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事实,条件]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分析
意义的分析: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

意义的分析: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摘要分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语言的意义。
自70年代以来,以戴维森为代表的实在论和以达米特为代表的反实在论围绕意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前者提出了以真理概念为基础的成真条件语义学理论,后者提出了以证实概念为基础的辨明条件语义学理论。
本文分析了这场争论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争论双方的基本观点及主要策略,并探讨了双方基本观点可能蕴涵的不同的形上学立场。
以此为基础,本文还对争论双方作了批判性的评论,而且提出了一种探索语言意义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意义真理证实实在论反实在论Abstract Analytical philosophy aims mainly for analyzing themeanings of language. Concerning this there has been a fierceargument between realism and antirealism since the 1970's.D.Davidson who is the leading exponent of realism advanced thetruth-condition semantics based on "truth", and M. Dummettrepresenting antirealism put forward the justification-condition semantics based upon "verification".In this paperthe author makes some critical comments on main questions,ideas, tactics and metaphysical implications showed inthe debate.The author also submits a new suggestion on thequest for the meanings of language.一、争论的背景和焦点(一)毫无疑问,分析哲学的出现是20世纪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语言学课件语义学课件

• 专门意义例子(2)
• 从目光的光谱特性看,波长0.38微米~0.43微米的 光射到我们的视网膜上,我们看到的是紫光;波长 0.43微米~0.47微米的光射到我们的视网膜上,我 们看到的是蓝光;依次类推,0.47微米~0.5微米 是青光,0.5微米~0.56微米是绿光,0.56微米~ 0.59微米是黄光,0.59微米~0.62微米是橙光, 0.62微米~0.76微米是红光。所有这些波长或颜色
• (二)语义的概括性和具体性
• 语义所反映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概括的认识,词 语的意义概括了它所指的各个具体对象的共同特征。
• 语义作为人们言语交际的内容,在具体的话语中,又是比 较具体的。
二、语义的性质
• (三)语义的稳固性和变异性 • 为了保证交际顺利进行,语义必须具有一
定的稳固性。 • 语义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而
• 此外,为什么只能够说“东西南北”、 东南西北、东西、东北、西北、东南、 西南等却不能说“北南西东”、“北西 南东”等?
• 因为:东>西>南>北(“>”表示顺序优 先。)
思考
• 1、偏正结构中多个定语连用有一定的 条件限制,如:
• 大黄狗(*黄大狗) • 旧小木盆(*小旧木盆) • 新小白木床(*小新木白床) • 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中等学校) • 古代哲学思想(*哲学古代思想) • 新版袖珍英汉词典(*英汉袖珍新版词典) • 大号塑料防风雨衣(*防风塑料大号雨衣)
• (二)义素
• 义素是构成义项的语义成分,是从一组相关的词语 中抽象出来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又叫语义成分、语 义特征、语义标示、语义原子等等。
• 传统语言学分析词语的意义,一般到义项为止,现 代语言学进一步把义项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如 “男人”这个义项可以分析为[男性、成年、人]。 其中[男性]、[成年]、[人]就是三个义素(方括号 [ ]是义素的标记),这三个义素组合起来,就构 成“男人”这个义项。
语义学.

