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关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传记作品,作者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普拉托。
这部作品描述了苏格拉底在雅
典的生活和他最终被判处死刑的经历。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苏
格拉底的人生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死亡产生了深刻
的思考。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智慧深深
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雅典,他因为对当时的政治和宗教观念提出质疑,最终被控以蛊
惑青年,被判处死刑。
在面对死亡的时刻,苏格拉底并没有后悔自
己的选择,而是坚定地接受了死亡的命运。
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一个人在临死之前是否过上了有意义的生活。
通过阅读《苏格拉底之死》,我深刻体会到了苏格拉底对生命
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他的坚定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命
和死亡有了不同的理解。
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命运,重要的
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够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和行为。
苏格拉底的
一生虽然结束于死亡,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永远留存于世,成为后
人学习和思考的对象。
通过阅读《苏格拉底之死》,我对苏格拉底的人生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生命和死亡有了不同的认识。
苏格拉底的坚定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作品让我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更久,而在于活得更有意义。
苏格拉底的故事将会一直激励着后人,成为我们学习和思考的榜样。
《苏格拉底之死》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之死》读书笔记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历史名著,讲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埃及去世时,他身边缱绻的故人和他自己对著当时政治形势的反思。
书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去世前的最后时刻。
第一部分,介绍苏格拉底的基本信息。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古希腊哲学之父”,能够把古希腊哲学的理论发展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同时,他的哲学思想也被后世所认可和传承。
他在许多学科中都贡献良多,如伦理学、艺术和政治,等等。
第二部分,介绍苏格拉底死而复生的过程。
在苏格拉底那个年代,死亡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苏格拉底也不例外。
当他病重的时候,他的门徒们都到他的身边守候,为他安排最佳的医治,但这无济于事。
在苏格拉底去世前,他对自己的结局也觉得无可奈何,但他的一群追随者和知道真相的人们都被哲学家本人的态度所打动。
最终,临终前,苏格拉底突然觉得这一切可能都有另外一番意义,他宣称他在埃及去世前,会被复活重生。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在埃及去世时发表的最后一句著名的话。
苏格拉底在去世前,发表了一句著名的话:“我必须死,但我的思想将永存。
”这句话反映了苏格拉底对思想持久力的信仰。
他认为只要我们不断去改变自己,就有可能把理念传播到无穷无尽的未来,从而使自己有所贡献。
正如他在埃及去世前所说的,“我的思想将永存”,这句话说明他对思想的坚定。
在死亡临到的最后一刻,苏格拉底仍旧坚韧不屈,信仰着自己的理念不灭。
第四部分,政治形势的反思。
书中,苏格拉底也触及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反思,他认为为了实现真正的自由,人们必须采取社会行动,而不是将希望寄托于政府,这种观点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学者和政治家。
他表达了许多称职者应有的品质,如慷慨、诚实和勇敢,这些都成为共同的品质,有助于提高政治家的信仰,以及百姓对政治家的信赖度。
最后,这部书让我们仔细思考,人应当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以及人类生活应朝向什么样的未来发展。
苏格拉底之死让我们知道,死亡并不意味着肯定的结局,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历史也在反复证明,只有当人们不断勇于追求自由并履行责任,才可能真正实现自由和民主。
苏格拉底之死赏析

苏格拉底之死赏析引言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对真理的追求而著名。
然而,他却因为他的行为和观点而被雅典城市国家所审判,并最终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之死是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故事,它引发了对正义、思想自由和权力滥用的许多讨论。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来探讨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和影响。
苏格拉底的思想与行为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他认为哲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和理解生活的意义。
苏格拉底经常到市集和公共场所与人们交谈,发掘他们的潜在思想,并试图引导他们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
他的对话方式以提问和反问为主,这使得人们不断思考和质疑自己的观点。
这种追求真理的行为是苏格拉底深受尊敬的原因之一。
雅典的审判与死刑判决然而,苏格拉底的行为引起了雅典城市国家的不满和恐惧。
在那个时代,雅典是一个权力集中的城邦,他们不希望人们对现状产生过多的质疑。
雅典城国指控苏格拉底导致年轻人对现有政权心生不满,并试图引导他们反对城国。
