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千枚岩隧道施工
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

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一、前言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是在隧道建设中应用的一种特殊的爆破施工工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以及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的特点有:1. 适用范围广:可应用于具有III级至IV级围岩的隧道施工项目。
2. 施工效率高:通过合理的爆破设计和施工工艺,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爆破作业,提高施工效率。
3. 施工质量好:采用先进的爆破技术和工艺,保证了隧道开挖的光面平整度,确保了施工质量。
4. 安全可靠: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三、适应范围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适用于具有III级至IV级围岩的各类隧道建设项目,特别适用于千枚岩等硬岩层的施工。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的工艺原理主要是通过合理的爆破设计和施工工艺,利用爆破作用将岩石破碎,达到开挖隧道的目的。
具体工艺原理包括:1. 爆破设计:根据实际工程要求和围岩特性,对爆破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包括爆破孔径、装药量、起爆顺序等。
2. 支护材料选择:根据围岩特性选择合适的支护材料,确保光面的平整度和稳定性。
3. 施工工艺设计:根据爆破设计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施工工艺,包括爆破顺序、拆除顺序等。
五、施工工艺该工法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前期准备:包括隧道进口和出口的设置、施工方案的制定、设备调试等。
2. 爆破孔开挖:根据爆破设计要求,进行爆破孔的开挖工作。
3. 装药、起爆:将爆破孔进行装药,按照起爆顺序进行起爆作业。
4. 破碎、清理:爆破后,进行破碎和清理工作,确保隧道光面的平整度。
5. 光面处理:根据需要,对光面进行处理,包括刷涂防水、防火涂层等。
6. 支护工作:根据设计要求,对光面进行支护施工,确保光面的稳定和安全。
千枚岩隧道快速施工技术概要

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地段快速施工技术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乌鞘岭隧道千枚岩区地段快速掘进技术,从地质构造、围岩特性及地下水等方面论述了施工方法根据围岩情况而动态调整。
关键词:隧道开挖千枚岩地质施工技术1。
工程概况1)地理位置及设计概况.乌鞘岭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隧道长20050m,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的曲线上,右、左缓和曲线伸入隧道分别为68。
8 4m及127.2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40m,两隧道线路纵坡相同,主要为11‰的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
56~0.73m,洞身最大埋深1100m左右。
隧道左、右线均采用钻爆法施工,右线隧道先期开通。
隧道辅助坑道共计15座,其中斜井13座,竖井1座,横洞1座。
乌鞘岭隧道地层岩性复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且以沉积岩为主,其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及三叠系沉积岩、志留系、奥陶系变质岩,并伴有加里东晚期闪长岩侵入体。
隧道横穿祁连褶皱系的北祁连伏地褶皱带和走廊过渡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 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
主要不良地质为有害气体,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岩。
隧道预计最大涌水量为9621.81m3/d,施工中可能发生围岩失稳,突然涌水涌泥、岩爆、热害、含煤层有害气体等地质灾害情况。
乌鞘岭隧道九号斜井工程井口位于天祝县垛什乡龙沟村石头沟组,距312国道约12公里,洞口海拔高度2802米,常年气候寒冷、干燥,冬季及夏季多雨雪,最高峰终年积雪,雨雪天气约占4 0%,春季多风沙,最大阵风达到12级,历史记录最低气温为零下30度。
