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诗经》简介
《诗经·式微》

13
1.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意思。 (l)山之果,公所树与 树: (2)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 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楚有养狙以为生者 ②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B.①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①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D.①言未既,众狙皆寤 ②既克,公问其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4.本文通过楚人养狙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23
《子衿》之美
颜色美 “青” 本就是一种难以界说的色彩, 是蓝与绿的混合色。“青”
让人联想到的是生机和活力。例如“青青园中葵”,例如“客舍青 青柳色新”,再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等等。
“青”还有着文化意蕴。“青鸟”是西王母的传信使者;“青 女”是霜雪女神;“青童”是仙童,“青丘”在《山海经》中是九 尾狐的居所。
⑥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 养活你们。躬:身体。
6
式微
诗歌大意: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 式微,式微!胡不归? 不回家?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如果不是为了君主,哪里会 式微,式微!胡不归? 在露水中?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 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哪 里会在泥浆中?
5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①选自《诗经注析》。式微,意 思是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 昏暗。邶(bèi)风,邶地的民歌。 邶,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②胡:何,为什么。 ③微:(如果)不是。 ④君:君主。 故:原因,缘故。 ⑤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诗经简介——精选推荐

诗经简介诗经简介⼀、总括:《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另外还有6篇有题⽬⽆内容,即有⽬⽆辞,称为笙诗),因此⼜称“诗三百”。
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亨、⽑苌曾注释《诗经》,因此⼜称《⽑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部分已经⽆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多来⾃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
《诗经》中⼤部分诗歌都出于此。
另⼀部分则为公卿、⼠⼤夫向周天⼦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其中,部分诗歌曾有⼈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
⾄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法成⽴。
另有孔⼦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活,涵盖地域⼴泛,黄河以北直⾄江汉流域的都有。
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时,⽴于学官,后有《⽑诗》。
《⽑诗》盛⾏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
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五国风,是出⾃各地的民歌,这⼀部分⽂学成就最⾼,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思征⼈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分《⼤雅》、《⼩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是西畿正⾳。
《⼩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价值。
孔⼦曾概括《诗经》宗旨为“⽆邪”,并教育弟⼦、孩⼦读《诗经》以作为⽴⾔、⽴⾏的标准。
先秦诸⼦中,引⽤《诗经》者颇多,如孟⼦、荀⼦、墨⼦、庄⼦、韩⾮⼦等⼈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以增强说服⼒。
在汉朝《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乐》)之⼀。
诗经主要内容概括

诗经主要内容概括《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这些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它们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
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2. 农事诗:这类诗描写了农业生产的情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活。
3. 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
4. 颂歌:这类诗主要是颂扬周朝君王的功德,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形势,如《周颂》、《商颂》等。
5. 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
此外,《诗经》还可以按照其表现形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各地的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15个部分,共160篇。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分为《小雅》和《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总的来说,《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古代文学史之诗经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简介一、原始歌谣1产生于劳动实践的歌谣普列汉诺夫曾在其《没有地址的信》中引用毕歇尔的话:“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杂谈》:“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肉”2产生于巫术活动的歌谣高尔基《论文学》:“古代劳动者们,渴望减轻自己的劳动,提高劳动效率,防御四脚和两脚的敌人,以及用语言的力量,即用‘咒文’和咒语的手段来影响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
最后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它表明人们是多么深刻地相信自己语言的力量,而这种信念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组织人们的相互关系和劳动过程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和十分现实的用处。
他们甚至企图用‘咒语’去影响神。
”《礼记.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二、《诗经》的分类1关于《诗经》的分类,有的研究者主张按照内容来分。
《毛诗序》:“风,风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围绕着封建王政教化来展开。
朱熹的《诗集传》也是这种观点。
“风者,风俗歌谣之诗也。
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颂者,宗庙之乐歌。
”2有的研究者主张《诗经》是按照音乐的性质分类的。
有关诗经的简介

诗经的简介有关诗经的简介《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有关诗经的简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参考学习!诗经的简介篇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
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
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
《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
《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
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此后,它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
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
中国古代文学(上)第一章 诗经

公刘(大雅) [1] 笃公刘[2] !匪居匪康[3] 。乃埸乃疆 [4] ,乃积乃仓[5] ,乃裹糇粮[6] ,于 橐于囊[7] ,思辑用光[8] 。弓矢斯张,干 戈戚扬[9] ,爰方启行。笃公刘! 于胥斯原[10] 。既庶既繁,既顺乃宣[ 11] ,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 舟之[12] ?维玉及瑶,鞞琫容刀[13] 。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14] 。乃 陟南冈,乃觏于京[15] 。京师之野[16] ,于时处处[17] ,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 时语语。
出版社 社文分社
第一节 风 诗
汉广(周南) [1]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2] ,不 可求思[3]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4] 。 翘翘错薪[5] ,言刈其楚[6] 。之子于 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陕西旬邑和邠一带),从事农耕。周族从此富强。
[2]笃:忠厚。[3]匪:通“非”。康:宁也
。[4]埸、疆:修整田界。[5]积:露天堆积
粮食。仓:在仓中堆积粮食。[6]糇粮:干粮。
[7]橐:无底之囊,盛物时以绳扎束两端。
精品文档
21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8]思辑用光:辑,和;用,而。朱熹:“ 思以辑和其民人而光显其国家。”[9]干:盾。 戚:斧。扬:钺。[10]胥:相察。[11]顺 :适意。宣:通畅。马瑞辰:“宣之言通也,畅也 。言民心既顺,其情乃宣畅也。”[12]舟:通 “周”,环绕。[13]鞞:刀鞘上端之饰物。琫
精品文档
10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 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关于诗经的资料

