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选择

合集下载

评析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审美观念

评析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审美观念

评析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审美观念追求自然与写意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家强调自然写生和个人情感表达。

他们重视
捕捉自然景物的气息和意境,并通过画笔的写意,表达个人对景物
的感受。

文人画家通常运用简笔法、束皮法和泼墨法等技巧,不追
求细腻的细节描绘,而是更注重意境的表达和观赏者的联想。

他们
通过富有激情的笔触和抽象的表现形式,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新淡泊的审美追求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强调清新淡泊的审美追求。

画家通常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通过简洁明快的构图、淡雅的色彩和空灵的
氛围来表现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与体验。

他们追求自由舒适、
淡泊清新的审美感受,呈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这种审美追求
在明清时期的文人社交圈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推崇。

诗意与意境的张扬
文人画家在明清时期注重诗意与意境的张扬。

他们借助诗词的表达方式,将文字与绘画相结合,通过画作传达自己的诗情画意。

画家常常在作品中添加诗文,配以纸本或绢本绘画,形成诗画合一的艺术形式。

这种诗意与意境的张扬,使得文人画在艺术层面上更具有内涵与情感。

总结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体现了追求自然与写意、清新淡泊的审美追求以及诗意与意境的张扬。

这些审美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人画家,也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页。

论中国传统文人书画中的审美倾向

论中国传统文人书画中的审美倾向

论中国传统文人书画中的审美倾向一、文人画的起源苏东坡评王维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句话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

画于文人眼中,不过是做学者的余事,偶一挥毫,则发诸心臆。

倪云林所谓“写胸中逸气耳”。

传统之文人画,就是文人余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

他的诗清新恬淡,意境空灵萧散。

他以水墨画著称于世,开一代先风。

以诗意入画境,以画境写诗意,被后世评为文人画的始祖。

明代董其昌把画史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以李思训为宗,南宗以王维为祖。

这就把宫体画与文人画从理论上分了开来。

继王维而后的五代画家董源,继承了王维的风格,写江南真山水,神韵天成,为时代之巨匠。

其弟子僧巨然,妙得天真,用墨秀润,丛林叠嶂,气韵氤氲,与师齐名。

另有荆浩与关仝,则写北方山水,雄奇险绝,料峭幽远。

并为四大家,世称“荆、关、董、巨”。

可以说山水画到此,方是体用完备,六法俱善了。

其影响之大,足以千秋而论。

宋代是文人画兴盛的时期。

当时之文豪学士如苏轼、米芾、文同等,莫不是书画兼工,并称一代之雄。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这些大家皆推崇王维,或以诗意入画,或以画境入诗。

由于他们都是学者文豪,都注重于画的意趣,并且是大书家,这就更加重视笔墨情趣,东坡所谓“天真烂漫是吾师”是也。

米襄阳画宗董、巨,直述王维,别开一派天地,多以点写山水。

其画烟云飘渺,深邃苍润,微风带雨,婉如扑面。

世所谓“米点”。

其子友仁,并称“二米”。

董其昌言“米家山谓之士夫画。

”所谓士夫画就是文人画。

文人,每以文事著称,或以画名于世,皆是余兴。

其人博学,画便多雅趣。

有如此之大家,文人画便昌盛了。

二、文人书画的审美视角1.传统文人画的特点文人,大多为不羁之士。

由于仕途的不得意,难展胸中抱负,由此而放迹山野,寄情于笔墨,销胸中块垒。

以画著称于世者,大都是饱学之士。

画中难以尽意处,往往以诗言之。

诗情画意,这是文人画最显著的特点。

元四家中的倪云林,在当时就以诗画并称。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选择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选择

