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学(第7章)

合集下载

食用菌栽培学电子教案

食用菌栽培学电子教案

食用菌栽培学电子教案第一章:食用菌概述1.1 食用菌的定义与分类1.2 食用菌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第二章:食用菌的生长条件2.1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2.2 食用菌的培养基质2.3 食用菌的环境因素第三章:食用菌的栽培技术3.1 菌种的制作与保存3.2 食用菌的栽培方法3.3 食用菌的出菇管理第四章: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4.1 食用菌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4.2 食用菌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4.3 绿色防治方法的应用第五章:食用菌的保鲜与加工5.1 食用菌的保鲜方法5.2 食用菌的加工方法5.3 食用菌产品的市场推广第六章:食用菌的遗传育种6.1 食用菌遗传育种的意义与方法6.2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技术途径6.3 食用菌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第七章:食用菌的生理代谢7.1 食用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谢7.2 食用菌的氮素代谢7.3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其他代谢途径第八章:食用菌的环境污染与防治8.1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8.2 食用菌栽培环境的监测与调控8.3 环保型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应用第九章:食用菌的产业化生产9.1 食用菌产业化生产概述9.2 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9.3 我国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第十章:食用菌的科研与产业发展10.1 食用菌栽培学的研究进展10.2 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化10.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政策建议重点解析重点章节解析:第一章:食用菌概述1.1 食用菌的定义与分类1.2 食用菌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1.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第二章:食用菌的生长条件2.1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2.2 食用菌的培养基质2.3 食用菌的环境因素第三章:食用菌的栽培技术3.1 菌种的制作与保存3.2 食用菌的栽培方法3.3 食用菌的出菇管理第四章: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4.1 食用菌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4.2 食用菌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4.3 绿色防治方法的应用第五章:食用菌的保鲜与加工5.1 食用菌的保鲜方法5.2 食用菌的加工方法5.3 食用菌产品的市场推广第六章:食用菌的遗传育种6.1 食用菌遗传育种的意义与方法6.2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技术途径6.3 食用菌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第七章:食用菌的生理代谢7.1 食用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谢7.2 食用菌的氮素代谢7.3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其他代谢途径第八章:食用菌的环境污染与防治8.1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8.2 食用菌栽培环境的监测与调控8.3 环保型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应用第九章:食用菌的产业化生产9.1 食用菌产业化生产概述9.2 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9.3 我国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趋势第十章:食用菌的科研与产业发展10.1 食用菌栽培学的研究进展10.2 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化10.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政策建议难点章节解析:第二章:食用菌的生长条件2.1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2.2 食用菌的培养基质2.3 食用菌的环境因素第四章: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4.1 食用菌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4.2 食用菌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4.3 绿色防治方法的应用第七章:食用菌的生理代谢7.1 食用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谢7.2 食用菌的氮素代谢7.3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其他代谢途径第八章:食用菌的环境污染与防治8.1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8.2 食用菌栽培环境的监测与调控8.3 环保型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应用第十章:食用菌的科研与产业发展10.1 食用菌栽培学的研究进展10.2 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化10.3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政策建议这些章节涵盖了食用菌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52360课程名称:食用菌栽培学/Edible Mushroom Cultivation学时:54 (理论36,实验18)学分:2.5适用专业:园艺开课学期:3开课部门:生科院先修课程:微生物考核要求:考查使用教材:《食用菌栽培学》,杨新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食用菌栽培学主要研究大型真菌可供人类食用的真菌,主要任务是研究其生命活动规律、栽培技术和利用方法,目的是生产更多更好的食用菌产品,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掌握食用菌栽培常用使用技术,为今后从事食用菌生产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绪论 2第一章食用菌的形态 2第二章食用菌的分类 2第三章食用菌的营养生理 2第四章食用菌的生态 2第五章食用菌的消毒与灭菌 2第六章食用菌的菌种生产 4第七章平菇栽培 4第八章香菇栽培 4第九章双孢蘑菇栽培 4第十章草菇栽培 3 第十一章金针菇栽培 3 第十二章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学好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术。

五、教学内容绪论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食用菌的基本概念第二节食用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第三节发展食用的意义、食用菌的发展前景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食用菌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食用菌的概念难点:广义食用菌与狭义食用菌的区别4、教学建议根据标本讲授。

