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阳明心学理解偏了!

合集下载

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分享

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分享

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分享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支重要学派,它强调人的内心是可以被主动改变的,通过修炼心性可以实现心灵的升华。

在我的学习和思考中,我对阳明心学有了一些感悟和心得,现在分享给大家。

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

这是我最深刻的感悟之一。

在阳明心学的理念中,知识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智慧。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而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与意义。

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省和内心的觉察来实现道德修养。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往往忙于追求物质财富和外在的成功,而忽视了内在的精神追求。

阳明心学提醒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有益之人。

阳明心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阳明心学认为,人应该通过实践和亲身经验去认识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

这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我的实际学习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亲身经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阳明心学强调“诚实守信”,即坦诚待人,言行一致。

诚实守信是一种品德修养,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考验,但只有坚守诚实守信的原则,才能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只有坚持诚实守信,我们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

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深深体会到它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阳明心学的理念对我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泽波:论阳明心学存在的偏颇

杨泽波:论阳明心学存在的偏颇

杨泽波:论阳明心学存在的偏颇作者简介:杨泽波,1953年6月生,河北石家庄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主要从事先秦儒学(主要是孟子)与现代新儒家(主要是牟宗三)的研究。

摘要:与西方流行的感性、理性两分结构不同,孔子思想内部为三分结构,除欲性外,仁性和智性都是道德的根据。

阳明心学的基础是“心即理”,这个“心”是良心,属于仁性的范畴,阳明于此多有推进,纠正了朱子学理的缺失,这是其功;但主张“良知之外更无知”,把格物致知完全纳入心学系统中,等于否定了智性的作用,这又是其过。

这一缺陷直接引出“良知具足”的观念,构成其学理上的失误。

阳明思想有此失误,源于未留意孔孟心性之学存在的分歧,以为顺着孟子的思路走便是得了孔子的真传,其结果自然会陷于一偏了。

关键词:儒家生生伦理学;王阳明;仁性;智性阳明心学在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影响远播海外,近年来更是被视为儒学正宗,重新升格为显学,甚至被尊为儒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阳明研究中的这种倾向一直十分关注。

与西方感性、理性两分模式不同,孔子思想内部是欲性、仁性、智性的三分结构,其中仁性和智性都是成德的根据。

阳明心学只是沿着仁性一路发展,尽管于此多有推进,但忽视了智性的作用,故存在偏颇。

本文就此作一些分析,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一、阳明心学的学理基础是仁性如所周知,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

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

心,一而已。

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王阳明全集》,第42-43页)当时人们广受朱子思想的影响,于心外求理。

阳明批评这与告子“义外”说无异,正确的做法当向内心去求。

为什么阳明心学曾兴盛至极,最后却湮灭于世

为什么阳明心学曾兴盛至极,最后却湮灭于世

为什么阳明心学曾兴盛至极,最后却湮灭于世后期心学与后期佛教禅宗多有相似之处,因不倡导研读经论,不尚学术交流与义理建构,一味地强调直指人心,故不拘礼法,放浪形骸。

其空谈良知、不务实学之风,日盛一日。

皆不明孔孟心性之学与佛门心性之学之殊异,不能明辨各心所心、各性所性之真义。

黄宗羲1.黄宗羲对阳明心学失传的解释后期陆王心学与禅宗出现的流弊十分相似:“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

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祕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

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于龙溪者;又得江右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决裂。

泰州之后,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

顾端文曰:‘心隐辈坐在利欲胶漆盆中,所以能鼓动得人。

只缘他一种聪明,亦自有不可到处。

’羲以为非其聪明,正其学术也。

所谓祖师禅者,以作用见性。

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来者。

释氏一棒一喝,当机横行,放下拄杖,便如愚人一般。

诸公赤身担当,无有放下时节,故其害如是。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黄宗羲(号梨洲,1610-1695)上述的意见,得到大多数学者赞同,例如钱德洪(号绪山,1496-1574)在王阳明《大学问·跋》中说:“师既没,音容日远,吾党各以己见立说。

学者稍见本体,即好为径超顿悟之说,无复有省身克己之功。

谓‘一见本体,超圣可以跂足’,视师门诚意格物、为善去恶之旨,皆相鄙以为第二义。

简略事为,言行无顾,甚者荡灭礼教,犹自以为得圣门之最上乘。

噫!亦已过矣。

自便径约,而不知已沦入佛氏寂灭之教,莫之觉也。

”2.阳明心学为何没落钱德洪看出许多阳明后学,不再重视省身克己的修持工夫,甚至将王阳明注重的“诚意格物”“为善去恶”的要旨,鄙视为第二义(指其已非第一义谛,只具有次要意义,或是接引学人的方便法)。

