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易错题训练
中考物理 声现象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1.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同样的力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下列做法中所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此相同的是A.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都伴有次声波产生,而人耳听不到次声波,不能准确预测灾害的发生。
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也能接收到它们产生的次声波,处理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位和强度B.人们用噪声监测仪来监测噪声的强弱等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噪声C.人们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D.取材质相同但质量与体积均不相同的松木块,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它们的体积。
通过计算得出“同种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相同”的结论【答案】D【解析】【详解】题目正文中使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A.人耳听不到次声波,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也能接收到它们产生的次声波,处理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位和强度,采用的是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B.人的耳朵不能直接监测噪声的强弱等级,人们用噪声监测仪监测噪声的强弱等级,采取措施,控制噪声,是转换法的应用,故B不符合题意;C.用光线描绘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实际并不存在,用光线描绘光的传播方向采用是模型法;故C不符合题意;D.取材质相同但质量与体积均不相同的松木块,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量出它们的体积,通过计算得出“同种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相同”的结论,这种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故D符合题意。
2.如图是用小锤敲击同一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一次重敲,一次轻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敲时音调高,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B.轻敲时响度大,两次敲击音色相同C.甲的响度比乙的大,甲的音调也比乙的高D.两次音调、音色都相同,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答案】D【解析】【分析】(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详解】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都有3个波峰和2个波谷),因此声音的音调相同;由图知,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程度不相同(即振幅不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振动时偏离程度大,甲的振幅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所以,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用木槌敲击同一音叉,音色是不变的,只有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睛】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会观察波形图进行判断.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3.某校于2018年3月13日举行了“诵读经典致敬大师”为主题的诵读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诵读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B.诵读声一定不是噪音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答案】D【解析】【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4)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详解】A.诵读声是由学生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诵读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于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音,故B错误;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故D正确.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答案】A【解析】【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A正确;B.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噪声的,故B错;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C错;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易错题集锦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易错题集锦单选题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B.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音调高D.利用超声波振动可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答案:AA.悠扬的笛声是由笛子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噪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B错误;C.“震耳欲聋”用于形容声音很大,说明声音响度很大,故C错误;D.利用超声波振动可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一现象充分表明()A.声音可以从空气中向水中传播B.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C.声音在水中比空气中传播得快D.声音在水面发生了反射答案:B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充分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选B。
3、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更清楚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老师上课时常常使用扩音器。
扩音器改变了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答案:B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老师上课时常常使用扩音器,扩音器改变了声音的响度,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不同的力敲响音叉,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都能看到小球被弹开。
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D.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答案:DA.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能观察到小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振幅就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音调与声音的振动频率有关,与声音的振幅无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
通用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易错题集锦

