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政府转型发展之路-张晨

合集下载

数字化赋能政府治理的机理及优化路径

数字化赋能政府治理的机理及优化路径

数字化赋能政府治理的机理及优化路径作者:徐立峰刘海巍齐琦刘丹丹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22年第08期[摘要]数字化治理已成为政府治理新形态,推进政府治理数字化,是满足公众生活需求、提升政府治理效率的重要内容。

基于“机理—障碍—路径”分析框架,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对政府治理理念、结构和运行过程三个方面的潜在作用机理,提出我国政府治理仍然存在治理理念有待加强、数字政府治理结构尚需贯通和数字政府治理效率略显不高等问题。

鉴于此,提出强化数字思维、转變数字政府治理理念,融通数字平台、理顺数字政府治理结构,建立反馈机制、提升数字政府治理效率,完善配套体系、支撑数字政府建设等优化路径。

[关键词]数字化;政府治理;机理;优化路径[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08-0068-07数字化赋能政府治理作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数字政府治理作出了明确部署,要求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

202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强调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数字政府建设不仅要关注数字平台与政府服务的结合,而且需要重点开展数字政府履职能力提升、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构建、规范数字政府建设制度规则、共享数据资源系统、以数字政府建设引领驱动数字化发展和坚持党的领导等方面相关工作。

一般来说,数字化赋能政府治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技术提供治理工具;二是数字信息提供治理视角;三是数据融通提供治理环境。

关于如何推进数字化赋能政府治理,众多学者从政府治理平台质量[1]、线上服务能力测度[2]、数字技术支持意义[3]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普遍认同数字技术重塑了政府治理过程[4],提高了政府治理的效率。

