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关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传记作品,作者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普拉托。
这部作品描述了苏格拉底在雅
典的生活和他最终被判处死刑的经历。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苏
格拉底的人生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死亡产生了深刻
的思考。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智慧深深
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雅典,他因为对当时的政治和宗教观念提出质疑,最终被控以蛊
惑青年,被判处死刑。
在面对死亡的时刻,苏格拉底并没有后悔自
己的选择,而是坚定地接受了死亡的命运。
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一个人在临死之前是否过上了有意义的生活。
通过阅读《苏格拉底之死》,我深刻体会到了苏格拉底对生命
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他的坚定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命
和死亡有了不同的理解。
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命运,重要的
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和行为。
苏格拉底的
一生虽然结束于死亡,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永远留存于世,成为后
人学习和思考的对象。
通过阅读《苏格拉底之死》,我对苏格拉底的人生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生命和死亡有了不同的认识。
苏格拉底的坚定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作品让我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更久,而在于活得更有意义。
苏格拉底的故事将会一直激励着后人,成为我们学习和思考的榜样。
《苏格拉底之死》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之死》读书笔记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历史名著,讲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埃及去世时,他身边缱绻的故人和他自己对著当时政治形势的反思。
书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去世前的最后时刻。
第一部分,介绍苏格拉底的基本信息。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古希腊哲学之父”,能够把古希腊哲学的理论发展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同时,他的哲学思想也被后世所认可和传承。
他在许多学科中都贡献良多,如伦理学、艺术和政治,等等。
第二部分,介绍苏格拉底死而复生的过程。
在苏格拉底那个年代,死亡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苏格拉底也不例外。
当他病重的时候,他的门徒们都到他的身边守候,为他安排最佳的医治,但这无济于事。
在苏格拉底去世前,他对自己的结局也觉得无可奈何,但他的一群追随者和知道真相的人们都被哲学家本人的态度所打动。
最终,临终前,苏格拉底突然觉得这一切可能都有另外一番意义,他宣称他在埃及去世前,会被复活重生。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在埃及去世时发表的最后一句著名的话。
苏格拉底在去世前,发表了一句著名的话:“我必须死,但我的思想将永存。
”这句话反映了苏格拉底对思想持久力的信仰。
他认为只要我们不断去改变自己,就有可能把理念传播到无穷无尽的未来,从而使自己有所贡献。
正如他在埃及去世前所说的,“我的思想将永存”,这句话说明他对思想的坚定。
在死亡临到的最后一刻,苏格拉底仍旧坚韧不屈,信仰着自己的理念不灭。
第四部分,政治形势的反思。
书中,苏格拉底也触及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反思,他认为为了实现真正的自由,人们必须采取社会行动,而不是将希望寄托于政府,这种观点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学者和政治家。
他表达了许多称职者应有的品质,如慷慨、诚实和勇敢,这些都成为共同的品质,有助于提高政治家的信仰,以及百姓对政治家的信赖度。
最后,这部书让我们仔细思考,人应当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以及人类生活应朝向什么样的未来发展。
苏格拉底之死让我们知道,死亡并不意味着肯定的结局,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历史也在反复证明,只有当人们不断勇于追求自由并履行责任,才可能真正实现自由和民主。
苏格拉底之死赏析

苏格拉底之死赏析引言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对真理的追求而著名。
然而,他却因为他的行为和观点而被雅典城市国家所审判,并最终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之死是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故事,它引发了对正义、思想自由和权力滥用的许多讨论。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来探讨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和影响。