皇甫娟 ( 河南省郑 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关术学院 4 0 1 ) 50 0 )
摘要 :文人 画是 一种综合 型艺术 ,集文学 、书法 、绘 画、篆刻 艺术为一体 ,是画家文化 素养多方面的集中体现 。它崇尚 “ 意似 ”贬 斥 “ 形似” ,追求笔墨意蕴 ,讲究诗 书画印结合,并要 求画者的学养 深厚方能言之有物 ,画面格调 才能高雅 。传 统文人 书画以不同于院体
画 的 另 一 种 典 范 意 义 对后 世 文人 画 的发 展 产 生 了广 泛 的影 响 对 文人
画及 中国传统文人书画教 育 中的审美倾 向进行 正确研 究和批 判的继承
仍 具 有 积 极 的现 实 意 义 。
关键 词:文人 书画;审美选择 ;意 ;形
传统 “ 人 画 ”是 中国 画里 的一类 ,也称 为 “ 夫画 ”,泛 文 士 指 中国封 建社 会 时文 人 、士大 夫们 的 书画 。随 着时 代和 艺 术的 发 展 ,我 国现代 理论 家 、画 家 陈师 曾指 出 :文人 画是 带有 一 定文 人 情趣 ,其 中流 露着 文 人思 想 的绘 画作 品 。在传 统绘 画 中 ,文人 画 强调 以形 传 ,讲 究诗 、书 、画 、 印的 结合 ,它 与工 匠 画与 院体 画 特 征 。 风格 都有 所 区别 ,独 树一 帜 。文人 画 是 中国绘 画史 上一 个 不容 忽 三 、诗 、书 、画 、印 的独 特 审美情趣 视 的艺术 发展 阶段 ,它独 特 的审美 追 求和 表现 风格 一度 成 为我 国 文 人 画极其 重视 文 学和 书法 修养 ,画面 中 的诗跋 、书 法 和 印 后 世 书画 教育 中长期 追逐 的方 向 。 章和 绘画对 象 互相 补充 ,成 为 有机 统一 的 艺术整 体 ,许 多作 品在 传 统文 人 画的发 展 这 一方 面 部达 到 了很高 的成 就 。诗 、书 、画 、 印相结 合 的这种 特 文人 画 的发展 可追 溯 至汉 代 ,张衡 、蔡 邕 皆有 画 名 。在 魏 晋 殊 的艺 术表现 形式 也标 志着 文人 画的进 一步 完善 。 南北 朝 时期 国家设 立 有专 门的机构 来 培养 能工 巧 匠 ,那时 的一 些 唐 代 科 举 尚辞 赋 , 士大 夫 皆 以诗 词 歌 赋 为 务 ,这 是文 人 画 画家 就 已经有 了文 人 自娱 的心 态 ,如姚 最 认为 “ 学 为人 , 自娱 家要 具有较 高 的诗 词修 养 的重要 背 。北宋 文人 苏轼 、米 芾 、黄 不 而 已” ,王徽 的 “ 乃吾 自画 ”等 思 想 ,这些 都可 称 是文 人画 的 庭 坚等 都极 力提 倡 “ 画 诗画 一律 ”, 宋 徽宗 设立 的 国子监 画学 ,还 雏形 。唐 代诗 歌盛 行 ,其 中大 诗人 王 维 以诗入 画 ,他 的艺 术观 念 以古 人诗 句命 题考 试 。文人 画 要 “ 如骚 人赋 诗 ,吟咏 性情 ”, 由 和 审美情 趣更 加具 了文人 书 画的特 色 ,后 人尊 称王 维 是 “ 文人 画 此 才 能够 一步 抒发 作者 的主 观精 神情 感 。至 元代 ,题 画诗 达 到 了 的鼻祖 ”。 