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
超越基督宗教社会学——兼论宗教市场理论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问题

超越基督宗教社会学*———兼论宗教市场理论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问题卢云峰提要:二战以来,由于研究对象过分集中于西方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基督宗教社会学。
作为宗教社会学的新范式,宗教市场理论对西方社会的排他性宗教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但是它忽略了对东亚社会中非排他性宗教的分析。
当我们把该理论运用到华人社会时有必要对其适用性进行反思。
我们希望这种反思有助于纠正宗教社会学的基督教中心主义,同时对未来的中国宗教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宗教市场理论 排他性宗教 非排他性宗教一、导 言过去20年里,宗教社会学经历了“范式的转换”(Warner,1993)。
世俗化理论受到宗教市场理论(religious economy model)的挑战。
通常情况下范式的转换源于人的自然更替:旧范式拥护者的凋零之时也即新范式的确立之日,大师们很少会公开承认自己的理论有误,但这次我们遇到了例外。
1997年,世俗化理论的旗手彼得·伯格承认: 我想我和大多数其他宗教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世俗化所写的东西是个错误。
我们的潜在论述是说世俗化和现代性携手并行。
越现代化就越世俗化。
它并不是个荒诞的理论,有些支持的证据。
但是我想它基本上是错误的。
今日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确实是富有宗教色彩而不是世俗化的。
(Berger,1997:974)这段话基本上宣告世俗化理论已经走进历史(Warner,1997)。
罗*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7J C840001)资助。
文章的写作和修改受益于何蓉和方文,在此表示感谢。
社会学研究 2008.5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在这轮范式转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斯达克在学生时代便已崭露头角,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美国宗教性的雄文。
1971年从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立即被华盛顿大学社会学系聘为终身任职的正教授。
从那时起,斯达克致力于构造一套有关宗教的演绎理论,也即是宗教市场理论。
从“庚款兴学”看美国的对华文化外交

‚善意‛,还是‚侵略‛——从‚庚款兴学‛看美国的对华文化外交内容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迪斯尼等文化娱乐产业如洪水猛兽般向我国涌来,深受我国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使得中国的文化安全遭受着巨大的挑战。
而‚庚款兴学‛作为中美文化关系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是真如美国人自己所标榜的‚善意‛,还是另有企图?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本文试从‚庚款兴学‛的缘起与动机、‚溢款‛的用途及管理、美国对华文化扩张的目的等方面来揭开美国‚庚款兴学‛的谎言,从而论证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侵略本质。
关键词:庚款兴学美国对华文化侵略‚善意‛一、问题的提出自1911年4月开课以来,清华大学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一所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府。
在清华大学轰轰烈烈地开展百年校庆之际,我联想起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场由美国单方面主宰的、正悄悄地进行着的无硝烟的‚文化侵略战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迪斯尼等文化娱乐产业正铺天盖地地向我国涌来,托福考试、留美热潮、‚美语热‛等深受我国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使得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这些,引起了我对那段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庚款兴学‛的新的认识和定位。
‚庚款兴学‛作为中美文化关系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美国舆论标榜‚美国退还此款,完全是‘友谊’的性质,毫无附带的条件。
‛1并宣称‚美国对于中国这种友谊的影响,不但直接增进中国的文化事业,并且间接激发别国的好意。
‛2清政府也痴迷于美国‚善意‛的‚馈赠‛之中,对美国表达感激之情。
专使唐绍仪在赴美申谢的国书中称颂美国与中国‚通好以来,交谊最为敦笃,此次减收……,仁声义向,通迩同钦。
‛3当时中国民众的反应也多为赞美之声,如汪康年议论:‚近年美国以退还赔款,大得感愉于我,……我朝廷感之,我社会感之,我学界商界中人,且舍近年工约之意见而感之,似美之此举,义声直震天地矣。
‛4美国主动提出‚庚款兴学‛,是真如美国人自己所标榜的‚善意‛,还是另有企图?下面,我将从‚退款‛的缘起与动机、‚溢款‛的用途及管理、美国推行对华文化扩张的目的等方面来揭开美国‚庚款兴学‛的谎言,从而论证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侵略本质。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1)

