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615(高中阅读)
2024年高考真题语文(新高考II卷)含参考答案

2024年高考真题(新高考II卷)语文(包含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
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
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
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
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
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
“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
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
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
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
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
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
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
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与着陆的原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18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后,最终成功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据介绍,嫦娥四号着陆地是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或将取得突破性发现。
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再到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对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乃至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嫦娥四号任务于201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其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地月中继通信;二是研制发射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嫦娥四号的科学任务主要是开展一系列的月球背面探测研究。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2月10日第2版、2019年01月04日第2版) 材料二:月球背面像一个“盾牌”,为地球挡住了陨石的直接撞击。
因此,月球背面陨石坑的数量远远多于正面,而且,月面布满沟壑、峡谷、悬崖,平坦区域极少,如何实现软着陆是月球登陆的技术性挑战。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科学岛”上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出软着陆用关键产品“缓冲拉杆”,为此次月背软着陆提供了关键保障。
自2007年起,固体所就开始承担拉杆材料的研制任务。
经过了无数次实验,历时六年,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命名为高效吸能合金。
据介绍,目前商业应用的金属材料最高塑性只能达到50%,而高效吸能合金的塑性可达到80%~110%。
也就是说,一根l米长的缓冲拉杆,最大可拉伸至2.1米。
“这种材料的吸能特性远远优于现有的金属材料,在国际也属于领先水平。
”就这样,固体所项目组研制的高效吸能合金,为着陆机构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也填补了我国地外天体探测器着陆缓冲用拉杆材料的空白。
2020-2021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新的一年,人们渴望听到国际科技合作的交响曲,嫦娥四号探月之旅就传递出这样的喜人信息。
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有中德合作的因子——搭载了德国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可对月球表面中子和其他粒子的辐射环境进行综合测量。
配合嫦娥四号执行任务的中继星“鹊桥”,也扮演了给探月国际合作拉开新序幕的“大角色”——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频谱仪,未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聆听低频宇宙之声,寻觅宇宙大爆炸遗留的密码。
事实上,中国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向世界展示的开放姿态,已经吸引来大量国际合作伙伴,真诚携手,一路同行。
(摘编自钟声《让科技创新为全人类服能》,《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材料二: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4日文章,原题:随着中国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一个新的太空大国诞生(作者里克·诺克,胡音松译)当中国在本周四宣布它已经成功将太空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突破。
对北京来说,它不断拓展的太空探索版图也传递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信息。
“这不仅仅是一次着陆。
”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艾伦·达菲说道,“这清楚地表明中国技术已经达到何等卓越的程度。
”从科学的角度看,中国的成就令一些曾预言这一努力终将失败的人感到惊讶。
让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异常困难——月球背面从未朝向地球,由于月球的遮挡,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不能和地球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
但中国研究人员通过发射一颗中继卫星为月球车架起一座“鹊桥”。
2003年,当北京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轨道时,西方观察人士对这一消息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中国为了赶上美国和俄罗斯做出的毫无意义的努力。
但是,中国却不受任何干扰稳扎稳打地扩大太空探索版图。
如今,美国和俄罗斯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正在减弱。
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
实用类文本嫦娥四号登月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在经过26天的“长途跋涉”并“养精蓄锐”之后,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完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
至此,这项“月球远征计划”终于度过了最困难和最惊险的时刻。
这也是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正面之后,中国探测器再度造访月球,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正面与背面均成功软着陆的国家!2013年,“嫦娥三号”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地区,整个着陆过程所经区域地形起伏变化小,整体呈现为一个由南向北的缓坡。
据了解,“嫦娥三号”月球正面着陆区地形起伏仅800米,而此次“嫦娥四号”着陆的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高山峡谷交错,整体地形忽高忽低,着陆区地形起伏达到了 6000米。
因此,此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中,真正适合“嫦娥四号”着陆的区域大概相当于“嫦娥三号”的二十分之一,这势必要求“嫦娥四号”必须有更高的着陆精度,着陆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升级。
(摘编自李国利《“嫦娥四号”知多少?》)材料二:1月3日这日,“嫦娥四号”着陆成功的新闻迅速“霸榜”诸多国外主流媒体的头条区。
美国《国家地理》:中国“嫦娥四号”着陆的地点从未有任何人或是机器踏足。
美国圣母大学的行星科学家、月球地质专家尼尔表示,“‘嫦娥四号’的着陆意味着首次有国家尝试在月球的另一侧放置一个软着陆器,然后部署探测器进行探测”。
法国RTL电视台:将探测器降落在月球背面,去触碰月背的土壤,这件事美国没有做到,俄罗斯也没有做到。
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是首个在月球另一侧着陆的探测器,这也将对中国继续开展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提供动力。
加拿大电视台(CBC):此次开创性的着陆显示出中国作为太空强国的雄心越来越大。
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起步较晚,但该国太空科技正迅猛发展,并有可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赶超其他国家。
(摘编自《中国环球网》)材料三:2019年恰逢人类探索月球60周年,同时也是人类实现首次“载人登月” 30周年。
《关于“嫦娥四号”》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本报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冯华)记者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12日16时4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到达月球附近,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完成“太空刹车”,被月球捕获,进入了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近月制动是月球探测器飞行过程中一次关键的轨道控制。
