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之一
逝去的武林—民国内家拳轶事系列4

逝去的武林—民国内家拳轶事系列4杨式太极杨澄甫一门旧事1. 《武当》2000年11期有篇文章,万籁声自述和杨澄甫交手始末,结论是时年40岁的杨技击功夫平平,不是年方26岁的万籁声的对手。
况且万在历届国术擂台赛中成绩也只是处于中游。
瀛人叙述:2. 陈微明专攻杨家太极是有原因的.民14年春,陈因冯玉祥逼宫,辞了清史馆篡修一职.愤然南下海上,于是创'致柔拳社',并在报上登广告招收学员.在陈登的广告里是要教授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后来陈独教杨家太极,是因为在致柔拳社的开幕典礼上,应邀前来的孙存周跟这位陈老翰林开了个玩笑,孙存周对陈微明说:'你这位老翰林都下海了,我们跑哪儿弄饭吃去?'孙存周本意是捧陈微明的场,意思是说他懂拳,可话未达意.使陈微明产生了误会.陈微明想我跑到上海来让老师的儿子没饭吃,这怎么行?于是从此陈微明在'致柔拳社'只教杨家拳不教孙家拳,于是自然也就不教形意八卦了.李雅轩在杨家太极的传人里算是够胆的,他参加了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虽然连输了两场被淘汰,但敢上去已属不易.至于很多人为什么最后练到太极拳上来,并不是因为太极拳有多么突出的技击作用,而是因为太极拳是个研究道理的拳,更是个适合老年人修身养性的拳.所以拳术家上了岁数后多转练太极.其实,我本人也是个练了一辈子太极的,我举几个例子是想告诉人们不要迷信太极拳,不要听信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事实的有关前人的传闻.3. 李雅轩书中的那个说法是3分实7分虚。
所谓3分实是李雅轩确实考入过中央国术馆。
所谓7分虚,第一,杨澄甫从未做过中央国术馆的教务长,也不可能被张之江请去做教务长,因为那时中央国术馆还没有教务长这么的职称。
中央国术馆成立时设有少林门和武当门,没有设教务处也没有教务长。
后来馆内闹起了门派冲突,而且愈演愈烈。
于是在1928年底取消少林、武当两门,设立教务处,教务处处长是朱国福。
第二,杨澄甫在世时很少与门外人比武。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老架108式套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老架108式套路名称1、无极式;2、太极起式;3、揽雀尾;4、单鞭;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7、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9、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11、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豹虎推山;14、十字手;15、斜搂膝拗步;16、搂膝拗步;17、揽雀尾;18、揉球式;19、单鞭;20、肘底看捶;21、倒撵猴;22、撑掌;23、高探马;24、斜飞式;25、提手上势;26、白鹤亮翅;27、搂膝拗步;28、海底针;29、扇通背;30、撇身捶;31、进步搬拦捶;32、风摆荷叶;33、揽雀尾;34、单鞭;35、云手;36、单鞭;37、左右高探马;38、右起脚;39、左右高探马;40、左起脚;41、转身蹬脚;42、搂膝拗步;43、上步裹手栽捶;44、撇身捶;45、进步搬拦捶;46、左右高探马;47、二起脚;48、右打虎;49、双砸掏心捶;50、左打虎;51、中心脚;52、双峰贯耳;53、左右高探马;54、十字腿;55、退步搬拦捶;56、如封似闭;57、豹虎推山;58、十字手;59、斜搂膝拗步;60、回身三掌;61、揽雀尾;62、揉球式;63、斜单鞭;64、野马分鬃;65、玉女穿梭;66、风摆荷叶;67、揽雀尾;68、单鞭;69、云手;70、单穿掌、单鞭;71、展手燕形下势;72、金鸡独立;73、千斤坠;74、倒撵猴;75、撑掌;76、高探马;77、斜飞式;78、提手上势;79、白鹤亮翅;80、搂膝拗步;81、海底针;82、扇通背:83、撇身捶;84、进步搬拦捶;85、风摆荷叶;86、揽雀尾;87、单鞭;88、云手;89、左右穿掌;90、单鞭;91、高探马;92、转身单摆莲;93、指档捶;94、风摆荷叶;95、揽雀尾;96、单鞭;97、展手鹞形下势;98、上步七星;99、退步跨虎;100、转腰双摆莲;101、弯弓射虎;102、双撞:103、回身;104、搬拦捶;105、风摆荷叶;106、揽雀尾;107、单鞭;108、收式。
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拳的拳法

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拳的拳法尽管太极拳的理论知识很多,但是关于这个太极老拳谱不知大家有没有见到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拳太极老拳谱1、八门五步掤南捋西挤东按北采西北例东南肘东北撑西南方位。
