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宅文化

合集下载

大学生“宅文化”现象及其对策

大学生“宅文化”现象及其对策
总第 2 3 2期 2 0 1 3 年2 月
| | r 敏 又c ‘
T h e S c i e n c e Ed u c a t i o n A r t i c l e Co l l e c t s
T o t a 1 . 2 3 2
F e b r u a r y 2 0 1 3 ( A )
Th e P h e n o me n o n o f C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 I n d o o r s Cu l t u r e ” a n d i t s C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 T a n g S h e n g l a n Ab s t r a c t N o wa d a y s ,i n l f u e n c e d b y t h e i n d o o r s c u l t u r e ,i n — d o o s- r me n a n d i n d o o r s - w o me n h a v e b e c o me a v e y r p o p u l a r g r o u p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 Mo s t o f t h e m s t a y a t h o me , a n d l a c k o f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a n d e x c h a n g e s wi t h t h e o u t s i d e wo dd .T h e i n - d o o r s c u l t u r e c a u s e s d i f f e r e n t e f e c t s o n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f r o m b o t h p h y s i c l a 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l a a s p e c t s . I n v i e w o f t h e n e g a t i v e i n l f u e n c e o f i n d o o s c r u l t u r e O n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p s y c h o l o g y , s c h o o l s , p a r e n t s a n d t h e s o c i e t y s h o u l d g i v e f u l l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i s

管窥大学生的“宅”生活

管窥大学生的“宅”生活

管窥大学生的“宅”生活假如你看到这样的帖子,请不要感到意外,其实在不少大学生看来,“宅”已经成了他们这一代人的标志。

男生玩电脑,女生看韩剧或是日式漫画,已经成了大部份宅男宅女假期生活的主旋律。

在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中,有4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假期会“宅”在家中。

当问到“一般宅在家,你会干些啥”时,有58.8%的人表示会上网玩游戏看视频,而选择看书学习(16.2%)、陪伴父母亲人(15.2%)和其他(8.7%)的人。

“御宅族”是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对于自己沉迷的事物无所不知,还每天不断寻找新的资料加以牢记,希望把想知道的事情尽量记入脑中,也不会主动去接触其他的事物,每天过着很满足的生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御宅族会寻找某种特别事物作为媒介从而辅助封闭自己。

很多时候“御宅族”会被认为是难与异性相处,对人欠缺普遍应有的态度,不懂适应社会。

“宅”,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许许多多的人把“宅”当作隔绝自己与外界的方式。

他们看书睡觉做瑜伽听音乐吃零食看电视收拾屋子逛淘宝,却就是不愿意出门和真实的世界打交道;他们偏爱纯咖啡不加糖,纯黑巧克力,借此宣扬自己纯净的生活理想;他们钟爱大号T-shirt,关注种种光怪陆离的奇闻逸事,生活在自己构筑的空间里。

“御宅族”引起社会关注“宅人”,当今社会最流行的词语之一,在广大的大学生中间流传广泛。

由于大学生作息的特殊性,“宅人”在大学生中的出现并不那么令人惊讶。

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留给大学生整天整天的“空白”,“宅”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逐渐流行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

或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普通人身边真的有那么多宅人吗?根据武汉某高校的张同学表述,她的寝室里就住着这样一位“宅女”。

小华就读于武汉某高校社会学系,课余时间比较多,和别人消磨课余时光的方式有所不同,她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电脑桌前,看电影,看小说或者只是在网上随便逛逛。

张同学这样描述小华“宅”的程度,“只要早上她打开电脑,那么这一天她哪都不会去了”。

大学生“宅文化”现象的心理成因及运动改变对策

大学生“宅文化”现象的心理成因及运动改变对策

大学生“宅文化”现象的心理成因及运动改变对策作者:方梦雅来源:《体育时空》2016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1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了“宅男宅女”,喜欢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宅”字甚至成为90后大学生的标签。

过分依赖网络交往的形式满足其人际沟通的需求,这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严重影响。

本研究具有现时性,旨在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大学生“宅”的现状及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索,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宅心理宅兴起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

在我国,“宅”一词多用于形容一种生活状态。

御宅大学的生活里,直接形式的人际传播大多仅限于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更多的形式便是寄托于各种媒介,尤其是网络。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完善和手机移动网络的兴起,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增强。

