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规章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分析文件
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分析

3.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
二、新制度、新准则对税收的影响
1、新制度、具体准则实施后从报表上解 决纳税依据更加困难。
2、为税收征管和税务稽查提供了更多的会 计信息。(确认、计量、记录、披露)
3、有助于推进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的改革。
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
更和差错更正
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 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1)更加谨慎 (2)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3)统一了行业制度 (4)与税收政策适度分离 (5)需要会计更多的职业判断等
2、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财会[2019]49号 目前适用范围: 上市金融保险公司:2019年1月1日 外商投资金融企业:2019年1月1日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证券公司会计科目和会计 报表》(财会[2019]32号) 2019、1、1起在证券公司实行 财政部关于印发《保险中介公司会计核算办法》 的通知财(财会[2019]10号) 2019、1、1、起执行
3、小企业会计制度
财会[2019]2号,于2019年1月1日起在小企 业范围内执行。
认定小企业标准: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 较小的企业。即:
(1)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 (2)符合《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 贸[2019]143号),具体规定如下:
《会计规章制度与税法的差异案例集》

《会计规章制度与税法的差异案例集》会计规章制度与税法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下面以《会计规章制度与税法的差异案例集》为题,从几个具体案例来说明这些差异。
案例一: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根据会计规章制度,企业可以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或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
而根据税法的规定,只能采用直线法或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且不同的资产类别有不同的折旧年限和折旧率。
因此,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时,需要分别计算并使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这就是会计规章制度与税法的差异之一案例二:资产折旧的时点会计规章制度要求企业根据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使用量来计算折旧,并按月或按季度分摊到每个会计期间。
而税法规定,企业应在购置资产时直接扣除相应金额,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这意味着企业在税法的约束下,可以更快速地获得折旧的税收优惠,但同时也造成了会计报表上的折旧与实际使用寿命的不一致。
案例三: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会计规章制度要求企业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和计量费用。
而税法则更关注实际发生的费用,特别是与企业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
例如,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在一定条件下计提预计的坏账准备,而税法规定只能在债权发生实际损失时才能扣除坏账准备。
这就导致了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可能计提了坏账准备,但在纳税申报时不能扣除,从而产生会计规章制度与税法的差异。
总结:会计规章制度和税法在会计核算和税收管理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即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然而,由于制定目的、规则制定机构、核算周期和计量要求等方面的不同,会计规章制度与税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企业在遵循这两方面的要求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合规性和税务申报的准确性。
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与协调分析

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与协调分析小糊涂仙( 世人皆醒我独醉) 09-2-9 08:48摘要:税收与会计是经济领域中既紧密相关又存在区别的两大分支,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会计与税收本质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决定两者在经济的发展中不能完全分割独立,而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差异的扩大会增加会计核算成本并使税收征管的难度加大。
因此,协调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国家征税以及企业利益都尤为重要关键词:税法会计制度差异协调一、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关系(一)会计制度与税法关系的博弈分析如何处理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关系,目前大体有两种看法:统一论和分离论。
持统一论观点认为,应将税基完全建立在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或者将会计制度与税法统一起来;持分离论观点则认为,会计与税收的目标不同,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着现实差异,需要分别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所得税的分配,即建立以税法为依据的税务会计。
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与一个国家所采用会计模式相关。
根据诺布斯(Nobes)分类法,世界各国会计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是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会计模式,这种模式的会计其职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为决策者服务。
在以美国为首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资本为投资者所拥有,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者向企业投资者进行报告的书面文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要是为企业投资者服务。
二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会计模式。
这种模式的会计,其职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为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控制服务。
以法国、荷兰为首的政府计划在经济中占有一定位置的国家,财务报表的编制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管理部门的需要,而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会汁信息则是次要的。
(二)会计制度与税法的现状分析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在立法宗旨、服务对象和约束因素等诸方面都是有区别的,绝对的统一可能会给企业和国家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造成信息的不准确性,从而影响企业决策、投资以及税款征收。
企业会计制度及税法的差异分析