9号斜井井口标高2804.20米,井底标高2525.23米,高差278。
97米,综合坡度11。
9%,扣除会车道的影响,坡度达到13。
5%,为尽量减少F7断层的影响,并便于在正洞开设两个工作面,经设计院勘查,斜井在1000米处转向,转向后斜井长达2429米,是乌鞘岭隧道无轨运输辅助导坑中坡度最大的斜井.九号斜井所承担的区段是控制工期的重点。
浅谈陡千枚岩开挖施工技术

浅谈陡千枚岩开挖施工技术摘要:本文以布桑加水电站拦河坝石方开挖为实例,通过坝肩石方爆破开挖试验,确定千枚岩的开挖钻爆参数。
施工对类似工程地质条件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千枚岩爆破试验一、简述工程区域范围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Q)、第三系(N)、前寒武系(Pt)及太古界地层组成。
峡谷基岩主要为千枚岩及石英千枚岩,总方量约100万m³。
采用4种不同参数进行爆破试验,确定最优爆破技术参数。
二、施工工艺1、爆破参数采用T35液压钻和AD50型钻钻孔,钻头直径主要有60mm、90mm、115mm。
主爆区爆破参数表备连连连连预裂爆破钻爆参数表2、1#爆破试验(搭配A组预裂)根据1#爆破组参数进行了爆破试验,开挖爆破高度为15m,开挖坡比为1:0.3,造孔时采用了AD50钻孔,爆破方量在1.4×104m³,本次总数预裂孔66孔,主爆孔总数为103孔。
(1)钻爆效果:造孔时间112小时;渣堆中体积大于8m³的大块石占爆破总量的3%~4%,体积大于6m³的块石占爆破总量的6%以上;0.3m³以下的块石飞距约145m~300m;经过现场实际勘查,该爆破区抛石距离在13~15m之间;边坡开挖平整度较低,约5%,残留岩梗较多;开挖剥离后预裂孔半孔率约80%左右。
(2)1#组爆破结论:本次预裂爆破效果较明显,半孔率达到了80%,但开口线部位的基岩面不完整,且造孔工作量大,从成本方面考虑,本次预裂参数需进一步优化处理,确定最优参数。
本次爆破飞石距离较大,警戒范围较大,不利于开挖设备的保护。
本次爆破主爆区大块率高,基础面的平整度较差,需解大块石和基础面找平,不利于现场渣料运输和下道工序的施工,增加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等,从而增加了的开挖成本。
针对本次爆破的测试效果,对1#组参数进行改良,开始2#组爆破参数的测试,并比选各项指标。
3、2#爆破试验(搭配B组预裂)根据1#组爆破测试效果,对主爆孔的间排距进行了略微的改动,选用@2.5m×2.5m的间排距,炸药采用乳化和硝铵(小颗粒)混搭的方式,并将单耗调整为0.43kg/m³,预裂孔堵塞长度也做调整,其余参照1#组进行了本次测试,测试区围岩类型为绢云千枚岩,Ⅳ~Ⅲ类围岩。
千枚岩隧道变形分析与关键技术探讨

千枚岩隧道变形分析与关键技术探讨摘要:千枚岩具有千枚状构造的低级变质岩石,典型的矿物成分主要为绢云母、绿泥石和石英、方解石等物质,由于其特性,造成千枚岩地层修建隧道的大变形破坏。
通过千枚岩隧道实际施工的分析,阐述了隧道变形,变形控制施工方式以及关键施工工序,探讨了相关技术在隧道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千枚岩隧道;变形;控制1、千枚岩隧道情况某隧道以千枚岩为主,局部夹有石英脉,板岩薄层状,层理不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呈薄层状角砾结构,产状不稳定,围岩破碎,局部结构面充填泥质物,面光滑、稳定性较差;千枚岩挤压揉皱,松软破碎,其中石英脉多呈酥碎砂状,以散体结构为主。
开挖后呈碎石、角砾状,掌子面无明显渗水,开挖后时有少量渗漏水、滴状及面状洇湿,量小,拱部有掉块、坍塌现象,易风化。
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差。
Ⅳ、V级围岩较多。
工程区地表水系强烈深切,造成地形陡峻,使之地表径流条件良好,从而决定了本工程区岩体内的地下水具有不甚丰富、坡降大、埋藏深的基本特征。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运移特征,可将区内的地下水划分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堆积层中的孔隙潜水两种类型。
地下水均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沟、谷排泄。
2、隧道结构变形情况一般情况下,隧道开挖后初期支护变形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台阶开挖支护后一周内,初期支护变形速率多在20mm/d以上,局部断面超过30mm/d;第二阶段是7~20天内,变形速率多在10~20mm/d;第三阶段是20~40天,变形也逐步趋缓,变形量在10mm/d以内,40天后,变形多在3~4mm/d。
但是,广平高速公路谢家坪隧道,局部段落变形速率最大达到100mm/d,个别断面在半月后变形仍超过20mm/d,此种情况下,初期支护均遭到破坏,最终不得不采取换拱处治。