他被带上法庭,并最终被判处死刑。
死前的辩论和哲思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之时,他并没有逃避或示弱,而是选择辩论和思考。
在这段时间里,苏格拉底继续与朋友和支持者进行了哲学探讨。
他认为死亡不应该被害怕,而是应该被看作是灵魂的解放。
苏格拉底坚信从事正义和追求真理是人生的目标,而死亡只是迎接下一阶段的开始。
这种坚定和豁达的态度使苏格拉底在他的追随者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格拉底的遗产苏格拉底的死对古希腊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延伸到今天。
他的思想和行为激励了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和学者。
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和探索真理的方法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哲学思想。
他的思想启发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伟大的哲学家,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苏格拉底之死是一段充满意义和影响力的故事。
他的思想和行为挑战了权威和传统观念,为思想自由和真理的追求立下了标杆。
他的死亡是对反思和发展的持续激励,对哲学和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5课《苏格拉底之死》》

总结归纳人物形象
苏格拉底在安静中死去。他以无与伦比的 “智慧”击败了生命本能,超出了与生俱 来的死亡恐惧,捍卫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进入了一种崇高境域。他的天才学生、本 文的作者柏拉图,通过描写他的“安静” 之死,塑造出“最勇敢”“最有智 慧”“最正直”的圣人形象。
延伸拓展
苏格拉底的精神有着无法估计的魔力,他的思想与 精神浓缩在许多浑厚而充满智慧灵光的名言中, 至今还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1.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2.想左右天下的人,需先能左右自己。 3.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4.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 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5.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 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本来的那一 份。
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古希腊著名 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其学说具有 神秘主义色彩,认为天地万物生存毁灭, 皆出于神意,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 而在于“认识自己”,在于教诲人们过道 德的生活,认识普遍的道德规范,倡导 “知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即知识”, “作恶即无知”。他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 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公元 前399年他以传播异说和毒害青年罪被判处 死刑,从容饮鸩而亡。
6.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知人们答案,而 是向他们提问。 7.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 光。 8.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9.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 加你的怒气。 10.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 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 病情。
布置作业
选取本课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你最喜欢的一 则苏格拉底的名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进行深入思考,写出真实的感受。
苏格拉底之死读书报告

苏格拉底之死读书报告一、背景介绍《苏格拉底之死》是柏拉图所著,记录了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执行死刑的过程,展现了苏格拉底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精神。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对话和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他不断追问学生的话语,直至找到真理。
二、主要内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言行给予了尤为影响,直到今日。
但他并没有被后世人民接受,却是流放和死亡的命运。
苏格拉底被控告犯有不敬神明,受学生教导不当等罪行,最终被判处死刑。
他拒绝了朋友的安排,坦然接受了死刑的判决,展现出了他坚定的信仰和高傲的精神。
苏格拉底强调正义和理性,追求真理,并关心人的幸福。
他不承认自己是聪明的,而是承认自己的无知,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寻找答案。
苏格拉底的死亡,象征着当时思想的重大分歧。
他的生命和言行,再一次证明了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三、个人感想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接触的大多是表面的世界,而不是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苏格拉底一生追寻真理,他的学生有希腊重要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普罗克拉斯、克里托等,甚至是黄金时段古希腊的诗人欧里庇得斯。
在我读到《苏格拉底之死》这本书时,我也被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教育方法深深地打动了。
