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合集下载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一个关于权力、规则以及人类行为的神秘世界。

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规训和惩罚的观点,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在学校的一些经历。

记得那时候,学校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从上课不许交头接耳,到课间不准追逐打闹,仿佛每一个举动都被无形的条条框框所约束。

就拿上课来说吧,老师那锐利的眼神就像监控摄像头一样,不停地在教室里扫视。

谁要是胆敢偷偷做个小动作,比如在桌肚里翻一本漫画书,或者给同桌传个小纸条,那可就惨了。

老师会立刻点名批评,让你在全班同学面前面红耳赤。

而且,一旦被批评,放学后还得留下来写检讨书。

那时候,觉得这种惩罚简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心里还暗暗抱怨,为啥不能自由一点呢?还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大扫除。

每个小组都被分配了特定的任务区域,我们小组负责的是教室后面的那块小角落。

本来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可我不小心把水桶打翻了,水流了一地。

这时候,卫生委员冲了过来,一脸严肃地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赶紧把地拖干净,不然班级卫生要被扣分啦!”我当时心里那个委屈呀,又不是故意的,怎么就这么凶呢。

但没办法,为了不被扣分,我只能乖乖地拿起拖把,一遍又一遍地拖着那湿漉漉的地面。

在学校的运动会上,也能看到这种规训的影子。

报名参赛的同学要经过严格的选拔,每天放学后都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

有个同学因为太累了,想偷偷懒,少跑一圈,结果被体育老师发现,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还被罚多跑了两圈。

当时我们在旁边看着,心里都有点发怵,想着千万不能偷懒,不然这惩罚可受不了。

再想想每天的课间操时间,大家必须排着整齐的队伍,动作要标准一致。

要是有谁的动作不规范,就会被站在台上的教导主任点名。

那时候,感觉自己就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一举一动都得符合规定,稍有偏差就会受到“惩罚”。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这些看似严厉的规训和惩罚背后的一些道理。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通用5篇)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通用5篇)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通用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规训与惩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篇1《规训与惩罚》一书是作者福柯站在刑罚方式和形态演变的角度,对权力本源以及其运作方式的探讨和剖析。

起初我认为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道德水平的提高,才使得残忍的消灭生命的惩戒方式逐渐转变为较为人道的身体监禁和苦役,直至转而成为对人类精神的规训和灵魂的改造。

但通过对本书的研读,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权力机制的构建,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权力的控制。

文章所阐释的内容绝非让我们回顾历史、忆苦思甜,而是为了冲破“理性文明”的思想禁锢,以批判的视角试图还原权力最真实的面貌,并时刻提醒人们权力机制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梦魇,即使它的形式已经面目全非,但类似的“发明”总有其功能的延续。

福柯善于采用历史分析法和谱系学分析法,在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之下,强调的却是万般变幻归一处。

文章中通过酷刑、惩罚、规训与监狱四个部分来讲述现代监狱体制形成的历史,而开篇直接将1757年谋刺国王路易十五未遂的罪犯达米安执行五马分尸死刑的实况记录,与1850年一所监狱的日常作息表进行前后比照,详细地描述了刑罚惩戒机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所产生的历史剧变。

正是因为从身体的破坏到身体的改造、从赤裸的暴力痛苦到隐蔽的驾驭驯服、从正常行为与越轨行为的并处到两者之间的区隔,让制裁的客体由肉体折磨改为了心理拷问,并导致刑罚强制力与科学知识、权力技术以及包括强制劳动在内的社会化教育等因素交织在一起。

显然,犯罪的暴力程度与惩罚的严厉程度呈现的是成正相关的发展趋势,暴力程度的减弱、经济发展需求的加强,让人类懂得“诛心”的妙用,学会用“规训”来制服人的肉体和灵魂。

“规训”意为规训化训练,是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干预技术。

规训通过对精神和肉体的改造来消除人类犯罪心理和暴力行为,从而使其屈服于权力,为权力所用。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的脑袋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得好好理一理。

福柯在书里探讨了权力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规训和惩罚个体。

这可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的肌理之中,让我看到了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忽视的细节。

比如说监狱吧,以前我觉得监狱就是个把坏人关起来的地方,简单粗暴。

但福柯让我看到,监狱其实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规训机构。

从牢房的布局、囚犯的作息时间,到劳动改造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对囚犯进行改造和控制。

我想起有一次去参观一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里面有关于古代刑罚的展示。

那些刑具,什么枷锁、笞杖,看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

讲解员在旁边滔滔不绝地说着,古代的刑罚多么残酷,是为了起到震慑作用。

当时我只是觉得有点可怕,听完就抛到脑后了。

可现在读了这本书,再回想起那个场景,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那些刑具不仅仅是让人身体痛苦的工具,更是权力展示的象征。

