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布局与水体关系浅析——以拙政园为例

合集下载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其意境的构成采用了多种手法,可以从空间布局、建筑设计、景观构造以及意境体验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拙政园的空间布局展现了圆形居中、四周方正的特点。

整个园林面积约为1.33公顷,被水池一分为二,园中心围绕着一个池塘,使整个园林呈现出环绕水的布局。

园内采用了对称布局,叠山分岳、螺旋廊榭等元素都体现了对称性的设计手法,使整个空间显得和谐、有序。

拙政园的建筑设计融入了江南园林的风格特点。

园内建筑群以亭、廊、井、楼为基本形式,且大量运用了园林建筑中的“虚实相生”原则,即利用虚实的对比,营造虚空幽远的意境。

建筑物之间通过曲径通幽的景观连接起来,让游客在园内穿梭时不断感受到不同的景观韵味,增强了游园的趣味性。

拙政园的景观构造采用了水、山、草木等自然元素的配置。

园中有一池深深,水面辽阔。

水在园内的景观构建中起到了连接不同景点的作用,与各种建筑、草木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除了水景,园内还有植被葱茏的山石、花木繁茂的花坛,让人置身于绿意盎然的自然环境中。

拙政园的意境体验主要体现在游客在园内的参观过程中。

整个园林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可以体验到宽阔与狭窄、颠簸与平稳的变化,创造出游人在园中游走的快乐感。

在园内可以欣赏到精致的园林艺术品,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让人们沉浸享受着园林所带来的艺术和审美的愉悦。

拙政园通过空间布局、建筑设计、景观构造以及意境体验等多种手法构成了其独特的意境。

整个园林在细致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下,既展现了自然的美,又体现了人文的内涵,使人们在这个园林中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拙政园赏析800字

拙政园赏析800字

拙政园赏析800字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拙政园进行赏析。

一、园林布局拙政园的园林布局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整个园林以水为主,水面占据了园中大部分的面积,同时辅以假山、花木、亭台等元素,形成了错落有致、曲折深远的格局。

在建筑方面,园中散布着各式各样的建筑,如长廊、楼阁、亭台等,它们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山水画”般的意境。

二、文化内涵拙政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园中的许多景点都寄托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理想。

比如,“芙蓉榭”寓意“清风徐来,芙蓉盛开”,象征着高洁自重;“海棠春坞”则象征着“海棠依旧”的忠贞情感。

这些景点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三、历史背景拙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的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返乡后便开始修建这座园林。

随着历史的变迁,拙政园几经易主,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由沈德潜等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这次修缮奠定了拙政园的基本格局,并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在拙政园的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与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于高雅文化的崇尚。

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这些都将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艺术价值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园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凝聚了古代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智慧。

无论是假山、花木、亭台的布局设计,还是长廊、楼阁、亭台的建筑造型,都展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同时,园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装饰也极具艺术价值,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通过对拙政园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园林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这座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拙政园水元素分析

拙政园水元素分析

拙政园水元素分析园林之水元素分析——拙政园拙政园被誉为文人园林的典范,处处诗情画意,水元素成为山水格局的灵魂,与其他几个要素紧密相关,游园半日,水要素的巧妙运用即可了然于胸。

拙政园占地约5 公顷,位于苏州闹市区,平地造园,造景山水并重,水面占全园五分之三,总体布局以大小水系串联各个空间和建筑庭院。

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水系贯通。

园林整体山水结构和空间组织巧妙,是中国私家园林造园特色的代表,江南私家园林的翘楚之作。

(图1)而水作为一种晶莹剔透、洁净清晰、既婉约又坚韧的自然物质,以其特有的形态及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位置。

