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优秀课件公开课
合集下载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苏轼是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 涵。
苏轼生平及主要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方 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坛巨匠”。
《定风波》创作背景及意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定风波
词牌名。
穿林打叶声
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吟啸
放声吟咏。
芒鞋
草鞋。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料峭
01
微寒的样子。
斜照
02
偏西的阳光。
也无风雨也无晴
03
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课件制作待优化 部分课件页面设计不够美观,字体大小和颜色搭 配有待改进。建议优化课件设计,提高视觉效果, 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
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01
深入研究《定风波》及相关作品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挖掘《定风波》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引入苏轼的ຫໍສະໝຸດ 他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
02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定风波》的跨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 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世界文 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 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05
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策 略
教学目标设定和重难点把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定 风波的词牌特点、格律要求和创 作技巧,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
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
定风波优秀课件(公开课)

04
归去——意向的隐逸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他,一生坎坷,被一贬再贬
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
跋涉在荒野古道上
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
他,才华横溢,诗、词、文、画、书法名冠一时
当我们面对人生风雨的时候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 苏轼 《定风波》
定 风 波
01
苏 轼
0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诵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01
02
研 读 小 序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天气:雨,晴。
地点:沙湖道中。
故,交代写作缘由。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品读上片
1、相对于众人的“狼狈”,苏轼在风雨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2、哪些词能表现苏轼抵抗狂风暴雨的心态和精神?从每一句找出一个词加以说明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01
沉 着 豪 迈 随遇而安 旷 达
02
上片: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品读下片
苏轼人生中有没有风雨?结束了。“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1
品读下片
“
3
“风雨”“晴”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9
苏轼的“闲”
不是消极遁世,不是归园田居,更不是逃避 现实。 而是以一种理性寻找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中的困境。 在动荡之中笑傲风雨,在波澜起伏之中从容 淡定,在坎坷不公之中旷达洒脱。
10
走出词境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 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 我也。——《答李端叔书》
请你结合序和词的内容,第三人称的 视角讲述故事。
3
故事里的诗词
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大雨的呢?
4
诗词里的“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
诗词里的“风雨”
资料链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 州的第三个春天。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坐牢 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当初宋 太祖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 劫。在黄州,苏轼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则要 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 郁闷,苏轼在住地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自 号东坡居士。他常常到那里漫步吟唱,或与朋 友把酒闲话。
6
结合背景,我们进一步阐述苏轼的人生态度。
示例:所谓“直面风雨”就是直面人生中的苦难和 仕途上所受的坎坷遭遇。
7
且做个闲人
——读苏轼《定风波》
8
苏轼的“闲”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 调歌头》(1076年被贬密州)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082年被贬黄 州)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苏轼《定风波》(1082年被贬黄州)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83年被 贬黄州)
定风波
苏轼的“闲”
不是消极遁世,不是归园田居,更不是逃避 现实。 而是以一种理性寻找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中的困境。 在动荡之中笑傲风雨,在波澜起伏之中从容 淡定,在坎坷不公之中旷达洒脱。
10
走出词境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 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 我也。——《答李端叔书》
请你结合序和词的内容,第三人称的 视角讲述故事。
3
故事里的诗词
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大雨的呢?
