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金融学第四章 信用

表面:G—G′:自行增殖假象,本质被“物”掩盖 表面: :自行增殖假象,本质被“ 掩盖 实质: 实质:G—G—W…P…W′—G′—G′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 社会主义信用 三
运动形式是相同的。 运动形式是相同的。 与借贷资本根本区别在于不存在资本剥削 关系。 关系。 更具集中性、计划性和生产性。 更具集中性、计划性和生产性。
口头信用: 口头信用 口头允诺 挂账信用: 挂账信用 各自记账,信用关系结束时冲销 票据信用:以商业票据为载体(工具) 票据信用
18
:
1、必要性 、必要性 弥合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 弥合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 、空间上 的脱节;加速商品流通和资本运动, 的脱节; 加速商品流通和资本运动, 促进 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 2、特点 、特点 主体是企业。企业——企业 ① 主体是企业。企业 企业 客体是商品资本。 ② 客体是商品资本。 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③ 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20
我国的商业信用
传统工商间的商业信用习惯上不是使用定规形式的票据,而 传统工商间的商业信用习惯上不是使用定规形式的票据, 是采取“挂账”的办法,即在账本上记载债权债务关系。 是采取“挂账”的办法,即在账本上记载债权债务关系。 1929年 , 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票据法 , 明确规定商业票据是 年 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票据法, 法定的票据之一,对商业信用较大规模的发展有所推动。 法定的票据之一,对商业信用较大规模的发展有所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取消了商业信用。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取消了商业信用。 70年代末,商业信用开始运用于推销商品等经营活动之中, 年代末,商业信用开始运用于推销商品等经营活动之中, 年代末 银行也开始对商业信用的发展给予支持。但到90年代初 年代初, 银行也开始对商业信用的发展给予支持。但到 年代初,我 国的商业信用依然很不规范。 国的商业信用依然很不规范。 1995年5月,《票据法》颁布,对我国商业信用的规范化发 票据法》颁布, 年 月 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 社会主义信用 三
运动形式是相同的。 运动形式是相同的。 与借贷资本根本区别在于不存在资本剥削 关系。 关系。 更具集中性、计划性和生产性。 更具集中性、计划性和生产性。
口头信用: 口头信用 口头允诺 挂账信用: 挂账信用 各自记账,信用关系结束时冲销 票据信用:以商业票据为载体(工具) 票据信用
18
:
1、必要性 、必要性 弥合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 弥合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 、空间上 的脱节;加速商品流通和资本运动, 的脱节; 加速商品流通和资本运动, 促进 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 2、特点 、特点 主体是企业。企业——企业 ① 主体是企业。企业 企业 客体是商品资本。 ② 客体是商品资本。 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③ 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20
我国的商业信用
传统工商间的商业信用习惯上不是使用定规形式的票据,而 传统工商间的商业信用习惯上不是使用定规形式的票据, 是采取“挂账”的办法,即在账本上记载债权债务关系。 是采取“挂账”的办法,即在账本上记载债权债务关系。 1929年 , 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票据法 , 明确规定商业票据是 年 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票据法, 法定的票据之一,对商业信用较大规模的发展有所推动。 法定的票据之一,对商业信用较大规模的发展有所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取消了商业信用。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取消了商业信用。 70年代末,商业信用开始运用于推销商品等经营活动之中, 年代末,商业信用开始运用于推销商品等经营活动之中, 年代末 银行也开始对商业信用的发展给予支持。但到90年代初 年代初, 银行也开始对商业信用的发展给予支持。但到 年代初,我 国的商业信用依然很不规范。 国的商业信用依然很不规范。 1995年5月,《票据法》颁布,对我国商业信用的规范化发 票据法》颁布, 年 月 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金融学》(王德礼 )课件 《金融学》第四章

第一节 金融机构的产生与金融体系的形成 一、金融机构的产生
保险业最初产生于海上运输的需要。早在公元前 2000年,海上航行的风险很大,海啸、触礁和搁浅等常 常会造成货物损失,于是买卖双方约定抛弃的部分货物 损失由各方承担,这便是海上保险的萌芽。
最早的保险单是热那亚商人于1347年开立的航程保 险单。18世纪后,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种类增多。到 了19世纪,保险业进入现代时期,保险对象和范围不仅 包括传统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还扩展到生存保险、 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再保险等业务。
→ (四)财务公司
第二节 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
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 财产全部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按委托人的 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 定目的,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或者处置的行 为。 现代信托已成为一种以财产为核心,信用为 基础,委托、受托为主要方式的财产运用和 管理制度。
