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一个关于权力、规则以及人类行为的神秘世界。

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规训和惩罚的观点,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在学校的一些经历。

记得那时候,学校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从上课不许交头接耳,到课间不准追逐打闹,仿佛每一个举动都被无形的条条框框所约束。

就拿上课来说吧,老师那锐利的眼神就像监控摄像头一样,不停地在教室里扫视。

谁要是胆敢偷偷做个小动作,比如在桌肚里翻一本漫画书,或者给同桌传个小纸条,那可就惨了。

老师会立刻点名批评,让你在全班同学面前面红耳赤。

而且,一旦被批评,放学后还得留下来写检讨书。

那时候,觉得这种惩罚简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心里还暗暗抱怨,为啥不能自由一点呢?还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大扫除。

每个小组都被分配了特定的任务区域,我们小组负责的是教室后面的那块小角落。

本来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可我不小心把水桶打翻了,水流了一地。

这时候,卫生委员冲了过来,一脸严肃地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赶紧把地拖干净,不然班级卫生要被扣分啦!”我当时心里那个委屈呀,又不是故意的,怎么就这么凶呢。

但没办法,为了不被扣分,我只能乖乖地拿起拖把,一遍又一遍地拖着那湿漉漉的地面。

在学校的运动会上,也能看到这种规训的影子。

报名参赛的同学要经过严格的选拔,每天放学后都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有个同学因为太累了,想偷偷懒,少跑一圈,结果被体育老师发现,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还被罚多跑了两圈。

当时我们在旁边看着,心里都有点发怵,想着千万不能偷懒,不然这惩罚可受不了。

再想想每天的课间操时间,大家必须排着整齐的队伍,动作要标准一致。

要是有谁的动作不规范,就会被站在台上的教导主任点名。

那时候,感觉自己就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一举一动都得符合规定,稍有偏差就会受到“惩罚”。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这些看似严厉的规训和惩罚背后的一些道理。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的脑袋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得好好理一理。

福柯在书里探讨了权力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规训和惩罚个体。

这可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的肌理之中,让我看到了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忽视的细节。

比如说监狱吧,以前我觉得监狱就是个把坏人关起来的地方,简单粗暴。

但福柯让我看到,监狱其实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规训机构。

从牢房的布局、囚犯的作息时间,到劳动改造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对囚犯进行改造和控制。

我想起有一次去参观一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里面有关于古代刑罚的展示。

那些刑具,什么枷锁、笞杖,看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

讲解员在旁边滔滔不绝地说着,古代的刑罚多么残酷,是为了起到震慑作用。

当时我只是觉得有点可怕,听完就抛到脑后了。

可现在读了这本书,再回想起那个场景,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些刑具不仅仅是让人身体痛苦的工具,更是权力展示的象征。

它们向人们宣告:违反规则,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福柯还提到了学校,这可太熟悉了。

我们每天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好像一切都理所应当。

但仔细想想,学校里也充满了各种规训。

从上课的铃声,到整齐的桌椅排列,再到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无一不是在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在课堂上偷偷看小说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没有像以前那样简单地批评几句,而是让我写一篇检讨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出来。

那时候觉得特别丢脸,心里还埋怨老师太过分。

现在想来,这其实也是一种规训的手段。

通过让我感到羞愧和自责,来纠正我的行为,让我明白在课堂上应该专注学习。

还有工厂,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一举一动都被严格的规章制度所限制。

这种规训看似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工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我家附近有个工厂,有时候晚上路过,能看到车间里灯火通明,工人们还在忙碌着。

他们的脸上带着疲惫,动作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篇1《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读《规训与惩罚》这本书,让我对规训与惩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法国社会学家福柯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规训与惩罚的观点,揭示了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机制和方式。

福柯指出,规训是一种权力技术,它通过一系列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种权力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的刑罚手段,还包括各种现代的规训手段,如监视、检查、控制等。

在现代社会中,规训手段已经取代了刑罚,成为主要的权力工具。

福柯还分析了惩罚的方式和目的。

他认为,惩罚不再是为了威慑或报复,而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惩罚已经变得温和和规范化,目的是让罪犯感到羞耻和悔恨,而不是让他们受到身体上的伤害。

这种惩罚方式被称为“文明的惩罚”,它强调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

福柯的理论对我有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思考权力的运作方式和目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权力不仅是用来惩罚和约束的,更是用来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的。

