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的优点和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的优点和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的优点和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的优点和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适应症:

1、胃肠功能正常,但摄入不足或者不能摄入者:如昏迷,重度烧伤,危重病人。

2、胃肠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症患者。

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伴有其它器官功能不良者,如糖尿病者,肝肾功能衰竭者。

3、特殊疾病手术前后,如器官移植手术。

肠内营养优点:

1、营养物质经肠道吸收,能更好的被机体利用。

2、改善和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及肠源性感染发生。

3、应用简便易行。

4、费用低。

供给途径:

1、口服

2、鼻胃管喂途径

3、空肠喂养途径

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1、误吸:虚弱、昏迷、食管反流者易发生。防治措施:注意喂养管的位置及灌注速度,床头抬高30度,检查胃内残余量,若残余量超过100—150ml应减慢或停止输入。

2、腹泻:输注的营养液新鲜配制,注意输注速度、浓度、量,维持温度30—40度,纠正低蛋白,遵医嘱给与止泻药。

3、水电解质、血糖紊乱,主要是水摄入不足,突然停止要素饮食时易发生低血糖。

健康教育:

1、饮食摄人不足和营养不良对机体可能造成危害。

2、经口饮食和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护肠道功能。

3、术后病人恢复经口饮食是一逐步递增的过程;在康复过程中,应保持均衡饮食,保证足够的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摄人。

4、指导携带胃或空肠喂养管出院的病人和其家属进行居家喂养和自我护理。于输注营养液前、后,应用温开水冲洗喂养管,以避免喂养管阻塞。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一、总则 1、肠外营养药物ICU临床应用较广。为规范其临床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中华医学会编)》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2、临床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 NS)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支持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以较全面的营养素;肠外营养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自的功能。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3、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对临床营养支持按A、B、C、D四级进行推荐使用。最高等级(A)的推荐至少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最低等级(D)的推荐以专家观点为基础,包括无研究证据的共识意见(附表一)。 二、确定毎天的营养素需要量,是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肠外营养因缺乏人体自身调节的过程,使用不当可造成营养素过量;但若补充过少,则又可能导致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故应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如下: 1、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当根据疾病状况、体重与体成份组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合理化配方。(B) 2、大部分住院病人实际能量消耗通常低于经典的方程式或教科书上的公式推算出来的值。(D) 3、在败血症或创伤的急性代谢期,不主张采用高热卡营养支持获得正氮平衡或氮平衡。(C) 4、允许性低摄入有益于围手术期患者临床结局。(A) 5、水、电解质生理需要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A) 6、无论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患者,都需要监测出入液量、水肿或脱水症状体征、血电解质水平等,并及时调整补充剂量,根据病情,选择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A) 7、重症疾病状态下是否需要增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供给量,目前无确定性结论。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可参照美国FDA推荐剂量,根据医生的判断,结合患者需求,调整部分维生素的应用剂量。(D) 三、对于住院患者可行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2002年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大会推出,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简表见附表二)。 对于总评分大于等于3分的住院患者结合临床要求制定营养支持计划;对评分暂时低于3分者,可以定时进行再次营养风险筛查。推荐意见如下:

肠内营养治疗指南

肠内营养治疗指南 肠内营养治疗指南 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 其中。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 肠内营养制剂按蛋白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氨基酸型和短肽型(要素型)制剂(冬泽力);另一类是整蛋白型(非要素型)制剂(冬泽全)。每一类型的制剂中又可分为平衡型和疾病特异型。肠内营养制剂在国外还包括组件式肠内营养制剂。 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冬泽特医专家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 一、适应证 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 经性厌食者等。 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者等。

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 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 5、消化管痿: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痿或痿的后期,如食管痿、胃痿、肠痿、胆痿、胰痿等。对低位小肠痿、结肠痿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痿效果最好。 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 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s病等。 8、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肠代偿阶段。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与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与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 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 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就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位置就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 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就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五)胃肠道 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有无胃潴留 3、大便颜色、性状、量与次数

肠内营养支持健康教育

什么是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人体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包括鼻胃管, 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 肠内营养 有什么好处 呢? 营养素直 接经肠吸收、利用,更符生理,给药方 便,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故在决定 提供何种营养支持方式时,首选肠内营养已成为众多临床医师的共 识。 怎样进行肠内营养呢? 专业的肠内营养制剂及无渣少油的鸡汤、鱼汤、骨头汤都可作为 肠内营养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胃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流程 术后第1至2天:生理盐水100至250ml 经空肠营养管注食 这是我科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使用的“复尔凯”营养管,管道通过鼻腔、食 道及胃,开口于空肠。最常用于胃手术 患者术后营养支持。