3、影响隧道变形的基本因素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因素即地质因素;二是人为因素即施工工艺带来的影响。
(1)客观因素(地质因素),影响开挖后变形的两个客观因素就是初始的应力场和围岩的力学特性、构造特性。
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2)

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一、前言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是一种针对围岩质量较好的隧道施工工法。
本文章将从工法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以及工程实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工法特点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法的特点包括:采用光面爆破施工,能够高效地控制施工进度;适用于Ⅲ、Ⅳ级围岩条件下的隧道施工,能够满足工程要求;工序简单、施工效率高、操作安全可靠等。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Ⅲ、Ⅳ级围岩条件下的隧道施工,特别适用于千枚岩等围岩质量较好的隧道施工,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通过分析施工工法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实现隧道的施工。
其中,包括选取合适的爆破参数、设计合理的爆破方案、有效地控制爆破震动和飞石飞砂等。
五、施工工艺千枚岩隧道Ⅲ、Ⅳ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工艺主要分为准备阶段、爆破施工阶段和清理阶段三个部分。
准备阶段包括对隧道进口的预处理、钢架架设、锚杆固结等;爆破施工阶段包括钻孔、装药、起爆等;清理阶段包括爆破后的岩石清理和支护安装等。
六、劳动组织该工法中,需要组建一个合理的劳动组织,包括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和安全人员等,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七、机具设备为了实施该工法,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机具设备,包括钻机、装药车、起爆器材、岩石清理设备等。
这些设备具有高效、安全、可靠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八、质量控制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主要包括施工过程的监控、施工质量的检查和记录、施工质量的评估和改进等。
九、安全措施在施工中,要注意各项安全事项,特别是对施工工法的安全要求。
例如,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落实好安全技术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十、经济技术分析对于施工工法的经济技术分析,可以从施工周期、施工成本和使用寿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读者进行评估和比较,选择适合的施工工法。
大断面千枚岩隧道主洞贯通施工技术探讨

156YAN JIUJIAN SHE大断面千枚岩隧道主洞贯通施工技术探讨Da duan mian qian mei yan sui dao zhu dong guan tong shi gong ji shu tan tao余东升我国目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道路多趋于高标准建设,双向六车道成为基本配置,由此形成隧道断面跨度较大,特别是对于浅埋或地质状况较差的隧道,主洞贯通尤为重要,针对隧道贯通施工进行专项探讨和研究,为今后类似项目施工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一、工程概况及地质1.设计概况凤凰山隧道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为宇路,里程桩号K0+615~K1+050,全长435米,双洞、双连拱设计,城市次干道标准,双向四车道,行车时速40km/h。
隧道横向净宽度为13.7米,最大开挖宽度为15.15米,最大开挖高度12.21米;左、右线隧道内均设置1座城市综合管廊。
2.地质情况(1)隧道进出口围岩主要为全~强风化千枚岩。
全风化千枚岩,风化呈硬土状;强风化千枚岩岩质软弱,岩体极破碎。
岩体呈松散结构,围岩稳定性差,开挖时易产生坍塌及大变形,隧道开挖过程中雨季会产生小股状渗水,地下水对围岩稳定影响大,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为251~350。
