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 圆筒件拉伸工艺及计算(免费下载)

合集下载

拉伸工艺

拉伸工艺

拉伸工艺拉深模的基本原理拉深是利用模具将平板毛坯或半成品毛坯拉深成开口空心件的一种冷冲压工艺。

拉深工艺可制成的制品外形有:圆筒形、门路形、球形、锥形、矩形及其它各种不规则的开口空心零件。

拉深工艺与其它冲压工艺结合,可制造外形复杂的零件,如落料工艺与拉深工艺组合在一起的落料拉深复合模。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拉深制品有:旋转体零件:如搪瓷脸盆,铝锅。

方形零件:如饭盒,汽车油箱。

复杂零件:如汽车覆盖件。

拉深的变形过程用座标网格试验法分析。

拉深时压边圈先把中板毛坯压紧,凸模下行,强迫位于压边圈下的材料(凸缘部分)产生塑性变形而流进凸凹模间隙形成圆筒侧壁。

观察拉深后的网格发现:底部网格基本保持不变,筒壁部分发生较大变化。

1.原间格相等的同心圆成了长度相等,间距增大的圆周线,越接近筒口,间距增大。

2.原分度相等的辐射线变成垂直的平行线,而且间距相等。

3.凸缘材料发生径向伸长变形和切向压缩变形总结:拉深材料的变形主要发生在凸缘部分,拉深变形的过程实质上是凸缘处的材料在径向拉应力和切向压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凸缘不断收缩而转化为筒壁的过程,这种变形程度在凸缘的最外缘为最大。

各种拉深现象由于拉深时各部分的应力(受力情况)和变形情况不一样,使拉深工艺出现了一些特有的现象:起皱:A.拉深时凸缘部分的切向压应力大到超出材料的抗失稳能力,凸缘部分材料会失稳而发生隆起现象,这种现象称起皱.起皱首先在切向压应力最大的外边沿发生,起皱严重时会引起拉度.B.起皱是拉深工艺产生废品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的拉深工艺中是不答应的.常采用压力圈的压力压住凸缘部分材料来防止起皱.C.起皱的影响因素:a)相对厚度:t/D其中t----毛坯厚度,D----毛坯直径判定是否起皱的条件:D-d<=2Zt,d----工件直径。

b)拉深变形程度的大小但是在拉深变形过程中,切向压应力及凸缘的抗失稳能力都是随着拉深进行,切向压应力是不断增大,变形区变小,厚度相对增加,变形失稳抗力增加,两种作用的相互抵消,使凸缘最易起皱的时刻发生于拉深变形的中间阶段,即凸缘宽度大约缩至一半左右时较易发生起皱现象。

圆型件拉伸工艺及计算

圆型件拉伸工艺及计算

第5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5.2 圆筒件拉深工艺计算
简单旋转体拉深件坯料尺寸的确定(续)
按图得:

4
D2

A1

A2

A3

Ai

D
4

Ai
A1 d (H r)
A2

4
2r(d 2r) 8r 2
A3


4
(d

2r)2
整理后可得坯料直径为:
D (d 2r)2 4d (H r) 2r(d 2r) 8r 2
第5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5.2 圆筒件拉深工艺计算
5.2.2 拉深系数与极限拉深系数
1.拉深系数的定义(续)
拉深系数m表示拉深前后坯料(工序件)直径的变化率。
m愈小,说明拉深变形程度愈大,相反,变形程度愈小。
拉深件的总拉深系数等于各次拉深系数的乘积,即
m
dn D

d1 D
d2 d1
d3 d2
d n1 d n2
d 2 4dH 1.72dr 0.56r 2
第5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5.2.2 拉深系数与极限拉深系数
1.拉深系数的定义
拉深系数m:是指拉深后的
直径d与拉深前的坯料D
(工序件dn)直径之比。
第一次拉深系数:m1

d1 D
第二次拉深系数:m2

d2 d1
第n次拉深系数:mn

dn d n1
再次拉深、冲孔、 切边复合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筒形件的切边原理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拉伸件展开计算表

拉伸件展开计算表

mm
Mpa N

0.8
250
0.6
47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400
5.6
拉伸前直 径 mm 320
拉伸后 直径 mm 184
压边力计算
压边面积
mm2 80135.93
单位压边 力 N
4.5
压边力
N 360612
单位换算
吨 36.1
180.5
单位压边力
材料名称
单位压边力 最小值 最大值