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发布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300余名大学生中,66.3%在学校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3至4小时。

他们的生活几乎全在网上进行,例如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等,俨然就是“御宅族”。

一、现状及心理成因(一)高校不同于家庭,它的生活环境呈现集体化状态、管理模式也是制度化的,在校大学生需要自主面对各种压力。

同时,在校大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各种因素环境也滋生了高校“御宅族”的出现。

(二)高校“御宅族”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情绪低落、心情烦躁、自闭等现象。

“御宅族”的心理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痴迷某一事物:例如宿舍、网吧;2.依赖性:例如上网;3.生物钟紊乱: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沉迷自己的事情,没有昼夜之分;4.自闭:极少出门;5.逃避心理:“宅”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现实的行为,大学生把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挫折转移到网络世界,以获得自我心理的平衡感,寻找自己的关注点。

高校“御宅族”一旦进入属于他们自己的虚拟世界便神采奕奕,而面对现实的生活就心烦意乱,无所适从。

当代大学生“宅文化”现象的研究和思考—以台州学院学生为例

当代大学生“宅文化”现象的研究和思考—以台州学院学生为例
2 . 2大 多数 学生 课余 时 间指 一 种 现 代 流 行 的热 衷 于 待 在 家 里 (“ 宅” ) 的文化 浪潮。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 现 象。它是在 现代政治 经济形 势下 ,以消费文化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 提 而出现的新 文化现象 。 “ 宅 文化 ”伴随着一种超越血缘 、地缘 等传统 社会组织结构的新 型社会关 系的出现而 出现 ,也是个人化消费社会的 种象征 。 中国的 “ 宅男宅女” 主要就是指那些外出频率相对较少 、社会 交 往不多 ,沉迷于游戏或网络而足不 出户 的人 。而 日 本的 “ 御宅族”主 要指热衷于与漫画、动漫 、 游戏等相关 的亚文化而足不出户的人。
裹2 — 2
在寝室学生人数
人数
百分 比
1 6 5
7 5 %
不在寝室学生人数 5 6
2 5 %
1 . 2 “ 宅文 化 ”的起 源
2 . 3 宅 寝室 的学 生生 活 围绕 电脑 开 展 ,室友 间交 流甚 少
“ 宅 ”这个名词起源 于 日 本 ,是 “ 御宅族 ”的缩略 , “ 御宅”在 日文平假名 中写做 “ 括允 < ” ,日 语汉字 为 “ 御宅” ,现在多用片假 名 “ 才夕夕”来表示这样 一个特殊 的群体… 。 “ 御宅 ”在 日 语 中的原 义是 对 “ 你 的家”的尊 称 ,本 义为 “ 贵府 ”。最早是 南 日本著 名漫 画家 中森 明夫 1 9 8 3 年通过漫画作 品提出的,主要描写那些对动漫等着 迷 ,不顾时间和精力 ,全身心投入的人 。后来 “ 宅 ”就逐渐演变成对 那些待在家里 , 沉迷 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 的青年的称呼 。 “ 宅文化 ”是 随着 动漫 和计算机 游戏 的出现而诞 生的 。上 世纪 七八十年代 ,电影 、动漫 、夸张的电动玩具等给当时的孩子 以强烈 的 刺激 ,逐渐把握 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导权。这些孩子长大后 ,社会 竞争压力 的增大让他们更愿意在 网络上寻求真正能由 自己的意 志主导

浅析宅男宅女的成因、影响及其对策

浅析宅男宅女的成因、影响及其对策

浅析宅男宅女的成因、影响及其对策------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姓名:农冠军班级:11级思想政治教育班学号:1103040052摘要:新时代,社会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宅男宅女的队伍里,其中大学生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他们大多是喜欢呆在住所里,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

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大学里宅男宅女产生的原因以及这种“宅”对于年轻人而言具有的意义,并就如何帮助当下年轻人走出“宅门”提供个人的建议。

i关键词:“宅文化”宅男宅女大学生社会学一、宅男宅女的理解及现状清明,五一长假刚刚落下帷幕,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哪也没去,就呆在自己的住所或者某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痴迷于某事物,自娱自乐,这群人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宅男宅女,而不知不觉中这种宅的现象已经悄然演化成了一种宅文化。

