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初一下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科 举 教育: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制 的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唐 文学 : 影 诗的繁荣。 响
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 世界: 影响。(如新罗、日本)Βιβλιοθήκη 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 无一寸铁,佘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敢 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 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 锦上添花。
应试场面
贡院考场
举子看榜图
捷报
二、科举制的完善
1.朝代:唐朝 2.人物: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3.过程 (1)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人数 (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2)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3)唐玄宗:丰富考试内容,诗赋成为进士 科主要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政治: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
武举考试内容:
负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
殿试
我还要准备参加皇帝亲自主 持的殿试。这样,既增加了考试 的严格性,又增加了我们的光荣 感,觉得自己是“天子门生”了, 更加忠君爱国。
诗赋
推动文化的繁荣(诗歌) 和教育的发展
秀才 举人(解元) 贡生(会元) 进士(状元)
他们谁的成绩好?
2003年6月25日四川发 现清代科举考试准考 证和补考证。 这是在四川成都发现 的清代科举考试准考 证《院试卷结票》 (左)和补考证 (右)。清代科举考 试准考证名为《院试 卷结票》, 是清代光 绪年间成都府华阳县 的李升荣参加秀才考 试时所用。
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1.背景:
一、科举制的诞生
魏晋以来,设立中正官考察人品, 把人按人品分为九个等级,得到上品评 价的人就可以推荐做高品的官,这叫做 “九品中正制”。 后来,高官大户把持了所有的高官 显职,各级中正官也由他们任命或直接 担任。于是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 准,是世族就得到好评,祖宗没做过高 官就一定得差评,形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教学课件】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金榜题名 名落孙山 独占熬头 连中三元 蟾宫折桂
2021/8/17
13
1919年,越南举行了最后一科会试,取中23名。此 后,科举制度在越南和世界历史上终于完全退出了 历史舞台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 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 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 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 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 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 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 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2021/8/17
黄梅戏《女驸马》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 原来纱帽罩婵娟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作高官 为了多情李公子 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喜洋洋 就等告假回故乡 见了李公子 我送他一个状元郎
1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隋朝科举制度的诞生
1、隋文帝时期: 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期: 正式设置进士科 科举制正式诞生
二、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时期: 扩充国学规模 开创殿试
2、武则天时期 开创武举
3、唐玄宗时期: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用人制度
2、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31/、8/17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
10
2021/8/17
何 物 动 八人 月, 桂二 月 杏 花
11
2021/8/17
2006年10月1 日,韩国首尔, 身着韩国传统 服装的老年韩 国人正在扮演 参加一个国家 考试 “Gwageo” (科举)。 “Gwageo”最 早出现在公元 958年,是为了 选拔政府官员, 在1984年就废 除了。
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_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1、明清时期,科举试卷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不 许发挥个人见解,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2、使大批知识分子不愿从事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 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3、推动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削弱其独立意识与批判 精神,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 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 (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 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 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 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 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 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 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这样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弊端呢?
选拔官员的权利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 于中央集权。
隋文帝为什么要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
①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② 、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旧的 选官制度使的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 人得以出任官职,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
赚 得 英 雄 尽 白 头 。
太 宗 皇 帝 真 长 策 ,
天 下 英 雄 , 入 吾 彀 中 矣
你是怎样理解唐太宗的这句话的?
• 这句话表达了坐定天下的皇帝们对于人才 的态度,那就是要将人才都纳入到体制中 来,为我所用。
2、武则天: 创殿试、武举
3、唐玄宗:以诗赋为科考主要内容
曾八次举行殿试
2、方式: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考试与原来的选官制度相比有哪些进步 和影响? • 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 有利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适应了统一的 需要
范丽君——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3、唐太宗看到很多中举士子鱼贯而出时,高 兴地说:天下人才都为我所用了。这一记 载(B ) A反映了我国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 B能说明唐朝科举制的实施情况 C属于后人杜撰且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D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
人名尽处是孙山 名落孙山 贤郎更在孙山外
梳理知识
阶段
形成 (隋朝)
关键人物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主要贡献
开始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 扩充国学规模 首创殿试和武举 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完善 (唐朝)
武则天 唐玄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决问题
隋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远古:“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夏商周:“家天下”“世卿世禄”
战国时期:“游说”和“自荐”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扩大国学 (1)原因:笼络人才 (2)作用:促进了唐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创殿试、武举 (1)殿试:公平、公正、透明
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首创殿试、武举
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创殿试、武举 (1)殿试:公平、公正、透明 (2)武举:增强军事实力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诗赋的发展
“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
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 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 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 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科 举 制 创 立 的 意 义
选拔权力: 地方——中央
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扩大国学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中图版)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D )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 2、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 机制是 ( C ) 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 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
★1、科举制诞生以前我国采取什么方法
选拔官员?
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 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 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 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 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 人才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 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 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 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 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 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士 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材料: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 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 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 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促进文学艺 术的发展也促 进唐朝诗歌的 繁荣与发展。
李白 中
杜甫
白居易
★他们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其
谁考中进士?
