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简介

合集下载

《诗经》简介

《诗经》简介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罗大佑《光阴的故事》

吹着 白云飘 你到那里去了 想你的时候 喔 抬头微笑 知道不知道 ——刘若英《知道不知道》
预习《氓》《采薇》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大意,单个字词意思转抄
到课文中
160篇。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雅: 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
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 31,用
于诸侯朝会 ; 小雅 74 ,用于贵族宴飨。 颂: 统治阶级宗庙祭祀舞曲歌辞,分周颂 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即陈述铺叙。 比: 以彼物比此物。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即借助他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 所要歌咏的内容。
《诗经》
我国第一部(最早)诗歌总集。
收入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
汉以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
经》,并沿用至今。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内容:风
雅 颂 六义 手法:赋 比 兴 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诗经中的经典

诗经中的经典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她也是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翻译】 娴静的姑娘多么美丽, 在城的角楼等我。 隐藏起来不让我看见, 急得我挠着头来回走。 娴静的姑娘多么美好, 送我一支红色的笛管。 红色的笛管色泽鲜亮, 漂亮的笛管真让我喜爱。
姑娘从郊野采来草芽送我作为信物, 真是美好新异。 并不是茅草芽多美, 而是因为美人所赠。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们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 《诗经》里有不少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篇章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表现手法上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就是赋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铺叙。 “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 “兴”: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托物起兴。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第一首写热恋中的男子度日如年,渴望与恋人相见的心情十分强烈。而第二首诗中的女子也在焦急地等待,她不明白心上人为什么没有音信?她一趟一趟地爬上城楼眺望爱人的踪影,她独自徘徊在城楼上苦苦等待——这种分别的日子,虽然才离开了一天,好比已经隔了漫长的三个月!

有关诗经的简介

有关诗经的简介

诗经的简介有关诗经的简介《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有关诗经的简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参考学习!诗经的简介篇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

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

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

《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

《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

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此后,它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

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

诗经简介及作品介绍

诗经简介及作品介绍

诗经简介及作品介绍
诗经简介及作品介绍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汉族文化中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共收集了汉代周朝以来的约三百首诗歌,约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的诗歌内容生动、具有民间特色,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也是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

二、风
《风》是《诗经》中的主要篇目之一,收录了风俗民情、田园生活、男女爱情、宗教信仰、人际交往等多种主题,诗句含蓄抒情,质朴淳朴,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千古名篇。

其中,像《蒹葭》、《关雎》、《桃夭》等篇目在当时已经广泛传唱于民间,至今仍是经典。

三、雅
《雅》收录的是以宗庙、祭祀为主题的诗歌,反映了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建国开基、爱国情怀等方面。

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受到了后世很多文人士子的推崇。

例如《卫风》、《郑风》等篇目,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热爱之情,至今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颂
《颂》是《诗经》中最为宏伟、表现最为深奥,其中的《大雅》、《小雅》又是《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它们大都是由贵族和周王室的高级官员所撰写的,内容取材广泛,包括了祖先崇拜、周王室的历史和威望、以及对古代人物的赞颂等多个方面。

特别是《大雅》的篇目在历史上曾经被认为是民歌雅颂最高峰,至今在音乐、文学、历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五、总结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巨著,它广泛地记录了周代以来的历史、文化、人民生活背景等方面,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被誉为“文化之源”、“历史之魂”、“情感之精华”,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着高度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诗经介绍简介

诗经介绍简介

诗经介绍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包含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面貌。

它以其优美的乐曲、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含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内容及其影响。

一、诗经的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齐国和楚国地方贵族的歌谣集,大致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音乐歌谣,雅是文学作品,颂是宗教歌诗。

诗歌的表现形式多采用直观形象或者成语典故,表现出古代中国人的社会风貌、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二、诗经的特点诗经的语言是古代汉语的早期形式,其中大量使用了古音、古意和古法。

古韵古风的诗歌语言与现代汉语相比,更加朴实自然、含义深刻。

同时,诗经中还对音乐有足够的描述,使诗歌具有一定的唱诵性。

此外,诗经中的诗歌结构和韵律也非常优美简练,符合音韵规律,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言犹在耳,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

三、诗经的内容风是诗经中的首篇,也是最早的部分,包含了多个不同地域的歌谣和古老的传奇故事。

雅是后来增加的,包括了祷文、宴会和宫廷礼仪的歌谣。

颂以歌颂上帝和祖先的歌曲为特征,这些歌曲也是后来编辑的。

总的来说,诗经通过古人的语言和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和民族精神,包括婚姻、战争、爱情、乐器和食品等。

