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考研艺术综合笔记(3)
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艺术学)真题及解析[1]
![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艺术学)真题及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c4dc495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e.png)
中国传媒⼤学综合考试(艺术学)真题及解析[1]中国传媒⼤学综合考试(艺术学)真题及解析中国传媒⼤学2007年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填空(每⼩题1分。
共lO分)1.名画《向⽇葵》是荷兰画家____的代表作。
2.画风被誉为“吴带当风”的唐代画家是____。
3.我国民族⾳乐家华彦钧(瞎⼦阿炳)的⼆胡代表作为《____》4.圆舞曲《蓝⾊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____的代表作。
5.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为《____》6.《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____的作品。
7.我国影⽚《天云⼭传奇》的导演是____。
8.影⽚《野草莓》是瑞典导演____的代表作。
9.1958年播出的我国第⼀部电视剧是《____》。
10.《悲剧⼼理学》是我国美学家___的早期代表作。
⼆、简释(每⼩题4分.共20分)1.赋、⽐、兴2.爱森斯坦3.明清传奇4.伦勃朗5.节奏三、简答(每题20分。
共60分)1.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的第⼀⽬的是再现现实。
”克莱夫·贝尔说:“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
简析两种说法的关系。
2.舒曼说:“在⼀个美术家⼼⽬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乐家则善于把图画⽤声⾳体现出来。
”简析不同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上的相通现象。
3.⼈们常说:“有⼀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略论⽂化素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应结合实例进⾏论述)2.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现代媒介传播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
中国传媒⼤学2006年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填空:1分/题1、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叫交响曲中国传媒⼤学2005年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第⼀部分(共90分)⼀、填空(每⼩题1分,共10分)堤⼀痕,湖⼼亭⼀点,与余⾈⼀芥、⾈中⼈两三粒⽽已。
到亭上,有两⼈铺毡对坐,⼀童⼦烧酒,炉正沸。
见余⼤惊喜.⽈:“湖中焉得更有此⼈!”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打⽩⽽别。
艺术综合简答题论述题真题

艺术综合简答题论述题真题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真题】06--08综合考试艺术学真题简答题论述题解析这是我去年考研复习时在网上搜集到的一丁点资料,觉得还蛮有价值的,就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帮到大家。
2008年中传考研《艺术学综合》真题及超精解三、简答题:1、谈艺术中“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考点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关于艺术作品中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
试题超精解(踩点得分):当代大众传媒的发达所带来的一股娱乐化、消费化、视像化、时尚化、娱乐化的浪潮相一致几乎席卷了所有的艺术人文的领域;MTV、无厘头喜剧、时装秀、模特大赛、商品广告等,比比皆是。
从而使得一股浮华奢靡之风尽情地飘荡在舞台和屏幕之上。
在继“机械复制时代”之后,当代艺术更是以一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从事着大批量的生产制作;而各种电子传媒所带来的传播的便捷,更使得艺术消费的日常化。
它给人们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方便面式的大众快餐;人们在艺术中也主要是获得一时的快感,而无须深刻体味其中的意义。
快感文化、快餐艺术风行一时,带来了艺术内容的贫乏、审美价值的扭曲,使得那些当下在舞台上或屏幕上那些走红的艺术失却了其精神底蕴,特别是那些先锋派和商业化的影视、戏剧的创作都在不约而同地走形式美学路线,使得当代艺术在表面的繁荣之下呈现“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
艺术的“形式大于内容”还是“内容要大于形式”,这历来是一个存在纷争的话题。
实际上,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其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存在谁大于谁的问题。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两者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容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艺术作品的内容艺术作品内容是一种精神内涵,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题材、主题、情节、细节等因素融会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现,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被称作艺术作品的灵魂,是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所在。
【考研经验】18中传播音考研参考书重难点笔记解析学渣必看-20年学子

【考研经验】18中传播音考研参考书重难点笔记解析学渣必看-20年学子播音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中国播音学》笔试1. 普通话语音部分(1)语音的基础(2)音位(3)元音和辅音(4)声母和韵母(5)声调(6)音节和音节结构(7)语流音变(8)轻重音和语调2. 播音发声部分(1)发声的含义(2)口语传播方式及发声特点(3)电子传播方式及对发声的影响(4)言语发音的心理过程(5)文稿播读的心理过程特点(6)声音的主要构成要素(7)人体发音器官的构成(8)声道(9)人体呼吸器官的构成(10)主要呼吸方式(11)胸腹联合式呼吸(12)人体发声器官的构成(13)发声原理(14)发音常用的音色类型(15)共鸣原理(16)人体主要共鸣腔(17)播音共鸣特点(18)吐字归音(19)吐字归音的方法(20)嗓音保护的原则和方法(21)感情、声音、气息的相互关系(22)常见发声问题及矫正方法3.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部分(1)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2)播音语言特点(3)创作准备(4)播音感受(5)调动思想感情运动的方法(6)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7)播音表达规律(8)创作观4. 播音主持业务部分(1)播音主持节目类型特点(2)节目主持艺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3)播音员主持人能力素质(4)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播音主持(5)广播电视评论节目播音主持(6)广播电视社教专题节目播音主持(7)现场报道(8)广播电视新闻现场报道(9)广播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10)广播电视文艺、综艺娱乐类节目主持5. 口语传播艺术部分(1)口语表达研究的意义和迫切性(2)口语表达的特点(3)口语表达与思维的关系(4)广播电视口语表达的要求(5)广播电视口语表达中有稿与无稿的关系(6)广播电视口语表达的基本功能样式:复述、描述、叙述(7)广播电视口语传播领域的口语表达现状中传高分咨询邓老师扣扣;三三六四三四二二八六第二部分:“播音主持作品”创作818综合考试【语言传播、语言艺术】①《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②《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北京大学出版社③《新闻理论》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④《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综合考试【语言传播、语言艺术】考试大纲:1. 