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灯笼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二年级简单灯笼教学设计

二年级简单灯笼教学设计

二年级简单灯笼教学设计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俗元素。

制作灯笼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

本文将介绍一个适合二年级学生的简单灯笼教学设计,帮助教师们有效引导孩子们参与制作灯笼。

一、目标:1.了解灯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学习简单的灯笼制作技巧;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1.纸板或彩纸;2.剪刀;3.胶水;4.彩色笔或蜡笔;5.绳子。

三、教学流程:1.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中国传统灯笼的图片,引导他们讨论灯笼的特点和用途。

然后,教师可以简单介绍灯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们对制作灯笼产生兴趣。

2.制作灯笼(30分钟):(1)准备绘制模板:教师将纸板或彩纸剪成一个长方形,大小由学生决定,但建议长宽比不超过2:1。

(2)设计图案:学生们可以用彩色笔或蜡笔在模板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可以是动物、花草等。

(3)剪裁:教师或学生按照图案的轮廓线将模板剪裁成相应的形状,然后将两侧边缘对折并用胶水固定,形成灯笼的基本外形。

(4)装饰:学生可以使用绘画工具在灯笼上添加更多的细节和装饰,如彩色纸条、贴纸等。

(5)固定绳子:教师或学生可以在灯笼的顶部和底部固定绳子,以便悬挂或提取灯笼。

(6)完成与展示:学生们完成灯笼制作后,可以将灯笼展示给其他同学和家长,分享他们的创意和成果。

3.总结(1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询问他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解答。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回顾整个制作灯笼的过程,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想法。

最后,教师可以总结灯笼的制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延伸:1.学生们可以试着用不同的材料和方式制作灯笼,如使用塑料瓶、纸杯等。

2.学生们可以尝试不同的图案和装饰方式,如剪纸、贴纸等。

3.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们一起制作一个大型的灯笼,用于学校的庆祝活动或展览。

结语:通过这个简单的灯笼教学设计,学生们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灯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初中灯笼的制作教案

初中灯笼的制作教案

初中灯笼的制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3. 通过制作灯笼,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

二、教学内容:1. 灯笼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技巧3. 灯笼的装饰和创意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 教学难点:灯笼的装饰和创意,如何使灯笼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灯笼的相关资料,准备制作灯笼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2.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个灯笼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灯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包括剪裁、粘贴、绑绳等,同时演示制作过程。

3. 示范:教师选择几位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制作灯笼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制作技巧。

4. 制作: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开始制作灯笼。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 装饰和创意:学生在制作好的灯笼上进行装饰和创意,可以绘画、贴纸、挂饰等,使灯笼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6. 展示和评价:学生将制作好的灯笼进行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意见。

7.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探索和创新。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学生对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学生在装饰和创意环节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对细节的处理不够精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细节处理能力的培养。

此外,活动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得到了增强。

灯笼教案设计(优秀6篇)

灯笼教案设计(优秀6篇)

灯笼教案设计(优秀6篇)灯笼教案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用剪、折等方法制作灯笼。

2、让幼儿正确使用剪刀的技能。

3、培养幼儿耐心做事的习惯,并体验做纸工的乐趣。

活动准备:1、幼儿活动用书纸工第8页。

2、幼儿人手一把剪刀。

3、范例一幅。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家里门口有没有挂灯笼呀?灯笼是什么颜色的?2、教师出示制作好的灯笼: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自己做的灯笼请你们看看用什么做的?是什么样的?二、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习新年树的制作方法。

1、今天杨老师就来教小朋友们来做这个好看的灯笼吧。

(请幼儿观察图示)2、你们觉得最难做地方在哪里?(解决难点问题——沿虚线折叠的地方,采用同伴解答与教师重点示范的方法)。

3、教师示范讲解灯笼的制作方法。

(1)教师:小朋友们知道这灯笼是怎样制作的吗?(2)教师一边示范制作一边讲解:①先沿着正方形的外轮廓把正方形剪下来。

②将正方形纸对折后打开再向中必线对折。

③将短边沿虚线向后折,并翻过来。

④将四角沿虚线折叠,⑤再沿虚线向后折叠。

⑥撑开两边口袋,即成灯笼。

三、分发材料,交待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提出要求:要求幼儿先看看制作图示,再动手制作;桌子地面都要理干净;碰到问题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小朋友。