苏格拉底的思想与行为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他认为哲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和理解生活的意义。
苏格拉底经常到市集和公共场所与人们交谈,发掘他们的潜在思想,并试图引导他们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
他的对话方式以提问和反问为主,这使得人们不断思考和质疑自己的观点。
这种追求真理的行为是苏格拉底深受尊敬的原因之一。
雅典的审判与死刑判决然而,苏格拉底的行为引起了雅典城市国家的不满和恐惧。
在那个时代,雅典是一个权力集中的城邦,他们不希望人们对现状产生过多的质疑。
雅典城国指控苏格拉底导致年轻人对现有政权心生不满,并试图引导他们反对城国。
他被带上法庭,并最终被判处死刑。
死前的辩论和哲思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之时,他并没有逃避或示弱,而是选择辩论和思考。
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继续与朋友和支持者进行了哲学探讨。
他认为死亡不应该被害怕,而是应该被看作是灵魂的解放。
苏格拉底坚信从事正义和追求真理是人生的目标,而死亡只是迎接下一阶段的开始。
这种坚定和豁达的态度使苏格拉底在他的追随者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格拉底的遗产苏格拉底的死对古希腊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延伸到今天。
他的思想和行为激励了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和学者。
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和探索真理的方法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哲学思想。
他的思想启发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伟大的哲学家,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苏格拉底之死是一段充满意义和影响力的故事。
他的思想和行为挑战了权威和传统观念,为思想自由和真理的追求立下了标杆。
他的死亡是对反思和发展的持续激励,对哲学和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之死读书报告

苏格拉底之死读书报告一、背景介绍《苏格拉底之死》是柏拉图所著,记录了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执行死刑的过程,展现了苏格拉底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精神。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对话和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他不断追问学生的话语,直至找到真理。
二、主要内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言行给予了尤为影响,直到今日。
但他并没有被后世人民接受,却是流放和死亡的命运。
苏格拉底被控告犯有不敬神明,受学生教导不当等罪行,最终被判处死刑。
他拒绝了朋友的安排,坦然接受了死刑的判决,展现出了他坚定的信仰和高傲的精神。
苏格拉底强调正义和理性,追求真理,并关心人的幸福。
他不承认自己是聪明的,而是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寻找答案。
苏格拉底的死亡,象征着当时思想的重大分歧。
他的生命和言行,再一次证明了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三、个人感想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接触的大多是表面的世界,而不是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苏格拉底一生追寻真理,他的学生有希腊重要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普罗克拉斯、克里托等,甚至是黄金时段古希腊的诗人欧里庇得斯。
在我读到《苏格拉底之死》这本书时,我也被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教育方法深深地打动了。
他不仅讲授知识,更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品德培养。
他教会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和对话来寻找答案。
这样的教育方法在今天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苏格拉底的死亡引发了我对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深思。
在任何时代,思想都是需要尊重和保护的,这是一种人权也是一种民主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
四、结语《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哲学与人生的经典文学作品。
苏格拉底的思想和言行,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与反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像苏格拉底一样,勇于追求真理,关注人的思想和品德的培养。