第一章食用菌的形态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形态结构与分类地位第二节生理及生态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食用菌的生物学知识,生理及生态特点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食用菌的形态和分类地位,生长的环境条件难点: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条件4、教学建议重点讲述食用菌的形态和生长条件。

第二章食用菌的分类1、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食用菌的形态结构第二节食用菌的分类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食用菌的形态结构3、教学重点难点食用菌的形态结构4、教学建议重点讲述食用菌的形态和结构。

第七章 食用菌菌种生产

第七章 食用菌菌种生产

返回本节
返回本章
高压
手提式灭菌锅
卧 式 灭 菌 锅
(四)菌种保藏设备
保藏母种:冰箱(4℃)左右 保藏原种、栽培种: 远离污染源 贮 低温(4~8℃) 藏 干燥、通风、遮光 室 用前要严格消毒杀虫 地面常撒石灰粉
返回本节
(五)菌种厂的布局
根据菌种生产流程合理设置
仓库
配料室
灭菌室
接种室
门 口
晒料场 栽培棚 办公室
返回本节
思考、讨论题
1.栽培时为何不用母种作菌种? 2.母种扩成原种的目的是什么? 3.怎样使用接种箱? 4.菌种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课外学习资源
1.黄毅.食用菌栽培. 北京:高等教育出社,1998 2.中国食用菌菌种网

返回本节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用菌杂志. 云南:《中国食用菌》编辑部 2004.1~6, 2005.1~6 2.杨新美.食用菌栽培学.第6章.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张金霞.食用菌生产技术.第4~8章.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4.黄毅.食用菌栽培.第二版.上册.第4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5.张松.食用菌学.第6章.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6.中国食用菌菌种网 7.中国食用菌信息网 /
概念 用液体基质培养的菌种 2.液体 设备、工艺较复杂 菌种 菌龄短而一致 特点 发酵率高 易老化和自溶
返回本节
生 长 势 的 区 别
液体菌种
固体菌种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第二节 食用菌制种的条件
一、菌种生产程序
四大步骤
制培养基 灭菌 接种 培养
返回本节
二、制种设备
一、制培养基设备 二、灭菌设备 三、接种设备 四、培养设备 五、保藏设备 六、菌种厂布局

1340036《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大纲

1340036《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大纲

GDOU-B-11-213课程简介课程简介:我国食用菌的自然资源,人工栽培历史、产量水平、营养价值及我国食用菌生产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我国发展食用菌的广阔前景。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活史及食用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管理方法。

食用菌生产全过程的基本操作技术:制种程序及设备仪器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各级菌种的制作方法,菌种质量检查及选育和保藏等。

介绍蘑菇、香菇、平菇、木耳、草菇等等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和技术。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植保、植科、园艺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其目的是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能掌握食用菌栽培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要求掌握食用菌栽培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食用菌的制种技术,实践学会多种具有代表性的食用菌栽培技术。

期未考查为评分依据。

三、面向专业:植保、植科、园艺等专业四、先修课程:微生物学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讲授内容,涉及微生物学知识;在“微生物学”课程学习后再开课为宜。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第一章概论(1学时)第一节食用菌的基本概念食用菌(edible fungi) (A)、蘑菇(mushroom)(A)第二节食用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C)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第三节发展食用的意义、食用菌的发展前景(C)第二章食用菌的生物学知识(3学时)第一节形态结构与分类地位食用菌的一般形态结构与主要识别特征(A):伞菌子实体结构:菌盖、菌褶(或菌孔)、菌柄、菌环、菌托、孢子印等;营养体:菌丝与菌丝体特征;孢子:有性孢子与无性孢子;特殊组织化形体一子座、菌索、菌核。

分类地位及主要种类(A):子囊菌::块菌(Tuber)、羊肚菌(Morchella)、冬虫夏草(Cordyceps)、担子菌:1.层菌纲:有隔担子菌纲:担子分隔。

代表种:银耳、木耳;无隔担子纲:担子无隔。

《食用菌栽培学》知识点总结

《食用菌栽培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食用菌:指一类可供人类食用的具有肉质或胶质子实体的大型真菌,通称蘑菇。

