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癌
简述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

简述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
乳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导管内癌:又称为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占全部乳腺癌的80%以上。
此类癌细胞起源于乳腺导管内的上皮细胞,肿瘤一般在早期即可通过体检或影像学检查发现。
2.小叶癌:又称为浸润性小叶癌,起源于乳腺小叶内的上皮细胞,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0%-15%。
此类癌细胞生长缓慢,容易形成多中心病灶,临床表现与导管内癌不同,需要注意诊断。
3.乳头状癌:约占全部乳腺癌的5%-7%,起源于乳头的上皮细胞,癌细胞有时会向乳头管内生长,引起疼痛、出血和溢乳等症状。
此类癌的预后较好,但易转移至淋巴结和其他器官。
4.黏液型癌:又称为粘液性癌或黏液癌,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3%。
此类癌细胞分泌大量的黏液物质,形成囊样或海绵状结构,容易误诊为良性肿瘤。
5.腺泡状癌:起源于乳腺导管和小叶内的上皮细胞,癌细胞呈现空泡状或管状结构,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乳腺癌相似。
6.间质瘤型癌:占全部乳腺癌的少数,起源于乳腺间质细胞,其中包括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等。
此类癌预后较差,易发生转移。
不同的乳腺癌组织学类型对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和预后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的鉴别和判断。
乳腺癌导管内乳头状瘤急性乳腺炎乳腺外科诊疗规范修订版

乳腺癌导管内乳头状瘤急性乳腺炎乳腺外科诊疗规范修订版目录乳腺癌诊疗规范导管内乳头状瘤诊疗规范急性乳腺炎诊疗规范诊疗规范一、≡E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
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
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
患者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
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
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
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Cooper,s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
若幽1脆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楮嬷"o乳腺癌娜,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
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
乳头湿疹样痛,即乳头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
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不典型乳腺导管原位癌的X线表现

不典型乳腺导管原位癌的X线表现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situ,DCIS)又称导管内癌,是非侵袭性乳腺癌的一种形式,有约30%-50%DCIS可发展为浸润癌。
而通过适当的治疗,DCIS又能获得很高的生存率,因此,DCIS的早期确诊是非常重要的。
DCIS以恶性钙化为最常见X线征象[1],而关于恶性钙化以外的表现报道很少。
本文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初步探讨不同于单纯恶性微钙化的钼靶X线表现。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7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2.6岁,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或增厚感21例,溢液6例。
所有病例腋下淋巴结病理均阴性。
1.2 乳腺X线检查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常规摄取双乳侧斜位(mediolateraloblique,MLO)和轴位(craniocaudal,CC)。
根据乳腺内腺体组成的不同分成脂肪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和致密腺体型,对发现异常者从形态、边缘、密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2 结果27例DCIS的钼靶表现为肿块者15例,占55.6%,同时伴钙化者4例;11例见于少量腺体型或脂肪型乳腺中;肿块高密度10例,等密度5例;边缘清晰3例,模糊11例,小分叶1例;形态为椭圆形4例,不规则形10例,分叶形1例。
非对称性致密影5例,占18.5%,均表现为无明显边缘的局限性密度增高影。
结构扭曲2例,占7.4%,多发生于多量腺体型乳腺,表现为乳腺结构紊乱,有局灶性收缩感,但无明显的肿块可见。
钼靶X线表现阴性5例,占18.5%,临床触及肿块4例,溢液1例,4例发生在致密或多量腺体型乳腺中,1例MRI表现为异常强化小结节和片状异常强化灶,4例由超声检查发现。
3 讨论早期诊断可以提高DCIS的生存率。
大多数DCIS通过钼靶X线检查是可以发现的,了解其钼靶X线表现,对诊断及确定准确的病变位置以获得病理结果显得非常重要。
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投照位置上均能见到的有一定轮廓的占位性病变。