空前繁 荣 ,产 生 了许 多如黄 公望 、倪 瓒 、王 蒙 、吴镇 等有 影 响力 南 北 宋 时 期 , 中 国建 立 了制 度 明 确 的 画 院 ,用 来 专 门的 培 的名 家 。逐 渐 的 ,在 画上题 诗 已不仅 是 形式 和构 图需 要 ,而 且被 养 画家 。一些 具 有较 高文 化修 养 的画 家首 次提 出了一 些关 于文 人 视 为 品评 画家 艺术 修养 、 学识和 作 品格 调高 低 的依据 , “ 中有 画 画 的看法 ,苏 轼第 一 个 比较全 面 的阐 明 了文人 画理 论 ,他提 出的 诗 ”就 成 为 了文人 画 的基本 要求 。文 人 画又 重书 ,张 延远 在 《 历 “ 人 画 ”概 念使 文 人书 画更 加趋 向于成 熟 。此后 ,文人 画开 始 代 名 画记 》 中就记 到 “ 士 夫骨 气形 似节 本 于立 意而 归乎 用笔 ,故能 正式 从 院体 画之 中分 离 出来 。文 人画 的鼎 盛 时期是 在 元代 , 由于 书者 皆能 画 ”。北 宋 的黄庭 坚 以书 法家 的眼 睛看 到 了 ; “ 坡墨 东 当 时社会 动荡 ,许 多 的文 人士 大夫 产 生 了厌世 和遁 世 的心 理 ,绘 戏 ,水 活石 润 ,与 余草 书三 昧 ,所谓 闭户 造 车 ,出 门合辙 。”在 画 成 为 了抒 发 个 人 精 神 与情 绪 的 自我 调 节 手段 。 以黄 公 望 、 王 就 这 里点 出 了画 中的 书法 因素 。文人 画 中还 有一 个特 点就 是 印章 蒙 、倪瓒 、吴镇 为代 表 的 四大 家 ,又 把文 人 画的创 作 推 向了新 的 的使 用 。中 国书 画中 印章有 着悠 久 的历 史 ,宋元 之后 ,印章 在制 艺 术 高峰 。他 们 以一种 “ 世 ” 的态 度 去 表达 士大 夫 阶 层 的 孤 作形 制 、用 材 、 章 法布 局 和 印 文 篆刻 上 都 有 了显 著 的 发展 与变 出 傲 、清 高和 空 虚 的 情 感 ,追 求 和 主 张 “ 笔 草 草 ” 、 “ 求 形 化 。许 多 文人 、 画家 也在刻 印行 列 之 中, 当时 出现 了斋馆 阁印 、 逸 不 似 ”、 “ 写胸 中逸 气 ”的意 象表 达 。至 明代 ,文 人 画 已上升 为 诗词 印和 鉴藏 印等 所谓 的 闲章 , 以用来 抒发 书 画家 的个人 性情 , 聊 画坛 的 主导地 位 。画 家董 其 昌倡 作画 者必 须 “ 万卷 书 ,行万 里 表达 自身 的艺 术观 念 等 。明清 之后 ,研 磨石 印在 文 人之 中更 是蔚 读 路 ”以加 强修 养 ,追 求文 人 画的 “ 气 ” 。这 种 思想 直接 影响 到 然 成风 ,几乎 成 为了 文人 书画 家必 备之 能事 。 印章 的多样 性 使其 士 了清 代绘 画 的基本 格 局和 审美 取 向 ,朱耷 、石 涛 、及 扬州 八怪 突 在画 面 中 与书 、 画艺术 相 得益 彰 ,是 中国 文人 画 中不可缺 少 的一 破 四王 的束缚 ,开创 了新 局 面 ,形成 了我 国独 具 民族 特色 的绘 画 个组成 部分 。 体系 。 四、 学养深厚 、修 人修 德是 文人 画的重 要 内容