飞临月球附近时,探测器通过减速制动,使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
16时39分,科技人员在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指令,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距月面129公里处成功实施7500牛发动机点火,约5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
根据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近月制动获得圆满成功。
嫦娥四号探测器准时发射、准确入轨,原计划在近月制动前实施的3次轨道中途修正,只于12月9日进行了1次,达到预期目标。
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在环月轨道运行一段时间,调整环月轨道高度和倾角,开展与中继星的中继链路在轨测试和导航敏感器在轨测试,确保探测器最终能进入预定的着陆区,择机实施月球背面软着陆。
在月球背面着陆并不是在探测器抵达轨道后让其降落那么简单。
除了正常着陆的难度之外,在月球背面着陆的任务还带来另一个挑战:一旦被遮挡在月球背后,探测器将无法与地球上的任何人通信。
之前布置的北斗卫星已经部分解决了通讯问题,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卫星国家。
除此之外,中国航天机构不得不在今年5月发射一颗中继卫星,这颗名为“鹊桥”的中继卫星解决了月球背面和地球的信号传递以及卫星的信号接收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3日)材料二:材料三:美媒称,人们已经把人类送上月球,并发射了许多探测器和轨道飞行器探测月球,但太阳系中人们这个最近的邻居有整整一半仍然未被探测过。
中国发射了嫦娥四号对月球背面进行探测,该探测器刚刚开始其漫长旅程的第一段。
据美国《大众机械》月刊网站12月11日报道,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研发工作已进行多年,它8日最终发射升空。
实用类文本嫦娥四号探测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为月球背面。
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
人类此前的所有登月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完成的,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
嫦娥四号着陆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
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复杂,几乎全是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
玉兔二号在月背巡视,开展地形地貌测量、浅层结构和矿物成分探测,将为人类研究月球矿物质结构和太阳系起源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由于月球自身对月背形成天然的屏障,没有来自地球的各种辐射干扰,可以为各类天文观测提供难得的纯净环境,填补地面射电观测的诸多空白。
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但一直没有航天器造访这片古老的神秘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障碍。
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挡,地球上的测控站无法与月背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系,也就无法对着陆月背的航天器进行测控。
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建立一座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信基站。
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环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上放置一颗“鹊桥”中继星。
“地月拉格朗日L2点”是地月系统中的五个平动点之一,位于地球至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固定。
L2点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和在三体问题中相对固定的几何位置,决定了它在停泊中转、中继通信、天文观测,星际转移等深空探测任务中,具备独特的工程应用价值。
“鹊桥”中继星是我国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的专用中继卫星,2018年5月21日发射后,在地面的控制下,完成了地月转移、月球借力转向、Halo轨道捕获等关键控制,成功实现了沿Halo轨道的飞行。
在完成在轨精度和指向测试后,“鹊桥”具备了实现地面测控站和月背数据中继的能力。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24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西昌卫星放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放射,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察勘察。
经过110个小时的探月之旅,于12月12日16时45分在月球旁边顺当实施近月制动,胜利完成“太空刹车”进入近月点约100千米的环月轨道。
据此完成第1~2题。
1.“嫦娥四号”没有飞行的领域是( )A.地月系B.银河系C.河外星系D.可观测宇宙2.易对“嫦娥四号”向地面传送的信息产生干扰的是( )A.太阳活动B.地球运动C.月球引力D.大气环流1题,天体系统的层次: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是除了银河系之外的星系,和银河系是并列的天体系统层次,“嫦娥四号”没有出银河系。
第2题,太阳活动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干扰“嫦娥四号”向地面传送信息。
2.A打超深钻井,钻穿地壳,干脆“触摸”到地壳与地幔的边界,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幻想。
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已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打算在印度洋开展一次打穿地壳、地幔边界的大洋钻探。
据此完成第3~4题。
3.若地球科学家们能够始终钻到地心,则依次钻探到的是(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B.地壳—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核C.地幔—莫霍面—地核—古登堡面—地壳D.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4.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C.横波可以通过地核D.软流层位于上地幔,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3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
所以依次钻探到的是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嫦娥四号奔向月球背面阅读答案

嫦娥四号奔向月球背面阅读答案材料一: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
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5时7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
22时22分,巡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踏上月球表面。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飞几十万公里,关键是着陆,要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
苏联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摘编自《半月谈》2019年1月3日)材料二: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
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
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
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
成功后,又于5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
嫦娥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
航天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
它们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空航天署只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
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它们也能做到。
(摘编自德国《明镜》周刊网站2019年1月3日)材料三: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
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35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10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嫦娥四号
材料一:
嫦娥四号自2018年12月8日发射到2019年1月3日着陆月球用了26天,为什么嫦娥四号绕月时间比嫦娥三号多用了13天呢?