乳腺癌分型、预后和治疗

乳腺癌分型、预后与治疗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学习体会,仅供读者参考。
谬误之处欢迎指正,但诊疗应以正规大医院医疗文书为准,以免延误病情。
一、病理分型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乳腺癌的国际组织学分类。
1983年我国乳腺癌病理工作者根据国内情况,制定了国内乳腺癌分类方法。
国内分类WHO分类1、非浸润性癌 1、非浸润性癌(1)导管内癌(1)导管内癌(2)小叶原位癌(2)小叶原位癌2、早期浸润癌 2、浸润性癌(1)导管癌早期浸润(1)浸润性导管癌(2)小叶癌早期浸润(2)以导管内癌为生的浸润性导管癌3、浸润性特殊型癌(3)浸润性小叶癌(1)乳头状癌(4)粘液腺癌(2)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5)髓样癌(3)小管癌(高分化腺癌)(6)乳头奖癌(4)腺样襄性癌(7)腺管癌(5)沾液腺癌(8)腺样襄性癌(6)大汗腺样癌(9)分泌型[幼年型]癌(7)鳞状细胞癌(10)大汗腺癌(8)乳头派杰氏病(11)化生性癌4、浸润性非特殊型癌①鳞状细胞型(1)浸润性小叶癌②梭形细胞型(2)浸润性导管癌③软骨和骨型(3)硬癌④混合型解读:一般来说,浸润性乳头状癌、髓样癌、粘液腺癌、腺样囊腺癌、大汗腺癌、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较差。
二、基因分型2000年,Peron和Sorlie等利用基因微阵列分析技术将乳腺癌分成5型。
1、Luminal A 型(乳腺腔内A型)2、Luminal B 型(乳腺腔内B型)3、HER-2 HER-2 过表达型4、Basal-like 基底样型5、Normal-like 正常细胞样型解读:Luminal型。
LuminalA型(ER+PR+Her-2-)和LuminalB型(ER+PR+ Her-2+)占乳腺癌的三分之二,50岁以上常见。
A型中ER+、PS2、BCL-2也多呈阳性,预后较好,对内分泌治疗敏感。
B型中ER+、PR+、Her-2(+)都是阳性者,用TAM(他莫昔芬)效果不好,但Als(芳香化酶抑制剂,现指第三代,常见的是来曲唑)更好。
乳腺导管内癌微浸润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比研究

乳腺导管内癌微浸润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比研究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50例T1~2 DCIS-MI 患者与73例T1~2 ID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ER、PR 及Her-2 染色。
结果①DCIS-MI患者ER、PR、Her-2 阳性率、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52%、42%、44%、14%;②T1~2 IDC患者ER、PR、Her-2阳性率、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69.86%、65.75%、17.81%、58.90%。
两组ER、PR、Her-2及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表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T1~2 DCIS-MI中ER、PR阳性率低于T1~2 IDC,但Her-2表达率高于T1~2 IDC。
T1~2 DCIS-MI腋窝淋巴结阳性率低于T1~2 IDC,但其也可以发生淋巴结转移。
标签:乳腺肿瘤;肿瘤浸润;导管内癌微浸润;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着女性身体健康及对美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及技术的发展,导管内癌微浸润的患者的检出率也提高了很多。
很多研究表明雌、孕激素、HER-2受体蛋白表达在乳腺癌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1~2乳腺导管内癌微浸润与T1~2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在年龄、是否绝经、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ER、PR、HER-2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探讨两者相互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潍坊市人民医院2010 年4月~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T1~2 DCIS-MI 患者与同期收治的73例T1~2 ID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
乳腺导管内癌的MRI诊断价值

【 摘
要 】 目的 :分析探讨 M I R 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 。方 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 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进行 M I O R 平扫
及动态增强扫描 ,从病灶形态学及增强扫描 的时间 一 信号 曲线等方 面进 行诊断 , 有结果均 与病理进行 对照 。结 果:M I 所 R 病灶形 态特征 : 非肿块样病变 ( 段样 、导管分支样、线样导管样 、区域性及 弥漫性 )2 例 ,肿块 样 8例 ,阴性 1 ;时间 一 号强度 曲线 : I 1 例 , 1 例 信 型 1 Ⅱ 5例 ,Ⅲ型 1 例 。结论 :根据 M I 型 3 R 形态学特征及 M I R 动态增 强扫描 的时间 一 号强度 曲线 可 以大 大提高对 D I 信 CS的检出率及诊 断准
因多数 D I CS的肿瘤 血管数 量不 一 ,并不 常表 现为 廓清型 , 增强 曲线 对于诊断 而言 并不 十分可 靠 ,感兴 趣 区大小及 位
置的选择会影响 曲线 的 分型 ,仅靠 时 间 一 号强度 曲线 来 信
判 断病 变的性 质常会造 成偏差 ,必须结合 MR 的其它影 像 I
1材 料 和 方 法
2 1 病理结果 .