(每日一练)通用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易错题集锦单选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答案:C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听到狗的叫声,知道人回来了,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D.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如图所示是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的响度和音色均不同B.甲、乙的响度和音调相同C.乙、丙的音调和响度均不同D.甲、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答案:B解析:AB.甲和乙的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但是波形不同,因此音色不同;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因此音调相同,故A错误,B正确;C.乙和丙的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但是相同时间内乙振动次数多,即频率不同,因此音调不同,故C错误;D.甲和丁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因此音调相同;但是振幅不同,因此响度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图甲,用力敲鼓可使音调变高B.如图乙,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C.如图丙,笛子比二胡发出声音的响度大,音调高D.如图丁,敲击水杯时水越多音调越高答案:C解析:A.用力敲鼓,改变的是敲击的力度,影响了振动的幅度,则可使响度变大,故A错误;B.振动产生声音,故B错误;C.如图丙,笛子振动的幅度比二胡大,笛子比二胡发出声音的响度大,笛子在相同的时间内振动的频率大于二胡,故笛子比二胡的音调高,故C正确;D.敲击水杯时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故D错误。
人教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易错题精选

第二章声现象易错题精选一、选择题1.(2014-2015临川期中)一场大雪过后人们感到外面万籁俱寂,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A.可能是大雪过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少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C.可能是大雪过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D.可能是大雪过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2.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相比,次声波具有较小的()A.传播速度 B.传播能量 C.振动幅度 D.振动频率3.一种声波从水里传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不能确定4.(2014-2015东台月考)如图,小明将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细绳栓在横杆上,当鼓槌敲击鼓面时的力度越大时,乒乓球跳动高度越高,该实验中使用的乒乓球目的是:()A.研究乒乓球的发声是由于乒乓球的跳动产生的B.研究乒乓球发声的响度与其与其跳动高度的关系C.研究乒乓球的跳动高度与敲击鼓面力度大小关系D.显示鼓面振动幅度5.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决定音调的因素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6.(2014广州)甲声音波形如图4所示,把音调比甲高的乙声音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乙声音的波形是图5中的哪一幅()7.(2014-2015龙岩月考)如图所示为一笛子的模型图,用双手按住左边的六个孔后开始吹奏,则只松开A孔和只松开B的声音不同在于()A.松开A孔的音调比松开B孔的音调要高B.松开A孔的音调比松开B孔的音调要低C.松开A孔的响度比松开B孔的响度要大D.松开A孔的响度比松开B孔的响度要小8.(2014宜宾)如图为一枚古钱币,人们常用手指弹银元边缘并移动到耳边听其声音来鉴别银元的真假,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A.网声速 B.响度C.音色 D.回音9.小敏同学在看到闪电后1.5s听到雷声,则雷电发生地距小敏的距离为()A.150m B.510m C.255m D.340m10.科学研究表明,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养蜂人就可以通过听觉知道蜜蜂采蜜的情况。
专题02 声现象易错题专题训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人教版)

专题02 声现象易错题专题训练(解析版)【易错点归纳】易错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易错点2:判断声源易错点3:声速与介质种类有关易错点4:有关声速计算易错点5: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和联系易错点6:控制噪声的途径【易错点专题训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之前产生的声音仍在传播。
“振动”不能写成“震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但是物体在真空可以振动。
判断传播的介质只需判断声源和接收声音的物体(主要是人)之间的物质种类。
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传到人耳的。
【答案】振动空气【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振动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钟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2.如图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1m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
声音是由发声,声音主要通过传递到人耳。
【答案】振动线和手指(固体)【详解】[1][2]人听到了响声,说明有发声体和介质,声音是由金属叉子撞击到物体上发生振动而产生的,叉子的振动引起线的振动,最后引起鼓膜振动,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声,声音主要通过线和手指(固体)传递到人耳。
3.宋词《解语花•上元》中写道“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其中“箫鼓喧”是由于发声体产生的,“箫鼓”声音通过传入人耳。
【答案】振动空气【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箫鼓喧”是由于箫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箫鼓”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4.(1)如图(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此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便于观察。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小丽同学采用:先将音叉离开乒乓球一定距离敲击音叉,然后再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小刚同学采用:先将音叉贴近乒乓球,然后再敲击音叉,观察现象。
中考物理易错题声学

易错点5:理想实验法 训练5:
如图,将空气不断地抽出,声音会越来越小直至最后听不见, 此时给该手机拨打电话__能___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来电显 示,这两个现象说明:
①___真__空_不__能__传__声_____; ②__电__磁__波__能__在__真_空__中__传__播_____。
易错点4:“高”“低”不一定是形容音调的 训练4:(2019·自贡)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 这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 的高与低指的是( C ) A.音调高低 B.音色好坏 C.响度大小 D.乐音三要素
【方法归纳】
通常我们会用“大、小、洪亮”等词语来描述响度,用 “高、低、粗、细、低沉”等词语来描述音调,但不能过于绝 对地根据这些词来确定是响度还是音调,比如本题“引吭高 歌”和“低声细语”从词语的意思我们就知道是大声唱歌和 小声说话,所以形容的是响度。
【方法归纳】 我们要听到声音,有以下三个条件: 1.声音的频率在20~20 000 Hz之间(如上题的C,我们听 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是因为它的振动频率在20 Hz以 下,是次声波)。 2.到达人耳时有足够的响度(如上题的B)。 3.有传声介质(如上题的A、D虽然有声产生,但没有介 质传声,所以声音传不到我们的耳朵处,我们听不见)。
易错点2:不会通过波形找出声音三要素的信息 训练2: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和乙音调相同,乙和丙响度相同 B.甲和乙响度相同,乙和丙音色相同 C.甲和丁音调相同,乙和丙响度相同 D.甲、乙、丙、丁音调和响度都相同
初中物理期中考试后 专题一声现象 易错点汇总-精品