(2)洞身围岩主要为强风化千枚岩,部分为中风化千枚岩,岩质较软弱,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软弱结构面主要为节理及层面。
较缓的层面与陡的节理面结合,将在隧道顶板及右侧洞壁切割出最危险的危岩体,可能产生顶板塌落或右侧侧墙滑塌,对此危岩体应引起注意。
隧道开挖过程中雨季会产生滴状渗水,地下水对围岩稳定影响较大。
(3)隧道围岩等级为Ⅲ~Ⅴ级。
实际施工中,需根据中导洞开挖过程中收集的地质围岩素描情况及主洞超前TSP 地质预报情况及时、合理与各方沟通,提前确定合适的围岩等级及支护形式调整。
二、贯通断面选择隧道开挖贯通通常是选择在埋深较大、围岩状况较好的路段,但由于施工工期紧张,两端掌子面掘进都不能停止等待贯通,在保障安全距离的情况下,确定贯通断面位置,结合隧道开挖进度情况,隧道贯通段落选定在K0+910~K0+930之间(Ⅳ级围岩)实施。
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工艺

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工艺浅谈摘要:通过对香溪洞千枚岩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滑塌、侵限等病害的分析、处理,探讨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大跨度小间距千枚岩隧道施工工艺浅谈1 工程概况香溪隧道位于陕鄂界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安康东段,安康市汉滨区香溪洞风景区,隧道区属微丘地貌,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范围内中线高程310m~350m,最大高差约40m。
山体自然坡度20°~35°,植被较发育。
进、出口均位于陡斜坡,山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两端洞口处均发育有一条冲沟。
隧道左线位于线路直线段,纵坡为-2.3%。
隧道左右线进口间距22m,出口左右线间距65m,隧道最大开挖断面163m2。
隧道起止里程为zk117+484~zk117+673,全长189m,为三车道大跨度千枚岩隧道。
隧道地表为回民墓葬区,墓葬众多,并在zk117+645处穿越香溪洞旅游专用公路,隧道埋深仅为10m。
地质情况复杂,围岩较差,主要为v级强风化千枚岩,支护形式为v浅埋(加管棚)30m、vx浅埋加双层小导管40m、v浅埋加双层小导管56m、v浅埋30m管棚、8m回填暗挖,隧道左线出口段埋深为1~23m,最大埋深40m。
明暗洞交界里程分别为zk117+499、zk117+663。
隧道断面图如下:2 地质特性香溪隧道隧址区属第四系覆盖层薄,大部分路段基岩裸露,出露岩层为志留系梅子垭组(s1m)千枚岩,岩体呈褐黄色、灰绿色,强风化,变余泥质结构,千枚状构造,受断裂带构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屑状和碎块状,岩质软,岩体极破碎,局部炭质含量较高,片理发育,片理面手感光滑,有丝绢光泽,岩质较软,岩体极破碎,自稳能力差,开挖时拱部易坍塌,侧壁易失稳,该层揭露厚度为34.8m~43.8m。
十堰端洞口段岩层产状为148°∠33°,节理j1:160°∠65°;节理j1密度5-7条/m;节理水平延伸一般小于1.5m,竖向切深约1.0m,微张至闭合状,裂隙为方解石脉、泥质充填。
软弱千枚岩隧道施工病害及防治措施分析

软弱千枚岩隧道施工病害及防治措施分析0 引言千枚岩是一种具有千枚状构造区域浅变质岩。
工程中遇到的千枚岩多为炭质千枚岩,内含绢云母、石英等杂质,自然状态下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质软,风化迅速、易剥落,承载力低,具有明显的遇水软化、碾压易泥化等特性,属于软弱千枚岩。
随着西部地区基础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穿越软弱千枚岩地层的隧道越来越多,如乌鞘岭隧道、木寨岭隧道、鹧鸪山隧道等。
在这些工程中,由于软弱千枚岩围岩自承载能力弱,自稳时间短,开挖后应力调整阶段围岩变形速率快、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易发生大变形、侵限、坍塌等工程事故。
总结现有的工程经验可知,大部分软岩公路隧道是通过及时支护、强支护等施工方式来阻止围岩发生大变形。
通过对大量软弱千枚岩隧道施工病害和施工技术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了该类隧道变形特征和常见施工病害,并从施工各个环节提出了防治措施。
1 软弱千枚岩隧道变形特征软弱千枚岩较破碎,且具有强度低、易风化等特性。
当在软弱千枚岩地层中修建隧道时,围岩具有如下变形特征:(1)开挖后瞬时变形量大。
分析大量现场监测数据可见,在隧道爆破后,初期支护施做前,围岩产生了较大瞬时变形,最大变形量可达数十厘米。
这是由于隧道开挖前,围岩赋存较高的初始地应力,在爆破开挖时,地应力瞬间释放,且由于岩体自身强度低、较破碎,围岩自承能力差,故发生了较大的瞬时塑性变形。
