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七年级(下)历史导学案主备:审批:审核:班级:组别:姓名:教师评价:

网络技术应用全套教案

第一课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课题】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和拓扑结构;(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 过程及方法: (1)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 (2)能利用所学网络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网络的神奇作用,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参及网络技术学习的态度。 (2)认识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学习,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环境】:硬件:网络教室,投影仪;软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定义。 【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让我们眼花缭乱,因特网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信息爆炸的威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 (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阅读课本P2~P3,并填表1-1) 活动一:小组讨论总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计算机网络。 活动二::结合活动一中列举的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实例,总结归纳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虽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

面,但所有的应用可以归结为三大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及分布控制。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定义 活动三:了解学校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情况。 总结两点: 1、计算机网络组成: (1)、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 (2)、通信协议。 (3)、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2、计算机网络是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通过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互相连接起来,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覆盖的面积的大小来分: 名称网络规模大小 局域网LAN 10千米以内 城域网MAN 10千米到60千米以内 广域网WAN 100千米以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61671

当前位置:首页>>初中历史>>教师中心>>同步教学资源>>教师用书>>七年级下册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处理,教师可以做两种选择:一种是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为教学重点。教材在前两个子目中分别叙述“创立”与“完善”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隋朝的历史任务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但是隋朝不经常举行考试,录取的人不多,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固定制度。唐朝的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充国学规模,扩大考生来源,增加考试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完成这些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另一种是充分利用课文中提供的材料、“阅读分析”,把教学重心放在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影响上,并对科举制度进行具体、客观的评价。例如,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

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学案

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总第4课时)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 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 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 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三、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下列对科举制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举制诞生在隋朝 B、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 C、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科举制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A、隋朝、明朝 B、隋朝、清朝 C、唐朝、明朝 D、唐朝、清朝 5、一位贫穷的读书人想要通过考试凭才华入官场,他的理想最早只能在哪个朝代实现 A、东晋 B、西晋 C、隋朝 D、唐朝 6、明经考试中的“帖经”试题类型,类似于我们今天哪种题型? A、选择题 B、填空题 C、问答题 D、材料分析题 7、假如你武艺高超,要参加武举考试,最有可能是哪个帝王在位时 A唐高祖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 8、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哪些? 【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制的创立学案教案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 课型:__________ 备课日期________ 上课日期___________ 主备人:____________ 执教人:_____________ 审阅签字:_____________ 序号:4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学习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3、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导入新课: 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 成绩的取得与一次次的考试是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考试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选拔方式。那大家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科举制的创立。 【自学指导】 一、科举制的诞生 1、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 2、隋朝为什么要创立科举制? 3、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 二、科举制的完善 1、科举制的完善是哪个朝代完成的? 2、唐朝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有哪些? 3、看书、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精讲透析: 1、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工作? 2、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重要? 3、“学习了科举制后,请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 科举制的影响 其中很重要一条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良好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1、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要。 3、科举制的发展线索:创立于____________ ,完善于___________ ,发展于宋和明清,废除于 ____________________ ,延续1300多年,影响深远。 4、科举制的影响: ①科举制改善了 ___________ ,使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科举制促进了 _______________ 的发展,士人___________________ 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也促进了 _______________ 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 __________ ,大大有利于的繁荣。 【自我评价】掌握的很好好一般 【学习心得】

网络技术应用》全套教案课程

第一课 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课题】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和拓扑结构;
(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
(2)能利用所学网络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网络的神奇作用,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参与网络技术学习的态度。
(2)认识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学习,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
互作用。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环境】:硬件:网络教室,投影仪;软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定义。
【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让我们眼花缭乱,因特网
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信息爆炸的威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
(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阅读课本 P2~P3,并填表1-1)
活动一:小组讨论总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计算机网络。
活动二::结合活动一中列举的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实例,总结归纳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虽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所有的应用可以归结为三大功能:资源共享、数
据通信和分布处理与分布控制。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定义
活动三:了解学校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情况。
总结两点:
1、计算机网络组成:
(1)、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
(2)、通信协议。
(3)、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2、计算机网络是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通过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互相连
接起来,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覆盖的面积的大小来分:
名称
网络规模大小
局域网 LAN
10 千米以内
城域网 MAN
10 千米到 60 千米以内
广域网 WAN
100 千米以外