不管是游玩还是宅,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往往是其中的主力军。

对于宅文化,查了下,简单的定义是指一种现代流行的热衷于待在家里(“宅”)的文化浪潮,是一种超越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宅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不过这里就不深入分析宅文化的内涵了,索性就把它看成是宅男宅女,那种热衷于宅在家里的群体,更多的是指大学生。

假期刚过,见到熟人打声招呼“哥们,这个假期有什么节目啊,又去了哪个好玩的地方”总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刚去了趟黄山,那个绝啊”“就宅呢,我蜗居”。

每次听到宅,不禁就反思,为什么在大学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热爱生活、乐于参加社会活动的群体,却有这么多宅男宅女?听到人们把宅男宅女称为毕加索(整天闭门在家)、居里夫人(蜗居在家里)就不解,他们是不是懒惰,不善于交际,对生活没有什么热情,不愿面对现实,活在自己和网络的世界里,甚至是啃老一族。

据我所了解到的,那些整天呆在宿舍上网、足不出户的大学里的宅男宅女,大多是泡在网络的世界里。

宅着赚钱或是学习做研究的寥寥无几,那他们都在做什么呢?目前,大学里的宅男宅女有鲜明特点:没课时就宅在宿舍睡觉、上网。

宅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可行性建议

宅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可行性建议

宅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可行性建议作者:张蕾任亚涛王天蔚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3期摘要:宅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起源于日本,近些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带给中国大学生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

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宅文化带来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使其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社会。

关键词:宅文化;大学生;影响;建议宅文化产生于当今时代信息科技迅速普及的土壤中,在城市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收入增长的背景下不断萌芽发展起来。

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或是其他领域,宅文化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十分重大的,尤其对大学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面对宅文化为当今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必须要实行相应的措施,抵御其发展传播是不现实的,正确认识宅文化,趋利避害,才是当下我们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接下来我们就重点阐述宅文化对当今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针对这些影響提出的可行性建议。

宅文化带给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巨大,涉及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通常我们最先关注到的是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宅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健康、人际交往、工作学习几个方面,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有近七成的同学表示“宅”起来以后运动量大幅减小,出现了免疫力下降、失眠、乏力、食欲不振等亚健康状态;66.39%的同学因为长期沉迷于“宅”生活,导致自己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很难融入集体;44.60%的同学被虚拟世界所吸引,沉迷于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无法自拔,学习工作效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宅文化不利影响的危害之大。

但是宅文化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的同时,其从客观上产生的有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方面,宅文化促进了大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就业创业机会不断增加,自由职业者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宅文化也极大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宅”相关的动画、漫画、游戏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我们针对宅文化带来的利弊影响,在广泛调查、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具体建议如下。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分析报告1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分析报告1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一、调查目的网络的发展及普及迅速催生了“御宅族”这个群体,宅文化在全球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我国的在校大学生逐渐成为“宅人大军”中的主力。

大学校园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没课的时候宅在宿舍,更有甚者为了宅而逃课。

他们的电脑几乎二十四小时开机,被用来聊天、逛论坛、看网页、打游戏、写博客、看视频、网上购物等等。

他们饮食不规律,常吃零食、泡面,或让同学带饭。

也有人宅在网吧,饿了叫外卖或在网吧买泡面,困了就躺在椅子上休息。

还有一些专业的学生,学习要通过电脑完成,所以经常坐在电脑前不动弹。

在大学食堂,经常可见穿着拖鞋睡衣、头发散乱的学生去打饭。

这种宅的状态甚至还延续到家中,很多大学生寒暑假也宅在家里,宅的内容无非还是睡觉、上网,有的人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躲进自己的房间,很少与父母交流。