企业会计制度及税法的差异分析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分析企业会计制度是指企业根据国家会计准那么和相关法律规定,制定的用于记录和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制度。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会计制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会计报告要求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报告的要求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而美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还需要编制股东权益变动表。
这些差异主要表达在报表的格式、内容以及规定的披露事项上。
2. 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方法上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使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即收入和费用确实认依据是发生时间,而美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使用的是收入实现制,即收入确实认依据是现金收入实现的时间。
这些差异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报表,尤其是利润表的金额和时间。
3. 会计政策选择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会计制度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
例如,中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选择以本钱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固定资产,而美国的企业会计制度更加倾向于使用公允价值模式。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财务报表的金额、分类和披露。
二、税法的差异分析税法是指国家或地区针对纳税人的征税行为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税法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纳税人的范围和标准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税法对纳税人的范围和标准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税法将个人和企业分开纳税,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税法将个人和企业纳税合并在一起。
此外,不同国家或地区对于纳税人的收入、资产和交易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会直接影响税法对纳税人的征税方式和税率。
2. 征税方式和税率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税法在征税方式和税率上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税法采用累进税率,即根据纳税人的收入水平确定不同的税率,并将税率逐渐增加;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税法采用统一税率,即对所有纳税人适用相同的税率。
新会计规章制度与税法差异分析

企业财务做帐技术此课题通过最新会计准则的变化,结合与税法的差异,较为详细地讲述企业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做帐技巧。
一、新制度,新准则对税收的阻碍(一)什么缘故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差异1.目的不同2.差不多前提不同3.遵循的原则不同二、差异比较:会计1、新准则变更为8个原则: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慎重性和及时性2、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不在作为一般原则。
3、取消“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4、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不再作为一般原则。
5、将“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
6、新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税务1、权责发生制原则:纳税人应在费用发生时而不是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
2、配比原则: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在费用应配比或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纳税人某一纳税年度应申报的可扣除费用不得提早或滞后申报扣除。
3、相关性原则: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取得的应税收入相关。
4、确定性: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不论何时支付,其金额必须是确定的。
5、合理性原则:纳税人可扣除费用的计算和分配方法应符合一般的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
三、资产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操纵的资源,该资源预期能带来企业的经济利益。
(1)资产是过去的交易、事项——是指资产必须是过去差不多完成的,对合同中、打算中的或今后形成的资产不称之为资产。
(2)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操纵的——资产应是企业拥有的部分,但有些资产是企业不能拥有或暂不能拥有。
例如土地使用权、融资固定资产部分。
尽管不能拥有,但能够在有效时期内操纵,也称为资产。
(3)资产是一种资源——过去的资产只停留在货币计量的部分,而企业会计制度中提出资产不仅包括货币计量的部分,还包括非货币计量的部分。
这种资源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4)资产是能带来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会计制度中强调资产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才称为资产,例如行业会计制度中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收不回来,必须计提坏账预备;存货的市价低于成本价时,就形成了“存货跌价预备”,也确实是该资产必须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才称为资产。
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分析大全