治理现代化中开发区“去行政化”改革的需求、动力与向度

治理现代化中开发区“去行政化”改革的需求、动力与向度

Ә治理现代化研究治理现代化中开发区 去行政化 改革的需求㊁动力与向度张㊀晨1㊀李梦艺2(1.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ꎬ江苏苏州215021ꎻ2.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ꎬ江苏苏州215123)摘㊀要:开发区治理体制的变革深刻揭示了我国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互相形塑的过程ꎬ其历史转轨取决于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ꎮ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ꎬ正在重塑治理空间㊁治理主体㊁治理绩效及其相互关系ꎬ开发区体制改革也面临着政经关系㊁政社关系的调适和重新激活ꎮ就开发区内部治理环境来看ꎬ其生命周期㊁组织结构和区域耦合等领域转型发展的诉求凸显ꎻ就国家治理生态来说ꎬ治理现代化对纵横向制度供给㊁协同治理能力整合㊁治理工具智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ꎮ开发区体制改革ꎬ有赖于重新梳理这一改革的需求㊁动力和向度ꎬ厘清开发区治理体制改革所遵循的目标定位与 去行政化 逻辑ꎬ从而回应开发区体制改革的治理现代化这一时代需求ꎮ关键词:开发区体制ꎻ 去行政化 改革ꎻ治理现代化作者简介:张晨ꎬ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地方治理㊁城市治理研究ꎻ李梦艺ꎬ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ꎮ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 政府 市场 社会 三轴驱动的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18BGL158)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城乡社区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18YJA810006)和江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委托项目 开发区去行政化有关问题的课题研究 (项目编号:H210084)的阶段性成果ꎮ中图分类号:D03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4403(2022)06-0038-11DOI:10.19563/j.cnki.sdzs.2022.06.005一㊁引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ꎮ以党的治理㊁政府治理㊁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国家治理改革逐步深入ꎬ正在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理模式ꎮ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 通过创新行政体制改革ꎬ构建职责明确㊁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成为国家治理体制改革的导向标ꎮ 创新行政方式ꎬ提高行 83政效能ꎬ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①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指明了方向㊁提供了遵循ꎮ然而ꎬ如果对我国庞大的行政体制进行 激进式 改革势必会引发震荡ꎬ因此ꎬ小范围小幅度的试错和探索基础上的 试点 扩散 改革逻辑显得尤为必要ꎮ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活性载体ꎬ开发区在改革洪流中被赋予了从 宏大叙事 到 精细调适 的历史使命ꎮ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全面进入 新时代 ꎬ曾经一度走在时代潮流前列的开发区也面临着 再改革㊁再探索㊁再出发 的挑战ꎮ如何在体制机制改革中进行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职能重构ꎬ如何在 立与破 的渐进式制度变迁中实现对治理体制改革纠偏与试错的成本最小化 进而在开发区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转轨㊁跨越与走向善治ꎬ这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待回答的问题ꎮ二㊁开发区体制 去行政化 改革的现实需求依托国家优惠政策 种下梧桐树 ꎬ开发区获得了 先行先试 的特定资源和发展优势ꎬ在政府引导的行政性经济治理下ꎬ呈现出一种超自主性结构②ꎬ开发区因其治理体制改革需求不断创造出新的制度供给ꎮ与微观逐利的 诱致型制度变迁 和自上而下的 强制型制度变迁 ③都有所不同ꎬ开发区治理体制的建立㊁改革和演化ꎬ是一个顺应市场化㊁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要求的 内生诱致型 的制度变革过程ꎮ④为了与国家治理变迁相适应ꎬ开发区不断地在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相互博弈中寻求 供给 需求 的平衡ꎮ然而在现实情况中ꎬ开发区体制面临着生命周期失序以及行政体制加速回归的双重困境ꎮ⑤开发区制度 供给 需求 的失衡与重大政治经济事件触发的变革㊁路径依赖产生的 阻滞 