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历史
哈工大的历史

哈工大的历史哈工大历史:创建阶段:1920年5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始筹建。
学校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
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直至1935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
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
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1928年2月4日,学校改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7年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
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
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概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后面简称工大)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
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中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
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在南方工大是一所不受欢迎的“尴尬”学校,在同类学校(比如华科,武大,中大,厦大等学校)中是所名气并不是很高的学校,大家可以去查查,在我们湖南的分数线老是不大高,去年录取分数线居然就是一本线,这也算是工大在南方的一大无奈,去年我是因为分数不是很理想才不得不报工大的(605分)没想到去年会爆冷门,报工大的还没有报满!有人说我这分数都浪费了,但是,当进入工大学习之后,才发现这分数是“物超所值”。
工大是一个低调的学校,只要谈到工大,大多数都会想到航天,没错,因为我们学校直接和国防挂钩,所以许多科研成果都是低调处理的,这直接导致我们在南方的超低知名度,由于要有个公正的评价,请允许我偏离工大低调的作风来公正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历史什么的我就不啰嗦了,大家在网站上直接可以都得到,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是第一批“985工程”之一(其中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上交,西安交大,中科大,浙大,工大,南京大学)大家可以到网上搜一下“C9”计划,具体我就不多阐述了,下面就有我就有我大概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吧!地理等人文环境大家一想到哈尔滨就会想到两点,既冷又远!远是事实,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觉得出去走走看看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能茁壮成长,老在呵护下的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这是另一种锻炼的机会!别说上天没有给你机会,只是你自己抓不抓得住的问题。
冷,这也是事实,冬天能达到零下30多度,但是,只要是在北方呆过的都知道,北方的冷有其好处(睡觉比在家暖和多了,搞得过年回家都有点不习惯),只要是房间就会有暖气,所以无论是什么时候都是学习的好场所!暑假温度更是舒适,所以这温度这方面只会给你惊喜,当然,喜欢逛街的同学要注意了,冬天这的课外生活几乎停滞,我们得有足够的耐力忍受!再者不得不提到我们学校的男女比例问题,向我们这种工科类学校,男女平均水平可以达到7:1,在这“狼多肉少”的学校,男生与女生交流的机会会相对来说减少许多,许多人总说要在大学轰轰烈烈谈一场恋爱,而且事实也是如此,但是真的能走到最后的少之又少,而且,大学是个锻炼的小社会,该趁着这有限的光阴最大的提升自己,在这种环境下,也能够交到一些真心朋友,或者用他们东北人的话,叫“哥们”!工大在威海有分校区,毕业后发的毕业证书和在哈尔滨的一样,但具体情况我们这边不是很清楚,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查,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哈尔滨的情况,我们现在主要是两校区,分别为一小区和二校区,二校区内主要是大一新生,还有一部分专业在二区,后面具体介绍,因为大多数都是新生,所以二区又称为基础学部。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介

一路情天——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
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
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经过86年的建设,哈工大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结合,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研究型全国著名重点大学。
哈工大的学科建设以航天特色为主,突出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学校以学科划分为21个学院(系),设有66个本科招生专业、147个硕士学位点、81个博士学位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哈工大还创办了深圳研究生院、威海校区,建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现在哈工大已经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学生42,695人,其中本科生30,901人、研究生11,794人。
学校具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和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他们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硕果累累。
学校有专任教师2,948人,有教授809人,副教授1141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22人(含双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长江学者”20人,有博士生导师636人。
他们中许多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有几十人担任国家高科技领域的首席专家或专家组组长。
2005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额达10.7亿元,在科研规模、水平和经费上均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学校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在国家“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介

学校水平:中国一流大学 学校类型:研究型、工学类 创办时间:1920年(庚申年) 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发展目标:世界一流大学 所属地区:中国 哈尔滨、威海、深圳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位于黑龙江哈尔滨,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 “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九校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成员,入选国家首批“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计划”, 为中管副部级建制,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重 点共建。 哈尔滨工业大学溯源于1920年创办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建校初 衷为培养铁路工程技术人才;而后历经“中俄工业大学校”、“哈 尔滨工业大学校”、“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等多个阶段,学校在 1938年1月正式定名什么都是雪
因为哈工大只有雪
一 二 三
专业排名 校史概览 校景一览
专业排名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科总分列全国高校第14名。在 理科的4个学科中,理学第22名,工学第6名;哈 尔滨工业大学没有农学、医学本科专业。 • 哈尔滨工业大学文科居全国高校第60名。在文科 的7个学科中,经济学第97名,法学第126名,文 学第135名,管理学第12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没有 哲学、教育学、历史学本科专业。 • 全国排名前三专业:金属材料工程、理论与应用 力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 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的发展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的发展和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新中国的重要高等学府之一,始终致力于国家科技和经济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哈工大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建校初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始建于1920年,是当时的东北工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5年,中国解放战争爆发,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遭受战争破坏,学生和教师被迫转移。
1950年1月,学校迁回哈尔滨市南岗区,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创建时期建立的第一批15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建校初期,哈工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简陋,但学校导向清晰,重点发展工科和应用科学技术,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工程和科技人才。
1952年,哈工大开始进行系统的科研攻关,参与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1954年,哈工大投入巨资建设了一座面积达到57万平方米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园区——新校区,并在新校区设立了30多个实验室和科研机构。
这一系列的发展成果为哈工大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工科为主,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1982年,哈工大接受教育部委托,成为人才项目试点高校,历经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十大学科门类和各类学科博士点。
其中,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进入ESI全球前1%,2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和生物学等学科水平位居国内领先。
哈工大在新材料、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003年,哈工大自主研发并实现商业化应用的相变散热器,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成为全球第一。
此外,哈工大还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智能交通、能源环境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三、人才培养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哈工大详细历史介绍