(注:食用菌只是在生长的某一个时期可以食用,食用菌也并不是说整个个体都可以食用)2:约有95%的食用菌属于担子菌门,少数属于子囊菌门3: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意义:它是现代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改善人类的膳食结构,丰富城乡的菜篮子结构,还可以变废为宝,扩展就业渠道。

第二章: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及分类1:子实体:指含有或产生孢子的菌丝组织体,由成熟的次生菌丝扭结分化而成。

2:菌丝体:管状的丝状物即菌丝积聚成的菌丝群。

(菌丝前端不断的生长,分支并交织形成的菌丝群,主要吸收水分和养料,属于营养器官)3:菌丝体按形成过程划分:初生菌丝、次生菌丝、三生菌丝初生菌丝:刚从担孢子萌发出的菌丝,属于单核菌丝。

菌丝细,分支少,生长慢,生长期短,一般不结实。

次生菌丝:初生菌丝经双核化过程形成的异核的双核菌丝。

粗壮,分支多,生长快多有锁状联合现象,生理成熟时形成子实体,生长期长。

三生菌丝:是已组织化的构成子实体的双核菌丝。

4:菌组织:许多真菌尤其是高等真菌在生活史的某些阶段为了适应外界不良的环境条件,菌丝以不同方式组织起来形成的疏松或紧密交织的结构。

(属于菌丝体的特殊形态,主要是为了适应不良环境或利于繁殖才出现这种特殊形态)5:伞菌的组成部分:(由上到下的结构顺序)菌盖、菌褶或菌管(有些少数是菌管)、菌环、菌柄、菌托。

一般来说共有的结构为菌盖、菌褶和菌柄,只有部分食用菌有菌环和菌托,其中同时有菌环和菌托的为毒蘑菇。

①菌环:内菌幕被撑破残留在菌柄上的单层或双层环状膜②菌托:外菌幕被撑破残留在菌柄基部发育成的杯状、苞状或环圈状的构造6:伞菌的生活史(课本65面):食用菌的生活史是指从孢子到孢子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

用示意图表示伞菌的生活史(课本11面笔记)担子和担孢子的形成:次生菌丝的顶孢核配→担子(2n)→减数分裂产生担孢子(n)7:孢子印:担孢子无色或浅色,成熟的子实体不断的释放出的孢子堆积起来出现的菌褶形印成为孢子印。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大纲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大纲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大纲《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食用菌栽培学(英文):Edible Mushroom Cultivation课程编号:12371093课程学分:2.0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我国食用菌的自然资源丰富,人工栽培历史悠久,且我国是农林业大国,具有丰富的原材料。

可见,我国发展食用菌的广阔前景。

本课程主要介绍——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活史及食用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管理方法;食用菌生产全过程的基本操作技术:制种程序及设备仪器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各级菌种的制作方法,菌种质量检查及选育和保藏等;介绍蘑菇、香菇、平菇、木耳、草菇等等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和技术。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属于应用微生物范畴,技术性强,是农林业与生物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食用菌栽培相关知识,掌握食用菌各级菌种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学会制作各级菌种的基本、技能。

掌握主要食用菌栽培技术,以便在今后实践中运用于新产业的开拓。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简要介绍食用菌的概念、种类,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及在我国农林业生产中的位置及现状。

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2. 教学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掌握食用菌及食用菌学的概念;理解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了解我国发展食用菌的有利条件。

广义食用菌与狭义食用菌的区别是本章内容的难点。

第一节概述(0.5学时)一、食用菌的概念二、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三、食用菌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第二节中国古代食用菌发展简史(0.5学时)一、发展简史二、早期的食用菌栽培技术第三节食用菌生产的现状及展望(0.5学时)一、国内外食用菌生产的性质和地位二、展望与思考第四节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0.5学时)一、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地位二、食用菌栽培学的任务三、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基本要求作业与思考题:(1)谈谈你对食用菌的基本认识。

食用菌栽培学

食用菌栽培学

食用菌栽培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食用菌(edible fungi)食用菌是供人类食用或药用的具有显著子实体的大型真菌,常称为菇类、耳类和其它药用真菌。

食用菌不是分类学名词,在分类上属菌物界、真菌门、大部分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及腹菌纲,少数属子囊菌亚门的盘菌纲。