四 风格类附加意义 (一)正式的 (1)高雅、典雅的:弄璋 (2)庄严、郑重的:诞辰、父亲 (二)非正式的 (1)粗俗的:狗屁、混蛋、老狗 (2)随便的:大肚子、老外、爷们 (3)诙谐的:伸腿(死亡)
五 语体类附加意义 (一)标准语体 (1)书面语体: ①文学语体:翱翔、悠扬 ②科技语体:守恒性、信息论 ③应用语体:呈报、当否、迟复为歉 ④政论语体:下榻 ⑤其他书面语体:造访 (2)口头语体:下辈子、拉倒 (二)非标准语体 (1)方言土语语体 (2)文言古语语体
(一)语义场的性质: 语义场的性质: 1、层次性 2、系统性 3、相对性 (二)语义场的类型: 语义场的类型: 1、二元义场:关系型二元义场;异质型二 元义场 2、多元义场:有序型多元义场;无序型多 元义场。
二、语义的聚合关系
1、纵聚合关系: 纵聚合关系:
上下义关系(A>B>C包容性、相对性、传递性)、总分关系 ( A>B>C囊括性、相对性、传递性)
炒:把食物放在锅里加热并反复翻动使熟或使干。 熘 : 烹调方法,把菜肴油炸、水煮或清蒸后,加入用作料、淀粉等 调好的卤汁,使卤汁均匀地裹在菜肴上并加热。 炸:把食物放在沸油里使熟。 煎: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在少量的油里炸到表面变黄。 {炒}=[-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加淀粉汁] {熘}=[-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加淀粉汁] {炸}=[-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 {煎}=[-用水、-油量大、+不断翻动]
语义学
一 语义和语义学 二 义素分析法 三 语义的聚合 四 语义的组合
一 语义和语义学
一、语义是什么
<指称论、观念论、用法论> 指称论、观念论、用法论>
二、语义的性质 <客观性和主观性、概括性和具体性、稳固性和变异性、明确性和模糊性> 客观性和主观性、概括性和具体性、稳固性和变异性、明确性和模糊性> 三、语义的类型 <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 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 四、语义单位 <义项、义素、义丛、表述> 义项、义素、义丛、表述> 五、语义学 <传统语义学、现代语义学> 传统语义学、现代语义学>
语义学理解(最新整理)

语义学各个领域对语义学的看法语义学(Semantics),也作“语意学”,是一个涉及到语言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一个术语。
虽然各个学科之间对语义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大相径庭。
四、认知科学对语义学的研究在于人脑对语言单位的意义的存储及理解的模式。
语义学分支1哲学语义学 这是哲学家对自然语言的语义的研究,围绕着什么是意义这一难题展开。
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前348)以为既然词语是用来指称事物,为它命名的,词语的意义就是其所指对象。
这种原始的观点称为指称论。
可是有些词语,例如“当今法国皇帝”,虽然有意义,却没有指称对象,因为当今法国没有皇帝。
于是有人退一步说:意义是词语在说话者和听话者头脑中产生的形象或者观念。
然而这个说法也有缺点。
说词语的意义是形象,太具体,因为同一个词可以唤起不同的形象;说词语的意义是观念,又太笼统,因为观念本身是未知数,靠观念来确定意义不过是用一个未知数代替另一个未知数。
由于观念论说明不了意义,有些哲学家如D.戴维森便试图另辟途径,确立词语与世界的联系。
他们提出, 语句的意义与命题的真假有关。
这种观点称为真值论。
在真值论基础上发展出真值条件语义学,可能世界语义学及各种模式 -理论语义学。
维特根斯坦(1889~1951)反对真值论,他认为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他的理论叫做用法论。
用法论不象真值论那么狭窄,因为许多语句没有所谓真值,如疑问句、祈使句都无所谓真假,但是任何词语必有一定的用法。
可是用法论也有缺陷,困为“用法”的概念不明确。
后期的语言游戏论,认为“语言游戏论=自然语言分析+心理行为分析”。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转变不仅是语言基础的转变———从理想语言转到自然语言,也是分析方法的转变———从单纯的语言分析转到语言分析与心理分析的结合。
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 (1911~1960)也反对真值论,他从另一个角度来弥补真值论的不足,他认为说话不仅是“言”,而且是“行”,因而话语有双重作用,一是陈述命题,二是起命令、请求、许愿、警告之类的言外作用。
第四章 语义学

语义学•The meaning of meaning•两个分支:语义semantics语用pragmatics本章要点:一、实体,二、动作,三、体和时,四、及物性,五、指示。
活动层面主体身份活动对象关系类型存在方式实践实践者物质对象利用物质式存在认识认识者思维对象反映观念式存在语言意指者所指对象表达观念式的物质符号的结构物质载体语用语义解释者所指对象•语义: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及语言跟客观世界的关系。
描述意义,或命题意义。
语义学研究的是句子的认知意义,是不受说话人及语境影响的意义。
如生命度,参与者,论元,格,施事、受事,等;动词方面如体。
•语用:符号与符号使用者(说话人)之间的关系。
表达意义,人际交际。
语用学研究的是话语行为的意义,是在语境中才能确定的意义。
主要涉及指示、语用含意、前提关系、言语行为等方向的内容。
词义研究•词是意义和形式的结合体,词语意义的研究是传统语义学的主要内容。
•传统语义学还研究词义的分类和词义的变化。
现代结构主义语义学在研究词义的时候,有了更细致的分类,如: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区分了词的组合关系和联合关系。