(图2) 1“水性至柔,是瀑必劲,水性至动,是潭必静”,水无形、无色、无味,因此它的可塑性很大,水景的艺术表现有动静之分。

静水:常以湖、塘、池等形式出现,客观形象地反应出周围景色,不同气候条件下还能映射出新绿、晴空、红叶、雪影、怪石以及亭台楼阁。

风吹波动,倒影,逆光,反射都能使静水水面波光晶莹,色彩缤纷。

一池静水,给庭院带来的光辉和动感,确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

诸如拙政园之类的大园会采用设堤桥、岛屿,临水建亭,形成离心、扩散的空间特征。

动水:包括河流、溪流、喷泉、瀑布等。

它与静水相比,具有活力,令人兴奋、欢快和激动,如小溪的涓涓流水,喷泉散溅的水花,瀑布的轰鸣等,都会有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审美感知。

水与园林建筑相辅相成,常有的是水亭、桥、水榭、廊等。

水亭(图3):小水面建亭,宜低邻水面,以细察涟漪。

而在大水面,碧波坦荡,亭宜建在临水高台,或较高的石矶上,以观远山近水,舒展胸怀,各有其妙。

一般临水建亭,有一边临水、多边临水或完全伸入水中,四周被水环绕等多种形式,在小岛上、湖心台基上、岸边石矶上都是临水建亭之所。

在桥上建亭,更使水面景色锦上添花,并增加水面空间层次。

桥:以其造型优美形式多样,成为园林中重要造景建筑之一,无论是古诗词《天净沙?秋思》还是无主题诗人林沛中秋诗词《小桥流水》,小桥流水这个意象都成为了诗人抒发自己强烈情感的最佳介质。

建筑布局与水体关系浅析——以拙政园为例

建筑布局与水体关系浅析——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拙政园是典型的多空间、多景区复合的大型宅园。

建筑布局与水体空间进退穿插,时近时远,形式多样。

造园者精心的布局,让游人感受到的空间似乎比实际大很多。

本文通过分类,对拙政园建筑与水体的布局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拙政园;建筑布局;水体1.退离水岸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退离中心水面约6m,前为月台相隔,减少了大体量的建筑对空间的压迫感。

周围视线开阔,轩榭楼阁,磊石佳木,犹如一幅让人目不暇接的长轴画卷。

雪香云蔚亭位于水池中较大的西山上,亭前也建有平台,平台向北退离水面约6m,亭退离水面约11m,前有皂荚树略为掩映,可俯瞰四周景色。

与远香堂隔水相望,互为因借,构成重要的南北中轴线。

东山较小,山北建一六方形的小亭——“待霜亭”隐藏于树间,成为东山点景建筑,离东边最近水体约5m,与水面关系较远。

可透过树林隐约看到池中芙蕖菡萏,主要赏山林景色。

东山南边的绣绮亭,建在假山之颠,距水面约11m。

植被东南密合西北疏朗,视线向中心水体开敞,其东南边的海棠春坞等建筑则隐于树林之间。

“春秋有佳日,山水有清音”,绣绮亭往南的嘉实亭则完全远离水体,离中心水体约38m。

此亭以植物和山石造景为主,春日赏竹笋、石笋,秋日看枇杷累累。

玉兰堂为中园最后一处远离水岸的建筑。

其东为黄石假山,遍植桂花,距离水体约17m;其北退离约10m,且种植乔木遮挡,使空间富于变化,游览时步移景异。

浮翠阁位于西园的假山上,为全园的制高点,距阁前溪涧约5m。

这是一座八角双层建筑,但阁的体量与山体大小和西园空间相比,显得略大,比例失调。

与浮翠阁形成对景的是西南角假山之上的宜两亭。

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六面为窗。

站在宜两亭,可顾看中西两园的优美风光,为赏景佳处。

距两边水面约7-10m。

2.一面与水相邻倒影楼在西园的最北端,成为西园曲尺型水面的收束。

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的水面可以看到这栋楼的倒影而得名,这也是楼前的水域并未种植任何植被的原因。

倒影楼往南为西园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3个扇形窗速写),为三面汇水之处。

关于拙政园的建筑赏析

关于拙政园的建筑赏析

拙政园建筑赏析
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集山水、建筑、雕刻、园艺于一体,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下是拙政园的建筑赏析。