4
诗词里的“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
诗词里的“风雨”
资料链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 州的第三个春天。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坐牢 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当初宋 太祖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 劫。在黄州,苏轼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则要 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 郁闷,苏轼在住地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自 号东坡居士。他常常到那里漫步吟唱,或与朋 友把酒闲话。
6
结合背景,我们进一步阐述苏轼的人生态度。
示例:所谓“直面风雨”就是直面人生中的苦难和 仕途上所受的坎坷遭遇。
7
且做个闲人
——读苏轼《定风波》
8
苏轼的“闲”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 调歌头》(1076年被贬密州)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082年被贬黄 州)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苏轼《定风波》(1082年被贬黄州)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83年被 贬黄州)
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6
02
《定风波》文本解读 与赏析
2024/1/25
7
原文呈现与注释解读
2024/1/25
原文呈现
全文准确呈现苏轼《定风波》一 词,包括题目、作者、正文及标 点。
注释解读
对词中难懂的字词、典故、历史 背景等进行详细注释和解读,帮 助学生理解词意。
8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如“穿林打 叶声”、“竹杖芒鞋”、“一蓑烟雨 ”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词中的画 面感。
10
03
《定风波》艺术特色 分析
2024/1/25
11
结构巧妙与层次丰富
上下片呼应
上片描述自然景象,下片 抒发情感,二者相互呼应 ,使全词结构紧密。
2024/1/25
时空交错
词中通过时空的交错转换 ,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起伏 变化,增强了词的艺术表 现力。
线索清晰
以词人的行踪为线索,贯 穿全词,将写景、叙事、 抒情融为一体,层次分明 。
12
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
炼字精准
苏轼运用精准的动词、形容词等 ,刻画出生动的景象和强烈的情
感。
2024/1/25
音韵和谐
全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音乐美感。
比喻生动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 描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13
表现手法独特,意境深远
寓情于景
意境深远
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苏轼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 认同。
《定风波》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02
《定风波》文本解读 与赏析
2024/1/25
7
原文呈现与注释解读
2024/1/25
原文呈现
全文准确呈现苏轼《定风波》一 词,包括题目、作者、正文及标 点。
注释解读
对词中难懂的字词、典故、历史 背景等进行详细注释和解读,帮 助学生理解词意。
8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如“穿林打 叶声”、“竹杖芒鞋”、“一蓑烟雨 ”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词中的画 面感。
10
03
《定风波》艺术特色 分析
2024/1/25
11
结构巧妙与层次丰富
上下片呼应
上片描述自然景象,下片 抒发情感,二者相互呼应 ,使全词结构紧密。
2024/1/25
时空交错
词中通过时空的交错转换 ,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起伏 变化,增强了词的艺术表 现力。
线索清晰
以词人的行踪为线索,贯 穿全词,将写景、叙事、 抒情融为一体,层次分明 。
12
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
炼字精准
苏轼运用精准的动词、形容词等 ,刻画出生动的景象和强烈的情
感。
2024/1/25
音韵和谐
全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音乐美感。
比喻生动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 描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13
表现手法独特,意境深远
寓情于景
意境深远
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苏轼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 认同。
《定风波》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原文朗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 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感受苏轼《定风波》的音韵之 美。
字词讲解
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如 “莫听”、“何妨”、“吟啸” 、“徐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 本含义。
文本结构分析与写作特点
文本结构
分析《定风波》的上下两片结构,引 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 象和自身行为来表达内心情感。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和豁达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定风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词藻 的华美和意象的丰富上,更在于苏轼成 功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普遍的人生哲 理相结合,使得这首词具有超越时空的
普遍意义。
04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之子。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掌握 《定风波》的背景、主题 及艺术特色。
人教版苏一轼等《奖定优风秀波课》件(公开课)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延伸阅读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定风波背景及作者简介
《定风波》背景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他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通过野外途 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 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 想。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

苏轼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
时代背景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为苏轼等文学家的涌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个人经历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 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苏轼文化 现象。
文学传承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勇于创 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的一座丰碑。
02
诗词内容解析与赏析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全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穿林打叶声:指风雨声。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一 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料 峭:形容微寒的风。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也无风雨也无 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启示读者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 ,应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热爱生活,珍惜当下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美景 ,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境遇,提 醒读者珍惜当下,把握美好时光
。
鼓励读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乐趣。
传承文化,弘扬精神
苏轼的《定风波》作为经典文学作品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苏轼所处的时代,正值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的高潮期,他继承并发扬了前辈 的文学传统。
《定风波》一词便充分体现了苏轼的 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
01
02
03
诗歌方面
《题西林壁》、《饮湖上 初晴后雨》等。
词作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苏轼《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03
苏轼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 放奔放,也有婉约柔美;既有 山水田园,也有边塞题材。
04
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词 风,成为后世词人学习的典范 。
苏轼思想及影响
01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 教影响,主张“内儒外道”, 强调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
02
苏轼的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文 人墨客,尤其是他的豁达乐观 、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语言特色
平易自然
苏轼的词语言平实,不事雕琢,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读来亲切自然。
清新脱俗
这首词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 ,语言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 。
含蓄蕴藉
苏轼的词往往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 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耐人寻味。
05
《定风波》的影响与评价
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教育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这首词传达了一种不畏 困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VS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定风波 》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 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从而培养他们的 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 通过这首词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 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02
03
意境深远
苏轼的诗词意境深远,常常通过 描绘自然景物或历史典故来表达 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04
03
《定风波》诗词解析
词的上片解析
总结词
描绘雨中行走的场景
详细描述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 平生。”描述了词人在雨中行走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不畏风雨的精 神境界。
定风波公开课优秀课件

问题思考
1、“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 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表达了词人怎 样的胸襟?