当今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信仰宗教,有多少坚定的无神论者,他们的地区分布和发展趋势如何,这是分析国际宗教形势必须回答的问题。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们在哪些文化现象属于宗教、哪些思想行为属于信教、怎样给众多的思想信仰分类等基本问题上存在分歧,以上问题很难找到统一答案。
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统计数据主要有3种,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试图说明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需要我们根据机构特点、关注问题、所用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作出理性判断。
一种是国际民调机构运用统计学原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抽样调查,以总部设在瑞士苏黎世的盖洛普国际调查联盟(盖洛普国际协会)为代表,侧重于说明全球信教人口比例;一种是西方传教研究机构根据传教需要进行的汇总统计,以美国《国际传教研究公报》为代表,侧重于说明全球主要宗教的人口变化;一种是西方研究机构收集各种数据进行汇总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为代表,侧重于说明各大宗教群体的人口规模和地理分布。
全球信教人口比例最有价值、可以信赖的数据来自盖洛普国际调查联盟的“全球宗教信仰和无神论指数”。
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该机构组织部分成员采访了57个国家的5万多人,询问这样一个问题:“无论你是否去过礼拜场所,你会说你是信教者、不是信教者还是坚定的无神论者?”结果,有59%的人说自己是信教者,23%的人说自己不是信教者,13%的人说自己是坚定的无神论者、5%的人不回答。
据介绍,以上数据按照受调查国家被覆盖成年人口的份额作了加权,允许3%-5%的误差率,置信水平为95%。
据最新报道,该机构又于2014年底对65个国家的6万多人作了同样的调查,结果有63%的人说自己是信教者,22%的人说自己不是信教者,11%的人说自己是坚定的无神论者,4%的人不回答。
因为两次调查的时间、方法和数据比较接近,我们可以取其平均数,则全球有61%的人口信仰宗教,12%的人口为坚定的无神论者,27%的人口处于中间或潜伏状态。
农村宗教调研报告(共3篇)

农村宗教调研报告(共3篇)农村宗教调研报告随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农村宗教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广大农村发挥着重要作用。
村民委员会如何面对宗教组织的发展,如何协调好与宗教组织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而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当前农村宗教问题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近年来,我国农村迅速城市化,传统民间宗教活动在部分地区复兴。
探究农村宗教信仰的相关情况如下,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上述材料表明,在农村中,大多数的农民都信教,即使在不信教的少数人中,也有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参加过相关的活动和仪式。
除此之外,通过实地的访问以及网上资料的搜集,我还发现了当前农村宗教信仰存在的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信教人员猛增。
二是部分信教群众对宗教认识模糊,思想混乱,将正常的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相混淆。
三是非法宗教活动猖獗。
四是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某种意图,不惜一切拉拢发展乡村干部和学生入教,影响了各级政权的稳定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诸多问题呢?经调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从主管部门治理、引导力度上看,各部门干部对宗教工作重视不够,对宗教政策、法规学习、理解不透彻,对宗教活动合法、非法界限分不清。
目前宗教治理部门尚存在人员少、经费不足、机构不健全、力量薄弱等因素,导致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宗教问题出现无法控制发展势头,有些教徒不仅参加非法宗教活动,还搞非法聚会,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从信教人员年龄结构看,18至50岁之间的人居多。
这些人在生活中接触社会环境层次多、范围广,对宗教问题谈论触及机会也较多。
三、从信教人员身份看,农民、无业人员、经商者信徒较多。
为实现寻求神保佑的愿望,接受传教人员的“教悔”,加入到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生活中,使教徒队伍扩展迅速。
四、从人思想意识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还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信仰危机。
盲目的走入了神学的殿堂。
美国的宗教与宗教渗透

美国的宗教与宗.教渗透■孙浩然(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摘要:宗教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广泛地影响着对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前境外宗教渗透的主要策源地是美国。