他不仅讲授知识,更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品德培养。
他教会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和对话来寻找答案。
这样的教育方法在今天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苏格拉底的死亡引发了我对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深思。
在任何时代,思想都是需要尊重和保护的,这是一种人权也是一种民主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
四、结语《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哲学与人生的经典文学作品。
苏格拉底的思想和言行,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与反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像苏格拉底一样,勇于追求真理,关注人的思想和品德的培养。
同时,我们也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珍视并保护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教育家苏格拉底怎么死的

教育家苏格拉底怎么死的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那么教育家苏格拉底怎么死的?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苏格拉底之死,向来是许多学者探讨的历史问题。
他被扣上“亵渎神灵”的帽子被状告上法庭,经过陪审团的一致投票,判处死刑。
在临终前的日子里,苏格拉底依旧与学生讨论哲学,与妻儿相聚,最终喝毒酒而死。
首先,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盛行民主法制,而当时所谓的“民主”,直接建立在了民众的主观想法上,通过陪审团投票的方法,来判定一个案子是否构成犯罪。
而当时苏格拉底狂妄的言论和怪诞的行为,招致众人的不满,理所当然被残忍处死。
从这一方面剖析,实质上揭示了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不健全法律下的悲剧。
除此之外,苏格拉底的众弟子当时积极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这一举动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一大部分人的利益,处死苏格拉底成了民众为保全自己利益的必要一环。
另外,苏格拉底之所以自觉饮下毒酒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法律不能被破坏。
他坚定践行自己对理想世界的主张,即城邦必须有权威法律约束。
在以后的很长历史中,苏格拉底都被认为是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伟人。
苏格拉底之死,是为了维护当时的法律权威。
他用自己鲜活的生命,证明暴政的无意义,是政治和哲学的巨大损失,也是雅典的巨大悲剧。
苏格拉底的贡献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
事实证明,苏格拉底的转向是非常明智的。
苏格拉底还打破了古希腊人对于人的本身疯狂的崇拜。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人在自然面前是十分卑微的,但是人类也不需要自卑,人类可以运用自己智慧去获得正确的世界观。
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
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一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这些观点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三九九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的一个人民法庭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于是被投入监狱,等待雅典在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的活动结束后处决。
其间,弟子们轮流探监,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
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氏狱中言论的那几篇著名的对话录。
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
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在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世界,苏格拉底之死就不仅成了一个问题,而且成了现代人心里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依法提起公诉。
对苏格拉底主要的指控是不敬神和敬事新神。
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五百人组成,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辩护,并进行举证。
之后陪审团举行第一次投票,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苏格拉底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以二百八十票对二百二十票被判有罪,在法庭上,他辩解自己非但无罪,反而于城邦有功,理应得到城邦的礼遇。
对自己提出的处罚方案又近乎玩笑,仅希望罚款一百德拉克玛了事。
他那不合情理的刑罚意见,和藐视法庭的态度,反而迫使本来同情他的部分陪审员转向选择原告提出的刑罚,最后以三百六十票对一百四十票被判死刑。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苏格拉底的罪名似乎是莫须有的,没有确凿的犯罪行为,其言论也没有导致直接的伤害。
但在雅典,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不同于现代。
无论什么指控,无论犯罪行为是否确凿,也无论是否造成直接的伤害,只要陪审团投票认定,罪名即告成立。
有人会问,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学家,雅典人似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权威人士的尊敬,仅以区区罪名,即判以极刑。
这不是太难以令人理解了吗?殊不知,当时在雅典是不存在任何个人权威的。
