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假”和“梦幻”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中的梦幻与超现实主义

中国文学中的梦幻与超现实主义

中国文学中的梦幻与超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作品展示了梦幻与超现实主义的特点。

这些作品通过加入奇幻的情节、超乎常理的人物或者使用梦境的形式来描绘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幻想世界。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中的梦幻与超现实主义两个方面。

一、梦幻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梦幻主义是一种以幻想、奇异、虚构等元素为特征的文学流派,它追求的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现。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诗人将梦境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通过梦中的奇异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便出现了许多梦幻的描写,他在梦中参观了天上人间的美景,感叹人生短暂而志向无限。

这种以梦为笔触的表达方式,使作品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又诗意的情调。

另外一个重要的代表作品是《红楼梦》,这是一部描写贾宝玉等人生活的小说。

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是虚构的,它们具有梦幻般的特点,使整个故事世界超越了现实的桎梏。

二、超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展现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艺术运动,它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限制,展现出超乎常理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一些作品受到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呈现出奇特而又离奇的情节线和人物塑造。

例如,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就运用了许多超现实的手法,通过讲述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视角来揭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无理。

此外,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也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特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都超越了现实的限制,呈现出一种荒诞而又虚构的世界。

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方式,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张力。

结语中国文学中的梦幻与超现实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跳出现实的框架,通过奇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世界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

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我们被带入了一个充满幻想和奇迹的世界,体验到了文学的魔力和力量。

梦幻与超现实主义的作品让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同时也为现实生活带来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文学中的梦与幻想

文学中的梦与幻想

文学中的梦与幻想梦和幻想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元素,它们以多种形式出现在作品中,为读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与思考。

本文将探讨文学中梦与幻想的表现形式以及作用,以此来揭示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梦与幻想的多样性梦和幻想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多种形式。

首先,梦可以是人物的真实梦境,也可以是幻觉或幻象。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梦境常常揭示了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预示着故事的走向。

其次,梦也可以是小说中虚构的情节,在情节设计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比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以梦境为背景,展现了爱情和欲望的种种曲折和变化。

此外,幻想也常常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表达作家的思想与观点。

例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通过这种幻觉形象,展现了人与社会的疏离感。

二、梦与幻想的作用梦和幻想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

通过描写梦境和幻象,作家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其次,梦和幻想也可以用来传递作家的思想和对世界的观察。

通过创造奇特的幻境和幻觉,作家可以借此来表达对社会、人生、哲学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再次,梦和幻想还可以为作品增添神秘和诗意,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引入梦与幻想,作家可以打破现实的束缚,创造出非凡的情节和形象,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梦与幻想的例子文学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运用了梦与幻想的元素。

比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通过梦境与幻象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

另外,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中,梦幻般的场景被用来揭示极权社会的独裁和压迫。

此外,奇幻文学作家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小说中,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交织,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科幻宇宙。

这些作品都展示了梦与幻想作为文学元素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梦与幻想是文学中常见且重要的元素,它们以多种形式出现在作品中,为读者带来了无限遐想和思考。

浅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梦幻描写的审美意义

浅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梦幻描写的审美意义

浅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梦幻描写的审美意义
夏林莹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7(000)013
【摘要】梦幻进入文学不是突如其来的,也不是随意给文学故事框架一个梦境就能称之为幻梦文学的.以梦幻为主题描写不仅可以给文学作品带来精美的点缀,通过对梦的描写反映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渴望,以梦的形式来抒发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总页数】1页(P28)
【作者】夏林莹
【作者单位】宾县宾安镇政府,黑龙江,宾县,1504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金银咏叹——兼论明清文学中金银描写的文化意义 [J], 刘卫英
2.浅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梦幻描写的审美意义 [J], 夏林莹
3.被遮蔽的美丽——审美意蕴探讨——谈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的外貌特征描写 [J], 刘莹;
4.中国古代文学中疾疫描写的结构形式研究 [J], 关宇
5.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及辩证审美意义分析 [J], 潘晓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假”和“梦幻”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假”和“梦幻”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假”和“梦幻”在文学创作中,讲究的是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

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激动人心,感人肺腑。

然而高明的作家善于运用“假”和“梦幻”的艺术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特殊感情。

一、“假”的艺术形式假打之中显爱心。

《我的老师》中写蔡芸芝老师从来不打骂学生。

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这一举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对于学生的淘气,她似乎发怒了,但“轻轻地敲”表明她怒是假,“打”是爱。