同时,我们也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珍视并保护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哲学导论-第二讲苏格拉底之死-精选文档

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都把哲学关 注的对象从追寻世界的本源转向人 本身。普罗泰戈拉把哲学关注的对 象转向了孤立的个体;苏格拉底把 哲学关注的对象转向了主观的普遍 性。
(二)苏格拉底之死
对于古希腊哲学史甚至整个西方哲学史而 言,很难说有比苏格拉底的死更震撼人心 的事件了。 “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一个怪异的人。 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好的, 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即亵渎神明、 僭立新神、腐化青年。但真正的原因是他 乃是雅典民主制的敌人。
(Socrates469年—前399年 )
(一)生平
据西塞罗说,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 间、带到了家庭中和市场上(即带到人们日常生 活中)的人,因此被看作伦理学的鼻祖。黑格尔 对此很不高兴,认为他降低了哲学,把哲学降为 “茶余酒后”助兴的手段。 他自称是没有智慧但爱智慧的人,从不自诩为有 智慧的人。因为哲学对他来说不是纯思辨的私事, 而是他对城邦所尽的公民义务。在此意义上,他 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的牛虻。 可以通过他的两个学生色诺芬(历史学家,《家 政篇》、《辩护辞》、《宴会集》、《回忆录》)
家有悍妻。夫人叫Xanthippe。对那些想结婚而来咨询 他的人说:“不管你干什么,事后总是会后悔的。
尼采:“苏格拉底找了一个他所需要的夫人。…事实上是桑西彼 强迫他在自己所从事的奇怪的职业中越走越远。”“桑西彼把家 搞得不成家样,屋子不成屋相。而实际上,她这样做反而使苏格 拉底更加热衷于他那独特的职业。” 出色的军人。 爱辩论和沉思。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正确的思考,而正确的思 考则意味着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自己。真正地了解自己,有自知之 明,应该是人的特点之一。常常受到雅典人的蔑视和嘲笑。“梦 想改造世界的牛皮家”、“吹毛求疵的发明家”、“不惜嗤之以 鼻的人”、“谎言专家”。讽刺他“夸夸其谈,言之无物”。 “无谓地牵强附会”,指责他“非难挑剔,节外生枝”。
教育家苏格拉底怎么死的

教育家苏格拉底怎么死的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那么教育家苏格拉底怎么死的?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苏格拉底之死,向来是许多学者探讨的历史问题。
他被扣上“亵渎神灵”的帽子被状告上法庭,经过陪审团的一致投票,判处死刑。
在临终前的日子里,苏格拉底依旧与学生讨论哲学,与妻儿相聚,最终喝毒酒而死。
首先,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盛行民主法制,而当时所谓的“民主”,直接建立在了民众的主观想法上,通过陪审团投票的方法,来判定一个案子是否构成犯罪。
而当时苏格拉底狂妄的言论和怪诞的行为,招致众人的不满,理所当然被残忍处死。
从这一方面剖析,实质上揭示了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不健全法律下的悲剧。
除此之外,苏格拉底的众弟子当时积极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这一举动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一大部分人的利益,处死苏格拉底成了民众为保全自己利益的必要一环。
另外,苏格拉底之所以自觉饮下毒酒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法律不能被破坏。
他坚定践行自己对理想世界的主张,即城邦必须有权威法律约束。
在以后的很长历史中,苏格拉底都被认为是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伟人。
苏格拉底之死,是为了维护当时的法律权威。
他用自己鲜活的生命,证明暴政的无意义,是政治和哲学的巨大损失,也是雅典的巨大悲剧。
苏格拉底的贡献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
事实证明,苏格拉底的转向是非常明智的。
苏格拉底还打破了古希腊人对于人的本身疯狂的崇拜。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人在自然面前是十分卑微的,但是人类也不需要自卑,人类可以运用自己智慧去获得正确的世界观。
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
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一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这些观点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三九九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的一个人民法庭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于是被投入监狱,等待雅典在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的活动结束后处决。
