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周胜军;杨玉雯【期刊名称】《实用老年医学》【年(卷),期】2012(002)002【总页数】4页(P156-159)【作者】周胜军;杨玉雯【作者单位】241001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弋矾山医院心内科;241001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弋矾山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1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心力衰竭(心衰)在总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4% ~2%,随年龄增大而明显增多,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心衰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

每年约有300万人受到CHF的折磨,预计到2016年,≥65岁老年人中CHF的发病患者数将增加50%以上。

尽管各种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及增加心脏收缩力、减少心室重构的药物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的应用已使慢性CHF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但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Ⅲ、Ⅳ级患者的预后仍很差。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近十余年来备受关注的治疗CHF的新方法。

它是借助于起搏技术使患者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室内传导功能障碍恢复原固有心脏循环同步状态的方法[2]。

已有多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CRT治疗慢性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

1 CRT治疗心衰的机制1.1 CHF 病理生理特点[4]1.1.1 心脏的电-机械失同步:研究表明,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是反映心室收缩不同步性的重要指标,发生心衰时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障碍导致PR间期延长、QRS间期增宽及左束支传导阻滞,使心脏电-机械收缩不协调,心室肌的活动失去原有的同步性,出现收缩期左房室瓣反流,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局部心肌灌注减少,心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损伤加剧,心排血量降低。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4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用心脏起搏器的心脏同步化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对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进行检测。

观察三项指标变化。

结果治疗6个月后,QRS波时限为(127.9±12.8)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为(55.1±7.8)mm,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2.1±6.9)%,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显著效果,但是在治疗的同时一定要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包括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其临床表现主要与何侧心力衰竭有关。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阶段,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

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多是以药物为主,用来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1]。

应用药物进行治疗,虽然能够轻微缓解病症,但有大部分患者即使给予最好的药物,也不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寻找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本科室采用双室同步起搏的方式,减轻二尖瓣反流、增加心输出量,同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治疗,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3月入住本院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

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1.7岁。

病程8~15年,平均病程10.2年。

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新功能分级(NYHA),所有患者均属于Ⅲ~Ⅳ级。

均可以进行手术。

1. 2 方法①在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前,进行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等指标检测,并做好结果记录,选取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最佳时期进行手术。

制定出手术风险紧急预案备用。

心脏再同步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

心脏再同步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

1 7 1 2・
安 徽 医 药
A n h u i Me d i c a l a n d P h a r m a c e  ̄i c a l J o u r n a l 2 0 1 3 O c t ; 1 7 ( 1 0 )
心脏再 同步治疗在慢 性心力衰竭患者 的临床应 用
S HE NG J i a n . 1 o n g, XU B a n g — l o n g, W ANG Xi a o . c h e n, e t a l
( C a r d i o l o g y D e p a r t m e n t , T h e S e c o n d A f i f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A n h u i Me d i c a l 西 e 瑙 , H e f e i , A n h u i 2 3 0 6 0 1 , C h i n a )
盛建龙 , 许邦龙 , 王晓晨 , 吴继雄 , 胡章乐 , 王 敏, 张艳梅
2 3 0 6 0 1 ) ( 安徽 医科 大学第二附属 医院心血管 内科 , 安徽 合肥
摘要 : 目的ຫໍສະໝຸດ 评价心脏再 同步治疗 ( c a r d i a c r e s y n c h r o n i z a t i o n t h e r a p y , C R T ) 慢性心力衰 竭患者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显组 N Y H A心功能 Ⅳ级 所 占比例 明显高于治疗效果明显组 ( 9 0 . O %y s 4 0 . 9 %, P=0 . 0 1 9 ) , 且术前 L V E D D明显大于治疗效果 明 显组 [ ( 7 6 . 7±1 0 . 3 ) m m v s ( 6 8 . 0± 7 . 6 ) m m, P= 0 . 0 1 2 ) ] 。结论 N Y H A心功能 Ⅳ级 组 C R T后效果 不如 N Y H A心功能 Ⅲ级组 , 较大 的术前 L V E D D是 C R T术后疗 效不佳的预测因素 。但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 C R T仍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的心功 能。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心衰中的应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心衰中的应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心衰 中的应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帮助心衰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拯救生 命。
心衰简介及其症状
心衰是什么?
心衰是一种心脏疾病,心脏不 能有效地泵血,导致身体缺血 难以得到足够的氧气。
症状有哪些?
疲劳、呼吸困难、水肿、心悸、 胸闷,等等。严重情况下,可 能还会有咳嗽、呼吸急促、晕 厥等症状。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使患者的 病情稳定,减少住院及再次入院 的次数。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药物及设备
1
心脏起搏器
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是最常用的设备,需
药物
2
要进行手术植入。非植入式心脏起搏器 是最新的技术,无需手术植入,但仍在
常用的药物有洛贝林、群体心律平、二
不断完善。
甲双胍、贝尼普利和利血平等,可以辅
助治疗。
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手术需要精确的操作和密切的监护,确保心脏 起搏器植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预防感染
起搏器植入后,需要进行一定的预防措施,以 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
改善生活质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以帮助患者 减轻症状,提高活动能力和生活 质量。
延长寿命
减少住院次数
心衰患者的寿命长短与心脏的功 能紧密相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存率。
推广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1 推广难题
高昂的治疗费用、手术复杂度和内科 医生认知度的欠缺和推广难度都是目 前推广的难题。
2 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治疗方法 将更加成熟、有效、普及化。它将成 为心衰治疗的主流,让更多的患者受 益。
治疗可以改善心室重构,减轻心衰症状。
3
心脏功能的修复
同步化治疗可以改善心脏肌肉的兴奋和 收缩,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心脏功能,甚 至拯救生命。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方案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方案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方案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近年来,心脏再同步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评估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展开。

