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方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方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方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案旨在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提供规范化的指导。

一、抗菌药物的选择1.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大多数手术部位感染,包括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等药物较为常用。

2. 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等药物较为常用。

3.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等药物较为常用。

二、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1. 术前给药:术前给药应在手术开始前30-60分钟内给予,以达到手术部位较高的药物浓度,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 术后给药:术后给药应在手术结束后开始,通常给予一次负荷剂量,随后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状况给予维持剂量。

术后给药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进行调整。

三、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1. 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通常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体重给予常规剂量。

对于体重较轻的患者,可适当减少剂量;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剂量。

2. β-内酰胺类:通常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体重给予常规剂量。

对于体重较轻的患者,可适当减少剂量;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剂量。

四、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1. 静脉给药:对于大多数手术患者,静脉给药是首选的给药途径,因为它可以快速达到手术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 口服给药:对于部分轻症手术患者,口服给药可以作为备选的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方便、安全,但药物浓度较静脉给药低,可能需要较长的给药时间。

五、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1. 监测:在围手术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药物浓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精选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解读讲义

精选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解读讲义
精选抗菌药物指导原则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解读
讲义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概述 • 抗菌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 • 围手术期患者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制定 •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实践指南解读 • 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 总结与展望
01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概述
预防用药目的与意义
DNA合成发挥杀菌作用 。
各类药物作用机制剖析
β-内酰胺类
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 结合蛋白结合,抑制细菌细胞
壁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氨基糖苷类
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结合,抑制 细菌蛋白质合成,破坏细菌细 胞壁的完整性,导致细菌死亡 。
大环内酯类
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结合,抑制 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细 菌生长繁殖。
喹诺酮类
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和拓 扑异构酶Ⅳ,干扰细菌DNA复 制、转录和修复,导致细菌死
亡。
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原则
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污染程度、手术 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种类和剂量。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 等,应谨慎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注 意药物副作用和禁忌症。
严格控制预防用药的时机和疗程,避 免不必要的用药和过度用药。
案例三:患者因结肠癌行结肠癌根治 术,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均使用了抗 菌药物预防感染。术后出现肺部感染 和尿路感染,经治疗痊愈。分析原因 ,可能与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操作 不规范、术后护理不当等因素有关。 该案例提示我们,在围手术期除了合 理使用抗菌药物外,还应加强术前准 备、术中操作和术后护理等方面的管 理,以全面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05 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特制订本规定,并须严格遵照执行。

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以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包括: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应选择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应在病房或手术室给药。

预防用药条件包括: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特定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药物;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包括:根据预防目的选择药物;考虑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操作流程包括:择期手术后,根据手术类型和预防目的选择抗菌药物,按照基本原则给药,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

在手术前一天,主管医生应开具临时医嘱,明确手术前0.5小时需要使用的药物剂量。

对于需要进行皮试的患者,病房护士应完成皮试并记录结果,并执行医嘱并签名。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手术室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追加一次药物剂量,根据药物半衰期来确定。

各科室应提前根据本科手术特点或预计手术时间,将第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如果手术中未使用,应随病人一起带回病房。

为了避免胎儿接受抗菌药物,剖宫产手术应在钳夹脐带或断脐后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医嘱给药,皮试由病房护士完成并记录皮试结果。

在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时,应选择与术前相同的药物。

对于I类切口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用药一次即可;对于I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对于III类切口手术,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3-7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手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手术后感染是患者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为了预防手术后感染,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详细讨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术前和术后的用药。

术前应用主要是为了减少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风险,可以选择口服或静脉注射抗菌药物。

而术后应用则是为了预防手术后感染的发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

在选择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时,应该根据感染风险和具体手术类型来综合考虑。

对于高感染风险的手术,如开颅手术、心脏手术等,通常需要选择广谱抗菌药物进行应用。

而对于低感染风险的手术,则可以选择窄谱抗菌药物或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另外,在使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时,还需要考虑药物的使用原则和剂量调整。

一般来说,应尽量选择对感染原因菌种敏感的抗菌药物,并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不可随意更改药物种类或剂量。

同时,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适当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药物在体内积聚导致毒副作用的发生。

除了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还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问题。

一些抗菌药物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自身情况。

同时,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药物对感染原菌种失效,因此应尽量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对于预防手术后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感染风险和手术类型进行综合考虑,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

同时,需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和避免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健康。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解读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解读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解读1.选择适当的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和术前的细菌定植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一般来说,对于病原体易于产生耐药性的手术,应选择强效抗菌药物;而对于对病原体耐药性较低的手术,选择较低的药物浓度即可。

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开始之前的适当时间内使用,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一般来说,对于长时间手术,应提前使用;而对于短时间手术,可在手术开始时使用。

3.具体手术部位预防:对于不同的手术部位,应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例如,对于皮肤感染易发生的手术,如切口感染易发生的骨科手术,应选用对表皮和黏膜常见致病菌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药物。

4.合理的药物选择:应选择广谱的抗菌药物,能够对手术部位容易感染的病原体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同时,还应考虑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特点。

5.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应根据手术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肝肾功能、过敏史等,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

6.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应尽量在手术前使用,因为预防感染所需的药物浓度需要在手术开始之前达到峰值。

此外,术前使用还可以避免感染的发生,减少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

7.切勿滥用抗菌药物:不应滥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除非有明确的感染风险。

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并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8.术后适当维持用药:手术后应根据病情发展和感染风险,适当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但应避免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以避免出现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总体而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是为了减少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药物以及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都是关键的原则。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手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综合考虑上述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同时,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感染状况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保证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21.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21.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自文件下发之日起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将严格纳入质控考评,各科室须严格遵照执行。