专题一声现象易错清单1.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但由于受人的听觉、声音的响度等因素影响,有些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人们听不到;人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振动发声;(2)有介质传播声音;(3)声波能够引起人耳鼓膜振动.重要提醒:人的听觉还受到声音的频率的限制,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范围内的声波.2.声与光的对比重要提醒:光属于电磁波!3.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名师点拨“声现象”实验三种典型研究方法一、转换法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显著,可以直接观察,而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较弱,不易直接观察.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一些转换,对声源的微弱振动进行放大,进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在发声的纸盆上放小纸屑,纸屑跳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在桌面上放小豆粒(小玻璃球、小纸屑、一杯水),敲击桌面,观察其跳动等.【例1】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解析】A是探究真空能不能传声;选项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选项C探究发声体是否在振动;选项D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故选D.【答案】 D二、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猜想与所研究量有关的因素有几个,就要设计几个实验;②研究什么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什么因素就是变量,而其他量一律控制不变;③控制方法一般是用相同的器材和相同的实验方案,改变所要研究的量.【例2】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3)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解析】因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长短和材料等多个因素有关,所以应该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即:(1)为了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应该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即应选编号A、C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在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时,应该让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所以表格中长度和横截面积数据应该与B组相同,即应该是55.(3)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答案】(1)A C (2)55(3)控制变量法三、类比法声波比较抽象,借助水波进行类比,从而认识声波.利用“波形”判断乐音和噪声、比较振幅对响度的影响.如图所示,通过波形理解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乐音的振动是有规律的,而噪声的振动是杂乱的、无规律的”.【例3】将话筒按在示波器的输入端,将三种声音输入,且发出声音的时间相同,示波器的屏幕上分别出现如图所示的三种波形,根据波形分析:(1)B和A相比,B振动的高,所以高.(2)C和A相比,C振动的大,所以大.(填“频率”“振幅”“音调”“响度”或“音色”)【解析】(1)通过对比图A和B,可以发现在相同时间内,B振动的次数多,说明B振动的频率高,所以音调高.(2)通过对比A和C,C波形图中波峰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远大于A图,说明C振动的幅度大,即C的振幅大,所以响度大.【答案】(1)频率音调(2)振幅响度提分策略【趋势总览】从近三年的各地中考来看,对本部分的考查呈现如下趋势:1.声学部分的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探究题.2.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速、乐音的特征、噪声的控制和声的应用等知识.3.试题所占分值不大,一般以基础知识为主,与现代科技、生活联系以及声的应用方面的试题较多.2015年的中考命题方向预测:仍然坚持前几年的趋势,亮点将是“结合最新的生活、生产、科技发展的新材料进行考点的考查”.【锦囊妙计】1.掌握声学基础知识(1)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最小;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真空不能传声.【典例】学习了声音的有关知识后,贝贝带着锣来到空旷的田野里做了一个实验:用锤子使劲敲击锣面后发现,锣面振动发出很大的声响;而当他用手捂住锣面停止振动后声音随即消失.但站在离贝贝400米远处的欢欢却明显感觉到“贝贝捂住锣面后过了一小会儿才听到锣声”,为此对于声音的产生两个同学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支持欢欢,声音的产生根本不需要物体的振动B. 支持贝贝,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不再产生C. 产生声音时,物体可以振动也可以不振动D. 贝贝的听力有问题,“听觉”延迟了【解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声.由于声音从产生到形成听觉需要在介质中传播,这个阶段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欢欢感觉到“贝贝捂住锣面过了一会儿(大约1.18s,同学们可以计算)才听到锣声”,因此应选B.【点评】物体发声的条件——振动;声音的形成条件——振动、传播、感知(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切勿将二者混淆.(3)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5)应用:①利用声传递信息:声呐、B超、回声测距等;②利用声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超声波击碎结石等.2.关注生活中的声学知识生活中遇到的声现象很多,应善于将这些现象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声速比光速小;在摩托车上加有消音器的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回声是声的反射现象;“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不同人的音色不同.3.了解科学研究方法(1)科学推理,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虽然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但可以根据声音的变化和罩内空气的关系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2)把微小变化放大,也是物理学中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在观察发声物体振动时,采用在鼓面(或扬声器)上,放上小纸片,或将音叉放入水中等,都是将微小的振动进行放大,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3)控制变量,在很多的探究实验中经常用到,例如:在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实验中,要控制振幅不变.专项训练一、选择题1. (2014·吉林长春·模拟)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A. 甲和乙B. 乙和丙C. 丙和丁D. 甲和丁2. (2014·云南玉溪·模拟)电影《地道战》中的日军指挥官让人在地下埋几口水缸,并时不时地把头探进缸里,以下有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说法正确?().A. 甲说:“从水缸中能看见地道里游击队员的像,判断有无游击队员.”B. 乙说:“从水缸中能听见地面下传来的声音,判断有无游击队员挖地道.”C. 丙说:“防止自己的讲话被游击队员偷听.”D. 丁说:“是为了藏匿物品.”3. (2014·山东济宁·模拟)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A. 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B. 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C. 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D. 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4. (2013·江苏启东·一模)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mi)和“1(dou)”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音色一定不同B. 