2、幼儿操作,教师对能力较弱的孩子进行指导,请能力强的孩子帮助别的孩子(语言及动作),提醒保持干净。

3、重点指导幼儿小朋友要先把正方形剪下,要求幼儿要剪平整,再按步骤折成灯笼。

制作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比一比谁制作的灯笼最漂亮。

四、讲评,展示作品。

1、请幼儿都把自己制作的灯笼放在桌子上,全班幼儿一起看看,谁的灯笼最漂亮。

2、整理用具,结束活动。

灯笼教案设计篇二目标:1、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2、能大胆地想象并尝试独立设计灯笼的图案。

准备:1. 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2. 蜡笔,剪刀,浆糊。

过程:1.出示各种各样灯笼的图片,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玩具小灯笼。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灯笼》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灯笼》教学设计
〔在播放配乐图片的同时老师对灯笼的发展历史和寓意进行介绍,让学生深入了解灯笼的历史文化,使其产生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激发兴趣,学做灯笼
1、观察灯笼,认识结构
师:孩子们,喜庆的灯笼老师也带来了一盏,漂亮吗?
生:漂亮。
师:这么漂亮的灯笼其实是老师自己做的呢!你们想学吗?
生:想。
〔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大红灯笼,更直接的激发学生学习制作灯笼的欲望、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一)、介绍灯笼历史文化
(课件播放灯笼历史视频,教师介绍),中国的灯笼又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最早的灯笼仅仅用于照明,慢慢的灯笼又是一种象征,如唐开元年间象征彩龙兆祥的花灯,明朝时期象征风调雨顺的水灯,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灯笼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等,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现在,灯笼更是中国人寄予美好愿望的象征,商店的橱窗前、普通百姓的大门前,都悬挂着大红灯笼,多喜庆啊!
教学方案
主题
制作灯笼
总课时
1
第 1 课时
背景分析
作为我国的重要的传统工艺,每逢佳节,校园里、商场里、大街上都会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灯笼的制作”可操作性强,简单易学,材料俯拾即是,而且其中蕴含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学习灯笼制作首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其次能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再次在制作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另外,通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灯笼的相关知识。
(2)掌握制作灯笼的材料及过程、初步学会常见灯笼的制作方法。

元宵节制作红灯笼教案篇

元宵节制作红灯笼教案篇

元宵节制作红灯笼教案篇元宵节制作红灯笼教案篇1教课目标:1、道灯笼的制作方法,试试用折、粘、剪等方法独立制作。

2、做做玩玩中感觉新年的欢乐。

教课预备:认知预备:生活中已理解灯笼。

资料预备:PPT、人手一份灯笼制作器具、幼儿预备废旧盒子假设干、胶水、丝带等重点难点:知道制作步骤,能独立完成。

教课过程:一、PPT,赏识灯笼1、赏识灯笼照片,理解元宵节。

2、讲讲谈谈,话元宵:〔1〕元宵节的来历——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先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连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公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挂的.夜晚,人们重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祝。

出门观月、燃灯放焰、喜猜字谜、共吃元宵,合家聚会、同庆佳节,其乐滋滋。

〔2〕谈论话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灯笼?灯笼上有些什么?二、制作灯笼1、出示模范灯笼2、老师示范制作方法:画上新年中人们的活动——将纸对折——在对折的纸中间剪出一条条的分叉〔不能将纸剪断〕——打开纸张粘合——添上穗子和装饰物。

3、重申制作步骤,分叉不能将纸剪断。

4、幼儿制作,老师帮助巡察。

5、呈现自己制作的灯笼。

三、玩灯笼、装饰教室1、在音乐声中拉灯笼、玩灯笼。

2、为老师装饰灯笼,感觉节日气氛。

延伸活动:在区角活动中制作采集到的盒子灯笼。

元宵节制作红灯笼教案篇2活动目标1、指引幼儿连续学习看图示折纸,先折“双三角”再折出灯笼。

2、进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进展幼儿空间鉴识水平易空间想象力。

活动预备1、人手一张彩色方形纸;颜色有红、黄、绿等。

2、操作卡片《灯笼》折纸图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气成品1份,装饰好的灯笼一只。

