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
东印度公司研究(最新整理).ppt

2020/7/8
东印度公司扩张期
• 一、抢占战略要地和商业据点,为进一步在远东扩张提供战略 基地
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 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 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
东印度公司扩张期
• 二、进行赤裸裸的殖民掠夺,开展垄断贸易,为英国输入大量财 富
• 在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它一开始就采取以暴力为基础的、赤裸裸 的直接搜刮和抢劫活动。仅侵吞孟加拉国库一项,就给英国东印度公司 带来了3700多万英镑的收入。
• 除直接掠夺之外,还用苛捐杂税剥削农民和手工业者,仅1760年— 1780年间,用这项收入向英国输进价值1200多万英镑的商品,而英国 东印度公司却连一文本钱都没花。
2020/7/8
东印度公司扩张期
• 从1757年到1857年 印度民族起义东印度 公司不断加固其统治, 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 国家,而不像一个贸 易企业了。
• 东印度公司成为英国 对世界市场的单一最 大占有者,并对政府 施政加以影响。
2020/7/8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法院
东印度公司衰落期——关于破产
•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持续了213年,为公司股东带来巨大收益 的同时,也为英国输入了大量的财富,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积累。
2020/7/8
东印度公司扩张期
• 三、摧毁殖民地经济,加深殖民化,印度成为英国经济的 附庸,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 实行新土地税制度,使土地从印度广大农民手中集中到地主高利货者 的手中,为建立各种专门作物的种植园创造条件。
东印度公司

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或“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简称BEIC, HEIC),有时也被称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
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
实际上这个特许状给予“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于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
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
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权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注:本条目中除非特别指明,提及的东印度公司均指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创建年代公司总部设于东印度大楼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The Company of Merchants of London Trading into the East Indies)。
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
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
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
原本的组织架构东印度公司由一名总督和24名董事组成全体董事。
他们皆由全体经营者委任,并要向全体经营者定时汇报。
全体董事下辖10个要作定时汇报的委员会。
在印度立足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在印度的拓居地(1501年至1739年)。
一开始东印度公司对荷兰的香料贸易威胁很小,因此起初它也未能在东印度建立一个持久的据点。
1608年,公司的船到达印度半岛的苏拉特,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贸易点。
此后两年中,东印度公司得以在孟加拉湾赛葵的默苏利珀德姆建立了它的第一所工厂。
由于公司在印度登陆后报告说获得了很高的利润,促使英皇詹姆士一世向其它公司颁发了特许状。
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40361140

东印度公司:重点掌握以下三个词:贸易机构殖民侵略工具走向破产贸易机构东印度公司的名称,(哥伦布把他到达的地方称为西印度群岛,把当地土著居民称为印地安人,把真正的印度称为东印度)东印度公司的建立: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是英国、法国、荷兰等继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后17世纪新兴的殖民国家为了处理在殖民地地区的一些事物而成立的机构。
英国、荷兰、法国、丹麦、奥地利、西班牙和瑞典等国都有东印度公司,其中荷兰与英国的公司是最有名的,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更是因贩卖鸦片和黑人奴隶而臭名昭著。
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
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殖民侵略工具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官商一体”的机构,后来它成为统治印度的“政府”,成为英国殖民侵略的工具。
这主要表现在它的军事特权(训练军队、有雇佣军)、政治特权(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机构)、经济掠夺、贩卖奴隶、毒品等各个方面。
从贸易机构是怎样转变为殖民侵略工具的呢?最初,英国人主要利用东印度公司做生意,慢慢地到18世纪初期,强盛的印度莫卧尔王朝开始衰落,印度又重新分裂为许多的小城邦,而此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于是它抛开了“商业公司”的外衣,逐渐占领了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然后在这里设立管区。
为了能更顺利地入侵其他地区,英国东印度公司还在加尔各答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堡垒,里面是为它服务的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英国军人。
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建立了军队,这下印度人终于不干了。
1756年,孟加拉的纳瓦布(相当于总督)向东印度公司提出抗议,要求它们拆除堡垒,但英国人根本不予理睬。
于是纳瓦布发兵赶走了英国人,收回了加尔各答。
这就是著名的英印“七年战争”的导火索。
1757年1月,英印开战,在狡猾的英国人的贿赂下,英军于普拉西战役中大败印军,孟加拉的纳瓦布被杀死,孟加拉国库被抢。
贸易史整理

