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合集下载

初一下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初一下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科 举 教育: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制 的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唐 文学 : 影 诗的繁荣。 响
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 世界: 影响。(如新罗、日本)Βιβλιοθήκη 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 无一寸铁,佘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敢 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 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 锦上添花。
应试场面
贡院考场
举子看榜图
捷报
二、科举制的完善
1.朝代:唐朝 2.人物: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3.过程 (1)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人数 (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2)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3)唐玄宗:丰富考试内容,诗赋成为进士 科主要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政治: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
武举考试内容:
负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
殿试
我还要准备参加皇帝亲自主 持的殿试。这样,既增加了考试 的严格性,又增加了我们的光荣 感,觉得自己是“天子门生”了, 更加忠君爱国。
诗赋
推动文化的繁荣(诗歌) 和教育的发展
秀才 举人(解元) 贡生(会元) 进士(状元)
他们谁的成绩好?
2003年6月25日四川发 现清代科举考试准考 证和补考证。 这是在四川成都发现 的清代科举考试准考 证《院试卷结票》 (左)和补考证 (右)。清代科举考 试准考证名为《院试 卷结票》, 是清代光 绪年间成都府华阳县 的李升荣参加秀才考 试时所用。
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1.背景:
一、科举制的诞生
魏晋以来,设立中正官考察人品, 把人按人品分为九个等级,得到上品评 价的人就可以推荐做高品的官,这叫做 “九品中正制”。 后来,高官大户把持了所有的高官 显职,各级中正官也由他们任命或直接 担任。于是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 准,是世族就得到好评,祖宗没做过高 官就一定得差评,形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教学课件】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课件】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12
金榜题名 名落孙山 独占熬头 连中三元 蟾宫折桂
2021/8/17
13
1919年,越南举行了最后一科会试,取中23名。此 后,科举制度在越南和世界历史上终于完全退出了 历史舞台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 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 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 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 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 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 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 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2021/8/17
黄梅戏《女驸马》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 原来纱帽罩婵娟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作高官 为了多情李公子 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喜洋洋 就等告假回故乡 见了李公子 我送他一个状元郎
1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隋朝科举制度的诞生
1、隋文帝时期: 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期: 正式设置进士科 科举制正式诞生
二、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时期: 扩充国学规模 开创殿试
2、武则天时期 开创武举
3、唐玄宗时期: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用人制度
2、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31/、8/17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
10
2021/8/17
何 物 动 八人 月, 桂二 月 杏 花
11
2021/8/17
2006年10月1 日,韩国首尔, 身着韩国传统 服装的老年韩 国人正在扮演 参加一个国家 考试 “Gwageo” (科举)。 “Gwageo”最 早出现在公元 958年,是为了 选拔政府官员, 在1984年就废 除了。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江宁区龙都中学谢德宝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本课所学内容与我们时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有着一定的渊源,我们有必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我们国家古代的考试制度从而引发我们老师和同学对当今考试制度的思考。

同学们都知道隋唐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繁荣昌盛时期,那么它繁荣昌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应该隋唐所实行的科举制。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显然这种能力还有所欠缺而且因为书上没有介绍隋唐以前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所以学习本课《科举制的创立》感觉上有些突然也不是太好理解那么作为老师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给学生做一个铺垫。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和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能做到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联系当今社会从而体会历史是可以服务于现实的。