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理由首先,哈尔滨工业大学绝对是一所一流大学,并且具有一流的研究生院,这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名气和实力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而历来哈尔滨工业大学都很低调,下面是一些国家重点大学享受的待遇,大家可以看到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是国家首要的重点: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确定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大学(2所)哈尔滨工业大学(1920年5月创建,理工科为主)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10月成立,文理科为主)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接受苏联的先进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有步骤、有计划第培养新国家的建设干部。
” 哈尔滨工业大学从学校制度、学校的教学大纲都是学习苏联的,而且是用俄语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聘请了苏联专家来中国讲学,办讲习班。
从1949年到1959年的10年间,共聘请苏联专家861人,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在高等教育部担任顾问。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国家的首重高校,好的教师都集中到这里了。
二、1954年全国性重点大学(6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三、1959年颁布的全国重点高校(16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西安通大学四、“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15所)“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当中,又在“重点大学”当中特别挑选出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防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作为重点中的重点。
五、 1984年正式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22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老信封见证百年哈工大

邮史钩沉老信封见证百年哈工大◎张益茂2020年6月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华诞。
一百年光阴流转、岁月如歌,丁香盛开。
让我们循着老信封的实寄足迹一起体会校园历史的厚重,回顾其百年的历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位列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髙校A类。
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
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之一。
百年岁月(图1),于1920年5月开始筹建,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有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用俄语教学。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
哈工大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后来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图2)。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工业大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哈工大由中长铁哈工大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图I20年代校址图2民国时期学生宿舍图350年代校址有2枚长方形“第二次催领”“第三次催领”戳记,说明邮局已经提醒3次,可是不知收件人为什么还在拖拉,就是不愿意去邮局交款取回邮件。
研究过程中,笔者有幸见到一份1946年3月6日中华邮政上海邮政管理局颁发的密令,“关于与共党所设通讯机构应否通邮一节,前经 本局密呈交通部,拟议共党交通机构送来邮件,经转各局暂予照常转发或投递,该项如贴用共党邮票,予以涂销,并于投递时照第79号各类邮件资费表规定向收件人补收资费,粘贴邮票盖销,暂不按欠资例加倍罚取。
哈工大发展历史

哈工大发展历史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创建于1920年,最初名为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三个国立实验工厂之一的哈尔滨工业学校。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发展,如今哈工大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理工大学之一。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办民族工业,哈尔滨成为当时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
1919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在哈尔滨设立了防洪工程学校,这可以视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之一。
1920年,南开大学教授左舜生与众多工业家在哈尔滨创办了“哈尔滨工业专门学校”,正式开展了工业教育。
建校初期,哈工大开办的是冶金、机械、电机、土木工程等6个专业,1933年增加了化学工程、造纸工程等专业。
1940年,哈工大成立了“查尔斯•克拉克纤维研究所”,专门从事纸浆和造纸的研究工作。
1954年,学校开始转型,开始向航空、军事等领域拓展,陆续成立了航空工程、航天工程、兵器工程等学院。
1960年代,哈工大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开始拥抱国际化,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21世纪以来,哈工大持续发展壮大,推动产教融合、科研创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学校现设有16个学院,44个本科专业,10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近年来,哈工大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成绩显著,在国内外学术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工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
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
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
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
192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
办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
的前身,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
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成为全国学习前苏联
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此后哈尔滨
工业大学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
2000年,同
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经过91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
学校坐落在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市,同时在威海市和深圳市分别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学校以适应国家需要、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形成了以航天特色为主,拓宽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门类。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的历史传统,汇聚、培养了以两院院士为带头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骨干为代表的锐意进取、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学校实施了“首席国际学术顾问计划”,聘请国际著名学者和
管理专家,以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和发展经验为
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基础科研和管理服务
等各方面的发展建设提供指导。
同时,哈工大还
广纳海内外贤才,聘请境外兼职博导、合约外国
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来校工作,他们中80%的海
外留学人员是在美、俄、英、法、德、日等国家
的著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和很高的学术水平。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科学
园、实验中心、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馆等各类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条件。
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保持航天特色,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科研实力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
2004年,学校发射了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试验卫星一号”,多项技
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学校再次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三号卫星”,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
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2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哈工大
坚持个性化培养与柔性化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
方法,遵循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结合、理论学习
与社会实践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教
师教与学生学结合等原则,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学
习、自主学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造就了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的创新型人才。
学校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
用,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
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
先进典型个人和集体,2011年学校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共青团中央授予哈工大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建校91年来,近20万学子从这里走向各条战线。
他们中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共和国的将军,既有科技领域的骨干,也有著名的企业家。
他们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九秩风雨,岁月如歌,回首哈工大的发展历程,她的每一轮进步跨越、每一次腾飞奋进,无不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今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她将继续与时代脉搏共振、与祖国发展同行,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懈努力,向综合型、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