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与惩罚 第二部分

合集下载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作者: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一部分酷刑第一章犯人的肉体1,作为公共景观的酷刑是“人性的胜利”还是罪恶的暴行?在18世纪、19世纪,作为共同景观的酷刑逐渐消失。

它被视为“野蛮时代和野蛮国家的标记”。

这种“结束罪恶”的仪式被人们视为某种不受欢迎的方式,被人们怀疑是与罪恶相联系的方式。

在人们看来,这种惩罚方式其野蛮程度不亚于甚至超过犯罪本身,它使观众习惯于本来想让他们厌恶的暴行。

它经常地向他们展示犯罪,使刽子手变得像罪犯,使法官变得像谋杀犯,从而在最后一刻调换了各种角色,使受刑的罪犯变成怜悯或赞颂的对象。

(p9)在惩罚景观中,从断头台上弥散出一种混合的恐怖,把刽子手和罪犯都笼罩起来;这种恐怖总是要把刽子手的合法暴行变成耻辱。

(p10)特别是当罪犯的罪行在一段历史之后,是否犯罪都有待商榷。

如《檀香刑》中的孙丙,在读者看来,刽子手赵甲就几乎是一个没有人性的罪犯。

现在,耻辱和目光的分布与以前不同了。

定罪本身就给犯罪者打上了明确的否定记号。

公众的注意力转向审讯和判决。

2,惩罚的对象。

过去的两百年中,刑罚的严峻性不断减弱,但这不仅仅是一种数量现象,实际上惩罚对象已经伴随之进行了置换和变化。

曾经降临在肉体的死亡被代之以深入灵魂、思想、意志和欲求的惩罚。

(p17)惩罚的对象由肉体变为灵魂。

3,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

4,应该怎样看待惩罚和惩罚制度。

我们应该分析“具体的惩罚制度”,把它们当做社会现象来研究。

我们应该揭示:惩罚措施不仅仅是进行镇压、防范、排斥和消灭的“消极”机制,它们还具有一系列积极的、有益的效果,而它们的任务正是提供和维持这种效果。

5,能否以肉体史为背景来撰写惩罚史?惩罚制度应该置于某种有关肉体的“政治经济”中来考察。

因为惩罚最终涉及的总是肉体,即肉体及其力量、它们的可利用性和可驯服性、对它们的安排和征服。

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读后感1500字

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读后感1500字

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读后感1500字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读后感1:人的灵魂的历史现实是:生于被束缚与被监视。

2监视所能产生的益处:道德得到改善,健康得到保护,工作有了活力,教育得到传播,公共负担减轻,权力关系由此被精细在监控职能中得到发挥功能。

监视注定要普遍传入整个社会机体,简单粗暴但又无懈可击。

3:位于这个城市中心的,不是“权力中心”,而是由一个不同因素组成的复杂网络:高墙,空间,机构,监控,规章,话语,因此,“监狱之城”的原型不是作为权力之源的国王本人,而是产生个人性又有集体性的实体的契约意志聚合。

4:“工作是现代人的天命”,它取代了道德,填补了信仰留下的空白,它被视为万善之源,工作就是监狱之城的信条,它对于一个机器社会,需要有纯粹机械的还制造手段,按照工业社会规范制造出机械化的个人。

5:“如果由我来施加惩罚的话,惩罚应该打击灵魂而非肉体。

”当惩罚的关注点置于精神层面时,对罪犯的灵魂和动机的审判便随之而来,而传统的司法机构和人员因其自身的局限,无法将有关罪行的知识、罪犯的知识和相关法律的知识集于一身,所以如果司法审判要更具正义性和合法性,就需要其他专业技术的帮助与支持,例如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专家、教育工作者以及部分社会人士。

这些人员在整个的判决过程中都要协助法官们做出决定,因此法官不再是纯粹和唯一的裁判者和惩罚者,审判的权力部分地转移到审理罪行的法官以外的其他权威的手中,整个司法运作吸收了超越司法(司法体系外)的因素和人员。

最终便形成了福柯所说的“一整套知识、技术和‘科学’话语,并且与惩罚权力的实践愈益纠缠在一起。

”6:古典惩罚是公开和身体的,而现代惩罚是隐蔽和心理的,当权力施加于肉体时,我们能清楚听到哀嚎,看见痛苦,闻到血腥,而当权力作用于心灵时,有的人竟茫然不知,有的人努力自我挣扎,还有的人寻求医生的疏导和帮助,但不明白医生也是权力的附庸。