•提出了“语义场”的概念,对词语进行了成分分析,即所谓“义素分析”。
•语义特征,如“有生”,“自主”。
一、实体•名词表示实体。
具有时间稳定性和认知稳定性。
•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1作为事件参与者的身份,如施事、受事;2自身的语义特征,如限定性(definiteness)、有生性(animacy)、性(gender)等。
“指称”系统无指(表属性,述谓、修饰功能)虚指(个体身份含糊)无定(未识别的个体)实指(个体身份明确)有指(表个体)限定(已识别的个体)•无指:他是老师,木头房子•虚指:来客人了,请给孩子让座。
•实指:一只青蛙跳进池塘。
进来两个陌生人。
•限定:方枪枪也抬起头,只见自家那幢四层红砖楼赫然矗立在一枪射程内,顶层一间阳台上有一大一小两个人在凭栏远眺。
(完整版)语言学-利奇《语义学》读书笔记

序言研究语义学的原因:1、语义学对交际很重要;2、认识和理解交际。
语义学研究对象:可能表达的意义。
利奇把语义学看作是和句法学、音位学地位相同的学科,它们平行又互相影响,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对语义学的研究从哲学家和人类学家向语言学家转移。
之前对语义学的研究时不平衡的,扩展了一方面,限制了另一方面。
(精神分析法应用于“概念”或“认识”那部分意义上,“内涵”或“联想”那部分意义有些被忽略。
)本书分为两部分,以第五章为过渡章。
前四章为后面的理论性讨论作准备,指出了语义学的大方向。
第六章到结尾论述了意义的中心问题,即意义的认识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语义学理论。
利奇在研究过程中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调查,把“理论”语义学和“应用”语义学结合在一起。
第一章意义的各种意义“意义”和“意指”有争议。
Ogden和Richard在《意义之意义》中列了意义这个词的二十二种定义,说明对意义这个基本概念看法的不一致会导致混乱和误解。
其他语义学家开创的“普通语义学”中也把解决意义、思想和交际这类问题看做可能消除现代社会弊病的一个有效方法。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也把语义学和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但他的重点是认为语义学是对语言所指的各种事物所下的科学定义。
但布龙菲尔德这种“科学定义”的研究方法是有缺陷的,利奇指出了三个缺陷。
利奇认为前面提到的几个语言学家研究方法都有问题,原因是他们一味试图通过其他科学学科来解释语义学。
对语义学的研究应该摆脱其他学科的从属。
利奇对语义学研究提出了几个原则:1、现代语言学研究语义所采用的方法不能脱离语言,离开语言就不能去探索语言现象的解释;2、把语言学研究看做是对说本族语的人的语言能力的说明,在语义学上就是“指的是什么”,不是“意义是什么”;3、懂得某种语言的语义学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能够识别那种语言在意义上“不合乎语义”的情况。
划清有意义和无意义的界限不困难,困难的是划清两种无意义。
一种无意义是因为它和我们对语言和意义的认识相矛盾,另一种是因为它和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相矛盾。
语言学研究中的语义学理论

语言学研究中的语义学理论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中词汇和句子的意义。
在语义学的研究中,有许多理论被提出和发展,这些理论试图解释和描述语言中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语义学理论,包括逻辑语义学、构式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
逻辑语义学是语义学中最为传统的理论之一,它主要关注语言中的逻辑结构和形式。
逻辑语义学认为,语言的意义可以通过逻辑关系和命题的真值来确定。
例如,逻辑语义学认为,一个句子的真值可以通过判断该句子是否符合逻辑规则来确定。
逻辑语义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推理”,它试图通过推理规则来解释和描述语言中的意义。
与逻辑语义学不同,构式语义学强调语言中的结构和语境对意义的影响。
构式语义学认为,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词汇和句法结构共同决定的。
例如,一个动词的意义可能会受到它所搭配的名词的影响。
构式语义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义角色”,它试图通过描述词汇和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和描述语言中的意义。
认知语义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语义学理论,它强调人类认知过程对语言意义的影响。
认知语义学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人类的认知能力来构建和理解的。
例如,认知语义学认为,一个句子的意义可以通过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经验来解释和理解。
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义场”,它试图通过描述词汇之间的关系和语境对意义的影响来解释和描述语言中的意义。
除了逻辑语义学、构式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语义学理论。
例如,形式语义学试图通过形式化的方法来解释和描述语言中的意义。
语用学关注语言使用中的意义和交际目的。
语料库语义学通过大规模语料库的分析来研究语言的意义。
