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 法理学
法律布道者:苏格拉底之死

法律布道者:苏格拉底之死古希腊最卓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西方哲学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因为善于辞令,常常把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的浅薄之辈驳得目瞪口呆,因此他在广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可不幸于公元前399年被民主派贵族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受审,处以死刑。
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但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
当时便有许多青年人天天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其中有位名叫克里同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
你们务必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生活,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
”说完他便起身去洗浴了。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在苏格拉底即将处死的那天晚上,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
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打发开,而去同他的学生斐多、西米亚斯、西帕斯、克里同等谈论灵魂永生的问题。
不久,狱卒走了进来,说:“每当我传令要犯人服毒酒时,他们都怨恨诅咒我,但我必须执行上级命令。
你是这里许多犯人中最高尚的人,所以我想你决不会恨我,而只会去怨恨那些要处死你的人,我现在受命执行命令,愿你少受些痛苦。
别了,我的朋友。
”说完泪流满面,离开了牢房。
苏格拉底望着狱卒的背影说:“别了,朋友,我将按你说的去做。
”然后他又掉转头来,和蔼地对那些青年说:“真是个好人,自我入狱以来,他天天来看望我,有时还跟我谈话,态度亲切。
现在他又为我流泪,多善良的人呀!克里同,你过来,如果毒酒已准备好,就马上叫人去取来,否则请快点去调配。
”克里同回答说:“据说有的犯人听到要处决了,总千方百计拖延时间,为的是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
请你别心急,还有时间呢!”这时苏格拉底说:“诚然你说得对,那些人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延迟服毒酒就获得了某些东西;但对我来说,推迟服毒酒时间并不能获得什么,相反,那样吝惜生命而获得一顿美餐的行为在我看来应当受到鄙视,去拿酒来吧。
苏格拉底之死——“恶法亦法”的信仰,还是不知变通的“愚忠”?

苏格拉底之死——“恶法亦法”的信仰,还是不知变通的“愚忠”?古希腊有一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的名言“认识你自己”至今刻在德尔菲神庙的门楣上,几千年来,这句包含深刻哲理的话打动了无数人。
苏格拉底一生坚守着法治信仰,可最终却死在了自己坚守的制度之上,雅典的平民以投票的方式,定了苏格拉底的罪,法庭判处他死刑,而审判之后,行刑之前,他是有机会逃出监牢,逃脱这场不公正的审判,他为什么主动选择接受死刑呢?因超凡的辩论才能而得罪权贵苏格拉底生活在的古希腊雅典城邦,当时已经有了法治社会的雏形,苏格拉底被公认的大哲学家,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一生信仰法治。
苏格拉底以“追问”的形式与人辩论,他的思辨技巧远超同时代的其他人,往往因为辩论让人难堪,这也让他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次,有人问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祭司,这个世上谁最聪明,祭司说是苏格拉底最聪明。
苏格拉底不认同祭司的说法,他要找到一个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于是他找到了占卜师游叙弗伦(此人曾经指控自己父亲犯罪),询问游叙弗伦什么是虔诚。
游叙弗伦说,“做神喜欢的事情就是虔诚,做神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不虔诚。
”苏格拉底追问,是因为神喜欢的事,我们去做了,体现我们的虔诚?还是因为我们虔诚,所以我们做的事都被神喜欢?……游叙弗伦的问答,总能让苏格拉底以新的问题问住,最后游叙弗伦干脆找个理由,灰头土脸地离开了。
得罪游叙弗伦之后,苏格拉底又去找其他人验证谁更聪明,结果没人能够超越是他,他虽然以实证的方式,证明了没有人比他更聪明,但也把雅典城邦有威望的人给得罪遍了,于是那些记仇的权贵联合起来,罗织罪名,把苏格拉底投入了监狱。
苏格拉底被“投票”定罪判死刑在法庭上,苏格拉底再次展现出他过人的辩论才能,对于原告方的指控一一驳回,时时让对方哑口无言。
法庭上500多名城邦平民选出的审判官,以280票对221票的结果,投票认定苏格拉底有罪,罪名是“不信雅典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
紧接着,500多名审判官又进行了第二轮投票,结果是决定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苏格拉底之死的法理学意蕴探析