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流派,它以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为核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文人画通常以自然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以简洁的笔墨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文人的情趣和境界。

以下将从题材选择、笔墨表现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解释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文人画的题材选择十分独特。

文人画通常以自然山水和花鸟为主题,这与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息息相关。

自然山水是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因为它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能够抒发文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花鸟则是文人画中常用的表现方式,通过描绘花卉和鸟类的形态和神韵,展现出文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鉴赏。

此外,人物也是文人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文人画通过描绘文人自身或者文人与自然的互动,表达出文人对自身境遇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文人画的笔墨表现独具特色。

文人画强调笔墨的简洁和意境的抒发,常常运用淡墨、水墨和轻描淡写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人画中常用的笔法有点画、线画、洒墨、渲染等,这些笔法都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文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此外,文人画还注重留白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通过留白的处理和虚实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空灵和意境的美感。

这种简约与留白的表现方式,使得文人画具有一种含蓄和超脱的气质,给人以遐想和思考的空间。

文人画强调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文人画通常以文人雅士的情感表达为中心,注重表现文人内心的感受和境界。

文人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文人对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文人画强调审美追求,追求意境和意趣的表达,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情感的传递。

文人画的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和笔墨的表现上,还体现在构图的设计和色彩的运用上,通过这些方面的处理,使得画面具有一种和谐、平静和高雅的美感。

文人画以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为核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它的题材选择独特,常以自然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主题,通过简洁的笔墨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文人的情趣和境界。

试论中国传统文人画书画教育中的审美倾向

试论中国传统文人画书画教育中的审美倾向
主 观 的 、 性 的 自我 表 现 和 自 我 情 感 的 抒 发 、 特 的 情 个 独
形 成 的思 想底 蕴 .当他们将 自己的情 感 与热 情投 入 到绘 画领 域时 . 很 快在绘 画变 革 中找 到 了审美 的接 合点 。 便 于 是 就 形 成 了 其 独 特 的 艺 术 形 式 . 诗 书 画 印 的 结 合 。 书 即 诗 画 印 的 结 合 是 中 国 传 统 文 人 画 的 独 创 特 点 、独 特 的 艺 术
思 想 . 家 建 功 立 业 、 极 人 世 的 影 响 与 熏 陶 , 而 满 怀 儒 积 从
着 儒 家 的 人 生 价 值 目标 , 人 生 道 路 上 竭 尽 全 力 , 图 实 在 力
现 自 己 建 功 立 业 的 宏 大 理 想 。 标 是 远 大 的 , 道 路 是 坎 目 但 坷 的 。 会 的发展 左右 着 文人 们 的人 生 。 在社 会 离乱 , 社 政
诗 变成 画 、 咏成 诗 . 传 达文 人 独 特 的情感 , 中 国传 画 以 是
统 文 人 画 的 一 大 发 明 . 是 其 一 大 特 点 。 首 先 提 出 “ 画 也 诗
在 中 国 封 建 的 历 史 长 流 中 ,绘 画 随 着 人 们 的 生 活 和
精 神 状 态 的 改 变 而 发 展 着 ,儒 道 释 作 为 社 会 主 体 思 想 的 构成 因素 . 透 在社 会 的方 方 面 面 , 中 国传 统文 人 士大 渗 对
夫产 生 了极 为重 要 的影 响 。 文 人 知 识 分 子 在 人 生 的 开 始 阶 段 . 就 开 始 接 受 儒 家
本 一 律 ” 苏 轼 , 于诗 歌 与绘 画 的结 合 , 使绘 画 向诗 的 对 促

[文人,中国,倾向]试析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倾向

[文人,中国,倾向]试析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倾向

试析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倾向摘要: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在北宋时期兴起了一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人画运动。

与民间绘画的创作相比较,文人画的创作形式更加强调绘画作者在所属阶层的文化品味,带有浓厚的南派文化色彩。

文人画多为士大夫,当时背景下的士大夫不同于其他画工,他们更喜欢用绘画来展现自身的情趣和志向,把绘画作为一种高度表达心灵的艺术形式。

文人画对绘画作者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除要求作者具有超高的绘画技术之外,还要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可以将绘画与文学进行结合,在绘画创作中将个人的情趣与胸怀肆意地表达出来。

关键词:文人画;审美倾向;书法1 文人画产生的背景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形式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是在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条件下产生的。

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发展的原始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统治者养士的这种现象才刚刚开始,到了东汉晚年,这种现象逐渐发展起来,文人学士逐渐增多。