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
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
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采列肘靠是四隅之手。
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
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
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踩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势也。
名之日:“八门五步”。
2、八门五步用功法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
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矣!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於我也。
3、固有分明法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
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熟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苦难,先求自已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
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劲然也。
4、粘黏连随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运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5、顶偏丢抗顶者出头之谓也。
偏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大过之谓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连随,断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下许顶偏丢抗,是所不易矣。
6、对待无病顶偏丢杭,失於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获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偏丢抗相对於人也,要以粘黏连随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无对待之病,知觉运动自然得矣,可以进於懂劲之功矣。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共有十套,相信很多人对这个并不是很了解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一:智捶智捶是太极拳初练的入门之拳,类似于外家拳的弹腿,也是太极拳申一些基本动作的简单组合。
其目的是开启初练之门,所谓开窍,因此叫智捶。
智捶中有撇身捶、搬拦捶、栽捶、指裆捶、肘底捶等捶法,所以也称太极五捶。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二:大架、老架和小架杨式太极拳中大架、老架、小架的架式、套路、手法、式子名称等大至相同,但其练法和要求则有很大区别。
其中有慢打快打之分,开展紧凑之别。
大架是练太极拳的初步功夫,拳架处处求长,出手缓慢开展,平心静气,意定神宁。
其步用弓蹬、头顶、肩垂、臀收、胯抱,手如抽丝连绵不断,步似猫行轻灵沉稳。
由静求动,动中求静。
有疏通血气之功,活动筋骨之能,是太极拳的初步筑基之法。
若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练好一套大架足矣。
杨式太极府内派大架与当前流传较广的八十五式、八十八式大体相同,在姿式和手法上略有区别。
而老架拳式和练法,功用与大架相比,似乎更进一步,拳式在开展中求紧凑,手法严密而精确,姿式安祥而活泼。
步用三体,手分阴阳。
头、肩、手、足、臀、膝处处合规,心神意气样样守矩。
身法便于技击,手法结合实用。
在轻灵中内含粘沉,在活泼中不失稳重,实乃太极拳最基本之拳势。
小架则近乎快打,为老架功夫纯熟之后又进一步的练法。
其手法、步形、身势、神情又与老架不同,为太极拳高层功夫。
其出手,举步和身法,处处轻灵活泼,紧凑、严密,一行一动均合技击之术。
哼哈二气常有,嘻怒嗔乐伴行。
意动神随,用意而不用力。
紧凑中不失开展,所谓行如游龙,动若猿猴。
出手含着,动静得法。
今人很少能练到如此境界。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三:太极长拳长拳是单式修练,然后再任意组合的练法。