音调一定不同C. 响度一定不同D. 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5. (2013·浙江杭州·模拟)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A. 声音的音调B. 声音的响度C. 声音的频率D. 传播声音的物质6.(2013·江苏盐城·模拟)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服役,如图所示是两名佩戴防护耳罩的起飞指挥员用“航母style”动作向舰载机歼15飞行员下达起飞指令.指挥员佩戴保护耳罩是因为舰载机起飞时所发出声音的().A. 响度很大,佩戴保护耳罩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了噪声B. 音调很高,佩戴保护耳罩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了噪声C. 响度很大,佩戴保护耳罩在声音的接收处减弱了噪声D. 音调很高,佩戴保护耳罩在声音的接收处减弱了噪声二、填空题7.(2014·湖北荆州·四模)小王喜欢唱歌,看看如图所示的这段歌谱,这是小王最喜欢的一首歌《托起明天的太阳》中的一段:小王唱到字时音调最高,唱到字时响度最大,如果换小陈来唱,他俩的是不同的.8.(201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的错误:(1);(2).9. (2013·安徽亳州·模拟)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又发生7.0级地震,引发了建筑物毁坏,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10.(2013·江苏常熟高港·模拟)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学校阅览室的墙壁上张贴着醒目的“静”字,这是在控制噪声;噪声过大会损害人的听力,说明噪声能够传递.三、实验探究题11.(2014·辽宁大连·三模))现在一个气球、一盆水、几个玻璃杯、铅笔、文具盒、钢尺、一块小木质三夹板、一次性纸杯、若干橡皮筋,利用上述器材能做哪些声学实验,分别写出三种,对于每一种实验,写出器材、现象及可得出的结论.参考答案与解析1.B[解析] 甲图: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乙图: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丙图:太空中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丁图: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因此声学知识相同的是乙和丙.故选B.2. B3. C4. B5. D6. C7.已响音色8. (1)飞船的巨大爆炸声(2)然后看到了爆炸的火光9.次10.声源处能量11.。
初中物理简单运动声学易错题

初中物理易错题1.(★)关于声现象不正确的说法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听到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C.一般说来声音在固体中比液体中传播得快;D.声音的传播要介质。
2.(★)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3.(★)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中声速一定大于液体中声速;B.空气中声速一定为340 m/s;C.声速表示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D.不同介质中声速相同。
4.(★)“引颈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A 音调的高低;B 响度的大小;C 前者指音调高低,后者指响度大小;D 后者指音调高低,前者指响度大小。
5.(★)要想使人们在剧场里听到立体声效果()。
A.至少要安装一个扬声器;B.至少要安装两个扬声器;C.至少要安装三个扬声器;D.至少要安装四个扬声器。
6.(★)(多项选择)一次偶然的机会,靠近正在发声的呐叭旁边的玻璃杯破碎了,请你猜想出引起玻璃杯的破碎的因素有()。
A、呐叭声音的音调;B、呐叭声音的响度;C、玻璃杯自身振动频率;D、呐叭声音的音色。
7.(★)下列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 D )。
A、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B、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C、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轻敲打桌子的声音;D、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声音。
8.(★)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B.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可以通过骨传导来感知声音C.对于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D.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声学易错题训练一、选择题(西宁)错误!未指定书签。
.下面四句话摘自一位同学学习“声现象”时总结的内容,其中错误的是()A.医生使用的听诊器减小了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声更大B.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色D.摩托车发动机的排气管上附加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永州)错误!未指定书签。
.关于声音现象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超声波可用于除去人体内结石,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C.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种草有利于减弱噪声污染D.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漳州)错误!未指定书签。
.2009年12月6日,在南靖麒麟山公园举行第二届土楼文化节故里专场音乐会,场外附近的听众通过声音的哪个特性来辨别是著名歌手谭晶正在演唱()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郴州)错误!未指定书签。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B.校园内植树可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C.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D.真空可以传声(柳州)错误!未指定书签。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猛将张飞单枪立马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一声大喝,吓退曹操十万大军。
这个典故形容张飞声音()A.音调高B.频率高C.音量大D.音色差(河池)错误!未指定书签。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也能传声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D.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广州)错误!未指定书签。
.根据图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C.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D.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肇庆)错误!未指定书签。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两次敲击同一个音叉,比较音叉两次发出的声音()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崇左)错误!未指定书签。
.我们曾经体验过以下声现象,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是()A.放在密闭玻璃罩里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的空气抽走后,铃声变小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上激起水波C.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莆田)错误!未指定书签。
.有些老师上课时使用便携扩音设备,使声音更加宏亮,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A.音调B.音色C.频率D.响度(徐州)错误!未指定书签。
.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A.振动B.一直向左运动C.一直向右运动D.静止不动(烟台)错误!未指定书签。
.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A.振幅B.响度C.音调D.音色(日照)错误!未指定书签。
.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声波不能传递能量D.男高音指的是响度大(厦门)错误!未指定书签。
