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史大纲--课程考试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学时及学分】:34学时,2学分【考核对象】:大学本科【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考试方式】:1、本课程考试采用书面笔答开卷形式,试卷满分为100分。
2、本课程学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成,其中平时成绩(课堂出勤、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小组讨论等)占40%,期末试卷成绩占60%。
3、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命题要求】:1、覆盖面广,本大纲所列的考试知识点均属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本课程的1-8章;2、命题的难易程度应该适中。
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应为:容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3、命题侧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知识及应用的考核,除教材所涉知识外,命题还涉及课堂上教师教学补充的内容。
4、命题题型: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考试内容及要求】:上编综述一、考核知识点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2、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二、理解与运用1、通过对比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不同发展轨迹,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考核知识点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2、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历程及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4、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二、理解与运用1、列强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结合近代历史史实,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
《中国史》考试大纲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预祝大家考研成功!1育明教育天津分校2015年南开大学考研辅导必备2015年南开大学考研专业课资料14年中国史考试大纲《中国史》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本考试是中国史一级学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各语种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
各招生院校根据考生参加本考试的成绩和其他两门考试的成绩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本考试是测试考生中国史学科基础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
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中国史知识和汉语写作水平。
三、考试基本要求1.具备较为扎实的中国史知识,对学术研究动态的掌握能力。
2.具有古代汉语的基本阅读及较强的理解能力。
3.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写作能力。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预祝大家考研成功!2四、考试形式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考生的中国史基本知识和汉语写作能力。
试题分类参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名词解释、论述题、古代汉语的翻译与理解。
总分300分。
I.名词解释1.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对中国史基本知识有较强的了解。
2.题型2要求考生解释涉及整个中国史知识结构的6-8个名词。
每个名词10分,总分50-60分。
考试时间为40分钟。
II.论述题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育明教育天津分校预祝大家考研成功!31.考试要求该部分要求考生对涉及中国史整体知识结构的5-8个题进行回答,要求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言简意赅,凸显专业性、学术性。
2.题型试卷提供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学科各4题,可以进行选择性回答。
共计18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III.古代汉语1.考试要求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题目用现代汉语翻译一篇不少于800词的古代汉语短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另一段古代汉语的文字材料,在理解历史背景的同时用现代汉语进行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考试标准课堂教学学时32,学分:2一、课程性质与考试基本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中宣部、国家教育部规定全国普通高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其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准确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发展规律和主要经验,并具备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二、考试方法:闭卷笔试三、试题类型:试题一般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判断题或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等题型。
四、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本章重点]: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上篇综述);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方式和对中国的影响;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本章重点]: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及其失败原因;2、洋务运动的意义;3、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本章重点]:1、三民主义学说;2、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教训。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本章重点]1、中国资产阶级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两部分(综述部分);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综述部分);3、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4、中国产生了共产党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5、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本章重点]:1、国民党政权的性质;2、中共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的原因;3、遵义会议的意义;4、长征精神的内涵。