这些理论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和描述语言中的意义。
总的来说,语义学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试图解释和描述语言中的意义。
逻辑语义学、构式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是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
每个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试图解释和描述语言中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进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言学知识_语义学

语言学知识_语义学语义学一.语义学(Semantics)的定义:研究语言单位的意义,尤其是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二.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1)意义与指称(sense and reference):意义与指称是语言研究中的两个术语,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意义(sense)是一系列抽象语义特征的集合,与语境无关,可以在字典中查到。
而指称(reference)是语言形式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指的事物;它涉及语言形式与非语言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意义与指称是意义的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方面,例如“morning star”和“evening star”的意义虽然不同,但其指称一样,都指代天空中的同一颗星星。
2)外延意义(denotative meaning):指词语所指称的外部世界的事物、状态、抽象情感。
例如:dog(狗)的外延意义是指“一种四肢、有毛、会汪汪叫的哺乳动物”,这种意义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
3)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指源于语言使用者的个人经历、情感、评价、语境等外部因素的意义。
例如dragon一词,在汉语文化中象征着“高贵”、“权利”,但在某些英语国家文化中,其内涵意义则为“残暴”和“邪恶”。
三.意义关系(Sense Relationship):1)同义关系(Synonymy):方言同义词(Dialectal synonyms):意义相同但方言有差异的词,例如:autumn(BrE)= fall(ArE)。
文体同义词(Stylistic synonyms):意义相同但在文体上或者正式程度上有差别的词,例如:buy(较为随意)——purchase(较为正式)。
搭配同义词(Collocational synonyms):指意义上相同,但是搭配不相同的词。
例如:provide和supply,provide sth. for sb.和supply sth. to sb.在情感或评价意义方面存在差异的同义词(Synonyms with different emotive or evaluative meaning):意义相同,但在情感或评价意义方面存在差异的词,例如:politician (政客)含贬义色彩,statesmen(政治家)含褒义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分析在自然语言中,我们把形如如果p,那么q 的语句称为条件句。
而条件句涉及逻辑学的核心问题推理,或者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全部逻辑,至少是旨在刻画推理的逻辑,都建立在澄清和研究若 A 则 B的真值和涉及此类条件句的推理的形式有效性之上。
①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条件句分为直陈条件句和反事实条件句,条件句关注最多的就是后者,不仅因为它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还由于它有不同于一般条件句的自身特点。
通常人们认为前件为假的条件句为反事实条件句,但前件为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事实上是假的,另一种是主观认定是假的 ( 而客观事实是真的) 。
客观事实上为假的反事实条件句,例如,我为昨天开会迟到而感叹地说如果我没有迟到,我就不会被批评了。
主观认定是假的反事实条件句,举个例子,我们学校举行元旦晚会,张三很有表演才华,他的节目是压轴戏,最后我没看完提前回家,第二天见到张三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要是你参加了昨天的晚会,节目会更精彩。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而言,我表达的是一个反事实条件句,尽管我所说的与客观事实是一致的。
本文中我们用□表示反事实条件句的逻辑符号,用 p□q 表示反事实条件句如果 p,那么 q。
历史上人们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刻画它,这些方法大致来自三个方面的: 语形的、语义的和语用的,而从语用学角度刻画反事实条件句起步较晚,文献较少,本文主要从语义学的角度综述了反事实条件句理论的发展。
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静态语义学向现代的动态语义学的发展。
一、用传统的静态语义学理论刻画反事实条件句我们知道,传统逻辑语义学对意义的理解就是它的成真条件,这种意义理论描述的是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的静态关系,因此是静态语义学。