尤其,其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周代的历史,成为对研究周代社会的宝贵资料。

四、诗经的影响诗经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至今。

其改变了古代文化语言的发展方向,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诗经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启迪了中国古代音乐及礼仪的发展和演变,为后世生成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综上所述,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民族精神,更为至今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注入了诗意和灵魂,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

关于诗经的资料

关于诗经的资料

关于诗经的资料摘要:一、诗经简介1.诗经的起源2.诗经的内容与分类3.诗经的地位与影响二、诗经的主要内容1.爱情诗2.史诗3.政治诗4.社会风俗诗5.哲理诗三、诗经的艺术特点1.形式美2.比兴手法3.语言风格四、诗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文化价值3.国际影响正文: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起源于西周初年,距今已有约3000 年的历史。

它包含了先秦时期的诸多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诗经简介诗经共有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

诗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劳动、战争、政治斗争等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的内容广泛,涉及爱情、史诗、政治、社会风俗和哲理等多个方面。

其中,爱情诗如《关雎》、《蒹葭》等描绘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热烈的爱情;史诗如《生民》、《公刘》等记录了古代英雄的业绩;政治诗如《荡》、《节南山》等反映了士人的忧患意识和政治批判;社会风俗诗如《七月》、《甫田》等描绘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哲理诗如《卷耳》、《采薇》等传达了古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形式美、比兴手法和语言风格上。

形式美体现在结构的整齐、韵律的和谐、字句的锤炼等方面;比兴手法是诗经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雎鸠的和谐鸣叫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语言风格以四言诗为主,简练明快,形象生动。

四、诗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石。

它对后世的文学、诗歌、辞赋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诗经也是研究先秦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在国际上,诗经也备受关注,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总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诗经大雅全文

诗经大雅全文

诗经大雅全文
摘要:
一、诗经简介
1.诗经的来源与历史背景
2.诗经的内容与分类
二、大雅概述
1.大雅的概念与特点
2.大雅在诗经中的地位
三、大雅全文概述
1.大雅的篇目与主题
2.大雅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正文: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它包含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305 篇诗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民间歌谣,也有庙堂雅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历史事件、政治制度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感。

诗经按照内容和形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是正声谐音,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概述】
大雅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在庙堂上演奏的正声谐音,共有105 篇,内容涵盖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
各个方面。

大雅的诗歌以赞美为主,颂扬了先王的圣德、朝廷的盛事、国家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和谐。

同时,大雅中也包含了一些反映社会矛盾和批评时弊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大雅全文概述】
大雅全文包括了《荡》、《抑》、《绸缪》、《崧高》、《烝民》等105 篇诗歌。

这些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形式上,大雅诗歌的结构严谨,用韵考究,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传统。

在内容上,大雅诗歌既有对先王功德的歌颂,也有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既有对时弊的批评,也有对道德伦理的阐述。

这些都使得大雅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诗经简介

诗经简介

作者简介:《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500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现存的《诗经》也是毛亨、毛苌所传。

《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诗经的体裁,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在今天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齐、韩、赵、魏、秦),由周南、召南、邶[bèi]风、鄘[yōng]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kuài]风、曹风、豳[bīn]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是宫廷乐歌(即所谓的“正声雅乐”),是贵族(其实周代贵族也是参与劳作的)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 (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大雅多为宴饮所作,小雅多为个人抒怀,虽然多半是贵族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

“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来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铺陈。

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比喻、打比方。

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雅:正也,與“夏”古字相通。廟堂之音。 • 《雅》分《小雅》、《大雅》,《小雅》 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

• 頌:古音讀“容”,容即樣子。宗廟之音。 《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 《商頌》5篇,共40篇。“頌”,就是用於 宗廟祭祀的舞曲。
三、《詩經》學史
• 1.春秋戰國的樂教與用詩
毛詩
• 另外一家《毛詩》,相傳創始于魯人毛亨,
毛亨作《毛詩故訓傳》三十卷,授給趙人 毛萇,其傳本經文是用先秦古文字寫成, 稱作“古文《詩》”。《毛詩》在西漢時未 立於學官,東漢經學大師鄭玄作《毛詩傳 箋》,後來魯、齊、韓三家詩逐漸亡佚, 毛詩本《詩經》一直流傳至今。
毛鄭詩的特色
• 以禮解詩。
• 以史解詩。 漢學之代表
• 自從漢代《詩經》的版本固定下來之後,
就按照風、雅、頌三體來分類。