.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
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传播的条件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武汉)错误!未指定书签。
.下图中,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尽量将列车产生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
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A.防止噪声产生B.阻断噪声的传播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六盘水)错误!未指定书签。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吹着的哨子 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关闭的收音机 敲击的水瓶琴A B C D(荆门)错误!未指定书签。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
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 .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 .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D .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孝感)错误!未指定书签。
.右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装置,下列现象中不正确的是( )A .音叉振动时,乒乓球被弹开B .听到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C .敲音叉的力越大,听到的音调就越高D .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攀枝花)错误!未指定书签。
.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听声音可以辨知说话人是谁,依靠的是音色B .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C .“余音绕梁”说明声音可以不由振动产生D .美妙的音乐永远不会成为噪声(百色)错误!未指定书签。
.2009年12月11日,为纪念百色起义80周年,百色市森林广场上锣鼓喧天,群众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下列有关声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 .锣声鼓声都是由锣鼓振动发声的B .锣声鼓声是通过响度分辨出来的C .锣鼓声响彻云霄是因为它们的音调高D .在空气中锣声的传播速度比鼓声的传播速度快(益阳)错误!未指定书签。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 .一般是根据歌声的响度来判断歌手是谁C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 .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不可能是噪声。
(沈阳)错误!未指定书签。
.吼猴是世界上叫声最响的动物之一,它以雷鸣般吼声警告其它动物不要侵犯它的领地。
这里的“雷鸣般”描述的是声音的( )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声速(鸡西)错误!未指定书签。
.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黔东南州)错误!未指定书签。
.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政府立即展开大救援,有一遇险工人用铁锤敲打钢管传出声音的办法获救。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D.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桂林)错误!未指定书签。
.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湛江)错误!未指定书签。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C.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连云港)错误!未指定书签。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C.声音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减少噪声的惟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毕节)错误!未指定书签。
.今年5月,世博会在我国上海顺利举行,为向全世界充分展示“城市,我们的美好生活”这一主题,上海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
如:城区汽车禁止鸣笛,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
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A.绿化居住环境B.缓解“热岛效应”C.降低噪音污染D.减少大气污染(遵义)错误!未指定书签。
.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道辨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歌手能判断出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乐曲是依据声音的()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福州)错误!未指定书签。
.优雅的《梁祝》曲用小提琴或钢琴演奏都很美妙,你能听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演奏,主要是依据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节奏(龙岩)错误!未指定书签。
.杰伦、费玉清合唱《千里之外》,听众听歌声就可分辨是谁唱的。
这主要是依据他们声音具有不同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龙岩)错误!未指定书签。
.用超声波清洗器清洗眼镜是利用超声波()A.具有能量B.穿透能力强C.传播距离远D.遇到障碍物能反射(乐山)错误!未指定书签。
.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
这些现象说明了()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菏泽)错误!未指定书签。
.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A.“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传播很远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播能量(芜湖)错误!未指定书签。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黄石)错误!未指定书签。
.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拉二胡时不断地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B.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室外的人依然能根据音色的不同分辨出不同种类的乐器C.乐音的三要素是指音调、响度和频率D.声音在介质和真空中都能传播(宜昌)错误!未指定书签。
.看电视时,我们调节电视机音量,改变的是电视机声音的()A.音色B.响度C.音调D.传播速度(娄底)错误!未指定书签。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世博园区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她那动人的歌声又一次感动世界。
文中,“动人”描述的主要是声音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淮安)错误!未指定书签。
.如图所示,敲鼓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此现象表明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A.振动的幅度B.组成的材料C.振动的快慢D.自身的结构(南京)错误!未指定书签。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波具有能量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禁鸣喇叭”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无锡)错误!未指定书签。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均无关(绵阳)错误!未指定书签。
.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
这个事实说明()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大连)错误!未指定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