七年级历史教案-科举制的创立

七年级历史教案-科举制的创立 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 【时间】 【地点】七年级(3)班 【课题】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 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 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转载自第一范文 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e4513072.html,,请保留此标记。)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具】小黑板(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P13 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 导入新课:

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 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 (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创立完善 (老师简介)1、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进士科主要考核内容的变化:时事策论/隋炀帝、加试经史/唐太宗、加试杂文/ 唐高宗、诗赋/唐玄宗 思考下列古文的含义: 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思考P16“动脑筋”: (有,填空题。) 思考P18“活动与探究1”: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观点? (不妥,熟悉朝廷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但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二、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第4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本的难点: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时]1时 [型]新授 [教具]地图册、科举制度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 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 三、讲授新: 、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 2、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例如: 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考点:隋唐的科举制度 1、(2010·聊城学业考试)“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的分析理解能力。“金榜”“寒窗”“名字香”“一举成名”与科举制度相符合。 2、(2010·重庆中考)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朝B.康朝C.明朝D.清朝 【答案】选A。 3、(2010·南京学业考试)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答案】选A。 4、(2010·淮安中考)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与科举考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密切关系。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内容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选A。 5、(2010·山西中考)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了三分之二。这种变化说明 A.唐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 B. 唐政府力求以才学选官 C.唐朝社会文学艺术繁荣 D. 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答案】选A。 6、(2009·湘西中考)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你知道中国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从何时

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模块_百度.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模块 【第一套】 1.查看网上邻居中计算机ZXRD_5下D盘所共享的资源。 2.打开网上邻居,将计算机ZXRD_5下的D盘映射为J盘网络驱动器。 3.添加局域网中计算机ZXRD_6下的打印机为网络打印机(其它设置均为默认值。 4.设置不允许其他计算机使用我的打印机,并重启计算机使设置生效。 5.添加NetBEUI协议,并重启计算机使设置生效。 6.将访问控制更改为:“用户级访问控制”,指定用户组为:“教育专家小组”。 7.设置本机网卡只绑定TCP/IP协议。 8.设置本机禁用WINS解析。 9.设置MODEM拨号之前,等候拨号音。 10.从程序组中打开IE的快捷方式。 11.将当前网页的编码调整为:"简体中文(GB2312"。 12.在当前IE窗口中,将"文件夹"栏进行隐藏。 13.从IE地址栏中,访问https://www.360docs.net/doc/4e4513072.html,网页。 14.使用菜单转到最近访问过的"中国雅虎"网站。 15.按日期顺序查看历史记录。 16.设置当前网页上的图片为桌面项。

17.打印当前网页,并打印链接列表。 18.使用IE中的搜索功能,设置自定义搜索时使用搜索服务器。 19.使用IE的搜索功能,搜索内容为"职称评定"的网页。 20.添加当前网页到收藏夹,并允许脱机使用。 21.将收藏夹中的"电台指南"设置为允许脱机使用,其它设置均为默认值(要求用鼠标右键操作 22.在当前BBS上回复"询问"的帖子,内容为:"收到" 23.在IE中,以链接的形式将当前网页发送给:tech@https://www.360docs.net/doc/4e4513072.html, 24.在桌面上设置IE的主页为"默认页" 25.在桌面上为计算机上看到的Internet内容设置分级审查,暴力级别为"1",密码为"1234" 26.设置IE当前页中,网页文字的颜色为"第一行第四种" 27.下载FTP上"data_base"文件夹下的readme.txt文件到我的文档中 28.在站点管理中,将Test文件夹下"测试"FTP站点登录方式由匿名改为正常登录,并设置用户名为:"test",密码为:"test" 29.在CuteFTP上,在远程站点中,建立一个名为:"我的文件"的文件夹。 30.在当前Outlook中设置查看当前视图时隐藏已读或忽略的邮件。 31.不打开邮件,将最后一封邮件的附件保存到桌面上。 32.以附件的形式发送桌面上的"照片"到test@https://www.360docs.net/doc/4e4513072.html,,主题和内容均为:"我的照片"。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第一单元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课程标准: 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本课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培养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科举制创立和完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用。 教学难点: 科举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和其对中外的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述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温故知新: 1、“开元之治”是何时出现的治世局面?其措施有哪些?(唐玄宗前期;重视人才、注重吏治、提倡节俭) 2、列举唐朝农业中出现的新农具、新技术?(曲辕犁和筒车、水稻育秧移植栽培)手工业中的制瓷中心及艺术珍品?(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商业中的大都市、长安城的布局特点?(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市坊分开) 3、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安史之乱)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请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善于用人)那么,你们是否知道,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请看视频《谁料皇榜中状元》选段——(引出科举制度)新课讲解: (一)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环节一: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阅读课文第17页第一自然段,回答: 1、魏晋以来,官员的选拔标准是什么?(门第高低) 2、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有什么弊端?(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当官,不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3、如果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选官?(考试、开科取士) 环节二:自学展示(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实施评价) 环节三:点拨深化(师生互助,利用多媒体课件深化讲解内容) 1、补充背景材料: 魏晋以来,设立中正官考察人品,把人按人品分为九个等级,得到上品评价的人就可以推荐做高品的官,这叫做“九品中正制”。 后来,高官大户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各级中正官也由他们任命或直接担任。 于是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是世族就得到好评,祖宗没做过高官就一定得差评,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2、梳理自学问题: 魏晋以来,官员的选拔标准是门第高低,这使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当官,不利于国家对人才的选拔。建议统治者可以通过考试、开科取士来选拔人才。 (二)科举制创立的过程 环节一: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初中历史教案-历史教案-科举制的创立

