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病例分析

合集下载

肿瘤科病例分析及答案

肿瘤科病例分析及答案

肿瘤科病例分析及答案
[病例摘要]
女性,61岁,全身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近一个月入院。

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明显黄疸,皮肤瘙痒,伴有轻度腹痛,无明显发热,经对症治疗后即缓解,反复发作时尿色深黄,大便颜色变浅,体重、食欲、睡眠无明显变化。

6年前曾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

查体:发育营养正常,巩膜、皮肤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上腹部可见手术瘢痕,腹平坦,未见肠型蠕动波,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或肌紧张,肝脾未及,未扪及包块,Murphy征(-),无移动性浊音,肠鸣正常。

内胆管扩张,直径0.4-0.6cm,肝总管直径0.8cm,胆总管内未见结石。

实验室检查:WBC11.4×109/L,HGB134g/L,中性粒细胞78%,尿胆红素6mg/dl.GGT252IU/L,TBIL233μmol/L,BDIL141.2μmol/L.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梗阻性黄疸待查:胆道肿瘤
胆道结石待除外
(二)诊断依据
1.黄疸伴有大便颜色变浅
2.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3.B超示肝内胆管扩张
4.胆囊结石手术史,黄疸伴有轻度腹痛
二、鉴别诊断(5分)
1.内科黄疸病因,瘀胆性肝炎、病毒性肝炎
2.胆道炎症或结石
3.肝胰肿瘤
三、进一步检查(4分)
1.影像学检查:CT或MRI
2.必要时以PTC(经皮经肝胆道造影)协助。

肿瘤科病历范文肿瘤病例分析(病理学)

肿瘤科病历范文肿瘤病例分析(病理学)

肿瘤科病历范文肿瘤病例分析(病理学)1.胃癌,淋巴结、肝、肺、卵巢转移;支气管肺炎。

进展期胃癌(溃疡型);胃癌淋巴结、肝、肺、卵巢转移;支气管肺炎。

胃癌全身转移,恶病质2.良、恶性肿瘤的主要鉴别点是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本例中胃组织肿块肉眼观溃疡边缘不规则隆起、变硬,切面溃疡底部凹凸不平,镜下见大量肿瘤细胞侵及浆膜层,肝、肺、淋巴结、卵巢灰白结节镜下改变一致,说明系肿瘤转移灶3.一个是压迫,一个是与机体抢夺营养,一个是破坏原有正常组织。

4.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直接蔓延和种植转移。

本例可见典型的胃癌转移,首先表现为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肝、肺多为血行转移,卵巢为腹腔种植转移。

该患者患有胃癌,未及时发现、治疗,发生全身转移,由于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故到了晚期患者会出现恶病质,即全身免疫力低下,各脏器功能障碍,消瘦,在此基础上发生支气管肺炎也是很正常的,故其死因还是恶病质。

在汉斯出版社,大致分了这些期刊:世界肿瘤研究亚洲儿科病例研究亚洲耳鼻咽喉科病例报告亚洲妇产科病例研究亚洲急诊医学病例研究亚洲麻醉学病例研究亚洲兽医病例研究亚洲外科手术病例研究亚洲肿瘤科病例研究眼科学药物化学药物资讯医学美容医学诊断中医学生理学研究生物医学食品与营养科学有的出版社还要分得更细。

病例中的家族史要问三代有无糖尿病史。

在病历中凌天一个内容:个人生活史。

其中包括:有无运动、询问饮食习惯。

主诉:要把患者的主诉记录的非常有条理。

现病史:把发病时间有无在其他医院做过诊断,诊断的依据,有没有服药,服用的是什么药,血糖控制情况。

查体:常规项目:心脏:心界、各瓣膜口的心音。

眼:有无白内障,用眼底镜查眼底。

化验室检查项目:1.空腹血糖。

2.餐后血糖。

3.糖耐量试验。

4.胰岛素释放试验。

5.C肽值。

6.血常规。

7.尿常规。

8.血脂五项。

治疗:根据各项化验结果,拟定治疗方案。

主诉:全身皮肤散在瘀点2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散在瘀点、瘀斑,以四肢为甚,伴有牙龈出血,无血便、血尿及呕血,无畏寒、发热,无咳嗽。