士人专注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文化艺术上有很好的影响,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学士已经逐渐壮大,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画家,带领着院体画艺术发展壮大,成为绘画艺术的主体。

院体画逐渐走向主流,让绘画风格向着细腻华丽的方向发展。

随着隋朝的开科取士,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逐渐发挥了作用,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绘画艺术风格向着文学方面发展。

宋代出现了一大批文人雅士,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苏轼,文人画的概念也是苏轼提出来的。

他倡导诗情画意般的文人画特色,反对对画工技巧的纯粹追求。

这种绘画风格的形成为文人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苏轼等人的积极倡导下,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基本确立。

文人画形式的出现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丰富了绘画艺术形式,促进了绘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文人画创造注重作者的文化品味及文学修养,画家在创作文人画作品时更多是在自我消遣,通过绘画作品直观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多为即兴发挥,绘画手法更加丰富多样,取材范围广泛,充实了我国民族文化和精神世界,为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绘画艺术的分布格局。

南宋的文人画与审美趋向

南宋的文人画与审美趋向

南宋的文人画与审美趋向南宋时期是中国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南宋的文人画则成为中国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南宋的文人画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次伟大突破和发展,不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更在审美趋向上体现出了独到的特色。

南宋的文人画以山水为主要题材,这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传统。

然而,与前代的山水画相比,南宋的文人画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在南宋的文人画中,作品中的山水不再被赋予人工和造景的痕迹,而是更加注重回归自然,追求意境和境界的表达。

这种追求自然与意境的表现方式成为南宋文人画的重要特征。

在南宋时期,文人画的表现手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南宋的文人画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和墨色的表现。

文人画家将笔墨的技法与意境的表达相结合,通过抑扬顿挫、浓淡变化等手法,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悟与赞美。

文人画中的笔墨更加纵横自如,有的时候轻描淡写,有的时候又恣意挥洒,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由、开放的绘画风格。

作为南宋文人画的重要特色之一,文人画家们也注重画作的意境和寓意。

他们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来呈现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

有时候他们会借用诗词、典故等来丰富作品的内涵,有时候他们会运用象征、意象来营造作品的氛围,使得观者可以从中品味出深远的内涵。

这种富有思想性和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使得南宋的文人画具备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南宋的文人画不仅在审美趋向方面有所突破,还在题材和主题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南宋的文人画家对于平凡的人物、事物也极具情感,他们描绘了很多生活场景,表现了人们的情感与生活状态。

他们通过绘画,呈现了自己对于人生、自然、人情的思索和感悟,展示了一种审美上的真实和深度。

这种大胆创新和审美的多元化,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

南宋时期的文人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的文人画家们提出了以“士人之墨,士家之画”的理念,将文人与画家的身份结合在一起。

这种将士人的品行、人格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理念,使得文人画具备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唐宋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及影响

唐宋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及影响

唐宋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及影响唐宋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期,其中文人画更是被广泛认可和推崇,其审美特征和风格影响了后来的绘画发展,让人们对文人画的记忆和喜爱一直持续到现在。

一、审美特征文人画是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它延续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体现了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它的审美特征有四个方面:1. 反映中国文人的审美趣味文人画追求自由的创作,强调自然、意境、气韵和诗意,故把描绘主题造型稍微放松,而加重了情趣、气韵和意蕴描绘。

2. 表现意境和诗意文人画追求把诗意转化成绘画艺术,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现,即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寄托,使绘画作品具有更高的文学性和诗意。

3. 强调墨色的运用文人画重视墨色的传神和意境,修改哪些不需要描绘的内容,删减多余的线条和色块,强调整体概括和笔墨的质感,强调笔墨用法,墨色、披墨、草书、封泥等各种墨技设置和用法4. 传达特殊文化素质文人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突出了绘画的意境和诗意,同时也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古代历代文化的特点和艺术精神,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影响唐宋文人画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尤其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对后来的文人和画家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 对文学和绘画的融合唐宋时期,文学和绘画的融合很明显,许多文人不仅擅长写作,还擅长绘画艺术,这种现象产生了文学和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促成了绘画发展和多元化的审美趣味。