和治理技术的革新等诸多因素相关ꎬ影响制度供给失衡的诱因共同构成了开发区治理体制改革的需求要素ꎮ(一)开发区生命周期演变:阶段跨越的诉求开发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ꎬ具有生物体生命周期成长的特征ꎮ⑥处于生命周期的何种阶段决定着开发区衍生何种内生需求ꎮ在开发区成长阶段ꎬ由于这个时期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ꎬ需要政府通过土地㊁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短时间内集聚优势推动开发区的发展ꎬ即依托政府的政治优势在羸弱的市场机制中创造经济优势ꎮ随着发展变量累积㊁生产要素集聚和政府政策扶持ꎬ开发区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同步提升ꎬ并且达到了发展峰值ꎮ进入成熟阶段的开发区ꎬ 增长极 效应逐渐显现:一方面ꎬ开发区作为极点ꎬ对周围地区的企业产生一定的向心力和吸引力ꎬ汲取了大量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ꎬ即虹吸效应ꎻ另一方面ꎬ随着极点实力的迅速壮大ꎬ辐射范围也不断扩大ꎬ开发区利用较低程度的集权治理ꎬ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资源再分配ꎬ即扩散效应ꎮ在这个阶段之后ꎬ大部分开发区都相继开始对 二次创业 ⑦进行探索ꎬ政府的政策优势逐步减弱ꎮ随着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ꎬ开发区进入了复杂转型期ꎬ由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㊁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扩散等问题ꎬ开发区集聚效应减弱ꎬ驻区企业面临着 要么退场㊁要么升级 的选择ꎮ开发区阶段跨越的诉求逐渐趋向产业升级转型㊁空间功能升级㊁创新驱动发展和重塑人文环境ꎮ93 治理现代化中开发区 去行政化 改革的需求㊁动力与向度㊀㊀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ꎬ«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ꎮ㊀㊀②黄建洪:«转型升级期的SEZ治理:体制本质㊁运行逻辑及面临挑战»ꎬ«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ꎬ第47-64页ꎮ㊀㊀③道格拉斯 C.诺斯:«制度㊁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ꎬ第177页ꎮ㊀㊀④宋宏:«十字路口的选择:开发区治理体制研究»ꎬ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ꎬ第59页ꎮ㊀㊀⑤沈承诚:«论经济性特区治理体制变革失序的 核心行动者 逻辑»ꎬ«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1期ꎬ第49-54页ꎮ㊀㊀⑥闫国庆:«开发区治理»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ꎬ第77页ꎮ㊀㊀⑦所谓开发区二次创业ꎬ指的是中国的开发区在其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发展模式ꎬ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展空间已经开始溢出ꎬ其增长势头开始减弱ꎮ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式ꎬ需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以指导开发区进一步发展ꎮ(二)开发区组织结构内卷化:去行政化的诉求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ꎬ是迄今为止我国深度和广度最大的机构改革方案ꎮ开发区管理机构大多是在当地政府原有基础建制和原班人马上建立起来的①ꎬ与政府传统治理体制中的纵横向运作机制㊁所有制㊁分配制度以及人事管理机制都高度重合ꎬ呈现双轨运行的特点ꎬ即 区政合一 模式ꎮ一方面ꎬ在开发区建设初期ꎬ 区政合一 模式是效率最高并且最具稳定性的ꎮ另一方面ꎬ以开发区大部门制架构替代了传统行政区划组织架构ꎬ行政区可以享受开发区所带来的政策福利ꎬ能够全方位统筹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ꎬ二者可实现双赢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ꎬ其内部开发模式与管理模式的抱残守缺造成了高成本㊁低效率等问题ꎮ在传统行政体制惯性的掣肘之下ꎬ开发区新体制建设障碍重重ꎬ我国开发区在与行政环境的互动中出现体制复归㊁功能不适与绩效递减等 内卷化 现象ꎮ②纷繁复杂的城乡发展㊁社会管理和生态保护等城市管理服务不断地 被卷入 开发区治理事务当中ꎬ导致开发区管理职能不断延伸㊁管理链条不断延长以及财政负担不断增大ꎬ管委会不得不在经济建设之外的一般性社会管理服务中劳心分神ꎮ以往的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日趋变成 上面千个锤下面一颗钉 ꎬ管委会在很多情况下处于繁重的社会事务中ꎬ 小马拉大车 ꎬ几乎对区域内的所有方面事务大包大揽ꎬ 小政府带不动大社会 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ꎮ就机构设置而言ꎬ因社会职能的不断扩大ꎬ分身乏术的管委会不得不增设机构㊁增添人手ꎮ相较于初创期ꎬ开发区内部机构臃肿㊁职能交叉㊁人浮于事的体制痼疾日趋显现③ꎬ机构扩张使得开发区机构改革落入 精简 膨胀 再精简 再膨胀 的 帕金森困境 ꎮ(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耦合发展的诉求为了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及不确定性ꎬ1978年我国选取深圳㊁珠海㊁汕头和厦门设立对外交流窗口 出口特区 