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体内气体的交换
初中生物气体交换的教案

初中生物气体交换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气体交换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气体交换的相关原理和过程;
3. 能够解释肺部的结构和功能;
4. 能够分析人体气体交换的机制。
教学内容:
1. 气体交换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内的运输和交换;
3. 肺部的结构和功能;
4. 人体气体交换的机制。
教学重点:
1. 气体交换的定义和原理;
2. 肺部结构和功能;
3. 人体气体交换的机制。
教学难点:
1. 解释人体气体交换的机制;
2. 掌握肺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教学方法:
1. 观看视频讲解气体交换原理;
2. 分组讨论肺部结构和功能;
3. 实验演示人体气体交换的过程。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题引入气体交换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习:观看视频介绍气体交换原理,讨论肺部结构和功能;
3. 实验:进行人体气体交换的演示实验,分析其机制;
4. 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气体交换的理解。
教学评估:
1. 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2. 实验演示的观察记录;
3. 知识点的小测验。
拓展延伸:
1. 请学生自行搜索其他生物体的气体交换机制,并进行分享;
2. 研究不同环境下气体交换的影响,讨论其生态意义。
教学反思:
1. 对于气体交换的原理和机制,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示范和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和实际应用场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用性。
初中生物气体交换教案

初中生物气体交换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气体交换的意义和方式;
2. 理解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过程;
3. 掌握气体交换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1. 气体交换的定义和意义;
2. 氧气在肺泡中的交换;
3. 二氧化碳在组织中的交换;
4.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方式;
难点:氧气在肺泡中的交换过程。
教学准备:
1. 精心准备教学资料,包括相关图片和实验器材;
2. 熟悉气体交换的相关知识,做好备课工作。
教学步骤:
一、引入活动(5分钟)
1. 引入气体交换的概念和意义;
2. 导入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讲解气体交换的过程(15分钟)
1. 讲解氧气在肺泡中的交换过程;
2. 展示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
三、讨论二氧化碳在组织中的交换(10分钟)
1. 讲解二氧化碳在组织中的交换;
2. 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加深理解。
四、巩固和拓展(10分钟)
1.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气体交换进行讨论;
2. 展示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气体交换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提醒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重点突出,学生对气体交换的理解有所加深;
2. 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和案例,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
初中生物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引言:生物气体交换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气体交换的原理对于理解生命的运作机制至关重要。
针对初中生物课程的特点,本文将设计一个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体交换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人类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4. 分析气体交换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气体交换的定义和重要性:a. 引导学生思考气体交换对于维持生命的重要性。
b. 介绍气体交换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人类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a.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人类呼吸系统的结构。
b. 讲解各个器官的功能,如鼻腔、喉咙、气管、肺等。
c. 利用示意图或模型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
3.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a. 解释氧气的重要性和其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b. 介绍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排出过程。
c.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气体交换中的相互转化。
4. 气体交换与健康的关系:a. 分析气体交换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b.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质量、呼吸道问题等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c. 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意识到维持良好气体交换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三、教学活动设计:1. 气体交换知识梳理:在此环节,教师将通过口头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气体交换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梳理,引导学生理解气体交换的意义。
2. 观察和分析人类呼吸系统:学生将观察人体呼吸系统的模型或图片,分组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促进学生对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3. 探索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学生将进行实验或观察气体交换实例,以加深对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气体交换中作用的理解。
4. 讨论气体交换与健康:教师将引导学生讨论气体交换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建议,如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呼吸道等。
四、教学评估:1. 完成教师布置的气体交换相关作业。
体内气体的交换生物教案

体内气体的交换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原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气体交换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 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原理。
三、教学难点1.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气体交换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人体呼吸系统结构图、肺泡与血液交换图。
2. 实验材料:显微镜、肺泡模型、血液模型。
3. 教学视频:人体呼吸过程演示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1.2 学生分享对气体交换的了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2 教师通过图片和模型演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3 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直观了解人体呼吸过程。
4. 互动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气体交换的原理。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实践操作5.1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肺泡模型和血液模型。
5.2 学生模拟气体交换过程,体会气体交换的原理。
6. 课堂小结6.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课后作业7.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7.2 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气体交换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8. 教学反思8.1 教师对本节课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亮点和不足。
8.2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环境下对人体气体交换的影响,如海拔高度、运动等。
2. 介绍一些与气体交换相关的疾病,如肺炎、肺气肿等。
1. 填空题:人体呼吸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2. 选择题:下列哪个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A. 肺B. 心脏C. 肝脏D. 肾脏)3. 简答题:请简要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初二生物教案:深入了解人体内气体交换过程

初二生物教案:深入了解人体内气体交换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呼吸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
