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合集下载

艾青写土地的诗

艾青写土地的诗

《我爱这土地》原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解释:•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8 年11 月17 日。

当时正值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武汉失守,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艾青和当时文艺界的众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诗句解析:•开头部分:“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以鸟自喻,将自己比作一只即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的鸟,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设定,恰恰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已经到了不顾一切、倾尽全力的地步。

在当时的艰难处境下,诗人就像那只鸟一样,即便力量微小、声音嘶哑,也要为祖国歌唱,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间部分:“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诗人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观的描写,赋予了它们深刻的象征意义。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象征着正遭受日本侵略者残酷蹂躏的祖国大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代表着中国人民内心的悲愤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如河流般汹涌澎湃;“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无比温柔的黎明” 则象征着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胜利的憧憬。

•结尾部分:“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几句是整首诗的高潮和精华所在。

诗人表示自己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哪怕是生命,死后也要将自己的羽毛腐烂在祖国的土地里,与祖国的土地融为一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一问一答,直抒胸臆,将诗人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推向了极致,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诗二首》之《我爱这土地》课件(共21张PPT)

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诗二首》之《我爱这土地》课件(共21张PPT)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 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为什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来歌唱?
诗中的意象包含的象征意义
我黎明
象征 诗人自己 祖国大地 满腔悲愤
抗争精神 解放区
诗人以鸟的形 象自喻,用饱 含激情的诗句 歌唱祖国,歌 唱神圣的民族 解放战争,这 种鸟儿对土地 的痴情,表达 出诗人愿为祖 国奉献一切的 赤子衷情。
时代背景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 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 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 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 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 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 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 慷慨激昂的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 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
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 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 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 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5.“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 吗?为什么?
先让自己变得更好。当日子成为照片当照片成为回忆,我们成了背对背行走的路人,沿着不同的方向,固执的一步步远离,再也没有回去的路。想要别人尊重你,
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生命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感谢上天我所拥有的,感谢上天我所没有的。成功的道路千万条,成功的人生也有千万种,选对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走好自己的每段人生路

《我爱这土地》诗歌

《我爱这土地》诗歌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现代诗。

全文如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因为”和“所以”两个词,将“我”的眼泪与“我”的爱祖国的情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因果关系,有助于传达出“我” 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难点词语解释
“土地”一词,在这里不仅指祖国的大地, 也象征着祖国的人民和历史文化。
“深沉”一词,表达了“我”对祖国的感情 之深、之浓烈,是本诗的重要关键词之一。
修辞手法运用
学术研究与评论
《诗两首》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的坚定信 念,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 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05
结语
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热爱,通过对土地的描述, 展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勤劳智慧的品质,以及为民族 解放和独立不懈奋斗的精神。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17日,当时日本侵 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 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地烧、杀、抢, 无数中国人民惨遭杀害。全国掀起了抗 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在国土沦陷的年代 ,满怀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 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VS
历史背景
当时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国民政府被迫 迁都重庆,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
02
文本细读
主题思想
热爱祖国
本诗以“我爱这土地”为题,表达了诗人对 祖国的深厚感情,展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执 着。
抗击侵略
诗中提到“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暗示着诗人以嘶 哑的喉咙歌唱祖国,表达了对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 和勇气。
追求自由
诗歌中的“我死后,请把我的眼睛安放在祖 国的天空上”等句子,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 和解放的坚定信念。

1 诗两首 ( 我爱这土地 、 乡愁 ) 件

1   诗两首 ( 我爱这土地 、 乡愁 ) 件

2
余光中,祖籍 福建 永春。 1928年生于 南京 ,现居 台湾 。 当代诗人、诗评家、优秀翻译家。
《乡愁》选自《余光中诗选》 。 诗人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一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 团聚,渴望统一。因此写下了这 首饱含深情的诗篇。《乡愁》是 乡土诗的代表作,是一首游子思 乡的深情恋歌。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生死眷恋 土地的鸟
诗人对祖国 的挚爱深情
合作探究
1、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 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 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 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2、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 地” 的热爱之情?
奏听 和读 重课 读文 。, 要 注 意 朗 读 节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总结
语速舒缓 语调深沉 感情真挚 把握节奏 注意停顿 突出重音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为之奋斗献身 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 的祖国大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1《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艾青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型:赏读课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我祖国》,说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二.目标出示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

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3。

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4。

指名朗读诗歌.5.学生齐读诗歌.四。

品读诗歌1. 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明确并板书:鸟:诗人自己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我爱这土地仿写诗歌

我爱这土地仿写诗歌

我爱这土地仿写诗歌
我爱这土地,深沉而辽阔,
它孕育了山川,也滋养了江河。

每一寸土壤,都散发着芬芳,
每一滴雨水,都滋润着希望。

我爱这土地,古老而神秘,
它见证了历史,也承载了传奇。

每一块石头,都诉说着故事,
每一片树叶,都摇曳着记忆。

我爱这土地,美丽而富饶,
它赋予了生命,也赋予了梦想。

每一朵鲜花,都绽放着色彩,
每一颗果实,都承载着丰收。

我爱这土地,坚强而不屈,
它经历了风雨,也迎来了阳光。

每一次挑战,都磨砺着意志,
每一次胜利,都铸就了辉煌。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是我的家,
它给予我温暖,也给予我力量。