0.8
1.2
紫铜
1.2
1.8
展开直径
mm 800 300 400 500 100
拉伸直
mm 300 200 200 250 50
拉伸高度
mm 458.6 62.5 150.1 187.6 37.5
直筒拉伸数据计算表
产品直径 拉伸高
mm
mm
120
170
展开直径 拉伸系数 拉伸次数
mm

309.8
0.39
3
拉伸力计算
各次拉伸 件直径 mm 184
材料厚 度 mm
0.6
材料抗拉强 度
修正系数
拉深力
吨位换算
Mpa
N

470
0.93 151523.3 15
拉深系数
m1 0.55 0.57
修正系
k1 1 0.93
拉深系数
m2 0.7 0.72
修正系数
k2 1 0.95
0.6 0.62 0.65 0.67 0.7 0.72 0.75 0.77 0.8
展开面积计算表
产品名称 绘三维图
产品代 号
旋转体体积 材料厚度 展开直径 材料密度 材料重 材料单价

【材料成型工艺--锻压】2.4圆筒拉深件的拉深工序计算

【材料成型工艺--锻压】2.4圆筒拉深件的拉深工序计算

若需经过多次拉深方能成形,则拉深件的总 拉深系数等于各次拉深系数的乘积,即
m
d D
d1 D
d2 d3
d1本d2节
dn1 dn
内dn容2 d结 n1
m1m2

mn1mn
拉深系数m表示拉深前后坯料(工序件)直径的变化率。
是衡量拉深变形程度的一个重要的工艺参数。
注意:拉深系数系愈小,表示拉深变形程度愈大。
当 m总>[m]时,拉深件可一次拉成,否则需要多次拉深。 当拉深系数过小时,由于拉深力超过侧壁承载能力而使拉深失 败,此时可采用多次拉深。
其拉深次数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计算法 (2) 查表法 (3) 推算法
‹# ›
(1)计算法 拉深次数的确定可采用计算方法 进行确定,其计算公式如下:
n 1 lg dn lg(m1D) lg mn
无凸缘圆筒件的修边余量 带凸缘圆筒件的修边余量(可查表)
‹# ›
‹# ›
‹# ›
二、圆筒形拉深件毛坯尺寸的计算
一、坯料形状和尺寸确定的依据
形状简单的旋转体拉深件:
体积不变原则: 若拉深前后料厚不变,拉深前坯料表面积与
拉深后冲件表面积(加上修边余量)近似相 等,得到坯料尺寸。 形状复杂的拉深件: 需多次试压,反复修改,才能最终确定坯料形状。
‹# ›
影响拉深系数的因素
1、材料性能
屈强比 s / b ↓延伸率↑→拉深成形性能↑拉深系数↓
2、毛坯相对厚度
材料相对厚度 t/本D ↑节→拉内深容系数结↓束
越薄的材料拉深时,越容易失稳而起皱
3、材料的拉深次数
首次拉深——毛坯性能均匀,m值最小。 以后拉深——加工硬化,塑性降低,m↑

圆筒形件的拉深

圆筒形件的拉深

1.1 拉深系数
1) 材料的力学性能
3) 材料的表面质量
5) 润滑条件
圆筒形件的拉深
2) 材料的相对厚度 t/D
及压边圈的使用 4)
拉深次数
6) 拉深速度
1.2 拉深次数的确定
圆筒形件的拉深
拉深件一般经过几次拉深才能达到最终 尺寸形状。如果拉深件总的拉深系数 m总 大 于第一次允许的极限拉深系数 m1,即: m总> m1。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1.1 拉深系数
圆筒形件的拉深
拉深系数表示拉深后圆筒形件的直 径 d 与拉深前毛坯(或半成品)的直径 D 之比。拉深系数表示拉深时板料的变 形程度,用符号 m 表示。M 是小于1的 系数,m 值越小,说明拉深时变形程度
越大。
1.1 拉深系数
圆筒形件的拉深工件总的Fra bibliotek形系数:圆 筒 形 件 的 多 次 拉 深
说明拉深该工件的实际变形程度比第一
次容许的极限变形程度要小,工件可以一次
拉成。否则需要多次拉深才能成形。
圆筒形件的拉深
1.3 各次拉深工序尺寸的确定
圆筒形件的拉深
1.3 各次拉深工序尺寸的确定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拉伸工艺及拉伸模具设计