• 風:土風歌謠,即地方樂調。
• 所謂“十五國風”,就是用十五個地區的
地方樂調演奏的樂歌。這些樂歌既代表了
各國的音樂面貌,在內容上又一定程度地
反映了該國的風土和風俗。
• “十五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 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 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共160篇。
《詩· 魏風· 十畝之間》
•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 兮,行與子還兮。 •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 兮,行與子逝兮。
○《毛詩序》:“《十畝之間》,刺時也, 言其國削小,民無所居焉。” ○朱熹《詩集傳》:“政亂國危,賢者不 樂仕於朝,而思與其友歸於農圃。” ○姚際恒《詩經通論》:“此類刺淫之 詩。” ○牛運震《詩志》:“悠然方外之致,絕 佳招隱詞。” ○方玉潤《詩經原始》:“夫婦偕隱也。”
《詩· 大雅· 生民》
• 全詩追述周族祖先後稷的事蹟,共八章。
• 前三章敘寫後稷的身世。包含感生、卵生、 棄子三個的母題。 • 四、五、六三章敘寫後稷農業生產方面的天 賦和帶領周祖立足農業的偉大成就。
• 後二章描寫周祖在後稷的帶領下,豐收後準 備祭祀神靈的喜悅心情。
厥(其)初生民,時(是,此)維(為)薑嫄。生民如 何?克(能)禋(潔祀)克祀,以弗(祓除)無子。履 帝武(足跡)敏(拇指)歆(動),攸(所)介(音泣,休息)攸 止(停止);載(則)震(娠)載夙(肅),載生載育, 時維後稷。 誕(發語詞)彌厥月,先生如達(羊子也)。不坼(音徹) 不副(音譬),無菑無害,以赫(顯)厥靈。上帝 不寧。不康(安樂)禋祀,居(安)然生子。 誕寘(今置)之隘巷,牛羊腓(避開)字之。誕寘之 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 鳥乃去矣,後稷呱(音姑)矣。實覃(音談,深長)實 訏(音噓,大),厥聲載路。
前3世紀(前770年到前221),平王東遷洛邑到秦始皇統 一六國。
2. 作者身份
• 從王公貴族到普通民眾的社會各階層人士。
• 三種不同的來源: • • 采詩 獻詩