初中历史教案-历史教案-科举制的创立初中历史教案-历史教案,科举制的创立 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 【时间】 【地点】七年级(3)班 【课题】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 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 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 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具】小黑板(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 世”,P13 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 导入新课: 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 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 (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计算机网络第4套试题复习过程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计算机网络第4 套试题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计算机网络第4套 一、单项选择题 操作系统部分 1.若一个单核处理机的系统中有多个进程存在,则这些进程是 A.并发运行的 B.并行运行的 C.封闭运行的 D.单道运行的 2.组成操作系统的主要部分是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 A.进程线程管理 B.用户管理 C.死锁管理 D.网络管理 3.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进程,下列哪一个不能作为进程来管理? A.内存换页程序 B.中断服务程序 C.打印程序 D.用户应用程序 4.当用户在终端窗口通过输入命令来控制计算机运行时,使用的是操作系统的哪一种接口? A.命令行 B.系统调用 C.函数库

D.应用编程接口 5.下列指令中,哪一种可以在用户态下执行? A.设置控制寄存器指令 B.算术运算指令 C.关中断指令 D.切换栈指针指令 6.进程调度所需的信息——进程优先级——是存放在下列哪一项中? A.进程控制块 B.进程调度队列 C.源代码 D.编译生成的目标文件 7.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具有多种状态,当它从等待态转换为就绪态时称为 A.唤醒 B.阻塞 C.调度 D.分派 8.当一个新的进程创建完成后,该进程的进程控制块将被插入到下列哪一个队列中? A.就绪队列 B.运行队列 C.阻塞队列 D.挂起队列 9.请分析下列程序。 int main() {

printf("This is in main program"); if(fork()==0) printf("I am in child process"); else printf("I am in parent process");} 程序正确运行后结果是 A.This is in main program I am in child process I am in parent process B.This is in main program I am in child process C.This is in main program I am in parent process D.This is in main program I am in child process This is in main program I am in parent process 10.在Pthread线程包的使用中,当用户需要结束一个线程时,可以使用的线程库函数是 A.pthread_create() B.pthread_exit() C.pthread_yield() D.pthread_join() 11.进程并发执行时,若两个并发进程包含同一共享变量,则它们存在下列哪一种关系? A.同步关系 B.父子关系 C.平等关系 D.主从关系 12.当多个进程并发执行且需要相互通信时,下列哪一种方法最适合传送大量的信息? A.共享内存 B.信号量 C.消息传递 D.管道 13.下列关于生产者消费者的叙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生产者往缓冲区放产品前要先使用P操作确保缓冲区有空闲槽 B.生产者往缓冲区放产品前要先使用V操作确保缓冲区有空闲槽 C.消费者从缓冲区取产品前要先用P操作确保缓冲区互斥使用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精品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指导课前预习工作: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做好预习工作。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考试究竟怎样考。一个普通读书人怎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提到哪几位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哪些历史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如岳飞、司马光等。第四组:排练一个短剧小品(1分钟以内)“看榜文”。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材简析 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 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用 2、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 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科举制的历史知识及这一时期从科举制而入仕的名人 2、图片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请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很好,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善于用人)正确。那么,你们是否知道,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科举制度)不错。也许你们听说过科举制度,但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读书人怎样才能适应它的要求,达到升官入仕的目的。哪一科最重要等等。知道这些的人可能不多,今天我们就专题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二)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设计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设计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本课的难点: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科举制度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 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注 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 3、“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例如: 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 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 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 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4、学习“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可以在前两个子目学习的 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注 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 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 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5、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活动。 6、苯淌υ诒究谓萄е形蘼凼亲约航彩龌故且导学生活动,都 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 四、小结: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 事记”。并观看反映科举制度的多多媒体资料 五、练习: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为什么?