“真理是权力运用的结果,而人只不过是权力使用的工具”关于福柯《规训与惩罚》不用再多奉上言美之词,大体说下本书结构,《规训与惩罚》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酷刑,第二部分是惩罚,第三部分是规训,第四部分是监狱。

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作者:————————————————————————————————日期:浅谈权力与规训—读福柯《规训与惩罚》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班级:2015级民族学硕姓名:夏守信学号:s150511完成时间:2016年1月13日指导老师:苏发祥摘要: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对权力的精彩阐释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规训力,在不同的规训手段下,权力具有不同的特征。

权力与规则紧密联系,形成了现代社会全面覆盖的规训网络。

关键词:福柯权力规训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

”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

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一、书本内容架构及分析福柯所考察的惩罚权力的历史包括三个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

自权力诞生之日起,权力的拥有者就试图将权力意志纳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试图对组成这个社会有机体的每一个个体施加权力的影响,使他们臣服于权力,使他们成为权力关系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对象。

浅谈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浅谈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浅谈权力与规训—读福柯《规训与惩罚》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班级:2015级民族学硕姓名:夏守信学号:s150511完成时间:2016年1月13日指导老师:苏发祥摘要: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对权力的精彩阐释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规训力,在不同的规训手段下,权力具有不同的特征。

权力与规则紧密联系,形成了现代社会全面覆盖的规训网络。

关键词:福柯权力规训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

”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

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一、书本内容架构及分析福柯所考察的惩罚权力的历史包括三个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

自权力诞生之日起,权力的拥有者就试图将权力意志纳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试图对组成这个社会有机体的每一个个体施加权力的影响,使他们臣服于权力,使他们成为权力关系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对象。

因此,权力的发展、运作史,就是一个个个体客体化的历史,也是世间万物被客体化的历史。

规训与惩罚

规训与惩罚

《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读书报告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叛性的法国思想家。

他在青年时期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福柯的大多数研究都致力于考察具体的历史,由此挖掘出众多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从而激烈的对现代理性话语进行自己反传统的批判;同时,福柯的行文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讲究修辞,饱含激情。

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

”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

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全书分四个部分:酷刑、惩罚、规训、监狱,共十章。

全书的论证脉络很清晰,作者在第一章就交代了书的意旨,其后各章是细致、连续的论述,最后一章对监狱的诞生作了总结。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酷刑中福柯开篇写的犯人的公开残忍的惩罚,给人以深刻且难以磨灭的印象,接着就是监狱生活的描述,使人们对监狱生活得到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通过对这两部分的描写,引发人的联想,使人们渐渐意识到一种改变,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酷刑消失了。

惩罚从一种制造无法忍受的感觉的技术转变为一种暂时剥夺权力的经济机制。

而它的转变仅仅用了八十年左右的时间。

规训与惩罚 详细整理

规训与惩罚 详细整理

一、现象与观点(第一章)达米安公开处决、少年犯监狱作息时间——1760-1840惩罚体制转变(一)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酷刑消失了这种转变中有两个进程:作为公共景观的惩罚消失;惩罚的仪式因素逐渐式微。

惩罚逐渐不再是一种公开表演,其中的戏剧因素减弱。

惩罚愈益成为刑事程序中最隐蔽的部分,这样的后果:惩罚进入抽象意识领域、惩罚的效力源于其必然性、受惩罚的确定性应该能阻止犯罪。

司法与执行判决保持距离司法不再因其与暴力相连而承担社会责任;判决的从纯粹赎罪转为使人改邪归正。

公开处决的消失标志着对肉体控制的放松:惩罚从制造无法忍受的痛苦的技术转变为一种暂时剥夺权利的经济机制。

侩子手被技术大军所取代。

肉体和痛苦不是法律惩罚行动的最终目标,这是一个司法保持克制的乌托邦。

现代处决仪式证实了这一双重进程:示众场面的消失和痛苦的消除。

死刑对任何人一样、在瞬间完成、惩罚只针对个人。

是对一个拥有各种权利的司法对象行使法律,而不是对一个有疼痛感觉的肉体行使法律。

酷刑消失不是一下子发生的,有滞延、各种反复,酷刑减少但并未终结。

(二)惩罚对象变化肉体——灵魂、思想、意志、欲求。

受审判和受惩罚的是潜藏在案件背后的幽灵。

凶杀与冲动和欲望一起受到惩罚。

精神病学、犯罪人类学、犯罪学的重复话语通过把犯罪纳入科学知识的对象领域,给合法惩罚机制提供了一种正当控制的权力:不仅控制犯罪,而且控制他们的行为,控制现在、将来、可能的状况。