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甚至没有政治的权威。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本是极平凡的一年,但它却因一个人的死而被历史所铭记,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
这一年的5月21日,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并饮鸩自尽。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师爷,他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几乎和孔子在中国的地位等同。
他的死是雅典的悲剧,更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响力甚至可以和耶稣之死相提并论。
1.被判有罪公元前399年4月的一个清晨,苏格拉底正在市场上和人讨论科学问题,一个人带着两个证人走近他,扬言要到执政官那里告苏格拉底不敬神,腐蚀青年等罪状,要求判处他死刑。
苏格拉底有一些吃惊,但旋即坦然地和人继续他们有关科学的讨论。
对苏格拉底的控告在执政官处登记后,一下就成为了爆炸性新闻。
人们争相传播这一消息,而苏格拉底的敌人也联合了起来。
审判日期定在了5月21日。
历经波折后,雅典重新建立了新的民主制,但这个时候的民主制其实已经有些变味儿了,不再如当初民主制度具有严肃性和崇高性了。
这一点,从雅典民主法庭在战争关键时期判处有战功的将军死刑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
对此,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朋友非常替他担心。
有人为他准备好了答辩,告诉他只要苏格拉底照本宣科,就会被判无罪,但被苏格拉底拒绝。
5月21日的审判大会上,苏格拉底不仅没有请求宽恕,反而开始了慷慨激扬的演讲。
他宣称自己奉有神谕,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而其他人无论身居何位,都是一群笨蛋。
苏格拉底激怒了陪审团,最终,500人的陪审团投票结果是判处有罪280张票,判处无罪220张票,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起诉人提出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此时,如果苏格拉底提出自愿流放或者支付一笔罚金,它的死刑是完全可以被免除的。
然而,苏格拉底依然拒绝这么做,他甚至狂妄地建议宣布他为雅典的公民英雄,让市政府在他的余生中免费供应他一日三餐(在当时的雅典,这是一项很特殊的尊荣)。
苏格拉底的态度再次激怒了陪审团,在接下来的投票中,他被以360比140的票判处死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苏格拉底之死的一些看法
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这曾是一个星罗棋布于地中海地域的繁荣世界,这曾是一块令人向往的民主和自由的圣洁土地。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民族还匍匐在暴君专制的淫威下惶恐不安而无力去抵抗之时,古希腊人已经走上了一条属于他们的自由道路——城邦的自主自治。
雅典——就是城邦自治的一个代表,在古希腊文明历史上熠熠生辉。
在雅典城建立后的数百年间,这座以万神之王宙斯的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之名命名,并尊其为城市保护神的雅典城邦,这座以智慧和勇敢、自由和民主体制著称的城邦,在经历了无数的刀兵和天灾,却在女神的荫护下,始终屹立不倒。
而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依然为千年之后的我们所津津乐道。
然而,在公元前399年,雅典——这个在女神庇荫下自由繁荣的城市却受到一个挑战,而且是从精神上被挑战,它的对手不是新兴崛起的强大城邦,而是一位年届七旬的老者,一位被称为“西方孔子”的伟大哲人,一位因坚持真理而被判死刑的殉道者——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70岁的苏格拉底,站在雅典的人民法庭上。
他被人控告有罪。
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神”和“敬事新神”。
起诉苏格拉底的三人都是雅典公民,以美莱特斯为首,他们依法提起公诉,而且整个案件完全是依照雅典城邦的法律程序来审判的。
在当时那个崇尚宗教神灵的时代,“不敬神”是一项重罪,雅典的法律规定:凡不信雅典宗教神灵或教授宇宙理论者,均属“不敬神”。
按照雅典当时的规定,苏格拉底是可以被免除惩罚,甚至是可以逃跑的。
在执行死刑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苏格拉底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他们买通了狱卒,为他制定了周密的逃走计划,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带着家眷远走他乡。
但是令所有人都吃惊的是,苏格拉底选择了拒绝。
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是不能违背的,这是身为雅典公民的他应该履行得义务——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和从容地接受了死刑,接受了来自他最爱的雅典人民对他的宣判。
我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句话:“雅典法律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但他却为了维护雅典法律的尊严而拒绝逃生。
”
苏格拉底告诫他的学生和朋友:“对抗不公正的审判,越狱的确是一种正义,但遵守即便是不公正的法律,同样是正义要求。
否则人人都会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破坏社会秩序。
”在他看来,法律是神圣的,即便是“恶法”,也要去遵守。
可在我看来,“恶法”非法。
如果法律本身就有毛病:不公正或不正义,那么法律就不是维护和保障公民权益的一个强有力的“后盾”,而沦为了居心叵测之人用于侵犯和损害公民权益的“工具”。
那么,法律的权威如何树立?法律又如何得到人们的信任呢?
在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苏格拉底的死成为了后人永远无法抹去的痛,原因不仅在于我们对那么一个天才的无辜陨落的惋惜,更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悖论:民主的暴政。
而这种悖论却再没有圣哲能够解决,一直延续到今天。
虽然在苏格拉底死后人们都普遍意识到他是无辜的,但历史的悲剧,已经无可挽回地铸成了,这是整个雅典城邦的耻辱,也是对雅典所谓的人民民主的最大的嘲讽。
苏格拉底不是死于人们公认的残暴的专制政体下,而是在死于古希腊号称最珍视人类言论自由、最民主的城邦雅典,由人民按合法的程序,经过民主的投票审判处死的。
我想这才是这场悲剧中最让人深思不解的地方:为什么一个标榜民主,追求自由的社会却容不下一个“另类”的苏格拉底?为什么一个谩骂民主和自由的人却被后世追求民主的人视为圣哲呢?