(温度:38至40℃、方法:○1分次注入10至20 ml/次,间隔1-2小时; ○2持续滴入,3小时或以上。) 术后第2至3天开始:肠内营养液200 ml(或自备汤汁)经空肠营养管注食(温度:38至40℃、方法:○1分次注入10至50 ml/ 次,间隔1-2小时; ○2持续泵入,10至50 ml/小时。) 术后3至5天:通气后根据病人情况遵医嘱拔出胃管,继续肠内营养液注食,根据病人情况增加营养液剂量或添加鸡汤、鱼汤等进行注食。 术后4到5天根据病人情况,尝试经口进温水少量,观察反应。 术后6至8天:逐渐恢复经口进流食,遵医嘱拔出营养管。 具体到每位患者的肠内营养的剂量、开始和间隔 时间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 各位病员同志需要怎么配合肠内营养治疗呢? ●在您术后1到7天拔除营养管之前,我们会准备肠内营养剂(或指导家属 熬制鸡、鱼汤)为您进行注食。 ●术后4到5天,在您通气、拔除胃管后,可开始尝试经口进食。 【种类】温水 【进食量】每次10至20ml,每日4到6次 ●术后5到6天,适当增加进食量。

肠内营养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肠内营养 指对于消化功能障碍而不能耐受正常饮食的患者,选择口服或管饲等途径,经肠内供给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的、由中小分子营养素组成的流质营养制剂的治疗方法。 二、肠内营养的优点 1、肠内营养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和吸收。 2.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3.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4.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三、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 2、超高代谢:如严重烧伤、创伤、化脓感染、多发性骨折等蛋白质大量丢失者均可用。 3、胃肠疾病:如胃肠瘘、短肠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严重时应先用PN)、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及胰疾患者(最好采用空肠置管滴注)、慢性胰功能不全等。

4、术前准备及术后营养不良:术前准备常用于肠道手术需低纤维膳食时,如结肠及肛门直肠手术前准备,手术前后营养不良均可用。 5、化疗和放疗患者。 四、肠内营养的禁忌症 1. 3个月内婴儿不能耐受要素膳,即使稀释也易引起电解质紊乱。 2. 短肠综合征应先用静脉营养4~6周后,始能逐渐增加要素膳,使小肠逐渐适应。 3. 切除术后患者不能耐受高渗液体要素膳,易引起倾倒综合征,必要时可空肠置管滴注低浓度要素膳。 4. 消化道出血者禁用。 5. 空肠瘘的患者无论在瘘的上端或下端喂养均有困难,因缺乏足够吸收的面积。 6. 处于严重代谢应激、麻痹性肠梗阻或腹泻急性期,均不可过早地应用要素膳。 7. 严重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患者,应先用PN,以后视病情逐渐加用要素膳。 8. 糖尿病患者不宜用高糖要素膳。 9. 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的儿童,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不

肠内营养患者的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患者的健康教 育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肠内营养患者的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其目的是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提高临床疾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纠正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维持机体免疫功能;营养治疗的目的更侧重于器官功能的保护,减轻高分解代谢,防止细胞损伤,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等。【适应症】 各种原因不能进口进食者的营养补充或给药,患者消化和吸收功能应基本正常。包括: 1.吞咽和咀嚼困难。 2.意识障碍或昏迷致无进食能力。 3.消化道疾病稳定期,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炎症性肠病和胰腺炎等。 4.高分解代谢状态,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烧伤的病人。 5.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 【禁忌症】 食管严重狭窄或阻塞、食管手术后、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腹腔或肠道感染、严重腹泻或吸收不良、休克。 【肠内营养的优点】 1.提供全面,均衡,符合生理的营养,提供正常生理所需的膳食纤维。

2.维持胃肠结构与功能完整,保护肠粘膜屏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早期使用保护肝脏功能。 4.刺激免疫球蛋白与胃肠激素的分泌。 5.降低应激状态下的高分解代谢,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6.更经济更安全。 【肠内营养制剂的分类】 【肠内营养治疗的途径】

1.经口摄入 2.经管饲 (1)经鼻胃管或胃十二指肠管或胃造瘘管途径常用于胃肠功能正常,非昏迷以及经一段时间管饲即可过渡。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返流、误吸、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增加。 (2)经鼻空肠管或空肠造瘘途径常用于胃功能不良,误吸风险性较大。 优点:返流与误吸的发病率降低,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 缺点:喂养开始阶段,营养液渗透压不宜过高。 【肠内营养输注的方式】