实质蕴含理论、严格蕴含理论、可共存性理论和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都属于传统的静态语义学理论。
( 一) 实质蕴含理论实质蕴含源于古希腊斯多葛学派,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其核心思想是: 不考虑前后件之间的联系,条件句的真值由它的肢命题的真值决定。
它的逻辑特征是: 如果有 p,就必然有 q,而没有 p 是否有 q 不能确定。
根据特征,我们知道,条件句在三种情况下是真的,即 p 真 q 真,p 假 q 真,p 假q 假。
这条进路除了会出现违反人们直觉的怪论( 假命题蕴含任何命题,真命题为任一命题所蕴含) 外,还会与自然语言的使用不符。
问题就出在后两行,因为根据真值表,如果前件假,而不管后件为真还是为假,整个条件句都是真的,而这与反事实条件句不符合。
这样一来,所有的反事实条件句都是真的,因为反事实条件句前件假。
如:( 1) 如果我念了博士,我就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 2) 如果我念了博士,我也不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人们通常会认为 ( 1) 是真的, ( 2) 是假的,而不会根据实质蕴含的真值表认为两句都是真的,因为这样做太违反直观了。
除此之外,运用实质蕴含理论刻画反事实条件句,导致一些原本有效的推论模式无效,如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
芬兰逻辑学家希尔皮南在条件句与可能世界一文中谈到了这三条规则失效。
( 3) 如果超级大国领导人不怕核大战,世界会毁灭。
如果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超级大国领导人不怕核大战。
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世界会毁灭。
( 4) 如果擦这根火柴,它会燃。
所以,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它会燃。
( 5) 如果伯蒂看见过那只牛油瓶,他也不会偷它。
所以,如果伯蒂偷了那只牛油瓶,他也不会看见过它。
例 ( 3) 例 ( 4) 例 ( 5) 分别是传递规则失效、前件强化规则失效和逆换规则失效。
为了能更好的刻画反事实条件句,人们尝试对实质蕴含进行改造,提出了严格蕴含。
( 二) 严格蕴含理论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刘易斯首先提出的与必然、可能、不可能等模态概念有联系的命题间的蕴含关系。
与实质蕴含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命题 p与命题 q之间有某种必然联系,即 p真而 q假是不可能的。
严格蕴含的提出,是由实质蕴含引起的,由于实质蕴含没有考虑到前后件之间意义上的联系,企图通过严格蕴含可以反映命题之间的必然联系。
而反事实条件句前后件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基于经验和自然规律等,并非是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因此,一个有效的反事实条件句未必是严格蕴含。
如:( 6) 如果你出卖你的朋友,你就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例 ( 6) 前后件之间的联系不具有物理上的必然性联系,而是人们基于经验上的联系,因此不是严格蕴含,但却是有效的反事实条件句。
正因为如此,人们不赞同将反事实条件句看成是严格蕴含。
不仅如此,人们很快发现严格蕴含的提出并没有消解那些违反直观的怪论。
为了刻画反事实条件句只能另辟蹊径了,接下来相继出现两种理论。
( 三) 可共存性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古德曼 ( NGoodman) 、塞拉斯 ( WS? Sellars) 、蕾切尔 ( NRescher) 等人提出的共存性理论,也叫反事实条件句的元语言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反事实条件句从前件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后件,之所以从前件能够导出后件是因为人们在前件中预设了某些规律和真命题,只有预设的这些规律和真命题与前件一起才能推出后件。
如:( 7) 如果火柴已被摩擦了,它就会被点燃,例 ( 7) 仅仅有前件并不能直接推出后件,还需要我们预设一些真命题,如火柴制作完好、足够干燥,氧气充足等等,以至于火柴被点燃可以从火柴被摩擦中推断出来。
运用可共存性理论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前面举的例子中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失效。
例 ( 3) 中的一个前提如果超级大国领导人不怕核大战,世界会毁灭。
这个反事实条件句的前件只有和预设的包括超级大国拥有核武器在内的真命题集一起才能导出后件,而这个预设的真命题集又和第二个前提的前件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相矛盾,因此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正确的。
例 ( 4) 中的一个前提如果擦这根火柴,它会燃,这个条件句的前件只有和预设的包括氧气充足在内的真命题集一起才能导出后件,而这个预设的真命题集又和第二个前提的前件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相矛盾,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例 ( 5) 之所以逆否规则失效,古德曼认为它的前提不是反事实句,而是半事实句,这个前提断言的是伯蒂偷那只牛油瓶不能从伯蒂看见过那只牛油瓶中被推断出来。