ꎮ脱胎于出口特区的开发区ꎬ在经济体制上实施一定期限内税收自留的政策以及外资企业的税收饶让政策ꎻ在政治体制上ꎬ开发区内部实行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ꎬ对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各类政企关系的调适进行试错和探索ꎮ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ꎬ制度结构的重要性更明显地反映在制度性的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之中ꎬ这种试探性交易和磨合交易费用的平衡要在划定范围的区域内达成ꎬ学界因此将国家主导的园区经济视为一种特殊的政策空间ꎬ开发区也被称之为 孤岛 ④ꎮ在不平衡发展实践中孕育的开发区ꎬ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 二律背反 ꎮ一方面ꎬ随着开发区管理服务职能逐渐拓展ꎬ开发区的城市管理服务被纳入各项考核ꎬ而职责集中在基层公共服务㊁城市综合治理的行政区ꎬ仍需面临着经济指标的考核ꎬ使得行政区与开发区的经济管理权限无法做到实质分离ꎮ行政区与开发区之间的职能乱位㊁角色错位ꎬ导致了开发区治理体制活力降低ꎮ另一方面ꎬ随着开发区地理空间的扩大和生产要素的扩展ꎬ开发区与母城㊁行政区以及其他开发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ꎬ而这种空间界限的密集调整并没有带来整体协调能力的提升ꎬ反而呈现出 以邻为壑 的样态ꎬ这种样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ꎬ开发区强大的 虹吸效应 压缩了母城的空间和功能ꎮ开发区与母城之间的能量转换越来越频繁ꎬ尽管这种互动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ꎬ但是伴随着开发区空间功能的进化和人口的聚集ꎬ开发区也越来越趋近于满足市民起居生活的小规模城市ꎬ 功能越位 不仅拉大了母城骨架ꎬ也挤压了母城的功能发展ꎮ第二ꎬ开发区与行政区之间的体制冲突ꎮ纵向上看ꎬ开发区要对接对口上级多个条线部门多个科室ꎬ协调衔接中频繁地出现摩擦ꎮ同时ꎬ开发区直管所在街道各部门ꎬ将工作压到下一级街道ꎬ基层人员工作04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22 6㊀㊀①朱永新:«中国开发区组织管理体制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ꎬ天津人民出版2001年版ꎬ第77页ꎮ㊀㊀②孙崇明㊁叶继红:«转型进程中开发区管理体制何以 内卷化 ? 基于行政生态学的分析»ꎬ«行政论坛»2020年第1期ꎬ第42-48页ꎮ㊀㊀③王亚:«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ꎬ«中国行政管理»2015第4期ꎬ第145-147页ꎮ㊀㊀④皮黔生㊁王恺:«走出孤岛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概论»ꎬ三联书店2004年版ꎬ第212页ꎮ繁重ꎮ从横向上看ꎬ开发区与行政区之间不仅有交叉重叠的部分ꎬ并且存在原有行政区利益第一位的情况ꎮ此外ꎬ由于模糊的行政边界ꎬ开发区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会引发两个区域直接冲突ꎮ第三ꎬ开发区之间存在同质化的盲目竞争ꎮ在资源禀赋条件相同的区域内ꎬ开发区在产业结构上不得不做出相同的现实选择ꎮ开发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是一种正常现象ꎬ在主导产业和横向产业中做出合理权衡ꎬ从而产生产业集聚效应ꎬ 城市开发区群 也由此形成ꎮ但这也带来了开发区产业同质化的问题ꎬ这些开发区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ꎬ在无产业基础与技术优势的条件下盲目建设ꎬ导致资源浪费㊁资产闲置与产能过剩等问题ꎮ三㊁开发区体制 去行政化 改革的动力机制随着社会活力的展现ꎬ 第三部门 的普遍兴起ꎬ传统治理中政府权威强力支配㊁市场资本获利取向㊁社会主体消极被动等治理观念面临多方主体的挑战ꎮ社会主体的发展壮大改变了 强国家 弱社会 的状况ꎬ使得国家与社会的相互赋权成为可能ꎮ然而中国独特的权力结构和制度安排不能简单地遵循国家与社会㊁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二分原则ꎬ基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党建引领国家治理①的 一核多元共治 模式ꎬ 体制空间(SystemSpace)㊁核心行动者(CoreActors)㊁治理绩效(GovernancePerformance) 的S-A-P三维模型构成了我们理解地方治理创新的基本框架ꎮ②开发区处于中国特定的体制空间中ꎬ这种特定性是了解和探求开发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前提ꎮ在开发区的体制改革过程中ꎬ其动力机制从根本上涉及改革空间的前置保障㊁改革主体的中阶实施与改革绩效后续评估等问题ꎮ因此ꎬ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ꎬ开发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来自由政府㊁市场和社会三维互动构成的治理空间的扩容㊁治理主体的协同和治理绩效的评估ꎮ(一)治理空间:开发区治理体制改革中的三维治理空间1.