“放假了我成了宅男”、“天冷,我在家宅了一个星期了”,“宅男OUT(过时)了,被窝男出现了”之类的帖子在网上比比皆是。

从学校到家,从宿舍到起居室,变换的是空间距离,不变的是这些大学男女难以自拔的“宅”生活。

像这种校园“宅”现象,引发了众人的思考和讨论,不少家长也为此与孩子争执过。

于是,我们小组以此为调查主题,提出了“大学生宅现象调查分析报告”这个实践课题。

二、人员组成和分工组长: XXX 负责做网上调查问卷,走访当地大学组员: XXX 负责上网搜集有关资料,打印材料,组织资料XXX 负责编写报告,修改报告,编制表格XXX 负责采访同学,统计数据,对调查报告进行分析三、调查方法1随机抽样法:采取问卷的方式,在网上通过同学们的配合,得出数据。

2观察法:我们在宿舍观察留在宿舍的人数,还有中午在饭堂的人数从而得出数据。

3访谈法:我们通过随机的方式,采访同学,得出数据四、调查过程我们调查小组召开“关于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报告”讨论。

制定了调查的初步方案和分工,然后讨论决定展开本次调查。

我们采用调查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还有随机抽样法。

大学生宅文化调查报告

大学生宅文化调查报告

大学生宅文化调查报告1、请问您的性别是?【单选题】○ 男○ 女2、您认为现在的学习压力大吗?【单选题】○ 很大○ 一般○ 不大○ 没有3、您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单选题】○ 乐观,善于与人交往○ 慢热,不善于与人交往○ 较内向,很少与人交往○ 选项14、您觉得“宅”是什么性质的词?【单选题】○ 褒义○ 贬义○ 中性5、您觉得自己宅吗?【单选题】○ 很宅○ 比较宅○ 一般宅○ 不宅6、您身边“宅”的同学多吗?【单选题】○ 很多○ 比较多○ 一般○ 很少○ 没有7、您认为“宅”主要是指什么?【多选题】□ 在家或宿舍无所事事□ 在家或宿舍休息、娱乐□ 在家或宿舍办公、学习□ 其他8、你通常在什么时候“宅”?【单选题】○ 周末○ 假期○ 平常9、假设那你是“宅”,你宅的时间占用了生活的多长时间?【单选题】○ 25%以下○ 25%-50%○ 50%-75%○ 75%以上10、您认为“宅”文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多选题】□ 个人性格□ 个人喜好□ 工作学习压力□ 互联网及物流带来的便利□ 网络游戏,动漫带来的诱惑11、您认为“宅”是否改变了你的生活?【单选题】○ 没有○ 有一点○ 很多○ 彻底12、如果有改变主要体现在那一方面?【多选题】□ 语言与交际能力□ 身心健康□ 日常生活习惯□ 家人和朋友关系□ 学习和工作□ 其他13、如果觉得自己“宅”,是否想改变现状?【单选题】○ 完全没想要改变○ 想过,但未付出行动○ 想过,也实践了,但未成功○ 想过,且成功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里的宅文化姓名:李亚兴学号:2009418001摘要:宅文化目前已经十分流行,而且这也在人们中引起了热议。

现在的很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多的时间也是宅在宿舍,大学生被养成了宅男宅女,这对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危害。

究其原因,这主要和现在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客观的物质世界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及建议将会对大学生的良好发展以及大学的文化建设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宅宅文化大学生宅男宅女一、宅男宅女的理解及大学生被养成宅男宅女的现状“宅男宅女”是新兴的一个词, 又被称为“御宅族”, 顾名思义, 就是困在房子里的人, 指痴迷于某事物, 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 厌恶上班或上学的人。

这一新名词的出现生动地反映了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或者自己特定生活圈子的这样一群人的生活。

他们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 例如动漫、游戏、影碟、音乐等, 几乎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 不与陌生人接触, 不爱结识新朋友, 不喜欢社交生活, 他们是自由思想的产物, 是网络技术的衍生品。

他们高举“自由”与“新人类”大旗, 却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简出。

可能会有人觉得他们的行为不可思议, 但宅男宅女们从不觉得自己是矛盾体, 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8年8月2日, 据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合作的一项调查( 4610人参与)显示, 56. 9%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

[ 1]由此可见, “御宅族”已在中国渐成气候, 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大学是一个云集高素质人才,人才济济的地方,大学生应是朝气蓬勃、热爱生活、乐于参加社会活动的群体,大学阶段也是一个人发展自我的最好时间。

