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共25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共21张ppt)

把握:1966至1976年是我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请根据所学,梳理 该事件的过程。
文革发动 一月风暴 中共 林彪反革命集 打倒一切 全面夺权 九大 团武装政变
毛泽东 逝世
66年春夏
67年初
69年4月 71年9月 72年
75年
76年9月 76年10月
周恩来主持工作 邓小平整顿工作 粉碎江青反 批判极左思潮 经济形势好转 革命集团
——摘编自侯永禄:《农民日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
经济建设
主要
主要
人民内部矛盾
整风 运动
矛盾
任务
阶级斗争 ——矛盾
反右派
敌我矛盾
斗争
扩大化
材料三二:无在产社阶会级主和义资社产会阶中级,的基矛本盾的,矛社盾会仍主然义是道生路产和关资系产和阶生级产的力矛之 盾间的,矛毫盾无,疑上问层,建这筑是和我经国济社基会础的之主间要的矛矛盾盾。。
新中国成立
课堂探究:简要评价材料所反映的事件。 小组合作讨论
材料一
大炼钢铁
材料二
材料三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
(四)严重困难的三年---1959--1961
1959年到1961年,三年粮食的平均产 量3073亿斤,比1957年减产21.2%。 三年年平均粮食产量比1957年减少 827.6亿斤。
严重灾难的内乱。
刘少奇遭公开批斗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 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 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 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 、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
篇章三 三十年成就
三、三十年成就(1949-1978)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原
经
“氢
子
济
文弹
弹、
达
化试
导
历
大爆
弹
史
革
最
命”
高
爆
水
发
平
人 重返 周 尼 中 杂 邓
造 联合 恩 克 日 交 小
卫 国粉 来 松 建 水 平
星 碎林 整 访 交 稻 整
发 彪政 顿 华
顿
射变
经
经
济
济
“ 文 化 大 革 命” 结 束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知行并举现曲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十年动乱偏方向 ——文化大革命
披荆斩棘铸伟业 ——伟大的建设成就
壹 知行并举现曲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956-1966)
第一篇 知行并举现曲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5年)
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 ——毛泽东(1950年出访苏联回国后)
材料二 1956年4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 议上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 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要进 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 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一个是社 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党在这两大问题上一再发生严 重失误。这两方面的失误又相互影响,愈演愈烈,使探索过程出现重大的曲折。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共48张PPT)

中共 八大
双百 方针
内容
时间 内容 地位
主要 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 矛盾 的矛盾成功探索 主要 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将我国从落后 任务 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56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 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索 中 曲 折 发 展
伟大的建 设成就
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 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索 中 曲 折 发 展
伟大的建 设成就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1957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三面 全面建设 红旗
1958年 “左”倾错误
社会主义 的实践
八字 方针
1960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时间 1956年
全面建设
社 社会主义 会 主 1956— 义 1966 建 设在探“革文命化”大
中共 八大
双百 方针
内容
时间 内容 地位
主要 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 矛盾 的矛盾成功探索 主要 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将我国从落后 任务 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56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 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 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 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 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 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 (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课件)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

1962年下 半年至 1965年
1964年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1965 年,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 四个现代化 ”的伟大目标
二、“文化大革命” 1.背景: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 资本主义复辟 的 现实危险。 (2)他强调“ 以阶级斗争为纲 ”,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 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1967年初“一月风暴”全面夺权→1969 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权失败→1976年10 月中央政治局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3.整顿: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 邓小平 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 行整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教材解读
课前自学 释疑解惑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 (1)时间: 1956 年。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2)内容
当前 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3)评价: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 成功探索 。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3.正确认识“文化大革命” 近年来社会上和学术界有人认为对“文化大革命”不应彻底否定。这 种观点值得商榷。这是因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指的是否定 “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路线、方法及其实践,而不是说要否定这 10 年间发生的一切。要把“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10 年区分 开来。这 10 年中,党、政府和人民群众除了进行“文化大革命”外, 还进行了维持人类生存最基本需要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这些活动 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它毕竟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况 且在“文化大革命”中从领导人到基层群众自始至终存在对“文化大 革命”的抵制和怀疑的倾向。这使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经 济建设和一些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共20张PPT)