对罪犯的评估、诊断、预测、矫正开始在刑事审判中占据一席之地,把罪行认定变成一种科学-司法复合体。

判决不再仅仅是一项针对罪行的判决,还包含着技术性预测。

由此,造成了司法决策权威的大量衍生。

一整套知识、技术和科学话语已经形成,并且与惩罚权力的实践愈益纠缠在一起。

观点:惩罚体制的抓变不是集体情感的变化,不是一种人道化趋势。

惩罚的个人化方式其实是新的权力策略的一个后果。

本书研究的四个基本规则:1.把惩罚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功能,可能产生一系列积极效应。

2023年福柯规训与惩罚要点归纳

2023年福柯规训与惩罚要点归纳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人们很轻易可以看到, 从君主专制时期到现代社会, 惩罚机制发生了巨大旳变化, 以酷刑为主旳惩罚逐渐被以监狱监禁为基础旳惩罚所取代。

诸多民众, 乃至启蒙思想家都将之归结于现代民众对抗与推翻专制君权旳重要成果与标志, 或者当作是人道主义和慈善主义时尚对同胞旳关怀与怜悯。

不过, 福柯旳《规训与惩罚》一书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批判与反驳, 福柯提出, 以监狱为基础旳惩罚机制实际上行使着一种规训化旳权力, 制造出驯服旳肉体, 并且这种规训体系自身就是统治阶级维持秩序与纪律, 用以更有效地压迫底层阶级旳工具。

《规训与惩罚》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要描述和探讨了君主制下刑罚体制旳体现与作用机制, 重要是以公开旳酷刑为主;第二部分重要讲述与分析了从君主制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惩罚机制旳流变, 从启蒙思想家主张旳惩罚之城到最终统一旳监狱制度旳规训;第三部分重要分析了以监狱为基础旳规训权力旳详细措施与运作手段, 并讨论了全景敞视主义模式旳优势与影响;第四部分重要揭示了监狱为基础旳惩罚与规训制度为何取代启蒙思想家所设想旳差异性旳惩罚, 福柯重要将之归结于统治阶级培养“过错犯”以此来更好地统治底层阶级。

接下来会对各部分进行详细旳梳理和简介:一、酷刑1.犯人旳肉体福柯在一开始就提出了本书所关注旳重点:“作为一种公共景观旳酷刑消逝了”。

其中包括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面上是酷刑旳消失, 即肉体已经不再作为刑罚旳重要对象。

在君主专制时代中, 惩罚直接针对旳是罪犯旳肉体, 通过绞刑架、断头台和裂尸刑等等方式增长罪犯肉体上旳痛苦, 而伴随现代社会旳到来, 惩罚开始变得有节制, 身体只是惩罚旳一种工具或者说是媒介, 肉体痛苦已经不再作为刑罚旳一种必然旳原因。

第二层面是惩罚旳隐蔽性, 君主时期旳公开处决以及游街示众等行为逐渐消失, 惩罚日益成为刑事程序中最隐蔽旳一部分。

当然, 这里所说旳“示众场面旳消失和痛苦旳消除”, 就是指惩罚旳公开性与痛苦性完全消除, 而是说在现代社会中, 它们已经不再作为惩罚旳重要目旳与规定。

规训与惩罚

规训与惩罚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 魂(主体)与一种新的审判权 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 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 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 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 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 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 的独特性。”(24页)
2、研究问题的立场




(1)对惩罚的研究不单限于“镇压”效应和“惩罚” 方面,惩罚机制还可能产生积极效应; (2)在分析惩罚时不只是将它们视为立法的后果或 社会结构的表征,而是视为在其他行使权力方式的更 普遍领域里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把惩罚视为一种政 治策略; (3)刑法史和人文科学史的关系:不是独立的,是 否都出自同一个“认识—司法”结构过程;(一个新 的事实真理体系) (4)试图发现“科学”知识进入法律实践是不是权 力关系干预肉体的方式发生变化的结果。
《规训与惩罚》
米歇尔· 福柯
福柯简介



一、米歇尔· 福柯其人 法国著名思想家——法国共 产党员——后现代性的代表 人物——同性恋者——艾滋 病患者。 米歇尔· 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法国著名思 想家,后现代性的代表人物。 他在1950年至1953年间是法 国共产党员,后退党。1970 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 1984年死于艾滋病。
七、规训的特点与手段

1、规训的特点 2、规训的技术 3、规训的手段
八、监狱的诞生

1、全景敞视建筑 2、全景敞视主义 3、监狱的诞生

二、主要内容




《规训与惩罚》所考察的惩罚权力的历 史包括三个阶段: 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肉体酷刑; 古典时期(指近代绝对君主制和法国大 革命时期)人道主义改革者的梦想:惩 罚权力的符号技术; 现代社会:体现了现代规训权力技术的 监狱和规范化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训与惩罚》第二部分
第一章普遍的惩罚
从君主制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惩罚机制的流变,从启蒙思想家主张的惩罚之城到最终统一的监狱制度的规训。