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章重点]1、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2、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本章重点]1、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中篇综述部分);2、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中篇综述部分);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整理版) 保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一、知识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涵义,性质,特征)康乾盛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虎门销烟鸦片贸易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帝国主义间接统治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军事侵略瓜分中国的狂潮(开端,租借地)租界旅顺大屠杀马关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辛丑条约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洋人的朝廷赫德通商口岸文化渗透传教士教会势力在中国创办的报刊林乐知三元里人民抗英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瓦德西邓世昌三国还辽事件粉碎瓜分图谋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睁眼看世界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魏源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近代中国新兴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出发点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赔款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起点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的主要原因近代中国长期不统一的原因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领列强在近代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的方式二、问答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答案参见教材P11,2,3)答:(1)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又被迫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割占香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由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P11-12)答:(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
一、唐朝(公元618-907)
編年:着重记述唐朝从建立到完结的历史,包括唐太宗回天地正宗、
贞观之治的盛行、贞观以后的政治局面、文化事业的发展、阶级矛盾
的突出及农民起义的发生、及唐朝的灭亡。
二、宋代(960-1279)
編年:着重记述宋代从建立到完结的历史,包括至德运、宋太宗时期
的统治、皇室的法制化、书院的发展、宋代的文学、宗教和孔子学派
思想的出现、南宋及元代的复兴尝试及宋朝的灭亡。
三、元朝(1271-1368)
編年:着重记述元朝从建立到完结的历史,包括元太宗时期的改革措施、重视宗教和法律、文化的复兴、商业活动的增长、元朝的宗法制
度及元朝的落幕。
四、明朝(1368-1644)
編年:着重记述明朝从建立到完结的历史,包括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改
革成就、建立新政府、从政体制的改革、舆论监督的发展、文化教育
的复兴、商业贸易的繁荣及明朝的没落。
五、清朝(1644-1911)
編年:着重记述清朝从建立到完结的历史,包括朝廷的重返中央集权、改革与进步、文化教育的发展及科举制度和国家的表现、西方与中国
的交流、清朝的末期及清朝的灭亡。
六、辛亥革命(1911年)
編年:着重记述辛亥革命的进行情形及背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的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与行动、清政府的统
治失去支持、辛亥革命发动和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世界现代史考试大纲

世界现代史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本考试旨在评估学生对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事件、人物、思潮及其影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考试,学生应能够展示其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理解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与影响。
-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调整。
2.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苏联的建立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
3. 经济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经济大萧条的原因、影响及全球反应。
-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实施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主要战役和战争结果。
- 联合国的成立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5.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冷战的起源、主要事件和影响。
- 核武器竞赛与军备控制。
6. 亚洲的崛起:- 亚洲国家的独立运动和经济发展。
- 亚洲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7. 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与欧洲一体化的推进。
- 欧洲联盟的成立及其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8. 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 互联网的兴起与全球化的加速。
9.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挑战与国际社会的应对。
-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实践。
10.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因素与影响。
- 反全球化运动的出现及其原因。