他们言行无法相应,荡灭礼教,还自认得到圣门的最上乘法,实则已陷入释氏的寂灭法之中,而不自知。

阳明心学读书心得

阳明心学读书心得
通过阅读阳明心学的书籍,我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启迪。阳明心学不仅是一种学术理论,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它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阳明心学,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更多的贡献。阳明心学的理念将伴随我一生,指引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学习阳明心学的困难与挑战
虽然阳明心学的理念深刻而且高深,但是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奥秘却并不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曾经陷入困惑和迷茫,有时候甚至觉得无从下手。阳明心学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去解读,这对我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阳明心学的实践意义
阳明心学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强调将其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中。在我的学习中,我发现阳明心学的实践意义非常重要。唯有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修心养性的价值和意义。阳明心学教导我们要善于自我反省,从自身做起,不断完善自我,力求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
六、阳明心学的个人意义和价值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阳明心学不仅给我提供了学习材料,更重要的是给了我内心的滋养和启迪。阳明心学所倡导的包容、正直、宽厚的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内心修养,更加重视与他人的相处方式。阳明心学使我明白了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的重要性,以及为之奋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曾经阅读过很多关于阳明心学的书籍,通过深入研读,我对阳明心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在阅读阳明心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阳明心学的基本理念
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理,要求每个人都要追求道德修养,把握内心的善恶,充分展现人性的善良和正直。通过修心养性,人们可以逐渐达到心性完善的境界,实现心与理的统一,最终达到道德境界。阳明心学的这一基本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修身养性,注重内心的建设和提升。

阳明心学读后感励志勤学改过泽善

阳明心学读后感励志勤学改过泽善

阳明心学读后感励志勤学改过泽善示例文章篇一:《<阳明心学>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厉害的书,叫《阳明心学》。

哎呀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收获满满!一开始,我其实不太懂什么是心学,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好玩的?可是当我真正读进去,才发现这里面藏着好多宝贝!王阳明先生说,要励志!这就好比我们在跑步比赛的时候,得先给自己定个目标,比如我要跑第一名!没有这个志向,那不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嘛?我就问自己,我的志向是什么呢?是当科学家,去探索宇宙的奥秘?还是当画家,画出美丽的世界?想到这些,我心里就激动得不行,仿佛看到了未来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再说勤学,这可太重要啦!就像盖房子,没有一砖一瓦的积累,怎么能建成高楼大厦呢?我身边的小伙伴们,有的一学习就叫苦连天,可我觉得,学习就像一场有趣的冒险,每解开一道难题,就像找到了宝藏一样开心!“我难道不比他们更厉害吗?”还有改过,谁还没个犯错的时候呀?但是能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那才是真正的勇敢!有一次,我因为粗心做错了一道数学题,本来还想蒙混过关,可后来想想,这样怎么能进步呢?于是我认认真真地改了过来,还告诉自己下次可不能再犯啦!这难道不是成长吗?最后是泽善,要多做好事,帮助别人。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一次活动,去养老院看望爷爷奶奶们。

我们给他们唱歌、跳舞,陪他们聊天,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这不就是在泽善嘛!读了《阳明心学》,我感觉自己就像找到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好多好多的门。

我跟小伙伴们分享我的感受,他们有的眼睛发亮,说也要去读一读;有的却不以为然,觉得这有啥呀!我就着急地说:“你们怎么就不明白呢?这可真是好东西!”爸爸妈妈也很支持我,爸爸说:“孩子,能从书中学到这些道理,很棒!”妈妈笑着说:“好好努力,按照这个做,你会更优秀的!”我想说,《阳明心学》真的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

我要励志,要有大大的梦想;我要勤学,不断充实自己;我要改过,让自己变得更好;我更要泽善,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快乐。

阳明心学直播功夫课心得

阳明心学直播功夫课心得

阳明心学直播功夫课心得最近我迷上了阳明心学的直播功夫课,这可真是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奇妙的变化。

说起这阳明心学,一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听的。

毕竟现在各种各样的课程太多了,谁知道哪个真有用,哪个是忽悠人的呢。

没想到,这一听,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直播课里,老师讲的那些道理,一开始我觉得挺深奥的。

