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生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原因调查及对策分析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原因调查及对策分析农村小学生源流失是指在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农村小学生逐渐减少的现象。
对于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改善这一状况。
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
这导致了教学质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更有发展前途。
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也是影响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重要因素。
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例如清洁的饮水、卫生厕所等。
这些不良的生活环境使得家长担心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问题,选择将孩子送到城市生活和求学。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可持续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
农村家庭普遍面临贫困和就业困难,家长希望通过将孩子送往城市,寄望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质量。
对于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对策分析,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师资力量、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等方式,吸引学生留在农村地区接受良好的教育。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生活条件的改善,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
这样可以增加农村家庭对于孩子健康和安全的信心,减少他们将孩子送往城市的意愿。
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为农村家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村小学生的家长普遍希望孩子能够在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可以减少农村家庭将孩子送到城市的动力。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增加学生和家长对于农村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和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对农村地区的热爱与责任感,减少他们流失的意愿。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原因调查及对策分析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原因调查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经济条件差。
农村家庭普遍收入较低,家长往往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
面对生活的压力,很多家庭只能选择让孩子放弃学业,去外地打工来增加家庭收入。
第二,农村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相对较低,教学设施和教学用具不齐全。
许多农村学校缺乏足够的教育经费和先进的教育技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孩子们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教育观念滞后。
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很多家长仍然认为男孩子比女孩子更重要,女孩子上学的机会相对较低。
而且,许多家长认为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没有帮助,因此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针对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分析和解决:第一,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设施和教学用具的配置水平,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从城市来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第二,改善教育质量。
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应该得到重视,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要加强对教育科研的支持,推动农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家庭教育。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高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让他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四,加大对女孩教育的重视。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女孩接受教育。
要加强对农村女孩教育的宣传,让家长了解到女孩受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接受教育的意愿。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原因多种多样,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农村家长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全社会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促进农村小学生源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原因调查及对策分析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原因调查及对策分析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农村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增多,很多农村小学生在家长外出务工的情况下被留守在家中,这就导致了农村小学生的源流失问题。
那么,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又应该如何制定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进行调查和分析。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原因首先来源于家庭经济状况。
由于较低的家庭收入水平,许多农村家庭无法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条件,导致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落后于城市地区的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放弃了原有的农村生活,选择了外出务工,而孩子们就成了“留守儿童”,面临着无法得到家长关爱、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原因还在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和不均衡。
基础教育资源在农村地区远远滞后于城市地区,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都相对匮乏。
这就导致了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环境较差,教育水平受限,家长们往往会选择将孩子送往城市地区接受教育,使得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现象日益严重。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原因还可能包括文化观念的差异。
一些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更注重孩子的劳动力贡献,而非教育投入。
家长们往往认为孩子能够在家务劳动和田间地头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他们并不愿意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这就使得农村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条件受到限制,导致了源流失的问题。
针对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原因,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完善基础教育设施,使得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得到提升,减少农村小学生到城市接受教育的需求。