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9版)

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9 版)临床营养支持目前已经成为救治各种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挽救无数患者的生命。营养支持的正确实施可以发挥良好的效果,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也能使并发症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目前我院不同科室对营养代谢的认识还不一致,同一科室内不同层次的医护人员对营养支持的认识程度也有很大差别,也存在营养支持的不规范现象。不恰当的营养支持不仅疗效不明显,而且并发症较多。现参照国内外最新指南共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我院《胃肠外营养临床使用管理办法》(2013)的基础上,修订新版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和一般原则,旨在提供适合的参照标准,规范我院临床营养支持的医疗行为,提高我院肠外营养合理使用水平。 一、医院肠外营养药物管理体系 设立肠外营养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 人员包括: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肠外营养的临床管理 1、使用肠外营养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营养风险 筛查2002),大于等于 3 分者根据临床需要决定是否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使用指征、用药方案。 2、本院主治及以上级别医生可根据营养风险评估结果开具肠外营养 医嘱。 3、营养干预后一周内应及时进行再评估。再评估效果不佳或出现 并发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可请营养科会诊。每次再评估周期不超过一周。 三、肠外营养的药学管理 1、肠外营养支持要求全合一,碳水化合物、脂肪乳作为双能源提供

能量需求,氨基酸提供氮源,根据需要提供必需的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 不建议单独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进行能量支持。 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各种微量元素制剂,丙氨酰谷氨酰胺也仅限于全胃肠外营养使用。 如特殊患者因病情需要需单品种使用肠外营养制剂,如单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等各类品种,审方药师加强审核,必要时可作医嘱退回处理。 2、肠外营养新医嘱应在16:30前录入并发送至静配中心。 3、药师审核肠外营养医嘱:审核肠外营养是否有适应症,审核各营养组分的完整性、各成分配比的合理性,审核电解质浓度对肠外营养稳定性的影响等。 4、肠外营养液必须在洁净环境中集中配置,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四、肠外营养的监督管理 1、临床科室、营养科、药剂科应按照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附1)开展营养支持相关工作。 2、药剂科负责定期对肠外营养临床合理应用进行分析评价、点 评,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反馈,并将分析结果汇总交医务部。医务部将存在问题反馈给临床科室,督促临床科室对相关问题持续改进;协调信息科等部门予以技术支持。不合理合规使用情况纳入医疗质量历考核体系。 3、医务部、药剂科、营养科定期对全院营养支持治疗状况进行讨论分析改进。 4、对于无肠外营养适应证或适应证不符、有明确禁忌证、无合理理由使用单品种肠外营养制剂、无合理理由超长时间使用等不合理使用病例,一经查实,对当事医师按违规用药金额的全额扣罚。对病历记录不完善、再评估和用药方案调整不足、肠外营养方案明显不合理等情

肠内营养患者的健康教育修订稿

肠内营养患者的健康教 育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肠内营养患者的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其目的是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提高临床疾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纠正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维持机体免疫功能;营养治疗的目的更侧重于器官功能的保护,减轻高分解代谢,防止细胞损伤,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等。 【适应症】 各种原因不能进口进食者的营养补充或给药,患者消化和吸收功能应基本正常。包括: 1.吞咽和咀嚼困难。 2.意识障碍或昏迷致无进食能力。 3.消化道疾病稳定期,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炎症性肠病和胰腺炎等。 4.高分解代谢状态,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烧伤的病人。 5.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 【禁忌症】 食管严重狭窄或阻塞、食管手术后、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腹腔或肠道感染、严重腹泻或吸收不良、休克。 【肠内营养的优点】 1.提供全面,均衡,符合生理的营养,提供正常生理所需的膳食纤维。 2.维持胃肠结构与功能完整,保护肠粘膜屏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早期使用保护肝脏功能。 4.刺激免疫球蛋白与胃肠激素的分泌。 5.降低应激状态下的高分解代谢,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6.更经济更安全。 1.经口摄入 2.经管饲 (1)经鼻胃管或胃十二指肠管或胃造瘘管途径常用于胃肠功能正常,非昏迷以及经一段时间管饲即可过渡。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返流、误吸、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增加。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创伤史、有无严重感染和消耗性疾病等。 2.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近期饮食摄入情况。 3.评估患者胃肠道功能,有无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疾患。 4.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营养支持的态度和看法,了解患者对营养支持的经济承受能力。 【护理措施】 1.给予肠内营养之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肠内营养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取得理解和配合。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肠内营养液。 (1)一般患者宜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无刺激的流质饮食。腹泻患者宜选择低脂制剂加收敛药物。便秘患者宜选择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 (2)按要求配置营养液。选定制剂后,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有效期。配置液宜现配现用,常温下放置不宜超过24小时。 3.规范实施肠内营养操作。 (1)选择合适的体位。对于年老体弱、卧床、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输注营养液者取半坐卧位,以防反流和误吸。 对于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滴注者可取随意卧位。 (2)调节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一般在37~40℃。 (3)使用营养液前充分摇匀,正确连接管道。 (4)控制输注量和速度,应从低浓度、慢速度、小剂量开始。浓度从8%~12%开始,一般不超过25%;速度以20~40ml/h至维持滴速为100~120ml/h,有条件者用输液泵控制为佳;控制总量为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 (5)对于经鼻饲或胃早瘘管给予营养液者,注意估计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肠内营养液前及期间,抽吸胃液并估计胃内残余量每4小时1次。若残余量>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必要时加胃动力药。 (6)在输注过程中,观察病情变化。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呛咳,咳出物类似营养液时,考虑有喂养管移位致误吸的可能,应立即停止输注,鼓励并刺激患者咳嗽,并及时报告医师。 4.保持喂养管通畅。 (1)妥善固定喂养管,避免扭曲、折叠和受压。 (2)每日更换输液管。 (3)药丸经碾碎、溶解后直接注入喂养管,以免药丸在营养液中不能溶解而黏附与管壁或堵塞管腔。 20