3、彩色长纸条、剪刀、浆糊、棉签、颜料。

活动流程导入活动—幼儿学习折叠方法—幼儿操作—谈论活动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引起爱好。

老师:国庆节时,小伙伴们在大街上看到挂在店门口那圆圆胖胖的是什么?2、指引幼儿学习灯笼的折叠方法。

灯笼自制教学设计方案

灯笼自制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灯笼的历史文化、制作方法和材料,掌握灯笼的制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灯笼的历史文化2. 灯笼的制作材料与工具3. 灯笼的制作方法4. 灯笼的装饰与创意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灯笼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各种类型的灯笼,让学生了解灯笼的多样性。

2. 知识讲解(1)讲解灯笼的制作材料与工具,如纸张、竹签、彩笔等。

(2)讲解灯笼的制作方法,包括制作骨架、糊纸、装饰等步骤。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制作灯笼的材料。

(2)教师示范灯笼的制作过程,强调注意事项。

(3)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动手制作灯笼。

4. 交流与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灯笼制作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灯笼制作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五、教学资源1. 灯笼历史文化资料2. 灯笼制作视频教程3. 灯笼制作材料包4. 教室、多媒体设备等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3. 结合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灯笼教学设计创新实践(3篇)

灯笼教学设计创新实践(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灯笼教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灯笼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本文将探讨灯笼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灯笼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灯笼制作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四、教学时长2课时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灯笼制作教程、制作材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彩纸、彩笔等制作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灯笼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灯笼的了解和感受。

(二)讲解制作方法1. 教师详细讲解灯笼的制作步骤,包括选材、剪裁、折叠、拼接、装饰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巩固制作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灯笼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灯笼造型。

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制作心得。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灯笼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灯笼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3.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灯笼教学活动的收获和感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七、创新实践1. 教学内容创新:结合当地特色,将灯笼制作与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小组合作、游戏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学评价创新: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注重过程性评价。

4. 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灯笼制作的知识储备。

初中制作灯笼教案设计

初中制作灯笼教案设计

初中制作灯笼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

教学内容:1. 灯笼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技巧3. 灯笼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灯笼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灯笼的兴趣。

2. 展示一些精美的灯笼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灯笼的魅力。

二、讲解制作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包括剪裁、粘贴、绘画等。

2. 示范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步骤。

三、分组合作制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灯笼模板。

2. 学生按照制作方法和技巧,合作完成灯笼的制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展示评价(5分钟)1. 各组展示制作的灯笼,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灯笼的制作质量,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灯笼的制作技巧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学生谈谈对灯笼制作的认识和感受,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3. 布置课后作业:调查了解我国各地的灯笼文化,下节课分享交流。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灯笼制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学生对灯笼文化和价值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灯笼种类和制作材料,丰富学生的创作空间,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灯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做灯笼》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讲述的是过新年布置教室时,李良和王京合作做灯笼的事,他们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快乐。

这篇贴近儿童生活又极具时代意义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本单元的课文以“感受冬天的快乐”为中心,通过学习,学会与人真诚合作,做一个健康、快乐,有理想,勇探索的好少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团结合作的好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好处,懂得要和别人合作,愿意学习与别人合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比本领》:有一只金丝猴和一只梅花鹿,它们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于是大象伯伯给它们出了一道考题:河对岸有棵果树,树上长满了果子,谁能先
摘到果子,就算谁的本领大。

梅花鹿很快就过了河,到了树下,可是因为树太高了,它却摘不到果子;而猴子呢,虽说是个爬树高手,只可惜呀,到了河边因为河水太深了,连河也过不了。

两个伙伴都摘不到果子,这可该怎么办呢?这时大象伯伯告诉了它们一个好办法:让它们合作起来,梅花鹿背猴子过河,小猴上树摘果子,小猴摘到了果子再分给小鹿。

这样啊,它们两个人都得到果子了。

2、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3、是啊,通过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发挥个人长处与人真诚合作,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4、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8课《做灯笼》,这也是一篇和合作有关的课文。