长拳有三十七个(组)单式,一式练熟再练一式。
每个(组)式子均可单独演练,练熟后也可相互连贯,生生不息,相继不断。
杨氏府内派小九天

杨氏太极拳府内派“小九天”套路修炼方法(2008-06-25 08:16:53)概述杨式太极府内派,是杨露禅当年在北京端王府内所传,其太极拳套路共有十套,《小九天》是十套拳中第六套。
太极拳是尊奉道家哲学思想而创的,处处均含阴阳之道。
古人把天分为九重,道家修炼又提出要“天人合一”。
所以,“小九天”实际上是把人体喻为大自然的缩影,“人体是小宇宙,天地是大人身”。
人在修炼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追求“天人合一”,最终达到用人体去体会和表现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例如风雨雷电)。
当一个人修炼到高层次时,就能做到“身法疾如风,发力注如雨,弹抖迅如雷,出手快如电”。
“小九天”套路通过“内外合一”“体用兼备”并结合呼吸吐纳,把太极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拳也是过去秘不外传的套路。
“小九天”套路修炼方法一、预备式身体朝向南方,两脚与肩同宽。
立身要中正,气沉丹田(图1)。
二、七星八步两腿下蹲,同时右脚尖内扣45度,身体左转。
双掌交叉,左掌在上,右掌在下。
左掌之阳谷穴对准右手之阳溪穴,此为七星手。
此时面东,左脚向正东迈出一步(图2)。
接上式,下盘走八卦圈,由东向北向西向南又转向东,两脚尖里摆外扣,用八步走完一圈。
走圈时两臂撑圆,头项正直,虚领顶劲,尾闾内收,命门突起。
两肩的肩下陷,肩穴微突。
三、开天门接上式,行至面东,双手上举至头顶向两侧展开。
边展臂双手边外翻变成仰掌内合,合至两小指指缘相接(图3)。
此式双手向上举分,然后变成两臂相合,整个过程均为小指领劲。
下部右脚踏实,左脚尖虚点在右脚内侧成右丁步。
此时意念两掌的后溪穴。
四、什锦背接上式,仍面东,两掌内翻成掌心向下,两臂内裹后用腕部、小臂向外圆撑,并上左步(图4)。
此式完成后,臂收、胯抱、腰背弓,重心落在右腿。
五、上提手接上式,右掌下塌,左掌拇指领劲外旋成仰掌,重心前移至左腿。
接着左掌小指领劲内旋向下裹按,左腿微蹲,右手提腕意念阳谷、阳池两穴,向上提至与下巴平。
杨式式太极拳拳谱习练说明及记忆方法

杨式式太极拳拳谱习练说明及记忆方法杨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拳法之一,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拳谱和习练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杨式太极拳的拳谱,并提供一些记忆方法,以帮助习练者更好地掌握。
杨式太极拳共有108式,分为三个大部分:基本功、套路和推手。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部分的拳谱和习练说明。
一、基本功1.标准站桩杨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通过站立姿势来训练身体的平衡、力量和柔韧性。
站立时,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曲,脊椎挺直,头颈放松。
2.云手云手是杨式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通过双臂的慢速前后交叉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手臂由心脏位置向两侧做圆弧状运动,动作连贯流畅。
3.常见步法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有:单步、提步、跨步、顶扫、踢出等。
这些步法的习练能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二、套路1.杨式太极拳一路杨式太极拳一路共有85个动作,包含起势、慢动作、快动作和收势。
习练时应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呼吸的平稳,动作要做到齐步齐臂、通腰舒胯、伸腹顶墩、开胸露背等。
2.开展拳套路开展拳套路是杨式太极拳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套路,有38个动作。
习练时需要注重动作的变化和力度的掌握,动作的曲线要连贯流畅。
三、推手推手是杨式太极拳的重要部分,通过双方的对碰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力量和反应能力。
推手分为单人推手和双人推手,习练时要保持身体的放松和意念的集中。
为了帮助习练者更好地记忆拳谱,以下提供一些记忆方法。
一、理解拳谱的逻辑顺序拳谱的顺序是有一定逻辑的,习练者可以把每个动作的名称和顺序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记忆,如按照动作的大小、目标部位的远近进行编排。