肠内营养患者的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患者的健康教 育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肠内营养患者的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其目的是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提高临床疾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纠正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维持机体免疫功能;营养治疗的目的更侧重于器官功能的保护,减轻高分解代谢,防止细胞损伤,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等。 【适应症】 各种原因不能进口进食者的营养补充或给药,患者消化和吸收功能应基本正常。包括: 1.吞咽和咀嚼困难。 2.意识障碍或昏迷致无进食能力。 3.消化道疾病稳定期,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炎症性肠病和胰腺炎等。 4.高分解代谢状态,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烧伤的病人。 5.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 【禁忌症】 食管严重狭窄或阻塞、食管手术后、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腹腔或肠道感染、严重腹泻或吸收不良、休克。 【肠内营养的优点】 1.提供全面,均衡,符合生理的营养,提供正常生理所需的膳食纤维。 2.维持胃肠结构与功能完整,保护肠粘膜屏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早期使用保护肝脏功能。 4.刺激免疫球蛋白与胃肠激素的分泌。 5.降低应激状态下的高分解代谢,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6.更经济更安全。 1.经口摄入 2.经管饲 (1)经鼻胃管或胃十二指肠管或胃造瘘管途径常用于胃肠功能正常,非昏迷以及经一段时间管饲即可过渡。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返流、误吸、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增加。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定义 1.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2.肠内营养的途径和方式: 多数病人因经口摄入受限或不足而采用管饲,有经鼻插管或造口途径。 (1)经胃。分鼻胃管或胃造口管。 (2)经空肠。鼻肠管或空肠造口(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3)方式的选择。短期肠内营养(<6周)如无误吸危险,可通过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长期肠内营养( > 6 周)如无误吸危险,可选择经胃造口;危重患者鼻肠管喂养是首选,对于有误吸危险或有食管、胃疾病或者腹部创伤疾病者,可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支持。 3.灌注方式 (1)按时分次给予:适用于喂养管端位于胃内和胃肠功能良好者。将配好的肠内营养液用注射器分次缓慢注入,每次入量不超过200ml,在 10-20分钟内完成,每天6-8次。此方式易引起腹胀、恶心、呕吐、反流与误吸。 (2)间隙重力滴注:将营养液置于吊瓶内,经输注管与喂养管相连,借重力作用缓缓滴注。每次入量250-500ml,每天4-6次,输注速度为每分钟20-30ml。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肠内营养泵输注:指营养液在重力滴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的喂养方法。采用肠内营养泵可保持恒定速度,便于监控管理,适合病情危重、胃肠道功能和耐受性较差、经十二指肠或空肠造口管饲的病人。每小时20-50ml开始,逐步增至100-150ml,浓度亦逐渐增加。 二、护理 (一)评估要点 1.健康史 (1)疾病和相关因素:评估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如饮食习惯和食欲有无改变,有无明显厌食,饮食种类和进食量;是否因检查或治疗而禁食,禁食的天数,有无额外丢失;是否存在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因腹部手术等而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病症或因素。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定义 1.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2.肠内营养的途径和方式: 多数病人因经口摄入受限或不足而采用管饲,有经鼻插管或造口途径。 (1)经胃。分鼻胃管或胃造口管。 (2)经空肠。鼻肠管或空肠造口(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3)方式的选择。短期肠内营养(<6周)如无误吸危险,可通过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长期肠内营养( > 6 周)如无误吸危险,可选择经胃造口;危重患者鼻肠管喂养是首选,对于有误吸危险或有食管、胃疾病或者腹部创伤疾病者,可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支持。 3.灌注方式 (1)按时分次给予:适用于喂养管端位于胃内和胃肠功能良好者。将配好的肠内营养液用注射器分次缓慢注入,每次入量不超过200ml,在 10-20分钟内完成,每天6-8次。此方式易引起腹胀、恶心、呕吐、反流与误吸。 (2)间隙重力滴注:将营养液置于吊瓶内,经输注管与喂养管相连,借重力作用缓缓滴注。每次入量250-500ml,每天4-6次,输注速度为每分钟20-30ml。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肠内营养泵输注:指营养液在重力滴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的喂养方法。采用肠内营养泵可保持恒定速度,便于监控管理,适合病情危重、胃肠道功能和耐受性较差、经十二指肠或空肠造口管饲的病人。每小时20-50ml开始,逐步增至100-150ml,浓度亦逐渐增加。 二、护理 (一)评估要点 1.健康史 (1)疾病和相关因素:评估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如饮食习惯和食欲有无改变,有无明显厌食,饮食种类和进食量;是否因检查或治疗而禁食,禁食的天数,有无额外丢失;是否存在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因腹部手术等而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病症或因素。 (2)既往史:患者近期或既往有无消化系统手术史、较大的创伤、灼伤、严重感