→ (三)证券机构的产生
第一节 金融机构的产生与金融体系的形成 二、金融体系的形成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商业银行突破融通短期资金的界限,不仅通过发放贷 款获取利润,而且通过证券投资、黄金买卖、信托、保险、咨询等获取收入,成为 全能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在现代银行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形成各类银行,如专业 银行、投资银行、中央银行等,形成较为完整的银行体系,进而形成以银行为主体 的金融体系。
策,处理国际性金融事务,对金融体系实施监管。
当今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按照组织形式可分为单一式、 复合式、跨国式以及准中央银行式四种类型。多数西方 国家只有一家中央银行,但美国却设有12家联邦储备银 行,都起中央银行作用,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例。
→ (一)中央银行
第二节 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
金融学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货币提供利息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收益=本金*利 率;收益/利率 =资本金,称之为资本化。
例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人力资本是工资的 资本化。
四、收益资本化
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算出资本金额,称为资本 化。
B(收益或利息额)=P(本金)×r(利率) 通过资本化有些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可视为资本,
第四章 利息与利率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利息的定义、来源与本质;利息与收益的 一般形态;收益资本化;
重点掌握利率的概念,利率的分类:市场、官 定、公定; 固定、浮动; 名义、实际; 长期、 短期;一般、优惠;
掌握利率体系和利率结构,熟练掌握利率的计 算;
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 影响利率的一般因素。
市场利率:指各种民间借贷利率、政府和企业 发行的各种债券利率。发挥基础性作用
2)拆借利率和国债利率: 拆借利率:是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
借贷利率。
国债利率:指一年期以上的政府债券利率,它 是长期金融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利率。
3)一级市场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 一级市场利率:债券发行时的利率 二级市场利率:债券流通转让时的利率。
第一节 利息概念与本质
一、利息的概念
利息是伴随着信用产生的,它是借贷资金的增 值额。
从债权人角度:利息是让渡资金使用权从贷款 人处获取的报酬;
从债务人角度:利息是借入资金所花费的代价 或成本。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产 物,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 部分。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建立在利率来源与本质分析的 基础上,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分割为起点;
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 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例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人力资本是工资的 资本化。
四、收益资本化
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算出资本金额,称为资本 化。
B(收益或利息额)=P(本金)×r(利率) 通过资本化有些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可视为资本,
第四章 利息与利率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利息的定义、来源与本质;利息与收益的 一般形态;收益资本化;
重点掌握利率的概念,利率的分类:市场、官 定、公定; 固定、浮动; 名义、实际; 长期、 短期;一般、优惠;
掌握利率体系和利率结构,熟练掌握利率的计 算;
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 影响利率的一般因素。
市场利率:指各种民间借贷利率、政府和企业 发行的各种债券利率。发挥基础性作用
2)拆借利率和国债利率: 拆借利率:是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
借贷利率。
国债利率:指一年期以上的政府债券利率,它 是长期金融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利率。
3)一级市场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 一级市场利率:债券发行时的利率 二级市场利率:债券流通转让时的利率。
第一节 利息概念与本质
一、利息的概念
利息是伴随着信用产生的,它是借贷资金的增 值额。
从债权人角度:利息是让渡资金使用权从贷款 人处获取的报酬;
从债务人角度:利息是借入资金所花费的代价 或成本。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产 物,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 部分。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建立在利率来源与本质分析的 基础上,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分割为起点;
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 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金融学第四章金融市场