一、建筑风格
拙政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典型的江南园林的特点,淡雅、自然、精致。

园内建筑以白墙、灰瓦、栗柱为主要特色,与周围的山水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

同时,园内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等。

二、建筑布局
拙政园的建筑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园内建筑以水为主体,以山石、花木为辅,形成了“山水相映、楼台倒影”的景象。

园内的建筑布局注重空间的变化和景色的层次感,通过借景、隔景、透景等手法,创造出一种幽深、雅致的氛围。

三、建筑细节
拙政园的建筑细节处理得非常精致,充满了艺术感。

园内的门窗、檐口、梁架等部位都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装饰,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此外,园内的石雕、砖雕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植物配置
拙政园的植物配置也是其特色之一。

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四季常绿,花木繁茂。

通过合理的配置,形成了“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色。

同时,园内的植物配置也与建筑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幽静、雅致的氛围。

总的来说,拙政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严谨的建筑布局、精致的建筑细节和优美的植物配置,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魅力。

它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遗产。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构成手法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拙政园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通过精心布局的景观和建筑,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意境和构成手法两个方面对苏州拙政园进行分析解读,揭示其独特之处。

一、意境分析拙政园以“假山假水真情趣”而著称,它的意境构成主要包括山水意境、花草意境、建筑意境和石头意境等。

首先是山水意境,拙政园采用了“远山近水”的布局手法,使得整个园林显得宏大而深远。

水池与假山相映成趣,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水面相辉映,使人置身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中。

其次是花草意境,拙政园内种植了各种花草,不论春夏秋冬,都能有不同的花香和景色,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第三是建筑意境,园内的建筑以假山、假水为主题,通过精雕细琢,凸显出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最后是石头意境,园中的一些石头构成了独特的石景,或是山峦起伏,或是奇石嶙峋,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不仅仅是一种园林布局,更是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它以山水为背景,以花草为点缀,以建筑和石头为点睛,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追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怀和超然境界。

二、构成手法分析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上采用了多种手法,最为显著的是“远近结合”的手法。

这种手法不仅体现在景观的布局上,更贯穿于园内的每一个角落。

在建筑上,采用了回廊、曲桥和透窗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既有开阔和深远之感,又有幽深和曲折之美。

在绿植上,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使得整个园林无论从近处还是从远处看,都有层次分明、景致各异。

在石景上,采用了悬空崖、断崖、飞瀑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在水景上,采用了晶莹剔透的湖水与蜿蜒曲折的小溪交相呼应,使得整个园林生机勃勃、生气盎然。

苏州拙政园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构成手法闻名于世,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更是一座诗意深长的人文景观。

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设计启示——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设计启示——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2023年第16期现代园艺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设计启示———以苏州拙政园为例卫薇,张龙(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摘要:苏式园林理水讲究忌平直求曲折、动静结合的理念,拙政园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得益于苏州地区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的水源优势,以及在文人中盛行向往田园山水的风气,便天然形成了此种自然式的理水手法。

拙政园以水景为中心,采用动静结合的理水手法,营造别具特色的江南园林奇观。

从拙政园理水手法中的动态之景出发,分析拙政园造景艺术和理水手法等,以理清动态之景在构造全园景观中的应用,并从中得出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借鉴之处,增加当代水景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理水;动态美学;设计1园林理水发展及艺术手法1.1我国传统水景理法的发展演化我国古典园林的造景从先秦开始。

台是商、周两代重要的园林建筑,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台”等,外观雄伟,规模宏大,主祭祀和观赏功能。

在春秋时期,以台地为主的园林风靡,自然的风景也就成为造园依借的一个主要部分;通过人为开挖水体,营造理水景观。

在秦汉时代的园林治水造景处于萌芽阶段,也取得了极大进展。

在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们的“隐士”思想的熏陶下,山水画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并对园林的发展有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宋朝,我国的花园逐渐发展起来,已能模仿大自然的多种水流,并且和山石相结合,形成天然的花园景观。