可以通过建设农村学校联盟,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得农村小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可以加强对农村家庭的教育宣传和培训,提高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让他们意识到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农村小学生的源流失。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原因调查及对策分析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原因调查及对策分析农村小学生源流失是指农村学生逐渐减少、转学进城就读或辍学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是导致学生源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比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无法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也是导致学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农村的家庭收入较低,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有些家庭甚至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一些家庭选择让孩子转学到城市去寻求更好的机会。
农村交通不便也是学生源流失的一个因素。
农村交通不便,学生上下学较为困难,特别是在农忙时期,学生需要帮忙农活,无法按时上学。
这使得一些家长选择让孩子转学到城市,以便孩子能够更方便地上学。
对于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
建设更多的优质小学,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提高教师培养和管理水平,增加教学资源,确保农村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要加大对农村家庭的经济扶助力度,提供生活费用、学费减免等福利,确保家庭经济困难不再成为学生转学的原因。
可以鼓励和引导农村家庭发展农业产业,增加收入来源,改善经济状况。
要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修建道路、改善交通设施,确保学生上下学的便利性。
可以提供公共交通服务或学校班车,解决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减轻家长的负担。
还可以加强农村和城市教育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农村学生的培养和跟踪。
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可以进行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等活动,增进城乡教育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长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改善交通条件等一系列举措,可以有效减少农村小学生的源流失,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原因调查及对策分析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原因调查及对策分析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经济条件不佳、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机构管理不善、城市化进程等。
由于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孩子们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都面临较大的困难。
很多农村家庭需要依赖种田和务工来维持生计,而孩子们需要帮助家里做农活或者去城市务工来增加家庭收入,这导致他们无法专心学习,最终选择辍学。
农村教育资源不足也是导致学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城市,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师资力量不够专业、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这使得学生对学校教育的兴趣和信心降低,进而选择辍学。
农村地区的教育机构管理不善也是导致学生流失的原因之一。
有些农村学校管理体制落后,学校管理流程繁杂,招生办理不便,缺少有效的教育考核和监督机制,这导致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不高,进而选择辍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过程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吸引了不少农村孩子选择去城市接受教育。
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学校条件好,老师水平高,学生的发展空间更大,这种优势吸引了很多农村学生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读书。
针对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分析:要加大对农村家庭的扶贫力度,改善农村家庭经济状况。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家庭的扶贫力度,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帮助农村家庭摆脱经济困境,保障孩子们的正常学习和成长。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在农村地区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提升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师素质,更新教材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留在学校。
要加强农村教育机构的管理能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学校的考核和监督,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减少学生的流失率。
要加强城乡教育的对接,减少农村学生选择流失的诱因。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宣传力度,让他们了解农村教育的优势和特色,鼓励他们留在农村受教育,同时加强与城市教育机构的对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减少流失的可能性。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河南省作为中国大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但仍然存在很多原因导致学生流失。
本文将探讨河南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改善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问题。
一、原因分析1. 经济因素在河南省的农村地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是导致学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家长很难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私立学校少,民办学校质量参差不齐,这也使得一些家庭无法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
2. 就业问题另一个导致学生源流失的原因是农村地区缺乏大量的就业机会。
为了谋求更好的就业前景,许多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到城市就读,或者让孩子辍学到城市务工。
这些都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生源的流失。
3. 教育资源不足在河南省的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导致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在农村学校学习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选择将孩子送到城市就读。
4. 学校管理和教学品质问题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管理不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差,使得学生对在农村学校学习失去信心,进而选择到城市学习。
5. 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地区的孩子由于家庭迁移到城市,也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生源的流失。
二、对策建议1. 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提高教学设施及设备的品质。
增加校园设施的更新力度,提高教学和生活的舒适度。
2. 提高教师待遇和培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增加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
3. 完善农村就业政策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就业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鼓励企业和政府机构到农村地区进行投资,为农村孩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原因及管理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原因及管理对策研究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探讨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原因及管理对策,有助于解决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的问题,进而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原因1、大城市缺乏吸引力。
由于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大城市的求职面前的竞争是很艰难的,因此大城市的机会吸引力大大降低,而小城镇却有更加丰富的发展机会。