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身在何方,
我的心,永远与这片土地相连。

艾青诗选两首诗赏析

艾青诗选两首诗赏析

艾青诗选两首诗赏析一、原文:《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二、衍生注释:1. 在《我爱这土地》中,“嘶哑的喉咙”体现出鸟儿即使在恶劣环境下歌声已不美妙但仍然歌唱,表达一种执着和深切的情感。

“暴风雨”在这里象征着侵略者、黑暗的势力正在冲击着祖国这片土地。

2.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童养媳”是旧时代一种特殊的女性身份,女性在年幼时就被许配到夫家,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社会地位低下。

这里表明大堰河命运的悲惨与艰辛。

三、赏析:1. 《我爱这土地》- 主题:这首诗以土地为意象,表达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即使祖国面临风雨侵袭、遭受苦难,这种爱意也毫不消减。

- 情感:充满了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诗人愿化为鸟儿投身祖国大地,就算死了也与祖国土地融为一体,不禁让人感受到诗人浓烈的爱意和对侵略者的愤恨。

- 表现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将自己比作鸟,鸟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都具有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祖国大地,河流和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与抗争力量,黎明象征着希望与光明的未来。

通过层层铺叙最终揭示主题,最后直抒胸臆的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简洁有力地表达出核心情感。

2.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主题:主要表现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感激、怀念与敬爱之情,同时从侧面反映出旧时代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人间的不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 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 情感。
学习重难点
1、诵读并理解诗歌意象,体会 诗人真挚的情感。 2、把握诗歌主题,感受诗歌中涌 动着的激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情。 3、对关键诗句的理解。
作者简介
艾青(1910— 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 诗人。诗人曾自称为 “悲哀的诗人”。主要 诗集有《大堰河》、 《火把》等,成名作为 《大堰河──我的保 姆》。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 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少离 多,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 母亲永远分开了! 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 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 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余光中的诗被尊为台湾诗坛的祭酒, 他 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 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 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 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的诗论 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 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 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6、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 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 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 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 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 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 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 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 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 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 声。
写作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在 诗中每一个事物都赋予丰富的内涵,“鸟” 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 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 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 心目中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 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为了能久久拨动读 者的心弦,还要不断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 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 “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 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 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 是第三层强化。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 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 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 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 “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 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 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 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小时候——长大后——后 来——现在。
艾青雕塑
艾青的书法作品
艾青的主要作品
资料链接
艾青的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 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 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 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 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疑难解析
1、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 “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 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 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 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 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 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 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 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 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煤的对话》是一首涵义深刻的咏物 诗,这首诗写了发生在人与煤 之间的对话, 诗所咏的实质不是煤,而是人;诗赞扬的 是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
拓展阅读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 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 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 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 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 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 的诗。
《我爱这土地》的音频朗读
嘶哑的喉咙
3、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 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 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 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 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吮吸花蜜
4、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 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 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 “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 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 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 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这是一首抒情诗还是咏物 诗?这首诗赞扬的是什么精神?
《乡愁》的音频朗读
整体感知
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坟墓—矮矮——哀痛沉沉
个人故乡之思
主题 升华 普遍家国之思
海峡—浅浅——悲怆深深
邮 票
船票
墓地
海峡
课文讲解
1、“乡愁”本是 一种抽象的情感。但 在《乡愁》诗里,它 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 东西,作者是如何实 现这一转化的?
导入新课
请欣赏祖国辽阔大地上的美景
椰岛风情
丽江美景
江南水乡
黄果树瀑布
人间仙境九寨沟
大兴安岭雪景
桂林山水甲天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 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 征会变 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 其表达效果。
体味抒情诗中的意象。
抒情诗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象,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 会生活。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乡愁》 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 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正好成为各个 不同时期同一感情的象征物。
能力拓展
集思广益之思乡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我的中国心》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9— )湖南衡阳人,当代诗 人和诗评家。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 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 《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 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 《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 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 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5、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 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鸟”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 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 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 的乃是“鸟”对土地执著的爱,实际上寄托 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4、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 的强烈愿望。
5、“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 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 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 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 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 之思。
疑难解析
写作背景
《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 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20多年没有回过 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 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 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 唱的《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
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 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 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 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 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 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鸟儿在歌唱
2、“假如我是一 只鸟,我也应该用嘶 哑的喉咙歌 唱……”“应该”前面 为什么用一个“也” 字?“嘶哑”一词换 成“清脆”或“嘹亮” 好不好?为什么?
“也”这个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 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 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 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止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 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 不能换。
3、修饰词“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 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 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 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以一种看似轻描 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 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 烈的思乡情感。
7、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 什么内在联系?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 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 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 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8、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 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 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