我国古代的园林在明清两代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园林水景的发展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11世纪,辽人在中都东北侧(现在北京北海公园)一带开湖建岛,故称西华潭,岛名为琼华岛。

元王朝灭亡后合并为大内御苑,并改名为“太液池”。

明朝以元大都为基点,改革了北京的给水体系,营建西苑,扩大了南湖,形成了3个主要的水系景观:北海、中海、南海。

三海的东北面与什刹海、后海、西海相连,被称为京城“六海”。

六海的疏通,为宫廷园林营造了良好的水景观环境。

明代西苑三海海域广阔,水景丰富,自然的野生风光野趣无穷,并延续至清朝。

拙政园分析

拙政园分析
•点
2020/11/22
概述
西园
中园
住宅
2020/11/22
历史: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后 经清代的多次改造
风格:整体为旷远明瑟、平
淡疏朗的明代风格
总面积:约5.57 hm2 组成:东部、中部、西部、
住宅
园林中部和西部、张之万住宅为 晚清原物遗存,面积约2.53 hm2, 是最能代表拙政园艺术特点的部 分。
2020/11/22
竖向空间:上层空间有山体、树木、建筑相互掩映,中层空间有 门洞、漏窗等相互借景、渗透,下层空间又有水系相互贯通。 园墙——方形的漏窗——彼此分离却又相互联系 园墙西部——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水系上的贯通 感
2020/11/22
宜两亭——西园东侧小山丘上的“宜两亭”地势较高,有利于中园 将此景借入园内,不但丰富了中园的景观层次,更使得中、西两 园的视线联系更加紧密;而身处“宜两亭”之上,中园又作为被观 赏对象,其山水之景可尽收眼底 ,“宜两亭”在两园的衔接上起到重 要作用。
2020/11/22
拙政园山体分析
2020/11/22
一、平面布局分析
2020/11/22
拙政园的山体平面布局
2020/11/22
HI为雪香云蔚亭所 在的山体,是中园 的主峰,东西长约34 米南北宽约25米, 山体高4.5米,为全 园地势最高点。
拙政园的山体平面布局
2020/11/22
待霜亭和绣绮轩所 在的山体为次峰。
横向二轴:拙政园中部园林大面积的中心水池形成了横向的水轴 线,水轴线东起梧竹幽居,中部布置有荷风Fq面亭景点,西侧止于 别有洞天景点。此条水轴线以水景为特色景观,并通过水轴线对 游人的视线进行引导,同时通过别有洞天景点的月洞门起到了拙 政园中部与西部的视线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拙政园是典型的多空间、多景区复合的大型宅园。

建筑布局与水体空间进退穿插,时近时远,形式多样。

造园者精心的布局,让游人感受到的空间似乎比实际大很多。

本文通过分类,对拙政园建筑与水体的布局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拙政园;建筑布局;水体
1.退离水岸
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退离中心水面约6m,前为月台相隔,减少了大体量的建筑对空间的压迫感。

