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小型水下推进器的研究与开发
海底采矿机器人研发生产方案(二)

海底采矿机器人研发生产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陆地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洋成为新的矿产资源发掘地。
据统计,海洋中蕴藏的矿产资源是陆地的数十倍,尤其是海底的矿产资源,具有极高的开采价值。
但是,由于海底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传统的海底采矿技术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研发海底采矿机器人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工作原理海底采矿机器人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水下推进系统:该系统由一组高性能的推进器组成,能够在各种水深条件下稳定运行,同时保证机器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2.感知与导航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多种传感器,如水深传感器、水温传感器、流速传感器等,能够实时感知并反馈海底环境信息,实现精准定位和导航。
3.机械臂与采集系统:配备高精度机械臂,可抓取和搬运各种重物;采集系统则负责将采集的矿产资源运送上岸。
4.能源供应系统:采用长效锂电池供电,同时设计有太阳能板和水力发电机作为备用能源。
三、实施计划步骤1.研发阶段:进行技术研究和产品设计,包括水下推进系统、感知与导航系统、机械臂与采集系统的设计和集成。
2.实验测试阶段:在实验水池和近海实际环境中进行机器人性能测试,不断优化各项性能指标。
3.生产制造阶段:批量生产机器人,并进行实地部署和调试。
4.商业推广阶段:与矿产公司和海洋资源开发公司合作,推广和应用海底采矿机器人。
四、适用范围本研发生产方案适用于以下情况:1.矿产资源勘探:机器人可深入海底勘探矿产资源分布情况,为后续开采提供数据支持。
2.海底矿产采集:根据前期勘探结果,机器人可进行高效率的矿产采集工作。
3.海洋环境监测:利用机器人的感知与导航系统,实时监测海底环境变化,预防自然灾害。
五、创新要点1.集成化的水下推进系统:实现了在复杂海底环境下的稳定运行和灵活操作。
2.精准的感知与导航系统:确保了机器人的精准定位和导航,大大提高了采矿效率。
3.高效的机械臂与采集系统:能够快速地抓取和搬运矿产资源,提高了采矿速度。
水下机器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水下机器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下机器人成为了重要的科技研究领域之一。
这项技术的应用广泛,其技术难度也逐渐提高。
在海洋资源的开发、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军事防御等方面,水下机器人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下机器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一、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水下机器人是指可以在水下执行各种任务的机器人,包括潜水器和自主运动水下机器人。
它主要由机械臂、推进器、计算机控制系统、感应器等部分组成。
水下机器人自问世以来,经历了几个历程。
20世纪70年代,水下机器人主要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和救援任务。
但由于原材料稀缺、科技水平不高,水下机器人的生产成本非常高,同时该技术也只在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国家中得到应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下机器人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使得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
随着水下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包括海洋资源勘测、管线巡检、深海采矿、海底油气勘探等。
21世纪以来,随着深海研究和资源勘探任务的不断增加,水下机器人技术又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们开始制造大型、高效、自主控制的水下机器人,例如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等。
这些水下机器人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技术也更加成熟。
二、水下机器人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水下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感应器技术水下机器人的感应器技术是指通过不同的感应器来获取水下信息,包括声纳、激光雷达、高清相机、水下磁力计等。
随着感应器技术的不断进步,水下机器人的探测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2. 自主控制技术自主控制技术是指水下机器人具备自主学习和决策的能力,能够自主规划路径、避障、完成任务等。
自主控制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水下机器人的执行能力。
3. 能源技术水下机器人的能源技术主要包括传统化石能源、太阳能以及海底热能等。
在当今环保的大趋势下,太阳能和海底热能技术更为可持续且环保。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及动力学建模

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及动力学建模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执行各种任务的自主移动机器人,它在海洋科学研究、水下勘探、海底资源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及动力学建模,以期深入了解其原理和技术。
一、水下机器人的设计要点水下机器人的设计要点包括机体结构、推进器、电力系统和控制系统。
机体结构通常采用防水材料,并具有抗压性能,以确保在深海环境下的正常运行。
推进器是水下机器人的动力来源,常见的推进方式包括涡轮推进器、喷水推进器和螺旋桨推进器等。
电力系统则需要满足机器人长时间工作的需求,通常采用锂电池或氢燃料电池。
控制系统则是水下机器人的大脑,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并根据预设的任务执行算法,实现机器人的自主控制。
二、水下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水下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是指建立机器人在水下环境中的运动方程和动力学特性模型。
动力学模型对水下机器人的运动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常用的动力学方法包括牛顿运动定律、流体动力学和控制理论等。
在建立动力学模型时,首先需要考虑水下机器人的质量、惯性矩阵和力矩阵。
质量通常通过对机械结构进行建模,计算机模拟可以辅助计算。
惯性矩阵则是描述机器人在旋转运动时的惯性特性。
力矩阵则包括机器人的操作力矩和环境力矩,通常通过测力传感器获取。
其次,还需要考虑水下机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水下环境中存在水流和水压等因素对机器人运动的影响,流体动力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通过建立动态压力平衡方程和运动方程,并结合流体力学原理,可以分析水下机器人在水中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最后,在动力学建模中,还需要考虑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算法。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动力学模型紧密相关,合理的控制策略可以提高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
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三、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前景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广阔,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商业价值。
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水下机器人可以用于海洋生物调查、水文数据采集和海洋环境监测等。
新型水下集成电机推进装置的泵喷射推进器结构原理及特点分析 (1)