其间,弟子们轮流探监,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
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
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
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在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世界,苏格拉底之死就不仅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成了现代人心里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依法提起公诉。
对苏格拉底主要的指控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
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五百人组成,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
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苏格拉底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以二百八十票对二百二十票被判有罪,在法庭上,他辩解自己非但无罪,反而于城邦有功,理应得到城邦的礼遇。
对自己提出的处罚方案又近乎玩笑,仅希望罚款一百德拉克玛了事。
他那不合情理的刑罚意见,和藐视法庭的态度,反而迫使本来同情他的部分陪审员转向选择原告提出的刑罚,最后以三百六十票对一百四十票被判死刑。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的罪名似乎是莫须有的,没有确凿的犯罪行为,其言论也没有导致直接的伤害。
但在雅典,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不同于现代。
无论什么指控,无论犯罪行为是否确凿,也无论是否造成直接的伤害,只要陪审团投票认定,罪名即告成立。
有人会问,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学家,雅典人似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权威人士的尊敬,仅以区区罪名,即判以极刑。
这不是太难以令人理解了吗?殊不知,当时在雅典是不存在任何个人权威的。
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甚至没有政治的权威。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本是极平凡的一年,但它却因一个人的死而被历史所铭记,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
这一年的5月21日,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并饮鸩自尽。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师爷,他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几乎和孔子在中国的地位等同。
他的死是雅典的悲剧,更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响力甚至可以和耶稣之死相提并论。
1.被判有罪公元前399年4月的一个清晨,苏格拉底正在市场上和人讨论科学问题,一个人带着两个证人走近他,扬言要到执政官那里告苏格拉底不敬神,腐蚀青年等罪状,要求判处他死刑。
苏格拉底有一些吃惊,但旋即坦然地和人继续他们有关科学的讨论。
对苏格拉底的控告在执政官处登记后,一下就成为了爆炸性新闻。
人们争相传播这一消息,而苏格拉底的敌人也联合了起来。
审判日期定在了5月21日。
历经波折后,雅典重新建立了新的民主制,但这个时候的民主制其实已经有些变味儿了,不再如当初民主制度具有严肃性和崇高性了。
这一点,从雅典民主法庭在战争关键时期判处有战功的将军死刑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
对此,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朋友非常替他担心。
有人为他准备好了答辩,告诉他只要苏格拉底照本宣科,就会被判无罪,但被苏格拉底拒绝。
5月21日的审判大会上,苏格拉底不仅没有请求宽恕,反而开始了慷慨激扬的演讲。
他宣称自己奉有神谕,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而其他人无论身居何位,都是一群笨蛋。
苏格拉底激怒了陪审团,最终,500人的陪审团投票结果是判处有罪280张票,判处无罪220张票,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起诉人提出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此时,如果苏格拉底提出自愿流放或者支付一笔罚金,它的死刑是完全可以被免除的。
然而,苏格拉底依然拒绝这么做,他甚至狂妄地建议宣布他为雅典的公民英雄,让市政府在他的余生中免费供应他一日三餐(在当时的雅典,这是一项很特殊的尊荣)。
苏格拉底的态度再次激怒了陪审团,在接下来的投票中,他被以360比140的票判处死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柏拉图的记述,苏格拉底是一位爱智慧的哲学家,善于雄辩。
但是苏格拉底在宗教信仰上和雅典人民发生了冲突。
在古代希腊,人民除了信奉奥林匹亚山的神以外,整个城邦还信奉自己专有的神,在雅典是“说理”女神倍多和议会之神宙斯阿戈拉奥斯,这是雅典民主的象征。
但是苏格拉底却不信奉这两个神,因为他鄙视雅典的民主和议会制度。
苏格拉底遭到了起诉。
起诉苏格拉底的是雅典的三个公民,一个代表演讲家,一个代表诗人,一个代表手工艺人和政治领袖。