什么“致良知”“知行合一”,听着都有点晕乎。

但慢慢地,随着老师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我好像有点开窍了。

就拿“知行合一”来说吧。

有一次,我跟朋友约好了一起去爬山。

那天早上,天气不太好,阴沉沉的,好像随时会下雨。

我心里就犯嘀咕了,想着要不别去了,万一路上淋雨生病可就麻烦了。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直播课里说的“知行合一”。

知道要去做一件事,就不能光想,得行动起来。

于是,我咬咬牙,拿上雨伞就出门了。

到了山脚下,果然下起了小雨。

朋友看到我来了,特别惊讶,说以为我不会来了呢。

我笑着说:“咱说好的事,就得做到,这叫知行合一嘛!”一路上,虽然雨不大不小地下着,路也有点滑,但我们的心情特别好。

看着雨中的山林,那种清新的味道,树叶上挂着的水珠,都让我觉得这一趟来得太值了。

要是我因为怕下雨就没来,那得多遗憾啊!还有一次,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难题。

一个项目的方案,怎么改都觉得不满意,客户那边又催得紧,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候,我又想起了阳明心学里说的,要从自己的内心去找答案。

我静下心来,不再一味地纠结方案的细节,而是问问自己,到底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客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结果,当我把心静下来,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很快就找到了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案。

再说说“致良知”吧。

有一回,我在超市买东西,结账的时候,收银员多找了我十块钱。

当时我心里那个小纠结啊,十块钱虽然不多,但也是钱啊。

可转念一想,这不是我的钱,拿了心里也不踏实。

这就是我的良知在提醒我不能这么做。

于是,我把钱还给了收银员,她一个劲地跟我说谢谢。

那一刻,我心里特别舒坦,比捡到钱还高兴。

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体会(2篇)

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阳明心学,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心学思想体系。

它强调“知行合一”,主张通过内省、实践来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在当代社会,阳明心学依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以下是我对阳明心学的感悟及心得体会。

一、感悟1.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个人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反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 内省阳明心学强调内省的重要性。

王阳明认为,人应该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修身养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压力,很容易迷失自我。

通过内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3. 诚意正心阳明心学强调诚意正心。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从诚意正心开始。

只有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只有正心,才能做到公正无私。

在现代社会,诚信、公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我们要以诚意正心为准则,做到言行一致,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4. 教育理念阳明心学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见解。

王阳明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要借鉴阳明心学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心得体会1. 在实践中成长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实践。

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不断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 坚持内省,不断完善自我阳明心学强调内省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坚持内省,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王阳明心学的危害

王阳明心学的危害

王阳明心学的危害
1、善用阳明心学的前提是大量读书(知识和经验积累),而相比天才,对凡人来说,大多数读书行为都只能算是“死读书”。

机械地套用阳明心学来“经世致用”,则容易陷入主观唯心的陷阱。

2、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要求从“心”获得理,夸大了“心”的重要性。

过分夸大了心的作用,认为只要内心所想,就一定能够得到,没有合理的把握心里所想和社会现实相结合。

3、与新时代的人们所要拥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恰恰相反,阳明心学是理想主义者的思想指南,其实并不太适合于指导现实主义者的具体社会实践。

扩展资料:
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王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

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徐阶,张居正,唐顺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把阳明心学理解偏了董平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链条之中,作为一种思想形态的阳明心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最后一个环节。

它以儒家学说为根荄,整合了包括佛教、道家(道教)在内的不同思想形态的合理内涵以及宋代以来理学思想之精义,完成了以“良知”为根本理念的思想体系架构,体现出极为宏阔的理论涵容度与相当精致的思想结构。

它要求把人人本具的“良知”落实于个体现实生活的实践领域,实现个体的经验生存与其本原实性的同一、实现存在与价值的同一,从而达成“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所要求的生存境界。

正因此故,阳明心学实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

但也正是从“实践”来考虑,阳明心学在其历史的繁荣过程中曾出现过的某种弊病,今天仍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关于“良知”本体的公共性明代中叶以后,阳明学说在社会不同阶层中普遍流行,且分派众多,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

晚明时代,尤其以王畿为代表的“浙中王门”以及由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开出的一路,也即通常所谓“王门左派”,更是出现了束书不观、谈玄说妙而事无根之游谈,甚至荡佚礼法、越出伦常之弊病,其情况正如刘宗周当年曾指出的那样:“今天下争言良知矣。

及其弊也,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洁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

”(《明儒学案·蕺山学案》)公平地说,虽然“王门左派”有“解放思想”的现实效用,但就其结果而言,在理论上实是对阳明“致良知”说的误用;在实践上则对社会的公共生活秩序造成破坏。

刘宗周所谓“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即是把掺杂了“情识”的私意、私见、私欲混同于“良知”。