本文将介绍该项试验的研究设计、结果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是一种通过调节心脏起搏器发放的电信号,帮助心脏的两侧心室在收缩时保持同步的治疗方法。

这个方案最早被应用于缓解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次试验旨在评估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为临床医生在决策治疗方案时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设计与方法该项试验为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参与试验的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心脏再同步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药物治疗,并根据随机分组方案,心脏再同步治疗组患者额外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

试验期限为12个月。

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总体生存率、心衰复发率、住院次数、生活质量评分等。

同时,试验还监测了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安全性,包括心律失常、导管相关并发症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三、结果及讨论经过试验的一年观察期,心脏再同步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主要观察指标上的差异显著。

心脏再同步治疗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较高,心衰复发率较低,并且住院次数显著减少。

此外,心脏再同步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也相较于对照组有所提高。

在安全性方面,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心律失常等重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

这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方案在治疗心力衰竭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此次试验结果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降低心衰复发率及减少住院次数,心脏再同步治疗方案有望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

此外,心脏再同步治疗也可以显著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日常活动能力及心理状态。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摘 要 : 性 心 力 衰 竭 是具 有较 高 住 院 率 和 病 死 率 的 一 种 严 重 的心 血 管 疾 病 , 治 疗 方 法 近 年 来 2 1 消 除 心 脏 电一 械 活 动 的不 慢 其 . 机
发展 较 为迅 速 , 出现 了心脏 起 搏 器 治 疗 等 新 的 治 疗 方 法 和 技 术 。 心 力 衰 竭 患 者 伴 有 心 脏 电传 导 异 同 步 C T根 据 心 脏 起 搏 原 理 R 常, 导致 心 室收 缩 不 同 步 ; 种 非 同步 收 缩 会 导 致 心脏 病理 生理 学 改 变 , 重 心 力 衰 竭 。 心脏 再 同步 这 加 采用心房 同步 双心室 起搏装 置 , 化 治疗 ( R ) 一 项 非 同 步 收缩 心 力 衰 竭 患者 新 的非 药物 治 疗 手 段 。 临 床 研 究表 明 , 脏 再 同 步 治 CT 是 心 疗 可 以 改善 患 者 心 功 能 , 生活 质 量 及 降 低 病 死 率 。 最 新 指 南 将 心 力 衰 竭 合 并 失 同 步 患 者 作 为 C T 通 过 优 化 起 搏器 的房 室延 迟 来 纠 R
Ab t a t P te t wi lc r n c h a al r a e h g a e fh s i ia i n a d mo t iy Th r a — sr c : ai n s t h o i e r f i e h v i h r ts o o p t z t n ra t . e te t l t u l a o l me t o e r al r r e e o e a i l n r c n e r , d s me n w h r p u i e h i u s s c s n sfr h a tfiu e wee d v lp d r p d y i e e tv a s a o e t e a e t tc nq e u h a n c p c ma e h r p a e b e e e o e e p ci ey P t n swi e r al r v n r v n r u a o d c a e k rt e a y h v e n d v l p d r s e tv l . a i t t h a tfi eha e i ta e t c lrc n u — e h u i t n d ly.e d n o ls fv n rc lr c nr c i n wh c a e n d mo sr t d t o ti u e t h ah — i e a 1a i g t o s o e tiu a o ta t . ih h s b e e n tae o c n rb t o t e p t o o o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92 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
63
·综述·