几乎任何一种宗教渗透都可以追溯到美国背景。
本文即以美国为例分析宗教在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诸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其对华宗教渗透的理论背景、作用机制和破坏途径,从而有效地抵御宗教渗透。
关键词:美国;宗教;宗教渗透中图分类号:B928.712文献标示码:A文蕈编号:1008—679{2007)03—0060-03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在美国人自己的概念中,他们大多一、美国社会中的宗教因素数都是基督徒,他们和许多非基督徒都认为,美国社会的道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新教思想立国的移民国家,其早德基础是犹太一~基督教道德”。
团这是美国国情的一大特期移民主要来自于英格兰。
“清教徒离开英格兰并非为了冒色。
险、开发贸易,而是单一的政治和宗教上的动机”,“宗教迨害当然,美国并不是基督教新教~元化的国家,由于当初是移民的主要原因”。
[131607年第一批移民北美的船上,就移民不仅有英国人,还有法国人、瑞典人、犹太人、非洲黑人有牧师随行祈祷,詹姆士顿的第一所建筑物就是教堂。
移民等等,移民的多元化导致教会组织的多元化,美国现在既有坚持每日两次祈祷,每周一次礼拜,每三个月吃一次圣餐。
天主教会、国教会也有清教中派生出的教友派和洗礼派,有随后建立的移民点均建立教堂作为宗教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德国的路德教派、荷兰的改革教派和法国的胡格诺教派,还新英格兰地区规定,每一城镇的居民必须供养一名牧师;弗有摩门教、犹太教和大量的新兴宗教等等。
吉尼亚规定每户人家必须藏有《圣经》。
由于当时物质和精宗教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对美国社会生活的神文化贫乏,移民为使精神有所寄托,便把宗教活动放在首各方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
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位,使日常生活中到处“渗透了宗教的活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以一个学会及其会刊为中心的考察

动的视角反思美国的中国民间文艺学研究,能够拓展中国民俗学史,以期构建科学的中国民俗学学科。
关键词: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演唱文艺;表演理论
中图分类号:I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9)05-0088-08
中国民俗学的肇始与民间文艺密切相关。无 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从来就不是封闭的学科,文化的
“中 国 演 唱 文 艺 研 究 会”(CHINOPERL,下 称 “学会”)由语言学家赵元任、汉学家 HaroldShadick (1902-1994)③和 CyrilBirch(1925- )④等一批学 者于 1969年建立。学会成员以美国学者为主,也包 括少量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和中国学者,是美国 专门研究中国文艺的重要学术团体,并以此形成了 包括期刊、资料库和高校教学在内的中国演唱文艺 研究及传播系统。自 1969年以来,学会保持每年召 开一次学会会议的传统,至 2019年,学会已成立 50 周年。
CHINOPERLNews作为早期学会发布学会动态 或通告的定期出版物,第一期详细记录了第一届中 国口头暨表演文学会议的情况,阐明了学会成立的 宗旨和主要任务,试图将 CHINOPERL区别于其他 相关学会,明确了学会的研究旨趣:“聚焦于那些旨 在面向读者的文学作品的视听方面,并关注这些文 学形式的历史传 统。 简 单 来 说,就 是 (关 注 )‘因 表 演而产生 不 同 的 文 学 ’。 这 一 定 义 是 开 放 性 的,而 非封闭性的。与本学会相关的领域包括大众及民间 诗歌、街头戏剧、故事讲述、鼓歌、戏剧表演、皮影戏、 仪式吟诵、宗 教 仪 式、古 典 文 学 朗 诵 及 吆 喝 歌。”[2] 学会的研究旨趣是在参会学者们⑤的争论和协商中 形成的,讨论涉及 “民 间”“民 俗”“口 头 表 演”“表
最新我国的宗教政策

(2015浙江文综)我国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后者意 味着,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 )
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②对宗教教义作出与唯物主义一致的阐释
D ③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 与民族的整体利益
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பைடு நூலகம்保护信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教的自由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教徒不能到宗教场所外传经布道。非教 徒不能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不能在信 教群众中开展有神、无神的辩论。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 的范围内进行。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 社会主义制度,损害国家、民族利益。我 国实行政教分离原则,任何人不得利用宗 教干预国家政权和教育。
今天妈妈和佛友们讨论,2012年 1月9日,XX市人民法院首次以利 用宗教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判 处马某、李某等5人两年到六年 不等有期徒刑。
小雯想:该做法与宗教信仰 自由是否矛盾呢?
