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红楼梦》 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题记

合集下载

一曲悲歌一段情——读《红楼梦》有感

一曲悲歌一段情——读《红楼梦》有感

一曲悲歌一段情——读《红楼梦》有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正是《红楼梦》的开卷诗,一如诗中所言《红楼梦》写尽人生悲欢离合,唱出最凄凉婉转的一曲人生悲歌。

这本书主要写了因林黛玉的母亲死后她去大观园所看见与发生的故事。

作者曹雪芹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当时的时代内容。

写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嘲讽与心中的不甘,表现强烈的不服输精神。

《红楼梦》与曹雪芹的一生有着紧密的关系,在13岁以前他的生活算是锦衣玉食,但13岁之后从雍正上台,曹頫入狱,曹家落败,被迫迁居,他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红楼梦》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大观园从一开始的繁华富饶,到后来的一点点落败,最后曲终人散。

他刻画了一个贾宝玉的形象以指代自己,写出作者最终家破人亡的局面。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此诗正事文中的林黛玉所作,她用她独有的典雅之美,书写下一篇篇独特清秀的诗。

她敢作敢当,不像贾宝钗一样在乎别人的眼光。

她只做自己,无论别人如何看待,她的率真使我欣赏。

黛玉与宝玉明明相互喜欢,却不能相守。

其实冥冥中早有注定,如果当时他们能再勇敢一点,也许一切都不一样了吧!即使会陷入万丈深渊也在所不惜,因为至少自己曾拼搏曾努力过,这样就够了。

生活亦是如此,往往在不经意间你已失去了很多。

这同时也写出作者内心的想法,如果当时他们没选择这一条路也许一切都不一样了吧,所以且行且珍惜。

《红楼梦》这本书写尽了人生的悲欢,最后的大观园变得凄惨无比。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人生会经历各种的悲欢离合,但你要相信,只要你坚持自己的目标,终有一天,你会唱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歌。

人生若寻得一知己便已足以,即使宝玉和黛玉没有在一起却会永远记得彼此,这是多少人求之而不得的啊,只要有一个人真正懂你就行了。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那一种不公,以及坐着心中的不甘,但没办法,最终只能屈服的无奈与悲伤之情。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_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5篇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_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5篇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_红楼梦读书笔记精选5篇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一我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还是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在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很感谢续者高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让她别了宝玉,我觉得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不过不是有句话说:赛翁失马,焉之非福吗?对于黛玉来说,死,是她的解脱。

是她所有的悲剧结局,是她的幸福。

当她在地下安静地沉睡时,看着宝石仍在凡是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

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是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

关于这点,我也是不赞成的。

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地思念。

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颚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地指天愤恨,气极至亡。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到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甚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

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

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种幸福。

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

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

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地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的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问题。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二离开贾府的,否者他不会娶宝钗。

一曲红楼悲歌——读《红楼梦》心得札记

一曲红楼悲歌——读《红楼梦》心得札记

一曲红楼悲歌——《红楼梦》心得分享读完《红楼梦》,我的心情却难过到了极点。

黛玉的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叹息不已,而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巨变让我沉思已久!想当初宁荣二府繁华至极,不说别的单是那一座大观园,就极其奢华正如刘姥姥说的比画面画的还要美,可最后呢?大观园却变成了衰草枯杨,而曾经住在这里美好的人儿,也是死的死,走的走,一片凄凉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呢?是无止境的贪婪和欲望是因为对金钱权势的追求,是因为妄想不劳而获,是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

若不是这些,大观园应该还是一座繁花似锦的世外桃园吧!想想大观圆那些可爱的女孩,才情绝绝的黛玉,沉稳乖巧的宝钗,温柔善良的迎春,志气清高的探春,孤僻冷然的惜春,宽容豁达的湘云……每一个都冰雪聪明。

