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总结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总结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总结同位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生物学上经常使用的同位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即H、N、C、S、P和O等的同位素。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必修1P40简答题)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
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3.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生成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的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
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
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32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
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DNA的半保留复制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
6.基因工程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中,采用了DNA分子杂交技术。
高考生物素养加强课6 同位素标记法及其应用

④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发现只有供给H
18 2
O的小
球藻释放18O2,证实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H2O
⑤赫尔希和蔡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大肠杆
菌,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的分布,发现DNA是遗传物质
⑥斯他林和贝利斯将狗的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制成提取液,
C.在第二次分裂完成后,形成的4个子细胞核中可能有2、3或4个 细胞含亲代DNA链 D.在第二次分裂完成后,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未被标记的染色体的 条数从0到20条都有可能
C [在第一次细胞分裂中期,由于DNA半保留复制,所有的染色单 体都被标记,即1个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单体条数是40,A错误;在 第二次细胞分裂中期,核DNA有40个,共80条链,不含BrdU的链 为20条,则其中被标记的DNA链所占的比例是3/4,B错误;亲代的 DNA链不含BrdU,在第二次分裂完成后,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 极,由于第一次分裂得到的两个细胞都含有亲代的DNA链,因此形 成的4个子细胞核中可能有2、3或4个细胞含亲代DNA链,C正确; 在第二次分裂完成后,由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的4个子细 胞中都含有被标记的染色体,即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未被标记的染 色体的条数是0,D错误。故选C。]
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CO2→C3→(CH2O),C正
确;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进行两组实验,一组提供H
18 2
O和
CO2,另一组提供H2O和C18O2供给同种植物,而非同时,D错误。
故选C。]
2.(2022·江苏苏州二模)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技术。
下列关于同位素的应用实例,说法正确的是( )
3.减数分裂时核DNA和染色体的标记情况分析 在减数分裂时,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如图是一次减 数分裂的结果(以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例)。
同位素标记技术在生物代谢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同位素标记技术在生物代谢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代谢和药物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而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应用则成为了这个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同位素标记技术是一种利用同位素标记化学键的碳、氢、氮等原子及其代谢产物追踪代谢途径的技术。
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深入研究生物体的代谢途径,还有助于药物研究。
本文将从生物代谢和药物研究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应用。
一、同位素标记技术在生物代谢中的应用1.同位素标记技术在代谢途径研究中的应用代谢途径是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反应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
同位素标记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探究代谢途径的复杂性。
例如,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生物体内脂肪酸的代谢,可以发现脂肪酸的代谢途径不仅涉及到糖异生途径和三羧酸循环,还涉及到其他代谢途径,这些代谢途径相互衔接,共同完成人体内脂肪酸的代谢。
2.同位素标记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在药物代谢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常情况下,药物会在体内代谢成为不同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通过同位素标记技术,可以将药物中的某一部分原子进行标记,然后追踪标记原子在药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代谢产物,从而进一步明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路径和代谢产物。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途径和体内药物互作等方面。
二、同位素标记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举例1.同位素标记技术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癌症治疗是个十分复杂的领域,同位素标记技术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例如,同位素标记技术可以用来研究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变化情况。
通过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应用,研究人员可以清晰地了解某一种化疗药物在药物代谢途径中所处的位置和药物代谢路径,进而研究不同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变化情况,从而为癌症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2.同位素标记技术在卫生产品研究中的应用卫生产品作为一个较为关键的领域,因其需要处理与人体生理、代谢相关的产品,而同位素标记技术在其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高一生物标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生物标记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学中的标记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通过使用特定的标记物质,研究人员可以追踪、定位和观察细胞、分子或生物体的相关变化和活动。
标记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生态学、基因工程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高一生物学中的标记技术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标记物质,通过探测其放射性衰变来进行相关研究。
这种标记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物质的转运、代谢和分布等。
1. 应用范围:适用于研究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生物化学反应、荧光定位法无法达到的研究领域。
2. 标记方法:选择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如碳14、氚等),通过物质与放射性同位素的反应,使其标记。
3. 检测方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特性,使用放射性测量仪器进行精确检测。
二、生物化学标记技术生物化学标记技术是利用生物分子与标记物质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关系来进行研究。
常用的有酶标记、荧光标记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等。
1. 酶标记技术:利用酶与底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采用充当标记物质的酶来标记分子,通过底物的显色反应来观察标记结果。
2. 荧光标记技术:利用荧光染料与生物分子结合,通过观测标记物的荧光发射来研究分子的定位、转运等。
三、基因工程标记技术基因工程标记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生物体中,并使其与细胞或组织特异性表达,从而实现对生物体内部过程的研究。
1. 质粒载体标记技术:将外源基因嵌入质粒中,然后在受体细胞内进行转染或转化,使其表达纳入的外源基因,观察标记物在受体细胞或组织中的位置、数量以及功能。
2. 病毒载体标记技术:将外源基因嵌入病毒基因组中,通过病毒感染或转染方式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细胞,实现对目标细胞的特定表达。
四、生物标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标记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手段。
1. 荧光显像技术:使用荧光标记物与疾病相关物质结合,通过显微镜观察标记物的荧光信号来确定疾病的位置和范围。
同位素标记法高中生物总结