粉刺 型 2 1例 ,非粉刺型 9例 ( 中乳 头型 5例 ,筛状 其 型 2例 ,实质 型 3例 ) 。 2 2 发病 部位 .
3 0例 D I CS患者中 2 9例 为单侧发 病 ,其 中 1例 为两侧 发病 ,按 照乳 腺分 区 ,外 上象 限 1 6例 ( 3 3 ) 5 . % ,外下 3
3年不等 。所有病例均经病 理证 实。 12 MR 扫描方法 . I
例 ,内上 5例 ,内下 4例 ,乳晕区 1 ,弥漫性 1例。 例
2 3 病 灶 形 态 特 征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癌的超声诊断价值

无 自觉 症 状 ,触 诊 难 以扪 及 ,临 床 上 常 由于 乳 头 血性 溢 乳 而发 现 。 以往通 常 通 过 x线 钼靶 诊 断 。 随 着 超 声 技术 的进 步 ,超 声 诊 断 导 管 内乳 头 状 瘤 及 导管 癌 已越来 越 为 临 床 医师 重 视 。 本 组 病 例 回 顾研 究 3 例乳 腺 导管 内乳 头状 瘤及 导 管癌 的超 声 1 声相 图 ,以探 讨其超 声诊 断价 值 。 资料与方法 20 06年 6月 一2 1 0 1年 1 间 1月 的乳 腺 导 管 内乳 头状 瘤及 导 管癌 的病 例 3 例 。其 l
云南医药 2 1 02年第 3 卷第 4 3 期
1 2-1 4. 57 57
n e s sa a n o o o r p yf rd tci g d ma e t h l a v lu n l d s n g a h o ee t a g o t e e n
[]F U I G R A,B R R M C ,K MM MATasai 6 R DN E A T A I A .rnvg一
显著 性 ( P<00 ) 有 统 计 学 意义 。导 管 内 占位 性 . 5
1mm,所有 患者进 行 手术并 经病 理证 实 。 6 仪 器与方 法 阿洛 卡 40 0 0型 彩 色多 普 勒 超 声 诊断仪 ,探头平率 7 1 H 变频线阵探头 。 患 ~1M z 者 取仰 卧位 ,用 直 接 接 触 法 以乳 头 为 中心 按顺 时 针 扫查 乳 腺各 个 象 限及 乳 头 。发 现 病 变 时 多 切 面 观察 结 节结 构 、大 小 、有 无 导 管 扩 张 并 测 量其 内 径 、有 无 钙 化 斑 。 然 后 用 彩 色 超 声 多 普 勒 显 像 (D I 观 察 结 节 的 内部 及 周 边 的血 流 并 测 定 阻 C F)
多中心性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治分析

本 实 验应 用 具 有 高特 异 性 和 高灵 敏 性 的实 时 定 量 P R技 术 和 Wetr l t g技 术 , 别 从 基 因 水 C s n bo i e tn 分
平 和 蛋 白水 平 检 测 P A 一 在 正 常 皮 肤 成 纤 维 细 胞 PR
7
[ ] m ScN prl2 0 ,6 3 :3 6 5 J .JA o e ho,0 5 1( ) 6 8— 4
h ma e a g a el i c ia in o e o io r l e ao —a t u n m s n il c lsv a a t t fp rx s me p oi r t r— c i v o f —
和 增 生 性 瘢 痕 成 纤 维 细 胞 中 的 表 达 。 结 果 提 示 PA P R一 ̄ N mR A和 蛋 白在 正 常 皮肤 成 纤 维 细胞 和增
t a—P A s n l gi lm rlslr i[ ] caP amao Sn K i ai n g eu0c o s J . t h r cl i, g n 0 es A