一是嫦娥四号需要等待月昼充能量。
月球自转的周期是28天,探测器只有在月球着陆区的白天着陆,才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开展工作。
而嫦娥四号“近月制动”之后,运行的轨道面到着陆区上方的时候正好是着陆区的晚上,因此嫦娥四号要持续绕月飞行一段时间,才能赶在月背的白天实施着陆。
二是嫦娥四号发射窗口限制多。
为获取最大的运载能力,嫦娥四号的发射窗口要考虑很多约束条件,使其与日、地、月的相对关系满足任务需求。
例如,奔月轨道需要调整近月点经度和飞行时间,让环月轨道临近着月点上空,为登月创造条件;奔月飞行过程中,要考虑太阳能帆板的受晒问题,要求太阳光入射方向与太阳帆板之间的夹角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三是嫦娥四号的在轨测试需要力求精细。
在升空和着陆过程中,嫦娥四号要按需调整速度和轨道机动参数,而且在接近月球的过程中,还会有相应的科研测试项目。
嫦娥四号绕月期间一些设备需要开机进
行测试,有足够的时间,才能让测试更完整,准备更充分。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9年1月9日)材料二:
“嫦娥四号任务是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
”孙泽洲介绍说。
虽然有嫦娥三号的技术基础,但是嫦娥四号有许多新研设备,有些还需要全新研制,而且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未知因素和各种风险非常高,设计难度非常大。
同时,还需要新研制和发射一颗中继卫星,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位于日地连线上、地球外侧约150万公里处)上为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巡视器与地球之间搭建一条通信的纽带,这将实现首次人类航天器的对地对月中继通信。
目前,他带领研制队伍已经进入最后决战决胜的时刻,即将迎来发射“大考”。
“我们希望用有限的条件尽可能多获得一些成果,在已有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希望步子迈得大一点儿,更高效地推动技术进步”。
孙泽洲总设计师充满希望和自信地说。
而他的这种希望和自信正是源于他投身中国航天事业二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和悉心积累,从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开创我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到嫦娥三号完美的落月之旅,再到接过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大旗,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拓展到4亿公里远的火星,孙泽洲和他带领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迈出中
国深空探测一连串坚实的脚步。
(摘编自《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飞月探火”的故事》)材料三:
《科学美国人》月刊12月21日报道: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将使中国进入“月球未知领域”。
自2007年以来,中国已经进行了三次探月任务,其中一次使用了该国首个机器人着陆器和月球车。
中国这一最新的月球探险始于2018年12月8日凌晨,一枚携带嫦娥四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省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的目标是月对球背面,即月球永远背对地球的那个半球。
此前还从来没有航天器在那里实现过软着陆,不过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徘徊者4号探测器曾在月球背面坠毀。
在发射升空并朝着月球飞行了4天半之后、嫦娥四号进入了椭圆形的环月轨道,等待着命运的降临。
中国官员尚未公开宣布嫦娥四号将于何时尝试着陆,但大多数专家猜测,着陆最早将于2019年1月初进行,因为从那时起,月球背面将有大约14天的时间沐浴在充足的阳光下,为嫦娥四号的太阳能电池充电。
美国布朗大学著名行星学家吉姆•黑德说,嫦娥四号任务进一步证
明,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的中国不仅将月球视为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天体,而且将它视为成为新的全球超级大国的漫长征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资产。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2月27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等待月昼充能量”“发射窗口限制多”“在轨测试需要力
求精细”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嫦娥四号绕月时间比嫦娥三号多
用了13天。
B.嫦娥四号“近月制动”之后,运行的轨道面到着陆区上方的时
候正好是晚上,为了更好地进行探测活动,嫦娥四号需要持续
绕月飞行一段时间。
C.嫦娥四号的技术难度比嫦娥三号大,嫦娥四号在升空和着陆过
程中,要按需调整速度和轨道机动参数,在未到达月背的过程
中还要进行相关的测试项目。
D.带着“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任务的嫦娥四号
是史上首次到达月球背面的航天器,它使中国进入了“月球未
知领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嫦娥四号的发射窗口限制较多,约束条件多,因而嫦娥四号着陆必须满足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关系,才能获取最大的运载能力。
B.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长期致力于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事业,探月工程还在进行,他的眼光已经看到了更为遥远的火星。
C.为嫦娥四号任务而新研制发射的中继卫星,是连接月球背面着陆器、巡视器与地球三者之间通信的中转站,它具有重大的意义。
D.从2007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到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软着陆,嫦娥系列探月工程表明我国在航天领域已经拥有较为卓越的技术能力。
3.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分析嫦娥四号完成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成功的原因。
(6分)
答案解析
1.D “嫦娥四号是史上首次到达月球背面的航天器”错,应是“首次实现软着陆”
2.A “因而”,因为嫦娥四号着陆必须满足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关系,所以受约束条件多,选项因果倒置。
3.①技术上:之前已经成功完成了三次探月任务,积累了的一定技术基础。
(技术层面2分)
②科研者:有一批献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科技工作者,他们艰辛探
索。
(科研者2分)
③国家层面: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的重视,不仅将月球视为
一个具体的科学意义的天体,还将探月视为国家崛起的一个重要步骤。
(国家层面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