第二节-肠内营养的选择

第二节肠内营养的选择 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需根据预期营养支持的时间、肠道功能的受损程度、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性及病人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决定肠内营养方式和制剂。 一、病人的选择 If the GI tract is functional, it should be used for enteral nutrition (EN), even if only a small amount can be tolerated. Oral intake is encouraged once a speech pathologist has determined the patient is not at high risk for aspiration. Nasoenteric devices, preferably postpyloric, are preferred if EN is not expected to persist past 30 days. Percutaneous gastrostomy or jejunostomy devices are placed if EN is expected beyond 30 days. 一般认为当病人胃肠道功能不健全、不能吸收足够的营养时,肠外营养能迅速补充营养,改善营养状况,拯救病人的生命。但原则上讲,只要病人胃肠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并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就应该首选肠内营养。只有真性肠麻痹、机械性肠梗阻及严重腹腔感染时,才考虑采用肠外营养。 二、时机的选择 肠内营养的时机选择很重要。危重病人或严重创伤病人一旦血液动力学稳定,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得到纠正,就应立即开始肠内营养。一般严重创伤后24~48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效果最佳。对于择期手术的病人,如果存在营养不良,手术前就应该采用肠内营养,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提高手术耐受力,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 三、置管方式的选择 Access routes for enteral feeding vary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patient. In deciding which route to use, the anticipated length of feeding and the presence of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re two major considerations. Access to the GI tract via the nasal route such as nasogastric, nasoduodenal, or nasojejunal tubes are usually short term (less than 6-8 weeks). These tubes can be placed at the bedside. When enteral feeding is anticipated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an enterostomy tube should be considered. This is a more invasive category of enteral feeding where the tube accesses the GI tract through the abdominal wall. This procedure can be carried out in an endoscopy unit, radiology department or in theatre. 1. 对病人的损伤程度损伤小、简单安全是置管最重要的原则。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经鼻置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或鼻空肠管。对于有肠内营养指征,上消化道无梗阻,营养支持后仍可恢复自然经口进食者,应尽可能采用经鼻置管。只有口、咽、鼻、食管梗阻或因疾病原因不能恢复经口进食,或虽然能恢复经口进食但需时较长、发生吸入性肺炎危险性大的病人才考虑造瘘置管。 2. 营养支持所需时间需长期管饲者宜用胃造口或空肠造口置管,估计时间较短者宜采用经鼻置管。时间长短受病人疾病、营养状况、医疗监护条件和所用鼻饲管质地等影响。 3. 胃肠道功能胃肠道功能受损程度影响肠内营养方式的选择,严重受损者不能应用肠内营养。胃肠

肠内营养支持健康教育

什么是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有什么好处呢? 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利用,更符生理,给药方便,有助于维 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故在决定提供何种营养支持方 式时,首选肠内营养已成为众多临床医师的共识。