颅内肿瘤病例分析

颅内肿瘤病例分析

颅内肿瘤病例分析1. 病例背景本报告旨在分析一起颅内肿瘤病例,患者男性,45岁。

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

经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证实为颅内肿瘤。

2. 病例分析2.1 症状分析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提示颅内压增高。

这些症状可能与肿瘤的生长速度、位置和体积有关。

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脑组织受压,引起头痛;同时,刺激呕吐中枢,导致恶心、呕吐。

2.2 影像学检查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颅内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本病例中,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位于大脑右侧,呈均匀增强,边界清楚。

这些特征有助于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

2.3 病理学诊断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等方式,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本病例中,病理学检查证实肿瘤为良性,具体类型为神经鞘瘤。

这一结果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肿瘤性质,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病例中,患者肿瘤为良性,但体积较大,伴有颅内压增高。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3.1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颅内良性肿瘤的首选方法。

手术过程中,需注意保护周围正常脑组织,避免术后并发症。

本病例中,患者接受了右侧大脑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肿瘤切除彻底。

3.2 术后治疗术后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本病例中,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颅内压增高,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

3.3 随访与监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本病例中,患者术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随访,期间症状无复发,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无肿瘤复发迹象。

4. 结论本病例为一例颅内良性肿瘤病例,通过详细的病例分析、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明确了肿瘤的性质、位置和大小。

治疗方案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给予对症治疗和定期随访。

患者术后病情稳定,无复发迹象。

本病例表明,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于颅内肿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科病例分析与诊断技巧

肿瘤科病例分析与诊断技巧

肿瘤科病例分析与诊断技巧在肿瘤科的工作中,病例分析和准确的诊断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以分析真实的肿瘤病例为例,介绍肿瘤科病例分析的步骤和诊断技巧。

一、病例分析的步骤1. 病史搜集与整理病例分析的第一步是搜集和整理病人的病史。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主诉、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了解,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病人的病情,并为后续的诊断提供线索。

2. 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在病人病史搜集之后,进行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可以观察病人的身体状况,包括肿块、淋巴结肿大、黄疸等。

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例如血液检查、超声检查、CT扫描等。

这些检查可以为诊断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3. 病例分析与诊断思路在收集完病史和辅助检查后,要进行病例分析与诊断思考。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根据病人的症状和检查结果,结合医学知识和经验,推断病变的部位、性质、原因等。

4. 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在完成病例分析之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的制定应根据病情、病变性质、患者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各种治疗方法。

二、诊断技巧1. 对病史的重视在病例分析中,对病史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

病人的病史中常常会蕴含着诊断的线索,因此医生要认真询问病人或家属,获取尽可能详细的病史信息。

2. 辅助检查的合理运用辅助检查是病例分析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辅助检查都必须进行,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

同时,对于辅助检查结果的解读也需要谨慎,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3. 多学科协作肿瘤科的病例往往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共同来进行分析和诊断。

例如,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病理科医生等可以通过讨论病情,相互交流和研究,提高病例分析和诊断的准确性。

4. 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肿瘤科的病例分析和诊断技巧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

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医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肿瘤学的常见病例分析

肿瘤学的常见病例分析

乳腺癌
病例一
患者,女,45岁,因乳房肿块、疼痛等症状就诊。经乳腺钼靶X线检查发现乳房内不规则肿块,病理活检确诊为 浸润性导管癌。该患者接受了乳腺癌根治术及术后化疗。
病例二
患者,女,35岁,因乳头溢液、乳房皮肤凹陷等症状就诊。经乳腺超声检查发现乳房内低回声肿块,进一步MRI 检查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诊断为炎性乳腺癌。该患者接受了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
02
常见肿瘤类型及病例介绍
肺癌
病例一
患者,男,60岁,因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就诊。经CT检查发现肺部肿块,病理活检确诊为 肺腺癌。该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肿瘤及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以化疗和免疫治疗。
病例二
患者,女,50岁,因持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就诊。经X线检查发现肺部阴影,进一步PETCT检查显示肺部高代谢病灶,诊断为肺鳞癌。该患者接受了放疗和化疗联合治疗方案。
向患者和家属介绍肿瘤的定义、类型、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及预后 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
治疗方案与副作用
详细解释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并告知可能 出现的副作用和应对方法,以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生活方式的调整
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以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胃癌
病例一
患者,男,65岁,因上腹痛、黑便等症状就诊。经胃镜检查 发现胃窦部溃疡型病灶,病理活检确诊为胃腺癌。该患者接 受了胃癌根治术及术后化疗。
病例二
患者,女,50岁,因恶心、呕吐、消瘦等症状就诊。经钡餐 造影检查发现胃体部充盈缺损,进一步CT检查显示胃壁增厚 及淋巴结肿大,诊断为进展期胃癌。该患者接受了新辅助化 疗后行手术治疗。