思考: 政府加强对宗教事物的管理与保护宗教
信仰自由是否矛盾?
一方面,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决不是对宗教问题放任自流;
(2)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 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17湖南永州期末) 我国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 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这充分说明 了( )
A、我国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B、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C、我国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表现为多神崇拜和末世信仰。
这一模式对中国民间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果说中国传统宗教与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信仰模式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其信仰的对象毕竟是属于自身体系内的神灵,而中国民间宗教信奉的对象杂糅了不同宗教体系中的各种神灵。
传统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末世信仰是以精神解脱为终的,而以白莲教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的末世信仰则是以反抗和推翻现实社会为终的。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产生的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比起中国其他文化现象,中国宗教是最古老的,而且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不断。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换着形式和内容,引导和接受中国人的崇拜。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宗教当包括以自然崇拜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以上帝天命崇拜为中心的三代秦汉宗教,以上层人士为主体的信仰对象——本土道教和中国化的佛教,以及以下层人士为主体的信仰对象——民间宗教。
为了突出中国民间宗教是一种新兴的宗教,我们又习惯地将此以外的宗教统称为中国传统宗教。
中国传统宗教的多种信仰模式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中国传统宗教的源头是中国原始宗教。
中国原始宗教以其自然崇拜、灵物崇拜与灵魂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与偶像崇拜的形式表现出原始自发宗教的信仰特征,即多神崇拜。
我们说,在原始自发宗教中崇拜多神,那是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曾出现过的现象。
至于人为的宗教产生以后,尤其是统一的至上神产生以后,还仍然奉行多神崇拜,那就是中国宗教所特有的现象了。
这一特点的形成是在华夏传统宗教信仰的形成时期,即三代秦汉时期。
三代以降,以庶物为崇拜对象的原始自然宗教继续流行,诸等天神与地祗,以其各自的超自然性而受到人间的崇拜。
中国宗教并未随着夏代在多神之上出现了百神之长的“天神”,殷代产生了至上神“帝”,以及周代出现了“天”(上帝),而就此结束多神崇拜去奉行一神独尊。
在夏商周三代奉行的天神崇拜系统中,反映自然属性的具体之神共存于天庭之中,各行其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 来源:《世界宗教文化》 | 发布日期:2内容提要:本文对近30年来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的梳理,同时,考虑到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密切关系,也将对相关的宗教研究做一定论述。
关键词:美国中国民间宗教地位发展趋势作者简介:刘平,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冯彦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如果把学术范畴作为一种空间概念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引用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
万里尚为邻”来加以比喻。
以欧大年(Daniel L.Overmyer)、韩书瑞(susan Naq uin)为代表的美国中国学家对中国民间宗教有着特殊感情,他们发表的成果在研究视角、方法、观点和史料收集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借鉴,为我们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在此,我们将对近30年来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梳理(部分引用论著发表于30年前),同时,考虑到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密切关系,也将对相关的宗教研究做一定叙述。
不当之处,尚祁方家指正。
一、中国民间宗教在美国汉学研究中的地位近30年来,有关中国民间宗教问题得到了美国学者更多的关注,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与更多中青年学者的出现使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由冷变热成为可能,研究视角开始由面到点,由宽转窄,由宏观到微观,步步深入,至于研究方法,也屡见创新,尤其是开始从书本走向田野,凸显了民间宗教研究的辐射面愈见扩大,无论是在宗教学还是历史学,无论是民俗学还是人类学中,它都占据着一席之地。