周围视线开阔,轩榭楼阁,磊石佳木,犹如一幅让人目不暇接的长轴画卷。

雪香云蔚亭位于水池中较大的西山上,亭前也建有平台,平台向北退离水面约6m,亭退离水面约11m,前有皂荚树略为掩映,可俯瞰四周景色。

与远香堂隔水相望,互为因借,构成重要的南北中轴线。

东山较小,山北建一六方形的小亭——“待霜亭”隐藏于树间,成为东山点景建筑,离东边最近水体约5m,与水面关系较远。

可透过树林隐约看到池中芙蕖菡萏,主要赏山林景色。

东山南边的绣绮亭,建在假山之颠,距水面约11m。

植被东南密合西北疏朗,视线向中心水体开敞,其东南边的海棠春坞等建筑则隐于树林之间。

“春秋有佳日,山水有清音”,绣绮亭往南的嘉实亭则完全远离水体,离中心水体约38m。

此亭以植物和山石造景为主,春日赏竹笋、石笋,秋日看枇杷累累。

玉兰堂为中园最后一处远离水岸的建筑。

其东为黄石假山,遍植桂花,距离水体约17m;其北退离约10m,且种植乔木遮挡,使空间富于变化,游览时步移景异。

浮翠阁位于西园的假山上,为全园的制高点,距阁前溪涧约5m。

这是一座八角双层建筑,但阁的体量与山体大小和西园空间相比,显得略大,比例失调。

与浮翠阁形成对景的是西南角假山之上的宜两亭。

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六面为窗。

站在宜两亭,可顾看中西两园的优美风光,为赏景佳处。

距两边水面约7-10m。

2.一面与水相邻
倒影楼在西园的最北端,成为西园曲尺型水面的收束。

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的水面可以看到这栋楼的倒影而得名,这也是楼前的水域并未种植任何植被的原因。

倒影楼往南为西园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3个扇形窗速写),为三面汇水之处。

它是一座扇面亭,左右各开一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后面的窗则框住笠亭。

此亭形象别致,既是园内的点景建筑,又是很好的观景场所,与谁同坐轩为三面汇水之处,为西园主要构景建筑。

凭栏而坐,可赏荷,可观水,可看石。

轩的西面为留听阁,一面临水,阁前建有平台,两面临水,为景观转折点,南为水,北为山,东面越过水面可同时看到西园两个主体建筑——与谁同坐轩和三十六鸳鸯馆,还有石山上的宜两亭,穿过别有洞天的石门,越过中西两园分隔的石墙,可隐约看到中部景区的景色。

3.多面与水相邻
中园中的香洲是拙政园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与荷风四面亭和远香堂一起成为中园的主要构图。

香洲三面与水相邻,为典型的“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后舱的上层名为“澄观楼”。

香洲与倚玉轩一纵一横,隔水相对,向北依次可见荷风四面亭、见山楼,水体蜿蜒向南,可见小飞虹和小沧浪,水体从建筑下面流过,不见其源头。

梧竹幽居位于中园最东边,西面和南面临水。

其四面皆为月洞门,除东面临园墙以外,其他3面都可观赏不同景色。

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恰当地形容了此地的妙处。

4.凌于水上
小飞虹是拙政园中一道形制特别的亮丽景观。

它属于廊桥,也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小飞虹的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形。

朱红色栏杆倒映水中,桥影随波而动,宛若飞虹。

桥既是连通水陆的通道,又是很好的观景点。

站在桥上,北望可见香洲、荷风四面亭和见山楼,层次十分丰富,向南则是独具特色的水庭院。

西园的主体建筑三十六鸳鸯馆,建筑呈方形平面,为典型的鸳鸯厅。

南厅称“十八曼陀罗花馆”,馆前种植山茶花;北厅称“三十六鸳鸯馆”,挑出与水池之上,馆的进深与馆前水面近似,体积庞大,空间比例略显局促。

馆前曲尺型水面蜿蜒至东北,沿东岸筑有水廊,随势曲折起伏,体态轻盈仿佛飘然凌波。

波形廊大幅度的转折,并与园墙拉开一定距离,使之突兀于水面上,仿若飞动,充满动感。

5.在水中
见山楼位于中园的西北角,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

见山楼四面环水,西侧傍山,下层为藕香榭,上层为见山楼,由西侧的爬山廊上楼,可眺望对岸依稀如画的景色。

南面西山上的荷风四面亭,虽离水岸有一定距离,但四周景色开阔,面面有景,让人感觉置身碧水之上。

造园者在西园南端设置了一个点景建筑——塔影楼,与北端的倒影阁互成对景,笔者认为该出空间狭小,塔影楼尺度相对较大,空间略显拥挤。

6.水庭院
拙政园建筑早期多为单体,晚晴之后,建筑密度增加。

但群体建筑空间变幻有致,园中有两组建筑群落,一个是由小飞虹、小沧浪、得真亭等轩亭廊桥,依水形成的一组庭院,精致小巧;另一组是中园东南部的海棠春坞、玲珑馆、听雨轩等建筑围合而成的小院落,内凿水池,别具一格。