2、家庭经济困难。
很多家庭无力支持子女到大城市发展,即使有能力也害怕孩子在大城市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的未来,决定留在小城镇发展。
3、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大城市教育质量更高,相比之下,农村教育水平偏低,教育资源也相当稀缺,无法给学生提供满意的学习环境,因此不少学生转移到大城市读书。
二、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管理对策1、政策鼓励和经济扶持家庭。
政府采取政策性的措施,鼓励农村家庭,支持他们的子女留在家乡上学,改善经济困难家庭的经济地位,让他们送子女去大城市上学成为可能。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加大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投入,增加人数比例以保证师资队伍的培养,加强政府为学校提供资金投入,促使学校充分释放教学活动性,完善学校基本教学设施,创造宽松、安全、开放、全方位的学习环境,有效增强学校发展吸引力。
3、设立就业就读并肩计划。
开展就业、就读并肩的计划,为年轻人提供就业和学习的双重选择;在学校建立就业咨询服务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学生之间开展就业辅导工作;针对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失业农民工等,建立专门的专业技能教育培训学校,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总之,解决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充分释放教育资源,改善学校条件,依靠政策性的措施和经济扶持,鼓励学生就读本地的学校,让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更加完善,将生活水准提高,实现农村中小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农村教育及社会发展。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原因调查及对策分析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原因调查及对策分析【摘要】农村小学生源流失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农村小学生源流失主要原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教育资源不均衡、家庭教育观念以及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在对策方面,应当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解决农村小学生源流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乡村振兴。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原因与对策,并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解决农村小学生源流失问题迫在眉睫,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源流失, 调查, 社会经济因素, 教育资源, 家庭教育观念, 学习兴趣, 对策分析, 解决重要性, 研究展望, 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农村地区,农村小学生源流失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衡、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现象逐渐凸显出来。
研究显示,农村小学生源流失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对整个农村教育体系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于农村小学生源流失问题的调查和对策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家庭都面临着经济困难,这直接影响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和质量往往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这也是导致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家庭的教育观念滞后,他们可能更注重孩子的劳动力价值而非教育投入,这也加剧了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问题。
一些农村小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可能是因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单一化,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农村小学生源流失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因素、教育资源不均衡、家庭教育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深入研究农村小学生源流失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于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保留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学生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学生流失”是困扰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农村学生流失的根源主要是农村经济困难,部分家庭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中途辍学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基于这种认识,党和各级政府从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入手进行了不懈努力,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救助失学儿童少年。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小学生的辍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遏制,部分离校学生又重返校园。
尤其是国务院作出“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和书费部分或全部免除以及补助寄宿生活费”的决定后,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生因贫困而流失的问题提供了政策和财政保障,应该说农村学生从此可以安心在校读书了。
然而,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就在中央关于“两免一补”在农村推行的这么长的时间里,在我们所在的学校,学生流失情况与以往相比并无变化。
经过几年的数据统计,南垭小学生的流失并未减少,学生仍然是在逐年减少。
虽然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加速师资培训,教育发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各级政府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然而,受经济发展、教育观念、社会观念、学生自身条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且大有抬头之势,成为一个令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头痛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一旦不解决,真正的“普九”就一日是空话。
经过和同事、家长的探讨认为现在学生流失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两个方面:(一)、社会及家庭方面1、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而流失。
在较偏远的有些农村家庭由于天灾人祸,由于主要成员病残、死亡或者远离家乡对家中老小不管不顾或由于积沉债务等原因,只能解决起码的温饱,无力支付子女学费,因此造成子女不能上学或辍学流失。
比如我班的漆美家中姊妹4人,父亲早在5年前因病去世,当初为了治病花光了家中的所有钱,母亲因难堪负重悄悄地远离家乡杳无音讯,家中就留下年迈多病的老人和嗷嗷待哺、年幼的4个小孩,最大的当初也才7、8岁正值上学年纪。
如果不是国家及学校的帮扶,现在四个孩子恐怕早已辍学在家。
2、受“读书无用论”及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形式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信息比较发达,报纸、电视、电脑等传媒手段使人们对当今的就业形式、动态了如指掌,不少家长认为上大学和不上大学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给别人打工。
有的大学生,读的书多,反而还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也大大打击了学生及家长们对教育的追求。
还有的家长以过去流失并出去打工的孩子的生活和经济收入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因而麻痹了孩子上进求学的思想。
从而误导了孩子的人生理想,也影响了孩子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理解,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金钱而活,只要能挣钱就行,读书有啥用。
从而导致学生流失。
还有部分农村学生家长由于所受教育程度所限,总觉得自己祖祖辈辈不读书也能繁衍生存,只要有力气会种田能打工不饿肚子就行,每年交几百、上千元的学费让孩子去读没什么用途的书不划算,因此不支持子女读书,造成子女辍学。
所以每到春节外出打工的人回到家乡摆谈自己在外又挣了好多好多钱或者有大学生为自己打下手之类的话,更让孩子让“读书无用”的想法在心底根深蒂固了,即使到校后老师怎样劝说教育都是无用的。