2. 倡导新绘画语言唐宋时期,文人画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这种新的绘画语言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多元和发展。

诸如山水画、花鸟画等艺术形式的兴起,都是基于这种新绘画语言的。

3. 流传至今虽然唐宋时期的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高峰,但是它的影响却没有停留在历史上,它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在后世不断地流传和被继承,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唐宋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和影响是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选择
论文关键词:文人书画审美选择意形
论文摘要: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文化素养多方面的集中体现。

它崇尚“意似”贬斥“形似”,追求笔墨意蕴,讲究诗书画印结合,并要求画者的学养深厚方能言之有物,画面格调才能高雅。

传统文人书画以不同于院体画的另一种典范意义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文人画及中国传统文人书画教育中的审美倾向进行正确研究和
批判的继承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人画”是中国画里的一类,也称为“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
社会时文人、士大夫们的书画。

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我国现代理论家、画家陈师曾指出:文人画是带有一定文人情趣,其中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作品。

在传统绘画中,文人画强调以形传,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它与工匠画与院体画风格都有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发展阶段,它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风格一度成为我国后世书画教育中长期追逐的方向。

一、传统文人画的发展
文人画的发展可追溯至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设立有专门的机构来培养能工巧匠,那时的一些画家就已经有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如姚最认为“不学为人,自娱而已”,王徽的“画乃吾自画”等思想,这些
都可称是文人画的雏形。

唐代诗歌盛行,其中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更加具了文人书画的特色,后人尊称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

南北宋时期,中国建立了制度明确的画院,用来专门的培养画家。

一些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画家首次提出了一些关于文人画的看法,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他提出的“士人画”概念使文人书画更加趋向于成熟。

此后,文人画开始正式从院体画之中分离出来。

文人画的鼎盛时期是在元代,由于当时社会动荡,许多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厌世和遁世的心理,绘画成为了抒发个人
精神与情绪的自我调节手段。

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为代表的四大家,又把文人画的创作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

他们以一种“出世”的态度去表达士大夫阶层的孤傲、清高和空虚的情感,追求和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意象表达。

至明代,文人画已上升为画坛的主导地位。

画家董其昌倡作画者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加强修养,追求文人画的“士气”。

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了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和审美取向,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
突破四王的束缚,开创了新局面,形成了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体系。

二、文人画中重“意”的审美倾向
中国的绘画从远古开始,对“写实”的技巧和“形式”的孜孜追求一直是占主流地位的。

在隋唐之后,追求雅逸风格的水墨画迅速地发展起来,“以形传神”、“以形达意”文人画精神逐步形成与完善。

当时许多画家都不满院派画专尚“形似”的偏向,又鄙视“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的画工画,在题材的选择和意境的把握等方面都特别表现出其重“意”、重“简”的独特的审美倾向,还提出了意在笔先、神在法外的许多创作方法。

苏轼曾在~首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其意首先是贬低“形似”,其次就要求绘画要有“诗意”。

文人画中一再强调“象外”,也就是指明在绘画创作中,艺术的真正“内容”必须求诸所描摹自然物的“形象”之外。

在不断的发展中,谢赫提出“六法论”,求气韵、贯通、意韵、意会,在此审美标准下,绘画技法不用遵循焦点透视,不重光线、明暗、色彩,以环境感染情绪,给人来带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成为了之后中国绘画创作不懈的追求。

之后顾恺提出要“以形写神”,强调画人物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体现了传统儒道两家重精神、轻物质的哲学观。

明末,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南北宗论”:崇尚率真意趣,轻视基本功力;崇尚士气,排斥画工;重视笔墨韵味,轻视形体结构;主张主观表现,贬低写实风格。