拉伸工艺及拉伸模具设计
凹模洞口的最大拉应力和凸缘最外边的最大压应力。 2.筒壁传力区的受力分析
(1)压边力 引起的摩擦力
FQ 该摩擦应力为:
M
2uFQ
dt
18
(2)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半径产生弯曲变形的阻力 可
根据弯曲时内力和外力所作功相等的条件按下式计算:
W
1 4
b
rd
t t
2
(3)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后又被拉直成筒壁的反向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曲力仍按式上式进行计算:
'W
W
1 4
b
rd
t t
2
拉深初期凸模圆角处的弯曲应力也按上式计算,即:
''W
1 4
b
rp
t t
2
19
(4)材料流过凹模圆角时的摩擦阻力 通讨凸模圆角处危险断面传递的径向拉应力即为:
p
1max
M
2 w
'' w
eμα
p
1.1 m
ln
Rt r
2FQ dt
b
t 2rd t
侧壁上变成了间距相等的垂线,如图4.1.3所示,以前的扇形 毛坯网格变成了拉深后的矩形网格。
9
10
11
4.1.2拉深过程中变形毛坯各部分的应力与应变状态
拉深过程中某一瞬时毛坯变形和应力情况(如图4.1.5)
1.平面凸缘部分
主要变形区
2.凹模圆角区
过渡区
3.筒壁部分
传力区
4.凸模圆角部分
过渡区
5.圆筒底部分
有凸缘筒形件的拉深系数
m d
1
D (dt / d ) 4h / d 3.44r / d

桶盖拉伸模设计说明书

桶盖拉伸模设计说明书

桶盖拉伸模设计说明书零件名称:桶盖生产批量:中批量材料:08F厚度:1mm一、拉伸件工艺制件为无凸缘圆筒形零件,要求外形尺寸,对厚度变化没有要求。

制件的形状满足拉伸工艺要求。

底部圆角半径r=4mm,大于拉伸凸模圆角半径rt[rt=(2~3)t=(2~3)x1=2~3](t为板料厚度),满足首次拉伸对圆角的半径的要求。

二、拉伸件方案的确定一般来说,有这一些拉深方案:首次拉伸膜(包括:无压边圈的简单拉深模,有压边圈的简单拉深模,双动压力机使用的首次拉深模)和后续工序拉深模。

由于本次课设题目中有压边圈参与工件成型,同时经过对拉深系数的计算可知不需要后续工序拉深,而且经过对制件工艺性分析,工件适合拉伸成形,故采用单工序拉伸模在单动压力机上拉伸。

三、拉伸模结构形式的确定(1)、采用的结构形式拉伸模结构采用带压边圈的倒装式结构,采用这种装置的优势是可以采用通用的弹顶装置。

(2)、模具结构特点及工作过程这种拉伸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制造容易。

工作时将毛胚放入压边圈上的定位销或定位板内,上模下降,弹性压边圈先将毛胚压住,然后凸模对毛胚进行拉深。

当拉深结束上模回升时,包在凸模上的工件被压边圈顶出,并由推件板把工件从凹模内推下。

这里弹性压力圈不仅起压边作用,而且还起定位和卸件作用。

凸模上须开设配气孔,以防拉伸紧吸凸模上而造成卸件困难。

采用倒装式结构,方便在空间位置较大的下模部分安装和调节压边装置。

四、拉伸毛胚尺寸的计算H=h+h1 (H为拉伸件高度 h为原位拉深件高度 h1为修边余量)(1)确定修边余量h1该件h=25,d=80所以h1=h/d=25/80=0.3125因为h1<料厚(1mm)故该件在拉深时不需要修边余量(2)计算毛胚直径因为板料厚为1mm,故用中线尺寸计算。