三、科举制度给隋唐社会和世界带来 什么影响?
科举制的结束
张之洞
袁世凯
★1905年9月2 日,袁世凯、张 之洞奏请立停科 举 。延续1300多 年的科举制废除 了。(清朝末年 被废除)
【精品历史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寒门苦读
一朝登天
科举制的诞生 原因: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朝代:隋朝 人物:隋文帝、隋炀帝 过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意义:打破门第限制,将选官权集中到中央
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只
——《晋书·刘毅传》
注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重
——《晋书·王沈传》 门
世界 俄国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到来
中国 现代史
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917年) 五四运动(1919年)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界 新中国成立(1949年) 开始社会主义现
代化道路的探索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二)目标 (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 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 ;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 (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 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 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 问题进行论述。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 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 试。”
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 《中国的科举考试》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 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 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 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地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 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 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自主预习,自我提高一、科举制的诞生(1)、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的人,却不能到和担任高官。
(2)、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的过程:①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他令各州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②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科举制度的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集中到。
二、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两科最重要。
、、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2)、①重视人才的和。
②时大力提倡,开创和。
③时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亲自面试。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1)、科举制改善了,使得有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任职。
(2)、科举制促进了,士人用功读书的。
(3)、科举制也促进了,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大大有利于的繁荣。
科举制影响的弊端:A\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科举考试,不愿从事学术研究和科技专研;B、科举考试控制了读书人,使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削弱,逐渐沦为统治者的附庸。
四、科举制结束的时间:科举制度在我国社会延续了年,直到被废除。
共同学习,合作提高1、阅读教材“科举制的诞生”思考:(1)魏晋以来,官员选拔制度的依据是什么?你作何评价?(2)针对上述弊端,隋文帝是怎样解决的?(3)正式创立科举制的是谁?科举选官有何重要意义?2、细读教材“科举制的完善”,完成以下问题:(1)唐太宗为什么扩充国学规模?他的举措使国家教育事业出现了什么景象?(2)殿试的实行对科举考试的完善有何作用?(3)武则天重视科举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4)唐朝为何会出现诗歌繁荣的景象?在唐朝成就斐然的文学艺术界人士繁若星辰,这说明了什么?3、细读教材“科举制的影响”完成以下问题:(1)见教材“活动与探究”,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2)你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回顾总结,建构知识网络出现:__________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件

考什么?
分科考试
(隋唐)进士科:以策论为主,唐玄宗增加诗赋。
(唐朝)明经科:以儒家五经为主。
明法科:以律令为主。
明书科:以书法为主。
武举科:箭射、马枪、负重、言语、材貌等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二、科举制的完 善
看书、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
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
2、关键人物
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隋炀帝分别作出了哪些贡献?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官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请思考:科举制度的诞生有什么样的作
用,它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总结: 门第不高(寒门)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有利于提 高政府办事效率,适应了统一的需要
二、科举制的完善
1、考试科目众多,以明经、进士率极底
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现 存 的 唯 一 一 张 状 元 卷
唐太宗
开创殿试
创设武举
武状元苏乞儿
武则天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曾八次举行殿试
唐玄宗
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 试好不好,为什么?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 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 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 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 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 的促进作用。
AB
3 .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B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4.“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是哪个皇帝说的( A.隋文帝 B.唐玄宗 C.唐高祖 5.科举制度在何时被废除( D )
D
)
D.唐太宗
A.隋朝 B.明朝
C.清初 D.清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科举制的诞生几位关键人物,他们有怎样的主要贡献?
教师总结:
隋文帝:(主要贡献)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主要贡献)正式设置进士科
二、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1、提问:科举制的诞生几位关键人物,他们有怎样的主要贡献?
教师总结:
唐太宗:(主要贡献)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录取极严
教学设计
题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总课时
1
学校
星火一中
教者
刘远航
年级
七
学科
历史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2011年3月8日
教
材
分
析
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指导课前预习工作: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做好预习工作。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考试究竟怎样考。一个普通读书人怎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提到哪几位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哪些历史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如岳飞、司马光等。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课堂小结
(5分钟)
2、科举制一直延续了多少年,到什么时候废除的?
根据学生总结情况,纠正错误,补充不足,总结本课
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背诵回答,加深记忆
△总结本课内容,标注重、难点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武则天:(主要贡献)大力提倡科举制,开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主要贡献)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2、科举制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提问:科举制的影响?(课本P19)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善于用人
科举制度
根据学案了解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根据讲解把学案中这一问题的答案填出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学情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深远。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反思
第一课时
导入
(8分钟)
授新课
(32分钟)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请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很好,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正确。那么,你们是否知道,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不错。也许你们听说过科举制度,但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读书人怎样才能适应它的要求,达到升官入仕的目的。哪一科最重要等等。知道这些的人可能不多,今天我们就专题学习这一内容。
根据讲解把学案中这一问题的答案填出
根据课本背诵回答问题
△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点
△知识扩展,让学生了解与科举制相关的知识
◇小黑板、学案
△列表讲解关键人物及主要贡献
○背诵时间过少,须多给时间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
点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
难
点
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