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②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二、文化大革命
2.过程:
“全面 夺权”的“一 月风暴”发生。
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 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 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 尼克松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材料1:1971年第26届联大上表决的关于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提案是由阿尔巴尼亚、阿尔 及利亚等23国提出来的,投赞成票的76国中,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 7个,亚非拉美共52个国家,占总票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摘自1971年10月27日《人 民日报》 材料2: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堵中国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中国的 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影响也更大,份量更重了。国际形势从这个时候 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71年乔冠华团长在联大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1.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2.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3.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支持中国。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内
容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
实质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 的矛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的探索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目标1.能按照历史唯物观点辩证看待十年探索时期的曲折与成就,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
2.本课以时间为线索,探讨了十年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建设情况,以培养学生的时间素养。
3.教材学习过程中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4.通过学生参与式、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理解20世纪50到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曲折的实质。
5.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关务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理解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的伟大性、开创性,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与成就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由浅入深。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展示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这幅图片说明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由此导入本课学习。
2.展示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相关图片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本,迅速找出成功的与失败的探索4.展示“大跃进”相关史料:“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宣布的“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
分析“大跃进”开展的原因及表现5.展示“大跃进”的相关图片,分析其危害与实质6.展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史料,归纳人民公社的特点7.展示相关图片,讲述文革发生的原因及表现。
总结“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8.展示这一时期我国在科技、农业、生物等方面的成就9.以小组讨论方式分析从50到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一幅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引导学生思考曲折发展特点,激发学生思考与兴趣总体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背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唯物史观和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和历史实证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材料的能力让学生直观感受文革,体验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归纳与表述能力课后反思1.时间稍显紧张,前面讲述过快2.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知识点,把握不准延伸到何种程度3.关于“文革”并没有讲述过多,这部分内容比较敏感,不好把握4.20年探索的成就课本中整段讲述,学生不好把握5.有些内容学生初中学过,但是不知道他们学习的程度如何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大跃进”时壁画: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大跃进”时的壁画,画上角的诗是:肥猪赛 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2)人民公社化运动 ——急于早日进入社会 主义
要求:在广大农村,一 切财产归公社所有,统 一干活,统一分配,大 办公共食堂
<二>国防科技——两弹一星(60-70年代)
1.背景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 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对中国的核威胁;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
2.目的 加强了国防,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赢得了安定和平的建设环境
<三>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
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教育卫生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
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政
策。
是毛泽东在深刻总结中国民主革命和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的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
1957年2月27日,《关于正确处 它的科学价值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建设、政治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 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及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前
②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 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二 文化大革命
<一>原因: 1、思想上: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
严重。 2、主观上: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
险。 3、客观上:林彪、江青等人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 舞台。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教学设计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理念:1.主题教学。
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是贯穿整节课的主线。
本课确立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历程”,分为“方向引领”、“严重挫折”、“伟大成就”三部分,每一部分都紧紧围绕“探索”这个关键词展开。
2.史料实证。
用史料还原史实,展现历史发展的过程,还原有血有肉、生动细致的历史,使历史课更有历史味,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深入认知和理解;3.历史解释。
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辨析,理性、辩证、全面和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4.文本阅读:引领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深入思考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探索历程的艰难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体会祖国强盛的来之不易,形成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内容分析:第一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主要内容包括中共八大、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方针政策的调整和建设“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
第二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文革”发动的原因、主要经过、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和对“文革”的评价。
第三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27年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工农业、国防、民生和外交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以及这27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的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一大二公
坐吃山空
鼓
放
足 干 劲 加
开 ——头 二 三人遍 遍遍民哨 哨哨公社子 子子时不 慢伸农买 慢头村的帐晃望顺,。,口违要溜 背适了应原生生理产产肚皮吃关力系的
油
饱
干
饭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5.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时间:1958年提出 (2)表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实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评价:
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充---实1新96兴6)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
6.政策调整
经济效益。
(1)措施:
——陈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①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大的弱点。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 一定能 改掉所 有的坏 毛病。 成为班长,是老师对我莫大的期望,成为 组长, 是组员 对我莫 大的信 任。为 了管理 好
小组,我得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案,我绞 尽脑汁 ,终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 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 深远影响。
二、伟大的建设成就
4.教育和医疗: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1)成就: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中日正式建交。 (2)意义:
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 “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全面 夺权”的“一 月风暴”发生。
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 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 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
1967年春夏
1967年初 1971年9月
1972年
1975年
粉碎了江青反 革命集团,结 束了“文化大 革命”
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二、伟大的建设成就
(一)时间 (二)成就 (三)时代精神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2.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二、伟大的建设成就
(一)时间 (二)成就 (三)时代精神 (四)影响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2) 意 义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 最高水平。
一、历史进程——曲折发展
(二)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1.原因:
2.过程:
3.评价: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
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二、伟大的建设成就
(一)时间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 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1949)到三大改造完成前,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简称过渡时期。 从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底)到文革(1966)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年到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5.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时间:1958年提出 (2)表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 (3)实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大跃进 1958 年 , 全 国 生 产 钢
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国民经济 严重失调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大跃进
大
肥猪赛大象
(二)成就
1.工业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二、伟大的建设成就
2.科技和国防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2)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 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 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良好的主观愿望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历史进程——曲折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年)
(1)时间:1956年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
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 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 探索。
(3)地位: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概念阐述】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 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型杂交水稻, 成功研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 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经累 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 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 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 献。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
1958年上旬,毛泽东听 到徐水县委书记汇报说秋季收 粮可达11亿斤时说,应该考虑 到生产了这么多粮食怎么办的 问题。他同时提出搞人民公社 的问题。
人民公社化运动
材料一: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
材料二:共产主义,越共越好,一共就富了。 ——1958年徐水县委书记张国忠《向共产主义进军》
◎《人民日报》相关报 道 ①1964年10月16日“我 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功” ②1967 年 6 月 17 日 “ 我 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1970 年 6 月 24 日 “ 我 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发射成功”
禾下乘凉梦, 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二、伟大的建设成就
3.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
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合作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 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1.成功:中共八大、双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八字方针、 “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 2.失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3. 经验教训:
①积极: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②缺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 发展水平 ③危害: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1959 至1961 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其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
◎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 开幕式,号召“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 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 斗”
一、历史进程——曲折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2.双百方针(1956年)
(1)时间:1956年 (2)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跃
就是鼻子短
进
公社杀一口
时
足够吃半年
期 表现: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
的 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高指标带来高估产,各地掀起
漫 虚报高产浪潮。 画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1979年
中央文革小组乘机 煽动打倒一切”和 “踢开党委闹革 命”。
林彪反革命集团 阴谋夺取最高权 力、策动反革命 武装政变
邓小平主持日常工 作,领导进行各方 面的整顿,经济形 势有了明显好转
一、历史进程——曲折发展
(二)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1.原因:
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 “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1)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