上市公司税后利润分配顺序
• (1)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 • (2)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依照注册资本的数额(也就是总股本)提取10%的法定盈余 公积金,但当法定的盈余公积金达到注册资本的50%以上时, 可不再提取。 • (3)提取公益金。 比例一般为5-10% • (4)提取任意公积金。 • (5)支付优先股股息。 • (6)支付普通股红利。
(3)按偿还方式
①设偿债基金债券: 债券的发行人根据债券契约的要求,必须于每年节余中按发行总额提 存一定比例作为偿债基金,以保证债券的还本付息。 ②分期偿还债券: 债券发行以后,每隔一定时间偿还一批,以减轻集中偿还的负担,有 利于降低筹资成本。 ③通知偿还债券: 发行人于债券到期前,随时通知债权人清偿债务的债券 ④延期偿还债券: 债券期满后又延期偿还的债券 ⑤永久债券: 一种由国家发行的、不规定还本日期,仅按期支付利息的公债 ⑥可转换债券: 可以转换为其他债券或股票的债券
(2)本票
本票是由出票人签发,承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 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书面支付承诺。 用于同城结算 本票有两个当事人,即出票人和收款人。 由于出票人就是付款人,因而无需承兑。
分类: 按照出票人不同:商业本票、银行本票 按照付款期限:即期本票、远期本票。
(2)本票
我国目前仅流通即期银行本票,而不允许发行融通票据。 融通票据又可称为金融票据或空票据,它是在当事人双方没 有发生真实商业交易的情况下直接达成协定后产生的,一方作为 债权人签发票据,另一方则作为债务人表示承兑,发票人要在票 据到期前把款项交给付款人,以备付款人清偿之用。 短期融资券,是指企业依照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 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3、基金证券分类
金融经济学第四章PPT课件

金融经济学第四章风险及其估计学习目的?了解风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风险的分类?掌握风险度量的方法及其应用本章内容概览一风险的概念二风险的分类三风险的度量一风险的概念一风险的含义风险是指企业或者某种组织或个人利益由于某些行为或因素在未来发生变化而受损的可能性
《金融经济学》
第四章 风险及其估计
学习目的
在决策学中,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区别在于我 们是否拥有关于未来状态的概率信息。如果 有确定的概率分布就是风险,否则属于不确 定性。
二、风险的分类
(一)按风险的性质分类 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可能而无获利机会
的风险,即造成损害可能性的风险。其所致 结果有两种,即损失和无损失。 投机风险:是指既可能造成损害,也可能产 生收益的风险,其所致结果有3种:损失、 无损失和盈利。
不可分散的风险:是指通过联合协议,联合 的参与者不能减少的风险。
(四)按载体的不同
财产风险:是导致有形财产发生毁损、灭失和贬值的风险。如房 屋有遭受火灾、地震的风险,机动车有发生车祸的风险,财产价 值因经济因素有贬值的风险。
人身风险:是指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疾病等原因而导致人身 伤残或死亡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例如因为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 或由于疾病、伤残、失业等导致个人、家庭经济收入减少,造成 经济困难。生、老、病、死虽然是人生的必然现象,但在何时发 生并不确定,一旦发生,将给其本人或家属在精神和经济生活上 造成困难。
技术风险: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 产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的风险。如核辐射、 空气污染、噪声等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治原因,如政局的变 化、政权的更替、政府法令和决定的颁布实 施,以及种族和宗教冲突、叛乱、战争等引 起社会动荡而造成损害的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颁布新的法律和对原有 法律进行修改等原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风险。
《金融经济学》
第四章 风险及其估计
学习目的
在决策学中,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区别在于我 们是否拥有关于未来状态的概率信息。如果 有确定的概率分布就是风险,否则属于不确 定性。
二、风险的分类
(一)按风险的性质分类 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可能而无获利机会
的风险,即造成损害可能性的风险。其所致 结果有两种,即损失和无损失。 投机风险:是指既可能造成损害,也可能产 生收益的风险,其所致结果有3种:损失、 无损失和盈利。
不可分散的风险:是指通过联合协议,联合 的参与者不能减少的风险。
(四)按载体的不同
财产风险:是导致有形财产发生毁损、灭失和贬值的风险。如房 屋有遭受火灾、地震的风险,机动车有发生车祸的风险,财产价 值因经济因素有贬值的风险。
人身风险:是指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疾病等原因而导致人身 伤残或死亡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例如因为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 或由于疾病、伤残、失业等导致个人、家庭经济收入减少,造成 经济困难。生、老、病、死虽然是人生的必然现象,但在何时发 生并不确定,一旦发生,将给其本人或家属在精神和经济生活上 造成困难。
技术风险: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 产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的风险。如核辐射、 空气污染、噪声等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治原因,如政局的变 化、政权的更替、政府法令和决定的颁布实 施,以及种族和宗教冲突、叛乱、战争等引 起社会动荡而造成损害的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颁布新的法律和对原有 法律进行修改等原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风险。