2 1 3 (1 4 —5 0 0, 1 ):3 0
M a a n ,K iu a K , S th M , e a . P R a o it r v n s mu e A k t ao t 1 P A g n ssp e e t TGF
fc r x rs o [t pes n J .A t hr ao Sn 20 2 (6 7 5— 2 oe i
1 W a g Z,Xu J 1 n P,Z e g YC,e 1 P rx s me p oie ao hn ta . e o io r l r t r—a t a e f c i td 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 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增生且局限于导 管内的基底膜内,不侵犯间质 。 • 乳腺导管内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但未超出 周围基底膜的病变,与乳腺小叶原位癌同 属于乳腺原位癌。
• 1932年Broders提出原位癌的概念,认为已 属于癌的范畴,但只有发展到穿透基底膜 成为浸润性癌才有可能发生转移。而不少 研究表明,原位癌中有相当部分始终保持 “原位”而不进展为浸润性癌,以至于 2003年WHO发表的乳腺肿瘤病理学分类中 将原位癌列为“癌前病变”范畴
补救治疗
• 由于一半以上DCIS保乳术后的局部失败是 浸润性肿瘤,那么对于这些复发肿瘤补救 治疗就非常重要。 • 局部复发后再次实施保乳局部切除和放疗 是可行的,但是,局部复发后往往给患者 造成严重的心理恐慌 • 研究中只有44%接受了局部再次切除
补救治疗
• 6~20年局部复发率:3%~22%
• 挽救治疗
3:广泛的导管内癌成分(EIC)
5年LRR: EIC(+) 15%,EIC(-) 1% 保证切缘阴性可达到较好局控率
治疗
• 放射治疗 ① 可以降低同侧浸润性和 DCIS复发率 50%~60%; ②放射治疗降低复发作用可以持续12年; ③放射治疗对DCIS切除术后的生存期没有影 响。
三苯氧胺的作用
1851 701 237 868 905
4 2 5 5 5
*单纯肿块切除,不加辅助放疗
Lisa A. Newman. J Clin Oncol, 2005
• 2002年,Milan I 和NSABP B-06 的20年随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保乳手术-术后复发
• 复发类型
真正复发
3~5年内 第二原发 10~15年 弥散性和炎性
腺叶
乳腺疾病
乳管切面图
乳腺疾病
乳管增生
乳腺疾病
非典型乳管增生 (ADH)
乳腺疾病
原位乳管癌(DCIS)
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增 生且局限于导管内的基底膜 内,不侵犯间质
乳腺疾病
扩张性乳管癌(IDC)
乳腺小叶增生—非典型性小叶增生—乳腺 小叶原位癌(LCIS)—浸润性小叶癌
小叶增生
非典型小叶增生
• 遵循的部分不宜保乳的条件
肿块>3cm 肿块近乳头乳晕(<3cm) 乳头Paget’s病 小叶成分为主的癌以及小叶原位癌 患者顾忌 腋窝淋巴结阳性
(一):保乳手术
• 争议
1:原发性小叶癌或合并小叶癌
病灶弥散,双侧癌倾向
2:切缘
边缘切除多少正常组织?切取多少次? 阴性切缘?一般以5mm为界
Tara L. Am J Surg, 2004
保乳手术-经验(1)