中央政府的制度空间从开发区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是一个深度互嵌㊁双轨并行的运作状态ꎬ这种状态呈现出三种特点ꎮ第一ꎬ开发区的设立与发展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ꎮ无论是初期依靠政府实现超常规发展ꎬ还是之后为了保障经济成果的 分配正义 ꎬ都离不开政治性的力量ꎮ第二ꎬ我国开发区的辐射效应并不局限于西方增长极理论中 带动经济增长 的功能ꎬ即开发区不仅是经济地域上的 反哺 ꎬ还具有为区域内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㊁社会治理机制创新进行探索的功能ꎮ第三ꎬ开发区既是对原有的 政府替代市场机制 模式进行行政性改造ꎬ又是进一步地以此方式替代市场和塑造㊁培育市场ꎮ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ꎬ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从改革初期的 强政府 弱市场 过渡到现阶段的 强政府 强市场 格局ꎮ在 政府 市场 社会 的 大三角 结构下ꎬ开发区治理在发展中衍生出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准政府(即开发区管委会) 三者权力博弈的 小三角 架构ꎮ一般来说ꎬ中央政府在开发区治理中执行的是宏观调控职能ꎬ从全面性出发对开发区进行战略指导ꎬ做好开发区的整体把控ꎬ避免开发区各自为战ꎮ中央政府对于 不该放㊁不能放 的根本性制度建设④采取有力措施ꎬ同时尝试探索自由包容的公共治理机制ꎬ通过各种传媒途径培育治理主体的公共理性精神ꎮ中央政府逐步对地方政府的放权赋能ꎬ减少了对开发区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ꎬ实现了 借助政府而发展ꎬ限制政府而发展ꎬ到最终平衡政府㊁市场和社会而发展 的治理模式ꎬ这种模式可以被概括为 渐弱式市场替代体制 ꎮ⑤14 治理现代化中开发区 去行政化 改革的需求㊁动力与向度㊀㊀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安排下ꎬ政党推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因素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量ꎮ参见齐卫平㊁陈冬冬:«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政党推动»ꎬ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ꎬ第3-9页ꎮ㊀㊀②张晨:«转型视野中的地方治理:空间转换㊁体制重塑与绩效评价转向»ꎬ苏州大学博士论文ꎬ2014年ꎬ第25-27页ꎮ㊀㊀③⑤黄建洪:«中国开发区治理与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研究»ꎬ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ꎬ第32页ꎮ㊀㊀④包括完善市场环境㊁优化财税政策㊁孵化创新体系㊁培育社会资本等领域ꎮ2.地方政府的行动空间诺斯将政府行为认定为中央政府的行为ꎬ由于假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具有相似目标函数和相同约束条件ꎬ因此地方政府行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博弈被加以抽象ꎮ①然而ꎬ在我国广袤的地域和各异的资源禀赋背景下ꎬ开发区权力关系的制度形塑㊁府际关系网络的扩展ꎬ其核心行动者是地方政府ꎮ作为纵向权力运行的 中间板块 已日益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②ꎬ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集中在经济调节㊁市场监管㊁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四个方面③ꎬ对开发区建设进行决策㊁规划和参与ꎮ地方政府在开发区治理中的行政审批初审权㊁外资项目核准决定权㊁建设项目审批决定权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权以及安全生产审批后续监管权ꎬ在行政权力合法性与耐受性兼顾的情况下重点下放给开发区ꎮ④地方政府要明确行政执法与可下放权力之间的权限边界ꎬ梳理 权力清单 责任清单 负面清单 三张清单ꎬ可以下沉的行政执法权限全部下放ꎬ不能直接下放的由部门委托授权给乡镇(街道)ꎮ比如ꎬ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省级开发区ꎬ应结合其功能定位㊁发展现状和权责诉求ꎬ参照开发区在赋权上提供政策支持ꎻ又如ꎬ实行区政一体化治理体制的开发区(镇街)ꎬ应按照属地管理和责权对应原则ꎬ由区政府主要负责社区管理的总体规划㊁统筹㊁指导和监督ꎮ3.协同性治理的实践场域 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ꎬ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能够拥有解决综合㊁动态㊁多样性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与信息ꎬ也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应用所有有效的工具ꎮ ⑤20世纪80年代以来ꎬ我国的治理架构逐渐从 压力型体制 向 民主合作型体制 转变⑥ꎮ伴随着我国 放管服 改革在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中的纵深推进ꎬ由政党引领的政府㊁市场㊁社会多方力量 协同性治理 的架构已经开始形成ꎮ十八大以来ꎬ由 发展型政府 向 服务型政府 的转变㊁由 管理 向 治理 的转变呈现了我国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同步进化ꎮ具体表现在开发区治理体制层面ꎬ开发区在保持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相对稳定的同时ꎬ其治理权力也实现了从 行政一元 到 多元共治 的转型ꎬ分布在政府㊁权威管理机构㊁开发区及社会主体之中的治理权力ꎬ根据体制内外部各要素的流动适时调整利益关系ꎬ整合开发区治理共同体的利益ꎬ给予了社会主体更多的实践空间ꎮ(二)治理主体:效能政府㊁能动市场与自主社会开发区作为多重利益的主体博弈场域(图1)ꎬ其权力关系的型构受制于央地政府的纵向博弈㊁开发区与地方政府的博弈㊁管委会与开发区的博弈以及社会与企业的博弈ꎬ多重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博弈构成了开发区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ꎬ博弈中各大利益相关者则是治理体制改革动力机制中的受益者与推动者ꎮ然而ꎬ各主体之间因其逐利最大化的自发性ꎬ因利益分化而出现的利益差别㊁利益结构重组导致矛盾冲突在所难免ꎮ治理主体从博弈走向共存㊁从扩散走向吸融是现代化治理的应有之义ꎬ基本的解决路径是在结构㊁制度与行动者的维度上对 政府 市场 社会 三者的关系进行重构ꎮ1.