关于诗经的资料摘要:一、诗经简介1.诗经的起源2.诗经的内容与分类3.诗经的地位与影响二、诗经的主要内容1.爱情诗2.史诗3.政治诗4.社会风俗诗5.哲理诗三、诗经的艺术特点1.形式美2.比兴手法3.语言风格四、诗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文化价值3.国际影响正文: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起源于西周初年,距今已有约3000 年的历史。
它包含了先秦时期的诸多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诗经简介诗经共有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
诗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劳动、战争、政治斗争等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的内容广泛,涉及爱情、史诗、政治、社会风俗和哲理等多个方面。
其中,爱情诗如《关雎》、《蒹葭》等描绘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热烈的爱情;史诗如《生民》、《公刘》等记录了古代英雄的业绩;政治诗如《荡》、《节南山》等反映了士人的忧患意识和政治批判;社会风俗诗如《七月》、《甫田》等描绘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哲理诗如《卷耳》、《采薇》等传达了古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形式美、比兴手法和语言风格上。
形式美体现在结构的整齐、韵律的和谐、字句的锤炼等方面;比兴手法是诗经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雎鸠的和谐鸣叫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语言风格以四言诗为主,简练明快,形象生动。
四、诗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石。
它对后世的文学、诗歌、辞赋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诗经也是研究先秦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在国际上,诗经也备受关注,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总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章:《诗经》

四、周民族史诗
▪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周诵·丰年》《周诵·噫嘻》 ▪ 《诗经·大雅》中五首古老的周民族史诗:《生民》
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 之,教以化之。 《毛诗大序》:
《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 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 明人戴君恩《读诗臆评》:
▪ 诗之妙全在翻空见奇。此诗只“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 个牢骚忧愁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 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 一句耳,若认作实境,便是梦中说梦。
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 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 “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 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 厌,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 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 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 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 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 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 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 不已于行。
▪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 王事鞅掌。
▪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 靡事不为。
▪ 《毛诗序》说:“《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 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在作者身份认定上,朱熹 《诗集传》也认为此诗是“大夫行役而作此诗”,清代姚际 恒《诗经通论》指出作诗者当为士子,方玉润《诗经原始》 亦持此观点。至于此诗是否具体讽刺周幽王,可置而不论, 不过,对大夫的怨言背后,连带对宠任大夫的君主的无言讽 刺,虽属推测,尚在情理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原称为《诗》或《诗三百》,自从汉儒尊《诗》为经,后人递相沿袭,遂以《诗经》称之。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包括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期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大部分是闾巷歌谣,也有一部分出自于士大夫之手。
《诗经》共收诗歌305篇。
按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通志序》此亦为今日学界之共识。
《风》指十五《国风》,它们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曹、囱、等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共160首。
在这些诗篇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表现了下层民众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情感:有的反映了人民的觉醒与抗争;有的反映出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的描摹了社会的动乱和统治者荒淫无耻的生活;更多的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之作,为我们展现出先民丰富的情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世界。
《雅》诗是周王畿的乐歌,周人称这一地区为夏,夏雅通用,故称。
《雅》共105篇,因产生的年代与乐调不同,分为大小雅。
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多作于周王室衰微之后。
雅诗的内容主要有政治讽谕诗、周族史诗、婚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诗、农事诗、宴饮诗、颂德诗、贵族怨愤诗、反映民生疾苦诗等。
与《国风》相比较,《雅》诗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广泛。
《颂》诗共有40篇,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大体上是祭歌、赞美诗,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旨在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和鬼神的巨大威灵。
一般说来,颂诗的文学价值不太高,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七月》写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宛如一幅幅用美的民俗生活画。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源头,它积淀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具有不朽的诗史意义。
开创了中国诗歌关怀现世、注重民生疾苦、再现普通民众思想情感的诗歌之路;它的赋比兴手法更是后世诗歌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
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后独《毛诗集》得以流行于世。
历代注释《诗经》者甚多,影响最巨者有:汉末郑玄的《毛诗郑笺》、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陈奂的《诗毛氏传疏》等。
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精选106首诗,逐一进行了注释、今译。
该选本选目得当,注释简洁,训诂信实,译诗畅达而富于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