【金融学】第四章 商业银行

第四章 商业银行
‹# ›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商业银行 的产生
商业银行的 组织制度
商业银行的 职能和作用
‹# ›
金融业的分业经 营和混业经营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
• 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而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 • 旧式银行起源于金属钱币的兑换保管经营业。1580 年在意大利诞生了第一家银行——威尼斯银行,属 于旧式高利贷银行。 • 最早的现代商业银行则产生于英格兰。1694年,英 国政府为了同高利贷作斗争,以维护新兴的资产阶 级发展工商业的需要,决定成立一家股份制银行— —英格兰银行,并规定英格兰银行向工商企业发放 低利率贷款。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 的诞生。Biblioteka ‹# ›五、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 分业经营是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部门各自开展本 行业内业务,业务领域不发生交叉。混业经营与此相反。
• 19世纪中叶出现了全能银行即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银 行,以联邦德国最为典型。
• 美国从确保金融系统稳定的角度出发于1933年通过了《格 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限制银行业和证券业混业经营。
‹# ›
中国银行业历史介绍
• 最早在《周礼》中出现关于信用机构的论述; • 唐朝大商业城市出现类似金融业的“邸店”/“柜 房”; • 北宋有类似金融机构的“钱铺”、“质库”; • 明代中期出现“钱庄”; • 清初“山西票号”设立并迅速发展; • 1845年“丽如银行”(东方银行)在上海成立,是 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金融机构; • 1897年第一家民族资本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 • 1927年后国民党垄断金融机构体系“四行二局一库” 形成; •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
‹# ›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商业银行 的产生
商业银行的 组织制度
商业银行的 职能和作用
‹# ›
金融业的分业经 营和混业经营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
• 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而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 • 旧式银行起源于金属钱币的兑换保管经营业。1580 年在意大利诞生了第一家银行——威尼斯银行,属 于旧式高利贷银行。 • 最早的现代商业银行则产生于英格兰。1694年,英 国政府为了同高利贷作斗争,以维护新兴的资产阶 级发展工商业的需要,决定成立一家股份制银行— —英格兰银行,并规定英格兰银行向工商企业发放 低利率贷款。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 的诞生。Biblioteka ‹# ›五、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 分业经营是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部门各自开展本 行业内业务,业务领域不发生交叉。混业经营与此相反。
• 19世纪中叶出现了全能银行即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银 行,以联邦德国最为典型。
• 美国从确保金融系统稳定的角度出发于1933年通过了《格 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限制银行业和证券业混业经营。
‹# ›
中国银行业历史介绍
• 最早在《周礼》中出现关于信用机构的论述; • 唐朝大商业城市出现类似金融业的“邸店”/“柜 房”; • 北宋有类似金融机构的“钱铺”、“质库”; • 明代中期出现“钱庄”; • 清初“山西票号”设立并迅速发展; • 1845年“丽如银行”(东方银行)在上海成立,是 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金融机构; • 1897年第一家民族资本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 • 1927年后国民党垄断金融机构体系“四行二局一库” 形成; •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
金融学第四章概要

1.从微观角度来说,对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 之间的分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等方 面,利率的作用非常直接。 2.从宏观角度来说,对货币的需求与供给,对 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物价水平的升降 等利率都是重要的经济杠杆。 3.在市场经济以及利益约束机制条件下,利率 的作用广泛而突出。
7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1.如贷款利率、储蓄存款利率、短期公债利率、 隔夜拆借的债券回购利率等。 ——债券回购,就是债券持有者在卖出一笔债券的同
时,与买方约定于某一日期再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将该 笔债券购回,并付一定利息。这里的某一日期通常为 1 天、2天、3天、7天四种。如果是1天的债券回购就称 之为隔夜拆借的债券回购,此时的利率称为隔夜拆借 的债券回购利率。
第四章第四节 利率期限结构
二、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