控告苏格拉底的起诉书称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教导他的年轻朋友蔑视现行制度,使得他们强暴起来。
不相信国家所信奉的神,而相信还有其他新的精神存在。
苏格拉底的案件由来自社会各阶层的500名陪审员组成的法庭来审理。
由于陪审员们常常被口才折服,常常忘记了正义,而苏格拉底的能言善辩是赫赫有名的。
因此苏格拉底的最亲近的弟子央求他准备一份雄辩而有力的辩护词,但苏格拉底却拒绝了。
他说他信奉的神灵告诉他不要这么做,他并不想取悦于陪审团而获得同情。
在第一次投票前,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发言丝毫不能博得陪审团同情和宽恕,相反,陪审团被苏格拉底的自负激怒了。
苏格拉底自称他有自己的神灵指导,神殿里的神谕宣称没有人比他更贤明。
苏格拉底像一个饶有兴致的斗牛士,而不是来寻求陪审团息怒。
在对苏格拉底的第一次投票中,以280票对220票判定苏格拉底有罪。
应当说,判定有罪和无罪的票数非常接近,如果有30个陪审员把有罪票改投无罪票,陪审团的两派意见就各有250票。
而根据当时雅典的制度,不相上下的表决最后是按有利于被告一方解决的。
在雅典的刑事案件中,陪审团共投两次票。
第一次投票是要表决有罪还是无罪,如果裁定有罪,陪审团又要在量刑上再投一次票。
但是陪审团不能自己决定刑罚,它得在起诉方面所建议的刑罚和辩护方面所建议的刑罚之间作一选择,而不是折中。
虽然第一次投票被判定有罪,但在实施刑罚上做出轻一些的裁决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过这一次苏格拉底依然放弃了宽大处理的机会。
他建议的刑罚是宣布他是公民英雄,此后的余生中享受雅典市政厅为他免费提供的一日三餐,要知道这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尊贵待遇!苏格拉底知道这下玩笑可开大了,于是正儿八经第提出愿接受罚款,但必须是象征性地罚款。
他的弟子们赶紧劝说他提出个比较切合实际的数目,于是苏格拉底增加了罚款的力度。
不过陪审团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已经被受戏弄的愤怒所掩盖,最终,在第二次投票中,苏格拉底非但没有获得陪审团的好感,本来有利于他的80票也投到了对方的阵营,360票对140票,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但是苏格拉底还有挽救自己生命的机会。
他忠诚而富有的朋友克里多在千方百计搭救苏格拉底,克里多告诉苏格拉底,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一笔钱帮助苏格拉底逃跑,他的仰慕者则做好准备接应他及其家人。
但苏格拉底不肯接受这个方案。
因为他看来,法律一旦裁决,便即生效。
因而,即使这项制度的裁判本身是错误的,任何逃避法律的制裁也是错误的。
他认为他也没有权利躲避制裁。
苏格拉底说,“假定我准备从这里逃走,雅典的法律就会来这样质问我:‘苏格拉底,你打算干什么?你想采取行动来破坏我们法律,损害我们的国家,难道能否认吗?如果一个城邦已公开的法律判决没有它的威慑力,可以为私人随意取消和破坏,你以为这个城邦还能继续生存而不被推翻吗?……’法律规定,判决一经宣布就生效。
我们能这样说吗?‘是的,我是打算破坏法律,因为在我的审判中国家通过错误的判决,冤枉了我。
’”他又借助雅典法律说:“如果我们(指雅典法律)想要处死你,并坚信这样做是公正的,难道你以为你有特权反对你的国家和法律吗?你以为你可以尽力摧毁你的国家及其法律来作为报复吗?”,“你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但你并不是我们法律的错误的牺牲品,而是你的同胞们的错误的牺牲品;如果你以不光彩的方式逃离这个地方,以冤报冤,以罪还罪,破坏与我们订立的契约,伤害了你最不应伤害的----你自己、你的朋友、你的国家以及我们的法律;——那么,你生前将遭到我们的憎恨,死后当那个世界的法律知道你企图伤害我们----他们的兄弟,他们也就不会友好地对待你。
”苏格拉底终究没有逃走。
苏格拉底在饮下毒鸠之前,还与他人讨论哲学问题,在行刑的人告诉他毒药需要活动才会发作时,他毫不迟疑地活动起来。
苏格拉底从容选择了死亡可能还有他更多的考虑,也许他想以自己的死亡来嘲讽希腊的民主制度,雅典这个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城市,却对一个仅仅运用言论自由而没有任何犯罪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将给雅典民主留下永远洗不清的污点;也许他真的惧怕“寿则多辱”,担心自己年老体弱多病,视力和听力减退,思维变得迟钝,总是感到病痛而丧失生命的乐趣,不如让陪审团来避免这一切,但无法否认的是他在教导雅典人维护自己的城邦和法律,他用自己的接受不公的判决践行他对法律的忠诚和对法律的信仰。
作为古希腊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充满了悲剧色彩。
姑且不论最终的死亡是古希腊民主的过错还是苏格拉底自己的选择,仅仅因为思想和言论而受到法律的追究足以让号称民主的雅典蒙羞。
马克思曾说,追究思想倾向的法律,是对非法行为的公开认可。
《国语•周语上》说:“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言论自由已经成为一项普遍的公民政治权利。
只要不引起霍尔姆斯法官说的“当前的、明显的危险”,人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
当然,在制度上以今非古似有不公。
真正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于,这个看似“民主”的程序,却造就不公正的结局,如同希特勒通过民主选举成为法西斯德国的统帅一样,民主真的是一个无条件的好东西么?当代民主制度在人类社会得到普遍赞誉的同时,普通公民如何理性对待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真正让民主贡献出制度价值和公共理性?苏格拉底的审判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苏格拉底死后两个月后,雅典人幡然梦醒,于是给苏格拉底平反,并将指控苏格拉底的原告判处死刑。