正如宝玉所说,这些女儿都是水做的。

可到头来,黛玉泪尽而亡,宝钗独守空房,迎春受虐而死,探春远嫁他乡,惜春遁入空门,湘云不知所归...这其中的辛酸和悲哀,有谁能懂,有谁能理解?《红楼梦》更像一部厚重的历史,写满了悲欢离合,都说《红楼梦>展现的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的悲剧,对于这出悲剧我们或许只能说,这是历史的必然。

但无论如何,这一曲红楼悲歌,仍旧让我感叹,让我不忍。

“天下掉下个林妹妹”,每当看到林黛玉的情节,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下眼泪,这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令我产生了无限的怜爱。

无论是离愁别恨,还是草木枯荣,都会让她黯然泪下。

这个敏感细腻的女孩,或许她真是那株美丽的绛珠仙草,来到世间只为还“泪”吧。

而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他是通灵宝玉的化身,清灵,纯洁,他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于污浊的官场,他口无遮拦,因为他不愿意为封建礼教所束缚,宝玉与大观园中众姐妹的关系很好,因边懂得这些女孩的内心,能看到他们水一样清澈的心灵。

红楼一曲,唱尽黛玉多少寥落忧戚作文750字

红楼一曲,唱尽黛玉多少寥落忧戚作文750字

红楼一曲,唱尽黛玉多少寥落忧戚作文750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红楼梦》中林黛玉低吟的悲凉诗句一直被独孤人士吟唱至今,似乎是暗示了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

细细品读红楼,我不仅感受到一个古人所描述的黯然,悲伤和凄惨,也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红楼梦》中我感触最深的则属林黛玉了。

当看到黛死钗嫁,我落泪了,不过,死,也许是黛玉最好的结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她还是在贾府衰败跨倒之前离开了这里,否则以他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想必曹雪芹也是怜悯这样一个女子才给了她这样的宿命。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是她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

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花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也许很多人无法明白黛玉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然泪下。

很多人看来,黛玉是个悲观主义者,殊不知在封建礼教面前,黛玉有她自己的坚持。

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

宝玉挨打后,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劝宝玉改邪归正。

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的哭,把眼睛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来声援宝玉,默默地对抗封建礼教。

黛玉是叛逆的也是孤独的,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

这也正是我欣赏黛玉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她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宛如一丛清高孤傲、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我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

红楼一梦终消散,一抔净土掩风流——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一梦终消散,一抔净土掩风流——读《红楼梦》有感

Legal S y st e m A nd Soci et yf叁型查垒金竺!堡!三望型::蓥i■■囡圊阻红楼一梦终消散,一杯净土掩风流——读《红楼梦》有感祝湘陵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一部女性的颂歌,它真正道出了中国女子千年来的苦痛宿命,也艺术地刻画出众多鲜活而美好的形象。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作为封建‘淑女”的标本和封建礼教的化身出场的,她头脑里装满了腐朽不堪的封建教条,处处站在叛逆者的对立面,喋喋不休地大谈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只应‘练那正经书看”之类的说教。

对林黛玉这样的叛逆者形象,象对待其他历史人物一样,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予以评价,既要看到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性,又要看到她的局限性,特别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人物与我们的时代已经根本不能相容.关键词封建教条叛逆局限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31702《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最初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八十回。

此后,《红楼梦》续作纷纷出笼,据统计,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

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

全面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以拟人手法对周易理论进行了阐释,如以十二个女子代表十二地支轮回的手法,成为今后红学研究的关键所在。

《红楼梦涝是言情小说,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红楼梦》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在结构的伟大上。

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问、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的娓娓道来。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作文400字12篇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作文400字12篇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作文400字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红楼梦》读后感优秀作文400字12篇《红楼梦》读后感优秀作文400字模板12篇《红楼梦》读后感优秀作文400字如何写?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红楼梦》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红楼梦》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红楼梦》读书笔记及读后感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对《红楼梦》如此推崇。

无论学习多么紧张,都抽出时间去读它。

无论从那一角度,我都受益匪浅。

的确是“开坛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啊!下面是关于《红楼梦》读书笔记及读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篇一《红楼梦》读书笔记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

——题记《红楼梦》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子多以软弱无知或刁钻放荡的不光彩形像出现。