怎样进行肠内营养呢? 专业的肠内营养制剂及无渣少油的鸡汤、鱼汤、骨头汤都可作为肠内营养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胃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流程 术后第1至2天:生理盐水100至250ml经空肠营养管注食 (温度:38至40℃、方法:○1分次注入10至20 ml/次,间隔1-2小时; ○2持续滴入,3小时或以上。) 术后第2至3天开始:肠内营养液200 ml(或自备汤汁)经空肠营养管注食(温度:38至40℃、方法:○1分次注入10至50 ml/ 次,间隔1-2小时; ○2持续泵入,10至50 ml/小时。) 术后3至5天:通气后根据病人情况遵医嘱拔出胃管,继续肠内营养液注食,根据病人情况增加营养液剂量或添加鸡汤、鱼汤等进行注食。 术后4到5天根据病人情况,尝试经口进温水少量,观察反应。 术后6至8天:逐渐恢复经口进流食,遵医嘱拔出营养管。 具体到每位患者的肠内营养的剂量、开始与间隔 时间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

各位病员同志需要怎么配合肠内营养治疗呢? ●在您术后1到7天拔除营养管之前,我们会准备肠内营养剂(或指导家属 熬制鸡、鱼汤)为您进行注食。 ●术后4到5天,在您通气、拔除胃管后,可开始尝试经口进食。 【种类】温水 【进食量】每次10至20ml,每日4到6次 ●术后5到6天,适当增加进食量。 【种类】流质(米汤、无渣菜汁、果汁、鸡汤、鱼汤等) 【进食量】每次20至50ml,每日4到6次 ●术后6到7天,根据您胃肠道恢复的情况为您拔除营养管,可开始完全经 口进食。 【种类】流质(米汤、无渣菜汁、果汁、鸡汤、鱼汤等) 【进食量】每次50至100ml,每日4到6次 ●术后7到8天,若无腹痛、腹胀等不适,可开始进食半流质。 【种类】半流质(稀饭、肉松粥、汤面、软馄饨、肉末、菜泥、软蛋糕等)【进食量】每次50至100ml,每日4到6次 ●术后12到14日,可开始进软食,再逐步恢复正常普食。 【种类】软食(面条、软饭、饺子、馄钝、包子、馒头、蕃茄、豆腐等)【进食量】根据情况由少到多。 进食原则:根据各人反应不同应循序渐进、少量多餐,少食产气食物(牛奶、豆类),忌食生、冷、硬和刺激性食物(烧烤、辣椒、生肉、冰棍、火锅等)。

肠内营养的护理规范

肠内营养的护理规范 日期 2018-2-22 临床带教者:沈莹 参与人员: 临床带教经过: 沈莹:大家早上好,目前我们正好有一位需要长期肠内营养的病人,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肠内营养的护理规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位病人,这位病人我们为其选择的是鼻胃管进行喂养,胃管放置后应经抽吸、x线检查等证实其在消化道内,肠内营养时需在管道上粘贴“肠内营养”的标识以区别静脉输液,防止差错出现事故。肠内营养制剂是根据病人的病情来进行调整的,配置营养液的溶液需清洁、消毒后使用,超过24h的肠内营养液不可继续使用。为了防止胃管的滑出呢,我们应该妥善的固定,必须使用高举平台的方法固定,防止导管压迫病人皮肤,每天我们需观察皮肤、咽喉部黏膜是否压迫,顺便还要观察口腔的情况,如果病人不能自行刷牙,我们需给病人做口腔护理一天两次。 李巧:像这类长期鼻饲的病人,胃管堵住了我们该怎么办? 沈莹:在连续饲食时,至少每隔4h用30ml温开水脉冲式冲管一次;药物及鼻饲前后应以30ml温开水冲洗管饲,以减少堵管和药物腐蚀管壁的危险;一 旦发现堵管,应及时用20ml注射器抽温开水反复冲洗,也可将胰酶溶于 5%碳酸氢钠后冲管,鼻饲管注射器需标明有效期,有效时间为24h。为了防止腹泻,我们应遵循浓度由低到高,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建议使用可调节温度的加热器;保证营养液的恒定温度接近体温,禁止使用不能调节温度的加热器。 张生娟:在肠内营养的时候我们需要给于什么体位呢?一直给肠内营养,会不会出现胃储留的一个情况? 沈莹:鼻饲前应抬高床头 30°,并在鼻饲后半小时内仍保持半卧位,低流速、匀速、恒温喂养方式迸行鼻饲;意识障碍患者,尤其是神志不清或GCS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流程