半事实句通常与其逆否句不具有相同的涵义。
虽然运用可共存性理论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前面举的例子中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失效,但这个理论存在两个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在前件中预设的某些规律和真命题组成的集合如何界定; 第二个难题是前后件之间的联系不是逻辑必然关系,而是自然定律、物理定律或者因果定律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难题涉及对这类定律的界定。
( 四)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虽然将反事实条件句简单地处理为严格蕴含并不成功,但可能世界语义学对于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的研究者而言是有很大吸引力的,研究者认为人们与现实世界或者前件为真的相似的可能世界之间存在某种顺序函数或者选择函数,在一个已知的前件为真的世界,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取决于那些前件为真的世界中后件的真假。
Stalnaker 和Lewis 两个理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可能世界相似性的不同理解,通常,人们在不考虑这一差别时把 Stalnaker 和Lewis 的反事实条件句的解释理论放在一起称为StalnakerLewis 的可能世界语义学解释。
人们发现利用可能世界语义学可以成功地分析或者解读反事实条件句,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前面举的例子中传递规则、前件强化规则和逆换规则失效,如例( 3) 使得超级大国领导人不怕核大战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跟使得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世界会毁灭可以在前者中成立,而在后者中不成立,从而使得两个前提都真,而结论为假; 类似的例 ( 4) 使得擦这根火柴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跟使得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是前提真,而结论假; 同理,例 ( 5) 使得伯蒂看见过那只牛油瓶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跟使得伯蒂偷了那只牛油瓶成立且与现实世界最相似的可能世界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说前提真而结论假。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批评,首先涉及可能世界本体论的问题; 其次,涉及刘易斯语义学中的相似性概念问题; 最后是逻辑的理由,因为这一理论使事实上无效的推论模式合法化了,对某些逻辑上可信的推论模式反而核证不了。
如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前件为析取式的反事实条件句,于是,人们对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扩展。
近年来语义学的动态转向使我们看到了传统逻辑语义对意义理解的静态性所带来的困难,主要是传统逻辑语义孤立地研究一个句子的意义,而不考虑语境的变化,上下文的关系,因而无法处理一个动态的句子序列。
二、用现代的动态语义学理论刻画反事实条件句上面介绍的 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前件增强模式、传递模式以及逆否模式均不成立,考虑下面两个例子:( 8) 如果擦这根火柴,它会燃。
所以,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它不会燃。
( 9) 如果擦这根火柴且又没有氧,它不会燃。
所以,擦这根火柴,它会燃。
毫无疑问,直观上我们会认为 ( 8) 是真的,( 9) 是假的。
Heim 最先发现这一现象,虽然 ( 8)和 ( 9) 只是排列秩序上变换了,但真值也随之发生改变。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 ( 9) 在直观上是假的,因为第一个反事实条件句我们考虑了没有氧的情况,所以当思考第二个反事实条件句的前提擦这根火柴时,我们自然会把先前考虑过的情景没有氧的情况增加到我们的信念系统里,自然而然的认为它不会燃,所以我们认为( 9) 是假的,但是Stal-nakerLewis 可能世界语义学却不能对此进行解释,究其原因,是因为先前的语义学是静态语义学,无法处理语境的变化,动态语义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
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Warnbrod 理论、Heim 理论、von Fintel 理论以及Gillies 理论。
( 一) Warnbrod 理论Warnbrod 的基本思想是将反事实条件句解释为与语境密切相关的严格条件句。
Warnbrod 认为,反事实条件句的真值并不是象静态语义学所认为的那样由前件决定,而是由它所处的那些语境中所有反事实条件句的前件共同决定。
因此我们要密切结合上下文,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反事实条件句。
Warnbrod 在沿用反事实条件句的严格蕴含解释的同时还引用了一个语境变量可通达关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