5、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二、自读呈疑
1、学生齐读课题。

2、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1)是谁做灯笼呢?
(2)为什么做灯笼?
(3)他们怎样做灯笼?
(4)做的灯笼怎么样?
……
3、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小朋友,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一起来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4、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老师现在要来检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

5、课件出示读一读,学生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三、合作探究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谁和谁之间怎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到第131页,边读课文边思考这个问题。

2、指名汇报。

(这篇课文讲的是王京和李良一起合作做灯笼的事。


3、你能介绍一下王京和李良的情况吗?
(王京和李良是同桌。


4、了解王京的特长。

(1)出示句子:A、王京是班里公认的小画家。

追问:“公认”是什么意思?(大家一致认可)
(2)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句子:B、她的画儿不光受到同班同学的赞扬,还在学校的美术大赛中得过奖呢。

分析:……不光……还……表示什么意思。

(3)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这两句话。

(4)瞧,这就是王京小朋友画的画,你能夸夸她吗?
(5)让我们一起赞美一下她吧,齐读第2自然段。

5、了解李良的特长。

(1)李良的爱好也是画画么?(不是)那他的特长是什么呢?
(他的手很巧,会捏泥人,会做飞机模型,还能用草叶编小蚂蚱。

)(2)指导书写“巧”字。

(3)小朋友们,看,这就是李良的手工作品,你能评价一下吗?(4)让我们一起来夸一夸李良吧,齐读第3自然段。

6、真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小朋友啊,新年快到了,王京和李良班上的小朋友都在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呢,让我们也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去感受新年的欢乐吧。

7、课中操《恭喜恭喜》。

8、小组合作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

(2)找出描写王京心事和李良烦恼的句子,画上“————---”。

(3)王京和李良是怎样合作做灯笼的,画上“~~~~~~”。

9、小组汇报:
(1)王京的心事是什么?
A、出示句子:王京想画一幅画儿,把它贴在教室的墙上。

可是她发现已经有好几个同学在画画儿。

那做什么好呢?
B、小朋友们,当你有心事、烦恼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苦恼、着急、不开心)
C、那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吗?指名读。

(2)李良的烦恼是什么?
A、出示句子:原来李良扎了一个漂亮的纸灯笼,正在发愁白白的灯罩缺少点儿色彩呢。

B、指导朗读。

(3)他们想到了什么解决办法?
(李良对王京说:“咱俩合作吧!你在我扎的灯笼上画画儿,好不好?”王京听了很高兴,使劲点了点头。


(4)王京和李良是怎样合作做灯笼的?
A、出示句子:王京在李良做的灯罩上,画了花草,画了树木,画了可爱的小金鱼……还写下一句话:“合作真快乐!”
B、还有可能画了什么呢?
10、在王京和李良他们全班小朋友的共同合作下,教室被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大家想不想去看看?
11、欣赏图片。

12、王京为什么在灯笼上写下“合作真快乐”这几个字?
(因为他们两人一起合作,做出了一个漂亮的灯笼,不仅为布置教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还发挥了各自的特长,让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


四、梳理归纳
1、对着板书总结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王京是班里公认的小画家,李良的手工做得好,过年布置教室时,两人却发愁了,王京不知道该画什么,李良做的灯笼很漂亮,可白白的灯罩上缺少色彩,李良想到了两个人合作的主意,他们合作做了一个漂亮的灯笼,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快乐。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真诚合作,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
1、你平时和同学合作吗?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
●众人拾柴火焰高。

●人心齐,泰山移。

●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团结就是力量。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六、布置作业
1、把王京和李良合作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元旦快到了,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合作做一件作品,如:贺卡、手抄报、泥人……
七、板书设计:
28 做灯笼
王京(小画家)加色彩
做灯笼(合作真快乐) 李良(手很巧)扎灯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