人员,如正处于论文选题阶段的博士生等。
虽然书名中带“研究”二字,但该书收录的不是二语习得领域的高精尖研究,而是对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的综述、总结、评论与展望。
虽然作者开宗明义地承认该书的撰写受到 Doughty 和 Long 主编的鸿篇巨著《二语习得手册》 (以下简称《手册》的启发与影响,但该书的起点却瞄准了对《手册》的总结、发展与超越。
首先, 《手册》从理论范式到写作班底都是集认知派之大成。
Doughty 和Long明白表示:“ 我们承认二语习得是在社会环境之中进行的,也因而会受广义或狭义环境的影响。
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语言学习最终是学习者个体头脑之中的变化。
因此二语习得也被广泛接受为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Doughty & Long 2003:4 。
《手册》出版于 2003 年。
七八年过去了,社会派成了气候,其研究成果明显丰富了我们对二语习得的了《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评介顾永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 2011 中国外语教育 (1,71-73页提要:二语习得领域的重点问题是什么?争论点在哪里?最前沿的研究何在?发展趋势是什么?由文秋芳编著的《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详尽的答案。
本文简评了该书的闪光点,并指出阅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二语习得;书评解与认识。
除此以外,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二语习得的研究硕果累累,需要加以总结与梳理。
于是,这本专门为中国学者量身定做的《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全书共分八章。
从内容上看,除第一章和第八章外,其余六章都是对二语习得界“要点、热点和富有争议的问题”的探讨。
第二章、第三章聚焦学习过程(learning ;第七章着重介绍学习者(learner 的年龄问题;第五章的重点则放在探讨母语(mother tongue的影响上;第四章和第六章分别聚焦学习结果(learner language的两个不同层面。
每章的结构基本类似:从该章问题的主要争议点出发,分别从理论角度的不同(特别是认知派与社会派的视角和实证研究的结果两方面进行介绍、分析与评述,最后对该问题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给出作者的判断。
表面看来, 中间六章的题目都是认知派的传统课题,但由于每一章都是从争议点的介绍开始,除石化现象 (第四章与自动性问题(第六章两章外,社会派对同一个问题的视角与研究成果在其他几章里都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另外,第一章介绍认知派和社会派两派理论的渊源与分歧,最后一章又专门介绍社会派(社会文化理论的观点。
因此, 作为对二语习得领域重点问题的系统介绍,该书书评《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评介 72在社会文化理论上所下的笔墨之重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章“认知派与社会派论战 20年”介绍了认知派与社会派的形成与发展,概括了两派在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主要分歧,并对两派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评析。
这一章既是对二语习得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的介绍,又是对全书的总体框架与思路的铺垫。
第二章“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概述了显性与隐性学习研究的争论焦点,也介绍了它们的最新发展动态。
第三章首先介绍了 Krashen 的输入假说、Swain 的输出假说和 Long的互动假说,接着对认知派和社会派在这三个假说上的观点作了详细介绍,最后对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进行了概述。
第四章首先介绍了学术界对石化现象在定义、表现等方面的争议,总结了石化研究的结果以及对石化成因的不同解释,最后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发展方向。
第五章的语言迁移与母语影响问题可谓是外语界最具争议的核心问题之一。
该章首先介绍了这一问题的渊源,又详细分析了各种争议的主要内容,总结了国内外在迁移问题上的实证研究,探讨了研究方向,最终以迁移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结束。
第六章介绍了自动性研究的主要争议点以及四种解释自动性学习的模式,评述了自动性研究的成果与最新进展,最终阐述了自动性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界对学习者的研究包括方方面面,不过第七章把焦点放在了年龄问题上。
该章开篇就强调了年龄问题的研究在语言政策的制定以及外语学习中的实用性,非常值得赞赏。
该章介绍了语言学习关键期和敏感期的概念以及相应的研究,又介绍了年龄问题的神经心理、社会心理以及认知解释,最后探讨了年龄问题对政策规划和教学实践的启示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同第一章一样,第八章“社会文化理论”不是“二语习得重点问题” ,而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范式或理论框架之一。
该章先是概括介绍了 Vygotsky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又对社会文化理论范式下的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作了介绍与评析。
由于社会文化理论相对较新,再加上相当一部分英文原著的晦涩文风,国内还基本停留在对该理论的介绍阶段,极少有实证研究,所以该章第六节“对社会文化理论的反思”颇值一读。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作者强调该书不求面面俱到、只求要点突出,但在什么是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的选择上却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写作团队的主观判断。
该书强调了正在进行的认知派与社会派之争,也就不可能留出许多空间介绍二语习得领域里其他流派的理论与研究,如:语言学派与认知学派之争几乎成了过去时,二语习得的神经生物学解释也被认知学派拉到了认知科学的名下。
虽然不像认知派或社会派那样兵强马壮,气粗声高,但普通语法派和神经生物学派都依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另外,对人的研究跳不出个体的人、群体的人以及主观能动的、有情感的人等方面,二语习得研究也不例外。
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年轻学者既需要考虑该书所强调的认知派(个体与社会派(群体之争,也应该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agency 和情感因素(hot cognition 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此外,对教学中二语习得(instructed SLA的研究并不是本学科的主流,也不是该书的侧重点,但却是我国外语学者最关心的问题。
不能因为该书没有强调就认为不值得研究;也没必要因为该书强调了社会派,就一哄而上、追波逐流。
该书既有高度、又有深度,还有极具特色的统合度与前瞻性,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不跳出具体问题、站在学科之外很难看清诸多争议的实质、来龙去脉以及相互关系;不走进具体问题、对每个争议点进行剖析、思索、提炼与评述就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简介。
从思路的总体设计到分工,从资料的大量收集、整理、消化、讨论到成文,该书高质量的写作团队及其高度统和的工作方式无不显示着该团队的凝练与效率。
正因为如此,该书虽然对未来研究的探索与前瞻落笔不多,却很有看点。
笔者相信,该书对我国二语习得理论与研究的引进、消化与展望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希望该书能引导更多学者加入到二语习得的领域里来,为我国的外语教育多做些深入而实用的工作,早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独树一帜的二语习得理论与研究。
顾永琦 73参考文献Doughty, C. & M. H. Long, 2003. The scope of inquiryand goals of SLA [A]. In C. Doughty & M. H.Long (eds..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C].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3-16.文秋芳(编著 , 2010, 《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简介顾永琦(1964—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高级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自主学习、学习策略、词汇习得、语言测评。
电子邮箱:peter.gu@English Abstractsteachers’ information knowledge, information awareness, skills and eth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it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y have obtained relevant knowledg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information; they have a good command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equipment and commonly used computer system; they are aware of the threat of spreading viruses on line; they highly recognize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However, their skill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is not good. Then som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as to how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study on the mode of teaching theme-based English news ZHANG Yan & ZHANGHaihua (61)The present study designs a mode of teaching theme-based English news, in which students as the center of teaching firstly accept a great amount of input by reading theme-related, familiar English news, and then engage themselves in language output through speaking and writing activities.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have been adopted in the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me-based English news teaching mode 1 can positively improve learners’ listening, reading and speaking skills; 2 can positively aff ect learners’ learning habits and aff ection with their motivation stimulated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improved.Introducing Major Issu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GUYongqi …………………………………………………………………………………………………… 71 Th is paper is a book review of Major Issu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en ed. 2010. The book is a thorough review of a number of selected major issu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 tion. Emphasis is placed on issues of contention in the fi eld, especially the on-going debate between the cognitive and the sociocultural paradigms.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