东印度公司?(百度百科)东印度公司是英国、荷兰等继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后于17世纪为了处理他们在东印度地区的一些事务而成立的机构,后来这些公司都变成了殖民者在殖民地的统治机构。
十六至十九世纪葡萄牙、英国、荷兰、丹麦、法国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对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地掠夺而特许设立的公司。
这些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不仅享有贸易独立权,还有权代表政府订立条约和和约,有权组建军队,有权发动战争,他们享有独立国家的主权,拥有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
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又称波士顿茶党事件(图)1773年发生的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
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
当同年的11月,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时,美国民众群情激奋,波斯顿的一批青年组成“波斯顿茶叶党”,将东印度公司三条船上的342箱茶叶全部倒入大海。
这一事件最终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起义的导火索,为美国最终的独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萨同盟德意志城市同盟中最著名的是汉萨同盟。
它是北德意志城市的联合体,正式名称为“全德商人公会”。
14世纪鼎盛时代,同盟以吕贝克为中心,扩大到北德意志大部分城市,入盟的城市据说多达160余个,其中经常参加同盟活动的约有70多个。
汉萨同盟商人主要活动的地区是波罗地海、北海及其周围国家,主要经营中介贸易,经营的商品基本上都是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
汉萨同盟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主要是为了贸易目的而组织起来的。
汉萨同盟对北欧商业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
15世纪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欧洲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势力日渐衰弱。
“市集通行证”:随着中世纪商品交换的发展,西欧很多国家和大的封邑都出现了定期的市集,国王和封建主通过各种保障措施保证市集的安全。
为避免沿途封建关卡对各国商人的重重阻拦,市集创办者通常同许多国家和地区签订条约和公约,并给前往市集的商人发放“市集通行证”以负责保护商贾的安全。
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时代的商业帝国

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时代的商业帝国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是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荷兰的一个商业机构,其成立和殖民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荷兰在亚洲地区的商业扩张,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在这段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殖民扩张、商业贸易和海上力量的支配,使荷兰成为了欧洲一个重要的帝国国家。
本文将重点探讨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殖民时代形成的商业帝国。
I.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和目标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02年成立,其主要目标是在亚洲地区与东印度群岛展开商业活动。
公司的成立标志着荷兰对于东方贸易的长期利益。
公司获得了在亚洲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并且得到了荷兰政府的支持和授权。
这使得荷兰东印度公司得以建立商业帝国并在亚洲地区展开殖民活动。
II.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业扩张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殖民扩张来建立和巩固其商业帝国。
公司在东南亚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台湾等地。
这些殖民地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为荷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III.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业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以贸易为基础,通过与亚洲地区的商人进行贸易来获取利润。
该公司进口了许多亚洲商品,如丝绸、茶叶、香料等,并将其运往欧洲销售。
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与亚洲商品的贸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这使得公司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IV.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上力量荷兰东印度公司发展了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为其商业帝国的建立提供了保护。
公司建立了强大的舰队,用于保护和维护其在亚洲地区的利益。
这使得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海上势力之一,并且对于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V.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影响和遗产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业帝国不仅对于荷兰本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于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业扩张为荷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加强了荷兰在欧洲的地位。
同时,在亚洲,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活动改变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格局,并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史上最强大的黑社会东印度公司.