分体结构,质量和体积大,总效率较低,且噪声很
大,航迹比较明显。近年,国外出现了一种新型动 力电机和泵喷射推进器结构一体化的水下推进装
置一一集成电机推进器(IMP一一Integrated Motor
统,也可用于其他水下航行器的动力推进。
Propulsor)
0
IMP 最初由美海军水下作战中心和
周围的静压,推迟了叶梢空泡的起始。 3) 操纵性
导管加厚,对整个流场产生影响。因此在设计时 应注意对流场的分析,优化设计结构。
(2) 在设计中,泵喷射推进器需要足够大的 过流面积,这就对电机的定子辄、转子辄和磁极的
厚度有一定的限制O
(3) 电机工作在水中,因此要做好电机导线
和绕组部分的绝缘工作,同时还要考虑密封问题。
件下,推进泵的流量在鱼雷不同航速下的变化并
置传感器的无刷电机。
3
3.1
泵喷射推进技术发展与应用
泵喷射推进技术发展
不大。这和普通的螺旋桨有很大区别。导管的另 一个优点是它可以保护转子不受一般海沙石的损 害,在极区航行时避免冰块的损害。
由于导管可使叶片安装在端部而不会减小推 力,因此喷射泵直径比同等级敞开式螺旋桨的直 径要小得多 O 此外,由于喷射泵的导管限制了转 子和定子的运行范围,这就使在优化设计低噪声
该充分的利用这部分被带入的流体中的能量。根
据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在螺旋桨 周围适当的设置一个管道(导管) ,利用被带入的
使螺旋桨的效率大大降低。泵喷射推进技术中采 用了导管技术。导管不仅分割流场还会起到推 力增值的作用。同时导管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利用
流体对其做功产生额外推力 [4]O 这就是泵喷射
水下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水下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水下机器人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水下机器人技术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水下机器人在深海探测、海洋环境监测、潜艇打捞、海底管道维修、海底采矿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水下机器人的相关技术和应用。
二、水下机器人技术的研究1. 基础技术水下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包括机械结构、推进器、电力系统、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等,其中机械结构是机器人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同时,水下机器人还需要具备足够的航行能力和自主控制能力才能完成各项任务。
推进器分为螺旋桨、翼型、喷水推进器等多种类型,电力系统则需要充分考虑水下运行的特殊环境。
传感器是水下机器人的“眼睛”和“耳朵”,可以通过声学、光电等方式感知周围环境。
2. 遥控技术水下机器人通常由地面遥控台掌控,遥控技术的发展对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
目前,水下机器人遥控技术主要采用有线和无线遥控方式,无线遥控方式又分为声学和电磁两种。
有线遥控方式适用于近海和浅海环境,而无线遥控方式则可以覆盖更远的距离。
3. 自主控制技术自主控制技术是水下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以使机器人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自主控制技术主要包括自主导航和自主探测等方面。
水下机器人需要进行自主导航以完成复杂的任务,其技术包括导航软件研发、传感器融合和位置估计等方面。
三、水下机器人应用1. 深海探测水下机器人在深海探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对深海生物、深海地形和海洋底层资源等进行调查和勘探。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号载人潜水器、神舟号载人深潜器和深海鱼类等水下机器人在深海探测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2. 海洋环境监测水下机器人可以通过配备一定的传感器来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水温、盐度、流速等参数。
这些数据对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气象预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潜艇打捞海洋中漂浮的物品,如海底沉船、船只和飞机残骸等由于环境复杂、深海水压大等问题,传统的打捞方法难以实现,此时水下机器人就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种船用无轴轮缘推进器的设计研究