效能政府:权力关系的制度型构在经历了开发区初创㊁二次创业与转型升级的生命周期演化后ꎬ开发区管委会面临着身份的合法性与存在的必要性双重危机ꎮ一方面ꎬ作为地方政府竞争和 政治锦标赛 博弈的重要工具ꎬ开发区管委会充当了 经济先锋队 的角色ꎮ⑦由于法理上没有明确的地位ꎬ开发区管委会只作为临时派出机构的尴尬定位24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22 6㊀㊀①道格拉斯 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ꎮ㊀㊀②沈承诚:«论经济性特区治理体制变革失序的 核心行动者 逻辑»ꎬ«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1期ꎬ第49-54页ꎮ㊀㊀③王玉凯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ꎬ第37页ꎮ㊀㊀④徐晓明:«向开发区下放行政权力法律问题研究»ꎬ«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ꎬ第83-89页ꎮ㊀㊀⑤盖伊 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ꎬ第211页ꎮ㊀㊀⑥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ꎮ㊀㊀⑦吴金群:«网络抑或统合:开发区管委会体制下的府际关系研究»ꎬ«政治学研究»2019年第5期ꎬ第97-108页ꎮ图1 开发区面临的多重利益主体博弈使得其长期处于体制上的 悬浮 状态ꎬ以 嵌入 的形式置于 小三角 的架构之中ꎮ另一方面ꎬ在我国既有宪制框架下ꎬ开发区管委会设立的初衷是在作为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ꎬ管理开发区的建设和运营ꎮ在开发区发展过程中ꎬ管委会自下而上地进行资源摄取ꎬ开发区由此在二次创业与扩容时期获得了大量经济管理的权力ꎬ其社会管理职能的扩容则进一步呈现出其与普通地方政府趋同的走势ꎮ这就导致开发区管委会面临着必要性危机:即是否需要取消开发区管委会ꎬ以一级地方政府直接代替管委会ꎬ从而减少权力资源的垂直筛滤ꎮ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能够给予开发区管委会治理和改革的法理支撑与制度空间ꎮ首先ꎬ要在法律上明确开发区管委会的独立地位ꎬ这是解决管委会职能膨胀导致定位模糊的根本办法ꎮ开发区管委会必须厘清与行政区和地方政府的关系ꎬ减少自身职能与地方政府职能的重叠和交叉ꎬ要避免外部行政体制所带来的干扰ꎬ让开发区管委会 名正言顺 泾渭分明 地进行建设与开发ꎮ比如ꎬ南京高新区管委会将部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㊁行政审批权限和部分经济职能归还给地方政府ꎮ其次ꎬ在管委会与行政区分离的基础上ꎬ细化开发区管委会内部组织结构㊁权力配置与权力关系ꎬ保障开发区管委会的权威性㊁连续性和有效性ꎬ为开发区管委会向自治组织发展提供条件ꎮ2.能动市场:市场机制渐进走向成熟在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ꎬ市场机制是开发区治理改革最重要的动力主体ꎬ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ꎮ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ꎬ开发区市场环境的研判势必面临着国际国内两个大环境ꎮ从经济循环环境的角度来看ꎬ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ꎬ在经济开放发展的初始阶段ꎬ我国开发区遵循以 外循环 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ꎮ然而ꎬ随着经济逆全球化趋势的逐渐显现ꎬ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国际产业的转移升级ꎬ我国开发区逐步开始探索从以 外循环 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经济 双循坏 模式转轨ꎮ从国内经济发展的驱动要素转变来看ꎬ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ꎬ从 要素驱动发展模式 向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转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高质量经济的重要共识ꎮ开发区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科技创新 孵化器 ꎬ为国家寻求核心竞争力创造契机的同时ꎬ其科技原创能力㊁创新成果转换能力与产权机制保障能力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ꎮ开发区作为区域内集聚各种创新资源㊁要素和人才的平台ꎬ要依靠市场机制对内部运行进行调节ꎬ通过招募基金管理与运营公司㊁团队推动公私合作ꎬ在区域内建立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的创新要素导入模式ꎮ具体来说ꎬ应链接区域内创新体系中的主要载体ꎬ构建组织紧密的产业集群ꎮ对于产业开发㊁集成创新㊁研发培育等系列创新活动提供 全链条覆盖 的智能化服务ꎬ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技术转移路径ꎬ产生主体㊁客体以及第三方平台利益共享㊁风险共担的机制ꎮ34 治理现代化中开发区 去行政化 改革的需求㊁动力与向度。