我们需要学会使用权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让它成为一种压迫和剥削的工具。

此外,福柯的理论也提醒我们,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个体的权利和尊严。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权和自由,而不是仅仅关注权力和控制。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总之,《规训与惩罚》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方式和目的。

我相信,在福柯的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篇2《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是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规训机制如何运作,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和塑造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福柯的观点独特且深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社会。

福柯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规训和惩罚。

规训指的是一种权力形式,它通过一系列规则、纪律和惩罚机制来控制和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规训与惩罚》读后感《规训与惩罚》是法国作家福柯的代表作,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酷刑,惩罚,规训,监狱,共十个章节,论述了惩罚和规训作为权力技术学的手段,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并由此产生的一些观念。

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伴随着惩罚。

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失败的一方会成为胜利的一方的奴隶,胜利者拥有对失败者的绝对权力,可以任意处置他们。

到了封建社会,国王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有权对他的臣民实施统治,任何不服从他的统治的人或者群体都会受到惩罚,鞭打,坐牢,流放,杀头,株连九族等等。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西方世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乃至后来的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民众开始觉得公开处罚甚至酷刑太过于暴虐,在这种情况下,惩罚变得隐秘起来。

到了十九世纪,对于犯罪,人们更多的不是倾向于惩罚,而是“规训”。

持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开始对犯人进行各种教育。

在书的第四部分,论述了“监狱”的作用,一方面,谈到了监狱监管犯人所发挥过的积极作用,但更多的论述了“监狱”的消极作用,它的出发点是减少犯罪,但实际上成为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事物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和道理,这是存在主义者的观点,我对此也表示赞同,但我也不否认某些事物的不合理性。

古典时期的法国,酷刑多种多样,鞭笞,烙印,公开处决,让人们忌惮于法律和国王的淫威,酷刑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人道主义者看来,这是不合理的。

在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的情况下,逐渐就认识到了国王时期的酷刑的不合理之处。

于是,一种新的惩罚机制,对于灵魂的惩罚就慢慢显现。

监禁,限制人的自由,在他们看来就是对于一个人最痛苦的事情,失去自由,在某一个小黑屋里生活,殊不知,这样的生活相比于社会上的流浪汉,甚至一些穷人家庭的人来说,好得多,又哪里能达到惩罚的作用呢?当然,我也不是赞成一个人犯了罪就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应该暴打,应该烙印,甚至处死。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社会中的权力和控制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惩罚方式的转变。

以前那种公开的、残酷的酷刑,比如车裂、凌迟啥的,到后来慢慢变成了比较隐蔽、温和的监禁和改造。

这可不只是惩罚手段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权力运作方式的大变革。

就拿监狱来说吧,以前我一直觉得监狱不就是关犯人的地方嘛,能有啥特别的。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监狱可不仅仅是个把人关起来的笼子。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监狱里,犯人们每天的生活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早上天不亮就得起床,然后整齐地排队洗漱、吃早饭。

这可不是随便吃点啥就行,得有规矩,坐姿要端正,不准大声喧哗。

接下来就是劳动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比如做手工、缝纫或者其他的活儿。

这中间还有休息时间,但也是被严格规定好的,几点到几点,一分钟都不能差。

到了晚上,还有学习时间,学法律、学道德,学怎么重新做人。

这一切看起来好像是为了让犯人改过自新,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一种全方位的规训吗?监狱里的每个角落都有摄像头,狱警随时随地都在监视着犯人的一举一动。

哪怕是上厕所,都感觉有双眼睛在盯着你。

睡觉的房间也是一排排的整齐床铺,被子要叠得像豆腐块一样。

一点小小的违规,比如东西没摆放整齐,或者跟别人说话声音大了点,都可能会受到惩罚。

这种规训甚至延伸到了犯人们出狱之后。

因为在监狱里养成的习惯和受到的教育,他们在回到社会后,还是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被规训的方式生活。

比如说,特别守时,做事一板一眼,不敢轻易越界。

再说学校,其实也是个规训的场所。

上课铃一响,大家就得赶紧坐好,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乖乖听。

不准交头接耳,不准做小动作。

课间休息也就那么几分钟,上个厕所都得一路小跑。

考试就更不用说了,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了考个好分数,大家拼命地学,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

回想我自己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上课偷偷看小说被老师发现了。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探讨了权力、惩罚以及社会控制的演变。

福柯在书中开篇就通过对公开处决这一历史现象的描绘,揭示了旧有惩罚制度的残酷和血腥。

在那个时代,刑罚往往是一种公开的表演,其目的不仅在于惩罚罪犯,更是为了向社会展示君主的权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残酷的惩罚方式逐渐被更为隐蔽和温和的规训手段所取代。