1. “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在利率的期 限结构中是一对重要的术语、概念。 2. 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 明的利率(复利); 3. 远期利率则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 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39
如一年期和两年期的国债利率分别为2.25%和2.40%: ——两年期的国债1 000 000元,到期的本利和是 1 000 000×(1+0.024)2 = 1 048 600元 —— 持有两年期国债的第一年,应与持有一年期国债无 差别;从道理分析,如按一年期国债利率计息;在一年期末, 其本利和应是 1 000 000×(1+0.0225)=1 022 500元 ——如果买的就是一年期国债,这时就可自由处理其本利 和。假如无其他适当选择,把本利和再买进一年期国债,到第 二年末得本利和 1 022 500×(1+0.0225)=1 045 506.25元 1 045 506.25,较之1 048 600,少3 093.75元。 ——买两年期国债,其所以可多得 3 093.75 元,那就是因 为放弃了在第二年期间对第一年本利和1 022 500元的自由处置 权。这就意味着,较大的效益是产生于第二年。如果说,第一 年应取2.25%的利率,那么第二年的利率则是 (1 048 600÷1 022 500-1)×100% = 2.55% 这个2.55% 就是第二年的远期利率。
7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1.如贷款利率、储蓄存款利率、短期公债利率、 隔夜拆借的债券回购利率等。 ——债券回购,就是债券持有者在卖出一笔债券的同
时,与买方约定于某一日期再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将该 笔债券购回,并付一定利息。这里的某一日期通常为 1 天、2天、3天、7天四种。如果是1天的债券回购就称 之为隔夜拆借的债券回购,此时的利率称为隔夜拆借 的债券回购利率。
第四章第四节 利率期限结构
二、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
1. “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在利率的期 限结构中是一对重要的术语、概念。 2. 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 明的利率(复利); 3. 远期利率则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 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39
如一年期和两年期的国债利率分别为2.25%和2.40%: ——两年期的国债1 000 000元,到期的本利和是 1 000 000×(1+0.024)2 = 1 048 600元 —— 持有两年期国债的第一年,应与持有一年期国债无 差别;从道理分析,如按一年期国债利率计息;在一年期末, 其本利和应是 1 000 000×(1+0.0225)=1 022 500元 ——如果买的就是一年期国债,这时就可自由处理其本利 和。假如无其他适当选择,把本利和再买进一年期国债,到第 二年末得本利和 1 022 500×(1+0.0225)=1 045 506.25元 1 045 506.25,较之1 048 600,少3 093.75元。 ——买两年期国债,其所以可多得 3 093.75 元,那就是因 为放弃了在第二年期间对第一年本利和1 022 500元的自由处置 权。这就意味着,较大的效益是产生于第二年。如果说,第一 年应取2.25%的利率,那么第二年的利率则是 (1 048 600÷1 022 500-1)×100% = 2.55% 这个2.55% 就是第二年的远期利率。
金融学第四章金融体系西安理工大学张博

投资者 (份额持有者)
受益凭证 资金
分红
基金
投资 收益
金融市场
2、分类:
〔1〕按组织形态不同:
公司型基金、契约型基金
〔2〕按所发行的基金能否赎回或追加:
开放型基金、封闭型基金
〔3〕按投资目标的不同:
成长型基金、收益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
〔4〕按资金来源不同:国际基金、国内基金
中国的基金业自1998年开展初期开场,经历了不标准 到逐步标准的开展过程,逐渐走上了一条与国际接轨、标 准运营的开展道路。目前已经拥有80多家基金管理公司, 400多只基金产品。
第四节 金融体系的变迁
二、决定和影响金融体系变迁的因素
1、宏观经济开展状况 ◆国家宏观经济开展状况制约着金融体系变迁的进 程与选择 ◆兴旺国家金融体系变迁的自然演进。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体系变迁的超前模仿。 ◆经济转轨国家金融体系变迁的政府主导。 ◆开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缓慢前行。
第四节 金融体系的变迁
第四章 金融体系
主要内容
• 一金融体系的一般构成 • 二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框架 • 三银行机构体系和非银行机构体系的构成 • 四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变迁
第一节 金融体系的一般构成
一 金融体系的概念
1、含义: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按照一定 构造所形成的整体。
金融体系包含:金融机构体系—狭义的金融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 信用体系 法律体系等
第四节 金融体系的变迁
一、各国金融体系变迁的共同趋势
各国金融体系的变迁呈现出业务多元化、机构大型化、 市场多层次化、工具多样化等的构造变化特点,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行业界限模糊化的变化
金融控股公司 2、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夜银行和其他 金融机构组成。 • 健全的中央银行制度(独立性最强) • 实行全能的商业银行制度 • 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极为密切
• (五)日本的金融体系 • 由中央银行、民间金融机构、政府的政策性金融 机构组成,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民间金融 机构为主体、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体系。 • 实行典型的“专业化”的金融制度。 • 长短期金融业务相分离(50年代开始) • 银行一般业务与专业业务相分离(1948年证券 交易法) • 商业性金融业务与政策性金融业务相分离 • 民间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有明确的分工 • 1993年,1998年金融大改革(设立持股公司经营 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