数字城市建设逻辑

数字城市建设逻辑

数字城市建设逻辑作者:王晓宁来源:《经济》2022年第09期王晓宁,赛迪顾问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总经理,长期从事数字化研究,是郑州市智慧城市第一批专家顾问,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先锋百人论坛成员(首批)。

多次为政府、企业提供数字城市、智慧能源咨询服务。

数字城市建设是政府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城市借助ICT技术,对城市治理、政务服务、民生发展、经济发展等进行的全方位的数字化升级的过程。

新时期数字城市建设与数字政府建设高度统一。

数字政府为数字城市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数字城市是实现数字政府最终目标的表现形式。

新时期数字城市建设是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方位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强化数据治理和信息安全,通过数字政府建设引领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态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和特点,对我国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全国各地数字化建设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从统筹部门和建设重点的不同,可以将数字城市建设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局部效率提升的试点示范阶段。

2008年继IBM提出“智慧地球”后,我国开始了智慧城市领域的探索。

初始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以各部门、各地方独立建设为主,电子政务先行,以行业应用数字化、网络化为驱动,重点引入无线通信、光纤宽带、GIS、遥感等技术,实现单个系统信息化,整体建设相对分散与无序。

随着RFID、LTE网络、云计算等概念的引入,ICT设备商、集成商等开始广泛布局,国家部委也启动试点建设,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中全面应用,城市数字化进程加快,我国智慧城市进入以新兴技术为驱动的新阶段。

促进信息共享的国家战略推进阶段。

2015年底,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正式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概念,并推动深圳、福州和嘉興三地进行试点,开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篇章。

数字经济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数字经济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数字经济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创造、加工和利用,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和经济增长的一种经济形态。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对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数字经济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阐述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其次,深入探讨数字经济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最后,探讨数字经济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数字经济作为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入经济领域的产物,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首先,数字经济可以促进经济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产业将面临淘汰和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数字经济可以为一些传统产业带来新的突破口和发展机会,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其次,数字经济可以提升效率和创新能力。

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产生的数据量大大增加,这为企业和组织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可以实现更高效、更创新的管理和生产方式。

再次,数字经济可以推动产业融合和跨界发展。

数字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经济活动的壁垒,不仅可以在同一产业内促进不同企业的合作与竞争,还可以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协同,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二、数字经济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数字经济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资源优化与重构以及市场需求的改变与升级。

首先,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数字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和加速。

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其次,数字经济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与重构。

2023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推进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 奋力开创政务服务新局面3篇

2023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推进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 奋力开创政务服务新局面3篇

2023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推进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奋力开创政务服务新局面3篇2023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推进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奋力开创政务服务新局面12023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推进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奋力开创政务服务新局面2023年,重庆市将迎来一次新的公务员考试机会。