一种船用无轴轮缘推进器的设计研究设计研究报告:船用无轴轮缘推进器一、引言船舶推进器是船舶动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船舶的航行性能,特别是在船舶的速度、操纵性和节能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轴轮缘推进器是一种新型的船舶推进器,能够有效减少水流对轮缘的阻力,提高推进效率,减小船舶耗能,因此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船用无轴轮缘推进器的设计研究进行详细讨论。
二、传统轮缘推进器的缺陷及无轴轮缘推进器的优势传统的轮缘推进器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轮缘表面存在船体表面阻力、漩涡损失和压力波损失等问题,导致推进效率低下。
而无轴轮缘推进器采用了全新的推进原理,能够减少水流对轮缘的阻力,提高推进效率,降低能耗,具有较大的优势。
三、无轴轮缘推进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无轴轮缘推进器由轮缘、扁平薄壁等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薄壁的特性,在扁平薄壁的阻挡面上产生对水流的引导作用,从而达到推进的目的。
该设计有效减少了水流对轮缘的阻力,提高了推进效率。
四、无轴轮缘推进器的设计要点1.轮缘的形状设计:要设计适合水流流动的轮缘形状,减小水流对轮缘的阻力;2.薄壁的选择:要选择适合的薄壁材料,既要保证薄壁的强度,又要保证轻盈的特性;3.轮缘与扁平薄壁的组合设计:要充分考虑轮缘与扁平薄壁之间的结合方式,确保结构牢固、无漏水;4.推进效率的优化设计:要通过有效的流体动力学分析与计算,优化推进器的设计,提高推进效率。
五、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无轴轮缘推进器的推进效率明显优于传统轮缘推进器,在不同船速下,无轴轮缘推进器的能耗明显减小,推进效率提高。
六、结论无轴轮缘推进器是一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船舶推进器,其推进原理新颖、推进效率显著提高。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无轴轮缘推进器的性能,为船舶的节能减排提供重要支持。
综上所述,船用无轴轮缘推进器的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有望成为未来船舶推进器的重要发展方向。
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程师们有所启发,激发更多创新思路,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一种基于微小型水下机器人推进器的控制系统设计

一
、
引言
控 制 系 统 是 水 下机 器 人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其 性 能 的 优 劣 直 接 关 系 到 机器 人 的 运 转 及 水 下 作 业 的准 确 性 。设 计 一 款 响 应 迅速 、性 能 稳 定 的 控 制 系 统 ,是 保 证 水 下 机 器 人 安 全 的需 要 , 也 是 提 升 其 工 作 效 率 的 必 然 选 择 。微 小 型 水 下 机 器 人 体 积 小 巧 、 机 动 灵 活 、 成 本 低 廉 、 搭 载 方 便 , 已成 为 水 下 系 统 装 备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组 成 部 分 。现 在 已广 泛 应 用 于 堤 坝 、大 型 水 罐 、 河 道 、 浅 海 等 环 境 监 测 工 作 中 。嵌 入 式 计 算 机 具 有 系 统 精 简 、 实 时 性 高 、 专 用 性 强 等 特 点 ,能 够 出色 的 完成 数 据 采 集 、 网络 通 信 等 任 务 ,将 其 安 装 在 水 下 机 器 人 上 ,充 分 发 挥 嵌 入 式 系 统 体 积 小 、 功 耗 低 的优 势 ,对 微 小 型水 下机 器 人
—
2 通 信 程 序 设 计 .
式中U 表示电 a 机端电 I表示电 压,a 机电流, a ∑R是电
机 电路 总 电阻 。为 每 级 磁 通 量 ( WB) C 为 电机 常 数 。 , e
控 制 程 序 分 为 水 面 平 台 控 制 程 序 和 水 下 机 器 人 执 行 程 序 。 水 面 平 台 控 制 程 序 主 要 完成 操 纵 杆 数 据 的采 集 ,并 使 用
几种水下推进器的介绍与超小型水下推进器开发设计说明

几种水下推进器装置水下机器人又称为水下无人潜器,分为遥控、半自治及自治型。
水下机器人是典型的军民两用技术,不仅可用于海上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而且在海战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争夺制海权,各国都在开发各种用途的水下机器人。
以下介绍几种最新的水下推进器:1 泵喷推进器上世纪80年代,英国在“特拉法尔加”(Trafalgar)级攻击型核潜艇上率先装备了一种新型的泵喷推进器(PumpJetThruster)。
这种推进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潜艇的辐射噪声,因而倍受世界各海军强国的关注。
随后,英国在“前卫”(Vanguard)级以及“机敏”(Astute)级核潜艇上,法国在“凯旋”(LeTriomphant)级核潜艇上,美国在“海狼”(Seawolf)级、“弗吉尼亚”(Virginia)级核潜艇上,纷纷采用泵喷推进器取代已被广泛应用的七叶大侧斜螺旋桨。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世界上以泵喷推进器作为推进方式的核动力潜艇已达几十艘之多。
图1 “北风之神”级核潜艇尾部泵喷射推进器特写采用泵喷推进的潜艇与采用大侧斜螺旋桨推进的潜艇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大幅度降低潜艇推进器的辐射噪声、提高潜艇的低噪声航速。
以美国“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为例,该艇水下最高航速30节以上(有报道可达35节),水下30米时的低噪声航速大于20节,辐射噪声接近于海洋环境噪声,被美国官方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安静、最快的潜艇。
图2 泵喷推进器设计三维图随着声探测技术的飞速进步,在未来海战中,核潜艇的声隐身性能将是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努力降低核潜艇的噪声必将成为潜艇研究的主要课题,而推进器是核潜艇的一个主要噪声源,低噪声推进器的研究和应用势在必行。
因此,具有低噪声优势的泵喷推进器,将成为未来几十年核潜艇推进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 WT系列蛙人助推器武汉维纳凯朴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商用水下推进器(DPV),也叫蛙人助推器,是潜水爱好者或者特种部队进行潜水航行的重要援助手段之一,广受国内外使用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