史上最强大的黑社会:东印度公司(2010-11-11 22:12:40)转载标签:黑社会东印度公司英国毒品文化分类:历史东印度公司是一家由英国女王授权特许经营的股份公司,存在于世的时间约250多年,它的全称是“伦敦与东印度贸易公司”。
它的主要业务是垄断英国在好望角以东地区的贸易,为此,它曾经与荷兰、法国等国的公司发生武装冲突。
管理印度殖民地是它的另一项主要业务。
西历1858年,东印度公司被解散后,印度殖民地由英国女王直接领导,直到印度分裂后独立成好几块。
东印度公司不是政府,而是一家股份公司。
前不久,国内热播一部系列专题片《公司的力量》,对于西方文明产生的公司制度大加讴歌,虽然片中对于东印度公司也有批评,然而,该片主导思想还是把“股份公司”作为西方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事实上,稍微分析一下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就会发现,这个伟大的发明,在东印度公司那里,实际上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黑社会组织。
国家政权有一些独占性的合法权利,例如使用暴力,制定法律,收税等等。
在国家政权之外行使上述权利,就是非法,就是黑社会的特征。
东印度公司并不是政府,但是,它具有上述所有权利,这在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
我们知道黑社会经常使用暴力,暴力是黑社会解决问题最常用的手段。
这一点,在东印度公司那里很明显地存在。
东印度公司不光可以对所到之处的当地民众使用暴力,而且可以发动战争,这与黑社会之间大规模火拼、黑社会向警察等执法机构宣战没有本质区别。
它的战争对象可以是妨碍它独占贸易权利的西方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不愿与它进行贸易的东方人。
黑社会使用暴力也有自己的原则,东印度公司也一样,它可以制定法律,像黑社会老大一样行使“司法独立”的刑事审判权。
黑社会老大如果认为某人该死,就等于审判完成,下一步由杀手执行,东印度公司与之没有区别。
黑社会为达到目的,可以监禁他人,东印度公司也一样,它有自己的监狱。
小的黑社会组织会有自己的打手,大的黑社会组织会有自己的武装队伍,东印度公司则有自己的军队,25万人,比英国国内的国家军队还多。
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

• 直接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英国自从占领印度、新加坡后力图打开中国大门,倾 销产品,掠夺原料。
• 结果:门户洞开,更大的市场
赔款各地;开放通商口岸;减免关税;到中国内地自由 贸易
1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衰落
• 英政府的野心
• 消失的特权
• 淡淡的忧伤
2014-2-28
英国东印度公司大事年表
1600 年 1608 年 1609 年 1612 年 1634 年 1647 年 1680-1689 1690 年 1702 年 1742 年 1773 年 同年 1799 年 1813 年 1857 年 1860-1869 1874 年 东印度公司获得英国皇家给予的贸易专利特许,公司创立 公司船只到达印度半岛的苏拉特建立贸易点 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不限期的特许状 东印度公司在武装冲突中战胜葡萄牙人 莫卧尔帝国皇帝将他对英国商人的优待扩展到孟加拉地区 在印度已建立 23 个工厂 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 并将总部从苏拉特迁至孟买 东印度公司开发加尔各答 公司与另一个平行公司及政府机构合并 政府将特许证限期延长至 1783 年 公司在孟加拉取得鸦片贸易的独占权 国会通过《茶叶法案》 ,给予公司在和美洲贸易时更大自主权 中国政府重新禁烟 公司垄断地位被打破,公司渐渐脱离贸易业务 印度民族起义 公司在印度的所有财产交付政府 1 月 1 日公司解散
6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国
• 鸦片走私贸易
18世纪,中英贸易逆差巨大,东印度公司通过走私鸦片牟 取暴利从而逆转逆差局势
• 白银外流导致贸易逆差
7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国 • 鸦片倾销下的东亚病夫
2014-2-28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国 • 鸦片倾销下的东亚病夫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背景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及解散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背景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及解散东印度公司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曾经雄霸天下,是荷兰在17世纪建立的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