• • • • • • • •
4.证券公司 是专门从事有价证券经营及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 5.财务公司 是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6.信托投资公司 是专门办理信托投资业务的金融机构; 7.租赁公司 是通过融物的形式起融通资金作用的金融机构;
• (三)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 • 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配合政府经济政策或 意图,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 三、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 • (一)美国的金融体系 • 由联邦储备系统、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 及政府的专业信贷机构组成。 • 商业银行的双轨注册制度 • 多头金融监管体系 • 独特的独家银行制度 • 实力雄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 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一定规模
• 主要职能: • 通过汇率监督和政策协调来行使其管理职能; • 通过向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必要的资 金融通,以遵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要求的行为 准则; • 向成员国提供国际货币合作和协商的场所,加强 各成员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协调和合作。
• 三、亚洲开发银行 • 仅次于世界银行的第二大开发性金融机构,也 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政府间金融机构。 • 1966年11月24日成立,总部在菲律宾的马尼拉。 • 宗旨: • 通过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发展项目和计划方案 的技术援助,协助本地区的发展中成员国加速 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经济 增长与合作。
第四章 金融体系
第一节 金融体系的构成
• 一、金融体系的概念 • 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从事金融活动的组 织,按照一定结构所形成的整体。 • 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 系” • 以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 系”。
• • • • • • • •
二、金融体系的一般架构 (一)银行机构体系 1.中央银行 即一国的金融管理机构;其特点概括为“发行的 银行”、“ 国家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2.商业银行 即办理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的银行;是唯 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银行 。 3.专业银行 即集中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并提供专门性金融 服务的银行。主要有投资银行、不动产抵押银行、 开发银行、储蓄银行、进出口银行等 。
• • • • • •
(二)英国的金融体系 由中央银行、银行与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组成。 传统的中央银行模式 西方商业银行的典型模式(分支银行制) 传统的金融机构与现代的金融机构并存 伦敦是西方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外汇交易占 34%,美国占17%) • 金融机构的兼并加速,加快了金融业的集中
• (三)法国的金融体系 • 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政 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现代金融体系。 • 以国有银行为中心、金融监管相当强烈的封闭的 金融制度和严格的外汇管制为特征。 • “三架马车式”的金融监管体系:国家信贷委员 会、法兰西银行、银行管理委员会,金融立法、 执行、监督三权分立又密切配合。 • 商业银行的国有化程度很高 • 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
•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 •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办理各类金融业务,但在名称 上没有冠以银行的金融机构的总称,包括 : • 1.保险公司 • 是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 2.信用合作社 • 是吸收城市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存款,办理放款业 务的信用组织; • 3.消费信用机构 • 是为刺激生产、促进消费而建立的一种信用组织;
•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 1943年4月7日,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 “凯恩斯计划”。 • 1944年12月27日,在美国华盛顿成立。 • 主要宗旨: • 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货币机构,就国际货币问 题进行磋商和合作,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 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 • 促进汇率稳定,避免竞争性地货币贬值; • 协助建立经常性的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设法消 除外汇管制; • 提供临时性的资金融通,促使国际收支平衡。