刪詩
采詩說
• 漢代學者有采詩的說法。班固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 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漢書· 藝文志》)
• 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
• 重視義理闡發
• 失於空疏
4.明清詩經學
• 最大貢獻在於古韻和訓詁。
• 代表如明陳第《毛詩古音考》,顧炎武
《詩本音》 十卷髮明詩古音古韻。
• 清陳奐《毛詩傳疏》,馬瑞辰 《毛詩傳箋
通釋》,胡承珙《毛詩後箋》。
5. 今人該如何看待《詩經》
如何讀懂《詩經》?
• 必須于詩文本中理解詩本意。 • 音韻、訓詁、名物、語詞之學是理解《詩 經》的根基。 • 四家詩及出土文獻中的詩經文本需相參照 理解。 • 需關注詩所在的時代和地理環境。 • 也需關注詩經所提供的歷史資料。
• 誕實匍匐,克岐(知)克嶷(識)。以就口食。蓺之 荏菽(大豆) ,荏菽旆旆(茂盛) 。禾役穟穟(沉甸甸) , 麻麥幪幪(茂盛) ,瓜瓞(音疊)唪唪(beng上聲) 。 • 誕後稷之穡,有相(觀察)之道。茀(拂除)厥豐草, 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音又) 。實發 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音台)家 室。
• 2.漢人傳詩與詩教 • 3.宋代詩經學 • 4.清人詩經學
• 5.今人該如何看待《詩經》
1.春秋戰國的樂教與用詩
•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 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 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以樂德教 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 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 舞教國子……《周禮· 春官》 • 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禮記· 內 則》
封建制
• 在宗法制的基礎上,周王朝又創設“分封 制”,將封國國君的爵位分為“公、侯、 伯、子、男”五級,五級以下還有“附庸 國”,所有封國的國君總稱“諸侯”。諸 侯還再將部分國土分封給卿大夫作為采邑 (邑、關),卿大夫又將部分采邑分給作 為祿田(鄉、亭)。如此不斷進行國土切 割,此地的百姓即以地名為氏,這是中國 姓氏的起源。
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漢書· 食貨志》)
• 何休也說: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 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于天子。(《春秋公羊傳》 宣公十五年《解詁》)
獻詩說
• 《國語· 周語上》記載了西周厲王時召公的話: • “天子聽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 瞍賦,矇誦,百宮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
• 重視章句訓詁。
孔穎達和《毛詩正義》
• 自此人們關於詩經的理解就有了很多的分 歧,今古文的分歧,毛公與鄭箋的分歧, 唐代孔穎達作《毛詩正義》,旨在調和分 歧,但無多少創新之見。
3.宋代詩經學
• 歐陽修《詩本義》
• 朱熹《詩集傳》
• 南宋王應麟《詩考》(搜集三家詩)《詩
地理考》
特點
• 重視《詩經》的文學與美學性發掘
第二章
《詩經》
一、《詩經》的創作
1. 創作時間
•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前1100年到前600年) 500年間。
• 夏朝:西元前二十一世紀至西元前十七世紀,自夏啟到夏 桀,共傳十四代,十七王,延續近五百年。 • 商朝:西元前十七世紀至十一世紀,自商湯到商紂,共十 七世、三十一王,前後近六百年。 • 周朝:西元前十一世紀至西元前八世紀(前1100年到771 年)為西周,武王伐紂到幽王覆滅。西元前八世紀到西元
•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 語· 為政》 •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論語· 泰伯》 •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 泰伯》 •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
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論語· 子路》
2.漢人傳詩與詩教
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
• 《國語· 晉語六》也記載了一段晉國範文子的話: • “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於是乎使工誦諫 於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於市,辨妖祥於謠, 考百事於朝,問謗譽于路,在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
刪詩說
• 在漢代有一種孔子刪詩的說法。《史記· 孔 子世家》稱“古詩者三千餘篇,及至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於禮儀”,定為“三百五 篇”,此即孔子“刪詩”之說。這種說法 頗有影響,但唐代孔穎達已對此提出懷疑, 後世學者也多予以否定。
• 誕降嘉種,維秬(音巨)維秠(音匹,二者皆黍) ,維穈 (音門)維芑(音起,二者皆為穀類) 。恒(亙假借)之秬秠,是 獲是畝。恒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
•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音由,舀假借) ,或簸 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 取蕭祭脂,取羝(音底。公羊)以軷(音剝,剝皮) , 載燔(音繁)載烈,以興嗣歲。
3.產生的地域
• 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安徽 及湖北北部,大體集中在黃河流域。
4.創作的時代
• 經濟:實行“井田制” ,農業為主要經濟基 礎。 • 封建制 • 政治 宗法制 • 制禮作樂
宗法制
• 是西周開始實行的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以 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 • 西周屬父權家長制家庭,普遍實行“一夫 多妻制”。因此規定權力傳承“傳嫡不傳 庶,傳長不傳賢”。
周公制禮作樂
• 周代是最早對“禮”(祭祀、朝饗等儀式) 和“樂”(伴隨“禮”進行的樂舞)作出 規定的時代,這就是所謂制定禮樂。一是 規定等級,二是規禮、軍禮、賓禮、嘉禮。 • 吉禮: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 祀典禮。 • 嘉禮:嘉禮是和合人際關係、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主 要內容有:飲食禮;婚、冠禮;賓射禮;饗燕禮;脤膰之 禮;賀慶之禮。 • 賓禮: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 • 軍禮:軍禮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 • 凶禮:凶禮是哀憫弔唁憂患之禮。內容包括喪禮哀死亡; 以荒禮哀凶劄;以吊禮哀禍災;以禬 guì 禮哀圍敗;以恤 禮哀寇亂。
• 采采芣莒,薄言掇(拾取)之。
采采芣莒,薄言捋(以手掌握物而脫取)之。
• 采采芣莒,薄言袺(音潔,用衣襟兜東西)之。
采采芣莒,薄言襭(音協,把衣襟角系上兜東西)之。
周南· 芣苢(fǒu yǐ否以)
• 植物名,即車前子, 種子和全草入藥。能 利尿、清熱、明目、 止咳、宜子、調節血 壓
○《詩序》:“《芣苡》,後妃之美也,和平,則婦 人樂有子矣。” ○鄭玄:“如後人采菱則為《采菱》之詩,采藕則為 《采藕》之詩,何它義哉?” ○方玉潤:“此詩之妙,正在其無所指實而愈佳也。 夫佳詩不必盡皆征實,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尤足令 人低回無限。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讀者試平心 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 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 忽續,不知其情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 細繹而自得其妙焉。” ○陳子展:“婦女采車前草之歌,勞者歌其事,此正 事外無甚意義。”
二、《詩經》的體例與結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