同位素标记法高中生物总结同位素标记法,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它就是一种研究生物分子和化学反应的好工具。
简单来说,科学家用这种方法在分子中加入一些特别的“标签”,这些标签就像是给分子穿上了个显眼的衣服,让它们在复杂的生物反应中脱颖而出,嘿,这可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命奥秘的绝佳法宝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度了解一下这个有趣的概念吧。
1. 同位素是什么?1.1 同位素的定义好,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啥是同位素。
它们就是元素的一种变体,核子数不同但化学性质一样的“兄弟”。
想象一下,氢有三种:普通氢、重氢(氘)和超重氢(氚),就像家里的三兄弟,各有各的特点,但长得差不多。
重氢比普通氢多了一个中子,分子量也就稍微重一些。
通过这些“重兄弟”,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追踪化学反应的路径,真是让人眼前一亮!1.2 为什么使用同位素?那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非要用同位素呢?这就要提到它们的独特性了。
同位素在化学反应中会表现得和普通元素一模一样,但在实验室里,我们却可以用一些特殊仪器轻松分辨它们的不同,像侦探一样找出反应的细节,简直酷炫无比!2. 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2.1 追踪营养物质首先,同位素标记法在追踪营养物质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举个例子吧,植物需要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科学家们可以用标记的二氧化碳进行实验,这样就能看见植物究竟如何吸收和转化这些营养,像是在给植物做个“体检”,清楚明白它们的“饮食习惯”。
这不光能帮我们理解植物的生活,更能推动农业的进步,让农民种地更轻松。
2.2 研究代谢过程再来谈谈代谢过程的研究。
同位素标记法也能用来观察动物体内的代谢情况。
比如,科学家给实验小鼠喂食标记的营养物质,通过追踪这些标记物的流动,能发现它们在小鼠体内的代谢路径,就像解开一场生物界的“逃脱游戏”。
这对药物开发和疾病治疗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毕竟谁不想早点找到治病的“良方”呢?3. 同位素标记法的未来3.1 新技术的崛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同位素标记法也在不断发展。
高中生物同位素标记法总结

高中生物同位素标记法总结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高中生物里一个特别有趣的东西——同位素标记法。
听起来有点拗口,其实它就像是生物学里的“小侦探”,帮我们追踪各种生物分子的“去向”。
1. 同位素标记法概述1.1 什么是同位素标记法?说白了,同位素标记法就是用一种特殊的“标记”来追踪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动和变化。
这种标记就是“同位素”。
比如,大家都知道碳,碳有很多种“兄弟”,我们叫它们同位素。
普通的碳是碳12,而我们有时候会用碳14这种不同的碳来标记。
这些标记的“兄弟”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得和普通碳一样,但它们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它们能被“发现”。
1.2 为什么要用同位素标记法?我们用这个方法来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比如说,我们想知道植物是怎么进行光合作用的,我们就可以用带有碳14的二氧化碳来“标记”植物,看看这些碳14最终去了哪里。
这样一来,植物的“秘密行动”就会暴露出来,咱们也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它们的内部“动态”了。
2. 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2.1 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化学中的作用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举个例子,科学家们曾经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细胞如何合成蛋白质。
通过在氨基酸中引入同位素,研究人员可以跟踪这些氨基酸在细胞内的“旅行路线”,从而揭示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这就好比给细胞装了一个GPS,让我们能清晰地知道它们的行动轨迹。
2.2 在医学中的应用在医学领域,同位素标记法也有很多“好戏”。
比如说,医生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诊断一些疾病。
通过注射带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医生可以通过成像技术看到体内的“异常区域”,这就像是给身体做了一个“全景扫描”。
这种方法帮助医生更快、更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根源。
3. 实施同位素标记法的步骤3.1 选择合适的同位素首先,我们得选择合适的同位素。
这个过程就像选购商品一样,得找对“品类”。
不同的同位素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因此要根据实验的需要来挑选。
比如,碳14和氢3是常用的同位素,各自有其独特的“本领”。
同位素示踪法在高中生物中的应用归纳