由此可见,重“意”轻“形”是文人画家最为推崇的绘画精神,艺术创
作中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外部描摹,在表现上力求能够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倡导天真清新的艺术风格。

上重写意轻写形,重神似轻形似的审美倾向,使绘画艺术成为了画家更主观的艺术表达手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

三、诗、书、画、印的独特审美情趣
文人画极其重视文学和书法修养,画面中的诗跋、书法和印章和绘画对象互相补充,成为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许多作品在这一方面部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标志着文人画的进一步完善。

唐代科举尚辞赋,士大夫皆以诗词歌赋为务,这是文人画家要具有较高
的诗词修养的重要背。

北宋文人苏轼、米芾、黄庭坚等都极力提倡“诗画一律”,宋徽宗设立的国子监画学,还以古人诗句命题考试。

文人画要“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由此才能够一步抒发作者的主观精神情感。

至元代,题画诗达到了空前繁荣,产生了许多如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等有影响力的名家。

逐渐的,在画上题诗已不仅是形式和构图需要,而且被视为品评画家艺术修养、学识和作品格调
高低的依据,“画中有诗”就成为了文人画的基本要求。

文人画又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记到”夫骨气形似节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北宋的黄庭坚以书法家的眼睛看到了;“东坡墨戏,水活石润,与余草书三昧,所谓闭户造车,出门合辙。

”在就这里点出了画中的书法因素。

文人画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印章的使用。

中国书画中印章有着悠久的历史,宋元之后,印章在制作形制、用材、章法布局和印文篆刻上都有了显着的发展与变化。

许多文人、画家也在刻印行列之中,当时出现了斋馆阁印、诗词印和鉴藏印等所谓的闲章,以用来抒发书画家的个人性情,表达自身的艺术观念等。

明清之后,研磨石印在文人之中更是蔚然成风,几乎成为了文人书画家必备之能事。

印章的多样性使其在画面中与书、画艺术相得益彰,是中国文人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学养深厚、修人修德是文人画的重要内容
文人画非常注重其画者的自身学识修养以及个人的品格。

封建士大夫都是经科举制度层层选拔上来的,大部分文人画家都是饱学博雅之士,文才学识是必须具备的基础,这对画作格调的赏析与品位有极大的影响。

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简意赅的表明了饱读诗书是文人教育的重要内容。

画家高尚的人品在文人画中也很受重视和强调,很多人看画品的优劣与否就在于看其人品之高下。

郭若虚有“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的精论,这就突出地显现了对修养品德的看重,它可以直接和画品气韵的高低相,若人品不高则用墨无法,所以画作的品位也一定高不了。

郭熙说:“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文人画中将画家的品德与精神强调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几乎成了其作品成败、优劣的关键。

另一方面文人画家又总是表现出追求虚静淡泊的精神境界和高沽的人品。

他们总是以画为寄托,以画为乐,无论自己身在庙堂还是心在老庄,其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畅神、写意。

如扬州八怪中的郑燮因宦途失意,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通过画作状物言志,选择了“四君子”题材来表达个人思想、表现品格,寄托“用世之志”。

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当士大夫无法解决当时社会中存在有的现实问题,但又不愿与统治阶级的一些势力趋同的时候,就借由此表现出遁世的思想。

陈师曾先生对文人画总结了四点:“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因此,在文人书画的教育中就倾向于对画家学识及人品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在对书画的品评中学养、人品的高低也就成为了评论好坏的标准之一。

文人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去粗取精,最终得到完善。

它以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为创作主体,以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画面不求形似,只求神韵,含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是文人借以抒情、言志的重要手段。

其柔美而非刚硬,自在
而非雄厚,充满宁静而非躁动的画风创建了一个真与美的朴素自在世界,对后世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当今由于时代的不同,我们不能用过去文人画家的学识和道德标准来要求今天的艺术创作,但民族艺术的传统精神对现代的艺术却有着持久的影响力。

文人画中优秀的传统审美特点和民族精神是我们的文化根基,需要我们在当今艺术实践中去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