直肠恶性肿瘤病例分析

直肠恶性肿瘤病例分析

直肠恶性肿瘤病例分析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60岁的男性,主诉排便次数增多,大便习惯改变,连续3个月有轻度直肠出血。

病例分析经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进行身体检查,进一步进行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直肠镜检查。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白细胞计数略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肿瘤标志物CEA检测结果升高。

直肠镜检查显示直肠下段有一个肿块,表面溃疡,直径约为4cm。

随后,经过病理活检,结果显示为高分化腺癌。

根据上述病例描述可知,该患者初步诊断为直肠下段恶性肿瘤。

针对这一病例,我们将进行以下方面的分析。

临床症状:该患者主要症状包括排便次数增多,大便习惯改变和直肠出血。

直肠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特异,常被患者和医生忽视,导致诊断较晚。

因此,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出现以上症状时应警惕直肠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

肿瘤标志物CEA检测结果升高,CEA在直肠恶性肿瘤中常常升高,可作为诊断和疗效判断的参考指标。

这些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影像学检查:直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恶性肿瘤的关键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肿块的情况,并进行生物组织学检查。

本例中,直肠镜检查显示直肠下段有一个溃疡表面的肿块,直径约为4cm。

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确诊为直肠下段恶性肿瘤。

病理学检查:经过病理活检,组织学结果显示为高分化腺癌。

高分化腺癌是直肠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类型之一,通常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

这一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该患者为一例60岁男性,主要症状为排便次数增多,大便习惯改变和直肠出血。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CEA升高。

直肠镜检查显示直肠下段有一个溃疡表面的肿块,直径约为4cm。

病理学结果显示为高分化腺癌。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初步诊断该患者为直肠下段恶性肿瘤。

最后,针对该疾病的进一步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理学结果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甲状腺肿瘤病例分析

甲状腺肿瘤病例分析

甲状腺肿瘤病例分析病例背景甲状腺肿瘤是发生在甲状腺细胞中的肿瘤,甲状腺是位于喉咙下方、气管上方的一个重要腺体。

甲状腺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其中良性甲状腺肿瘤较为常见。

本报告将分析一例甲状腺肿瘤病例,探讨其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问题。

病例摘要患者:张三,男,50岁。

主诉:颈部无痛性肿块,近期增大。

病史:患者3个月前发现颈部有一肿块,无疼痛、瘙痒等症状,近期肿块有所增大,遂来就诊。

体检:一般情况良好,颈部左侧可触及一肿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活动。

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测定正常。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显示甲状腺左侧叶一肿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

病例分析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检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考虑为良性甲状腺肿瘤。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

鉴别诊断1. 甲状腺腺瘤:为最常见的良性甲状腺肿瘤,通常呈单发、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

2. 甲状腺囊肿:呈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内部可见无回声区。

3. 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程度较低,呈乳头状生长,边界不清,内部可见砂粒体。

4. 甲状腺滤泡状癌:呈滤泡状生长,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

治疗方案1. 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或全切除术。

手术过程中需进行冰冻病理检查,以确定肿瘤性质。

2. 内分泌治疗:对于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或滤泡状癌的患者,需接受内分泌治疗,如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3. 放射性碘治疗:对于术后病理证实为弥漫性甲状腺癌的患者,可考虑放射性碘治疗。

4. 分子靶向治疗:对于部分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可尝试分子靶向治疗。

预后甲状腺良性肿瘤术后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复发。

甲状腺恶性肿瘤术后需定期复查,注意遵医嘱进行内分泌治疗。

预后与肿瘤类型、分期、手术切除范围及患者年龄等因素有关。

总结本病例为一例甲状腺肿瘤患者,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影像学检查,考虑为良性甲状腺肿瘤。

脑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

脑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

脑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脑肿瘤是一种具有高度危害性的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巨大的压力。

本文通过对一位脑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旨在深入探讨该病的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患者基本情况患者患有恶性脑肿瘤,女性,年龄55岁。