• 共识-保乳手术的适应征和禁忌
患者主观要求 主要针对早期肿瘤(T1-T2) 不同象限的多个病灶不适合保乳 术前钼靶显示弥散的提示恶性的微小钙化 灶不适合保乳 妊娠和有患侧乳房放疗史者不适合保乳 ……
保乳手术-经验(2)
临床试验 入组年限 例数 肿块直径
(cm)
NSABP B-06
Milan Cancer Institute NCI EORTC DBCCG
随访
(年) 20 20 18.4 13.4 6
总生存率
全乳切除 47 58.8 58 66 82 保乳术 46*/47 58.3 54 65 79
1976-1984 1973-1980 1979-1987 1980-1986 1983-1989
保乳手术
• 保乳治疗模式-人性化治疗典范
原发肿瘤的切除
腋淋巴结评价和清扫
辅助放、化疗,内分泌 治疗
保乳手术
• 乳腺钼靶普查 • 保乳术开展率
钼靶 – 钙化灶-DCIS
钼靶异常检出的恶性病灶
欧美:达50%, 日本:40% 中国:三甲医院10%-30%
原位癌
浸润性癌
80%-90%钙化灶
保乳手术-临床试验
临床表现
• 体检发现的可触及的乳房包块
• 部分病例会出现乳头溢液 • 在钼靶摄片广泛用于临床和普查以来,则 不少是经X线发现的触不到肿块的病灶,多 表现为簇状密集的微小钙化影
辅助检查
• 钼靶片 ① 全部DCIS中,80%是单由钼靶摄影检出 ② 过去触诊检出者平均肿瘤直径6cm,现由 钼靶片检出者平均直径仅1cm,这主要是由 于钼靶片可检出细小钙化灶的敏感性较高, 使DCIS明显增多
基础乳房解剖知识
Retromammary space
乳后空隙
胸大肌筋膜 Pectoralis major 胸大肌
fascia
悬吊韧带 Cooper
Pectoralis major muscle
表面筋膜(表层)Superficial fascia
(deep layer)
表面筋膜(深层)
Superficial fascia (superficial layer)
• 活检(确诊)
影像学引导的活检
• 细针定位的乳腺活检 • 乳腺微创活检技术
Mammotone
• 影像学引导系统
X线立体定位 B超引导 MRI引导
治疗
• 外科治疗包括:肿瘤单纯切除术和全乳房 切除。全乳房切除术是DCIS根治性治疗手 段,大部分患者接受这一手术治疗。全乳 房切除术后复发几乎全是浸润性癌,表现 为局部复发或局部没有复发而远处转移。 全乳房切除术是最有效的DCIS治疗手段, 但是对一个一生都不会进展成浸润性癌的 DCIS患者,实施这种手术有过度治疗之嫌。
基础乳房解剖知识
乳腺
纤维组织
脂肪组织 乳头 乳晕 乳腺有15~20个腺叶,以乳头为中心,呈轮辐状排列。 小乳管汇至乳管开口于乳头。
基础乳房解剖知识
• 腺叶 腺小叶 壶腹 小乳管、腺泡 叶管 • 每一腺叶有独立的腺管、 小乳管汇致大乳管,最 小叶管 后开口于乳头。 • 大乳管靠近开口的1/3 段略为膨大,是乳管内 乳头状瘤的好发部位。 小叶
• 病理学研究发现75%的DCIS患者雌激素受 体阳性。雌激素受体表达与DCIS分级之间 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90%低中级DCIS雌 激素受体阳性 • 抗雌激素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雌激素受体阳 性DCIS的增殖,而对于雌激素受体阴性者 没有作用。
治疗
• 是否实施术后放疗和三苯氧胺治疗,最后 需要根据病理学结果决定,两者的风险和 益处也应向患者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