刑法改革
一、刑法改革呼声产生的原因
(1)惩罚权力“变质”,权力体制处于无规则状态。

【解释:1、“化公为私”:法官职位被售,职位成为世袭的。

2、根据法律主持正义和作出判决的权力,与创造法律本身的权力相混淆。

君主至上权力。

为筹集基金而将出售“属于”他的司法职位的权力占为己有。

3、一系列特权使法律的实施不能一以贯之。

(有些法庭、程序、诉讼当事人甚至违法行为都拥有“特权”;形式司法参差不一<87-88>)】
(2)民众非法活动增多
【解释:从流血的犯罪转向诈骗犯罪:从17世纪末,凶杀案以及一般的人身侵犯大幅度减少;对财产的侵犯似乎超过了暴力犯罪。

偷窃和诈骗似乎超过了凶杀和斗殴///18世纪的罪犯是处于社会边缘的“诡计多端”的罪犯<84>
1、职工、监工、工头和工人共同参与,而且常常是积极参与。

2、存在着一个完整的非法交易
3、造假活动】
为控制这些非法活动,针对它们制定了新的法律<P96>
刑法改革产生于反对君主的至上权力的斗争与反对司空见惯的非法活动的地下权力的斗争的汇合处。

<P97>
二、刑罚过程中的”人道“的形成根源
福柯将其归因于“惩罚权力经济学”。

【解释:福柯提出,在现代社会中,惩罚的目的已经不在于对过去罪行的救赎,而是为了防止其重演,所以没必要继续对肉体实行残暴的惩罚,而追求在进行惩罚时应该正好足以防止罪行重演。


人们需要考虑的不是过去的罪行,而是未来的混乱。

<P103>
从这个角度出发,福柯提出了惩罚权力的主要原则:
(1)最少原则,即使得惩罚的伤害略超过从犯罪中得到的好处即可;
(2)充分想象原则, 即处罚的核心不是痛苦的实际感觉, 而是这种“痛苦”的表象,所以应尽量扩展惩罚的表象,而不是体罚的现实;
(3)侧面效果原则, 即“如果人们能断定罪犯不会重犯罪行, 那么只要使其他人确信罪犯已受到惩罚就行了”。

(4)绝对确定原则;应该使关于一种犯罪及其可能获得的好处的观念都与关于一种特定的惩罚及其明确的伤害后果的观念联系在一起。

(5)共同真理原则,即用充分的证据并依照普遍适用的方式来确定罪行, 这也推出了一个分论点, “在罪行未被最终证明之前,被告应视为无罪” ;
(6)详尽规定原则,即所有的犯罪必须明确界定,毫无遗漏地分门别类。

在这种刑罚背后,所隐含的是所有那些认可,或准确地说是要求“仁慈”的原则,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惩罚权力经济学。

但这些原则也引起了权力作用点的变化:不再是通过公开处决中制造过度的痛苦和公开羞辱的仪式游戏运用于肉体,而是运用于精神,更确切地说,运用于在一切人脑海中谨慎地但也是必然地和明显地传播着的表现和符号的游戏。

<P111>
第二章惩罚的温和方式
惩罚制度:惩罚之城和强制制度
惩罚之城:在城市的道路两旁,有数以百计的小型惩罚剧场,这种惩罚是公之于众的。

强制制度:监狱、教养机构。

(监禁具有劳动原则、隔离原则以及教化原则)
监狱和教养机构与改革者所倡导的惩罚之城相比,有哪些异同点呢?
两者的相同点:
(1)它们都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机制,它们的宗旨在于防止罪行的重演。

(2)惩罚并不是为了消除己有的罪行,而是改造罪犯;
(3)它们都主张采用能够使刑罚因人而异的方法。

两者的不同点:
(1)改革者所倡导的惩罚之城主要将改造对象集中在人的观念上。

对人的改造应该确保通过加强符号系统及其所传播的表象将人重新确定为法律的权利主体的进程<P144>
(2)而监狱和教养机构所使用的不是被强化和被传播的表象体系,而是被反复使用的强制方法。

人们试图通过这种改造技术所恢复的,不是卷入社会契约的基本权益中的权利主体,而是恭顺的臣民。

<P144>
事实上,社会实践的选择正是这种统一的监狱制度,巨大的监狱建筑所组成的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遍布了整个欧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