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根在这里1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1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教案(表格式)

3、板书课题:1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设计意图:教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年的热闹场面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对民族风俗文化的亲近、向往之感油然而生。
二、走进春节,感受年味
1、春节是个热闹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在过节前后忙忙碌碌,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放鞭炮、拜年:讲述春节的来历,过年的故事。
压岁钱:说说压岁钱习俗的小故事。
包饺子:说说饺子的寓意。
5、我们刚才交流的是汉族的春节习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你知道少数民族是怎样过他们的春节的吗?
6、春节的这些习俗让我们的年味十足,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人人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感受着团圆的喜悦。
2、出示视频:春运拥挤的人群,你们看人山人海,寸步难行,这就是春运。这些都是回家的人,据交通部门统计,2018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累计发送旅客约29.7亿人次,是平时运送量的很多倍。什么原因呢?对,因为人们都要回家过年。
3、与家人团圆,永远是身在外地的人们最大的期盼,团圆是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对中国人来说,团圆是不变的主题,无论有多远,只要有可能每逢重要的节日,那些身在外地的人,都会克服种种困难与家人团聚,这是中国人不变的情怀。
2、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放鞭炮、拜年、压岁钱、年夜饭、包饺子、守岁、舞狮舞龙。
3、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象征团圆、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春节习俗背后都有流传已久的传说和美好的寓意。你知道哪些?
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2课《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2课《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是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民间节日、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方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民间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背景存在差异,对某些民俗活动的认识可能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参与实践活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俗活动,体验民俗风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风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实践教学法:学生参与民俗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民俗习惯的内涵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民俗资料,如图片、视频、实物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等记录工具。
3.教室布置:挂上与民俗相关的图片、标语等,营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民俗图片,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本课的主要内容,如民间节日、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优质教学设计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是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的第2课。
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分别是“民间艺术交流会”“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和“保护民间艺术”。
本课重在第三板块的教学。
结合我们家乡福安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开展教学,真实地了解家乡民间艺术的现状,引发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及保护措施,进一步思考如何去传承保护民间艺术。
【教学目标】1.关注家乡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探究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
2. 初步理解保护民间艺术的重要性,为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力所能及地贡献力量。
【教学准备】问卷星调查课前活动单【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民间艺术的现状,探究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
难点: 初步理解保护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中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一:点击现状,发现衰落1.播放福安民间艺人送福的视频,交流还了解哪些福安的民间艺术。
2.课前问卷调查反馈。
3.观看福安评话和糖画的视频,了解福安部分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学生谈感受。
4.交流讨论,有人认为这些东西消失了就消失了,没有多大关系,你怎么看?【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和班级调查表呈现的数据,让学生直观地发现部分民间艺术在逐步衰落的现实,同时结合文本信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激发学生保护民间艺术的欲望。
】活动二:合作探究,寻找原因1.小组合作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民间艺术,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合作交流。
2.小组汇报,了解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
3.小结:面对一些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我们只有找出了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想办法保护它们,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它们,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研究家乡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辨中反思保护民间艺术的重要性。
】活动三:齐心协力,保护传承1.国家的重视。
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民间艺术。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研究“金陵灯会”、“民间艺术”、“南京方言”、“南京云锦”和“南京剪纸”的特点,从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以研究性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探讨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的特点及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自己是南京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在研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深厚的特点,重点研究“金陵灯会”和“南京方言”,感受南京老百姓幸福祥和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南京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自备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最喜欢到哪儿呢?为什么呢?2、想不想一起去领略一下南京的风光啊?【播放视频】3、南京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的民风民俗【板书:民风民俗】你们知道有哪些吗?4、揭示民俗村研究内容。
【播放课件】5、四人小组讨论、选定研究专题。
(生讨论汇报)6、读小组研究的提示。
【出示提示】7、老师补充资料。
8、小组活动。
二、分组研究,交流汇报※ 金陵灯会【板书】1、抓——起源:最早从魏晋南北朝就开始啦!距今1500多年了,你们有什么感受?2、抓——花灯:夫子庙的金陵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举行,十五上灯,十八落灯。
(1)出示花灯。
(2)探讨制作的不易。
(3)研究花灯的发展。
3、抓——灯会:是的,自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后,夫子庙便开始享有“秦淮灯火甲天下”之美誉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可热闹着呢!咱们一起去逛逛吧!【播放视频】4、引——诗词:此情此景,正应了那首诗:【课件】银花火树自芬芳,天上人间终不分。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我们的民风民俗》WORD教案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我们的民风民俗》WORD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白专门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学习动手制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育学生弘扬正气,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为树立新风尚而努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展开活动,渗透文化内涵。
难点:适度拓展,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一:导入传统节日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伙儿带来了一些礼物,想看一看吗?(出示粽子、元宵、饺子、月饼……)你们认识它们吗?老师还想考考你,这些好吃的东西和我们的节日有关,你明白是哪些节日吗?引入传统节日。
2、那么你们还明白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说)二、了解四大传统节日。
活动二:认识春节1、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哪一个节日是我们最重要,也是最郑重的节日?(课件展现春节的喧闹场面、播放喜庆的音乐)2我们中国人民是以如何样的方式来欢庆春节的呢?下面请大伙儿交流一下,你家是如何样过春节的?(学生积极发言)3老师刚才听到同学们过春节的方式可真许多,有开PARTY的、有放爆竹的、还有做家庭游戏的,可真快乐,事实上我也专门喜爱过春节。