在《1971-2006年美国清史论著目录》这本书中,全书有24个板块,其中有两个板块介绍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可见民间宗教研究这一原本乏人问津的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呈现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形。
故而,民间宗教一方面作为研究的载体,另一方面又作为研究的视角,这种双重身份缩小了它与其它研究领域的差距,呈现多学科研究交叉的势头。
原本,美国中国学在费正清等人的影响下,因应当时中西方的壁垒,主要以中国的政治、外交与人物为研究重点。
1974年,欧大年在美国宗教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 on)的中国宗教小组会议上倡议成立中国宗教研究会,次年,美国“中国宗教研究会”(Soc ietyforthe Study of ChineseReligions)正式成立,标志着美国学者对中国宗教的研究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1976年,国际佛教学术研究组织(IABS)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麦迪逊成立,中国的佛教是该组织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这两个研究机构的成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关于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国的宗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开始纳入国际交流的轨道。
不单单是美国学者,甚至整个西方学者都开始对中国的宗教以及民间宗教表现出兴趣。
此外,美国的一些高等学府也造就了一批研究中国民间宗教的专家,例如斯坦福大学(韩书瑞毕业于该校,丁荷生[Dean Kenneth]曾在该校获得硕士学位)、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曾任伯克莱分校教授并被授予伯克莱最高荣誉奖、卡西尔[S uzanne E,Cahill]也毕业于伯克莱分校)、克利曼[Terry Kleeman]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欧大年在该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等,这些大学对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传承,产生了生生不息的内在推动力,培养了不少以中国民间宗教为研究对象的汉学家。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民间宗教问题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比如语言、资料、法律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的中国民间宗教研究在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其研究成果即使与日本的相关研究相比,也还有较大的距离。
二、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本文所说的佛教和道教,已经不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制度性宗教”,而是被打上世俗烙印的“分散性宗教”,或者确切地说是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民间宗教。
另外,“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在台湾、香港地区往往被混为一体,本文则分别论述。
(一)美国学者对中国佛教的研究谈到美国学者对中国民间佛教的研究,就不能不提到欧大年,他是中国民间佛教研究的集大成者,其著作《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再现了从汉代到本20世纪上半叶民间教派的发展历史,其中,第七、八章特别对民间佛教进行了论述。
同时,他的相关论文《民间佛教——中世纪中国的创世论和末世论》、《水手与佛陀——明代中国的罗教》、《隔绝中的佛教:关于在敦煌所发现的中文抄本中的民间宗教》,也显露出他对民间佛教独到的观察视角。
而且,欧大年的研究视域不仅仅停留于民间佛教及其教派本身,还把这些内容与其他社会组织如青帮联系起来,加深了人们对于中国社会的认识。
除欧大年外,陈善伟(Sin-wai Chan)所著《晚清政治思想中的佛教》,戴维·凯利(Da vidE.Kelley)所著《教派与社会:清朝漕运水手中罗教的形成,1700-1850》、吴振汉(Ch eng-hanWu)所著《中华帝国晚期的庙会》、卜正民(Timothy Brook)所著《力量的吁求:佛教与明清士绅社会的形成》、滕华瑞(Gray w,Tuttle)所著《信仰与民族:现代中国缔造中的藏传佛教徒,1902-1958》等书“诸峰耸立,各有神韵”,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民间佛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佛教与民间佛教的研究。
有中国学者曾指出:“中国佛教史可粗分为宋以前与宋以后两大段。
北宋以前的中国佛教,高僧辈出,义理宏富。
与中国学者一样,美国学者多数也偏重于宋以前的佛教史。
不过,他们现在对宋元明清的佛教史也是越来越关注,而且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引入了社会史、人类学等方法,研究视野颇值得国内同行留意。
”从上引论著可以看出,近年美国学者的研究旨趣越来越偏向于传统中国社会后期,而且把研究重点指向“庙会”、“士绅”、“民间结社”等领域。
(二)美国学者对中国道教的研究在这一研究领域,美国中国学界涌现了众多著名学者和大量高水准的著作。