本节课的内容是《科举制的创立》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关于科举制的电视剧和音乐那么教师将会选择这些视频和音乐对学生进行听觉、视觉上的刺激从而增加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所以在选择多媒体教室时应该选择一个可以播放音乐和视频的多媒体教室。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3.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4.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2.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范丽君——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范丽君——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3、唐太宗看到很多中举士子鱼贯而出时,高 兴地说:天下人才都为我所用了。这一记 载(B ) A反映了我国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 B能说明唐朝科举制的实施情况 C属于后人杜撰且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D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
人名尽处是孙山 名落孙山 贤郎更在孙山外
梳理知识
阶段
形成 (隋朝)
关键人物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主要贡献
开始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 扩充国学规模 首创殿试和武举 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完善 (唐朝)
武则天 唐玄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决问题
隋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远古:“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夏商周:“家天下”“世卿世禄”
战国时期:“游说”和“自荐”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扩大国学 (1)原因:笼络人才 (2)作用:促进了唐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创殿试、武举 (1)殿试:公平、公正、透明
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首创殿试、武举
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创殿试、武举 (1)殿试:公平、公正、透明 (2)武举:增强军事实力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诗赋的发展
“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
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 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 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 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科 举 制 创 立 的 意 义
选拔权力: 地方——中央
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 强中央集权。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扩大国学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精品历史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精品历史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寒门苦读
一朝登天
科举制的诞生 原因: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朝代:隋朝 人物:隋文帝、隋炀帝 过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意义:打破门第限制,将选官权集中到中央
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书·刘毅传》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晋书·王沈传》 门
世界 俄国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到来
中国 现代史
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917年) 五四运动(1919年)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界 新中国成立(1949年) 开始社会主义现
代化道路的探索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二)目标 (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 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 ;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 (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 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 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 问题进行论述。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 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 试。”
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 《中国的科举考试》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 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 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 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地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 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 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自主预习,自我提高一、科举制的诞生(1)、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的人,却不能到和担任高官。

(2)、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的过程:①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他令各州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②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科举制度的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集中到。

二、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两科最重要。

、、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2)、①重视人才的和。

②时大力提倡,开创和。

③时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亲自面试。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1)、科举制改善了,使得有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任职。

(2)、科举制促进了,士人用功读书的。

(3)、科举制也促进了,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大大有利于的繁荣。

科举制影响的弊端:A\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科举考试,不愿从事学术研究和科技专研;B、科举考试控制了读书人,使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削弱,逐渐沦为统治者的附庸。

四、科举制结束的时间:科举制度在我国社会延续了年,直到被废除。

共同学习,合作提高1、阅读教材“科举制的诞生”思考:(1)魏晋以来,官员选拔制度的依据是什么?你作何评价?(2)针对上述弊端,隋文帝是怎样解决的?(3)正式创立科举制的是谁?科举选官有何重要意义?2、细读教材“科举制的完善”,完成以下问题:(1)唐太宗为什么扩充国学规模?他的举措使国家教育事业出现了什么景象?(2)殿试的实行对科举考试的完善有何作用?(3)武则天重视科举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4)唐朝为何会出现诗歌繁荣的景象?在唐朝成就斐然的文学艺术界人士繁若星辰,这说明了什么?3、细读教材“科举制的影响”完成以下问题:(1)见教材“活动与探究”,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2)你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回顾总结,建构知识网络出现:__________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件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件
(2)曾8次面试科举应试者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积极的:1、政治上:改善用人制度; 2、教育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文化上: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消极的:1、考试内容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2、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 。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四、科举制于清朝末年被废除。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 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 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 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 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 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 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学的人。
科举制的影响(依材料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他们都是进士及第,科举 制给这些读书人带来了什么? 改善了中国的什么制度?
★他们可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改善了中国用人制度。
材料: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 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 ★此材料反映 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科, 了科举制促进 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 了什么事业的 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 发展?使社会 无疑起了推动作用。通过考 上什么风气盛 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 行? 了做官的途径,
课堂小结:
一、科举制度诞生两件大事(诞生于隋朝)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完善科举制度的三个关键人物:(唐朝时逐渐完善)
1、唐太宗:(1)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2)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称为——状元
2、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3、唐玄宗:(1)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七年级】第4课时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七年级】第4课时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七年级】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教案【七年级】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教案第四课科举制度的建立【学习目标】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2.充分了解科举制度的影响。

【学习重点】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用以下知识独立填空,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结果,努力记住以下知识。

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度的完善:唐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