(2)累计变形量大、变形速率较快。
在软弱千枚岩隧道开挖之后,围岩变形速率较快,尤其是隧道刚开挖前几日,变形速率可达每天几厘米,远大于《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中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速率5mm/d,且累计变形量较大,甚至超过100cm。
主要原因是隧道开挖后,初期支护施作较慢并且不能及时闭合,且现有规范对类似围岩支护没有针对性支护方案,导致根据现有规范设计施工时支护抗力偏小,不能有效约束围岩变形。
(3)变形持续时间长。
通过长期监测发现,软弱千枚岩隧道开挖后,围岩持续发生变形,即使在隧道初期支护完成后,变形仍在继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千枚岩隧道施工
发表时间:2018-05-24T17:09:58.5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作者:夏元
[导读] 摘要: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千枚岩隧道也越来越多,本文通过结合案例分析了千枚岩以及相关工程特性,总结了千枚岩隧道施工的重难点、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注意事项。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威州镇中铁六局项目部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千枚岩隧道也越来越多,本文通过结合案例分析了千枚岩以及相关工程特性,总结了千枚岩隧道施工的重难点、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注意事项。
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施工方法,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施工质量。
关键词:千枚岩隧道;工程特性;施工方案;注意事项
一、工程概括
1.1千枚岩特点
千枚岩是具有千枚状构造的区域浅变质岩,由泥质、粉沙质或中酸性凝灰岩等岩石形成。
千枚岩颜色一般较浅,经过变质后,会生成石英、绿泥石等。
千枚岩特征之一是遇水泥化。
当千枚岩遇水时会表现出软化、泥化的特征。
在富水隧道仰拱路基部位的千枚岩,施工车辆碾压后,会迅速泥化。
此外,脱水粉化也是千枚岩典型特征之一,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千枚岩会因为缺水,出现崩解、强度降低等,最终成为沙土。
以陕西省高速公路千枚岩隧道的施工情况为例,该隧道处于富含水的千枚岩隧道段落,周围的岩石出现多处塌方,并且隧道仰拱路基部位的千枚岩,施工车辆碾压后,会迅速泥化。
1.2工程特点
本工程特点包括隧道主体结构形式多样、设备配置复杂、施工技术难度较大等。
在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工程地质条件、运输条件气候因素等。
以桃坪隧道工程为例,该隧道主要是以强风化绢云石英千枚岩为主。
由于受构造及风化的影响,隧道进、出口地质条件较差,边仰坡自稳能力极差,出口山体斜上方存在有很大块危岩,施工难度很大。
而且该隧道地处山区、运输条件差,施工区域狭窄、规划难度大,此外该隧道还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考虑工程地质条件、运输条件气候因素等。
1.3重、难点分析
1.3.1工程重点
工程的重点包括隧道进口的基础处理以及工程交叉施工等。
比如,以桃坪隧道洞口工程案例来分析,处理好其与裕丰岩大桥施工是出口进洞的重点,对整个项目起到关键作用。
1.3.2 工程难点
由于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隧道洞口施工安全的保证成为工程的难点。
首先隧道出口危石出露面积较大,增加了洞口施工安全风险。
其次隧道出口处的地形也非常关键。
在加固环节中,测量线间距很小,施工中要严格按其设计标准来执行成为是本工程的难点。
二、隧道施工方案
2.1 施工测量
施工测量包括洞内外控制测量。
洞内控制测量时,要先进行洞口、洞身测量,然后进行主网布设,施工导线等。
需要进行精密的水准点复测。
洞外控制测量时,项目进场后,要立即组织测量队对本标段平面控制系统进行复测,根据测量标准严格执行。
每个洞口都要设置平面控制点和高精度水准点。
2.2 洞口施工
千枚岩隧道由于受构造、风化影响,结构面结合较差,岩体容易破碎,千枚岩遇水极易软化。
开挖洞口前,首先要设计测量控制网,严格按照规范与验收标准进行施工。
然后确定截水沟位置来截水沟,目的是拦截地表水,防止流水冲刷千枚岩隧道洞门。
最后要布设地面沉降观测点,方便检测各种施工措施。
2.3明洞施工
明洞施工按照以下顺序执行:
明洞开挖→仰拱施工→仰拱回填→衬砌混凝施工→铺设防水层→明洞回填。
隧道明洞施工中仰拱采用分段开挖、浇筑,并进行一次性施工。
仰拱施工做完成后,混凝土强度要求比较高,还要安装设计仰拱填充模板,来进行仰拱填充。