语言学部分(1)对语言的认识(2)语言的社会功能(3)语言是符号系统(4)语音、语法、词义(5)语言的发展2. 新闻学部分(1)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与发展(2)新闻及新闻价值(3)新闻的真实性(4)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5)新闻自由(6)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7)新闻职业道德(8)新闻舆论(9)媒介批评3. 艺术学部分(1)艺术的本质与特征a. 艺术的起源b. 艺术的本质c. 艺术的功能d. 艺术的特征(2)艺术活动a. 艺术家与艺术创作b. 艺术生产与传播c. 艺术鉴赏与批评(3)艺术作品a. 艺术作品的构成b. 艺术作品的层次c. 艺术形象和意境d. 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4)艺术种类a. 音乐b. 美术(设计艺术)c. 戏剧戏曲d. 电影e. 广播电视艺术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学总论》胡正荣清华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媒介功能理论研究》申凡人民出版社《新闻媒介与社会》张国良上海人民出版社《网络传播学》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传播理论与法规实用教程》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传媒法规与伦理》王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对外传播及其效果研究》程曼丽王维佳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媒体传播》马为公罗青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国际传播发展战略》王庚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本科目50%的分数为光盘分)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第一章媒介与社会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1. 传播媒介的界定2. 传播媒介的类型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一、媒介与政治舆论二、媒介与经济发展三、媒介与社会文化四、媒介与国际关系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1. 效果与效果研究2. 媒介与说服3. 媒介与议程4. 媒介与教养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一、口语传播二、书写传播三、印刷传播三、电子传播四、数字多媒体传播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2. 媒介制度的类型二、媒介产业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2. 媒介产业的特点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三、媒介组织1. 媒介组织的类型2. 媒介组织的结构3. 媒介组织的管理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一、报纸的生产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3. 报纸的版面设计4. 报纸的出版发行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3.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四章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1. 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2.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二、媒介伦理的失范1. 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2. 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3. 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4. 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1. 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3. 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二、媒介与权利1. 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2. 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3. 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1. 报刊业管理规制2. 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3. 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新闻理论】《新闻理论》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或《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董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史】《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或《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或《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业务】《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梁一高中国广播出版社或《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复旦大学《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编辑》谭云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王振业、李舒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或《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第一部分中外新闻事业史(一)中国新闻事业史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4、《字林西报》5、《万国公报》6、《申报》7、对外国人早期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8、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9、王韬和《循环日报》10、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11、梁启超和《时务报》12、维新派办报活动、办报思想及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3、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14、《苏报》和“苏报案”15、《民报》16、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17、章太炎的报刊活动18、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及其办报思想19、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20、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21、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22、癸丑报灾23、民初著名记者24、《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25、《每周评论》26、《共产党》月刊27、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改革28、《向导》周报30、国共合作后的统一战线报刊31、五卅运动中新闻界的斗争32、工农运动高潮中的工农报刊33、