• • • • • • • • • • •
四、欧洲投资银行 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政府间的金融机构。 成立于1958年1月,总行在卢森堡。 宗旨是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和共同体内部资金,促 进共同体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五、非洲开发银行 1964年9月成立。 是非洲最大的地区性政府间开发金融机构。 宗旨是促进非洲地区成员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六、泛美开发银行 向拉丁美洲国家提供贷款的区域性金融机构。 成立于1955年4月,行址在华盛顿。
• (六)中国的金融体系 • 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 性银行与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 多元化的金融体系 • 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 • 分业经营的机构体制 • 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制 • 不断开放的金融市场
第二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 一、世界银行 •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 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投资争端中心共 同构成了世界银行集团。 • 1945年12月27日建立,总部在华盛顿。 • 凡参加世界银行的国家必须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成员国。 • 向会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促进战后经济的恢复, 协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生产、开发资源。
• 七、国际清算银行 • 成立于1930年2月,行址在瑞士的巴塞尔。 • 是为了处理德国的战争赔款和协约国之间的债务 的清算及清偿事项,由美国摩根、纽约和芝家哥 花旗银行组成的银行团,与英国、法国、德国、 意大利、比利时、日本六国的中央银行发起设立 的一家办理中央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 宗旨是促进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为国际金 融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在国际金融清算中充当 受托人或代理人。
• (五)日本的金融体系 • 由中央银行、民间金融机构、政府的政策性金融 机构组成,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民间金融 机构为主体、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体系。 • 实行典型的“专业化”的金融制度。 • 长短期金融业务相分离(50年代开始) • 银行一般业务与专业业务相分离(1948年证券 交易法) • 商业性金融业务与政策性金融业务相分离 • 民间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有明确的分工 • 1993年,1998年金融大改革(设立持股公司经营 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
• • • • • • • •
4.证券公司 是专门从事有价证券经营及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 5.财务公司 是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6.信托投资公司 是专门办理信托投资业务的金融机构; 7.租赁公司 是通过融物的形式起融通资金作用的金融机构;
• (三)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 • 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配合政府经济政策或 意图,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 三、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 • (一)美国的金融体系 • 由联邦储备系统、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 及政府的专业信贷机构组成。 • 商业银行的双轨注册制度 • 多头金融监管体系 • 独特的独家银行制度 • 实力雄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 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一定规模
• 主要职能: • 通过汇率监督和政策协调来行使其管理职能; • 通过向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必要的资 金融通,以遵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要求的行为 准则; • 向成员国提供国际货币合作和协商的场所,加强 各成员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协调和合作。
• 三、亚洲开发银行 • 仅次于世界银行的第二大开发性金融机构,也 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政府间金融机构。 • 1966年11月24日成立,总部在菲律宾的马尼拉。 • 宗旨: • 通过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发展项目和计划方案 的技术援助,协助本地区的发展中成员国加速 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经济 增长与合作。
第四章 金融体系
第一节 金融体系的构成
• 一、金融体系的概念 • 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从事金融活动的组 织,按照一定结构所形成的整体。 • 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 系” • 以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 系”。