但是目前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被养成了宅男宅女。

人们就是用毕加索(整天闭门在家)、居里夫人(蜗居在家里)这样的称呼来特指整天呆在宿舍上网、足不出户的大学男生和女生们。

大学生宅男宅女的特点是:在没课的时候宅在宿舍,也有甚者为了宅而逃课,在宿舍无外乎睡觉、上网。

他们除了睡觉电脑几乎都开着,聊天、逛论坛、看网页、打游戏、写博客、看视频……即使没事做也要挂在网上。

他们饮食不规律,常吃零食、泡面,或让同学带饭。

也有人宅在网吧,饿了叫外卖或在网吧买泡面,困了就躺在椅子上休息。

特别是大四生和研究生,经常没课,自我要求低一些,很容易宅。

还有一些专业的学生,学习要通过电脑完成,所以经常坐在电脑前不动弹。

在大学食堂,经常可见穿着拖鞋睡衣、头发散乱的学生去打饭。

尤其在离市区较远的大学城,大部分学生没课时都是呆在宿舍。

这种宅的状态不仅在学校,还延续到家中。

很多大学生寒暑假也宅在家里,不用上课、写作业,不用担心吃饭,宅的心安理得。

宅的内容无非还是睡觉、上网,有的人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躲进自己的房间,甚至很少与父母交流。

大学里“宅文化”已经成风。

二、大学生被养成“宅男宅女”带来的影响大学里的宅男宅女,主要依靠电脑。

而长时间的“宅”,极易造成网络成瘾,这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危害。

1.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宅男宅女长时间操作电脑,玩网络游戏、看网络电视、网上购物、QQ聊天等,这些活动动作僵硬,容易造成腰、颈、肩、腕等部位的疾患;宅男宅女生活无规律,睡眠和饮食失调会使他们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身体虚弱;而且长时间窝在宿舍,做“被窝人”的宅男宅女缺乏体育锻炼,通宵达旦长期透支身体,身体素质必然下降,影响身体健康。

2.不利于学业的发展宅男宅女长期逗留在网上,而一项调查表明在大学生网上活动中, 聊天者占34%,玩游戏者占28% , 查阅资料者占30%, 其他占8% , 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 2 ]。

由此看出宅在宿舍的人多是在从事以消磨时间为主的活动,而且为了宅在宿舍部分人选择逃课,长时间的沉迷网络必然是大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致使他们耽误学习,甚至荒废学业。

同时网络具有很大诱惑性,网络中没有压力,没有约束,长时间的网络活动会使他们忘记现实、忘记自我、忘记学业。

长此以往会消磨人的斗志,养成惰性和消极的人生态度,极少的智力活动对大脑的运算和思维功能也有影响,这些对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今后发展皆有弊无利。

3.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独生子女, 有的个性张扬, 有的处世较低调, 不会关心人, 不愿意与太多的人来往。

宅居限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减少了文娱社团活动,会使他们过多的陷入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容易忽视与父母、同学、朋友等的交流与沟通, 从而使他们易形成性格孤僻冷漠等不良心理与人格特征,同时焦虑、孤独、抑郁、等负情绪的增加也容易使他们逃避现实、感情淡薄、社会退缩,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正如伦敦经济学院的院长安东尼# 吉登教授所说: “信息时代的人们面临着传统的社会关系的解体或松弛, 人们会经历更多的个体或孤独。

”[3]4.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大学生吃住学都在一起,受同辈的影响很大。

由于部份大学生自控力较弱, 从众心理和跟潮思想严重, 同辈群体的行为举止会对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周围大多数人都沉迷于网络, 做自由的不受管制的宅男宅女时, 如果身边没有人及时地进行告诫和引导, 他们自己也很容易深陷其中, 成为迷恋网络的宅男和宅女。

因此“宅”的风气一旦形成校园文化,就不只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问题,而是影响到一群人、一代人,甚至社会的发展。

三、大学生被养成“宅男宅女”的原因1、客观原因(1)电脑的普及与网络的发达大学生“宅”的生活往往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这也是他们腻在室内不愿走出来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电脑价格不断跳水,大学生中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也比几年前大幅提高,且发达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

首先,网络为大学生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他们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论坛上与网友交流,通过qq等聊天工具与朋友联系,以写博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还可以在网上购物、订餐,使生活真的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其次,网络游戏的巨大吸引力。