D=(d2+4Hd-1.72dr-0.57r2)1/2= ( 802+4x79x25-1.72x79x4-0.57x42)1/2=116.5691211式中 D为拉伸件毛胚尺寸,mmr为拉伸件底部圆角半径,mm毛胚圆孔直径:d2=23-2x(7-0.43x4-0.72x1)=13.88(3)拉伸系数与拉伸次数的确定1)拉伸系数的确定工件总的拉伸系数为m总=d/D=79/116.5691211=0.677712) 拉伸次数的确定毛胚相对厚度为t/D=1/116.5691211x100%=0.85786%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首次拉伸的极限拉伸系数m=0.54因为 m总=0.67771所以 m>m总所以工件可一次拉伸成形(4)拉伸力的计算拉伸所需要的压力:P总=P拉+P压P拉=3.14x432dtK=3.14x432x79x1x0.6=38.578P 压=Ap=3.14(116.56912112-802)x3/4=17.303 P总=39+17=56式中 P拉为拉深力,NP压为压深力,NK为修正系数一般为0.5~0.8432为拉深件材料的抗拉强度,MPaA为有效边面积,mm2P为单位压边力,MPa,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取p=3MPa五、拉伸模零件的设计(1)凹、凸模间隙的计算Z=1.05t=1.05x1=1.05(2)凹、凸模的圆角半径的计算1)凹模的圆角半径r a,一般来说,大的r a可以降低拉伸系数,还可以提高拉伸件的质量,所以r a迎尽可能取大些。

拉伸工艺系数(常用)

拉伸工艺系数(常用)

拉深件坯料形状和尺寸是以冲件形状和尺寸为基础,按体积不变原则和相似原则确定。

体积不变原则,即对于不变薄拉深,假设变形前后料厚不变,拉深前坯料表面积与拉深后冲件表面积近似相等,得到坯料尺寸;相似原则,即利用拉深前坯料的形状与冲件断面形状相似,得到坯料形状。

当冲件的断面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时,其坯料形状应与冲件的断面形状相似,但坯料的周边必须是光滑的曲线连接。

对于形状复杂的拉深件,利用相似原则仅能初步确定坯料形状,必须通过多次试压,反复修改,才能最终确定出坯料形状,因此,拉深件的模具设计一般是先设计拉深模,坯料形状尺寸确定后再设计冲裁模。

由于金属板料具有板平面方向性和模具几何形状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拉深件口部不整齐,因此在多数情况下采取加大工序件高度或凸缘宽度的办法,拉深后再经过切边工序以保证零件质量。

切边余量可参考表4.3.1和表4.3.2。

当零件的相对高度H/d很小,并且高度尺寸要求不高时,也可以不用切边工序。

首先将拉深件划分为若干个简单的便于计算的几何体,并分别求出各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

把各简单几何体面积相加即为零件总面积,然后根据表面积相等原则,求出坯料直径。

图 4.3.1 圆筒形拉深件坯料尺寸计算图在计算中,零件尺寸均按厚度中线计算;但当板料厚度小于1mm时,也可以按外形或内形尺寸计算。

常用旋转体零件坯料直径计算公式见表4.3.3。

4才对比较准确该类拉深零件的坯料尺寸,可用久里金法则求出其表面积,即任何形状的母线绕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旋转体面积,等于该母线的长度与其重心绕该轴线旋转所得周长的乘积。