有毒的大型真菌常称毒蘑菇。

在已知10万多种真菌中大约有一万种是肉质大型真菌,在30多属的2000多种可食用的大型真菌中,仅80多种在实验室进行了栽培,目前世界人工栽培不过20多种,而我国也只有10多种。

(一)食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食用菌栽培学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发展,丰富和完善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运用微生物学、园艺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阐明各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生活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综合研究并解决食用菌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基础理论和技术措施,以满足人们对增加多种营养、调整食物结构的需要。

第二节发展食用菌栽培的意义和作用一.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大多数食用菌是高蛋白、低脂肪,既可食用又可药用,被称为“保健食品”或“第三食品(动物、植物)。

营养价值食用菌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齐全,人们所需八种氨基酸在食用菌中都存在,是一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所不能比拟的。

药用价值由于食用菌含有一些特定的酶类、多糖蛋白、生物碱、有机酸等多种具有药理作用的物质,而被应用临床。

如猴头菇不仅能治疗慢性胃炎,还可以治疗胃癌、直肠癌和食道癌,香菇多糖用于治疗肝炎和肿瘤有很好的效果,双孢菇制成片剂或糖浆用于临床,对肝炎和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达81%以上,金针菇对儿童健康成长和智力发育有益,故有“增智菇”的美称。

金针菇含有多糖,具有抗癌效果,经常食用可防治肝脏系统和胃肠道溃疡等疾病。

(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发展食用菌生产对于振兴和繁荣农村经济,改变山区落后面貌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不完全统计,在食用菌集中产区,食用菌产值在多种经营中的比重约占50%左右。