二、划分拳谱的小节把拳谱分为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包含几个动作。
在习练时,先把每个小节的动作记住,然后再将各个小节进行衔接,最后整个拳谱就能够顺利记忆和习练。
三、建立动作与形象的联想将每个动作与具体的形象进行联想,帮助记忆。
例如,把云手联想为轻盈的云彩,把踢出动作联想为踢球的动作等。
四、合理安排每天的习练时间每天按照一定的时间段进行习练,可以保持习练的连贯性和持久性,有助于巩固记忆和提高技能。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老架

性 强 的特 点 。 整 体 上 来 看 , 拳 式 虽 然 追 求 开 展 大 从 其
方 , 同 时 又 要 求 紧 凑 小 巧 。 它 的 基 本 步 型— — 三 但 如 体 步 , 经 过 长 期 实 践 的 科 学 步 型 , 弓 步 相 比 更 为 是 与 灵 活 与 稳 固 。 种 步 型 力 量 的 分 布 为 前 三 后 七 , 尖 这 臀 以不 超 过 后 脚 跟 为 宜 , 这 样 臀 尖 就 与 前 后 两 脚 形 成
第二 . 身健 体 。 强
( 桀 臣 )又 传 河 北 保 定 萧 功 卓 先 生 等 人 。 任 河 北 字 , 现 保 定 萧 氏 内 家 拳 研 究 会 会 长 的 萧 铁 僧 先 生 即 萧 功 卓
先 生 之 子 。 内派 太 极 拳 不 只 在 保 定 地 区甚 是 兴 旺 , 府
置 身于 由无数 横 圈 、 圈 、 圈密 织 的 圆球 之 中 , 立 斜 时
了搠 、 、 、 四 个 技 击 性 相 当 强 的 拳 式 , 中 搠 式 捋 挤 按 其
府 内 派 太 极 老 架 共 有 1 8式 , 拳 式 在 开 展 中 尤 0 求 紧 凑 , 法 严 密 而 精 确 , 势 安 详 而 活 泼 , 用 三 手 姿 步
拳 爱 好 者 看 重 的 是 它在 强 身 健 体 上 的 特 殊 优 势 。 府
内 派 太 极 拳 之 所 以 受 到 广 大 群 众 的 喜 爱 , 其 突 出 的 健 身 性 是 显 而 易 见 的 。 府 内 派 太 极 老 架 中 , 许 多 在 有
门派
2 o 2 o 91
庸摩 震 簟意泰
文/ 张 颖
杨 式 府 内 派 太 极 拳 ,是 杨 露 禅 先 生 寓居 端 王 府 时 , 皇 宫 教 授 的 具 有 完 整 体 系 的 一 套 拳 法 。 套 拳 入 这 法 由杨 露 禅 先 生 之 府 内 高 足 富 周 先 生 家传 其 子 富 英
杨式太极拳108式口令(全)

14、十字手 41、转身蹬脚 68、单鞭 95、揽雀尾
15、斜搂膝拗步 42、搂膝拗步 69、云手 96、单鞭
16、搂膝拗步 43、上步裹手栽捶 70、单穿掌、单鞭 97、展手鹞形下势
17、揽雀尾 44、 撇身捶 71、展手燕形下势 98、步七星
18、揉球式 45、进步搬拦捶 72、金鸡独立 99、退步跨虎
19、 单鞭 46、左右高探马 73、千斤坠 0、转腰双摆莲
20、肘底看捶 47、二起脚 74、倒撵猴 101、弯弓射虎
21、倒撵猴 48、右打虎 75、撑掌 102、双撞
22、撑掌 49、双砸掏心捶 76、高探马 103、回身
23、高探马 50、左打虎 77、斜飞 104、搬拦捶
24、斜飞 51、中心脚 78、提手上势 105、风摆荷叶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老架108式套路名称
1、无极式 28、海底针 55、退步搬拦捶 82、扇通背
2、太极起式 29、扇通背 56、如封似闭 83、撇身捶
3、揽雀尾 30、撇身捶 57、豹虎推山 84、进步搬拦捶
4、单鞭 31、进步搬拦捶 58、十字手 85、风摆荷叶
25、提手上势 52、双峰贯耳 79、白鹤亮翅 106、揽雀尾
26、白鹤亮翅 53、左右高探马 80、搂膝拗步 107、单鞭
27、搂膝拗步 54、十字腿 81、海底针 108、收式
9、搂膝拗步 36、单鞭 63、斜单鞭 90、单鞭
10、手挥琵琶 37、左右高探马 64、野马分鬃 91、高探马
11、 搬拦捶 38、右起脚 65、玉女穿梭 92、转身单摆莲
12、如封似闭 39、左右高探马 66、风摆荷叶 93、指档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之一浅说杨式太极府内功法李正如今,随着人们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追求,太极拳运动开展的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杨式太极拳以其飘逸潇洒的外形,凝重深遂的内涵颇受广大群众喜爱,已成为流传最广,习练者最多,海内外老少妇孺皆好的一种强健体魄,自卫防身之术。
然而,纵观国内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多为澄甫先生所传之大架。