如图4.3.2所示,旋转体表面积为 A。

图4.3.2 旋转体表面积计算图1.拉深系数的定义图4.4.1 圆筒形件的多次拉深在制定拉深工艺时,如拉深系数取得过小,就会使拉深件起皱、断裂或严重变薄超差。

因此拉深系数减小有一个客观的界限,这个界限就称为极限拉深系数。

极限拉深系数与材料性能和拉深条件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料、 落料、正、反拉深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1-压边圈 2-凹模固定板 3-冲孔凹模 4-推件板 5-凸模固定板 6-垫板 7-冲孔凸模 8-拉深凸模 9-限位螺栓 10-螺母 11-垫柱 12-拉深、 再次拉深、冲孔、 切边复合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带锥形压边圈的 倒装拉深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弹簧压边装置 a) 橡皮b) 弹簧c) 气垫
压边力的变化曲线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压边力的变化曲线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带限位装置在压边圈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双动压力机用拉深模刚性压边装置 动作原理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t/D
第5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5.2 圆筒件拉深工艺计算
5.2.2 拉深系数与极限拉深系数
3.极限拉深系数的确定 表4.5是圆筒形件在不同条件下各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 4.5是圆筒形件在不同条件下各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 是圆筒形件在不同条件下各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 为了提高工艺稳定性和零件质量,适宜采用稍大于极限拉深 为了提高工艺稳定性和零件质量, 系数[ 系数[m]的值。 的值。
第5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复习上次课的内容
1.拉深工序中的起皱、拉裂是如何产生的, 拉深工序中的起皱、拉裂是如何产生的, 如何防止它? 如何防止它?
第5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5.2 圆筒件拉深工艺计算
5.2.1 坯料形状和尺寸确定的依据
体积不变原则: 若拉深前后料厚不变,拉深前坯料表面积与拉 体积不变原则: 若拉深前后料厚不变,
1.拉深系数的定义 1.拉深系数的定义
拉深系数m:是指拉深后的 拉深系数m
直径d与拉深前的坯料D 直径d与拉深前的坯料D 工序件d 直径之比。 (工序件dn)直径之比。 第一次拉深系数: 第一次拉深系数: 1 = d1 m 第二次拉深系数: 第二次拉深系数: 2 = m
D
d2 d1
d n −1
第n次拉深系数:mn = d n 次拉深系数:
带刚性压边装置拉深模
1-固定板 2-拉深凸模 3-刚性压边圈 4-拉深凹模 5-下模板 6-螺钉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无压边装置的以后各次拉深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1-推件板 2-拉深凹模 3-拉深凸模 4-压边圈 5-顶杆 6-弹簧
有压边装置的以后各次拉深模
1-模柄 2-上模座 3-凸模固定板 4-弹簧 5-压边圈 6-定位板 7-凹模 8-下模座 9-卸料螺钉 10-凸模
正装拉深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1-上模座 2-推杆 3-推件板 4-锥形凹模 5-限位柱 6-锥形压边圈 7-拉深凸模 8-固定板 9-下模座
5.5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三、落料拉深复合摸
1. 正装落料拉深复合模 2. 落料、正、反拉深模 落料、 3. 后次拉深、冲孔、切边复合模 后次拉深、冲孔、 切边的工作原理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1-定位板 2-下模板 3-拉深凸模 4-拉深凹模
无压边装置的 首次拉深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第5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5.2 圆筒件拉深工艺计算
5.2.2 拉深系数与极限拉深系数
1.拉深系数的定义( 1.拉深系数的定义(续) 拉深系数的定义 拉深系数m表示拉深前后坯料(工序件) 拉深系数m表示拉深前后坯料(工序件)直径的变化率。 愈小,说明拉深变形程度愈大,相反,变形程度愈小。 m愈小,说明拉深变形程度愈大,相反,变形程度愈小。 拉深件的总拉深系数等于各次拉深系数的乘积, 拉深件的总拉深系数等于各次拉深系数的乘积,即
m= d n d1 d 2 d 3 d d = ⋅ ⋅ ⋅ n −1 n = m1 m2 m3 ⋅ ⋅ ⋅ mn −1mn D D d1 d 2 d n −2 d n −1
如果m取得过小,会使拉深件起皱、断裂或严重变薄超差。 如果m取得过小,会使拉深件起皱、断裂或严重变薄超差。 极限拉深系数[m] 从工艺的角度来看,[m 越小越有利于减少工序数。 从工艺的角度来看,[m]越小越有利于减少工序数。 ,[
第5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5.2 圆筒件拉深工艺计算
简单旋转体拉深件坯料尺寸的确定
1.将拉深件划分为若干个简单的几何体; 将拉深件划分为若干个简单的几何体; 2.分别求出各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 分别求出各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 3.把各简单几何体面积相加即为零件总面积; 把各简单几何体面积相加即为零件总面积; 4.根据表面积相等原则,求出坯料直径。 根据表面积相等原则,求出坯料直径。 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 (1)查表计算法 (表4-4) - ) (2)解析计算法 )
第5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5.2 圆筒件拉深工艺计算
5.2.3 拉深次数与工序件尺寸
求图所示筒形件的坯料尺寸及拉深各工序件尺寸。 例4.4.1 求图所示筒形件的坯料尺寸及拉深各工序件尺寸。 材料为10 10钢 板料厚度t= t=2 材料为10钢,板料厚度t=2mm。 t>1mm,故按板厚中径尺寸计算。 解:因t>1mm,故按板厚中径尺寸计算。 确定切边余量△ 1)确定切边余量△h 根据零件尺寸,其高度为h mm, 根据零件尺寸,其高度为h = 76 mm, 查表4 查表4-2得修边余量: △h=6mm 得修边余量: 2)计算毛坯直径D )计算毛坯直径 坯料直径为: D 坯料直径为: = d 2 + 4d ( H + ∆h) − 1.72dr − 0.56r 2 代已知条件入上式得D=98. 代已知条件入上式得D=98.2mm D=98
第5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5.2 圆筒件拉深工艺计算
简单旋转体拉深件坯料尺寸的确定(续)
按图得: π D 2 = A + A = A = A 按图得: ∑ i 1 2 3
4
4

