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_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

合集下载

初级、中级英语学习者在写作错误上的对比研究

初级、中级英语学习者在写作错误上的对比研究



研究设计
( ) 一 研究 对象
收 稿 日期 : 0 1 0 — 6 2 1- 7 0
基金项 目:2 1 0 0年黑 龙江 省教 育厅人 文社 会科 学研究 项 目 “ 初级 、 对 中级英 语学 习者在 写作错 误上 的对 比研究 ” ( 15 14 15 24 ) 作者简介 : 王颖(9 3 )女 , 17 一 , 四川大竹人 , 副教授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
小 媛 . … . …… … … … … … … , *. … . . . ¨ t
图 1 中介 语 连 续体 阶段 图
论的提出使 2 世纪 7 年代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进 O 0 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为错误分析理论奠定 了坚实
的理 论基础 。
为了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本文选取初 中组 中较 中介语 理 论有 助 于教 师 了解学 生 已有 的外语 低年 级 的学生 (2名 哈尔滨 市 阿城 四中初 二 4班 4 语言知识 , 以及对该语言知识 的精确和深刻程度 。 学生 ) 作为初级水平的研究对象 , 大学组中较高年 错误分析理论使教师改变 了对错误本质 的认识 , 级的学生 (0 4 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英语专 把错 误从 需 要避 免 、需要 纠正 的地 位 提 高到 了作 业 大三 2班学生 ) 作为 中级水平 的受试 对象 。根 据 为认识语言学习内部过程的向导地位 。因此 , 笔者 前 2个 学期 的期 末 成绩 ,这 2个 自然 班 学生 的英 运用 两种 理 论来 分析 不 同水 平 的英 语 学 习者 所 出 语成 绩在 同年级 中处于 中等水 平 。
么7
步 的对 比分析 。
表 1 2组受试者在三个层面上的横 向错误对 比情况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比分析)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比分析)PPT课件
简单来说,就是从一般到个别。先从整体描述两种语言,在选 择对比的语言项目,然后对比选出的语言项目,最后预测。
12
13
2.难度等级: 下面是二语习得专家Rob Ellis提出的六个难度等级(degrees)
⑴两种语言里语言成分相同。汉语和英语的语序都是“S+V+O”。
⑵学习者母语两个语言点对应目的语一个语言点。如英语中的 “borrow”和”lend”在汉语中都是“借”。 ⑶学习者母语中的语言点在目的语里没有对应成分。如英语中的定 冠词the、韩语敬词、泰语表示说话人性别的成分,汉语普通话中 都没有。
11
四、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1.对比分析的步骤: ⑴描写(description): 对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准确、清晰的描 写。这种描写以一定的语法体系为依据。
⑵选择(selection):选择一定的语言项目、规则或结构进行对比。
⑶对比(comparison):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 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⑷预测(prediction):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难点进行预测。
18
THANK YOU
19
17
⑵ 根据对比分析有些预测的错误并未出现,而出现的错误 却无法预测。 ⑶ 对比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只对语言的表层 结构进行对比,而且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 没有语义、语用、话语、文化等方面的比较,因此这种对比也 是不全面的。 ⑷ 对比分析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学习者看作是机械刺激的对象, 行为主义心理学不能作为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因为语言的产出 是创造性的,不是那种刺激—反应的模式。
对比分析的背景对比分析的背景语言学家们试图为语言教师提供一种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语言学家们试图为语言教师提供一种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习得篇3第六章第二语言习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习得篇3第六章第二语言习
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干扰,为第 二语言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有利于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局限:(4点) (强式和弱式之分)
二、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新发展,被认为是第 二代语言学研究中的前沿阵地和尖端科学, 对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0年代在西方是偏误分析的鼎盛时期。
2.5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1、意义(3点) 2、局限(4点)
三、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3.1 运用分析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 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70年 代初开始的语素研究,可以看作是最早的运 用分析研究。
局限:只研究句子平面而且只侧重于语言结构, 脱离了语境,特别是抛开了直接引起学习者 语言行为的语言输入,很难全面地分析学习 者的语言表现。
二、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新发展,被认为是第 二代语言学研究中的前沿阵地和尖端科学, 对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0年代在西方是偏误分析的鼎盛时期。
2.1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1、定义: 2、偏误和失误 3、理论基础: 语言学基础是普遍语法理论 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 中介语理论假说 4、作用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第二节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第三节 语言学习环境
引子
学科的开端: 1967年科德《学生偏误的意义》和1972年塞
林克的《中介语》。 1957年拉多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对
比分析研究。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一、对比分析 二、偏误分析 三、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两个极端:有错必纠和听之任之
正确的态度:

第二语言习得论文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论文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分析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分析摘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研究错误的产生及其特点对二语习得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研究者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首要途径之一,错误分析也就成为了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文以错误分析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引起二语习得错误的根源。

本文发现,引起错误的根源除了常见的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外,还有交际策略的误用和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在探讨这些错误根源时,力图揭示这些根源是如何引起错误产生的。

紧接着阐释了错误分析的过程及错误分析对于外语教学的重大作用。

希望借此文能让大家对错误分析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期望能对大家的二语习得有所帮助。

Abstract:It is inevitable that errors occur in language learning,so the study of errors is good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s one of the major method to study second language , error analysi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study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errors and reveal how they affe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error analysis , including interlingual-transfer , intralingual-transfer,the improper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 Then it explains the processes of error analysis and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it . By writing this paper , I want to give a clear explanation of error analysis and hope it helpful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关键词:错误,错误分析,二语习得,错误根源,外语教学一、引言错误分析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基于中介语理论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及应对策略

基于中介语理论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及应对策略

基于中介语理论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及应对策略关键词:中介语;错误分析;初中英语;教学策略一、中介语理论中介语这一概念由在Selinker的论文“Inter-language”中提到的,中介语的研究也始于这篇文章。

将中介语看成是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桥梁,是母语向目的语转变过程中的过渡。

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之一,是用来研究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指出了对中介语的具体处理方法,即错误分析方法。

所谓错误分析是指通过收集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将这些错误进行分类,解释错误原因,然后采取有效教学对策的过程与方法。

中介语理论对目的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错误方法分析是对中介语的具体处理方法,错误分析理论为中介语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按照Corder的划分,错误方法分析分为5个步骤:收集资料;错误识别;错误描述;错误解释;错误纠正。

中介语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具有很大意义:一,使人们对于错误类型,阶段及错误产生的原因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使人们对学习者“错误”的本质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把错误从需要避免、需要纠正的地位提高到了作为认识语言学习内部过程的向导的地位。

三,形成了一套科学的错误分析方法和程序。

错误分析是继对比分析之后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里的又一重要发展阶段。

二、初中生英语学习中常见的错误及原因分析(一)初中生英语学习中常见的错误1、语音错误由于学生对于音标的掌握不够好,看到单词的音标时要么读错,要么用别的音来代替。

比如说,很多学生在发[θ]和[?]时,经常发成[s]和[z],导致sink(下沉)和think(思考)相同,sort(种类)和thought(认为)相同。

2、语法错误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语法错误涵盖了很多方面,比如词法(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句法(时态、语态、各种从句等)。

例如:例 1 桌子上有苹果。

误:There is apple on the table.(冠词误用)正: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table./ There are apples on the table.例 2 当今时代,手机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对比分析和语误分析

对比分析和语误分析

一、对比分析20世纪中期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形成或习惯养成的过程,语言行为是由“刺激——反映”才形成的。

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的习惯的养成。

同时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所有人类的语言都是有层次的,层次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语言学应着重研究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有机结合,产生了对比分析学说(contrastive analysis)。

该学说在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般认为Robert Lado的《跨文化语言学》(1957)是第一部探讨具体的对比分析方法的著作。

Robert Lado把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归于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认为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可以预测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困难所在。

根据Lado的对比分析假设,两种语言相似的地方容易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不同的地方产生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差异越大,干扰也越大。

对比分析假设有强式和弱式之分(Ellis,1985)。

强式说是指为了通过对本族语和目的语的系统对比,预测二语习得困难所在;弱式说是在分析学习者所犯错误的基础上,把目标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结构进行比较,以解释犯错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比假设逐渐失宠。

其原因可归纳为四点:(1)二语习得中很多错误不能用母语干扰解释清楚。

(2)二语习得中有些错误与对比假设的预测结果相矛盾。

(3)对比假设所预测的某些错误根本不会出现。

(4)对比假设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后来被人们所抛弃。

二、语误分析由于对比分析难以预测二语可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犯的“语言错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人们便把研究兴趣和重点转移到对二语习得者的语言错误本身的分析。

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的重要特征,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使人们将视线从避免错误转移到研究错误上来,从而为研究二语学习过程提供了更直截,更有效的方法。

外语学习中的错误研究论文

外语学习中的错误研究论文

外语学习中的错误研究论文一、错误分析理论的发展历程对外语学习过程中显现的错误打开研究始于上个世纪 50 时代。

最初的学者将母语和第二语言打开对比分析,由此产生的理论又叫对比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紧要分析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特征的相像和差别之处,在这种对比的基础上,猜测学习者进行目标语言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容易显现的错误,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尽可能地帮忙学生躲避这些错误。