美籍学者、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丁荷生所著《华南的道教科仪和民间教派》,是对福建地区的道教历史、现状与民间社会的关系加以论述。
作者对福建道教传统与经典以及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广泽尊王等当地信仰进行了深入论述,该书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科大卫(David Faure)在美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第55卷第2期(1995年)发表书评称:“读这本书好像是在参观牛津的博物馆”。
其他如欧大年、白晋(Jean De Benardi)、博肯坎普(S tephen Bokenkamp)等人也分别在《太平洋事务》(Pacific Affairs)、《宗教杂志》(Jour nal of Religion)、《亚洲民俗研究》(Asian FolkloreStudies)发表书评,予以积极评价。
丁氏后来进一步把研究视角放在福建一个独特的民间教派三一教上,著有《东南地区三一教研究》(详后文)。
他还与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合作,花费20余年时间,对福建莆田地区数千块散落民间的碑刻加以收集整理,出版了《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和《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哥伦比亚大学的韩明士(Robert Hymes)是研究江西地方史与宗教史的名家,他在2002年出版的《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使他第二次获得列文森奖。
通过对宋代华盖山这一道教天心派圣地的研究,作者提出了中国民间诸神是否为现实官僚的投影的问题。
作者以宋、元时期源于江西抚州华盖山的三仙信仰、道教天心派为例,穿梭于古今之间,融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为一体,既提供了一幅宋、元时期抚州地方宗教实践的真实图景,又令人信服地指出,中国人眼中的神祗有两种模式——官僚模式与个人模式,也就是书中所说的“道”与“庶道”。
要认识两种模式在中国的存在情况,也就是要看到中国人在讲述神祗时,吸取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知道的各种具有权力性质的人类关系,而并非只限于官府内部或国家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从而打破了武雅士(Arthur Wolf)提出的“权威模式”。
同时,书中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引用大量人类学家的观点,以三仙信仰这一文化现象为媒介,透过其流动性指出人们在信仰上的选择性和多样性。
高万桑(Vincent Groossaert)是法国学者,同时也是美国中国宗教研究会的执行委员,他的新作《北京的道士,1800-1949:城市神职人员的社会史》,以1800年为时间上限,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其下限,跨越了150年的历史,在这一宏观的时间范畴里向我们展示了北京的道士这一群体。
在道士构建的王国体系中,作者不再以上层道士为鹄的,而是将目光集中于下层普通道士,亦即道士中的“弱势群体”,他指出:“毫无疑问,道教在中国的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中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我也相信,如果没有道士,道教将不会有历史,当然,这里的道士包括所有的道士。
”作者将时间跨得放长,更好地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北京道士兴衰起落的画面。
近年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对道教本身的研究愈加深化。
在道教研究这一高产领域,吉拉多特(Norman Girardot)的《早期道教中的神话和内涵:“浑沌”的命题》、鲍菊隐(J udith Boltz)的《道教驱邪模式》和特里·克利曼的《神的自传:文昌帝君化书》、倪辅乾(Nickerson Peter)的《中古早期的道教、死亡和官僚》等书,都是深化道教研究的杰作。
(三)美国学者对民间宗教的研究韩书瑞是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专家,她的两部著作《中国的千禧年叛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以及《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打破了以往研究农民起义所一味注重的经济环境,“她的成果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而不把重点放在社会抗议的经济方面,诸如农民的‘不满’和‘惨境’。
”在《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这本书中,“韩书瑞发现这场起义不是直接由经济原因引起的,她把这次起义的爆发归因于白莲教自身的活动。
”她认为,在16世纪,教主们利用了一些已有的思想和仪式,开始把宗教经卷和信奉无生老母、师徒相传的组织体系结合起来。
17世纪时,在这些教派的影响和领导下,曾经发生过民众起义的事件,但在清朝前期,这些教派的活动重点主要是放在聚会和敬神方面,叛乱并非常例。
然而,在1774年,白莲教追求千年盛世的能力又开始彰显出来,导致王伦起义的发生。
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一些教派断断续续地卷入了叛乱运动,尤其是在咸丰同治时期的全国性动乱中。
在《中国的千禧年叛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中,韩书瑞也在该书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白莲教的传统,强调“千年盛世”的思想和“末世劫变”的灾难宣讲可以对广大教徒产生精神诱惑,故而,有学者提到:“很难理解这一小撮起义者是怎么想着凭他们的力量来推翻满清的统治者,韩书瑞从白莲教的组织和思想体系上来寻找答案。