肠内营养支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学分会,2004年)。 无严重感染或烧伤的病人,提供30~35Kcal/(kg.d)的非蛋白热量,其中15%~40%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 1.肠内营养配方: ①消化功能受损或吸收功能障碍者,应用简单、易吸收的配方; ②消化道功能完好,选择完整蛋白质、复杂碳水化合物和较高脂肪的天然食物制成的肠道营养制剂; ③如结肠功能障碍,选择含有高浓度膳食纤维的配方。 2.输入途径: ①口服适合于能口服摄食、但摄入量不足者。 ②鼻胃管用于短期营养病人(一般短于4周),也可作为长期病人的临时措施。 ③空肠造瘘用于营养支持时间需超过30天或胃十二指肠远端有梗阻而无法置管者。 ④鼻十二指肠管或鼻空肠管用于胃或十二指肠连续性不完整、胰腺疾病和胃或十二指肠动力障碍的病人。 ⑤经胃造口管适用于长期喂养的病人。

3. 肠内营养的投给方式: ①肠内营养的起始浓度为8%~10%,容量为500ml/d,维持浓度为20%~25%,容量为2000-2500ml/d,最大浓度为25%,容量为3000ml/d。 ②通过营养泵连续输注肠内营养液。 ③在持续输注过程中,每隔4小时即用20~30ml温水冲洗导管,在输注营养液的前后也应与予冲洗,防止堵管。 三、进入路径标准: 1.必须符合肠内营养支持的标准 2.当病人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影响肠内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必须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3.血气分析、腹部B超检查。 五、变异与原因分析: 1.高血糖及低血糖:在营养支持实施的前三天,或胰岛素剂量有任何变化时,应每天监测血糖直至指标稳定。 2.血清电解质紊乱:在营养支持的前三天每天监测一次,指标稳定后每周监测一次。 3.有呕吐或EN停输2小时后胃内液体留存量>200ml者、以及神志模糊或昏迷的病人,易发生误吸。在接受EN时,采取半卧位,必要

肠内营养的优点和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的优点和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适应症: 1、胃肠功能正常,但摄入不足或者不能摄入者:如昏迷,重度烧伤,危重病人。 2、胃肠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症患者。 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伴有其它器官功能不良者,如糖尿病者,肝肾功能衰竭者。 3、特殊疾病手术前后,如器官移植手术。 肠内营养优点: 1、营养物质经肠道吸收,能更好的被机体利用。 2、改善和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及肠源性感染发生。 3、应用简便易行。 4、费用低。 供给途径: 1、口服 2、鼻胃管喂途径 3、空肠喂养途径

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1、误吸:虚弱、昏迷、食管反流者易发生。防治措施:注意喂养管的位置及灌注速度,床头抬高30度,检查胃内残余量,若残余量超过100—150ml应减慢或停止输入。 2、腹泻:输注的营养液新鲜配制,注意输注速度、浓度、量,维持温度30—40度,纠正低蛋白,遵医嘱给与止泻药。 3、水电解质、血糖紊乱,主要是水摄入不足,突然停止要素饮食时易发生低血糖。 健康教育: 1、饮食摄人不足和营养不良对机体可能造成危害。 2、经口饮食和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护肠道功能。 3、术后病人恢复经口饮食是一逐步递增的过程;在康复过程中,应保持均衡饮食,保证足够的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摄人。 4、指导携带胃或空肠喂养管出院的病人和其家属进行居家喂养和自我护理。于输注营养液前、后,应用温开水冲洗喂养管,以避免喂养管阻塞。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概念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与方式 (一)经胃: 分鼻胃管与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 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 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此方 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 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 使患者难以耐受。 2 、间隙重力滴注: 指在1h 左右的时间内, 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 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 次/天, 250-500ml/ 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 、连续输注: 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 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危重 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 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 少于间隙性输注, 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 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 关键点 1. 胃肠道就是否耐受 2. 返流及误吸 3. 胃潴留 4.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 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位置就是否正确, 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 回抽、拍片、听诊等, 对于不 确定位置者, 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 、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就是否正常, 有无感染或者糜烂, 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五)胃肠道 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有无胃潴留 3、大便颜色、性状、量与次数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概述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概述 查看概要 Author:David Seres, MDSection Editors:Polly E Parsons, MDTimothy O Lipman, MDDeputy Editor:Geraldine Finlay, MD翻译:罗哲, 副主任医师 Disclosures:David Seres, MD Consultant/Advisory Boards: Community Surgical Services [Parenteral nutrition]. Polly E Parsons, MD Nothing to disclose.Timothy O Lipman, MD Nothing to disclose.Geraldine Finlay, MD Nothing to disclose. 公开性原则: 罗哲, 副主任医师没有透露。 编辑组会认真审核作者的声明。之间的利益冲突将会通过编辑组对文章以及参考文献的多级审评来解决。所有的作者都必须提供与文章相关的文献,文章以及文献须严格依循UpToDate 的相关的标准。 利益矛盾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所有专题都会依据新发表的证据和同行评议过程而更新。 文献评审有效期至: 2015-10 . | 专题最后更新日期: 2015-05-28.