并在苏格拉底曾经讲学的广场上树立的苏格拉底的铜像,以示纪念。
苏格拉底之死,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话题,苏格拉底的思想,更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崇拜者。
与一些人类的大宗师一样,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极大的。
他的行为与智慧,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
这些著作都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
在苏格拉底时代有人描述说:“我可以公正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
苏格拉底用他的思想、言辞、生活、和死亡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被称为“西方的导师”。
他对社会沉沦的危机意识、甘为牛牤警醒大众的精神和挽救社会道德的行为都已成为西方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他的死亡和耶稣受难一起,使整个西方文化具有了深刻的悲剧性色彩。
他已与耶稣基督、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一起,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四位至圣先师,堪称“人类精神之父”。
苏格拉底的一生就是一部哲学。
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他最终却死于不公正的判决。
拥有如此伟大的成就的人,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那么首先,我们先弄清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判处死刑吧。
首先,苏格拉底鄙视民主。
他强烈地认为这个世界应该由“那个知道的人”来领导,而雅典议会中的成员如贩夫走卒则应守好本份。
他甚至把民主的多数鄙夷地称为“数白菜”。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他的头牌大弟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或译哲学家国王)思想应是发轫于此。
这种对民主的鄙视直接反映在他在法庭上的表现,虽然他老人家没有咆哮公堂,但我们可以想象他在法庭上的那种不屑的神情是多么刺伤平民百姓组成的陪审团。
其次,苏格拉底是个煸动者。
雅典人引以为傲的民主政体分别于公元前411年和404年两次被推翻,分别成立了四百僭主和三十僭主的独裁政体。
虽然两次谋反被很快平息,但人们发现这两次反民主的暴乱的头目居然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苏格拉底虽然极少也不愿参与政治,也从未鼓动学生进行谋反,但这学生们犯的事让他在公诉人的穷追猛打下显得极其被动,使他成为一个“教坏青年”的教唆犯。
再次,苏格拉底可是个爱抬杠爱挖苦人的高手。
辩论时他重在“破”,而不在“立”,以驳倒恶心倒对手为快事。
这种臭脾气让他得罪了不少人。
最后,可能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苏格拉底想通过一死来讽刺和揭露民主虚伪的一面和实现真正自由的艰难历程。
你们不是民主吗,你们不是言论自由吗,你们居然对一个从未参与政治活动、只是整天找人辩论、讲学的“闲人”判死刑!!在那一天,雅典公民们心中理性的烛火被愤怒和恐慌的本能吹灭了;也是在那一天,民主第一次向人类露出了深藏许久的可以杀人的利爪。
那么,苏格拉底为什么不说几句软话,他完全有可能能得到轻判甚至释放,反而在法庭上不顾弟子们的多次阻,公然嘲笑民主政体,竭尽戏弄民众情感之能事,引得陪审团不判他死都下不了台呢?苏格拉底临死前曾说过:“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律的判决不生效力,可以被私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存在吗?难道就祖国和法律判处我死刑,我就可以竭力毁坏和颠覆国家和法律吗?逃监是蔑视法律的行为,是践踏自己曾经立下的契约,是最下贱的奴才才干的勾当。
如果我含冤而死,这不是法律的原因,而是恶人的蓄意……”’他也曾放言道:“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正是雅典的法治精神给予了他如此无畏的勇气。
苏格拉底明白:也许法律会枉正错直,也许上帝会说恶法非法,但是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们必须遵守的法律,这个法律也许要使千万个“苏格拉底”受冤,但只有在他服从法律的前提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
他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效。
苏格拉底正是通过从容赴死体现了他的学说:追求理性,追求真理,哪怕面对着大多数也决不盲从苟且。
也通过他的死,他唤醒人们:人是多么狂妄虚骄,缺乏理性,如果不能自觉用理性来指导自己,人就会误用自己的热情,滥用自己的权力,把美好的理念变成闹剧甚至悲剧,公平正义资源也就得不到合理分配和利用。
事实证明,苏格拉底是正确的。
他身后两千多年里,人们为建立合理民主制度不断努力,付出了巨大代价。
雅典民主通过苏格拉底的死而成为后世的教训,唤起人们对非理性的警惕,民主制度才能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苏格拉底用他的生命,换得了一个法治与民主的美好国家,留给了我们无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