“情识”虽然人人皆有,却是人人不同,把“情识”混同于“良知”,就自然得出“良知”人人不同的结论。

事实表明,这一观点在实践上是危险的,它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借着“致良知”的名义而行“致私意”之实,却以任情适意、荡佚礼法、狂放不羁、肆情纵欲为“真性情”,从而落入“狂禅”“任诞”一路,这显然在事实上就走向了“致良知”的反面。

晚明学术界所掀起的批判王学思潮,其主要目的即在试图匡正部分王门后学在实践上的此种弊病。

就理论之严密及影响之卓越而言,刘宗周所提出的以“意根”为“独体”而倡导的“慎独”之说,最为富有理论创新与思想洞见。

我们今天重提这一问题,是因为历史的经验总是值得记取的。

在王阳明“良知”学说的研究之中,关于“良知”人人本具,有其存在的绝对性与普遍性,这一点基本上不会有疑问,但人人所具的本然“良知”是否具有同一性或公共性,用通俗的话说,也即是“我的良知”与天下人人的“良知”是否相同,则或许仍然存在着重大误解。

我个人认为,王门左派之所以陷入“猖狂玄虚”之弊,忽略“良知”本体之本原的同一性或公共性,把“良知”视为一己之私物,正是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阳明学说本身而言,所谓“良知”,原本就是天道在人的内在,故“良知即是道”(《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二》),所以“良知”才可能成为人之现实存在的本原实性。

道的唯一性与绝对性,正是“良知”本体之唯一性、绝对性与公共性的本原。

就“良知”在人人的本在而言,实质上是天道作为绝对存在的唯一性获得了其多样性的体现方式,正因此故,个体才得以获得其各自的存在本质并成为其个体性本身。

正由于“良知”的个体性实质上是共享了作为宇宙终极本原之唯一大道的终究实性的,因此人的存在,才与天下万物取得本原上的同一性,而终究与天地万物共为一体。

因此在王阳明那里,“良知”的公共性正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在理论上的本原性根据。

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就是突破自我的个体性局限而把生命导向博厚高明之无限境界的圣人工夫。

坚持“良知”的公共性,“致良知”的个体性实践才不会流于事实上的私心私意之任情适意的放荡,才可能实实在在地成为天下之公道、公理的实现途径。

我们今天谈论阳明心学的实践意义,尤其需要彰显“良知”本体的公共性内涵,这样才能把“致良知”的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成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公共价值的现实途径。

“无善无恶”与公平正义阳明心学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王学研究的一重“公案”,就是“四句教”的理解问题。

众所周知,关于“四句教”的不同理解,是导致阳明后学产生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浙中王畿(龙溪)为代表的一派观点认为:既然心体是“无善无恶”的,那么由心体所发的“意”、心体自身的“知”以及由“意”所关联的“物”,就都是“无善无恶”的,所以必说“四无”方为究竟,而阳明所说,不过只是“权法”,而不是“究竟话头”。

上面提到的王门后学任情适意、荡佚礼法的“猖狂”“玄虚”之弊,与“四句教”的理解实有甚深关系。

历来批评王阳明的学者,对“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的批评尤其激烈。

盖谓孔孟言“性善”,而阳明却说“无善无恶”,实与圣学相背。

然此句立义之本,实受五百年无实之诬,应有必要予以澄清。

当然,我这里主要不是讨论“四句教”问题,只是就“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提出自己的理解。

我的基本观点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是阳明先生对儒家思想的重大发展,是对儒学古典传统之精义的创造性继承,充分强调了公平正义原则的普遍性,把正义本身视为最高善,把正义的实现视为最高善的实现。

其义如何?容下略作分疏。

对于“无善无恶心之体”,我这里提出一个二重维度的解释。

因为“善恶”是价值概念,所以第一个维度的解释,是关于心体自身作为价值本原的绝对性或超价值性。

我们通常所讲的“善恶”,都是就经验世界中的相对价值而言。

既然是相对价值,就只能一般地呈现于价值的相对关系之中,是不具有绝对性的。

中国文化传统向来认为,对于经验世界的相对价值,我们是不应当加以提倡的,因为对于相对价值的提倡,实质上就是把相对价值当作绝对价值,而由于这种价值误用,就必然会导致事实上的“价值逆转”。