1.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预防用药基本原则2.1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如果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可用克林素霉注射液。

2.2剂量:参考《原则》推荐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2.3术前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2.4术后给药时间:应在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若有高危因素者,术后可4-6小时给药一次。

2.5给药地点:手术室。

3.预防用药条件3.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大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3.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果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规范,提高手术患者治疗质量,减少感染风险,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包括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

二、管理原则:1. 根据手术类型、部位和感染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3. 限制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防止滥用和不必要使用;4. 加强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三、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抗生素预防应尽可能选用剖腹手术常用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2. 手术部位、程度及输血次数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生素类型和用药时长;3. 定期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4. 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及时停药,以避免抗生素滥用。

四、使用禁忌:1. 存在明确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2. 已经使用抗生素治疗或预防其他感染的患者;3. 弥漫性腹膜炎、脓毒症等全身性感染的患者;4.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患者。

五、药物使用监测:1. 对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包括用药剂量、频次及疗程;2. 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评估抗生素使用的效果;3. 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诊,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和教育:1. 对医疗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对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理解;2.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认识;3. 定期开展临床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抗生素使用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七、监督和评估:1. 设立药学医师团队,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评估工作;2. 定期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3. 监督患者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做好用药记录和追踪。

八、其他:制度的具体执行细则由医院制定,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本制度经医院相关部门讨论通过,并于 2022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如有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将依据医院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手术科室,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等。

三、定义1.围手术期:指手术预约的时间,手术开始的时间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的时间段。

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者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应用。

四、抗菌药物选择1.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和感染危险度进行,遵循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2.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在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需经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审批。

五、使用原则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并在手术后继续应用24小时。

2.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可以是口服、静脉注射或外用,具体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决定。

4.应遵循使用规范,避免超量或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

5.应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感染标志物等指标,及时调整和终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抗菌药物管理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2.医生应严格按照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开展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及时报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抗菌药物应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不得由医生私自购买和使用。

4.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库,定期检查库存情况,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出库和使用流程。

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疗效等信息。

七、教育和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的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2.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

八、违规处理任何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医院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将违规行为记入人员档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
发表时间:2019-11-18T14:40:11.890Z 来源:《生活与健康》2019年8期作者:龚丽丽
[导读]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并发症,往往是由于患者自身原因。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并发症,往往是由于患者自身原因(肥胖、术前营养不良、糖尿病、慢性阻塞肺气肿、恶性肿瘤)、医源性因素(手术部位、住院时间、有无植入物)、抗生素的使用(用药时机不当、用药时间太长)、手术时间长短、手术技巧和缝合技术、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低温等危险因素引起的。

SSI包括切口层感染、平片感染、充填网塞感染、材料污染或过期,其中充填网塞感染的原因有外源性的术野污染、内源性的术野污染、补片缝线选择不当、术中补片卷曲等。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地使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患者死亡率、医疗费用、住院时间和再入院率等,不过如何使用抗菌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若使用不规范,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等,反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手术部位感染多发于术后5~6日,超过80%的手术感染发生于术后30内。

国际联合委员会健康组织的SSI判断临床标准为:①伤口中引流出大量脓性物质;②伤口自发裂开,伴随着脓性引流液;③伤口取样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④围手术期切口红肿或引流物流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原则包括术前用药时机、预防用药选择与剂量、疗程、给药途径这四个方面,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术前用药时机:目前不用的指南关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都有着不同的规定,美国CDC2017建议在清洁切口的手术中,缝合切口后即使存在引流管也无须追加预防用抗菌药物;WHO2016反对在术后延长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时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提出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根据具体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污染手术根据具体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SHEA/IDSA2014建议所有类型的手术术后24小时应停止使用抗菌药物;NICE2008建议在麻醉开始时给予单剂量抗菌药物。

根据手术的具体类型,术前用药时机可以选择手术切皮前,在皮肤或粘膜切开前的30min~60min内静脉输注给药,同时要考虑药物的半衰期,保证抗菌药物足以在手术过程中杀灭细菌。

预防用药选择与剂量:国内外指南关于围术期预防抗菌药物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倾向选择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针对格兰阳性菌则推荐克林霉素、万古霉素,针对阴性菌主要推荐氨基糖苷类等;国外指南则是按照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选择抗菌药物,并同时标明推荐强度,会比国内更细致实用一点。

而抗菌药物的剂量则是根据患者体重或体表面积决定,国外指南推荐肥胖患者可以适当加大药物剂量,若手术时间过长则会在手术中追加抗菌药物,国内外的指南均有相关追加周期推荐。

疗程:抗菌药物的作用有效时间应覆盖整个手术过程,在这一前提下尽量缩短术后的抗菌药物疗程,所大部分指南会针对用药最佳时间做出推荐。

给药途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给药途径是静脉输注,只要少部分是口服给药或局部用药。

口服用药通常视为肠道手术做准备,WHO2016建议肠道外科手术可于术前进行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物来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风险。

有关研究表明皮肤黏膜应用抗菌药物后很难达到有效浓度,反而增加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局部用药。

另外还有切口冲洗、腔内灌洗、手术部位涂抹等给药途径,不过目前没有充足的医学证据证明这三种方式能够预防SSI的发生,不过可以不以预防SSI为目的进行操作。

总而言之,可以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类别、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等因素来针对性地选择围术期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使用时机,另外需要注意预防性用抗菌药物并不能完全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所以在围手术期的抗感染工作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