杨晓红,黄织春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和主要死因,是 21 世纪心血管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我国 2003 年抽样调查显示,成年人心衰患病率为 0.9%,每年发病率为 0.5-1.0%。心衰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及住院率为目的, 包括以减轻心脏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室重塑的药物治疗及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为主的非 药物治疗。随着心衰病程延长及疾病进展,药物干预疗效有限,尤其对于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增大,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伴有左侧束支通路 的传导异常,引起房室、室间、室内收缩不同步及室间隔矛盾运动,瓣膜反流加重,射血分数进一步减低。CRT 对此类患者而言,可提高心 肌收缩同步性,增加心排出量,恢复受损心脏的传导系统,提高其远期生活质量,成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主要选择,该文将对不同具有生理性 起搏功能的 CRT 的应用做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生理性起搏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92.031
本文引用格式:杨晓红 , 黄织春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6(92):63-65,68.
Application of CRT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ARNI_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概述

ARNI_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概述

作者简介:陶骅(1978.08—),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心脏介入治疗。

△通信作者:马小峰(1976.02—),男,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心脏介入治疗。

E-amil :huahua0688@ARNI 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概述陶骅1 马小峰2△(1.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200060)(2.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湖南 衡阳 200060)【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极度威胁居民健康与生活质量的疾病。

本文通过回顾目前的中外文献,先后介绍了慢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现状,并报告了目前较先进性的药物治疗与心脏 再同步化治疗的优秀效果。

对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药物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展开充足讨论,并提供临床建议。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02-0190-05心衰(Heartfailure)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 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及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1]心衰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从左心室射血分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和左心室大小正常至重度心室扩张和(或)LVEF 显著降低。

根据LVEF,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Heart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及射血分数中间值型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mid‐ 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根据疾病变化,又被分为四类发展阶段:Ⅰ(高风险心力衰竭):患 者具有心衰的高风险概率,无心衰的症状体征;Ⅱ(前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已发展为器质性心脏病,无心力衰竭症状体征;Ⅲ(临床心衰阶段):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心力衰竭的既往或当前症状;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患者难以治疗且需要特殊干预的心力衰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改善心脏做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病人舒适感和降低发病率和减少死亡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经成为了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的治疗与有效预防心衰恶化进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就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进行相关的概述。

1.概论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目前,药物、心脏再同步化及心脏移植是临床治疗心衰的三大主要序贯策略。

而CRT通过改善心脏做功、缓解症状、提高舒适感并能降低发病率和减少死亡率,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优选策略。

因此对心衰评估患者进行CRT评估变得非常重要。

CRT 有利反应的主要预测指标究竟是QRS 波时限还是QRS 波形态目前还存着争议。

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应指南更新要点对CRT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2.CRT/CRT-D主要适应症
心衰患者心电图上有QRS波时限延长>120 ms提示可能存在心室收缩不同步。