对比分析理论产生的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这种错误分析理论将语言学习视为一种习惯,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视为学习新习惯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学习外语过程中之所以显现错误就是由于学习者受到原有的语言习惯的影响,也就是受到母语的负迁移作用的影响。

发展到今日,在错误分析这一领域,中介语理论获得了较大范围的认可。

该理论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母语和目标语言之外,还存在一种过渡语言形式——中介语。

该理论认为外语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构建中介语、创造新语言不绝靠近目标语言的过程。

中介语既区别于母语也区别于目标语,具有独特性。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是错误识别理论发展的重点成绩,为我们更好地发现、识别、处理外语学习过程的错误供应了崭新的角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发现和改正错误。

二、外语学习中的错误分析过程分析外语学习过程的错误分析有特定的程序,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错误分析的第一步往往是针对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打开资料搜集进而发现错误。

这种资料可以是学习者撰写的英语作文,也可以是平常的口语表达内容,还可以是学习者平常所做的一些英汉互译、完型填空等练习。

譬如,学习者在英语口语日常练习时,容易疏忽语法,说出一些错误的句子,诸如:Sorry, I forget my dictionary at home. 这句话就是典型的中式表达,地道的表达应当是 I left mydictionary at home.由于 forget 一般不与地方状语连用。

必需留心搜集这些平常学习者在口语沟通或者书面表达或者题型练习时容易显现的错误表达方式,这些都将成为错误分析的紧要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比分析)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比分析)PPT课件
4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1.有的学者从科德(Corder)1967年发表的《学生偏误的意义》 一文算起,把该文和塞林克(SelinKer)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一文看做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2.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把以拉多(Lado)于1957年发表的《跨文化语 言学》为标志的对比分析研究,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 这样算来,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已有40年的历史。
⑴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⑵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移,学起来容易。 “我学习法语。/I study French.”
反之,产生负迁移,学起来困难。母语干扰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 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二语学习者的任务就是克服母语的干扰, 即克服来自母语的负迁移。
5
二.对比分析的背景
语言学家们试图为语言教师提供一种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 预防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对比分析方法正是 基于这一期望应运而生的。
时间: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目的:预测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学习难点,从而在教学中
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Lado)
理论基础:( (12))心语理言学学基理础论:基行础为:主结义构心主理义学语和言迁学移。理论;
6
三.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01 基本假设: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02 分析方法:对比和分析 03 两个观点(两个流派)
7
1.基本假设: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1.意 义:
⑴有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⑵有利于预测学生可能犯的错误; ⑶有利于选择测试项目; ⑷有利于发现在单语研究中发现不了的问题; ⑸有利于不同国家的教材编写和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3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月Vol.32,No.3 JournalofJis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Mar.2011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

侯民吉(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中介语理论已对二语习得产生重要影响。学习者要经历的各个阶段中介语都具有系统性和可预测性;要了解二语习得中所涉及的心理过程,需要将学习者语言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加以研究。关键词:二语习得;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中介语理论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3-0159-04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BA165)(06YB83)作者简介:侯民吉,女,湖南张家界人,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以描述二语习得过程和解释二语习得特征为主要目标。40多年来,第二语言的多侧面、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其中重要的理论探讨包括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简称CA),错误分析(ErrorAnalysis,简称EA)和中介语(Interlangauge)理论等。以下我们将对这几个研究课题进行简要的评述,指出理论贡献与不足。

一、对比分析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犯语言错误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它几乎可能出现在习得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与各个方面。研究者发现,学习者所犯的语言错误大部分是能够分析和认识的,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常带有某些规律性,并可以概括上升为理论知识,形成一套外语学习过程的错误分析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应用语言学家Lado等人就开始系统地研究错误并由此产生了有关错误的早期理论)))对比分析。Lado提出,/人们倾向于把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形式、意义以及它们的分布迁移到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中去。0[1]他的这一假设成为后来对比分析的基本思想并影响了全世界的外语教学。对比分析是建立在对语言的描写基础上的方法,它的语言学基础主要是Bloomfield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心

理学基础主要是迁移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学生在学习和使用外语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结构、语义或文化来表达思想,就会产生迁移现象。两种语言规则相同或相似的,常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往往产生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反之,出现差异时会出现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即干扰(interference)。这样,语言之间的差异被视为二语习得的障碍和阻力。[2]对比研究强式者甚至还认为通过两种语言的比较、对比所产生的结果可用来预测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错误,而教师所要教的和学生所要学的就是对比分析所确立的两种语言间各方面差异的总和。对比分析所遵循的是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观。据认为,二语习得就是克服母语的干扰,形成一种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因此,二语习得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言语行为是通过机械操练而形成的,并认为错误的言语行为一旦产生就很难纠正。这样,这一方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有错必纠,有错就改。它的目的是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和语言学方面的描述,发现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以最有效的方法指导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正如Lado指出:/把第二语言和学习者母语进行比较的教师能够较好地了解什么是学习中的真正问题,并能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导他的学生。0[1]