一个爱护学生的年轻教师形象凸现在我们面前。

假话之中寄真情。

假话就是说谎,说谎往往是骗人的,但《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在离开仙台向他的老师告别时却讲了一句假话:“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

”其实,鲁迅先生当时根本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他的真正目的是弃医从文。

这里的假话,十分巧妙地“慰安”了先生,具体确切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真挚纯洁的师生情谊。

自然流露与老师分别的痛苦,充分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虽是言“假”,但情真,形“假”而意深,这是感情深挚的说“假”。

假哭之中露人性。

名著《红楼梦》中精彩片断《林黛玉进贾府》中写到黛玉刚入贾母房间,贾母大哭后,“地下侍立”的王夫人等“当下”“无不掩面涕泣”。

在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此时,“地下侍立之人”对这个千里迢迢投亲,行将寄人篱下的弱女,怎能一下子全体产生同情爱怜之意呢?王夫人迫于老祖宗的权威,必须跟着贾母转,那么“掩面”这一动作,就是以假乱真而装哭的理想的欺骗手段了。

“掩面”二字语约意深,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把王夫人等人装哭做戏,逢迎贾母的卑劣用心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

综上诸例,充分说明了“假”中也有真、善、美,“假”的艺术也是有生命力的,它往往成为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精彩之笔。

二、“梦幻”的艺术形式当代作家彭荆风在《驿路梨花》一文中这样写道:“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从中歌唱……”梦中,作者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美丽而幽静梨花林里漫步,这实际上是当晚刚进梨花林时,“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落在我们身上”的现象。

小说创作的虚拟和想象

小说创作的虚拟和想象

小说创作的真实和虚拟现在,关于艺术和生活,几乎已经达到了一种共识:艺术不是生活,艺术是生活的再创造。

孙绍振先生在《文学创作论》中指出:真正的艺术常常带有写意的色彩,写意就是不太拘泥于形,让客观生活与主观思绪融合起来按着形式的轨道酣畅的运行。

小说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种,经由观察生活和作者情感相结合,便产生了小说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这里作者的情感,可以理解为创作的虚构。

关于小说创作,是再现真实生活,还是虚构生活,历来不乏质疑和偏重。

笔者认为,一部真正有价值的小说,必须是两者的结合,在再现的基础上进行虚构。

简单地罗列生活的零零碎碎,不是小说;把生活的零零碎碎通过一定的手段组合起来,才是小说。

塞万提斯在《唐吉可德》的序言中和第47章、48章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模仿自然说”。

其核心为“它(小说)所有的事只是模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范本;模仿得愈加妙肖,你这部书也必愈见完美”。

塞万提斯所说的“自然”,即是现实。

整部小说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宽广,从简陋的客栈到豪华的城堡,从乡村到城市,安插了下层阶级的真实描画,掺和了人民的生活。

和荒诞脱离实际生活的骑士小说相比,塞万提斯的这部小说可堪称“反骑士小说”的典范。

但是,把自然作为惟一范本,并不是将自然等同于小说。

《唐吉可德》的成功不是再现真实的社会背景的功劳,而主要还是归功于高于生活的虚构。

主人公各种荒诞不经的冒险经历便是作者合理虚构的结果,在虚构的背后,融合的是作者的情感。

为了使艺术更像生活,却要敢使艺术不像生活。

可以说,一部好的小说,应该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真实和虚构的有机体。

在谈到艺术真实性的时候,鲁迅有一段人们熟悉的名言:“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的真实……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因此,艺术创作是“逼真的幻觉”。

这就牵扯出一个问题:真实和虚构,若要分个高低,谁占主体?个人认为,虚构是占大主体的。

诗词中的梦幻与幻想意境揭秘

诗词中的梦幻与幻想意境揭秘

诗词中的梦幻与幻想意境揭秘诗词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感悟。

其中,梦幻与幻想意境作为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许多经典诗词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本文将深入探索诗词中梦幻与幻想意境的揭秘,揭示其中的内涵与技巧。

一、梦幻与幻想意境的内涵梦幻与幻想意境,指的是诗词作品中通过运用奇思妙想、虚幻的情节和形象,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听觉和心灵的震撼。

这种意境的创造旨在使读者进入一个美好的梦境或幻想的世界中,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和想象力。