食用菌栽培学第7章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食用菌栽培学第7章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第七章 银耳
第一节 概述 一、名称及分类地位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 别名白木耳、 雪耳。 分类地位: 有隔担子菌亚纲(Phragmobasidiomycetidae) 银耳目(Tremellales) 银耳科(Tremellaceae)、 银耳属(tremella)。• 5. 酸碱度(pH值)
• 银耳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为pH5.2-7.2, 以pH5.2-5.8适宜。
(三)生物因子
银耳是一种木腐菌,但自身酶解能力弱; 同时银耳又是一种速生菌,在其发菌期需 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这两点决定了银耳菌 种必须有香灰菌伴生。
银耳和伴生菌的关系,据杨新美的调查研 究,银耳子实体的产生,经常(78%)与“香灰” 菌(贵州俗称)伴生,其学名初步监定为绿粘帚 霉(Gliodadium virens),其有性世代为炭团菌属 的一种(Hypoxylon sp.)。
第四节 代料栽培 一、工艺流程 拌料 装袋 灭菌 冷却 接种 发菌管理 拱布通风 撕掉胶布 割膜扩口 出耳管理 成耳采收 二、技术要点
1.菌种制作
• 银耳菌种分离:在耳基或接种部位周边取材,在 硅胶干燥器中放置2-3个月,取小块放在PDA培 养基上,22-25℃培养10-15天 • 香灰菌种分离:在远离耳基或接种部位周边取材, 取小块基质移于PDA培养基中, 25℃培养5-7天, 培养基颜色变黑者即为香灰菌 • 原理:银耳菌丝耐旱,生长慢;香灰菌丝生长快,不 耐旱,产生黑色素
• 碳源:银耳可以利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
半乳糖、纤维二糖、乙醇、醋酸钠,碳源:银 耳可以利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半乳糖、 纤维二糖、乙醇、醋酸钠,而不能利用乳糖、 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纤维素和可溶性淀 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种类、比例、水分、pH适宜; 保持无菌状态。
返回本节
(二)培养基的类型
原料 来源
天然:天然有机物 合成:已知成分的化学药品 半合成:?
类 型
液体:营养液 状态 固体:天然固体原料 固体 固化:加1.5%~2%琼脂 表面 斜面培养基 形状 平板培养基
返回本节
特性
条状
属天然植物多糖 融点96℃以上 凝点40 ℃以下 冷水中不溶 透明度好、粘着力强 不被微生物分解利用
一、制培养基设备 二、灭菌设备 三、接种设备 四、培养设备 五、保藏设备 六、菌种厂布局
返回本章
第三节 菌种培养基
一、概述 (一)概念及要求 (二)培养基的类型 二、各级菌种的培养基 (一)母种培养基 (二)原种、栽培种培养基 三、培养基的灭菌
返回本章
一、培养基的概述
(一)概念及要求 概念
要 求 人工配制的适于菌种生长 的营养基质
传代次数勿太多
返回本节
转管
返回本节
三、原种、栽培种的接种
接 原 种
用接种耙取蚕豆大母种 放于瓶中料面上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接 栽 培 种
用接种匙(镊、铲)取枣大原种 放于袋的两端或瓶中料面上
表面老菌丝及 老种块勿接入
返回本节
栽培种接 种
返回本节
菌种培养
(一)培养条件 场所清洁 空气清新 空气湿度 60%~70%
第七章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菌种概述 菌种生产设备 菌种培养基 接种
第一节 菌种概述
一、菌种概念 二、菌种类型 三、菌种生产程序
返回本章
一、菌种概念
菌种 来历 野生菌驯化 原菌株改良 生物技术创新
基本 要求 优良 菌株 野生 担孢子或子囊孢子 栽培 扩大繁殖后的纯次生菌丝体
光线暗
温度约25℃
返回本节
技术环节
1.母种 培养 及时挑拣污染管 分离的母种要纯化→出菇试验 →使用 控制菌龄(即将长满斜面) 培养时间5~10天
返回本节
母种培养
返回本节
原种 栽培种 的培养
培养时间:约30天
勿堆放过挤 及时挑拣污染瓶(袋) 栽培种的菌袋缺氧时可刺孔增氧 控制菌龄(菌丝长满后7~10天使用)
返回本节
五、菌种保藏设备
保藏母种:冰箱(4℃)左右 保藏原种、栽培种: 远离污染源 贮 低温(4~8℃) 藏 干燥、通风、遮光 室 用前要严格消毒杀虫 地面常撒石灰粉
返回本节
六、菌种厂的布局
根据菌种生产流程合理设置
仓库
配料室
灭菌室
接种室
门 口
晒料场 栽培棚 办公室
培养室
返回本节
第二节 主要生产设备
返回本章
一、制培养基设备
(一)原料处理设备
铡 草 机
切片粉碎两用机
粉 碎 机
返回本节
拌料机
返回本节
(二)培养基分装设备 装袋机
返回本节
装瓶机
挖瓶机
返回本节
菌种袋
颈圈
返回本节
菌种瓶
返回本节
二、灭菌设备
高 外锅:装水 压 内锅:装物(有壁管) 安全阀 锅 锅盖 排气阀 压力表
返回本节
常压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刺孔点
返回本节
好母种
退化母种
返回本节
出菇试验
栽培
出菇快 产量高 品质好 抗逆性强
返回本节
产生原基
返回本节
污染
黄 水
返回本节
作业题
1.设计菌种厂的依据是什么? 2. 怎样防止菌种的衰退? 3.怎样判断菌种的衰退? 4.自然基质保藏法是怎样进行的?有何优缺点?
思考、讨论题
1.栽培时为何不用母种作菌种? 2.母种扩成原种的目的是什么? 3.怎样使用接种箱? 4.菌种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返回本节
生 长 势 的 区 别
液体菌种
固体菌种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三、菌种生产程序
四大步骤
制培养基 灭菌 接种 培养
返回本节
第一节 菌种概述
一、菌种概念 二、菌种类型 三、菌种生产程序
返回本章
第二节 主要生产设备
一、制培养基设备 二、灭菌设备 三、接种设备 四、培养设备 五、保藏设备 六、菌种厂布局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3.超净工作台
使一定工作区达到相对无菌、无尘状态的电器
双人
单 人
返回本节
4.接种工具
要求:前端为导热性好的金属材料
环 枪 匙 钩 铲
返回本节
针 接种 镊 耙
四、菌种培养没备
1.培养箱 培养少量菌种的恒温电器(20~40℃)
返回本节
2.培养室
培养大量菌种的恒温房 光线暗 密闭好、通风性强 要求 能升温、降温(空调机) 有培养架
返回本节
三、接种设备
(一)接种环境
1. 接 特 简易、利移动 种 点 对人体低害 效果好、工效低 箱
要 密闭性好 求
喷雾 用 法 清洁、放物品→ 消毒 熏蒸 紫外灯
返回本节
紫外灯 操作孔 观察窗
返回本节
2.接种室
高2.2~2.5m 缓冲间:2~3m2 要求 面积7~9m2 接种间:5~6m2 6个面平滑 两门错开、平拉式 顶装紫外灯 清洁→物品放缓冲间→消毒 使用 →移物至接种间→ 喷消毒液 → 10min 后接种→消毒液清洁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2.二级种(原种)
将母种扩大至粗放培养基上 概念 形成的菌种
大口瓶、较粗放的 培养环境 概况 液体或固体培养基 用途 扩大栽培种 特点 菌丝较多而壮、适应性较强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3.三级种(栽培种)
将原种扩大至粗放培养基上 概念 形成的菌种
菌种袋、较粗放的 培养环境 概况 液体或固体培养基
返回本节
粉状
返回本节
二、各级菌种的培养基
(一)母种培养基
1.通用配方
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
PDA
琼脂15~20g、水1000m1
2.配制过程
返回本节
制马铃 薯滤液
煮沸20min,取定量滤液 滤液沸时加入,融后加余料 10%NaOH或HCL
勿污管口,控制装量 准备灭菌
返回本节
融化琼脂 调解pH 分装试管
返回本节
20~30min
母基灭菌与摆斜面
返回本节
(二)原种、栽培种培养基的灭菌
高压灭菌
1.5kg/cm2(152kpa、128.1℃) 灭菌1~2h
返回本节
常压灭菌 100℃灭菌10h左右→再闷12h 要求 攻头、控中、保尾
返回本节
第四节 菌种的接种
一、无菌操作 二、母种的接种
(一)分离法 1.组织分离 2.孢子分离 (二)转管法
返回本节
返回本章
扩大 繁殖
用于 生产
实行纯培养 不含任何杂菌
返回本节
二、菌种类型
保藏用种 目的 实验用种 生产用种 一级菌种 级别 二级菌种 三级菌种 状态:固体菌种、液体菌种
返回本节