2020网络技术试卷4(有答案)

第四套 【第1题】小明家通过ADSL接入因特网,现有两台配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要求在家中任意房间可同时上网,需要再配置的设备是( ) A、分配器 B、集线器 C、服务器 D、无线路由器 【第2题】某同学制作了一个ASP页面,想观察其页面效果,可以( ) A、直接双击该文件 B、直接用IE访问该页面 C、发布到网站用IE访问该页面 D、使用FrontPage软件打开并运行页面 【第3题】下列关于浏览器收藏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收藏夹可以像资源管理器一样进行剪切、复制和粘贴操作 B、正常情况下,Windows 7安装完毕,在收藏夹下有一个默认的“收藏夹栏”文件夹 C、收藏夹可以自动添加浏览过的网站 D、收藏夹可以备份,在重新安装系统后可以导入备份的收藏夹 【第4题】郑明等6名同学为完成一项社会实践任务而分工收集相关资料,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已连成局域网的多台计算机。由于资料中的文件很大,工作中为方便共享资料,下列选项中较好的做法是( ) A、各自把存放收集文件的文件夹设置为共享,在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后,允许互相访问共享文件夹 B、各自准备一个U盘,以便拷贝这些文件 C、每天把全部文件打印6份,每人一份 D、用电子邮件每天互相发送收集到的文件资料 【第5题】下列关于文件或文件夹搜索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能按名称、修改日期或文件类型搜索 B、不能对搜索到的文件或文件夹进行复制或删除 C、只能在“开始”菜单中找到搜索功能 D、可搜索到在两个指定日期之间创建或修改的文件或文件夹 【第6题】老师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个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制作MTV作品的任务,制作完成后将作品提交到学校的服务器上,你认为最合适的提交方式是( ) A、E-mail B、QQ C、Blog D、FTP(MTV容量比较大,容量大的文件选择FTP上传或下载) 本题答案: D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科举制的创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⑶ 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2)通过角色扮演,借助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辅助,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堂,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创立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2、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分组讨论。 2.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那么是什么呢?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我们今天就谈谈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题名时,提到金榜题名时,我们立马就会想到考试,我们每个同学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魏晋时期按门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①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②还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这样选拔官吏的实权并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2.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炀帝时期的读书人,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概括总结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贡献? 3.小组讨论:科举制的诞生的作用。教师总结科举制与它的本质区别是: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科举制的创立。 过渡:隋朝科举制虽然规模不大,还不完善,但却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科举制在唐朝是怎样完善的?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重要?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学生甲: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扩进学舍,增加学员,考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学生乙:武则天时,大力提倡科举,举行殿试,不仅有文举还开设武举。 学生丙: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主要考试内容(用多媒体打出板书内容,让学生思路清晰) 进士及第是一种高荣誉,人称“登龙门”。新进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曲江参加国宴,在曲江垂帘观看。高门权贵也云集于此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新科进士们附诗抒情、春风得意。 3.看书、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 (过渡):我们现在学习了这么多,请大家讨论一下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及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科举制的影响 由学生讨论后整理得出如下结论 ⑴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 A、科考形式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考试。 B、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为封建统治阶级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网络技术应用全套教案

网络技术应用全套教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一课 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课题】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和拓扑结构; (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 (2)能利用所学网络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网络的神奇作用,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参与网 络技术学习的态度。 (2)认识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学习,生活方 式的深刻变革,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环境】:硬件:网络教室,投影仪;软件:多媒体辅助教 学软件。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定义。 【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各 种各样的网络应用让我们眼花缭乱,因特网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信 息爆炸的威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 认识。 二、新课讲授 (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阅读课本 P2~P3,并填表1-1) 活动一:小组讨论总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计算机网 络。 活动二::结合活动一中列举的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实例,总结 归纳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虽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所 有的应用可以归结为三大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 与分布控制。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