苏格拉底之死的法理学意蕴探析苏格拉底之死常被人们与耶稣之死相提并论,以突显这个死亡事件在整个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地位。
它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而更多地在于由此引发的后人的相关思考。
自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众陪审法庭以361票比140票的绝对多数判处死刑,饮鸩而死之后,对于这个死亡事件的原因及其蕴含的意义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歇过。
笔者意欲从法理学的角度,以柏拉图的《克里托篇》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文本分析,探寻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以及在此思想支配下的主动守法赴死行为,对苏格拉底之死作出法理学上的解释。
一、社会契约论的解释苏格拉底认为个人与国家之间是存在契约关系的。
契约的订立是为了个人和国家双方的利益,双方都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以实现对方的权利。
国家为个人提供了生存、成长、教育等条件,个人也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遵从国家的法律和命令。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雅典人,只要达到成年,自己能够认识国家的政体和我们这些国家的法律,如果他对我们不满,都允许他带着他的财产去他喜欢去的地方。
如果一个人决意留在一个国家里,就证明他对这个国家是满意的,因而必须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上述社会契约理论的支配之下,对于苏格拉底个人而言,其在面对于自己的不公正审判时,是如何做出行为选择的呢?首先,苏格拉底和国家之间存在契约关系。
受审判时,苏格拉底已在雅典生活了70年的岁月,因此可以认为是和雅典城邦之间存在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
其次,苏格拉底享受联盟了国家提供的利益,而且对于国家所提供的服务,苏格拉底总体上说是满意的。
如果苏格拉底对国家不满意,他完全可以离开雅典而去其他国家,但实际上苏格拉底比瘸子、瞎子或其他残疾人更少出境,显然对这个国家和法律的感情比其他任何雅典人都要深厚。
最后,苏格拉底应当服从国家的法律和命令。
既然已经享受了国家所提供的利益,根据契约的对等原则,苏格拉底无论是在战场上或法庭上,或是在任何地方,你必须做你的城邦和国家命令你做的事。
苏格拉底之死ppt2

(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 法治的两个标准
– 已成立的法律或的普遍的服从 – 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
制定良好的法律
19、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 22、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便有了文明。 2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25、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2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27、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28、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29、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0、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31、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 3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33、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 34、为了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尊石质的雕像。 35、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 36、扼杀了理想的人才是最恶的凶手。 37、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 迅 2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 席慕蓉 3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萧楚女 4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 迅 5 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苏格拉底之死的法理评析——咎由自取(个人正义与制度正义的冲突)

苏格拉底之死的法理评析——咎由自取(个人正义与制度正义的冲突)个人正义与制度正义的冲突前言——一份沉重的死亡宣言公元前399年的一天,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一个雅典老人在监狱里面平静的饮下一杯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位老人便是苏格拉底。
雅典公民大会以“渎神罪”和“蛊惑青年罪”判处了他的死刑。
彼时苏格拉底有两种途径免遭死刑,一是缴纳少的可怜的赎金便可赎回生命,二是按照他的学生设计的路线逃跑。
但是苏格拉底拒绝这样做,并且在做出了慷慨激昂的申辩之后,选择慷慨赴死。
他宣称,自己是无罪的,所以拒绝缴纳赎金,尽管评审团(500人组成,280人判处有罪,220人判罪)的判决时错误的,但是作为公民,却没有理由不遵守它,因为如果当法律给予利益时,就去遵守它,而法律要施行惩罚的时候,就去回避它,是不配被称为公民的。
在执行死刑的那一天,傍晚时候,看守端来一碗用毒芹草的毒酒,苏格拉底想要撒点酒到地上来祭奠神灵,但是看守说这酒刚刚够致死的量,于是苏格拉底就平静地喝下了这杯酒。
看守让他四处走动,以使药性慢慢发作,当他腰部以下已经没有知觉的时候,他对朋友克里同说:“我们应该还给阿斯匹俄斯(医疗之神)一只公鸡,记住这件事,千万别忘了!”克里同答应了,当问到他还有什么事的时候,他不再回答了,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冰凉了。
苏格拉底就这样安详的死去了。
这个老人死亡完成了他对法治的解读与宣言,留给后世无尽的叹息和反思。
在此后的几千年里,法治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是他的宣言中留下的命题,如何在保证司法民主的同时防止多数人造成的不公正,是不是要保有对法律虔诚的信仰而不分善法和恶法都一味的遵循,在冲突的正义中该做出怎样的价值选择,依然受到人们持续的争议和思考。
一、民主的滥觞——多数人暴政在法律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实施民主最惨痛的例子,一个是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是完全符合雅典法治的情况下,依据当时的法律,以民主投票的形式处以死刑的,另外一个例子则是世界上公认的优秀的《魏玛宪法》制度框架下,希特勒通过法定选举程序上台执政。
第二讲公民、哲人与城邦─苏格拉底之死的法理学思考