D=
∑A π
i
A1 = πd ( H − r ) A2 = A3 =
π π
[2πr (d − 2r ) + 8r ] 4
2
深后冲件表面积近似相等,得到坯料尺寸。 深后冲件表面积近似相等,得到坯料尺寸。 相似原则: 拉深前坯料的形状与冲件断面形状相似 相似原则: 拉深前坯料的形状与冲件断面形状相似。 但坯料的周边必须是光滑的曲线连接。 但坯料的周边必须是光滑的曲线连接 形状复杂的拉深件: 形状复杂的拉深件: 需多次试压,反复修改,才能最终确定坯料形状。 需多次试压,反复修改,才能最终确定坯料形状 拉深件的模具设计顺序: 拉深件的模具设计顺序: 先设计拉深模,坯料形状尺寸确定后再设计冲裁模。 先设计拉深模,坯料形状尺寸确定后再设计冲裁模 切边工序:拉深件口部不整齐,需留切边余量。 切边工序:拉深件口部不整齐,需留切边余量。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5.5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二、以后各次拉深模
1.无压边装置的以后各次拉深模 1.无压边装置的以后各次拉深模 2.有压边装置的以后各次拉深摸 2.有压边装置的以后各次拉深摸 无压边装置反拉深摸 3.反拉深摸 3.反拉深摸 压边圈在上模的反拉深摸 压边圈在下模的反拉深摸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第5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作业布置: P202 /2、4、8 、9、11 、 、 、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5.5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一、首次拉深模
1. 无压边装置的简单拉深模 2. 有压边装置的拉深模 (1)正装拉深模 (1)正装拉深模 (2)倒装拉深模 倒装拉深模 压边装置 ①橡皮压边装置 弹性压边装置 ②弹簧压边装置 ③气垫式压边装置 带限位装置的压边圈 刚性压边装置 带刚性压边装置的拉深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1-顶杆 2-压边圈 3-凸凹模 4-推杆 5-推件板 6-卸料板 7-落料凹模 8-拉深凸模
落料拉深复合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1-凸凹模 2-反拉深凸模 3-拉深凸凹模 4-卸料板 5一导料板 6-压边圈 7-落料凹模
第5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5.2 圆筒件拉深工艺计算
5.2.2 拉深系数与极限拉深系数
2.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 (1)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2)板料的相对厚度t / D [m] (3)拉深工作条件 1)模具的几何参数 2)摩擦润滑 3)压料圈的压料力 拉深方法、拉深次数、拉深速度、 (4)拉深方法、拉深次数、拉深速度、拉深件的形状等
第5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5.2 圆筒件拉深工艺计算
5.2.3 拉深次数与工序件尺寸
1.拉深次数的确定 当 m总>[m]时,拉深件可一次拉成,否则需要多次拉深。 >[m 拉深件可一次拉成,否则需要多次拉深。 2.各次拉深工序件尺寸的确定 (1)工序件直径的确定 确定拉深次数以后,由表查得各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 确定拉深次数以后 , 由表查得各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 , 适 其原则是: 当放大,并加以调整,其原则是: d 保证m 1)保证m1m2…mn= D m 2)使m1<m2<…mn m 最后按调整后的拉深系数计算各次工序件直径: 最后按调整后的拉深系数计算各次工序件直径: d1=m1D d2=m2d1 …dn=mndn-1 d n-1
筒形件的切边原理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第5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4
(d − 2r ) 2
整理后可得坯料直径为: 整理后可得坯料直径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