作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作为当时全希腊学校的雅典城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当时的雅典,虽然经历了残酷的斯巴达战争的失败,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但是后来毕竟还是恢复了民主制度,可是却矫枉过正,片面强调反对任何的个人独裁,结果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人民独裁。
其实,审判过程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去回顾的。
在第一轮审判中,他狂妄自大的态度两次引起全场人群的哗然,审判团以280票对220票表决他有罪。
在第二轮审判中,苏格拉底竭尽所能贬低民主制度,嘲讽审判员,蔑视法庭。
他的这种态度,彻底激怒了审判团,审判团以360票对140票判他死刑。
原来判他无罪的人中,竟然有80个转而投了他的死刑票!显然,即使苏格拉底再狂妄,他也罪不至死,这不是一个理性的判决,也不是一个法治的判决,而是一个带着浓重个人情绪色彩的判决,一个不公正、不合法的判决!而这就是没有法律约束下的所谓的“人民统治”!正是由于审判团的愤怒情绪,造成了苏格拉底的悲剧式的人生结局。
雅典公民胜利了,雅典法律却失败了。
这样的民主与自由是苏格拉底终其一生所不能接受和极力讽刺的,为什么苏格拉底对民主如此反感呢?显然他对公民民主制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并不赞同以抽签法来进行选举的民主,认为管理者不应是那些由民众选举出来的,素质低下,握着权柄就以势欺人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会将公民的民主权利变成他们牟取私利的工具。
他认为,现存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以及每一个人身上的大部分品行,都是有弱点而且必须否定的,国家只有让“神的使者”——智者,即那些有知识、有才干,且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来管理、引导、教化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追求美德,才能使这个社会日趋完善。
这就是所谓的“精英统治”。
可是人们对于这样一个有思想、有才干的群体有着一种恐惧和敌视,因为他们会提出一些与大众普遍思想不一样的观点,而愚鲁和怯懦的人们,对于一些不同于社会主流的新生事物或观点总会有一种抵触情绪,这是人性中的弱点,他们会觉得这样的一个精英群体是破坏他们安定生活的罪魁祸首,而且他们手中刚好又有民主政体,这种可以让民众的愚鲁和怯懦真正发挥作用的“工具”,所以才杀了以精英自居、也确是精英的苏格拉底。
其实,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不是雅典的民主制问题,而是人们对于民主的理解。
民主,即意味着“少数服从多数”,而这也将产生一个无法治愈的“不治之症”——多数压迫少数。
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的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
因为,一旦多数拥有了无限的权威,那么任何持有与多数不相同的见解的个人或数量上处于弱势的群体的意见,便很难得到尊重和保护。
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数人很有可能压制少数人发表他们意见的机会,任何拒不服从公众意志的人,集体就要迫使他服从。
显然,苏格拉底的观点非常具有预见性,在他身后千百年来在世界各地都发生过的一些事件就足以说明:没有法律限制的民主,将沦为人民的独裁。
而这实际上正是对人权最有杀伤力的践踏。
回首历史,多少政客和暴君打着民主的旗帜,煽动民众消灭自己的对手,实行高压恐怖政策,最后在民主的空壳下是独裁和暴政。
而由此造成的悲剧也不胜枚举,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狂魔”希特勒,他就是通过绝对民主的选举,被德国人民选上台的。
列宁也曾说过:“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政治、文化和科学领域中,能够提出崭新意见,能够迅速认同新知识,能够接受新真理,能够率先冲破旧传统束缚、慨然向新世纪放歌的,永远是“少数”,而且通常会被视为“破坏秩序者”,正如萧伯纳所说:“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时都被视为亵渎。
”
在我看来,多数人中的“愚民”是绝对民主的毒药。
少数服从多数,这也免不了多数人中也混杂有愚昧盲从之辈,无知者善从,他们只是盲目地随大流,却不会去深入思考。
这样的一群人,而且他们手中还握有所谓的“权力”,就很容易被某些怀有不正当目的的人利用,成为民主光环下罪恶的源泉。
多数人的民意造成了苏格拉底之死,所谓的民意,也许只
不过是助纣为虐的闹剧。
被人利用是可耻的,虽然利用者,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句话,深刻地刻画出那些盲从者的丑恶心理:“拥有投票权的民众在自己拥有一点权力之时,无论后果如何都要发挥一下自己的作用,以蝼蚁撼大树之态,盲目表现自己的重要性。
”
另一方面,我认为民主也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尤其是物质上的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作为保障,很难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
曾经看过一个观点说:当国民收入达到四千美元时,一个国家才会形成较为成熟的民主气氛。
四千美元相当于人民币的两万多,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等教育已基本普及,公民文化素养相对较高,最主要的是独立思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这些都是民主成熟的基本条件。
比如我国现在的国情,公民就不能实现直接选举,只能通过简介选举选取代表,从而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所以
同时我们试想一下,当一个国家多数人刚刚摆脱温饱,勉强受过义务教育,还在为糊口奔波的时候,怎能要求他们参与民主并独立思考呢?即使有民主,也难免盲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