*收稿日期:2010-11-28对比分析研究的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外语实践服务。但到了后来,其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到了60年代初和中期,达到其顶峰时期。从对比分析研究的历史来看,其对语言学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方法,它在描述、选择、比较、预测等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2)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语言特征的描述和比较,发现了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3)为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双语词典的编撰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研究素材和参考资料;(4)大大地促进了语音系统的教学和外语教材的编写工作。不过,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和语言学基础受到了挑战,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逐渐转向对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3]这种研究方向的转移使得对比分析理论中的一些弱点和不足暴露了出来。因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遭到了激烈的批评。一种批评来自对对比分析的预测能力的怀疑;另一种批评涉及两种语言对比的可行性问题;另外,还有来自教学实践的批评。针对自身的局限性,对比分析经历了三次调整阶段:强式、弱式和折中式。对比分析假设目标是通过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发现母语与目标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试图预测两种语言的相同点会导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而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点则会导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根据对比分析的/强式说0,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的错误完全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来预测。强式对比语言学研究者认为所有第二语言的错误都可以通过确定目标语言(L2)和学习者的第一语言(L1)的不同性来预测,正如Lee所说:/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或唯一原因是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干扰,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0[4]由此推论,语言的/差异0(difference)等于学习中的/难点0(difficulty),学习的/难点0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0。问题是,语言的/差异0是语言学上的概念,学习的/难点0则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学习/难点0无法直接从两种语言差异的程度来推测。简言之,对比分析的理论方法存在的致命弱点是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去解决复杂的心理学的问题。二语习得涉及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面,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忽视了学习者这一主体以及作为学习客体的学习过程。教学实践也证明,依据对比分析确认的难点事实上并不完全导致错误的产生。许多事实表明大量的错误并没有在第一语言中找出根据。因此,就出现了第二阶段的诊断性弱式假设。虽然弱式对比分析仍然认为语际干扰和语际差异即为学习困难之所在,但它不再声称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进行预测,转而强调对错误出现以后的事后分析解释。然而,如强式一样,弱式仍将自己的研究范围局限在语际障碍(interlingualbarriers)的圈子里,而完全忽略了来自同一语言系统内部的语内障碍(intralingualbarr-iers)。鉴于强式太过分强有力而弱式又太过分无能,于是又出现了折中式对比分析。折中式对比分析认为,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按照他们所能感觉到的异同特征,把各种抽象和具体的句型归入不同的范畴。因此,那些形式和意义上相近的语言项目往往容易给学生带来困难,这是由于人类学习具有泛化的特征,微小的区别往往被忽视,而明显的区别反倒容易被发现和记忆。由此可见,折中式对比分析走出了传统的母语与目标语对比的模式,将学习者的认知、心理等因素都考虑进去,发展了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方法虽不完善但也已成为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表明,迁移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迁移的范畴、内容、条件和方法必须通过对比才能真正弄清楚。进入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对比对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的重要贡献,探索对比分析的新领域,因此对比分析又有所活跃。

二、错误分析由于比对分析难以预测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犯的语言错误,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人们便把研究兴趣和重点从两种语言的对比转移到直接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本身,集中对学习者所犯的语言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与规律。错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是Corder,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这方面的论著。其他进行过深入系统研究的还包括Selinker和Richards等。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则与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和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有密切关系。它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看成是规则形成的过程,即学习者不断从目标语的输入中尝试对目标语规则做出假设,并进行检验与修正,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并建构目标语的规则体系。错误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二语学习者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了解他们共同的学习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不断纠错,从而找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Corder指出,错误分析一般遵循5个步骤:(1)收集学习者语言的样本。这涉及到样品的大小,抽样的途径以及样品的同质性等;(2)鉴别错误,一般来说需从语法和交际两个方面来进行;Corder还指出区别/差误0(lapse)、/错误0(errors)和/失误0(mistakes)的必要性。(3)对错误进行分类,即对每一错误进行语法描述。(4)解释错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从心理学和语言学两个方面进行;(5)评估错误,主要是包括评估每一错误的严重性以及采取的主要原则。[5]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分析有如下作用:首先,它可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在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中所处于的状态和已到达的阶段,还剩下多少需要继续学习的内容;其次,它可向研究者们提供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的证据,了1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