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因网游聚在一起,游戏过程中的交流、竞争、刺激,让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愉悦和成就感,在许多大学生眼中,它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全新的世界;另外,网络资源丰富了大学生娱乐生活。

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音乐、电影等,这些都是消磨时间的最佳伴侣。

通过对宅男宅女现象的源起和发展的考察, 我们发现, 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根据2008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合作的调查显示, 58.5%的人认为宅男宅女的成因是过度依赖网络, 而在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上, 有26.4% 的人认同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 无人能阻挡。

[4]电脑的普及与网络的发达为大学生成为宅男宅女提供了物质基础。

(2)目前大学课程乏味、大学管理松弛首先深究现在大学生上课现状,很多大学生反应课程内容乏味,难以和实际相联系。

而且大学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这给大学生逃课“宅”在宿舍提供了理由;其次,现在大学管理制度松弛,学生考核全用分数说话,考核内容单一、死板,从而使很多同学即使平时缺课,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也能顺利通过考试,这使得大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宅”在宿舍,因此使大学生被养成了宅男宅女(3)大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或意义下降,难以吸引人员参与目前大学社团活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

很多高校大学生社团数量庞大、成员众多,成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社团成立和开展活动没有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申请、审批、报告,学校无法掌握和了解社团及其活动,因而无法监督。

失控现象普遍。

同时,对社团的内部管理指导不够,有些社团出现乱收入会费、经费使用混乱、私刻印章、章程落实不力等问题。

正是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各类社团成立自发性强、随意性大;社团间相互交叉,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普遍;社团的名称混乱,不利于管理和对外交流;其次,缺乏有力的指导。

很多大学生社团不具备自我学习、发展的能力,学校有关方面又不能提供有力的指导,任其“自生自灭”;还有一些社团则在低水平上发展,活动的质量得不到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高校在社团管理办法中,对指导教师的责、权、利缺乏明确的规定,没有能够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有些指导教师只挂个名,对社团的活动从不参与或指导很少。

有些社团根本就没有指导教师。

这是制约大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导致商业化趋向。

大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

由于经费不足,许多社团无法正常开展活动。

有些社团只好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到社会上拉赞助,采取为企业做广告宣传、推销产品等方式来筹集活动经费,而社团本应实施的活动计划退居其次。

社团的商业性质趋浓,如承接广告创意设计、cI策划、商标设计、网页制作等,学生帮助赞助商在校园内搞广告宣传、推销商品,使校园充斥着商业气息。

如今大一学生对社团活动有着更大积极性,源于他们认为社团活动可以锻炼自己,增长能力。

而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参与则比较少,经过几年大学生活,对于社团活动他们有自己的经验之谈。

现在大学社团活动或者很少,难以为在校所有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就是大学生社团内部充斥社会思想,“暗箱操作”“官僚主义”等引起利益争斗,社团丧失了其结识朋友、增长才干的意义。

现在的社团活动质量明显下降,这和很多社团活动千篇一律、毫无创新,以及活动低俗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电脑和网络给了大学生一个“宅”的物质基础,那么课程无聊、社团活动无意义就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大学前有升学压力,学生们整日忙于课业,假期也不能休息,想宅宅不了,而工作后最多只能下班宅一宅。

大学里相对较少的课业和松散的管理,使他们有时间宅。

除了上课就是待在宿舍消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熬通宵,这是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这样几年下来,个人积累不但没提升,反而在吃老本,好的可以顺利毕业,但也有人因此荒废学业,到大学里白走一遭。

2、主观原因虽然客观现实为大学生提供了宅在宿舍的理由,但是有人仍积极进取,而有些人却选择避难于网络,这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很大的关系。

成为“宅男宅女”的大学生们面对现实,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1)意图通过“宅”在宿舍缓解压力、逃避现实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如学业、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下遭受挫折和打击。

面对逆境,有的人相信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奋斗改变命运,选择直面而上;而有的人浑浑噩噩,却选择了逃避。

“宅”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避难所”。

还有的人因为对大学里生活憧憬过于美好,而学习、活动的现状使之失去希望与信心。

这样,这些大学生就会将自己大把的时间精力放在网络上,因而被养成了宅男宅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