它们向人们宣告:违反规则,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福柯还提到了学校,这可太熟悉了。

我们每天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好像一切都理所应当。

但仔细想想,学校里也充满了各种规训。

从上课的铃声,到整齐的桌椅排列,再到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无一不是在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在课堂上偷偷看小说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没有像以前那样简单地批评几句,而是让我写一篇检讨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念出来。

那时候觉得特别丢脸,心里还埋怨老师太过分。

现在想来,这其实也是一种规训的手段。

通过让我感到羞愧和自责,来纠正我的行为,让我明白在课堂上应该专注学习。

还有工厂,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一举一动都被严格的规章制度所限制。

这种规训看似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工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我家附近有个工厂,有时候晚上路过,能看到车间里灯火通明,工人们还在忙碌着。

他们的脸上带着疲惫,动作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篇1《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读《规训与惩罚》这本书,让我对规训与惩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法国社会学家福柯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规训与惩罚的观点,揭示了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机制和方式。

福柯指出,规训是一种权力技术,它通过一系列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种权力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的刑罚手段,还包括各种现代的规训手段,如监视、检查、控制等。

在现代社会中,规训手段已经取代了刑罚,成为主要的权力工具。

福柯还分析了惩罚的方式和目的。

他认为,惩罚不再是为了威慑或报复,而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惩罚已经变得温和和规范化,目的是让罪犯感到羞耻和悔恨,而不是让他们受到身体上的伤害。

这种惩罚方式被称为“文明的惩罚”,它强调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

福柯的理论对我有很大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思考权力的运作方式和目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权力不仅是用来惩罚和约束的,更是用来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的。

我们需要学会使用权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让它成为一种压迫和剥削的工具。

此外,福柯的理论也提醒我们,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个体的权利和尊严。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权和自由,而不是仅仅关注权力和控制。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总之,《规训与惩罚》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方式和目的。

我相信,在福柯的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篇2《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是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规训机制如何运作,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和塑造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福柯的观点独特且深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社会。

福柯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规训和惩罚。

规训指的是一种权力形式,它通过一系列规则、纪律和惩罚机制来控制和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

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读后感1500字

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读后感1500字

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读后感1500字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读后感1:人的灵魂的历史现实是:生于被束缚与被监视。

2监视所能产生的益处:道德得到改善,健康得到保护,工作有了活力,教育得到传播,公共负担减轻,权力关系由此被精细在监控职能中得到发挥功能。

监视注定要普遍传入整个社会机体,简单粗暴但又无懈可击。

3:位于这个城市中心的,不是“权力中心”,而是由一个不同因素组成的复杂网络:高墙,空间,机构,监控,规章,话语,因此,“监狱之城”的原型不是作为权力之源的国王本人,而是产生个人性又有集体性的实体的契约意志聚合。

4:“工作是现代人的天命”,它取代了道德,填补了信仰留下的空白,它被视为万善之源,工作就是监狱之城的信条,它对于一个机器社会,需要有纯粹机械的还制造手段,按照工业社会规范制造出机械化的个人。

5:“如果由我来施加惩罚的话,惩罚应该打击灵魂而非肉体。

”当惩罚的关注点置于精神层面时,对罪犯的灵魂和动机的审判便随之而来,而传统的司法机构和人员因其自身的局限,无法将有关罪行的知识、罪犯的知识和相关法律的知识集于一身,所以如果司法审判要更具正义性和合法性,就需要其他专业技术的帮助与支持,例如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专家、教育工作者以及部分社会人士。

这些人员在整个的判决过程中都要协助法官们做出决定,因此法官不再是纯粹和唯一的裁判者和惩罚者,审判的权力部分地转移到审理罪行的法官以外的其他权威的手中,整个司法运作吸收了超越司法(司法体系外)的因素和人员。

最终便形成了福柯所说的“一整套知识、技术和‘科学’话语,并且与惩罚权力的实践愈益纠缠在一起。

”6:古典惩罚是公开和身体的,而现代惩罚是隐蔽和心理的,当权力施加于肉体时,我们能清楚听到哀嚎,看见痛苦,闻到血腥,而当权力作用于心灵时,有的人竟茫然不知,有的人努力自我挣扎,还有的人寻求医生的疏导和帮助,但不明白医生也是权力的附庸。