根据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位于右侧额叶,体积较大且有压迫周围脑组织的趋势。

患者起初出现头痛、失眠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并逐渐加重。

二、临床表现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的位置、性质和大小而异。

患者的体征和症状是评估脑肿瘤类型和程度的重要依据。

一般情况下,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包括以下几方面:1. 头痛:这是脑肿瘤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由于肿瘤的压迫作用,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特别是在早晨或夜间。

2. 神经系统症状:脑肿瘤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如视力、语言和平衡障碍等。

在本例中,患者出现了记忆力下降的症状。

3. 癫痫:脑肿瘤可导致癫痫发作,约有30%-50%的脑肿瘤患者会出现这一症状。

4. 恶心和呕吐:由于肿瘤压迫胃肠或干扰脑内的恶心中枢,患者常感到恶心和呕吐。

三、诊断和治疗脑肿瘤的准确诊断需要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对于本例患者,MRI检查显示肿瘤位于右侧额叶,且体积较大。

治疗脑肿瘤的方法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医生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1. 手术切除:手术是治疗脑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可以减轻肿瘤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2. 放射治疗:对于那些由于肿瘤位置或身体状况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

通过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细胞,达到杀灭或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3.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主要通过使用抗肿瘤药物来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包括氮芥类、卡铂、依托泊苷等。

四、预后和护理脑肿瘤的预后与肿瘤类型、病程、位置和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病例分析
唐某,男,50岁,上腹部周期性疼痛15年。

近半年疼痛加剧,疼痛无规律。

经常呕吐。

两个月来,面部及手足浮肿,尿量减少,食欲差。

半小时前排柏油样大便,并呕吐鲜血,突然昏迷,急诊入院。

体检: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8/5Kpa,心音快而弱。

双腋下及左锁骨下淋巴结肿大,质硬。

化验:WBC 5×109/L,N 0.70 ,L 0.25 ,M 0.04。

入院后出血不止,血压急剧下降,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全身水肿,两下肢及背部为甚。

胸腹腔内分别有500ML淡黄色澄清液体。

胃小弯幽门区有4CM×5CM×5CM肿块一个,质硬,表面出血坏死呈溃疡状。

取肿块处胃黏膜作病理检查,镜下见局部正常胃黏膜破坏。

异型细胞生长,细胞大,核大,染色深,可见不对称分裂像,腺上皮增生,腺体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异型腺体已穿过黏膜肌层浸润达胃肌层及浆膜。

肝大,黄色质软,油腻,镜下见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之圆形空泡,核被挤向一侧,无异型性,苏丹Ⅲ染色呈橘红色。

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肾小管狭窄,肾小管上皮细胞被布满针尖大小伊红色颗粒。

讨论题.
一、作出病理诊断,并按病变发展解释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


二、肝,肾发生什么病变,分析其原因。

三、患者死因是什么?
四、结合本病例,影响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一、病理诊断:
1、慢性胃溃疡
2、胃癌伴左锁骨上及腋下淋巴结转移
3、肝脂肪变
4、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5、胸腹腔积水及全身浮肿
6、失血性休克
诊断依据:
1、慢性胃溃疡:
病史:上腹部疼痛15年,常在饭后1~2小时疼痛发作(饱食后溃疡病胃液中的胃酸刺激溃疡局部的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2、胃癌伴左锁骨上及腋下淋巴结转移:
病史:近二年余疼痛无规律,近半年腹痛加剧(癌变),经常呕吐(幽门狭窄)。

两个月来,面部及手足浮肿,尿量减少,食欲极差(恶病质,低蛋白血症)。

半小时前排黑色柏油样大便,并呕吐鲜血(出血),突然昏倒(失血性休克)。

两腋下及左锁骨上淋巴结显著肿大,质硬。

(癌细胞淋巴道转移)
尸检:胃小弯幽门区有4cm×5cm×5cm肿块一个,质硬,表面出血坏死呈溃疡状。

取肿块处胃粘膜作病理检查,镜下见局部正常胃粘膜破坏,异型细胞生长,细胞大,核大,染色深,可见不对称核分裂像,腺上皮增生,腺体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异体已穿过粘膜肌层浸润达
胃肌层及浆膜。