凡值得倡导的价值形态,只能是本原性的绝对价值本身。

绝对价值既是超越于一切相对价值形态的,同时又是涵摄了一切相对价值的,它就是终极的本原性价值。

在王阳明那里,所谓心体的“无善无恶”,即表明“心体”本身原是价值绝对,是超越于经验意义上的相对“善”、相对“恶”的,故谓之“无善无恶”。

正因为心体“无善无恶”、超越于一切相对“善恶”同时又涵摄一切相对“善恶”,所以它才可能“知善知恶”,成为一切相对“善恶”或价值的终极判断者,体现出永恒的价值正义。

就此而言,作为心本体而存在的、超越于一切相对善恶而成为价值之绝对的“良知”,就其自身的价值意义而言,即是绝对的价值中立,是价值正义本身,或谓之价值本体。

若举例以明之,则良知即是“规矩”。

“规”无圆,而尽天下一切之圆;“矩”无方,而尽天下一切之方。

规矩诚立,则天下不可欺以方圆;良知诚致,则天下不可欺以善恶。

诚如阳明先生所说: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

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

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非方圆无以见规矩之所出,而不可遂以方圆为规矩。

故执规矩以为方圆,则方圆不可胜用;舍规矩以为方圆,而遂以方圆为之规矩,则规矩之用息矣。

故规矩者,无一定之方圆;而方圆者,有一定之规矩。

(《礼记纂言序》,《王阳明全集》卷七)“规矩”之喻,已是一目了然,强调了心体对于经验世界之相对价值的超越性,犹“规矩”对于一切具体方圆的超越性。

只有超越了具体的经验善恶,“心之体”才能够了别一切经验善恶并予以恰如其分的真实判断。

因此,所谓“无善无恶之心体”,并不是说“心之体”本身不具有价值意义,而是恰恰相反,它本身即是本原性价值本身,既不可以用经验价值尺度来予以权衡,也不可加以经验价值的判断。

作为“良知”的心之本体,只体现为对于一切相对价值的超越性的绝对中立,是绝对的价值正义本身。

唯其如此,它才能权衡一切相对价值,使一切经验世界的相对价值判断皆得其宜,彰显价值正义,故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传习录上》)在中国哲学中,存在本体与价值本体原本同一。

因此就第二个维度,也即是存在的维度而论,则我们还可以追问心体的“无善无恶”,也即是作为价值的绝对中立是如何可能的。

这一问题与上文所言及的“良知的公共性”在意义上实相关联。

我们还是听阳明先生自己来说: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

(《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二》)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传习录中·答欧阳崇一》)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

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

(《传习录中·答欧阳崇一》)不需要太多的引证,只看阳明先生的以上数句,“良知”作为存在本体何以可能“无善无恶”的问题实已然清晰。

在阳明先生看来,“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天理”“即是道”,因此显而易见,“良知”本体的自身实在状态与“天理”“天道”的本然实在状态原是同一。

“舜之好问好察,惟以用中而致其精一于道心耳。

道心者,良知之谓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故所谓“良知”,原本就是“道”的存在采取了“心”的形式,“人者天地之心”这一古老命题在王阳明那里获得了新的意义。

既然“良知”或“道心”的本原实在状态是同一于天道的,那就不仅表明“良知”具有公共性,并且这一公共性本身的自体状态是“廓然大公”,也即是“无私”的。

“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礼记·孔子闲居》)“三无私”是天道之本然,同时也就成为“良知”自体之实在相状的本原性规定。

无私即是大公,大公即是中正,故“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是大中至正之本体。

在这一意义上,心之本体的“无善无恶”,实质即是强调“良知”自体作为本原性实在的永恒中正,即是中道之体(中体),是大中至正之本原。

心体自身的本原实在状态既然是永恒中正的,那么无须多辩,“允执其中”(《论语》)就成为实现中正之道的根本法则。

“执中”即是“用中”,“用中”则是实现“中”之“用”的现实途径,是为“中庸”(庸者,用也)。

凡依心体的本原实在状态而实现的结果,必是契合于心体自身的永恒中正的,唯是方为得“宜”,故谓之“义”(义者,宜也)。

正因此故,“中”是“义”的内在根据,“义”是“中”的实现形态,“中义”即是“正义”(中者,正也)。

正由于天道的永恒中正体现为“心”,坚持正义即所以为君子,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极者,中也)”(《大学》)。

心体之“良知”既然是大中至正之体,要将它如实地转换为事实上的公平正义,就必须去私、去欲、去蔽。

面对事情本身,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是的还它是,非的还它非,善的还它善,恶的还它恶,不以任何“作好”“作恶”之私心而遮蔽事情的真相,即是中正之道的实现,是谓“物各付物”,所以阳明先生说:“到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