许多练拳者提出一个问题,即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在京城宏扬太极拳数十年,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颇负盛名,若果只有一趟太极,未必能撑得住门户。
实际上杨式太极拳并非只有一套大架,只是由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杨家只把一套大架公诸于世,而其他功法则秘不外传或择人而传。
杨露禅、杨班候当年在京城教拳就有府内、府外之分,府内乃教清王朝的贵族子弟。
清朝的皇帝多为马上皇帝,满族也是一个好习武术的民族,在府内教拳是不敢弄假和懈怠的。
由此,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所传太极拳套路共有十套,其套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健身,内功,技击从套路、口诀到具体操练手法,豁然通达,自成体系。
按府内派所传拳谱要求研练杨式太极拳,可很快登堂入室,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笔者是杨式太极府内派弟子,研练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十五年,受益非浅。
但在与太极同道的广泛交往中,深感过去府内派由于封建保守意识太重,再加上种种具它原因,流传面过窄,不利于杨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扬,更不利于中华太极文化的发扬光大。
为了恢复杨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今将本人多年来所学,所知之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公之于众,请广大太极同道共同研究、发扬。
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传到笔者已是第六代,其传承关系为:杨露禅一一富周(时任端王府管家,旗人),一一富英(富周之子)一一萧公卓一-翟英波一一李正等人。
富周是旗人,当年在端王府做事,好习武,所学乃杨家全部太极。
富英是富周之子,家学渊远,后又与李瑞东,毛兰亭等名家交流拳技,颇负盛名。
萧公卓是保定市近代著名武术家,自幼习武,曾在东北军任少将师长。
早年曾拜郝为真为师习郝派太极,后拜富英为师学得府内派全部太极。
萧师爷同时精于八卦、形意、通臂,是保定萧氏内家拳的创始人。
翟英波从萧公卓专习府内派太极十数年,在太极推手,太极内功方面颇有造诣,现为保定市太极拳名家。
笔者从翟英波老师习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已十五年,得翟老师言传身教,小有所成。
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能够得以在保定市流传也颇具传奇色彩。
据说富周先生是杨露禅先师祖府内高足,学得杨家全部太极。
因为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初入京城王府授拳,不思保守也不敢传假,对弟子精心教导,悉数传授。
后杨班侯进京助其父教拳,对其父将全部太极外传很不满,就把众门生召集起来说其父年龄已大,以后练拳都要按班侯教的架子改过来,专攻大架,不要再练其它套路,意为"收拳"。
当时杨班侯正值壮年,武功高强,众人皆以班侯所传为真。
唯有富周先生不肯改拳,曰"愿跟老师错下去"。
并向班侯保证所学绝不外传。
如此才将杨家全部十套太极功法完整地传留下来。
富周先生遵其言,只传其子富英。
后清王朝被推翻,富英穷困潦倒,当时萧功卓师爷在东北军任职,颇有财力,将富英一家养起,才学得杨家全部太极,因是从府内得来,所以称杨式太极府内派。
富英先生除了传给萧公卓外,还曾传高子范、庞天保二人,后高、庞二人不知所终,有无传人。
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徒手套路)共有十套,其由浅入深自成体系,即:智捶、大架、老架、小架、长拳、小九天、后天法、三十散手、十三总势、点穴法。
另有太极推手、太极球、剑、刀、棍、枪等。
下面将极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徒手套路)逐一件简单介绍:智捶:智捶是太极拳初练的入门之拳,类似于外家拳的弹腿,也是太极拳申一些基本动作的简单组合。
其目的是开启初练之门,所谓开窍,因此叫智捶。
智捶中有撇身捶、搬拦捶、栽捶、指裆捶、肘底捶等捶法,所以也称太极五捶。
大架、老架和小架:杨式太极拳中大架、老架、小架的架式、套路、手法、式子名称等大至相同,但其练法和要求则有很大区别。
其中有慢打快打之分,开展紧凑之别。
大架是练太极拳的初步功夫,拳架处处求长,出手缓慢开展,平心静气,意定神宁。
其步用弓蹬、头顶、肩垂、臀收、胯抱,手如抽丝连绵不断,步似猫行轻灵沉稳。
由静求动,动中求静。
有疏通血气之功,活动筋骨之能,是太极拳的初步筑基之法。
若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练好一套大架足矣。