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私营大报的发展34、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及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出现35、国统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36、民营广播事业的发展37、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38、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39、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40、《申报》的改革41、邹韬奋的报刊活动42、斯诺与《西行漫记》43、范长江的新闻活动44、延安《解放日报》及其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4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46、《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47、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48、“拒检运动”49、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强化50、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5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52、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53、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54、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55、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56、《人民日报》的改版57、六十年代初新闻工作的调整和改进58、“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59、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工作(二)外国新闻事业史1、手抄新闻2、古罗马《每日纪闻》3、古腾堡印刷术及其影响4、皇家特许制度与“星法院”5、约翰•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6、资产阶级政党报刊时期7、便士报与廉价报刊8、本杰明•戴与《太阳报》9、近代西方大众化报刊出现的历史条件10、《泰晤士》报11、《费加罗报》12、通讯社出现的历史背景13、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14、“三社四边”协定15、《新莱茵报》创办经过和内容特色16、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思想17、斯克里普斯报团18、《纽约时报》19、普利策、赫斯特与“黄色新闻”20、“扒粪”运动21、《真理报》22、日本广播协会(NHK)23、“白虹贯日”事件24、广播的诞生与早期发展25、美国三大广播公司26、爱德华.莫罗27、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体制类型28、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第二部分新闻理论(一)绪论1、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1)世界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2)中国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2、新闻学的概念、内容及地位(1)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2)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二)新闻1、新闻的起源与本源2、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3、新闻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异同(1)新闻与信息(2)新闻与舆论(3)新闻与宣传(4)新闻与历史(三)新闻传播1、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2、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3、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四)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1、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新闻价值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3)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4)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2、新闻选择的标准(1)新闻价值标准(2)新闻宣传政策选择(3)新闻伦理及法规选择(五)新闻真实性原则1、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内涵2、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3、新闻失实的产生原因4、防治新闻失实,提高媒体公信力(六)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客观与公正原则1、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要求2、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3、公正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4、坚持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七)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的社会责任1、新闻出版自由(1)“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2)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3)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4)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5)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2、媒体的社会责任(1)“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社会责任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3)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及要求(4)“公共新闻学”的产生及内涵3、坚持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社会责任的协调统一(八)新闻舆论监督1、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2、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3、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与“以正面宣传为主”原则的协调统一(九)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1、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三为”方针(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2)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3)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1)“三贴近”原则的内涵(2)“三贴近”原则的基本要求4、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提高新闻宣传效果(1)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的基本要求(2)提高新闻宣传效果的基本要求第三部分新闻业务(一)新闻采访1、新闻记者的产生和发展2、新闻记者的常见分类3、新闻采访的内涵与性质4、新闻采访的常见方式及基本要求(1)访问