通过呼吸,我们吸入氧气,将其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这种气体交换是人体内部非常重要的过程,正常的气体交换可以保证我们的身体得到足够的氧气和充分的新陈代谢。
一、气体交换的基本过程人的呼吸道主要由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组成。
氧气通过鼻腔进入人体,经过喉部、气管、支气管之后最终到达肺泡。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关键位置,这里的隔膜会随着肺泡的改变而运动。
当肺泡扩张时,隔膜上的肺泡壁就会变薄,此时氧气和二氧化碳就会通过薄壁进行交换。
同时,随着肺泡的收缩,这些气体也会被排出人体。
二、呼吸相关的重要器官1. 鼻腔鼻腔是呼吸道的起始位置,它可以对空气进行滤过、加湿和加热处理,这些过程可以让空气更加适宜被人体吸入。
2. 肺肺是氧气进入人体的关键位置,在肺内,氧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同时,肺也会将人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
3. 支气管支气管是将气体从气管送入肺部的通道。
4. 气管气管是连接口鼻和肺部的一条长管道,在气道中,气流可以进行过滤、加湿和加热处理,并进入支气管。
三、人体呼吸与常见疾病人体呼吸是繁复的,它需要多个器官之间的协调配合。
如果其中一个器官无法正常工作,就会引发多种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见呼吸疾病:1.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
患者常常会出现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是长期老年吸烟、大气污染和家庭空气污染等因素引起的一种慢性肺疾病。
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气短、咳嗽、咯痰等严重症状。
3.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由刺激性物质触发的过敏性炎症反应引起的疾病。
它通常会导致患者打喷嚏、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四、呼吸保健的方法1. 坚持锻炼:坚持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我们的肺功能和呼吸系统的健康。
2. 避免烟草:吸烟是导致多种呼吸疾病的罪魁祸首,要保持呼吸系统的健康,必须避免吸烟。
生物教案(人体的气体交换)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生物教案(人体的气体交换)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气体交换的过程及重要性。
2. 掌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
3. 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及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体交换的概念及意义。
2. 呼吸道的组成与功能。
3.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 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
5. 人体气体交换的实验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道的作用、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
2. 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气体交换的兴趣。
2. 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3.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人体气体交换的过程。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实验室,准备人体气体交换实验所需材料。
3. 设计好实验方案,确保实验安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呼吸系统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介绍气体交换的概念及意义,讲解呼吸道的组成与功能,阐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以及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分组进行人体气体交换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总结提高:引导学生总结气体交换的过程及重要性,强调呼吸道的作用和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在其中的关键地位。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人体气体交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为改进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及时性。
生物教案(人体的气体交换)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生物教案(人体的气体交换)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体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培养学生对人体气体交换过程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体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2.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3. 人体气体交换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人体气体交换过程。
2. 教学难点:人体气体交换的详细过程及其生理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人体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人体气体交换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对气体交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气体交换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介绍呼吸道、肺的结构和功能,为学生理解气体交换打下基础。
3. 讲解人体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通过PPT展示人体气体交换的示意图,讲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4. 分析人体气体交换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以及呼吸肌的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人体在运动时气体交换的变化及其原因。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气体交换原理、呼吸系统组成、气体交换过程的课件。
2. 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人体气体交换过程的视频资料。
3. 实验材料:准备用于展示气体交换实验的模型或图解。
4. 作业练习:准备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回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呼吸系统组成的掌握情况。
2. 引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气体交换是如何在呼吸系统中发生的。
3. 讲解课件:利用课件详细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体内气体的交换生物教案

体内气体的交换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探究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3.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体内的传输和交换。
二、教学内容1.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气体交换: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3.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传输和交换。
三、教学方法1.讲授课堂教学;2.利用PPT进行图文演示;3.结合实物模型、视频资料等进行讲解。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呼吸?”“呼吸与身体的健康有什么关系?”2.老师在白板上绘制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图示,介绍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第二步:展开1.讲解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PPT演示结合视频资料进行讲解。
2.展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加深对气体交换的理解。
3.给学生展示肺活量计,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激发学生对呼吸的意识。
第三步:总结1.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人体为什么需要氧气?”“二氧化碳对人体有什么影响?”“人体是如何通过呼吸将氧气和二氧化碳传输到体内的?”2.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资源1.PPT2.实物模型:肺泡和毛细血管3.视频资料:肺泡和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过程六、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2.课堂测试3.实验报告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深入了解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传输和交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学中应更注重实践操作环节和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组织细胞里的O2含量总是比动脉血中的少?而CO2含量总是比动脉血中的多?