“真理是权力运用的结果,而人只不过是权力使用的工具”关于福柯《规训与惩罚》不用再多奉上言美之词,大体说下本书结构,《规训与惩罚》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酷刑,第二部分是惩罚,第三部分是规训,第四部分是监狱。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社会中的权力和控制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惩罚方式的转变。

以前那种公开的、残酷的酷刑,比如车裂、凌迟啥的,到后来慢慢变成了比较隐蔽、温和的监禁和改造。

这可不只是惩罚手段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权力运作方式的大变革。

就拿监狱来说吧,以前我一直觉得监狱不就是关犯人的地方嘛,能有啥特别的。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监狱可不仅仅是个把人关起来的笼子。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监狱里,犯人们每天的生活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早上天不亮就得起床,然后整齐地排队洗漱、吃早饭。

这可不是随便吃点啥就行,得有规矩,坐姿要端正,不准大声喧哗。

接下来就是劳动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比如做手工、缝纫或者其他的活儿。

这中间还有休息时间,但也是被严格规定好的,几点到几点,一分钟都不能差。

到了晚上,还有学习时间,学法律、学道德,学怎么重新做人。

这一切看起来好像是为了让犯人改过自新,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一种全方位的规训吗?监狱里的每个角落都有摄像头,狱警随时随地都在监视着犯人的一举一动。

哪怕是上厕所,都感觉有双眼睛在盯着你。

睡觉的房间也是一排排的整齐床铺,被子要叠得像豆腐块一样。

一点小小的违规,比如东西没摆放整齐,或者跟别人说话声音大了点,都可能会受到惩罚。

这种规训甚至延伸到了犯人们出狱之后。

因为在监狱里养成的习惯和受到的教育,他们在回到社会后,还是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被规训的方式生活。

比如说,特别守时,做事一板一眼,不敢轻易越界。

再说学校,其实也是个规训的场所。

上课铃一响,大家就得赶紧坐好,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乖乖听。

不准交头接耳,不准做小动作。

课间休息也就那么几分钟,上个厕所都得一路小跑。

考试就更不用说了,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了考个好分数,大家拼命地学,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

回想我自己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上课偷偷看小说被老师发现了。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在人类社会中,规训与惩罚一直是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规训与惩罚》一书深刻地探讨了这一主题,引起了我对于惩罚和规训的深思。

书中首先讲述了惩罚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酷刑、刑法到现代的监狱制度,作者详细地描述了不同时期的惩罚方式。

我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社会对于犯罪行为的惩罚方式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但是惩罚的本质却始终没有改变,即通过对犯罪者的身体或心理施加痛苦来达到警示和报复的目的。

这让我不禁思考,惩罚真的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吗?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惩罚的意义和方式呢?在书中,作者还深入地探讨了规训的概念和实践。

他指出,规训不同于惩罚,它更多地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引导和塑造来达到社会管理的目的。

规训的方式包括监督、教育、激励等多种手段,它试图通过对人们的内心和意识进行调控,使其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规训的方式可能比惩罚更加有效,因为它不仅能够遏制犯罪行为,还能够促使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惩罚和规训有了新的认识。

我开始思考,在面对犯罪行为时,我们应该更多地采取规训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惩罚。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注重规训,而不是过分强调惩罚。

在管理团队和组织时,我们也应该更多地采取规训的方式,激励员工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而不是仅仅依靠严格的惩罚来维护秩序。

总的来说,《规训与惩罚》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惩罚和规训的意义和方式,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管理和人类行为的本质。

我相信,在未来的社会管理中,我们会更加重视规训的方式,通过对人们内心的引导和塑造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提升。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可真是给了我不少的冲击和思考。

福柯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权力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体进行规训和惩罚。

这可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论述,而是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剖析。

就拿我们熟悉的学校来说吧。

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那刺耳的上课铃声吗?它就像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命令着我们立刻结束课间的嬉闹,乖乖地回到座位上。

老师们站在讲台上,用他们的目光扫视着整个教室,仿佛是在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谁要是稍微走个神,或者偷偷做个小动作,那可就惨了。

被点名批评是常有的事,有时候甚至还要被罚站。

那时候,教室的布局也是有讲究的。

一排排整齐的桌椅,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固定的位置。

这看似是为了方便管理,但实际上也是一种规训。

我们被固定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不能随意走动,不能随意交流。

就连坐姿都有要求,要挺直腰板,双手放在课桌上。

这一切,不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吗?还有那严格的考试制度。

每次考试前,老师都会反复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考试的时候,教室里安静得让人害怕,只能听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

监考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踱步,那眼神就像是在寻找猎物。

要是被发现作弊,那后果可不堪设想,不仅成绩作废,还要受到严厉的处分。

这种考试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拼命学习,按照规定的知识和方法去答题。

再说说工厂吧。

工人们每天按时打卡上班,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在流水线上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他们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流程都被严格地规定着。