三、考试形式考试将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型包括但不限于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四、评分标准- 理解与记忆: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 分析与评价:评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对历史人物、思潮的评价能力。
- 综合与应用:检验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能力。
五、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世界现代史》及相关辅助读物。
- 辅助资料:历史文献、学术论文、在线资源等。
5.2历史学专业科目三《世界现当代史专题》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考试历史学专业《世界现当代史专题》课程考试大纲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参考教材(考生自备)1、必读书:《世界现代史》(上下册)吴于谨、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书:《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王斯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纲要一、20世纪初的世界(一)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1、欧洲列强瓜分世界2、欧洲的经济、军事优势(二)美国和日本的兴起1、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2、美西战争门户开放政策3、登上世界强国的日本(1)日俄战争吞并朝鲜(2)产业革命的完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三)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1、列宁主义的诞生2、俄国1905年革命的背景、进程和影响(四)亚洲的觉醒1、伊朗的民族觉醒2、孟加拉分治法令国大党的分裂3、青年土耳其革命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关系(二)大战的爆发和进程(1)萨拉热窝事件(2)史蒂芬计划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3)德国的潜艇战美国参战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三)大战的结束(1)协约国全线进攻(2)同盟国溃败(3)德国投降大战结束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的《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十月会议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和苏维埃俄国的建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二)巩固十月革命成果的斗争和措施1、苏维埃俄国最初的内外政策苏维埃俄国最初的主要内政措施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2、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粉碎协约国组织的3次武装进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四、1918~1928年国际关系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协约国对奥、匈、土、保和约的签订国际联盟的建立2、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影响(二)1918~1928年的资本主义国家1、德国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爆发柏林一月起义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魏玛宪法和魏玛共和国的建立2、奥匈帝国和匈牙利革命奥匈帝国的崩溃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及被颠覆3、英国第一届工党政府的上台英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英爱条约的签订4、法国法国共产党的成立5、意大利意大利共产党的成立意大利法西斯的上台6、美国美国共产党的成立“柯立芝繁荣”7、日本“米骚动”日本共产党的成立东方会议田中奏折(二)20年代的国际关系1、英苏贸易协定和拉马洛条约英苏贸易协定的签订热那亚会议拉巴洛条约2、德国赔款问题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杨格计划3、洛迦诺公约洛迦诺会议的召开莱因保安公约洛迦诺公约对德影响五、1918~1928年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国际(一)1918~1928年的民族解放运动1、朝鲜“三·一”运动“三·一”运动的开展“三·一”运动的意义2、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罗拉特法案”阿姆利则惨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一战后初期土耳其的民族危机《国民公约》的通过素丹制度的废除洛桑条约的签订凯末尔主义凯末尔革命4、埃及独立运动1919年埃及反英起义埃及的独立5、拉丁美洲的反帝运动巴西“普列斯特长征”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游击战争(二)共产国际的初期活动1、共产党的成立共产国际的成立《共产党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2、共产国际的初期活动共产国际“二大”共产国际“三大”和“四大”六、20~30年代的苏联(一)20~30年代的苏联经济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成果2、20~30年代苏联重大经济方针和计划工业化方针的确定农业集体化决议的通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制订3、20~30年代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失误(二)20~30年代的苏联政治1、苏联成立和列宁逝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列宁逝世2、1936年苏联宪法的实施1936年宪法的制订 1936年宪法的影响3、肃反运动肃反运动的主要案件肃反运动的影响七、1929~193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和国际关系(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原因2、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特点3、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后果(二)美国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背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2、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罗斯福新政结果和影响(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沉重打击军部法西斯势力加强“九·一八”事变政党内阁的结束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二·二六”事件广田内阁上台“基本国策纲要”“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四)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的德国纳粹党的建立“啤酒馆暴动”希特勒上台2、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和战争准备国会纵火案元首法的通过希特勒毁约备战(五)