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观察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书面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4)电话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互联网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及基本要求(1)隐性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体验式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追踪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6、采访准备的内涵及基本要求7、新闻敏感的内涵及培养方法8、新闻线索的内涵及获取方法9、采访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技巧10、新闻发布会的内涵及采访技巧11、突发事件的内涵及采访要求12、旅行采访的内涵及要求(二)新闻写作1、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4)借助“直接引语”说话2、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3、新闻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方法4、新闻跳笔的内涵及运用方法5、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6、消息的内涵、特点与优势7、消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导语、主体、结尾、新闻背景8、各类消息的内涵及基本写作要求(1)事件性消息(2)非事件性消息(3)描写性消息9、通讯的内涵、特点10、消息与通讯的区别11、通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提炼主题(2)通讯选材(3)通讯的结构12、各类通讯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工作通讯(4)风貌通讯(5)社会观察通讯(6)专访写作(7)新闻特写(三)新闻编辑1、新闻编辑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编辑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3、新闻编辑的基本要求4、编辑策划(1)编辑策划的内涵(2)编辑策划的意义(3)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5、新闻稿件的分析及选择6、新闻稿件的修改7、制作新闻标题(1)新闻标题的内涵及功能(2)新闻标题的特点(3)新闻标题的类型8、新闻稿的配置9、版面和图片编辑10、专刊与副刊编辑11、广播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2、电视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3、网络编辑特点与要求(四)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评论的地位及作用3、新闻评论的类型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5、新闻评论的选题6、新闻评论的立论7、新闻评论的论证8、各类新闻评论体裁的内涵及基本要求中传高分咨询邓老师扣扣;三三六四三四二二八六(1)社论和编辑部文章(2)评论员文章和特约评论员文章(3)专栏评论(4)短评(5)编者按(6)述评(7)广播新闻评论(8)电视新闻评论(9)网络新闻评论336艺术基础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艺术基础考试大纲:一、艺术的构成1. 艺术活动的构成要素:艺术家(artist)-艺术品(work)-观赏者(audience)-宇宙(universe)(艾布拉姆斯:四要素)2. 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言(语言)-象(形象)-意(意蕴)二、艺术的本质、特征、功能1. 艺术的本质:审美的意识形态2. 艺术的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3. 艺术的功能:审美娱乐、审美教育、审美认识三、艺术的分类1. 实用艺术,审美艺术2. 再现艺术,表现艺术3. 动态艺术,静态艺术4.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综合艺术)5.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文学艺术,综合艺术四、艺术家1. 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2. 艺术家的修养与能力五、艺术思维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2.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六、艺术的至境形态1.艺术意象2. 艺术意境3.艺术典型七、艺术的内容与形式1.艺术的内容:主题,题材、情节2.艺术的形式:语言,结构、技巧3. 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八、创作方法1.现实主义2.浪漫主义3.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九、艺术风格、流派、思潮1.艺术风格2.艺术流派3. 艺术思潮十、艺术的接受1.艺术接受性质与社会环节2.艺术欣赏的性质、过程及效果3.艺术批评的观念及效用十一、艺术的起源1.摹仿说2.表现说3.游戏说4.巫术说5.劳动说十二、艺术的发展1.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3.艺术发展与传播媒介的变迁826艺术综合《艺术学基础知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王次炤等(本科目50%的分数为光盘分)艺术综合考试大纲:一、各艺术门类的特征1.音乐学的基本概念和必备知识2. 戏剧艺术学的基本概念和必备知识3. 电影艺术学的基本概念和必备知识4. 广播电视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必备知识5. 舞蹈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必备知识6. 美术学的基本概念和必备知识7. 艺术设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必备知识二、各门类艺术的体裁、类型、形态1. 音乐艺术的体裁、类型、形态2. 戏剧艺术的体裁、类型、形态3. 电影艺术的体裁、类型、形态4. 广播电视艺术的体裁、类型、形态5. 舞蹈艺术的体裁、类型、形态6. 美术的体裁、类型、形态7. 艺术设计的体裁、类型、形态三、各艺术门类的主要功能1. 音乐艺术的主要功能2. 戏剧艺术的主要功能3. 电影艺术的主要功能4. 广播电视艺术的主要功能5. 舞蹈艺术的主要功能6. 美术的主要功能7. 艺术设计的主要功能四、各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及独特性1.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及独特性2.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及独特性3.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及独特性4. 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及独特性5.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及独特性6. 美术的审美特征及独特性7. 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及独特性五、各艺术门类的重要人物(名家)、代表作品(名作)及主要流派1.音乐艺术领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及主要流派2. 戏剧艺术领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及主要流派3. 电影艺术领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及主要流派4. 广播电视艺术领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及主要流派5. 舞蹈艺术领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及主要流派6.美术领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及主要流派7.艺术设计领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及主要流派六、各艺术门类的创作规律及特点1.音乐艺术的创作规律及特点2. 戏剧艺术的创作规律及特点3. 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及特点4. 广播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及特点5. 舞蹈艺术的创作规律及特点6. 美术的创作规律及特点7. 艺术设计的规律及特点七、各艺术门类作品的分析与读解1. 音乐艺术作品分析与读解2. 戏剧艺术作品分析与读解3. 电影艺术作品分析与读解4. 广播电视艺术作品分析与读解5. 舞蹈艺术作品分析与读解6. 美术作品分析与读解7. 艺术设计作品分析与读解复试笔试:9049播音主持理论与实践各方向必看书目:《中国播音学》(修订版)张颂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播音主持艺术论》张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第三版)张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普通话水平测试及语言发声艺术方向增加此参考书《播音发声学》徐恒北京广播学院《播音创作基础》张颂北京广播学院《播音语言通论》张颂北京广播学院《语言传播文论》张颂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历年真题版