在这些作品里,女性不是祸根便是陪衬。

《红楼梦》出现了,她对女性的评价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与众各别、聪慧美丽的古代女子形像。

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女性,有形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但我觉得《红楼梦》最成功的还是她的语言描写。

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创建了贾府这个大家庭,但是整部作品的主线却始终集中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如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宝、黛间的恩爱缠绵上,的确很容易让人生厌,但是从作品的写作手法这条线索出发,却使我感感悟有许多:第一,仔细阅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作品对任何一个人物的描写都显得格外的细腻,格外的重视,是其他三部名着所不能及的。

特别是在第三回之中,人物描写不但多,而且恰当,恰如其分地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对迎春、探春、惜春的描述中,作者写道“第一个肌肤微露、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年纪尚小,身量未足。

”挥挥几笔,把三姐妹的外貌描写得出神入化。

而对贾宝玉的描写又多了几分大气,“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三读《红楼梦》有感

三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一曲离歌一场梦,梦醒人不在,痴情为谁留。

第一遍读《红楼梦》,感受只有一个字,“伤”,只是单纯的伤感惋惜,为宝黛的凄美爱情,为湘云妙玉红颜薄命,为大观园的没落衰败息。

第二遍读的时候,更多了一层无奈与叹息,为当时的上位者的专横愚昧,为封建社会腐朽的制度,更为那些抗争过却付出血的代价的人儿。

第三遍读的时候,则是多了一份欣赏与赞许,为黛玉宝钗的遗世独立,清而不染,为雨村宝玉的潇洒离去,也为大观园里那些执着而坚强的女子们。

是的,在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在统治阶级贾政凤姐的专横中,他们的命运像是随风飘摇的枯叶,难保朝夕,可是他们还是会笑,有海棠社咏菊的诗意,有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的畅快;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有尤三姐归地府的痴情,有宝黛葬花的深情;他们还是追求着自我,有湘云醉眠的洒脱,有杨妃戏彩蝶的无忧无虑。

为他们的命运而叹息,为他们的悲剧而伤感,却真心想为他们的不屈与独立而喝彩。

用一颗赤子之心,向世人昭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真正的人格。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就是大观园里的那些男男女女,这就是红楼梦。

在那纸醉金迷的奢华中,在那暗无天日的封建里,他们却保持了那份“出淤泥而不染”的纯粹与清净。

欢笑的他们,伤感的他们,无奈的他们,凄苦的他们,随着浮华的岁月,都归于一抔尘土,留给我们的,是漂浮在岁月上空的真性情,向我们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读《红楼梦》
红楼往事梦一场,黛玉后知满忧伤——题记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读初中时,或许那时正是少女情怀,对书中描写林黛玉的片段情有独钟。

如今已过不惑的我,每每捧起《红楼梦》,还情不自禁的品着这些语言片段,合上书本,闭上眼睛便是黛玉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宝玉第一次见到她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颇有美人之资,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为何黛玉她会如此“凄美”,是否已看破了红尘,还是对这世界有所不满。

我已明了,“凄”是因为她身世凄凉,体弱多病,她的外延内涵和艺术却是如此“美”,是一种柔弱美,是一种病态美。

有人说:“女人都是水做的骨”,林黛玉又何尝不是呢?在三生石前,她得甘露脱草胎而成人性,为报灌溉之恩而下世为人。

她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的泪全还给他。

”上天注定她要为那贾宝玉流尽一世的泪,她那一颗一颗晶莹的泪编织了一场梦,交织回荡着她那深切悲痛的爱情心曲和疾愤抑郁的叛逆心理。

思绪仍未停止,梧桐碧以潇潇,我可以看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慢地走了出来,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

挽着莹白轻纱,便在水边葬起花来,好一首《葬花吟》,好一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满是忧伤的情怀,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只有她这般的女子会为落花寻归宿吧。

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风,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几人知晓她的那份坚强。

林黛玉便是《红楼梦》中最坚强的女子,谁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无声的抨击。

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她在抗议!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