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合集下载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第一节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产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1)注意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3)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且更具有敏感性;(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发生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5)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二)注射失败1、发生原因:(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

(3)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

(4)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

2、临床表现: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口有出血现象。

3、预防及处理:(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求充分约束和固定(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窄小者,可在注射前协助病人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与预防及应急处理一、疼痛(一)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三)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备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1)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 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2)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一)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各种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课件

各种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课件
B对皮肤刺激性强的药物在皮试前履行告知义 务。
C熟练掌握皮内注射技术。
D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皮内注射 的目的及随意搔抓、揉按局部皮丘所带来的 不良后果。
4.处理流程
局部皮肤瘙痒→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健康 宣传→观察局部皮肤→记录
(三)注射失败 1.发生原因 A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无法正常沟通的病
(二)药液外渗 1.发生原因 A操作者技术不熟练,穿刺失败。 B患者躁动或不慎将针头从血管内拔出。 C患者病情较重,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 D反复穿刺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造成的物理性
损伤。
2.临床表现 A穿刺部位红肿 B皮肤温度降低 C化疗药、高渗药以及强力缩血管药物外渗后可引
2.临床表现
A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 B患者紧张、烦躁
3.预防 A心理护理,取得病人的配合。 B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酶对药液进行溶解。 C应选择4至4号半锐利皮试针头进行注射,部位:前
臂掌侧中段。 D待皮肤消毒剂干燥后在进行注射。 E熟练掌握注射技巧,做到准而快的进针,缩短刺
皮之疼痛的持续时间。 4.处理流程 安慰患者 分散注意 进行熟练注射 记录
覆盖局部注射部位。
4.处理流程 向患者致歉→评估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四)过敏反应
A操作前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B病人对注射药物发生速发或迟发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
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气促,哮喘,面色苍 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意识丧 尸。
3.预防
A详细询问药物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史,尤其是青霉素等已引 起过敏的药物,如有停止该项实验。
射部位过浅。 C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D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2.临床表现 A局部肿胀。 B可扪及明显的硬结。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通常选择毛发、色素较少,皮肤较薄的部位,药物过敏试验常用前臂中段内侧;预防接种可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

常用于药物过敏试验、预防注射或为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

执行该操作时,有发生并发症风险,如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过敏性休克等,应注意预防,如不慎发生,应正确处理。

(一)疼痛1.原因(1)注射前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置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的速度过快,或推注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

(4)注射针头过粗、不锐利或有倒钩,操作者手法不熟练。

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肤,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1)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

(2)原则上选用等渗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置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患者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患者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4.处理流程(1)患者诉疼痛→立即安抚患者→转移患者注意力。

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精】

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精】

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疼痛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置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1在皮内注射部位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注射后,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疼痛的发生。

2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0.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计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映。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预防及处理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

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婴幼儿可用前额皮肤上进行皮内注射)。

4、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四、虚脱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皮下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常见操作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皮下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常见操作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皮下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常见操作并发症及应对措施一、疼痛同皮内注射二、过敏反应(一)预防1、注射前询问有无过敏史。

2、备好急救药品3、注射后观察 30 分钟。

(二)处理同皮内注射三、局部硬块、局部感染(一)预防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规范。

2、少用或不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做肌肉注射。

3、粉剂药物用前要充分溶解、摇匀;油剂药物应更换大号针头。

4、长期注射者,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二)处理1、一旦发生皮下硬结,可用热敷或50%硫酸镁湿热敷。

2、必要时请康复科会诊,行理疗。

3、发生局部感染者,遵医嘱取分泌物进行培养,使用抗生素。

四、出血及断针(一)预防1、选择正规、质量有保证的注射器,严格按照注射规范,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断针。

2、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不可在局部皮肤有硬结或瘢痕处进针。

2、拔针后正确按压至不出血为止,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二)处理1、若针筒里回抽出血液,立即拔针按压,直至不出血为止,更换药液和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2、拔针后少量出血者,重新按压,并延长按压时间至出血停止。

3、形成血肿的,小血肿早期冷敷,48 小时后热敷;较大血肿可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必要时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4、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立即用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原体位,勿移动或做肌肉收缩动作,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

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需在 X 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余针体取出。

五、周围神经损伤(一)预防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关注病人的主诉,如有不适及时处理。

(二)处理1、遵医嘱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2、必要时应行微波照射、理疗等处理。

六、晕厥(一)预防1、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使病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尽量避免空腹注射。

(二)处理1、立即使患者平卧,解开衣领,吸氧。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作好记录。

3、报告医生,根据病情做相应处理并做好记录。

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疼痛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置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1在皮内注射部位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注射后,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疼痛的发生。

2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计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映。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预防及处理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

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婴幼儿可用前额皮肤上进行皮内注射)。

4、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医院患者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PPT