同位素示踪法在高中生物中的应用归纳1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的方法。
常用的标记元素有:(1)14C:常用于标记CO2,葡萄糖,生长素等物质中的C,也可用与标记生长素的运输方向(2)18O:常用于标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H2O,CO2,O2,葡萄糖等,(3)3H:经常用于标记核苷酸示踪DNA,RNA的分布(4)15N:常用于标记无机盐,示踪在自然界中的N循环,也可用来标记氨基酸等(5)32P:常用于标记核酸,标记含P的无机盐可示踪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利用状况,也可用来标记DNA的复制情况(6)35S:标记蛋白质,在研究遗传的物质基础实验中标记噬菌体例11.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气中的C02,CO2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进入叶内。
陆生植物能不能通过根部获得碳源,且用于光合作用?请做出假设,且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成相关实验问题。
(1)假设为:。
(2)利用实验器材,补充相关实验步骤。
(3)方法和步骤:①;②;③对菜豆幼苗的光合作用产物进行检查。
结果预测和结论:。
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是,原因是。
答案 (1)陆生植物能通过根部获得碳源 (2)①把适量含有NaH14CO3,的营养液置于锥形瓶中,并选取生长正常的菜豆幼苗放入锥形瓶中②将上述装置放在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培养③结果预测和结论:在光合作用产物中发现有14C,说明陆生植物能通过根部获得碳源,用于光合作用。
如果是在光合作用产物中没有发现14C,说明陆生植物不能通过根部获得碳源,用于光合作用。
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是:在光合作用产物中发现有14C,说明陆生植物能通过根部获得碳源,用于光合作用。
原因是陆生植物的根部可以吸收土壤中的CO2和碳酸盐,用于光合作用。
例2将植物细胞放在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的环境中,温育数小时。
然后收集细胞,粉碎并轻摇匀浆,进行分级离心以获得各种细胞结构。
放射性3H将主存在于()A.核仁、质体和高尔基体 B.细胞核、核仁和溶酶体C.细胞核、核糖体和液泡 D.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例3 从某腺体的细胞中提取一些细胞器,放入含有14C氨基酸的培养液中,培养液中有这些细胞器完成其功能所需的物质和条件,连续取样测定标记的氨基酸在这些细胞器中的数量,下图中能正确描述的曲线是()例4.用32P标记了水稻体细胞(含24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次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A.中期24和12、后期48和12 B.中期24和12、后期48和24C.中期24和24、后期48和12 D.中期24和24、后期48和24 例5.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外壳,然后去侵染含31P与32S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外壳()A.少数含32P、大多数含31P和全部含32SB.只含31P和少数含32SC.少数含32P、大多数含31P和少数含35S、大多数含32SD.只含32P和大多数含35S。
热点专题7同位素标记法-2025年生物学高考总复习课件

高考总复习·生物学
2.与荧光标记法的区别 (1)常用的荧光蛋白有绿色和红色两种:①绿色荧光蛋白(GFP)常用的是 来源于发光水母的一种功能独特的蛋白质,蓝光或近紫外光照射,发射 绿色荧光;②红色荧光蛋白来源于珊瑚虫,是一种与绿色荧光蛋白同源 的荧光蛋白,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可发射红色荧光。 (2)运用到荧光标记法的实验:①“细胞融合实验”:这一实验证明了细 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 据”: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荧光标记的手段,直接观察到某 一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返回导航
高考总复习·生物学
【解析】蛋白质和DNA中都含有N,用15N标记的噬菌体并没有将蛋白质 和DNA分开,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探究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时, 不能说明为DNA;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只存在于DNA中,用15N或32P标 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可研究有丝分裂过程中DNA的复制方式;用 3H标记的亮氨酸注射到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带标记的亮氨酸能参与 蛋白质的合成,故能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H2O和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用18O标记H2O、14C标记CO2,可分别研究光合 作用中O2的来源和C的转移途径。
返回导航
【解析】1941年鲁宾和卡门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20世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利用14C标 记CO2,探明了CO2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这一途径就是卡尔文循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跟踪进入细菌内 的化学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从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生物学家研 究患者遗传家系推测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没有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返回导航
高考总复习·生物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生物学中的应用总结
同位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生物学上经常使用的同位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即H、N、C、S、P和O等的同位素。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必修
1P40简答题)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
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3.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生成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的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
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
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32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
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DNA的半保留复制
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
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
6.基因工程
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中,采用了DNA分子杂交技术。
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 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标记,以此为探针使之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受体细胞中。
另外,还可采用同样方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不同的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的是mRNA。
7.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
32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探针,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样本上的遗传信息,从而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用在植物有机物的运输研究过程中。
示踪原子不仅用于科学研究,还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射线能破坏甲状腺细胞,使甲状腺肿大得到缓解。
因此,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