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分析大全一、引言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遵循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而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进行全面分析,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规定。
二、核算对象与核算范围的差异1. 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以企业为核算对象,要求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
核算范围包括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和交易。
2. 税法:税法以企业的所得为核算对象,要求计算企业应纳税额。
核算范围通常为企业的经营所得,包括销售收入、利润、投资收益等。
三、税基确认差异1. 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通常采用权责发生制,即在交易发生时确认收入或费用。
会计制度强调经济实质并注重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2. 税法:税法通常采用收付实现制,即在交易实际收到或支付时确认收入或费用。
税法更注重企业的实际收入和实际支出,以计算应纳税额。
四、资产负债表差异1. 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资产负债表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表按照会计准则和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编制,对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展示。
2. 税法:税法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通常会根据企业所得和利润进行一些调整,以反映企业实际应纳税额。
资产负债表在税法中的作用相对次要,主要用于辅助计算所得税。
五、费用支出扣除差异1. 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对费用支出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定,其中包括费用的发生时间、合理性等。
企业按照会计准则和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核算,并在利润表中进行展示。
2. 税法:税法对费用支出的扣除有一定的限制和条件,包括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与企业经营业务相关等。
税法要求企业根据相关规定和证据,将符合条件的费用在所得税申报中进行扣除。
六、资产评估与减值准备差异1. 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资产进行定期评估,以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减值准备情况。
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制度中通常是根据会计准则和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核算和计提。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政策的差异比较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政策的差异比较【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政策的差异,分析了会计对象、需求方、会计政策选择、计量属性要求和披露要求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政策在对待利润和资产的认定、计量和报告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
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并确保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以防止税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企业在制定经营策略和财务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政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规避风险、提升财务透明度和有效管理企业的财务风险。
【关键词】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税法政策、差异比较、会计对象、需求方、会计政策选择、计量属性要求、披露要求、企业经营活动、影响。
1. 引言1.1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政策的差异比较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政策是企业管理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会计制度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遵循的规范和原则,而税法政策则是政府对企业缴纳税款所规定的法律政策。
虽然二者都是为了规范企业经济活动和保障国家税收的正常征收,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的差异。
本文将从会计对象的不同、需求方的不同、会计政策选择的不同、计量属性要求的不同以及披露要求的不同等方面对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政策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在日常经营中,企业会计制度主要面向公司内部的管理和决策需求,它强调将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监测,并最终呈现给内部管理人员。
而税法政策则是针对外部税收征收机构而设,其目的是确保企业依法纳税,遵守税法规定。
从会计对象的不同来看,会计制度主要服务于内部管理,而税法政策主要服务于外部监管。
这种区别导致了两者在内容和要求上存在差异。
在需求方的不同方面,企业会计制度更注重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和运作状况,以...(字数不足,继续补充中…)2. 正文2.1 会计对象的不同会计对象的不同是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政策之间的重要差异之一。
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分析.doc