公司于将近两百年后解散。
历史背景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建立于17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当时的欧洲各国兴起海上冒险,探寻世界地理,更发展外海的商机。
16世纪的葡萄牙在东南亚地区已有殖民地与商业发展,1560年代,一群荷兰商人派浩特曼(Cornelis de Houtman,-1599)至葡萄牙刺探商情,浩特曼回国后这群商人便成立一家公司,利用这个资讯往东印度地区发展,从1595年4月至1602年间,荷兰陆续成立了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公司,为了避免过度的商业竞争,这14家公司于是合并,成为一家联合公司,也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当时的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
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泽兰省的密德堡市、恩克华生市(Enkhuizen)、德夫特市(Delft)、荷恩市(Hoorn)、鹿特丹市(Rotterdam)六处的办公室所组成,其董事会由七十多人组成,但真正握有实权的只有十七人,被称为十七人董事会(Heren XVII),分别是阿姆斯特丹八人、泽兰省4人,其他地区各一人。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印尼的雅加达)建立了总部,其他的据点设立在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上。
到了1669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
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当时的10盾约等于1英镑,而1660年代荷兰一位教师的年薪约280盾,光阿姆斯特丹一地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1600年的最后一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发特许状,授予“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对印度贸易的特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从此正式成立。
在之后的数百年间,它将印度由一个富饶的独立国家变为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并统治印度近两个世纪,彻底改变了这个文明古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争霸与征服1. 接触与扩张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抵达印度,葡萄牙开始试图垄断东西方贸易。
然而曾在葡萄牙教会任职的荷兰人林希霍登回国后于1595年出版了整套东方航海图集,通向东方的航路不再是少数几个国家的秘密。
荷兰率先冲破葡萄牙的海上控制网,赚取巨额利润。
1599年,荷兰将欧洲的胡椒价格提高了一倍以上。
暴利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很快,欧洲多国组建起了处理东方贸易的商业机构,光是名为“东印度公司”的就有以下数个: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600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年;丹麦东印度公司,1616年;葡萄牙东印度公司,1628年;法国东印度公司,1664年;瑞典东印度公司,1731年。
其中,英国、荷兰和法国三家实力较强。
荷兰舰队于1605年打败葡萄牙,获得东方海上霸权。
同年,荷兰在印度的第一个商站落成。
但荷兰在亚洲的重心在东南亚的香料贸易上,对南亚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英国人在东南亚与荷兰斗争失败后决定全力经营南亚。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对英国而言是相当正确的决定。
1608年,英国人与印度皇帝第一次接触。
1613年,公司在印度苏拉特建立第一个商馆(一说第一个商馆于1611年在印度东南的马苏利帕塔姆建立),随后不断扩张势力范围。
1700年,公司的马特拉斯、孟买、加尔各答三大管区格局正式形成。
这一段时间,面对印度的莫卧儿王朝,西方各国都不敢有太多想法,主要采用的扩张手段为向地方小国谋求贸易特权、在商馆设防与建立殖民据点。