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1、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共产国际“七大”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2、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印度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主义越南共产党的初期活动朝鲜的普天堡大捷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六)二战前夕的欧洲1、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2、德意“钢铁同盟”条约的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八、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欧洲和非洲的战场1、德波战争和“奇怪战争”德国突袭波兰“奇怪战争”2、苏联“东方防线”建立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并入苏联3、德国对北欧、西欧的闪电式侵占德国侵占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戴高乐“自由法国运动”4、不列颠空战“海狮计划”不列颠空战5、德、日、意军事同盟的建立和北非战场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北非战场的初期交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国发动侵苏战争莫斯科战役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对印度支那的占领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的爆发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背景《大西洋宪章》《苏美英莫斯科会议》《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战略意义(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中途岛战役瓜岛战役阿拉曼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2、盟军在北非和意大利的最后胜利盟军在北非的最后胜利西西里战役意大利投降3、国际重要会议的召开开罗会议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4、德、日法西斯的彻底溃败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德国投降盟军在太平洋战区的反攻日本投降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二战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联合国的成立九、战后初期的世界(一)战后初期的苏、美、欧、日1、苏联战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子弹的试制成功“列宁格勒案件”“医生谋杀案”斯大林逝世2、美国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军事实力的膨胀3、欧洲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战后初期西欧的困境4、日本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二)战后初期的东西方关系1、美国的“冷战”政策富尔顿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美苏冷战和东西方对抗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的分裂“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旧金山和约朝鲜战争(三)战后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1、印度支那抗法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2、巴勒斯坦问题和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问题第一次中东战争3、非洲和拉丁美洲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埃及“七月革命”危地马拉的阿本斯改革十、五、六十年代的国际风云(一)苏联和东欧1、苏联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对外政策(二)美国、西欧和日本1、美国艾森豪威尔执政肯尼迪的对外政策马丁·路德·金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2、西欧“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3、日本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日本经济起飞的原因(三)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关系1、50年代后期的东西方关系四国首脑会议第二次柏林危机戴维营会谈2、60年代的东西方关系U-2飞机事件美苏首脑维也纳会谈“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四)第三世界的兴起和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1、第三世界的兴起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 77国集团的成立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印度支那抗美救国战争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非洲独立浪潮古巴革命十一、70-80年代的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一)70-80年代的世界经济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战后最严重的两次经济危机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石油斗争南南合作南北对话(二)70-80年代的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1、美苏关系尼克松主义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美苏中导协议2、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田中角荣对外交政策的调整“多边自主外交”3、亚非拉地区的政治和国际关系柬埔寨问题阿富汗问题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津巴布韦的独立 1977年《巴拿马运河条约》的签订十二、世界科技革命的高潮及其影响(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进程(二)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十三、由两极走向多极化的世界(一)两极格局的终结1、东欧剧变和德国的统一东欧剧变柏林墙的推到2、“八·一九”事件及苏联的解体“八·一九”事件独联体的建立(二)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1、经济全球化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试卷样式:福建师范大学201 年成人学士学位考试题目卷(黑体小三号粗体)《考试科目名称》A/B卷开卷(楷体GB2312小三号粗体)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宋体五号)注: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重要提示:本试卷仅为考试题目,所有答题必须填写在专用答题卡上方为有效,在本试卷直接作答均不给分。