二衬台车作为明洞施工的内模,首先要进行测量检查,合格后才能绑扎钢筋,需要注意的是外膜要用钢模板来拼装。
此外,拱墙一般采用一次性整体灌注法来施工。
在洞外,混凝土集中拌和后用运输车运到洞内。
2.4 洞外施工
为了提高提高结构的稳定性,隧道明洞边墙外侧用直墙式,适当加大边墙厚度,边墙结构采用不等厚形式。
施工过程中,要进行施工放样,确定隧道洞口的位置,根据设计图来施工。
2.5 进洞施工
隧道明暗洞交界采用导向墙定位。
导向墙时用C25混凝土,内设导向架,导向架外侧焊接钢管作为导向管。
导向管的位置定位采用全站仪、水准尺等定位后,浇筑混凝土。
隧道进洞口左、右的线管长度和数量要固定好,施工前要先开挖明洞,要留置工作平台。
三、施工注意事项
3.1 保证施工质量
要保证施工质量,首先要树立交工验收合格、竣工验收优良的质量目标。
施工过程中,要杜绝死亡、火灾、重大机械、重大交通等事故;要消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恶性事故;要控制年重伤率、年负伤率;要创建安全文明标准的施工工地,确保施工质量。
仪器的维修和保养工作也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
要加强仪器的维修和保养,要按时送检。
控制点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施工的质量,要定期组织测量人员,对控制点进行测量,要保证控制点的准确性。
定期复核,如果出现失误的时候要及时做出调整。
确保观测记录。
所有原始观测记录都要在现场准确记录,不能出现涂改,要严格按照规程来记录。
记录结果要确保真实清楚,格式要统一,装订成册,进行长期保存。
某隧道在观测现场记录时,由于疏忽忘记记录了一个数据,观测结束后发现这个问题,记录员没有反映这个问题,而是自作主张随便添加了一个数据。
后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给施工增添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项目的不必要成本。
所以,要确保观测记录真实准确。
3.2 合理配置资源
(1)根据隧道的建设规模以及施工特点对机械设备进行配置,来满足隧道施工的要求。
(2)确保物资材料供应。
钢筋、锚杆、水泥、砂石料等物资材料选购,要考虑型号、数量运输距离等。
此外,要根据物资市场供需情况和消耗情况建立科学的库存计划,保证物资持续供应。
(3)某隧道对物资材料分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经调查了解供应商有多少家,然后根据运输距离计算出各自的运输成本,同时对材料进行质量试验验证,最后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来确定供应商。
在施工过程中,其中一家供应商在运输环节出现的问题,运输道路塌方,由于缺乏对此类特殊条件的分析,没有进行科学安排,导致工程建设物资供不应求,耽误了供应工作的正常开展。
所以,要做好物资的提前储备工作,要根据物资市场供需情况和消耗情况建立科学的库存计划,保证物资持续供应。
(4)劳务人员要合理配置。
根据施工现场来安排劳务队,让施工人员了解整个项目流程,按照相关规定各司其职,确保施工质量安全。
(5)以桃坪隧道为例,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在洞的进、出口都安排一个劳务队。
相关部门对施工作业人员做技术交流,让其了解到施工组织流程。
在明确技术难点、了解安全重点后熟悉施工工艺,确保满足工期要求。
3.3 采取有效的施工方法
高程控制点的布设非常关键,可以利用平面控制点来布设,如果需要加密,要确保水准点的精度。
其中精密水准点的复测可以用S1等级水准仪进行复测。
高程控制点布置形式是附合水准线路。
根据隧道设计进行隧道洞身施工测量,首先要计算出线路坐标及结构尺寸、标高等相关数据。
利用洞内测量控制点,及时传递测量数据,相关人员做好复核工作。
四、总结
千枚岩隧道施工从工程特点重、难点对工程进行了分析,需要考虑工程地质条件、运输条件气候等因素。
千枚岩具有遇水泥化脱水粉化的特性,千枚岩隧道施工方案很重要,本文对其进行了分析,包括施工测量明洞施工、洞内洞外施工、进洞施工等。
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施工方法,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郭陕云.论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J].隧道建设,2004-06-25.
[2]孔宪立.岩体工程地质及其灾害[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09-10.
[3]车用太.岩体工程地质学入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04-11.
[4]冯明峰,王智学,孙淑娟.隧道不良地质与塌方处理[J].西部探矿工程,200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