3、肝脂肪变:
尸检:肝大、黄色、质软、油腻,镜下见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之圆形空泡,核被挤向一侧,无异型性,苏丹Ⅲ染色呈桔红色(胃癌造成的严重营养不良,促使体脂分解,作为能量来源,使大量游离脂肪进入肝内,超过肝脏氧化、利用和脂蛋白的转运能力,于是中性脂肪在肝细胞中蓄积而发生脂肪变性)
4、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尸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肾小管腔狭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满布针尖大小伊红色颗粒(休克缺氧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等细胞器,或使细胞膜直接受损,造成细胞钠水潴留而发生水肿)
5、胸腹腔积水及全身浮肿
尸检:全身水肿,胸腹腔内分别有500ml淡黄色澄清液体(由于恶性肿瘤的消耗和破坏患者发生恶病质和低蛋白血症,引起全身浮肿与胸腹腔积液)。

两下肢及背部水肿为甚(为保证心脑血液供应,血液发生重新分配,故休克早期就出现肾血流灌溉不足,导致急性肾衰)6、失血性休克
体检:消瘦、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8/5kPa(正常值:
13.3~16.0/8.0~10.6KPa),心音快而弱。

(胃癌破坏组织损伤血管造成上消化道出血,导致,失血休克。


二、1、肝脂肪变。

原因:胃癌造成的严重营养不良,促使体脂分解,作为能量来源,使大量游离脂肪进入肝内,超过肝脏氧化、利用和脂
蛋白的转运能力,于是中性脂肪在肝细胞中蓄积而发生脂肪变性。

2、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

原因:休克缺氧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等细胞器,或使细胞膜直接受损,造成细胞钠水潴留而发生水肿。

三、患者死因:溃疡底部大血管破裂,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引起死亡。

四、影响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
1、患者的心理因素。

面对患了癌症这一强烈的恶性刺激,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神经和心理反应,其治疗效果和预后也会有所不同。

2、癌症恶性程度的高低。

表现在其组织学上的分型,是决定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若病理报告单上写明是低分化或未分化的肿瘤细胞,便表明其恶性程度较高。

因为此类细胞更原始、更幼稚,其生长繁殖速度更快,核分裂明显,在局部呈浸润性生长,早期便可发生转移,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及营养物质大量消耗。

3、发现早晚决定治疗效果和存活时间。

根据肿瘤的大小,有无转移以及局部浸润程度将肿瘤分期。

4、年龄。

癌症患者年龄越轻,其内分泌系统越旺盛,其恶性程度和预后也越差。

青年人患了癌症会很早发生转移,因其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正常细胞新陈代谢旺盛,癌细胞也因而繁殖迅速,肿瘤速度生长极快并使组织器官功能迅速衰竭,即使手术也极容易复发。

由于人们习惯地以为癌症好发于中老年人,因而青年人患癌不易早期发现,及至发现已至晚期,其治疗效果也极差。

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自身状况: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身体一般状况可影响胃癌预后,
一般青壮年、男性的预后相对要好。

2.病灶部位:肿瘤位置是影响胃癌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一般胃体癌预后最好,依次为胃窦部、近侧部及广泛癌。

3.组织学类型:国内将常将胃癌分为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硬癌、未分化癌和混合型癌,一般认为分化好的腺癌术后生存率低于高分化者。

4.肿瘤大小:一般小肿瘤预后较好,肿瘤最大直径在4cm以下时可能是预后较好的指标之一。

5.淋巴结转移:一般认为无淋巴结转移者预后要好。

6.手术切除:影响胃癌预后的与手术有关的因素包括手术根治度和胃切除范围等,一般手术根治度大且切除范围小的预后要好。

7.饮食因素: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预后,这包括少摄入干硬、腌渍、熏烤、煎炸等食物,而增加豆制品、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

影响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早期胃癌手术根治切除率及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进展期胃癌。

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而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手术方式等因素与早期胃癌的预后无相关性。

备注:恶病质:是指疾病状态下机体组织被消耗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身体质量下降、营养不良、厌食、疲劳、衰竭、脂肪和肌肉群进行性消耗和脏器的功能损害。

超过3/4晚期癌症的患者有恶病质的征
状,尤其是胃癌和胰腺癌病人,是导致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

低蛋白血症:是一种营养缺乏的特殊表现。

由于长期的负氮平衡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使组织间潴留过多的水分,出现全身水肿为特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