规训权力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不再依赖于直接的暴力和恐怖,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手段来对个体进行控制和塑造。

比如,学校、工厂、监狱等机构的建立,都成为了实施规训的场所。

在学校里,学生们被要求遵守严格的作息时间、课程安排和行为规范;在工厂中,工人的工作流程被精确地划分和监控;而监狱则通过严格的监禁制度、劳动改造和心理矫正来实现对犯人的改造。

这种规训权力的运作方式是极其隐蔽的。

它不像传统的权力那样直接可见,而是通过日常的规章制度、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来发挥作用。

例如,在学校里的考试制度,表面上看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学生的分类和筛选机制,从而实现对他们未来发展方向的规训。

福柯还指出,规训权力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控制,更是对灵魂和思想的塑造。

通过不断的监督、训练和教育,个体逐渐接受了社会所设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从而自觉地遵守规则,甚至将这种规训内化为自我约束的力量。

在探讨监狱这一规训机构时,福柯认为监狱并没有真正实现减少犯罪的目标,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制造罪犯的场所。

监狱中的犯人在长期的监禁和规训中,可能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犯罪文化和心理,使得他们在出狱后更容易再次犯罪。

这一观点让我们反思传统的刑罚制度是否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此外,福柯的理论也让我们思考现代社会中权力的无处不在。

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到职场中的绩效考核,再到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规范,都可以看到规训权力的影子。

这种权力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但也可能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可真是给了我不少的冲击和思考。

福柯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权力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体进行规训和惩罚。

这可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论述,而是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剖析。

就拿我们熟悉的学校来说吧。

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那刺耳的上课铃声吗?它就像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命令着我们立刻结束课间的嬉闹,乖乖地回到座位上。

老师们站在讲台上,用他们的目光扫视着整个教室,仿佛是在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谁要是稍微走个神,或者偷偷做个小动作,那可就惨了。

被点名批评是常有的事,有时候甚至还要被罚站。

那时候,教室的布局也是有讲究的。

一排排整齐的桌椅,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固定的位置。

这看似是为了方便管理,但实际上也是一种规训。

我们被固定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不能随意走动,不能随意交流。

就连坐姿都有要求,要挺直腰板,双手放在课桌上。

这一切,不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吗?还有那严格的考试制度。

每次考试前,老师都会反复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考试的时候,教室里安静得让人害怕,只能听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

监考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踱步,那眼神就像是在寻找猎物。

要是被发现作弊,那后果可不堪设想,不仅成绩作废,还要受到严厉的处分。

这种考试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拼命学习,按照规定的知识和方法去答题。

再说说工厂吧。

工人们每天按时打卡上班,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在流水线上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他们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流程都被严格地规定着。

稍微出点差错,就可能会被扣除工资或者受到责骂。

为了保住工作,为了那份微薄的薪水,工人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种规训。

军队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新兵入伍后,首先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从起床、洗漱、整理内务,到队列训练、体能训练,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就连吃饭、睡觉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种高强度的规训,就是为了把一个个普通人训练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军人。

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作者:————————————————————————————————日期:浅谈权力与规训—读福柯《规训与惩罚》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班级:2015级民族学硕姓名:夏守信学号:s150511完成时间:2016年1月13日指导老师:苏发祥摘要: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对权力的精彩阐释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规训力,在不同的规训手段下,权力具有不同的特征。

权力与规则紧密联系,形成了现代社会全面覆盖的规训网络。

关键词:福柯权力规训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

”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

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一、书本内容架构及分析福柯所考察的惩罚权力的历史包括三个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

自权力诞生之日起,权力的拥有者就试图将权力意志纳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试图对组成这个社会有机体的每一个个体施加权力的影响,使他们臣服于权力,使他们成为权力关系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权力与规训—读福柯《规训与惩罚》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班级:2015级民族学硕姓名:夏守信学号:s150511完成时间:2016年1月13日指导老师:苏发祥摘要: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对权力的精彩阐释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规训力,在不同的规训手段下,权力具有不同的特征。

权力与规则紧密联系,形成了现代社会全面覆盖的规训网络。

关键词:福柯权力规训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

”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

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一、书本内容架构及分析福柯所考察的惩罚权力的历史包括三个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

自权力诞生之日起,权力的拥有者就试图将权力意志纳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试图对组成这个社会有机体的每一个个体施加权力的影响,使他们臣服于权力,使他们成为权力关系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对象。