• • • • • • • •
二、金融体系的一般架构 (一)银行机构体系 1.中央银行 即一国的金融管理机构;其特点概括为“发行的 银行”、“ 国家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2.商业银行 即办理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的银行;是唯 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银行 。 3.专业银行 即集中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并提供专门性金融 服务的银行。主要有投资银行、不动产抵押银行、 开发银行、储蓄银行、进出口银行等 。
• • • • • •
(二)英国的金融体系 由中央银行、银行与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组成。 传统的中央银行模式 西方商业银行的典型模式(分支银行制) 传统的金融机构与现代的金融机构并存 伦敦是西方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外汇交易占 34%,美国占17%) • 金融机构的兼并加速,加快了金融业的集中
• (三)法国的金融体系 • 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政 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现代金融体系。 • 以国有银行为中心、金融监管相当强烈的封闭的 金融制度和严格的外汇管制为特征。 • “三架马车式”的金融监管体系:国家信贷委员 会、法兰西银行、银行管理委员会,金融立法、 执行、监督三权分立又密切配合。 • 商业银行的国有化程度很高 • 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官方或半官方性质的.
•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 •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办理各类金融业务,但在名称 上没有冠以银行的金融机构的总称,包括 : • 1.保险公司 • 是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 2.信用合作社 • 是吸收城市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存款,办理放款业 务的信用组织; • 3.消费信用机构 • 是为刺激生产、促进消费而建立的一种信用组织;
•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 1943年4月7日,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 “凯恩斯计划”。 • 1944年12月27日,在美国华盛顿成立。 • 主要宗旨: • 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货币机构,就国际货币问 题进行磋商和合作,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 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 • 促进汇率稳定,避免竞争性地货币贬值; • 协助建立经常性的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设法消 除外汇管制; • 提供临时性的资金融通,促使国际收支平衡。
• • • • • • • • • • •
四、欧洲投资银行 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政府间的金融机构。 成立于1958年1月,总行在卢森堡。 宗旨是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和共同体内部资金,促 进共同体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五、非洲开发银行 1964年9月成立。 是非洲最大的地区性政府间开发金融机构。 宗旨是促进非洲地区成员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六、泛美开发银行 向拉丁美洲国家提供贷款的区域性金融机构。 成立于1955年4月,行址在华盛顿。
• (六)中国的金融体系 • 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 性银行与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 多元化的金融体系 • 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 • 分业经营的机构体制 • 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制 • 不断开放的金融市场
第二节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 一、世界银行 •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 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投资争端中心共 同构成了世界银行集团。 • 1945年12月27日建立,总部在华盛顿。 • 凡参加世界银行的国家必须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成员国。 • 向会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促进战后经济的恢复, 协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生产、开发资源。
• 七、国际清算银行 • 成立于1930年2月,行址在瑞士的巴塞尔。 • 是为了处理德国的战争赔款和协约国之间的债务 的清算及清偿事项,由美国摩根、纽约和芝家哥 花旗银行组成的银行团,与英国、法国、德国、 意大利、比利时、日本六国的中央银行发起设立 的一家办理中央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 宗旨是促进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为国际金 融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在国际金融清算中充当 受托人或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