引言—营养支持是指经肠内或肠外供给热量、蛋白质、电解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液体。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已成为临床实践指南的主题[1]并将总结在此,包括目标、结局、适应证、禁忌证和每日营养需求。肠内和肠外营养的供给途径、配方、处方、监测和并发症将单独讨论。(参见“Nutrition suppor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Enteral nutrition”和“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肠外营养”) 目标—目前对于危重患者的营养需求知之甚少,并且营养需求会随危重病的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尽管随机试验尚未对其结局进行充分研究,但营养支持的主要目标是改变危重疾病的病程和结局。营养支持的主要目标如下: ●传统上认为危重病急性期的主要特征为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2-4]。但是,通过对通气衰竭、发热、焦虑和疼痛更好管理,患者热量消耗(通过测热法测得)已有显著的减少[5]。 ●在此阶段由于脂肪动员受损,所以碳水化合物被认为是是首要能量来源[6]。 ●处方蛋白质的基础是期望减缓肌肉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为糖异生作用的底物),这会反映为较有利的氮平衡[7]。由于相关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所以这个观点仍是理论上的,并且在过度处方蛋白质可能会对总体结局造成有害影响方面的担忧在不断增加[8-10]。 ●危重病的恢复期以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为主要特征。营养支持可提供合成代谢的底物,此阶段机体纠正低蛋白血症、修复肌肉损耗和补充其他营养储备[11]。

肠内营养患者的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患者的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其目的是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提高临床疾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纠正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维持机体免疫功能;营养治疗的目的更侧重于器官功能的保护,减轻高分解代谢,防止细胞损伤,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等。 【适应症】 各种原因不能进口进食者的营养补充或给药,患者消化和吸收功能应基本正常。包括: 1.吞咽和咀嚼困难。 2.意识障碍或昏迷致无进食能力。 3.消化道疾病稳定期,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炎症性肠病和胰腺炎等。 4.高分解代谢状态,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烧伤的病人。 5.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 【禁忌症】 食管严重狭窄或阻塞、食管手术后、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腹腔或肠道感染、严重腹泻或吸收不良、休克。 【肠内营养的优点】 1.提供全面,均衡,符合生理的营养,提供正常生理所需的膳食纤维。 2.维持胃肠结构与功能完整,保护肠粘膜屏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早期使用保护肝脏功能。 4.刺激免疫球蛋白与胃肠激素的分泌。 5.降低应激状态下的高分解代谢,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6.更经济更安全。 1.经口摄入 2.经管饲 (1)经鼻胃管或胃十二指肠管或胃造瘘管途径常用于胃肠功能正常,非昏迷以及经一段时间管饲即可过渡。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返流、误吸、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增加。 (2)经鼻空肠管或空肠造瘘途径常用于胃功能不良,误吸风险性较大。 优点:返流与误吸的发病率降低,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 缺点:喂养开始阶段,营养液渗透压不宜过高。 【肠内营养输注的方式】 1.管道末端放入水中,无气泡产生。 2.从喂养管中吸取液体,测定PH值。 3.用注射器向喂养管中注入气体,在腹部听诊。 【营养液输注的原则】 1.容量由少到多: 尽早(2-5日内)达到全量(500ml→1000ml→1500ml→2000ml) 2.浓度由低到高: 温开水→1/2温开水+1/2营养液→全营养液 3.速度由慢到快: (1)首日肠内营养输注20-50ml/h,次日80-100ml/h,约12-24h内输注完毕。 (2)有条件情况下可用输注泵控制输注速度。 4.温度37℃-40℃(春秋冬季时应用加温器) 5.角度抬高床头30-45° 6.清洁度现配现用,暂不用的置于4℃冰箱,超过24h丢弃。 【操作前的准备】 1.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既往史、手术创伤史、有无严重感染和消耗性疾病等。 2.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近期饮食摄入情况。 3.评估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有无消化道出血、梗阻、严重腹泻或不能进胃肠道摄食的疾病。 4.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营养支持的态度与看法,了解患者对营养支持的经济承受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