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CO2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
(2)条件:浓度差:
体毛细血管O2浓度>组织细胞O2浓度
体毛细血管CO2浓度<组织细胞CO2浓度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这四个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就会造成呼吸障碍。
提问:1、溺水死亡是呼吸的哪一个环节发生障碍?(第一个环节)
2、为什么呼吸出现障碍时,会危及生命?
因为人体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是由细胞内的有机物(如葡萄糖、脂肪),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释放出来的。如下面的公式:
实验组:刚上课结束的紧闭窗户的教室
材料用品:
玻璃瓶两个、橡皮塞两个、打孔器、弯成直角的玻璃管四段(两长两短)、药棉、石灰水、70%酒精、凡士林。
实验的具体操作:
实验准备
1、在玻璃瓶里注入半瓶澄清的石灰水,另取橡皮塞,在塞上钻两个孔,插入两根弯成直角的玻璃管,其中较长的一根浸没在石灰水里,较短的一根不跟石灰水接触,瓶口和孔口涂上凡士林防止漏气。照这样,做甲乙两套。如图:
[得出结论]每逢课间休息时,就必须使教室充分地换换空气。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肺通气?
2、肺通气由哪个运动来完成?
3、氧气最终到身体什么地方去干什么?
(到身体细胞去,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供人体生理活动需要。)
4、二氧化碳到哪去?(由呼气排出体外)
[提出问题]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比吸入的气体(空气)中的含量多?
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2、香水味为什么离老师近的学生先闻到,而教室后排的同学不易闻到?(距离和香水浓度)
3、香水为什么能扩散?(分子运动)
4、香味向怎样的方向扩散?在密闭的教室范围内,香味到什么时候就不再扩散了?
(向低浓度方向扩散,浓度达到平衡就不再扩散)
再结合观察课本图——嗅到炒菜的香味,猜猜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是什么?(扩散作用)
方法步骤:
1、将等量的石灰水倒入容积相同的两个三角烧瓶内,按图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
甲:检查吸入空气;乙:检查呼出空气。
2、实验时用口含住A处,反复进行呼吸,吸气时用手紧捏C处的橡皮管,呼气时用手紧捏B处的橡皮管。
3、观察两个烧瓶中石灰水的变化。
(注意:一定仔细辨别实验装置。一人操作,其他人监督、观察。操作前一定用酒精棉将吸、吹部位消毒。)
2、通过归纳呼吸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煤气中毒的原理和学习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教育,渗透爱惜生命、预防为主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2、在分组实验及讨论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呼吸的全过程。因为:
什么叫扩散作用?
物质(包括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这叫扩散作用。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体内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这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提出假设]
人体呼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设计并完成实验]
对比条件: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
实验组:吹出的气体,对照组:吸入的空气。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注射器把C02注射到澄清的石灰水里,结果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用具:三角瓶2个,瓶塞2个,异形玻璃管1组,橡皮套管2个,石灰水一瓶。
(1)交换部位:肺泡、肺泡毛细血管处
(2)交换条件:浓度差:
肺泡O2浓度>肺毛细血管内O2浓度
肺泡CO2浓度<肺毛细血管内CO2浓度
(3)交换的过程:
(4)交换结果:本质变化: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血红蛋白结合,二氧化碳跑出(看得见吗?)