那你们明白春节的来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老师制作的春节网页面,那个地点有春节由来、春节习俗、春节活动、春节故事,你们快速扫瞄,等会儿把你的收成和同桌交流一下。
4全班交流:你明白春节的由来吗?你还有哪些收成呢?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展开交流,并适时拓展。
(1)贴春联你明白哪些春联?背给大伙儿听听。
老师那个地点有一幅春联,你会贴吗?(学生了解贴春联的注意点)(2)贴“福”字“福字”倒贴的寓意。
(3)喝守岁酒,吃团圆饭。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第一课时-1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发现民间艺术的内涵,产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2.初步懂得欣赏民间艺术,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懂得民间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来自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环节一:找找民间艺术。
通过找找民间艺术,知道我们民间艺术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导入: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民间艺术?它们又都产生于哪里?在我国各地有许多民间艺术,我们来认识一下(板书:民间艺术)1.呈现民间艺术(1)北京京韵大鼓: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深受人们喜爱。
(2)江西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驰名中外。
(3)天津杨柳青年画:画面鲜明活泼、喜庆吉祥。
(4)陕西华县皮影:人物造型生动传神。
(5)四川变脸:变脸惟妙惟肖。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集歌、舞、乐于一体。
(7)东北秧歌:热烈欢快。
(8)江苏苏州刺绣:构思巧妙,工艺精制。
(9)台湾传统灯笼:台湾灯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福建、湖南一带的板凳龙:景象壮观。
(11)教师演唱内蒙古民歌:蓝天白云、羊群遍地。
2.通过刚刚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发现,谈感受。
3.学生识图,找民间艺术所属的地区。
4.初步发现民间艺术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5.小结:我国的民间艺术分布广泛,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板书:分布广泛)6.观看视频:如此丰富的民间艺术,该怎么进行分类呢?思考从中有什么发现?学生学习分类。
7.观看视频:在我们的生活里,还有哪些民间艺术形式?学生补充说明民间艺术形式民间文学中的民间童谣、民间神话、民间故事。
学生谈发现与感受。
8.小结:我国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和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祖国各地到处都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
道德与法治《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四年级下册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公开课)2.民间艺人故事会。
师:你还知道哪些民间艺人的故事?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相关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开个民间艺人故事会。
请大家认真倾听故事,听完故事后,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
学生分享故事,教师从学生分享的故事中总结民间艺人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民间艺人的故事,开展民间艺人故事会的方式,走近民间艺人,探寻他们成功的原因,提高学生整理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从中感悟民间艺人的努力与智慧,内化升华,促进践行,为下一板块内容"保护民间艺术"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
师:从同学们的故事分享中,我们感受到民间艺人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正因为他们秉持着执着追求、坚守艺术、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并付出无数的汗水和心血,我们才能欣赏到这么精彩的艺术。
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他们的精神,在生活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磨炼自己,让自己也变得更加优秀。
2.课后拓展。
师:我们都知道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背后凝结了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心血,但由于工艺复杂等原因,有一部分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课后请同学们查找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及保护民间艺术的措施,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保护民间艺术 导入一、新闻链接,发现衰落 1. 播放新闻"那些濒危的技艺和记忆"。
师∶从新闻中,你发现了什么呢?学变脸 秧歌 泥塑 聪明才智 丰富生活 美好愿望……2.出示课本第89页阅读角。
师∶南京某小学将栖霞舞龙引入学校,鼓励学生争做民间艺术的"小传人"。
你从这些同学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关注坚守艺术、坚持不懈、不怕辛苦、热爱并重视传统文化等)3.分享经验。
师:课前,老师了解到我们班有些同学是校武术队、校南音团的成员,还有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闽南童谣(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请他们给我们表演并分享一下他们在参加这些活动时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我国民间艺术丰富多彩。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当地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
通过了解和认识当地民间艺术及其与当地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深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因此,本课设定了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变迁,许多传统民间艺术面临衰落的困境。
如何保护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因此,本科设定了第三个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教育主题,民间艺术尤其是学生身边的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且这一载体易被小学生感知。
因此,本课在引导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同时,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2.引导学生探究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力所能及地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力所能及地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
【教学方式】讲解式、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资源】PPT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活动通过采访、查找资料等途径,收集当地民间艺术衰落的报道、当地已经失传或者处于衰落困境中的民间艺术的资料。
二、课堂导入活动1.观看视频河南洛阳《打铁花》,谈感受;2.老师介绍河南民间艺术“打铁花”;3.揭示课题: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二课时)保护民间艺术三、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与探究一:新闻发布知现状1 .小调查:哪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面临着衰落呢?2.小组讨论交流;3.全班召开“民间艺术衰落新闻发布会”;(1)200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曾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濒临失传;(2) 2008年1月26日《新闻联播》报道,惠山泥人艺术面临失传,政府通过发学徒发工资的形式招聘徒弟;(3)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打铁花,由于打花技艺性很强,传承困难,也面临失传;(4)象征喜庆的手写春联,也越来越少……4.议一议:面对这些民间艺术的衰落,你有怎样的感受?有人说, 这些东西消失就消失了,没有多大关系,你怎么看?5.老师小结: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面临着衰落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1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研究“金陵灯会”、“民间艺术”、“南京方言”、“南京云锦”和“南京剪纸”的特点,从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以研究性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探讨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的特点及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自己是南京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
在研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深厚的特点,重点研究“金陵灯会”和“南京方言”,感受南京老百姓幸福祥和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南京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自备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最喜欢到哪儿呢?
2、想不想一起去领略一下南京的风光啊?【播放视频】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游历南京后,写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这样一段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
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3、南京作为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的民风民俗
【板书:民风民俗】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4、揭示民俗村研究内容。
【播放课件】
5、四人小组讨论、选定研究专题。
(生讨论汇报)
6、小组活动。
二、分组研究,交流汇报
※金陵灯会
诗词:此情此景,正应了那首诗:【课件】银花火树自芬芳,天上人间终不分。
万紫千红春世界,人潮灯海涌如云。
(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