因此,权力的发展、运作史,就是一个个个体客体化的历史,也是世间万物被客体化的历史。

第一部分是“酷刑”。

该部分向我们展示了法国在18世纪及之前所拥有的残酷的刑罚制度,其典型代表是公开处决犯人的断头台。

这是一种极富视觉冲击效果的公开表演,它想要彰显的是君主的绝对权威。

但是这种做法却越来越显示出弊端,尤其是不公正的处罚容易激起民变。

酷刑当然属于惩罚的一种,该部分还详细地勾勒出了惩罚的性质和特征,概括而言,“惩罚”是统治者基于自己的认识,为了达到揭示“事实”、彰显权力、镇压异己等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能够影响社会的、代表“真理”的权力技术学手段。

第二部分是“惩罚”。

进入18世纪以后,由于受到启蒙思想和社会变迁的影响,酷刑被视为是暴虐、野蛮的君主专制的象征,以惩罚为中心的整个司法制度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惩罚开始具有“普遍性”,即为了顺应社会的普遍思想和要求,君主的“至上权力”下放到代表公共权力的司法官员手中、一些“科学”领域的专家也开始左右司法审判的结果、惩罚的目的变为保卫社会。

同时,惩罚开始具有“温和性”,即刑罚不再任意、直接、残暴,而变成一种利用符号、利益、时间来发挥功能的机制,但是仍然应该被视为作用于肉体的权力技术学。

第三部分是“规训”。

伴随着惩罚变化的是权力技术学中另一手段——规训手段的普遍运用。

规训指“训诫……以符合规则”。

1这里的规则可能是法律,也可能是各种场合的规章制度。

训诫的方法包括制定图表、规定活动、实施操练、为了达到力量的组合而安排“战术”等。

为了保证训诫效果还会采用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等手段。

随着规训手段的深入运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场合乃至整个社会都变成了一种全景敞视机器,肉体的每一个细微的活动都会受到无处不在的权力效应的干预。

这种情况的好处是社会成员的力量得到了整合、编排,提高了运作效率,更易达到权力所预期的具体目标,缺点是权力技术学并非它们看起来或所标榜的那样合情、合理,尤其是对细节的压迫和掌控让人褪变成为一台盲目运行的机器上渺小的零部件,随时会被碾碎、更换。

第四部分是“监狱”。

监狱对犯人进行禁锢、监视、认识、治疗,它是惩罚和规训两种权力技术学手段综合运用的极致,被视为彻底而严厉的制度。

但是监狱的效果值得1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怀疑:监狱并没有降低犯罪率;从拘留到获释的处境造成了累犯;监狱导致了一种“过失犯”环境的形成。

所以从根本上说,监狱并不是简单地遏制非法活动,而是为了区分出它们,某种程度上造就它们,并给它们提供一种普遍的“经济机制”。

监狱代表的所谓“正义”其实是阶级统治的借口和工具。

通过契约理论,通过社会各层面的运作,通过矫正艺术与惩罚权力的混合,监狱的“普遍性”使惩罚变得自然、可接受。

社会也获得了监狱的结构,社会中的个人是受制于多种监禁机制的肉体和力量,是复杂的权力关系的效果和工具。

二、写作特点福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在一书中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结论:惩罚的个人化方式其实是新的权力策略的一个后果,这些策略也包括新的刑罚机制。

因此,他在此书中的研究遵循了以下4个基本规则:1.对惩罚机制的研究并不单纯限于其“镇压”效应和“惩罚”方面,而是将它们置于惩罚机制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积极效应中,即使这些积极效应乍一看似乎是边缘性的。

这样也就是把惩罚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功能。

2.在分析惩罚方式时不只是将它们视为立法的后果或社会结构的表征,而是视为在其他行使权力方式的更普遍领域里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

这样也就是把惩罚视为一种政治策略。

3.不是把刑法史与人文科学史看作两个独立的系列——它们的相互重合似乎对某一方或对双方有干扰作用或有益效应,而是考察是否存在着共同母体,它们是否都出自同一个“认识一司法”结构过程。