稍微出点差错,就可能会被扣除工资或者受到责骂。

为了保住工作,为了那份微薄的薪水,工人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种规训。

军队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新兵入伍后,首先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从起床、洗漱、整理内务,到队列训练、体能训练,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就连吃饭、睡觉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种高强度的规训,就是为了把一个个普通人训练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军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

”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

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福柯提出了规训的三种重要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及检查。

(一)层级监视
在福柯看来“纪律的实施必须有一种借助监视而实行强制的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监视的技术能够诱发出权力的效应,反之,强制手段能使对象历历在目。

”与当下的教育现实对照来看,层级监视的规训手段在班级中是十分典型和常用的,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一个班级的架构中,教师和学生并非处于同样的主体地位,尤其在我国,教师在传统观念中一直以“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自居,成为了教育过程中绝对的权威,因而在讨论一个班级的“层级监视”时,是不应该包括教师的,因为教师事实上是居于这个层级之外,对整个层级拥有绝对控制权与建设权的。

而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的“监视”的权力与资格,实际上在他走进教室这个特殊空间时就已经被赋予了,因为讲台是比学生座位要高的,这样的设计非常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监视,它本身就是规训权力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把它归为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的一种特殊情况我觉得也未尝不可。

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就是知识/权力的化身,他所代表的,就是教科书中被挑选出的知识,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权力,而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表现的监视,正是试图把学生规训成符合社会权力要求的“驯顺的肉体”的“微观权力控制”。

事实上,一个班级中的“微观权力”绝不仅仅是到这个程度就结束了,真正的层级监视是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并时刻运转的。

一般来说,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等院校,一个
班级中的学生监督群体往往分为三级:班长、其他班委、各类小组长。

这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模式,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被从上至下层层落实;而班级中广大同学的各项情况又是通过该模式自下向上地传达给教师和学校更高层的管理者。

福柯认为这样的金字塔形能够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能够完整地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网络,从而能够增加层次,并把各层次散布在需要监视的整个平面上。

二是结构合理,不会将一种惰性力量压在需要规训的活动上,不会成为这种活动的制动器或障碍……使监视具体化并切实可行”
(二)规范化裁决
福柯所谓的“规范化裁决”实际上就是依据已有的规章制度,对违规或不达标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这就牵扯出一个关键问题:在学校中,在班级里,到处都有纪律和规定,有明确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的,但无一例外都十分符合社会权力的约束和规训目的,并且具有与其紧密相连的配套惩罚措施。

从惩罚形式的性质来看,学校的纪律有两类,一是明确成文的约束性规定,例如“严禁打架斗殴;严禁考试作弊”等,学生一旦触犯了这样的规定,必将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例如“记过、开除等”,这样的惩罚是公开的、直接的,它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确立并维护学校的权威,彰显社会权力的绝对性和不可侵犯的特点。

另一种则是模棱两可
的达标性规定,比如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优等生”、“差生”的群体分类,而这个划分的整体界限却并不十分明晰,尽管如此,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合格的标准还是十分明确的,对于此类不能达标的“违规行为”,主要采取的就是操练性惩罚措施,例如一个学生的某个字写错了,教师可能会罚他抄写一百遍以加深印象,这样的惩罚主要目的在于矫正,并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

在针对规范化裁决这一方面,福柯也提到“在纪律中,惩罚仅仅是奖——罚二元体制的一个因素……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使用惩罚,相反,他应该多奖励少惩罚。

”这里提到的“多奖励”,其实质目的还是为了赢得学生的心,进而实施其他方面的规训和教育,其目的仍是施加对人的精神的控制。

除此之外,福柯还指出,简单的“奖——罚二元体制”使得在学校中“关于行为和表现的定义是基于善于恶这两个对立的价值”,这就使得学校对一个学生行为的判定必然是在是与非两个极端中选择,绝不会存在“还可以、差不多”这样模糊的中间状态。

(三)规训教育的弊端
在福柯看来,这种规训教育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高举着社会权力的罗网,每天都在教你如何在这张网里陷的更深,但却让受教者毫无知觉。

此种“润物无声”的渗透式的操控,在福柯看来是极其恐怖的事情。

所以,倘若要批判规
训教育的弊端,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对精神层面的渗透和教育,使你的肉体走向驯顺,使你成为这个社会里恭顺的一名良民,而代价就是丧失作为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丧失为自己的生活做选择的权力,成为整个“现代化”社会大铁笼上的一个螺丝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