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考试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考试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本卷试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各专业(音乐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生都做,共90分;第二部分,各专业考生分别选做自己专业的试题(跨专业做题不给分),共60分。
两部分共计150分。
第一部分(共90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大音希声”出自一书。
2、《闲情偶记》的作者是。
3、法国的丹纳在其一书认为影响文艺发展的三种主要因素是种族、时代和环境。
4、《拍案惊奇》编著者是。
5、最早的文人词总集是五代赵崇祚所编的。
6、小说《百年孤独》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
7、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作曲者是。
8、宋代山水画《溪山行旅图》作者是。
9、明传奇《牡丹亭》作者是。
10、前苏联影片《战舰波将金号》的导演是。
二、简释每题(每题5分,共20分)1、写意2、有意味的形式3、象征4、通感三、对下面一则短文作艺术分析(共20分)要求:从阅读时的真实感受出发,重点赏析艺术刻画的精妙之处,表述力求精炼,无需面面俱到、长篇大论。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论述(共40分)谈谈你对法国文学家J•里卡尔杜的“古典小说是对冒险的叙事,现代小说是对叙事的冒险”之说的理解。
(从你自己的阅读或艺术欣赏经验出发,所举艺术形式不必限于小说。
)第二部分(共60分)电影学考生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两题(每题30分,共60分)1、论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及其创作。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方向及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方向及考试科目参考书目1.电视艺术理论方向电视艺术是20世纪相伴着电子技术飞速进展而产生的全新艺术形状,有人将其称之为“第九艺术女神”。
故而,此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通过电视艺术领域的深入学习和探讨,深入了解电视艺术产生和进展的历史,认识电视艺术的重要类别及其创作规律,电视艺术以后进展的重要走向,并进而把握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思维方式及其专门的审美特点。
在研究取径方面,本专业方向通过对经典和有代表性作品的观摩和解读,以把握大量的影像研究资料,在以往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性的学术研究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把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通过学术论文的写作实践,提高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以便在电视艺术的学术研究领域里,有新的理论开拓和新的学术建树。
本方面培养的硕士生,能将其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电视艺术创作实践中去,以便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势态下,成为高层次的电视艺术人才,推动中国电视艺术事业的飞速进展。
2.电视策划方向本方向研究的要紧内容包括:传媒策划原理、节目策划、栏目策划、频道包装、媒介批判、大众文化与媒介研究等。
随着电视产业化、市场化的深入进展和传媒产业竞争的日趋猛烈,策划在电视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电视策划是为着提升节目、栏目、频道竞争实力而进行科学分析论证,在考虑频道定位、栏目定位、观众定位等多方因素的基础上拟定的关于节目生产和节目创作的宏观方略与微观策略。
电视策划是当代电视节目创作的重要环节,目前已从早期的编导或制片人的个体行为演化为自觉的团体聪慧效应,全国知名的电视品牌栏目和节目无一不是集体聪慧的结晶,电视策划人才已成为传媒业现实与以后的不可或缺。
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朝阳行业,电视策划有着自身的理论体系和规律方法,关于电视产业的进展至关重要。
本方向要紧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学习策划理论的同时,参与一定的实践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2005-2014年中传艺术学综合考试考研真题

四、论述
1、略论文化素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应结合实例进行论述)
2、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现代媒介传播对于医生创作的影响。
2006年艺术学综合考试
一、填空
1、贝多芬的代表作是第五交响乐又被称作“ ”交响乐
2、李清照的《声声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赵翼说过:“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使工”。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艺术史举例说明。
3、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四、论述
1、艺术作品中的“丑”为何能够具有审美意义
2、结合你报考的专业,试谈新的技术手段(包括新材料、新工具、新媒介等)对当今艺术创作的影响
2008年艺术学综合考试
7、新凤霞和赵丽蓉为代表人物源于唐山的剧种是( )
8、《党同伐异》的导演是( )
9、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政府奖是( )
10、《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的作者是( )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壁画 2、诗无达诂 3、国际歌 4、梅兰芳 5、宝莱坞
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有人提出“题材决定论”,,有人提出“题材无差别论”,谈谈你的理解。
2.琴歌《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的绝句创作而成的。
3.古希腊戏剧《美狄亚》是()的作品。
4.电影《公民凯恩》是()国导演奥逊威尔斯的作品。
5.清代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上的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郑燮等人被称()。
6.《松花江上》是一首(革命)题材的歌曲。
7.话剧《茶馆》的剧作者是()
8.电影《城南旧事》导演是()
四、论述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硕士 考研参考书、笔记资料 《艺术综合》考试大纲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考研必看教材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MFA-考点·真题·题库》,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欢迎到育明教育订购!押题保过视频同步上线!