三、建筑整体布局与水体关系
(平面图一张:含水系形态、建筑平面)
拙政园主景区整体布局疏朗,稍微点缀花木,掇石理水,追求山石花木的自然景观。

整个环境虽由人作,但却有疏朗淡泊、行走于山林之感。

南部建筑密度增大,许多景区是由建筑组群围合而成的内聚或较内聚的空间,主要满足园生活起居的需要。

西园采用了曲尺型的狭长水面,围以曲折水廊,点以亭台轩榭,古朴幽静,形成了不同于中园的造园风格。

拙政园水面较大,造园者利用岛屿、小桥等分割水面,使水体回环萦绕,力求达到“水
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理水意境。

在全园之精华的中园,挖凿了面积最大的水域,水池面积较大,故采取垒土石筑岛山的方法划分水面,增加层次。

水池中有东西两山,西山较大,山脚下的荷风四面亭处设有向南向西的两座折桥,将大水面分为三个彼此连通的水域。

所有水体在远香堂前聚为一池,到香洲前四散而去,向南的一支流向小飞虹,流过小沧浪,消失于建筑之下,不见其源。

中西两园共有12座桥,一座廊桥小飞虹,其余为石板桥。

2座有藏源之用,其他则主要为交通联系和分隔水面。

其中一座为上述的小飞虹,另一座位于海棠春坞北面。

在全园其他地方向东看不到东向水体的去向,只有当游人走向该桥才能看到水源掩映于海棠春坞之下。

全园6处源头。

中园水体开阔,共4个源头,除上文提到的东南、西南角的两个,还有一个藏于西北角见山楼之后的假山飞廊,另一个藏于别有洞天之下,潺潺流过,引得游人欲进入西园探个究竟。

西园南北各一个,北流至倒影楼,隐于山石之下,南绕过塔影亭,以此为收束。

驳岸山石多采取上向水面挑出,下向内凹进,并加以植物掩映,巧妙源头处理让水似有不尽之意。

(桥水源)
四、拙政园园林建筑与水体的视线关系平面分析+选择性速写视线轴长轴短轴
经过造园者对建筑与水体位置的精心斟酌,空间相互穿插,游人在园中游览时领略到的空间仿佛比实际空间大一些。

全园有3条纵向轴线和一条横向轴线控制全园景观。

一条是远香堂正对雪香云蔚亭组成的纵轴,前已讨论,不再赘述;一条是见山楼、荷风四面亭、香洲、小飞虹、小沧浪组成的层次丰富的中园的次纵轴;西园主体建筑与谁同坐轩和三十六鸳鸯馆斜对组成的纵轴;一条横向的景观轴线是从梧竹幽居到别有洞天,穿过圆洞门到留听阁,横贯全园的横轴。

这些轴线都是通过水体组织的,除此之外又轴线对景的安排有似乎扩大了水体的空间感,两者相辅相成。

例如:文中提到的远香堂和雪香云蔚亭,远香堂前的水域较为开阔,前面分别布置月台,两个建筑纷纷后退,空间显得更为开阔。

西园空间相对较小,从飞廊南下或者从鸳鸯馆东来,透过别有洞天,隐隐看到中园的亭亭荷叶,山石花木,走过别有洞天,广阔的景色尽收眼底,且正好处于园中最长的一条对景线上,可看到最东边的梧竹幽居半掩于树木之后,此情此景,让游人似乎能穿越几百年,对造园者的造园意趣感到“心有戚戚焉”,这就是造园的意境吧!除此之外,还有多重的因借关系,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五、小结与讨论
拙政园是典型的多空间、多景区复合的大型宅园。

建筑布局与水体空间进退穿插,时近时远,形式多样,形成了以山池景色为主的开敞空间,以建筑点景或廊宇围合的半开敞空间,以建筑围合的封闭空间。

这些空间既独立又相互穿插,错落有致,形成了连续的空间序列。

在园中游览,移步换景,每一个景都让人感叹设计者的精妙构思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这些都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学习,与现代造园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