梦幻与幻想意境既是现实的反衬,也是对现实的超越。

通过描绘一些不切实际的场景和形象,诗人可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于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同时,这种意境也可以使读者暂时逃离日常琐碎的生活,进入一个完美、美好、充满奇迹的世界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美感。

二、揭示梦幻与幻想意境的技巧1.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创造梦幻与幻想意境的过程中,诗人通常会利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采用拟人、拟物等手法,使抽象的情感或概念具象化,形成意象感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运用比喻、暗喻等手法,将现实与梦幻的场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更具感知性与想象力。

2.意象的构建意象是创造梦幻与幻想意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描绘细腻、独特的意象,诗人可以勾勒出一个令人遐想的世界。

比如,用色彩丰富的词语描绘华美的景象,用优美的音韵与形象来表达情感,都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梦幻与幻想意境的独特魅力。

3.节奏与韵律的运用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律与节奏,在创造梦幻与幻想意境时,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些元素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通过恰当的音调、停顿和重音,可以营造出一种悠扬、神秘的氛围,使作品更具有梦幻与幻想的特色。

三、经典诗词中的梦幻与幻想意境1.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娓娓动听的语言,诠释了李白在寂静夜晚幻想故乡的情感。

通过月亮的形象与回忆之间的对比,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梦幻世界。

浅析红楼梦梦幻艺术

浅析红楼梦梦幻艺术

浅析《红楼梦》的梦幻艺术摘要:学问是无止境的,“红学”更是日新月异。

关于《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存在着不少争论的问题。

《红楼梦》自古以来就备受中外学者的青睐。

关于《红楼梦》中的梦幻艺术,本文就几个主要的梦幻从梦幻与情节、梦幻与人物、梦幻与现实入手对梦幻在作品中的作用略做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梦幻情节人物现实《红楼梦》这部巨著在“梦幻艺术”的研究方面,长期以来存在“宏观”和“微观”之分。

所谓“宏观”研究,则偏重于《红楼梦》这部作品原本就是一场大梦,而到头来终是一场空,重点宣扬虚无主义。

这种研究方向一直占据着“梦幻艺术”研究的主导地位,并为大众认可。

而所谓“微观”研究,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是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梦幻”描写,并借鉴心理学、审美学和宗教学的理论,深入解读《红楼梦》艺术特征及美学意义等。

本文在前人的“微观”研究成果上,分析《红楼梦》在“梦幻”描写创作上的作用及其积极意义。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有大约三十二个梦贯穿其中,建构了一个神奇的梦幻艺术世界。

这许多梦幻在著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曹雪芹用各种梦幻,使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无限放大,让人无法拒绝,也把“梦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梦幻与情节梦幻是个让人费解的灵魂之结,与文学作品有着不解之缘,恰如《红楼梦》这部作品,梦幻的艺术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作品中的梦幻在情节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时充当全文框架,成为小说主心骨;有时预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有时更是充当催化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一)、全文框架作者巧妙的运用甄(真)贾(假)二人之梦,分别安排于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完整的勾勒出了小说框架,真真假假令人难以分辨梦与现实的界限。

甄贾二人好似仙人,看破尘俗,在作品中若隐若现,来去自如,飘渺而不缺现实意义。

甄士隐的梦犹如天空一般,轻灵而洒脱;贾雨村的梦好似大地一样,厚实而有质感。

通过两人梦的交织,刻画出了一个宏大的艺术世界,这种框架构思,大大提升了作品艺术价值。

古代文学中的梦幻描写

古代文学中的梦幻描写

古代文学中的梦幻描写梦幻,是一种神秘而又神奇的状态。

在古代文学中,梦幻描写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思想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梦幻的描写,作家们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又美妙的感觉。

古代文学中的梦幻描写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诗歌作品。

在《诗经》中,有许多诗篇都以梦幻的方式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

在古代小说中,梦幻描写也是非常常见的手法。

《红楼梦》中的“梦幻诗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者曹雪芹通过梦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物的命运、情感纠葛都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梦幻的描写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同时也让读者更加容易沉浸其中,产生共鸣。

除了小说,戏曲中也常常运用梦幻描写。

比如在《牡丹亭》中,主人公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遇,两人相爱并且经历了一系列的离合悲欢。

整个剧情就是在梦幻的氛围中展开的,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妙。

梦幻描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

在古代文学中,人物的梦境往往代表着他们的心理状态。

比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梦境常常与他的情感纠葛、命运转折密切相关。

通过梦幻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古代文学中的梦幻描写还常常与对未来的展望相结合。