申论是加分项之一,考生需特别关注。

本篇文章将围绕重庆市“数字政府”建设,探讨如何开创政务服务新局面。

“数字政府”建设是新型政务服务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政府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市积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造全国先进的智能化政务服务体系。

数字政府建设是手段,政务服务是目的。

数字政府建设不是单纯地数字化,而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实现政务服务的全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数字政府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和推进,重庆市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一、打造面向公众的智慧政务服务平台。

以“一网通办”为核心,实现政务服务全流程的数字化,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市民。

同时,需要建设数字化民生服务大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市民需求、出行数据等,驱动政府出台更加精准的政策,提升服务效能。

还需积极推广分级分层管理方式,实现单位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打通信息壁垒。

二、推进全球数字化政务协同发展。

以“数字丝绸之路”为抓手,深挖创新性政策和措施,建设全球数字政务服务体系,改善人民生活和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优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探索合适的合作模式,建立良好的数字政务服务体系,促进全球数字政务的共同发展。

三、坚持数据驱动创新高效发展。

在数字政府建设中,数据是基础和核心,开展政务数据开放,将数据转化为价值,与社会各方开展数据共享,挖掘数据价值。

同时,要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政务服务中应用,实现服务的高效、快捷、高质量。

四、加强数字安全保障。

数字政府建设需要重视数字安全问题。

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难点及路径

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难点及路径

Financial Technology金融科技作者简介:马春丽,女,本科,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经济师。

①中国网https://0x9.me/Qhgm9.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难点及路径马春丽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 130051) 摘 要: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经济模式的快速转变也促进新的金融服务功能的更新换代,金融科技赋能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驱动现代金融业升级换代的重要引擎。

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产品不断丰富金融市场选择,金融科技已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从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呈加速状态,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战略执行缺乏配套顶层设计、协同机制欠缺、创新人才不足等方面当前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银行;金融科技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09(2020)11004503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必然模式。

在此背景下,银行与科技的关系愈发密切,尤其是在经济增速下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监管要求和业务发展的双重压力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按下了快进键。

当前,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技术,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产业变革,并推动金融服务迅速走向数据化、精准化、可信化、敏捷化和智能化。

在此背景下,通过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实现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了银行业的共识。

一、我国数字银行发展现状2010年以来,我国数字银行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2011年-2012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推陈出新,商业银行几乎借助手机银行重构了新的数字银行。

广大客户逐渐摆脱对电脑和网上银行的依赖,转而选择更加轻便的智能手机,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强势崛起。

2013-2015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第三方支付产品快速崛起,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肯定与选择。

在这种情境的倒逼下,银行加强了和证券、基金、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合作,推陈出新,建设多方共赢的“金融生态圈”。

申论范文:推进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 奋力开创政务服务新局面

申论范文:推进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 奋力开创政务服务新局面

申论范文:推进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奋力开创政务服务新局面申论范文:推进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奋力开创政务服务新局面【导语】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变革,数字化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成为了必然之举。

本文将从数字政府的概念、重要意义、现状分析以及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展望数字政府建设在奋力开创政务服务新局面中的重要作用。

【正文】一、数字政府的概念和重要意义数字政府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数字政府的出现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政府运行方式的转型。

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数字政府建设在提高政府效能、打通政府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数字化转型,政府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数字政府可以改变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让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成为现实,增强公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此外,数字政府建设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引领,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数字政府建设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整体水平相对较高。

例如,政务服务网和政务服务APP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数字政府建设还存在着互通互联、数据共享不畅、服务水平不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是数字政府建设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了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当出台鼓励数字政府建设的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申论范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3篇

申论范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3篇

申论范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3篇申论范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1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数字信息为要素,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深度融合各产业,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创造知识、技术和文化价值的一种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以其高效、便捷、节能减排、生产力提升等特点,成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数字化潮流的崛起,为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这些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为数字经济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和场景,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转型和升级,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二、数字经济推动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数字经济的崛起为企业的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实现生产和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扩大企业与市场、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改善企业的运营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数字经济也促进了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促进了技术和经验之间的共享,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三、数字经济对就业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就业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推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和升级,而且也创造了一系列新兴的就业岗位。

数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数字经济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加大力度,培养一批具有数字化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四、数字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