在永久性考试科目中,两个科目最重要。

唐太宗、武则天和玄宗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2)武则天:武则天创造了宫廷考试。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度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2)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4)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完成上述研究后,您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分组讨论。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3.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教科书第18页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材料,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有什么影响?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如果你生活在唐朝,为了用你的才华报效祖国,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得到这个机会?想象一下,如果你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你会有什么感觉?途径:你感觉怎么样?四、系统总结:(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五、巩固训练(我相信我能顺利通过!)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a、隋文帝B、隋阳帝C、唐太宗D、唐玄宗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a、隋阳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下列对科举制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诞生于隋唐,并逐渐完善c、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4、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哪些?【法庭反思】(只有反思才能进步)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考点:隋唐的科举制度
1、(2010·聊城学业考试)“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的分析理解能力。

“金榜”“寒窗”“名字香”“一举成名”与科举制度相符合。

2、(2010·重庆中考)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朝B.康朝C.明朝D.清朝
【答案】选A。

3、(2010·南京学业考试)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答案】选A。

4、(2010·淮安中考)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与科举考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密切关系。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内容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选A。

5、(2010·山西中考)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了三分之二。

这种变化说明
A.唐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
B. 唐政府力求以才学选官
C.唐朝社会文学艺术繁荣
D. 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答案】选A。

6、(2009·湘西中考)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你知道中国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从何时
开始的吗()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隋唐时期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科举制,是中国最早的选官制度。

7、(2009·芜湖中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高明的这首《琵琶记》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可知,读书人可自由报考,且有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考中新科进士是男儿最高荣誉的象征,这符合唐朝科举制的特点。

8、(2009·内江中考)高考作为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到2009年已经恢复32年了。

那么,你知道唐朝主要采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吗()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答案】选C。

9、(2009·威海学业考试)青年周凯武艺高强,尤擅于骑射,后被当地州官选送参加武举考试,结果考中。

此事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武则天
【答案】选D。

10、(2009·菏泽中考)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C.宋朝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试的答卷分八个部分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科举制是隋朝时期创立,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明朝时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并且答卷必须分八个部分,也就是“八股文”。

11、(2009·徐州中考)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其基本特征是( )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答案】选C。

12、(2008·玉林中考)隋朝在历史上的作用,不能因其时间短促而忽视。

下列属于隋朝在制度方面革新的是( )
A.科举制度
B.行省制
C.厂卫制度
D.军机处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隋朝时设立科举制度;元朝时实行行省制;明朝时实行厂卫制
度;清朝时设立军机处。

13、(2007·连云港中考)历史小话剧《赶考途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地点:去京城赶考的路上人物:张公子、李公子书童旁白:张公子,世家大族子弟,带着书童张二,去京城赶考。

……”该剧所反映的这一现象最早开始于( )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去京城赶考”可知,这是指中国最早的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隋朝时开创。

14、(2007·连云港中考)唐太宗看到很多中举士子鱼贯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人才都为我所用了。

这一记载()
A.反映了我国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 B.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情况
C.属于后人杜撰且不符合当时情况 D.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
【答案】选B。

15、(2009·锦州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学者论中国的科举制度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

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

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

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美)斯塔夫利亚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什么时期?
(2)后来科举考试逐渐形成四个阶段,请任意写出其中的两个阶段。

(3)科举考试科目繁多,一般以什么科为重要?
【答案】(1)隋唐时期
(2)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任意写出两个即可)
(3)进士科
16、(2009·眉山中考)
材料一一位唐朝官员说:“国这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科第之设,草泽(普通百姓)望之起家,簪绂(世家大族)望之继世”。

——王定保《唐摭言》
上述是有关科举制度的材料,阅后请问答:
(1)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
(2)根据材料,你认为在唐朝占主导地位的科举考试科目是什么?
(3)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的什么作用?你认为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4)阅读下列诗句,找出相关诗句,将代号填在括号内。

与实施科举制的背景有关的诗句:()
与科举考试落榜有关的诗句:()
A.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E.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2)题结合所学可直接回答;第(3)题要理解材料,并结合教材作出回答;第(4)题要理解准诗句的含义。

【答案】(1)隋朝。

(2)进士科。

(3)作用: 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B.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C.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影响:a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b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B、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