所以,有人说有两个苏格拉底:一个是阿里斯 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这是一个“鄙视政治和 道德事务,鄙视人事和人”的少年式苏格拉底; 一个是柏拉图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这是 一个“成熟的关心政治和道德事务、关心人事 和人”的成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区分了两种 不同的生活方式:哲学生活和政治生活。不过, 尽管苏格拉底认为超越政治生活的哲学生活更 有尊严,但他并不认为要颠覆政治社会,而是 改善政治社会,他依然倾其全力灌输对城邦、 政治生活以及一切相关的人事的尊重。因为 “政治不是最高的,却是最先的,因为它是最 紧迫的。”政治是基础,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2)第二批或者说当下的原告:麦雷托士、 吕康、安匿托士。苏格拉底说,吕康代表演说 家参加起诉,麦雷托士代表诗人,安匿托士代 表手艺人和政治家。(“他们之中出来了迈雷 托士、安匿托士、吕康三个攻击我的人:迈雷 托士为诗人们出气,安匿托士为艺人和政客们 复仇,吕康为说客们抱不平”) 4、罪状: 罪状: (1)第一批原告指控的罪状:“天上地下无 不钻研”、“强词夺理”。 (2)第二批原告正式指控的罪状:不敬神和 蛊惑青年。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二、柏拉图
• 出身雅典贵族,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大约
二十岁时,开始追随苏格拉底。
•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 •
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后来到各地游历。 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并创办了学园(或 称“阿卡得米”,Academy)。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到达锡拉 库萨,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 到强行放逐。 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 写作。 代表作:《理想国》、《政治家篇》、《法 律篇》。
三、亚里士多德
•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 • 生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镇,卒于希腊的
哈尔基斯。
• 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王家医师尼科马科
斯之子,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 的师傅。
• 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创办吕克昂
(Lyceum)学校,形成“逍遥派”,因 边讲学边散步而得名。
(384B.C.-322B.C.)
法理学专题五: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一、苏格拉底
• 公元前469年出生于雅典城的一个石 • •
匠兼雕刻匠家庭,自幼随父学艺,后 来当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 进人五百人会议。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 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 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 监期间,他的朋友要帮他越狱,但他 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在 狱中服毒而死。终年70岁。
• 个人正义
(二)哲学王之治
•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
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
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
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禄禄之徒,必须 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 类都将祸害无穷。”
【高中语文】苏格拉底之死ppt精品课件2

•
• •
柏拉图 (约公元 前427- 前347年)
雅典学园
(一)柏拉图的正义观
• 对三种正义观的反驳
– 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 正义是“把善给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 “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首先体现于国
家,然后表现在个人身上” • 正义就意味着“一个人应当作他的能力 使他所处的生活地位中的工作。”
(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
• 法治的两个标准
– 已成立的法律或的普遍的服从 – 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
制定良好的法律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之死法理学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死亡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引发了对法律和道德的深思。
本文将从法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苏格拉底之死对于法律和道德的影响。
苏格拉底之死引发了对法律的质疑和反思。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被控煽动青年违抗国家宗教和道德规范,他的审判和死刑引发了人们对司法公正性和法律权威的质疑。
苏格拉底的死刑被认为是一个不公正的判决,因为他只是对现有观念提出质疑并试图寻求真理。
这对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思考如何确保司法公正和法律权威的合理性。
苏格拉底之死也引发了对道德的思考。
苏格拉底坚信人类应该以道德和正义为准则行事,他相信真理和正义是不可分割的。
他在审判中坚守了自己的信念,并宁愿接受死亡,也不愿违背自己的道德原则。
他的牺牲精神激发了人们对道德标准和个人责任的思考。
苏格拉底之死使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以及在面对违背道德的法律时应该如何行动。
苏格拉底之死对法律和道德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当时,它对后世的法理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法理学是研究法律和法律原则的学科,苏格拉底的死亡促使人们开始反思法律的合理性和道德性。
法理学家开始思考如何确保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并探讨如何通过法
律来维护正义和公正。
苏格拉底的死亡成为法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案例,引发了对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深入研究。
在法理学的发展中,苏格拉底之死也对法律的解释和解释权产生了影响。
法律的解释是法律应用的关键环节,苏格拉底的死亡使人们开始思考法律解释的权威性和合理性。
苏格拉底在审判中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符合道德的。
这引发了对法律解释权的探讨,人们开始思考法律解释应该以什么标准为依据,以确保解释的公正和合理。
苏格拉底之死对法律和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死亡引发了对法律公正性和道德标准的质疑和反思,推动了法律和道德的发展。
苏格拉底之死也对法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人们开始思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解释的权威性。
苏格拉底的牺牲精神和坚持道德原则的行为成为后世的榜样,激发了人们对法律和道德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