只有以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主席为首的一些人试图用武力谋求特权,于1686年发动战争,结果英军大败,公司势力几乎被赶到海上,不得不在1690年与印度议和赔款。
2. 征服印度西方列强的机会出现在下一个世纪。
1707年,莫卧儿皇帝奥朗泽布去世,印度很快形成割据局面,大量地方势力崛起,互相征战不休,朝廷名存实亡。
西方各国趁此机会在印度迅速扩张,摩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英国与法国和荷兰均进行了战争,后两个国家战败,在印度的政治及军事影响基本消失。
清理竞争对手的同时,英国开始夺取印度的土地,孟加拉国成为了公司的突破口。
1756年,孟加拉的纳瓦布(省督)西拉吉要求英国人拆除加尔各答的炮台,公司不予理会,并收容其政敌,西拉吉于是动武,一度攻占加尔各答。
双方在普拉西决战时,被公司收买的西拉吉手下将领贾法尔等人按兵不动,导致印军溃败,英军仅付出死18人、伤56人的代价就获得了胜利。
几天后西拉吉被俘,遭到杀害,贾法尔坐上纳瓦布的位置,成为英国扶植的傀儡。
这之后公司渐渐获得了孟加拉的大部分管理权,最终于1772年接管了全部权力。
孟加拉邻邦奥德在此期间也沦为公司的附属国。
孟加拉国被征服是印度命运的转折点,东印度公司从此开始一步步占领印度,在接下来的近一个世纪的战争中先后击败了海德拉巴、迈索尔、马拉特联盟、信德和旁遮普等印度的主要地方势力。
1849年,公司兼并旁遮普,完成了对印度全境的征服。
二、影响印度及世界其它角落的公司1. 双重权力中心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公司的权力越来越大。
到17世纪下半叶,公司已经由最开始的垄断商业组织蜕变为集商业、政治、军事、司法于一体的庞大集团,位于伦敦的公司董事会成为了英属印度的最高权力机构。
不过,根据特许状,英国国王对公司领地有最高领有权。
18世纪70年代,议会开始插手对印度的管理。
此时东印度公司的利润根本无法支付行政管理费用,每年均需要向英国财政部借款,这使议会决心进行干涉。
1773年,公司发生财政危机,又一次向政府贷款,议会趁机通过《东印度公司法》。
法案规定公司的财政、民政、军政函件均需在英国内阁备案;将孟加拉国管区总督提升为印度总督,设立参事会辅助管理,总督和参事会成员均需由国王任命;在加尔各答设立最高法院,对国王负责。
这样,由公司独占的行政和司法权让议会分去了一部分。
1784年,为进一步限制东印度公司,议会出台由首相皮特提出的法案,史称“皮特法案”。
法案规定,在伦敦成立督察委员会,由国王任命,全权监督公司的一切行为,有权让公司董事会修改命令,也可以对宣战和求和问题直接下令。
这样就形成了公司和英国政府的双重管理体制:公司提出政策,政府掌握决策权,政府的决策又通过公司执行。
18世纪末,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打破公司的垄断,开放市场。
1813年的法案取消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只保留茶叶垄断权;1833年,公司的所有贸易被禁止,此后公司成为了英国政府下属的一个纯粹政治机构,转变为工业资本扩张和剥削的工具。
双重管理体制继续发挥作用,一直延续到1858年。
2. 印度的遭遇东印度公司对其治下土地采取殖民掠夺手段,印度社会从最底层的农民到处于上层的王公都深受其害。
许多原地方王公在领地被公司征服或自己主动成为公司附庸之后,被迫向公司提供巨额钱财。
公司职员还利用一些王公的困境大肆放贷,利息可高达借款总额的数倍。
原来的王公贵族们在公司如此榨取之下,只能凄凉度日。
在印度的广大农村,公司扩大征税区域,加大征税力度,农民生活无以为继。
1765—1793年印度发生数次饥荒,1770年灾情最严重,饿死1000万人,孟加拉国人口锐减三分之一,然而1771年的税收额反而增加10%。
这样毫无长远打算的掠夺在几年时间里将农村变得极度贫穷,税收急剧减少。
公司于是制定多种正规地税制,然而其实质依然是耗竭性的榨取。
1813年,为满足英国本土的需要,把印度变成英国农业原料供应地的过程开始了。
地税制进行了改革,公司放弃了部分税收,换来的是棉花、黄麻、蓝靛、烟草、罂粟、茶叶、桑蚕、咖啡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与产量的提高。
印度的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在公司统治之前,印度的手工业相当发达,产品营销世界各地,印度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普拉西战役之后,英国开始掠夺印度财富,贸易和工业发展的后续资金渐渐枯竭。
商业方面,公司宣布对外贸易由公司垄断;对内贸易中,公司垄断盐、烟草等重要商品,对其他商品加征各种捐税。
许多印商为了生存,成为公司的代理商,到18世纪末,孟加拉已经不存在独立的印度富商。
金融业方面,公司关闭原有的私人铸币厂,停止印度金融家替政府办理汇兑税收业务,支持英国人建立银行并赋予他们发行钞票和实行汇兑税收业务;在私人信贷领域,印度金融家同样遭到排挤。
包括孟加拉首富在内的大批印度金融家在双重打击之下破产。
手工业方面,公司强行和手工业者订立不合理合同,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商品,对反抗合同者施以严厉的处罚。