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分析国家税务总局党校会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赵建华yzsykjx@一、会计原则与税收原则的对比分析(一)会计的法规体系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企业基本会计准则》与《企业具体会计准则》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39项会计准则构成,拟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
具体会计准则分类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报告准则三类。
一般业务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存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建造合同、所得税、固定资产、租赁、收入、职工薪酬、股份支付、政府补助、外币折算、借款费用、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年金、每股收益、无形资产、资产减值、或有事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等准则项目。
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
如: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准则项目。
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的报告类准则。
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等准则项目。
2007年1月1日起新准则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也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2008年,新准则的实施范围将扩大到中央国有企业。
2009年,进一步扩大新准则实施范围。
目标是用三年左右时间使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新准则体系。
3.会计制度及补充规定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请注意区分会计上的“小企业”与新法中的“小型微利企业”。
新法中的“小型微利企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92条。
(二)会计制度原则: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和明晰性。
2.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权责发生制、配比性原则、历史成本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分析
会计、税法中的公允价值
税法
〈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方法〉国家税务总局第6号令2003年1月23日第十一条规定:“本方法所称公允价值是指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公平成交价值”
会计
指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劳务清偿的金额。
公允价值确定的原则:假如该资产存在活跃的市场,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如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应比照该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假如该资产和与其相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按其所能产生的以后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确定。
所得税的核算——永久性差异和时刻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
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可不能在以后各期转回
时刻性差异是指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刻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
时刻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能够转回
——应纳税时刻性差异是指以后应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刻性差异
——可抵减时刻性差异是指以后能够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时刻性差异
企业所得税核算要紧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阻碍会计法。
企业应当依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选择采纳其中的一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该方法一经采纳,不得随意变更。
——应付税款法是指企业不确认时刻性差异对所得税的阻碍金额,按照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
企业依照当期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纳税阻碍会计法是指企业确认时刻性差异对所得税的阻碍金额,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刻性差异对所得税阻碍金额的合计,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时刻性差异对所得税的阻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
因此,在采纳纳税阻碍会计法时,企业首先应当合理划分时刻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的界限
依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纳纳税阻碍会计法的企业,能够选择递延法或债务法进行核算。
在采纳递延法核算时,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原已确认的时刻性差异的所得税阻碍金额进行调整,然而,在转回时刻性差异的所得税阻碍金额时,应当按照原所得税税率计算转回;采纳债务法核算时,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应当对原已确认的时刻性差异的所得税阻碍金额进行调整,在转回时刻性差异的所得税阻碍金额时,应当按照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转回。
例:假设某企业2001年会计利润为18万元,当年计提的资产减值预备为2万元(不含税法同意扣除的部分),该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33%,当年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若采纳应付税款法
借:所得税 66000
*33%
若采纳纳税阻碍会计法
设:2002年度该企业会计利润为22万元,上年计提资产减值预备的不利因素消逝,计提的资产减值预备2万元全部转回,且当年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
2001年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 59400(180000*33%)
递延税款 6600(20000*33%)(可抵减时刻性差异)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66000
2002年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 72600(220000*33%)
贷:递延税款 6600(20000*33%)
*33%]
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核算的差异分析
股权投资补税的范围与计算
1、投资方从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包括股息、红利),假
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联营企业,不退回分回利润在联营企业已纳的所得税。
2、假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联营企业,投资方分回的
税后利润应按规定补缴所得税。
3、企业对外投资分回的股息、红利收入,比照从联营企业分
回利润的征税方法,进行纳税调整。
例:甲企业为某市国有企业,因对A、B、C三个企业进行股权投资,2000年发生如下投资业务:
(1)、自营利润-350000元,其中,“营业外支出”列支公益救济性捐赠50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所得税税率为33%(2)、2000年2月份,A企业因上年度赢利,董事会决定对甲企业分配利润485000元,甲企业当月获得A企业分回利润485000元。
A企业为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两免三减半”优惠期已满),适用税率为18%,其中所得税税率为15%,地点所得
税税率3%,当地政府规定免征地点所得税,实际执行税率为15%。
(3)、2000年3月份从B企业分回利润335000元,B企业为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4%,地点所得税税率为3%,B企业1999年仍属于“两免三减半”优惠期间
(4)、2000年3月份,从C企业分回利润7300元。
C企业为城镇某集体企业,1999年会计利润150000元,经纳税调整后实际应纳税所得额为90000元,适用27%的所得税税率。
要求:依照上述资料,试计算甲企业2000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
计算过程如下:
(1)、A企业分回利润弥补亏损:485000-300000=185000(元)(2)、由于A企业适用所得税税率为18%,实际执行税率为15%,按税收饶让政策,可视同已按18%的税率纳税。
A企业分回的利润应补税=185000/(1-15%)*(33%-18%)=32647.06)
C企业分回利润应补税=7300/(1-27%)*(33%-27%)=600(元)短期投资的差异分析
会计准则规定: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应于实际收到时,
冲减投资的帐面价值。
而118号文规定:除另有规定外,不论企业会计帐务对短期投资采取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企业会计帐务实际做利润分配(包括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被投资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
第一、会计准则从慎重性原则动身,要求将收到的短期投资现金股利或利息冲减短期投资的帐面价值,而税法则作为
持有收益
第二、会计规定按收付实现制确定入帐时刻,而税法规定对方会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时
第三、会计核算计提的短期投资减值预备减少了短期投资的帐面价值,而短期投资减值预备不得在税前扣除,因此,
假如企业转让其短期投资,会计核算出的转让收益为转让
收入减除实际收到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及短期投资减值预
备后的余额。
而税法要求对短期投资成本不得调整,因此,计税的短期投资转让收益为转让收入减去投资成本的余
额,该金额一般要低于会计核算出的转让收益,纳税人必
须进行相应地调整。
例:A公司有关短期股权投资业务如下:
(1)、A公司于2000年2月20日以银行存款购入B公司股票
10000股作为短期投资,每股单价7.28元,另支付税费400元,投资成本为73200元。
(2)、B公司于2000年5月4日宣告于5月25日发放股利,每股分配0.1元的现金股利。
(3)、2000年6月30日,B公司每股市价6.00元,A企业按单项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预备12200元(73200-1000-10000*6.00)
(4)、2000年12月31日,B公司每股市价上升至6.50元。
A 公司应冲回短期投资跌价预备5000元。
假设A公司2000年税前利润总额60000元,2001年税前利润总额8000000元。
A公司除投资B公司股票外,无其他投资业务,也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
则A公司的上述业务应进行如下处理:(1)、投资时
借:短期投资——股票(B企业) 73200
贷:银行存款 73200
(2)、宣告发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B企业 1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B企业) 1000
税法:2000年5月4日B企业宣告发放的股利,应并入应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