3、农村学生监护人对学生监管不力,导致学生情感缺失,而厌学。
现在有不少学生的家长,只是知道挣钱,出门打工,很少和孩子在一起生活,对孩子缺少教育和沟通,从而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管理不力,导致学生对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冷漠,生活无理想,学习无目标,进而对学习也不够重视,对老师的教育也不放在心上,随着学习知识难度的增加,自己的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最终使自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而辍学。
4、离异家庭和组合家庭对子女缺少关爱或不负责任,让子女我行我素而辍学。
随着打工的潮流日益壮大,外出打工的夫妻进入了外面的花花世界迷失了自己,所以离婚率逐年上升。
虽然大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可是伤害最大的要数孩子了。
还有的夫妻离婚后,家庭破裂,感情受挫,心理受到严重打击,无心管教子女,甚至不想要子女,于是就对孩子不管不顾,让其自生自灭。
还有的家庭是组合家庭,男女双方均带有子女,家庭成员复杂,经济负担过重,关系难以处理,对子女的管教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于是,对子女们的学习、生活就关心不够,使子女的情感缺失,心理失衡,失去学习信心,报以“脚踩西瓜皮”的思想,久而久之,就产生厌学思想。
5、家长目光短浅而流失。
有部分学生家长看重眼前利益,当觉得家里挣钱人手不够时,把子女从学校拉回来做帮手,既节约了雇请工人的工资,又抓了“现钱”,因而造成子女辍学。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真实事例:孩子家是开早餐店的,每天早上很早就把两个孩子叫起来帮忙,导致孩子学习没精神,精力不集中,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老师和家长沟通也无用,家长还说:反正人这辈子都是为挣钱而活,现在开始挣钱还不用花那么多的学费。
就这样两个女孩从此辍学,现在有时谈到当初父母的决定还是很难过。
6、因成绩跟不上而流失。
部分文化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因学习感到吃力,因听不懂老师的课,因作业无法完成产生自卑感,不愿继续读书。
以前教过的学生叫邓金全,因为只有爷爷奶奶看管,上学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养成了偷鸡摸狗的习惯,自己也无心读书,所以也在该读六年级的那年离开了校园,在外四处流浪。
7、受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虽然说现在的社会进步了,但“重男轻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
农村有不少的家庭第一胎是儿子全家欢喜,如果是女儿,就要想千方尽百计也要再生第二胎,渴求生个儿子。
有的甚至还生第三胎,第四胎的,直到生个儿子为止。
于是,认为女儿早晚都是人家的人,读那么多的书做什么用。
这些思想严重伤害了女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导致部分女学生过早流失。
南垭四村就有这样一列,第一胎是女孩,家人都嫌弃,当几年后弟弟出生了后那才是女孩噩梦开始的时候,在家受尽了虐待,每天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同龄的孩子背上书包上学读书,而自己却只能在家带弟弟。
8、择优、就近方面的流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打工人员子女的优惠政策,有能力的家长就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身边;或者家庭经济较好的就在城市里租房子或买房子把子女送到城市学校读书。
还有的该在这个辖区读书的学生由于离学校太远,就只有选择离自己家近的学校读书。
这也是农村小学学生流失的原因。
9、受旧观念等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有部分家长的心目中总是抹不去对学校以前的印象,就是现在有些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许多家长还是认为孩子在农村读不好书,到了城镇小学就能把书读好。
(二)学校方面1、农村小学教师的流动性很大,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日趋薄弱。
城镇学校的办学力量较为雄厚,名校令人瞩目。
许多年轻的教师向往城市,都在争取往城市靠拢,于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中间力量在逐年减少,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在逐渐弱化,教育教学质量有下滑的趋势,有的甚至不那么令人满意。
学校在学生、家长、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所以这也是学生流失的原因之一。
2、由于办学经费少,村级投入极其有限,农村小学的校园建设相对城镇较差。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校园环境的美化、净化和绿化程度;校园的人文文化环境,安定和谐环境。
3、因受歧视冷落而流失。
由于个别教师师德水平差,歧视差生,冷落差生,讽刺差生,体罚和变相体罚犯了小错误的学生,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觉得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因此厌学流失。
4、因应试教育的桎梏而失学。
由于应试教育依旧在一些学校占有一定市场,“书山题海”和频繁考试使一些学习困难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想玩玩不了,想学学不好,老师抓,家长促,压力非常大,最终导致厌学、逃学、流失。
这些原因有些还是可以避免的,针对这些情况,和同事及家长思考了一些对策:(一)出现生源外流的情况,首先是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问题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而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受到办学条件和师资问题的影响,从而带动着生源的外流问题。
为了稳定农村小学的办学根本,让农村小学的办学有着同样的生命力,促进城乡学校、大校和小校间教育教学质量趋向均衡,师资问题值得关注。
1、教师编配应合理搭配教师的年龄。
城镇学校办学力量较为雄厚,名校令人瞩目,年轻教师向往城市,都在争取往城市靠拢。
近几年来,城乡之间、各中心小学之间(学区)的教师平均年龄差异明显。
尽管有许多老教师有敬业精神,但走进新课程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劲头。
接触新事物,除了要有时间的投入,还要有精力的投入,工作要有力度。
这样,每一所学校需要熔入一些年轻的教师,才能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
2、教师编配要考虑各科教学能力的合理的搭配。
教师的编配不仅在年龄上需要趋向合理,在思想素质方面、语文、数学教学以及其它各科教学能力等方面也需要进行统筹。
3、应适当考虑按班科比例编配教师。
农村小学的学生数较少,而目前的教师分配是按学生数编配,而不是参照班科比例。
虽然农村小学的办学规模较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有的农村完小虽然只有几百来名学生,但一样要有六个班级,一样要开全所有的科目。
而按学生数编配下来的教师数少,教师的功课负担重,不是跨班教学,就是任教好几个科目。
上班时间,不是上讲台,就是批改学生的作业。
再没有时间去搞业务学习、教学探讨,教学反思、撰写教学体会和教学论文了。
就是做了,只是为了应付完成任务而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4、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应加大投入。
由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数少,办学规模小,办学经费短缺。
学校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极其有限。
尽管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期望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但由于学校经费和师资分配问题,却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让农村小学的办学富有生机,还在于要加强学校本身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使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信得过的学校。
1、必须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
加强师德教育,让教师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爱生如子的品性,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也不管是表现好的还是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都要一视同仁,这样就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平等、融洽的师生气氛,就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调查表明,平等待人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班上的学生很少流失,而歧视差生、不平等待人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班上的学生流失率则相对较高了。
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部分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改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形象在逐步暗淡。
教育是要靠良心的,而他们连这一点都没有了,更谈不上理想信念了。
学生得不到健康地成长,家长看不到希望,社会看不到成绩。
但家长对孩子总是抱着希望的,他们只好把孩子转到其它的学校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