在梦中,人物可以看到自己未来的命运,或者预知一些重要事件的发生。

这种描写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同时也让读者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比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梦中预见了自己的命运,这个梦境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和信念。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中的梦幻描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

它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同时也能够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

通过梦幻的描写,作家们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又美妙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假”和“梦幻”
发表时间:2011-08-02T17:08:59.357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4期供稿作者:王东方
[导读] 在文学创作中,讲究的是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

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激动人心,感人肺腑。

河南方城县赵河镇第三初级中学王东方
在文学创作中,讲究的是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

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激动人心,感人肺腑。

然而高明的作家善于运用“假”和“梦幻”的艺术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特殊感情。

一、“假”的艺术形式
假打之中显爱心。

《我的老师》中写蔡芸芝老师从来不打骂学生。

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这一举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对于学生的淘气,她似乎发怒了,但“轻轻地敲”表明她怒是假,“打”是爱。

一个爱护学生的年轻教师形象凸现在我们面前。

假话之中寄真情。

假话就是说谎,说谎往往是骗人的,但《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在离开仙台向他的老师告别时却讲了一句假话:“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

”其实,鲁迅先生当时根本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他的真正目的是弃医从文。

这里的假话,十分巧妙地“慰安”了先生,具体确切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真挚纯洁的师生情谊。

自然流露与老师分别的痛苦,充分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虽是言“假”,但情真,形“假”而意深,这是感情深挚的说“假”。

假哭之中露人性。

名著《红楼梦》中精彩片断《林黛玉进贾府》中写到黛玉刚入贾母房间,贾母大哭后,“地下侍立”的王夫人等“当下”“无不掩面涕泣”。

在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此时,“地下侍立之人”对这个千里迢迢投亲,行将寄人篱下的弱女,怎能一下子全体产生同情爱怜之意呢?王夫人迫于老祖宗的权威,必须跟着贾母转,那么“掩面”这一动作,就是以假乱真而装哭的理想的欺骗手段了。

“掩面”二字语约意深,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把王夫人等人装哭做戏,逢迎贾母的卑劣用心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

综上诸例,充分说明了“假”中也有真、善、美,“假”的艺术也是有生命力的,它往往成为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精彩之笔。

二、“梦幻”的艺术形式
当代作家彭荆风在《驿路梨花》一文中这样写道:“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从中歌唱……”
梦中,作者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美丽而幽静梨花林里漫步,这实际上是当晚刚进梨花林时,“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落在我们身上”的现象。

这种轻漫的举止犹如电影里高速镜头摄下的景色,带着熟睡的香甜感,嗅着梦中梨花林里四溢的香气,见到日里思念而不得的哈尼小姑娘,在那美丽的梨花从中歌唱,歌声是那样的甜,姑娘是那样的美,歌和形反映了小姑娘的美好心灵,多么可爱的大梦呵!
由此,作者运用这种巧妙的手法,虚写了梦中梨花林的美景和梨花姑娘的可爱,着意以自然美来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使文章不落俗套,独具匠心的“学习雷锋”这一主题得到升华。

著名的现代作家魏巍在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一文中先后写了七件事,最后一件事运用梦的形式写了“梦中寻师”,文中这样写道: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

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了我:
“你要干什么去?”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

看看那席子,我已经走了六七尺,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

由于蔡老师爱孩子,孩子们也爱她,爱得那么真诚,爱得那么深沉,所以她在孩子们那童稚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放暑假了,老师要返乡故里,本来在她收拾东西准备离校时,作者就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那种依恋之情就不言而喻了。

更何况漫长的暑假,师生久未相见,思念之情就更难抑制,因而导致“梦中寻师”这一深含真情的情节。

当作者成了名家后,用她自己的话说:“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显而易见,作者把饱含热爱蔡老师的浓厚感情,用这种“梦幻”形式给表现出来。

当然,这样写也从侧面烘托出蔡芸芝先生的为人和她那种温柔、质朴的高尚品格。

由此看来,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者总是将自己的特殊感情寄托在“梦幻”之中,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作品得主题服务。

总之,这种“假”和“梦幻”的艺术形式实际上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反映,借助这些艺术表现形式能形象地反映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

“学以致用”,今后若能把这些表现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相信一定能达到深化中心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