《中外广告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中外广告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外广告史》是一门研究广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考生能够系统了解中外广告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掌握广告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重要事件,为今后从事广告相关工作或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中国广告史1、先秦至隋唐时期的广告(1)了解这一时期商业活动的发展与广告形式的出现,如口头叫卖、实物陈列等。
(2)掌握早期招牌、幌子等广告形式的特点和作用。
2、宋元明清时期的广告(1)熟悉宋代以来印刷术的发展对广告传播的影响,如印刷广告的出现。
(2)理解明清时期商业繁荣背景下广告形式的多样化,如对联广告、店铺装饰等。
3、近代中国广告(1)掌握鸦片战争后外国广告公司的进入及其对中国广告业的影响。
(2)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与国货广告的兴起。
4、现代中国广告(1)熟悉新中国成立后广告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2)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告业的快速发展与创新,包括广告形式、媒介的变化等。
(二)外国广告史1、古代西方广告(1)了解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广告形式,如墙体涂鸦、公告牌等。
(2)掌握中世纪欧洲商业活动中的广告特点。
2、近代西方广告(1)理解工业革命对广告业的推动作用,如大规模生产与市场竞争对广告需求的增加。
(2)熟悉近代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兴起与广告的发展。
3、现代西方广告(1)掌握 20 世纪以来西方广告业的繁荣与创新,如广告创意、策划、营销等理念的发展。
(2)了解西方主要国家广告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三)广告发展的规律与趋势1、广告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1)理解广告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其发展与经济繁荣程度的关联。
(2)认识广告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广告创意和表现的影响。
2、新技术对广告的影响(1)探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技术的出现给广告带来的变革,如数字广告、社交媒体广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试发展史》课程考试大纲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标一、课程性质及特点《中国考试发展史》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类考试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
它既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该专业的必考课程。
本门课程是为培养考生掌握中国考试发展史知识,认识中国考试发展历史规律,形成初步研究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中国考试发展史》以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考试在古代、近代、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内容具有历史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中国考试发展史》主要是从宏观和发展的角度把握中国考试演变的史实和线索,总结中国考试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吸收人类考试发展的丰富的知识和营养。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门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是:使考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简要地掌握中国考试制度发展的基本内容,认识不同时期中国考试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中国考试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形成具有历史感的教育眼光,对于考试问题具有较为敏感的把握能力,以及分析和比较研究考试问题的能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我国的考试改革和发展起到历史借鉴作用。
总之,学习《中国考试发展史》,其旨趣在于:“明古今考试发展之轨迹,察中外考试制度之同异,以历史之石,攻现实之玉”。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考试管理专业的考生学习本课程应具备政治、历史、社会、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学习本课程的预修课程是《教育学》、《教育管理学》。
本课程的重点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国近代的学校考试以及当代的自学考试,难点是中国考试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把握。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上编中国古代考试的兴亡第一章中国考试的起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考试起源的几种学说及传说,明确中国古代学校考试和社会考核(西周的“选贤贡士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内容,掌握中国古代考试的主要特点。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先秦考试制度的萌芽(一)关于考试起源的学说(二)有关考试起源的传说(三)西周考试制度的记载第二节汉代考试的兴起(一)汉代考试的兴起(二)汉代察举考试(三)汉代太学的课试第三节魏晋南北朝考试的嬗变(一)察举考试的嬗变(二)学校考试的嬗递三、考核知识点(一)先秦考试制度的萌芽:有关考试起源的几种学说、考试起源的传说及“选贤贡士制”。
(二)汉代考试的兴起:“察举制”的确立、“五经课试法”的实施及意义。
(三)魏晋南北朝考试的嬗变:主要是“九品中正制”的实施程序及利弊。
四、考核要求(一)先秦考试制度的萌芽1.识记:考试起源的几种学说(“山顶洞人说”、“尧舜说”、“西周说”、“汉代说”、“隋唐说”);西周考试“六德”、“六行”、“六艺”的名称及具体内容。
2.领会:有关考试起源的传说;考试是教育发展的产物。
3.应用:分析和评价西周“选贤贡士制”在中国考试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考试制度的影响。
(二)汉代考试的兴起1.识记:“察举制”;“孝廉科”、“秀才科”名称的具体内容;“博士”一词的含义;“对策”的含义;“五经课试法”。
2.领会:汉代“察举制”确立的意义。
3.应用:分析和评价汉代太学“五经课试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三)魏晋南北朝考试的嬗变1.识记:“九品中正制”;国子学。
2.领会:“九品中正制”的实施程序及利弊。
3.应用:“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比较分析。