有时,公司甚至将工人集中在商馆内日夜不停地进行生产。
更可怕的冲击来自英国商品的不公平竞争。
例如,为阻止印度纺织品进口,英国议会在1700年和1720年分别通过法律,禁止使用从印度进口的纺织品。
1780年,又停止从印度进口印花布四年。
政府还通过操纵关税的办法阻止印度纺织品进入英国,进口关税税率最高的达67.5%;英国布料的入口关税却非常之低,仅为2%—3.5%。
英国布料凭借其质量和价格的优势迅速占领印度市场,印度纺织业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其它领域的手工业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大量手工业者失业,不少城镇一片萧条败落。
印度的文化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1793年,第一所英文教育学校开设于马德拉斯。
1813年英国政府颁布法案,规定每年从东印度公司税收中拨款不少于10万卢比用于印度教育。
法案实施过程中,支持实行英式教育的意见占据了上风。
1835年起,教育拨款全部用于推广西方教育。
之后议会又在印度建立起了现代化的教育机制,并在几所大城市设立大学。
与此同时,议会开始鼓励在印度传播基督教,大批传教士进入印度,在各地传教、办学。
新式的教育为印度培养出了一批新式的知识分子,客观上对印度近代意识的形成起到一定推进作用,不过也对他们中的很多人灌输了民族虚无主义、自卑感和崇洋媚外心理。
此外,现代新闻事业的开展和报纸的创办,对传播新思想也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新思想日渐深入人心,一些社会陋习如杀婴、活祭、“萨蒂”(寡妇自焚殉夫)等慢慢消亡了。
总之,在公司和议会的强力改造下,印度成为了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印度传统的农村社会体制被破坏了,农民遭受严重的掠夺;印度农业自给自足的传统被打破,开始为商品经济服务,世界市场和印度市场联系在了一起。
不过,这也为印度社会的较快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环境。
同时,印度逐渐西化,接受了西方的许多先进思想,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提高。
3. 公司与中国1711年,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广东建立了一个贸易点(澳门十六柱)以用银换取茶叶。
后来,公司于中国、印度和英国间建立了一条呈三角关系的贸易航线,好使英国从当地进口茶叶和丝绸。
在18世纪,英国和中国的贸易逆差巨大,因此在1773年,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鸦片贸易的独占权。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禁止鸦片入口,又在1799年重申禁烟,公司仍透过贸易商和中介从孟加拉走私鸦片到中国广州等地,平均每年高达900吨。
鸦片源源不绝地输入中国,使中英贸易形成了庞大的逆差,尽管中国输出茶叶、丝绸和瓷器,仍未能阻止白银大量流出的问题。
1838年,鸦片输入中国的数量高达1400吨,中国不得不对走私者处以死刑,并派出钦差大臣林则徐监督禁烟。
禁烟与日后的销烟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最终使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史。
4. 美国独立18世纪60年代,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增加税收,导致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强烈不满。
他们开始宣传一种主张:既然他们在国会没有代表,就没有义务缴税。
波士顿商人约翰·汉考克等人领导当地居民抵制英国政府经营的来自东印度公司的中国茶叶,同时进行茶叶走私以逃避关税。
东印度公司的茶叶销量一落千丈,只好向政府求助。
1773年,英国国会颁布《茶叶法案》,允许东印度公司直接到北美市场销售,这样可以把价格降到比走私的茶叶还低,并由英属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以帮助英国本土商人。
殖民地人民坚决抵制公司,劝告本地的公司代理辞职,退还或者封存公司运来的茶叶。
《茶叶法案》颁布这一年的12月16日,四艘满载茶叶的商船抵达波士顿港口。
波士顿革命分子塞缪尔·亚当斯领导的由当地人组成的组织“自由之子”打扮成印地安人偷偷摸到三艘船上,将船上货物捣毁,并将342箱茶叶倒入港口内,史称“波士顿倾茶事件”。
波士顿倾茶事件及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
5. 拿破仑的最后岁月圣赫勒拿岛距非洲西海岸约2000公里,由于位置偏僻,直到16世纪才被一位葡萄牙航海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