好。“竹杖芒鞋”,是步行者即闲人所 用,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是忙人所 用的。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具有可比性。 “竹杖芒鞋” 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 用它,拖泥带水的,没有骑马的便捷。但 “轻”字寓有“无官一身轻”。之意。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 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紧张什么?跑什 么?我就要悠闲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 “何妨”“吟啸”活现了词人的泰然自若的 心态。
展示成果
2、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 而是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 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 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 算得了什么?一 个“任”字,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 行的意志品质,显现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巨大落差。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时间 词作
诗句
思想感情
1080 1080 1082 1082
《卜算子》 《西江月》 《念奴娇》 《定风波》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幽独凄清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凉北望。
人生空幻
失意自伤 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一尊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还酹明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1083
《浣溪沙》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后期
中期
乐观豪迈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积极向上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 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 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 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 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 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 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片: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沉着 豪迈 随遇而安 旷达
品读下片
苏轼人生中有没有风雨?
苏轼,“ 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 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 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品读下片
雨停了,苏轼人生中最大的 一场雨也结束了。“也无风雨也 无晴” 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 悟?
徐 行 。
叶 声 ,
定风波
苏轼
无晴但愿人归 去长久回 首,千里山头共婵微冷娟
料 峭
他一蓑,谁怕也重竹 杖情重何 妨义,莫 听
, 向 老. 夫聊发少年狂 斜,左牵,黄 ,春右擎苍 烟他渴?望建芒功立吟业穿,
人生如也 无梦,一来 萧樽还照却酹江月
风 吹
雨任他壮志难鞋 轻酬、啸 且、、林 打、
风洒相 酒 平 胜徐叶
雨处迎 醒 生 马行声
也,。 , 。 ,。,
定风波
苏轼
然而,当人生的风雨 扑面而来的时候, 他却有着阔达渺远的意境 和豁达的胸襟
探究延展
当人生的风雨来临时,你会怎么去做呢?
职场
设置情境: 毕业后进入一家单位,受到前辈的排挤,自己的主张得不
到赞同,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
【任务】 如果你是苏轼,你下一步会怎么办?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或者你自己会怎么办,为什么?(拟出发言提纲,包括两个基
当我们面对人生风雨的时候
---- 苏轼 《定风波》
定 风 波
苏轼
诵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研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 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词。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 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 行,余 ★故,交代写作缘由。
品读上片
1、相对于众人的“狼狈”,苏轼在风 雨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2、哪些词能表现苏轼抵抗狂风暴雨的 心态和精神?从每一句找出一个词加以 说明
本要点:“怎么办”和“为什么”。))
阳光总在风雨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
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 的,是旷达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 了他这一精神特质
无归回山微料 一谁竹何莫
晴他去,才华首横溢头,诗冷、词峭、文、蓑画、怕书法杖名冠妨一时听
. ,向斜,春 烟?芒吟穿
他也,一来生照坎坷,风被一贬再雨贬 鞋 啸 林
他无携家萧带却眷,风吹尘仆仆 任 轻 且 打
跋无风 雨 也涉休在无洒 处 ,荒止相迎。野地古 向道着酒醒,上新的谪居平生。地进发胜 马 ,
பைடு நூலகம்
“
“风雨”“晴”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下片: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超脱、旷达、乐观 但并不颓丧沉沦
苏轼,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 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
“眼归前见去天—下无—一意个不向是的好人隐。逸”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 舞,深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