育明教育推荐: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张凤铸)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
《育明教育: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考点精编与真题解析》
知识的提升与拓展期刊推荐
《中国电视》
《现代传播》
《当代电视》。
中国传媒大学(MFA) 考研参考书、考研笔记、资料汇编、知识点总结 考点归纳

1 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育明考研专 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 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 5 年的真题有近 10 年的最好。 2 育明考研答题攻略 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 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它的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 第三总结可以做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 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答案的核心 第二它的几个特征并简单做一下解释。 第三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等进行对比。 育明教育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中传教授创办 开设课程:视频 小班、一对一、集训营、保录
直觉能力发生作用,而不是对我们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因此,当我们看见一件
艺术品,我们身上只产生了是否有益于社会的考虑,这样的作品就不会有审美的
快感”。 162.克罗齐:意大利近代美学家。宣扬“直觉说”,认为直觉就是表现,就是艺
术,就是一切。根本否定了理念、想象等美感中的作用。 163.鲁迅:认为美感的特殊性的确表现为直接性,但这种直觉能力中也潜伏着理
阐述,特别强调建筑园林应当九分设计,一分施工。也是要通过独特的艺术构
思,精心构筑成耐人寻呸的形式。 180.宋代米芾:称它自己是“刷”字,称蔡襄是“勒”学,黄庭坚是“描”字,
苏轼是“画”字,形象地概括了不同的用笔方法。 181 宗白华:“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
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
…”。 154.郭沫若:谈《离骚》 。少时:“不曾感得甚么”,成人后:“称道屈原是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考研艺术综合笔记(3)艺术作品类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
1.再现性★★
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
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
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
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一方面它应在其话语系统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文学应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
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
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
1.表现性★★★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显然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
的地位。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理想型文学与注重客观再现的现实型文学不同,它极大地突出了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
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
这也正是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作家之间论争的一个焦点。
2.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了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
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
1.暗示性★★
现实型文学重在再现现实,理想型文学重在表现情感,象征型文学则重在寄寓某种意念、意蕴。
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这表明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
2.朦胧性★★★
象征型文学的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它具有一定的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
并且由于象征经常是单独存在的,读者又很少得到何物被象征化的暗示。
因此,象征主义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的朦胧性。
象征型文学的暗示不能用单一的确定的意义去概括。
因为它具有超出个别现象的更宽泛的意义。
象征型文学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的空间
要求读者去积极地思考、探寻丰富的“象外之象”、“象外之意”、“言外之意”。
艺术的层次和理想形态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艺术典型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1、是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
2、必须具备鲜明的个性个性中又要体现共性。
3、要体现出创作主体的独特个性和创造。
典型意象艺术家通过典型化的构思,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内心现象,称为典型意象。
但这并不是创作的完成而是需要进一步物化。
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包括
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和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典型环境不仅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
制约
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2、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3、两者相互一寸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复存在。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
意境★★★
概念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特征★★★
1、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
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三种类型a景中藏情《送孟浩然之广陵》b景中见情《登幽州台歌》c情景并茂式《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2、结构特征——虚实相生。
实境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不尽之意”“神境、灵境、情境”等。
如“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支红杏出墙来”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统摄下来加工。
3、审美特征——韵味无穷。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涵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虽然从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蕴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集中。
分类有我之境情感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春望》无我之境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意蕴★★★
概念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
重要学说,有意味的形式,英国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
“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理解1、这是一种否定艺术同
现实人生、生活情感、功能要求以及主题思想联系的形式主义理论,然而其对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的揭示对于我们认识形式美的问题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2、将所谓形式的“意味”
置于人类的审美经验基础之上莱看待“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是
因为它们内蕴着一定的社会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
比如戏曲的程式化。
意蕴的四个层次
1、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
2、包含在作品的形式构成之中
3、作品中的物象、事件、情节等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
4、文化意义包括 a.作品中的物象形象情节自身的文化意义 b.作品中包含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
观念的总和。
意蕴的三个特点1、感性的、具体的存在于具体形象中2、多义的多层次的3、具有历史的生成性与不同接受主体对作品意蕴的不同认识感受和体验相关联。
审美意象★★★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意象中的“意”是指的主观情思“象”指的是客观物象。
审美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语言为媒介形成的存在主体,是观念中的内心视象。
审美意象既体现创作者的主观情思;又体现着客体的审美特征。
这种内心视象是内心中具体的、鲜明的、确定的形象,同时还有不确定性一面,具有模糊性、变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