(一)级别不同的菌种
1.一级种(母种) 用分离法首次得到的 概念 纯次生菌丝体
概况
培养环境 试管、斜面培养基
扩大原种 用途 再生母种 保藏用种 特点 菌丝弱而少、不可直接栽培
用途
栽培生产
特点 菌丝多而壮、适应性强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生产总过程
子实体 母种
栽培
原种
栽培种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二)状态不同的菌种
1.固体 菌种
概念 用固体基质培养的菌种 设备、工艺简单 特点 菌龄长而不一 发酵率较低
概念 用液体基质培养的菌种 2.液体 设备、工艺较复杂 菌种 菌龄短而一致 特点 发酵率高 易老化和自溶
三、原种、栽培种的接种
返回本章
概念:菌种移至新培养基上的过程 接种 关键:无菌操作
一、无菌操作
概念 在严格消毒灭菌条件下进行的操作 接种环境消毒灭菌 酒精棉球消毒双手 要点 开启的管口、瓶口靠近灯焰 拔出的棉塞勿触及任何地方 必 动作快,接种时间勿太长 备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将母种移入新的过程 概念 过程 注意 接种环取绿豆粒大母种 移入新斜面中部 种块勿太大 原老种块勿再接入
颗粒洗净,1%石灰水泡胀 文火煮沸15~20min 晾至无明水后拌入余料
pH:一般为8.0左右 调pH 原种培养基装大口瓶 与分装 栽培种培养基装菌种袋
返回本节
返回本节
栽培种的装袋
返回本节
三、培养基的灭菌
(一)母种培养基的灭菌 灭菌与摆斜面 1kg/cm2(103kpa、121℃) 摆斜面 无菌检验 约30℃条件下→空白培养2~3天
扎捆
返回本节
(二)原种、栽培种培养基 1.种类
(1)棉籽壳培养基
配方(%)
主料 辅料 棉籽壳87,麦麸10 白糖1,石灰1,过磷酸钙1
配制
棉壳、麦麸干混 余料溶于水后浇入主料 清水翻拌至含水量
返回本节
(2)颗粒培养基
主料 麦粒、玉米粒等98.5% 配方(%) 辅料 石膏粉1%,碳酸钙0.5%
配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