外在变化:血液由静脉血à动脉血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提问:原理?(扩散作用)。
这与身体内进行的气体交换及运输有关系。下面我们来探讨:
板书:第二节和运输
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扩散作用
演示实验:喷少量的香水:问教室前面的同学有什么感觉?后排的同学闻到有香味吗?
接着喷大量的香水,问后排的同学有什么感觉?
提问:
1、我在讲台处喷香水,你们为什么闻着了?(香味扩散过来了)
因此,无论是从知识的完整性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应作为本课的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气体交换的原理。由于学生在物理课上还没有学习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加上肺泡里的气体、血液中的气体、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1)学生通过上节课学习呼吸运动,已经解决了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要理解呼吸的全过程,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关键,因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是本课的重点。
(2)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应该有整体的认识。学生在前面一章已经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具备了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基础知识。在本章第一节中又学习了呼吸运动,了解了肺的通气。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体内气体交换,就可以自己概括出呼吸的全过程。
有机物(贮藏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如果细胞缺氧,就会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进而也就危及人的生命了。
因此,
呼吸的意义就
是:吸入氧将体内的有机物不断地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的需要;同时,可以不断地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谁知道煤气中毒是怎么一回事?它所造成的死亡又是呼吸过程中的哪个环节发生了障碍?
实验结果:
上课开始时,学生作8—10次深吸气,甲瓶的石灰水仍然保持澄清不发生任何变化。
上课结束时,这个学生重复上述实验,乙瓶石灰水浑浊。
同样上课刚结束时,放到室外的装置甲仍然保持澄清,放在教室内的装置乙发生了浑浊现象。
实验结果的分析:
人多而不通风的教室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大大增加,而室内二氧化碳过多就要影响呼吸。
实验结果:甲烧瓶无乳白色沉淀,乙烧瓶有较多的乳白色沉淀。
实验结果的分析:
甲: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少,与石灰水反应产生的沉淀少。
乙: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与石灰水反应产生的沉淀多。
提供资料:科学家的实验测定:人的吸入气和呼出气中成分的比较:
成分
吸入气(%)
呼出气(%)
O2
20、96
16、4
CO2
0、04
(3)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血液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造成全身缺氧。
(4)人体血液中缺氧,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受阻,全身各处组织细胞得不到氧,发生呼吸障碍,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板书设计: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扩作用
物质(包括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这叫扩散作用。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教师可以利用板图、剪贴图来表示,有条件的学校做成电脑软件来讲述,并把这部分内容与血液循环联系起来,给学生交代所交换的气体都是由血液运输的。
关于呼吸全过程所包括的四个环节及各环节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利用书本上的插图,并联系学习的血液循环知识:血红蛋白的特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知识进行总结,也可以用录像或做成电脑软件讲述。
第二课时: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呼吸的意义、煤气中毒及预防。
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提倡课间十分钟,教室要通风换气?
[提出假设]
如果是同学们上课呼吸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将刚下课的教室里的空气导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会变浑浊。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设计:对比实验法
对照组:刚通风换气的教室或室外
(3)交换的过程:
(4)结果:外在变化:动脉血à静脉血
本质变化:O2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分离,进入组织细胞,CO2进入血液。
提问:氧气进入肺泡毛细血管后,如何到达组织毛细血管?(通过血液的运输)
提问:指什么气体的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氧气由谁运?二氧化碳谁来运?
载体:氧气:由红细胞血红蛋白
二氧化碳:部分由红细胞携带,大部分溶于血浆
4、1
N2
79、00
79、5
数值说明:吸入空气中的O2浓度大于呼出的气体中的O2浓度,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浓度大于吸入的空气中的CO2浓度。(计算一下,人体呼出气体含的二氧化碳大约是吸入气体的100多倍)
[得出结论]人体呼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支持假设。
引入:为什么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肺泡内气体中的氧是怎样进入人体细胞的?人体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
6、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7、为什么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为什么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比吸入的气体中氧少?
8、请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用文字简要概括呼吸的全过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文字总结最准确、最简练。请将本题的讨论结果写在投影胶片上。
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展示写的投影片,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评价:教师把关,若有科学性错误,要引导学生自我纠正。对总结得好的组,加以表扬,并可用做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