CRT治疗可恢复正常的左右心室及心室内的同步激动,改善心功能。

在我国,可进行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必须符合窦性心律、经标准和优化的药物治疗至少3 -6个月仍持续有症状、LVEF降低、根据临床状况评估预期生存超过1年且状态良好,并满足以下条件:
2.1 NYHA III或IV级的心衰患者,LVEF≤35%伴LBBB及QRS≥150ms,推荐置入CRT或CRT-D (I类,A级),或LVEF≤35%伴以下情况之一:①伴LBBB且120ms≤QRS<150 ms,可置入CRT或CRT -D(IIa类,B级);②非LBBB但QRS>150ms,可置入CRT/CRT-D (IIa类,A级);有常规起搏治疗但无CRT适应证的患者,如LVEF≤35%,预计心室起搏比例>40 %,无论QRS时限,预期生存超过1年且状态良好,可置入CRT(II a类,C级)。

2.2 NYHA II级患者:①LVEF≤30%,伴LBBB及QRS≥150 ms,推荐置入CRT,最好是CRT-D ( I类,A级);②LVEF≤30%,伴LBBB 且130 ms≤QRS<150 ms,可置入CRT或CRT-D( II a类,B级);③LVEF≤30%,非LBBB但QRS> 150 ms,可置入CRT或CRT-D(II b 类,B级);④非LBBB且QRS<150 ms,不推荐(III类,B级)。

2.3 NYHA I级患者:LVEF≤30%,伴LBBB及QRS≥150 ms,缺血性心肌病,推荐置入CRT或CRT-D(IIb类,C级)。

在中度到重度心衰患者中,CRT 治疗适当选择的患者,用CRT 质量调整的生命年(QALY)改善,2/3 归因于生活质量的改善,1/3 归因于延长的寿命,且越早治疗越从CRT中获益。

3. CRT治疗的相关临床试验
BLOCK-HF研究从美国的58个中心和加拿大的2个中心筛选了691位有房室传导阻滞症状、NYHA分级为I-III并且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右心室起搏组342位和双心室起搏349位组,平均随访37个月。

结果显示:双室起搏较右室起搏一级联合终点事件下降27%,死亡和心衰相关事件下降26%。

对房室传导阻滞伴心脏收缩功能减退NYHA I/II/III的患者,双室起搏优于传统右室起搏。

4. CRT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指南
2016年5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更新了《急慢性心衰诊疗指南》,明确了CRT的适应证为:窦性心律,QRS波群宽度≥150ms,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射血分数≤35%(药物优化后)的有症状心衰患者
或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无论NYHA分级,若存在心室起搏适应证以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Ⅰ类推荐, A级证据);窦性心律,QRS波群宽度为130-149ms,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射血分数≤35%(药物优化后)的有症状心衰患者(Ⅰ类推荐, B级证据);窦性心律,QRS波群宽度≥150ms,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射血分数≤35%(药物优化后)的有症状心衰患者或左心室射血分数≤35%,NYHA分级为III -IV(药物优化后),房颤,QRS波群宽度≥130ms,使用适当方法确保双室起搏比例或者能够转复为窦律的患者(Ⅱa类推荐);QRS波群宽度为130-149ms,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射血分数≤35%(药物优化后)的有症状心衰患者或植入传统起搏器或者ICD后发展恶化成心衰(尽管使用药物优化),并存在右室高起搏比例的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Ⅱb类推荐);QRS波群宽度<120 ms的患者不推荐行CRT (Ⅲ类推荐) 。

2018年,中国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对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急慢性心衰诊疗指南》进行了更新:1)QRS波宽度由上版≥120ms更新为≥130ms强调做左束支图形左室多部位起搏;2)常规CRT无效者进行双心室起搏,是纠正室间及室内不同步的经典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房室间期正常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进行优化的单左心室起搏,可能提高CRT应答率。

此外,有研究显示左心室多部位起搏较左心室单部位起搏临床效果更好,尤其适用于常规双心室起搏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者。

另外,新指南还增加了希氏束起搏(HBP )的适应证:1)左心室导线植
入失败患者;2)CRT 术后无应答患者;3)药物控制心室率不理想的房颤伴心衰,且经导管消融失败或不适合房颤消融,需要房室结消融控制心室率的患者;4)慢性房颤伴心衰,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40%)的患者。

5.展望
CRT能够使左右心室再同步、抑制心肌重构、降低住院率及死亡相关事件的发生,并且CRT对心衰伴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也具有治疗作用。

因此,其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