医院患者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PPT

过敏性休克
预防
1
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 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 如有过敏中 者则停止该项试验。 有其他药物过敏或变态反应疾病
病史者应慎用。
2
皮试观察期间,告知患者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患 者有无异常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 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以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
过敏性休克
临床表现
由于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可引起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因周围血 管扩张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 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因脑组织缺氧,可表现为 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皮肤过敏症状有荨麻疹、皮疹等, 消化道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
征的痛觉。
注射针头过粗、 不锐利或有倒钩,
操作者手法不熟 练。
注射时消毒剂随 针头进入皮肤, 消毒剂刺激引起
疼痛。
疼痛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 如肌肉收缩、 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隆,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 射后逐渐减轻。
疼痛
处理流程
1
2
患者诉疼痛→立即安抚患者→转移患者 注意力。
感谢聆听
汇报人姓名
外,遵医嘱可采用脱敏注射)。
3
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另 备氧气、吸引装置等。
过敏性休克
处理流程
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就地抢救并报告医生、护士长(平卧位;呼吸 心跳停止者,启动心肺复苏程序;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吸氧;建立两条输液 通道,快速扩容;保暖等)→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 抗组胺类药物;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行气管切开)→安抚患者及家属→严密观 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通知医务科封存用品和药液→报告药剂科查明 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一)目的 用于药物的皮肤过敏实验、预防接种及局部麻醉的前驱步骤。
(二)准备
1
、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自我介绍。

2
、环境要求:清洁、干燥、宽敞。

3、用物准备:皮肤消毒液、棉签、弯盘、砂轮、 1 毫升注射器 1 具、5
毫升注 射器

2具、4 号与 7号针头、注射药物(80万单位的青霉素)、0.9%
生理盐水、 盐酸肾

上腺素 1 毫克、注射卡、潮湿小毛巾、手消毒剂、开瓶器、污物缸、 必要时准备氧气
等急救药品。
(三)操作评估
1
、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和心理状态。

2
、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和用药史,对药物的作用、治疗情况的认知程度及合 作程度。

3
、评估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

(四)操作步骤(以青霉素皮试配置为例)
转抄核对医嘱T解释、核对床头卡、腕带T评估全身及局部T询问有无过敏史、 饮食
等T再次核对医嘱T洗手T戴口罩T备物、检查青霉素、生理盐水(口 述所备物品
并检查质量药名、剂量、效期、质量)7启青霉素针剂盖T启生 理盐水盖T注明开瓶
时间、用途T分别消毒两瓶塞T用 5ml注射器向液体瓶
内注 4 毫升空气7抽 4 毫升生理盐水7注青霉素瓶内7充分溶解7 1 毫升注 射器抽
取青霉素溶液0.1毫升T抽取生理盐水0.9毫升T混匀T弃去0.9毫 升T再抽取0.9毫
升生理盐水T混匀T弃去 0.9毫升T再抽取0.9毫升生理 盐水T混匀T单手将保护帽套
针头上(反穿入袋)T置治疗盘内T携用物至 床旁T查对床号、姓名T取舒适位T选
择注射部位T手前臂掌下 1 / 3尺侧
T

核对医嘱T酒精消毒皮肤T取1ML注射器换4号针头T排气T再次核对床号、 姓

名T左手绷紧皮肤T右手持针T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 5° -10 °角进针
注入皮内T左手拇指固定针栓T右手推药液 0.1毫升T拔针T看时间T查对
T协助患者取舒适位T告知注意事项T消毒手T记录皮试时间T
医疗、生活 垃圾分

开处置T洗手T取口罩T 15-20分钟后两名护士观察结果T记录双签
(五)并发症及处理
1
、疼痛: 预防:
⑴心理护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⑵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酶对药液进行溶解。 ⑶应
选择 4 至 4 号半锐利皮试针头进行注射。 ⑷待皮肤消毒剂干燥后方可进针注射。
⑸熟练掌握注射技巧,做到准而快地进针,缩短刺皮时疼痛的持续时间。 处理流程:安
慰患者T分散注意力T进行熟练的注射
2
、局部组织反应 预防:

⑴熟练掌握皮内注射技术,准备掌握配置浓度,准确注入药液剂量。 ⑵对皮肤刺激性强
的药物在注射前履行告知义务。
⑶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 (4)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
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及随意搔抓、揉按局部 皮丘。
处理流程:局部皮肤瘙痒T通知医生T遵医嘱用药T健康宣教T观察局部皮肤 T记录
3
、 注射失败 预防:

⑴对不合作的患者肢体给予约束和固定,充分暴露注射部位。
⑵提高技能, 掌握注射的角度、 力度及药量, 以避免因进针过深过浅导致针头 注
射部位不在表皮、真皮之间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避免用力过猛导 致针头贯
穿皮肤。
⑶注射完毕拔针时,勿用棉签按压、按揉,覆盖局部注射部位。
处理流程:拔针更换针头T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T重新选择注射部位T另行 注射
4
、 过敏性休克

预防:
⑴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等已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停止该 项试验。
⑵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不能随意离开。
⑶注射盘内备有 0.1%盐酸肾上腺素,在注射间备有氧气和吸痰设备。
⑷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配置药液有无外观变化、沉淀、破损,检查药物的有效 期。
处理流程:立即停止给药T通知医生T平卧T就地抢救T畅通气道T做好气管 切开
术前准备T遵医嘱用药T必要时实施心肺复苏T严密监测生命体征T 记录
注意事项
1
、如患者对皮试药物有过敏史,禁止皮试。

2
、皮试药液要现用现配,剂量要准确,并备肾上腺素等抢救药品及物品。

3
、皮试结果阳性时,应告知医师、患者及家属,并予注明。

4
、不易空腹进行皮肤试验或药物注射:晕针、疼痛刺激等,产生头晕眼花、 出冷
汗、面色苍白恶心等,易与过敏相混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