第二章隋唐五代考试制度的确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科举考试产生的历史背景,明确隋代科举考试建立的标志;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以及完备、唐代乡贡自学考试的意义;五代科举考试及学校考试考试衰竭的原因;着重掌握唐代科举考试兴盛的主要原因。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隋代科举考试的建立(一)隋文帝分科举人(二)进士科考试的出现(三)学校考试的衔接第二节唐代考试的兴盛(一)教育考试的完备(二)常科考试的勃兴(三)制科考试的繁盛第三节五代考试的传承(一)科举考试的传承(二)学校考试的衰歇三、考核知识点(一)隋代科举考试的建立:了解“科举”一词的含义、科举制起始的标志。
(二)唐代考试的兴盛: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以及完备、唐代乡贡自学考试的意义。
(三)五代考试的传承:五代后周“殿举”的含义、五代学校考试衰竭的原因。
四、考核要求(一)隋代科举考试的建立1.识记:“科举”一词的含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
2.领会:进士科的设置是科举制起始的标志。
3.应用:分析和评价科举创制于隋的意义。
(二)唐代考试的兴盛1.识记:“常科”、“制科”的概念及内容;旬考、月考、岁试的含义;武举科的设置。
2.领会:唐代文官铨选考试的“四才”标准;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以及完备的原因。
3.应用:分析和评价唐代乡贡自学考试的意义。
(三)五代考试的传承1.识记:五代后周“殿举”的含义。
2.领会:五代学校考试衰竭的原因。
第三章宋代考试的繁荣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宋代科举考试完备及繁荣的原因;明确宋代学校考试“三舍法”的具体内容;着重掌握宋代科举考试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对考试理论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科举考试的改革(一)科目设置的调整(二)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三)三年一次三级考试制度的确立(四)考试管理的加强第二节学校考试的配套(一)太学考试与“三舍法”(二)书院考试制度的确立(三)专科学校考试的完善第三节考试理论的发展(一)学校取士与科举取士之争(二)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之争(三)逐路取人与凭才取人之争三、考核知识点(一)科举考试的改革:主要是宋代科举考试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举措。
(二)学校考试的配套:“三舍法”的实施、书院考试制度的确立、专科学校考试的完善。
(三)考试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三争”(学校取士与科举取士之争、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之争、逐路取人与凭才取人之争)在考试内容、录取方式等方面对考试理论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一)科举考试的改革1.识记:“殿试”;“三年大比制”;“糊名”;“誊录”;“锁院”;“别头试”。
2.领会:宋代首创“武学”的意义。
3.应用:分析和评价宋代科举考试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举措。
(二)学校考试的配套1.识记:“三舍法”。
2.领会:书院考试制度的确立对书院制度最终形成的作用;专科学校考试的完善。
3.应用:分析和评价王安石的“三舍法”。
(三)考试理论的发展1.着重领会“三争”(学校取士与科举取士之争、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之争、逐路取人与凭才取人之争)在考试内容、录取方式等方面对考试理论的影响。
第四章辽金元考试的特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辽朝科场面向汉人的深层原因;金代女真进士科的设立以及元代停废科举考试的原因、元代科举考试的民族歧视政策;明确辽金元三代少数民族政权实施科举考试的特点与学校考试的具体内容,充分认识科举考试对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作用及影响。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辽朝考试的特点(一)科场面向汉人(二)仿行学校考试第二节金朝考试的特点(一)女真进士科的设立(二)学校考试的继续第三节元代考试的特点(一)科举考试存废利弊之争(二)左榜与右榜考试(三)学校考试的发展三、考核知识点(一)辽朝考试的特点:领会科场面向汉人的深层原因。
(二)金朝考试的特点:设立女真进士科、女真学考试的目的及意义。
(三)元代考试的特点:元代停废科举考试的原因、元代科举考试的民族歧视政策。
四、考核要求(一)辽朝考试的特点1.着重领会科场面向汉人的深层原因(二)金朝考试的特点1.识记:“四级试选制”;“乡试”;“府试”;“会试”;“御试”。
2.领会:设立女真进士科、女真学考试的目的及意义。
(三)元代考试的特点1.识记:“左榜”;“右榜”;“国子学贡试之法”。
2.领会:元代停废科举考试的原因。
3.应用:分析和评价元代科举考试的民族歧视政策。
第五章明清考试的盛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明代科举考试的定型及“八股制艺”的僵化;清代科举考试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清末科举改革的曲折进程以及废止科举的根本原因与必然趋势;掌握科举考试与学校考试合流的基本途径;明了清末废除科举考试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明代考试的全盛(一)科举考试的严整(二)学校考试的规制第二节清代考试的沿袭(一)学校考试的固定(二)科举考试的沿袭第三节科举考试的革废(一)科举考试的改革(二)科举考试的废止三、考核知识点(一)明代考试的全盛:明代科举考试的定型及“八股制艺”的僵化。
(二)清代考试的沿袭:八旗科举的设置及意义。
(三)科举考试的革废:清末科举改革的曲折进程、清末废止科举的根本原因与必然趋势。
四、考核要求(一)明代考试的全盛1.识记:“三元及第”;“八股制艺”;“坐监积分”;“岁考”;“科考”。
2.领会:明代科举考试的定型及“八股制艺”的僵化。
3.应用:从“八股文”的空疏僵化看科举制的弊端。
(二)清代考试的沿袭1.识记:“童试”;“县试”;“府试”;“院试”;“廷试”;书院考课。
2.领会:八旗科举的设置及意义。
(三)科举考试的革废1.领会:清末科举改革的曲折进程。
2.应用:分析和评价清末废止科举的根本原因与必然趋势。
中编中国近代考试的演变第六章清末近代学堂考试的引进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及各种考试制度的建立;军事学堂内部考试的特点;新式学堂学业考试的基本规制;学堂毕业奖励出身制度的科举化色彩;中国近代新式学堂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等方面受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洋务学堂考试的创新(一)同文馆考试(二)军事学堂考试第二节新式学堂考试的变革(一)学堂招生考试(二)学业考试三、考核知识点(一)洋务学堂考试的创新:“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及各种考试、军事学堂内部考试的特点。
(二)新式学堂考试的变革:学业考试的基本规制、学堂毕业奖励出身制度。
四、考核要求(一)洋务学堂考试的创新1.识记:“京师同文馆”;“月课”;“季考”;“岁考”;“大考”。
2.领会:军事学堂内部考试的特点。
(二)新式学堂考试的变革1.识记:“学业考试”。
2.领会:学业考试的基本规制。
3.应用:分析和评价学堂毕业奖励出身制度。
第七章民国时期学校考试的改进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国时期学校考试的改进过程;明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演变;了解学业竞试的实施;革命根据地高校招生考试的基本特征;总结中等学校毕业会考制度的经验和教训。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学校招生考试的变动(一)高校招生考试(二)其他学校招生考试第二节学业竞试与会考的试验(一)学业成绩检测与竞试(二)中等学校毕业会考的反复三、考核知识点(一)学校招生考试的变动:革命根据地高校招生考试的基本特征。
(二)学业竞试与会考的试验:国统区高校“学业竞试”的实施、中学毕业会考制度在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