杨式太极府内派大架与当前流传较广的八十五式、八十八式大体相同,在姿式和手法上略有区别。
而老架拳式和练法,功用与大架相比,似乎更进一步,拳式在开展中求紧凑,手法严密而精确,姿式安祥而活泼。
步用三体,手分阴阳。
头、肩、手、足、臀、膝处处合规,心神意气样样守矩。
身法便于技击,手法结合实用。
在轻灵中内含粘沉,在活泼中不失稳重,实乃太极拳最基本之拳势。
小架则近乎快打,为老架功夫纯熟之后又进一步的练法。
其手法、步形、身势、神情又与老架不同,为太极拳高层功夫。
其出手,举步和身法,处处轻灵活泼,紧凑、严密,一行一动均合技击之术。
哼哈二气常有,嘻怒嗔乐伴行。
意动神随,用意而不用力。
紧凑中不失开展,所谓行如游龙,动若猿猴。
出手含着,动静得法。
今人很少能练到如此境界。
太极长拳:长拳是单式修练,然后再任意组合的练法。
长拳有三十七个(组)单式,一式练熟再练一式。
每个(组)式子均可单独演练,练熟后也可相互连贯,生生不息,相继不断。
长拳没有固定套路,依演练者的兴趣、思路、功夫而定。
太极长拳在练法上要求松、柔,圆、活、追求胎息、内劲,所以又称先天拳。
小九天:小九天是结合吐纳练内功的套路。
古人把天分为九重,又提出要追求天人合一。
因此,小九天是把人体比喻为大自然的再现,通过天人合一去练习,追求大自然中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人体的表现。
例如;通过小九天拳的练习要达到:身法疾如风、发力注如雨、抖弹迅如雷、出手快如电。
小九天套路把太极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天法:后天法工于外形,多属肘法,膝法。
以爆发力、抖弹力等明显发力见长,外形勇猛刚烈。
表现了人的本能反应。
后天法与先天拳(太极长拳)的练法形成鲜明对照。
三十散手:三十散手是三十个练习技击的手法组合,每个组合又有三种变化。
是杨式太极府内派技击术的精华所在。
十三总势:十三总势也称十三内丹功法,采取十三种动物姿态练习太极内功,是太极拳的高层功夫。
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太极点穴法:太极点穴法是在上述功法全部练成后的最后功夫。
点穴法共有24种手法72个变化,采用点、打、拿三种形式制人。
点穴时多用指;打穴时多用拳和肘;拿则包含了掐筋、拿脉、节络、反关节等。
点、打、拿三种形式结合起来实标应用中变化无穷。
练习点穴法首先要牢记人体各穴位的部位、名称、作用,高层次的还要熟悉人体经络穴位的子午流注时间。
另外就是要练习指力,速度和准确度。
上述十套功法,为杨式太极府内派全套功法。
均有拳谱和口诀传承。
但由于本门派封建保守意识较重,现在能全部掌握十套功法的人已很少。
本文是首次公开披露杨式太极府内派的全部功法套路和概况。
笔者将打破封建旧习,把每套功法的套路名称、口诀和练习方法等逐一整理成文公之于众,使埋没多年的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再现于世,并发扬光大。
太极点穴法是杨式太极府内派所研练的高层次功法之一,也是历代传人的看家功夫,绝不肯轻易示人。
在当前科学技术发达、经济改革开放的年代,徒手技击已失去其往日的意义,任何高手也不可能用秘术、绝招击制人于死地。
但是,太极点穴法作为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需要致力于发扬国粹、研究太极拳的专家爱好者们去探讨和发掘。
太极点穴法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许多人只是听说过,并未亲眼见过,更不要说实用。
实际上太极点穴法并不像传说中那样神乎其神、高深莫测,许多门派的拳术中都有点穴法,只是名称叫法不同、击打方法各异。
点穴法的功夫主要在于认穴的准确、击打的速度,掌、指、拳的硬度、力度。
只要学习者苦练基本功,教授者毫不保留精心指教,点穴法是不难掌握的,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绝大多数习太极拳者都有一定的文化素质,知识面要比古代人丰富,广阔得多。
因此,只要有明师指点,个人刻苦钻研,下功夫苦练,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并掌握的。
杨式太极府内派点穴法共有二十四种手法,七十二个变化,分为点、打、拿三种形式,点穴时多用指,打穴时多用掌、肘,拿则包含了掐筋、拿脉、节经、闭穴、反关节等。
点、打、拿三种方式结合起来,在实际应用中变化无穷。
人体共有108个穴位,其中36个为死穴,更有8个穴可使人立时毙命。
因此,太极点穴法必须择心地善良、武德高尚者才可传之。
笔者整理的杨式太极府内派太极点穴法乃根据秘传拳谱中点穴法二十四手之名称,每一手按照演练的过程,将所击打之穴位用四句形象化的口诀表达出来,简单易记,便于爱好者研究练习。
此太极点穴法为首次公开,有缘者得之,望得之者珍惜。
太极点穴法手法及口诀一、黄鹰捉兔:黄鹰摇翅半悬空,眼似利剑爪似弓老兔尖滑朝天望,迎风三踩腹喉胸二、猿猴扳枝;树上猿猴跳纵横,右拿左兮左亦同练就五指金刚力,内关合谷八邪中三、顺水推舟:俯身拉纤浪中行,倒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