简言之,把权力技术学变成刑罚体系人道化和对人的认识这二者的共同原则。

4.试图发现灵魂进入刑事司法舞台以及一套“科学”知识进入法律实践是不是权力关系干预肉体的方式发生改变的结果。

总之,他试着基于某种有关肉体的权力技术学来研究惩罚方式的变化,从中读解出权力关系和对象关系的一部共同历史。

这样,通过把刑罚的宽松当做一种权力技术来分析,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人类、灵魂、正常或不正常的人是如何逐渐复制出作为刑罚干预对象的犯罪,一种特殊的征服方式是如何能够造就出一种作为具有某种“科学”地位的话语的认识对象的人。

三、规训手段福柯提出了规训的三种重要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及检查。

(一)层级监视在福柯看来“纪律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监视的技术能够诱发出权力的效应,反之,强制手段能使对象历历在目。

”与当下的教育现实对照来看,层级监视的规训手段在班级中是十分典型和常用的,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一个班级的架构中,教师和学生并非处于同样的主体地位,尤其在我国,教师在传统观念中一直以“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自居,成为了教育过程中绝对的权威,因而在讨论一个班级的“层级监视”时,是不应该包括教师的,因为教师事实上是居于这个层级之外,对整个层级拥有绝对控制权与建设权的。

而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的“监视”的权力与资格,实际上在他走进教室这个特殊空间时就已经被赋予了,因为讲台是比学生座位要高的,这样的设计非常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监视,它本身就是规训权力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把它归为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的一种特殊情况我觉得也未尝不可。

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就是知识/权力的化身,他所代表的,就是教科书中被挑选出的知识,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权力,而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表现的监视,正是试图把学生规训成符合社会权力要求的“驯顺的肉体”的“微观权力控制”2。

事实上,一个班级中的“微观权力”绝不仅仅是到这个程度就结束了,真正的层级监视是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并时刻运转的。

一般来说,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等院校,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监督群体往往分为三级:班长、其他班委、各类小组长。

这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模式,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被从上至下层层落实;而班级中广大同学的各项情况又是通过该模式自下向上地传达给教师和学校更高层的管理者。

福柯认为这样的金字塔形能够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能够完整地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网络,从而能够增加层次,并把各层次散布在需要监视的整个平面上。

二是结构合理,不会将一种惰性力量压在需要规训的活动上,不会成为这种活动的制动器或障碍……使监视具体化并切实可行”(二)规范化裁决福柯所谓的“规范化裁决”实际上就是依据已有的规章制度,对违规或不达标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这就牵扯出一个关键问题:在学校中,在班级里,到处都有纪律和规定,有明确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的,但无一例外都十分符合社会权力的约束和规训目的,并且具有与其紧密相连的配套惩罚措施。

从惩罚形式的性质来看,学校的纪律有2张景兰.《规训:现代社会的权力技术与策略—解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月第28卷第2期两类,一是明确成文的约束性规定,例如“严禁打架斗殴;严禁考试作弊”等,学生一旦触犯了这样的规定,必将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例如“记过、开除等”,这样的惩罚是公开的、直接的,它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确立并维护学校的权威,彰显社会权力的绝对性和不可侵犯的特点。

另一种则是模棱两可的达标性规定,比如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优等生”、“差生”的群体分类,而这个划分的整体界限却并不十分明晰,尽管如此,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合格的标准还是十分明确的,对于此类不能达标的“违规行为”,主要采取的就是操练性惩罚措施,例如一个学生的某个字写错了,教师可能会罚他抄写一百遍以加深印象,这样的惩罚主要目的在于矫正,并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

在针对规范化裁决这一方面,福柯也提到“在纪律中,惩罚仅仅是奖——罚二元体制的一个因素……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使用惩罚,相反,他应该多奖励少惩罚。

”这里提到的“多奖励”,其实质目的还是为了赢得学生的心,进而实施其他方面的规训和教育,其目的仍是施加对人的精神的控制。

除此之外,福柯还指出,简单的“奖——罚二元体制”使得在学校中“关于行为和表现的定义是基于善于恶这两个对立的价值”,这就使得学校对一个学生行为的判定必然是在是与非两个极端中选择,绝不会存在“还可以、差不多”这样模糊的中间状态。

(三)规训教育的弊端在福柯看来,这种规训教育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高举着社会权力的罗网,每天都在教你如何在这张网里陷的更深,但却让受教者毫无知觉。

此种“润物无声”的渗透式的操控,在福柯看来是极其恐怖的事情。

所以,倘若要批判规训教育的弊端,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对精神层面的渗透和教育,使你的肉体走向驯顺,使你成为这个社会里恭顺的一名良民,而代价就是丧失作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为自己的生活做选择的权力,成为整个“现代化”社会大铁笼上的一个螺丝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